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好事,会带来什么?


一、人口负增长会出现什么问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使得全中国13亿人不得不居家隔离,因此人们出行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2021年将成为新生儿出生率的最高点,然而这个观念却是恰恰相反的,上海的官方小程序中可以查询上海出生人口的数量,而这个数据是每天可以更新的,据相关人士的查询,2021年1月1日,上海新生儿的出生人口是37个,也就是说,一个高达两千多万人口的一线城市,每天只有三十多个人出生。
可是这种情况也不是仅限于上海,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这意味着我国人口增长数据已经呈现着断崖式的负增长。
一、新生儿出生率下跌
我们或许已经发现一个问题,21世纪20年代在工地上辛勤工作的那群建筑工人,依然是20年前的那些人,而现在从事服务家政行业的也依然是20年前的那些人,也就是说,极有可能未来的20年后,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依然是同一批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辛苦工作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子承父业,随着底层工作人员的衰老和年轻人员的减少,底层人员的工资可能会由上而下的慢慢增长,因此可以大胆的推测,未来的15后,20后的工作可能会更轻松。
截止到2021年2月7日,全中国的新生儿数量比2020年2月7日要低23%,从目前平均生育的年龄得知,2021年这一年新生儿有多少也就反映了1993年~1995年这一代人生育的观念,而且根据现在的数据,可以想象到的是2023年之后愿意结婚生子的情况肯定比95年之前的更少,也就是说,新生儿数量的降低会比2021年更严重。
换句话说,我国的人口增长的负增长已成定局。
二、人口负增长造成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数据,得知,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大多数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热门大城市,在未来的2060年~2080年我国人口的资源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过程,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问题持续到2035年负增长趋势将全面形成。
我国国家曾制定过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且必须长期坚持的,可是一味的造成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也不一定是绝对的好处,虽说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我国的人口大规模增长,但是未来几十年可能面临着劳动力的紧缺,人口老龄化的严重以及兵防人员的不足,甚至是KPI总值下降,以及人口工作压力的沉重等等。
其实之所以2020年~2021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跌现象还是受到我国之前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而这种观念已成定局,或许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人口增长的数据都会呈断崖式下跌,我们未来面临的必然是劳动力紧缺和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一、生育问题
现在的房价,物价持续上涨,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多压力。
七八十年代由于父权制的封建思想,导致了现在这个时代有许多男孩,许多农村会出现男生找不到媳妇。
二、人口老龄化
今天的社会人口老龄化也在不断增加,其根本原因是年轻人不愿生孩子,因此,导致了年轻人越来越少、劳动力越来越少,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随著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老年人的养老等方面将面临很大问题。
大型医疗保健机构的开支也将日益增加。
三、劳动力减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我国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对我国各方面的生产规模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工业需要劳动力,而当前劳动力日益减少。
四、国防力量不足
因为劳力的持续萎缩,导致征兵的人数也在持续减少,因而使我国兵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使得我们国家在军事上的实力也在下降,这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需要及时思考对策,解决我国国防的现状。

人口确实在减少,但不必太担忧。
1
人口负增长
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
按照此前专家的预测,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时间,最快会发生在2025年左右。没成想,话音刚落,负增长就提前3年到来了。
就在今天(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除了3%的GDP增长率,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人口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
减少85万人。
具体来看,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啥概念呢?根据能查到的数据我梳理了一下,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即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要知道,高峰时期,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500万甚至2000万以上,千禧年之后也还有1000万左右。
人口下降的趋势,其实早就出现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整个2021年,我们只比上一年增加了48万人。
如果把时间再拉长一点,和1987年的高点相比,现在我们的人口出生率仅有当年的1/3,自然增长率更是只有当年的1/10。
面对全国出生人口的暴跌,有人曾把原因指向疫情。
例如,人口学专业期刊《人口研究》曾发表一篇文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变动影响》认为——
2020年初的疫情暴发严重抑制人们的生育计划,导致了年末的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在研究者看来,疫情之下,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婚育安排进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进一步加剧,多种原因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但,疫情真的是主要原因吗?同样是疫情期间,新西兰的新增人口却走出了相反的行情。
新西兰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的一年里,该国新生儿数量比上一年有显著增加,新生婴儿数量创下2015年以来最高。
疫情只是表象,我们的人口问题,已经来到一个关键转折点。
2
生育率已经低于日本
很多事情早有迹象。
去年三月份,《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山东省全年出生人口75.04万人,出生率7.38‰;死亡人口74.83万人,死亡率7.36‰;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02‰,全年自然增长人口仅为——
2100人。
而此前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东人口超过1亿,仅次于广东省——
一个人口过亿的超级大省,一年的自然增长人口不足3千!
更关键的是,在全国GDP总量排名靠前的大省里,山东是为数不多的“生育大省”,一句话:爱生娃。
山东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到2019年的18年间,山东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均在百万以上,人口出生率均超过11‰。
更经典的是“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山东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遥遥领先——
2016年,山东自然增长人数为10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89‰,自然增长率为10.84‰,创下1987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2016年和2017年,山东的出生率连续两年高居全国榜首,其中二孩占比分别为63.3%和66.8%,是拉高出生率的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
“最敢生”的省份。
但就是这样一个省份,如今也生不动了。按照这个趋势,山东离人口负增长估计也不远了。
山东只是一个缩影,根据此前的公开数据,除了西藏、贵州、广西、甘肃、海南,其他省份的生育率基本都在下滑。山东生不动,河南、江苏这些人口大省,也生不动了。
这背后,是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无奈现实。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60年中国生育率达到5.7%。2016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6%。而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1.3,也就是说,现在我国平均每个妇女只生1.3个孩子。
理想状况下,一对夫妇需要养育2个孩子,才能确保持上下两代人口的基本平稳。如果总和生育率低于1.5,那么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将会变得很困难,甚至不可能。
目前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是2.41,我国目前的生育率水平,不仅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高龄少子化”的日本(1.34)还低。
生育问题,正在成为这个古老民族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3
不生娃的背后
一个趋势是,如今的中国,正在加速滑向日韩那样的老龄化、少子化社会。
其实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这一点从政策风向的变化可见一斑。
从计划生育的放松,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放开三孩”。鼓励人们生育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奇怪的是,年轻人似乎无动于衷。
早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专家曾估计这一政策将使出生人口峰值达到4995万。但实际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仅比2015年增加131万人,到2019年出生人口甚至降至1465万。
鼓励生,为何大家却不生了?一个最大的原因,或许是——生不起。
有父母曾算过一笔账,在一个小县城,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最少要花费50万元。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可能是200万。如果算上孩子留学,那更是一个无底洞。
在网络上,人们对于生孩子的恐惧甚至化成了一股“怨念”——
“没钱还想生孩子?进口奶粉和尿不湿的价格了解一下?”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月薪5千的我已经精神结扎。”
“一年的工资不够买两平米学区房,难道孩子出生就注定要千军万马独木桥才能上个好学校?”
知乎上,一个网友的回答更是令人沉思——
“我已经很苦了,为什么还要生一个孩子让他来这世上受苦呢?”
何况,还有“三座大山”横亘在年轻人的面前——
1、高昂的房价。2004-2018年,房贷收入比(居民房贷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居民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
2、攀升的教育成本。1997-2018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3%,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家庭被迫选择费用较高的私立幼儿园。
3、持续上升的医疗费用。1995-2018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
有人说,房价、教育和医疗“三座大山”压顶,敢生孩子的都是勇士。
而且,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有人不想生,有人连对象都没有。
珍爱网2018年终发布的《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单身人群中有59.46%的人单身时长为3年及以上,超7成单身男女脱单被动,有三成理想结婚年龄为30至33岁。
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这“三把刀”更是进一步削弱了生育基础。
一边是加速滑向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危机,一边却是不愿生、不敢生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个魔幻的世界,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
4
尾声
很多迹象都在表明,自有中华文明史以来,从夏朝至今,除去常年战乱导致的人口急剧下降之外,中国的人口数量似乎一直位于世界的最顶端。
在第一的位子上待久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跨过14亿大关后,中国的人口即将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
按照部分机构的模型预测,印度人口最迟会在2024年超越中国。在此之前,我写过多篇关于人口的文章,人们不愿意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很多,甚至还得出了一个结论——
等哪一天,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被真正掀翻之日,也就是人们欢欢喜喜生娃之时!
但越研究,我越发现,人口的下降,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把人口问题都归结为“三座大山”固然能短暂地安抚我们内心的焦虑,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过去很多年,我们的耳边都充斥着一个理论:不断膨胀的人口将消耗完地球的资源。但现实可能和这个理论完全相反——
这几年,从东亚到欧洲、从美国到巴西,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新生儿数量大幅下滑的现象。美国人口增长率80年来最低,韩国则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就连印度,如今的生育率也已经跌破了2.1。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刊登的研究报告显示——
世界人口数量到了2050年前后,将从今天的78亿一直上升到97亿左右,但会在45年内呈现下降趋势,到2100年人口将下降近10亿。
更关键的是,全球人口下降的进程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再怎么鼓励生育,发多少钱,生育率似乎也得不到扭转。
这个趋势,在社会学中也能找到答案。
在农业社会,家庭的首要功能是生产,其次是生育,人们忙着纺织、种田以及生更多的孩子来纺织、种田。只有生产和生育,才能保证一个家族的壮大。
但进入工业社会后,人们发明了纺织、种田的机器,人力被机器取代,生孩子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到了生产力更发达的社会阶段,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换句话说,遍地都是机器人的时候,人类可能真的没那么想生孩子。
到那一天,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那句话,可能要变一变了——
人口,将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负增长是好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