为什么东西说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记得有学者曾经说过,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之为科技黑箱的时代,虽然每个人用着最牛的科技,但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不了解科技的原理。就好像每一个人都会用电话,但并不是每个人知道电话的原理。同样的,对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我们非常熟悉,但还真不了解他到底是怎么来的。例如,平时我们去购物的时候经常说口头禅,去买东西。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去购物的时候一定要说买东西呢?为什么不能说南北呢?一个小小的疑问足以难倒一大部分人,而且有意思的是,在过去朱熹先生就拿这个问过自己的学生,那么答案又是什么呢?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过购物的经历,而且每一个人把购物都说成买东西,这绝对是全国统一的,唯一不同的是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中文都是博大精深,但又能够清晰表达的。正如曾仕强老师所说,当西方的自行车传进来的时候,我们立刻能够组织语言,曰脚踏车。简简单单三个字,直接具体明了的讲述了此物的用法和含义。但比较诡异的是,购物的时候无法具体描绘到底要买什么,结果我们的文字里面居然以买东西来形容包罗一切。东西是两个方位,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天地之间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为何购物的时候只需要购买一半呢?所以,一个简简单单的东西背后包含了很多内容,相信很多现代人都不能弄清楚。其实,不仅仅现代人搞不明白,就连古代人甚至是大哲学家朱熹也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还专门以此问来考问学生。据说,当时朱熹正在教学生上课,但不知何时突然课堂里面走出一个挎着篮子的女子,结果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分散了,甚至还有人盯着那小娘子,完全忘记了先生还在教书上课。眼看着课堂的氛围被打扰,所以朱熹也就没有强迫大家继续讲课文,干脆就顺势而为借此向大家提问。朱熹问道,你们看见了那个女子手里提着个篮子,那么这个篮子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也许在现代社会,老师如此提问会被认为是嬉戏课堂,但是当年朱熹可是讲究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就是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其道理,只要人能够顿悟。学生们立刻领悟了先生的意思,所以大家都纷纷发散思维,总而言之,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声音最大,直接喊出她肯定是去买东西的。本来这个话题很简单,讨论到这里就没话题了,但朱熹突然接着问到,那么为什么他一定要去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下子所有人都懵了,原本热闹的课堂变得鸦雀无声,无一人能够回答。就连朱熹先生也都开始自己思考,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在众人冥思苦想之际,有一个十岁的孩童,突然颤颤巍巍的举起了手。大家还以为小家伙要上厕所了,但没有想到这小家伙站出来说,先生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朱熹当时很好奇,而且也迫切的想知道答案,于是就让小家伙站起来回答。只见这小家伙说到,所谓的买东西,其实并不是指某一具体事物,而是指的方位。而根据五行学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而中间则属土。而一个篮子是属于木的,所以它遇到火必然会被燃烧,遇到水土必然会泄露,所以唯有木和金能够被接纳。因此,去市场购物的时候就变成了买东西而不是南北或者中。小孩一番言论立刻引起了全场人的掌声,连朱熹都不由得摸了摸胡子,连声说好。可以说在这个故事中,朱熹先生与小孩的问答似乎完美的解决了我们的疑问,所谓的买东西就是这么来的。那么问题来了,买东西真的是这么一个说法吗?首先得说明一点,关于朱熹与小孩的问答,其实在崇祯年间有另一个版本。据清朝文献记载,一次,崇祯皇帝当时在讨论的时候曾经问到了市价,结果刚好说到了买东西,没事就顺势问出为何是买东西而不是南北。结果大臣周延儒就给出了以上的回答,不过他的观点略有不同,南北为水火,水火不能相容,所以只能买东西。但很明显,这些记载和传说其实都是牵强附会,根本不能论证其真实性。百家讲坛教授于赓哲老师就曾经引经据典,专门说过这件事情。据历史记载,在明朝中期的时候,才出现了买东西的这一说法,之前一直都没有这一概念。那么这一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呢?目前历史学界没有定论,但是有不少的文献可以给出论证。例如,其中有一种记载就提出,当时中国的文字强调一种省略方式,例如一年分四季,但我们从来都只是提春秋。所以方位有东南西北中,让我们一概而论之都称之为东西。所以,购买物品没有明确定义,就需要一个很大的概念来包容,而最大的概念莫过于五个方位。于是买东西就应运而生。不过,更多的学者认为另一种记载更为靠谱,这个记载就提出,因为当时国内外的贸易发达,尤其是与东西二洋的交易频繁。因此,与东洋和西洋的交易就变成了购物的代名词,这就变出了买东西的说法。因此,买东西这一说法的由来,要么是春秋式的语言特色,要么就是东西二洋的交易传统。至于说网上那些指出,所谓买东西就是东是买马,西式买鞍那种东西二市的结合,纯粹是瞎说。至于说朱熹先生与十岁孩童的论答,恐怕也只是民间故事而已,只能算得上是一种格物致知的理学的体现吧。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东西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