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根”消费对营销人员有哪些启发?

深度营销:消费者心理行为洞察与营销策略课程特色与背景

  1、导入一套高效营销的思维模式与营销体系,准确把握市场机会;

  2、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营销人才,推动营销变革,提高ROI投资回报率;

  3、展现企业良好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客户忠诚度。

  1、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构成与行为方式,了解其购买行为的隐形逻辑关联;

  2、学会运用深度挖掘用户痛点的工具与方法,准确找到用户痛点;

  3、获得消费者复购及增加购买金额的测量工具;

  4、掌握深度营销的三个渐进路径;

  5、学会运用感官营销的架构式模型与实操方法;

  6、掌握情绪营销的PPE方法与实施要点;

  7、获得故事营销的七个关键步骤及传播工具。

  1、全案例教学:使用哈佛与IVEY商学院案例教学法,对30-50个真实企业营销案例进行多角度研讨与讲解,将传统营销与新媒体营销案例相结合,启发学员的创新思维;

  2、内容高度视觉化,减少纯理论讲授,大量使用视频、图形演示,帮助学员更好理解复杂的消费者行为现象和心理本质之间的营销逻辑;

  3、课程内容高度结构化,以清晰的逻辑结构串连案例与工具方法,便于学员课堂进行记录吸收,课后进行返记忆。

一、搭建基石 – 掌握深度营销的关键信息

1、了解大脑的工作模式

(1)收集 - 大脑如何收集外部信息

(2)解读 - 大脑如何解读即时数据

(3)偏见 - 先入为主的实证性偏见

(4)标记 - 大脑的躯体标记与特定记忆

2、消费者心理活动构成

(1)消费者潜意识心理的外在表现

(2)消费者的两大类心理现象

(3)消费者心理变化分析工具图

3、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

(1)消费者行为的三大影响因素 – IOM

(2)行为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 – CSIP

(3)消费者IOM行为框架的十项分类要素

4、消费者行为解释模型

(1)消费者行为综合模型 – CTM(反馈与轮盘)

(2)消费者行为黑箱 – BBOX (看不见的行动)

(3)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 - CDP(顺序变化)

(4)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型–CIP(非理性解读)

5、消费者行为生成与扩散方式

核心理念:杰弗里.米勒 -《超市里的原始人》

典型案例:苹果AES直营店用户沟通手册、索尼终端营销策略、亚马逊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法

重要工具:弗希本多属性态度模型

视频展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三度变化–工业化时代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

二、找到入口 – 找到消费者的隐形痛点

1、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

建立感官品牌和营销策略的十大规则

典型案例:微软Bing搜索引擎UI设计方式英特尔的感官协同营销、奔驰的车门部门

典型案例:鸢屋书店 - 增田宗昭的书店营销

(1)理性消费背后的感性触点

(2)冲动消费的三个类型表现

(3)冲动消费的五个关键根源

(4)如何隐蔽地引导冲动消费

2、如何使用大数据 – BD揭示趋势与潮流

3、如何使用小数据 – SD挖掘需求与痛点

4、发现与评估用户痛点的工具与方法–KANO模型

行业案例:UGC用户原创内容分析报告所反映的用户痛点、激活虚拟需求–A与咖啡无关?星巴克体验植入模型;B为愉悦和载体买单

重要工具:CNC消费者复购及增加购买金额的测量工具、TQM用户体验需求点的获取流程

三、选择路径 - 深度营销的三个渐进路径

1、感官路径:如何通过感官触发消费者购买

2、情绪路径:如何找到消费的五个情绪痛点

3、行为路径:如何用不相关的行为触动消费

典型案例:可口可乐的感官营销、苹果用户的情绪路径、Facebook如何设计用户的行为路径

学员演练:如何找到深度营销的思维路径

四、解决方案(一)- 感官营销(SM)

1、运用五感协同方式:定位品牌标志性感官元素

2、五感整合的多米诺效应:建立品牌连锁刺激物

3、感官营销的粉碎效应:贯穿影像、图形、暗示、行为、传统、惯例和消费者购买过程的导航指示

5、建立品牌纽带:维系独特性与宗教般的忠诚

6、消费品2C感官营销的具体工具与实施方法

模型展示:感官营销的架构式模型与运用方法、菲利普.莫里斯 (Philip Morris) 成瘾模型

重要工具:(5S+10R)感官品牌评估的五大标准、

7、概念:乔布斯对故事营销的重塑 - CCC法则

8、核心:品牌故事营销的核心焦点–两个问题

问题一:故事传递给用户的最关键信息

理念、 Google - 互联网时代的感官营销、感官营销全球企业Top20调查报告

五、解决方案(二)- 情绪营销(EM)

1、什么是消费者最深层次的痛苦?

(1)社会性动物的本质痛苦

(2)深度痛苦的心理性来源

(3)如何缓解消费者的痛苦

2、什么是消费者最无法摆脱的压力?

(1)群体性动物的本能观察

(2)消费者选择的有限理性

(3)消费行为中的心理恐惧

(4)个体本性的不平衡需求

(5)关联群体的不匹配焦虑

3、什么是消费者最脆弱的心理入口

(1)营销的最终目的与根本目的的区别

(2)如何触动消费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3)引起个体情绪强烈波动的五个介质

4、情绪营销的PPE方法与实施要点:

(1)如何建立用户心理暗示与奖赏回路

(2)如何建立用户脑部识别与情绪关联

(3)激发消费者体内的情绪性化学元素

(4)帮助消费者实现象征性的自我完成

典型案例:社群营销的强符号记忆、拼多多的关键词、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事实对消费者来说重要吗?塔西陀效应-百度营销无法走出的陷阱

重要工具:共情营销的浸入式工具与技术、ELP说服模型、洞察激活的3个步骤、社会共鸣能力

心理测试:营销人员的HSP、用户心理预测能力

六、解决方案(三)- 故事营销(SM)

问题二:故事营销的两个核心组成内容

1、倒叙:如何颠倒传统营销故事讲述的顺序

(2)如何使用新的黄金圈法则:GCP方法创新

(3)从外到里与从里到外的讲述:效果区别

(4)倒叙方式对消费者行为的最大影响:生物

(5)学解释与个体行为决策的关联

2、方法:故事营销的七个关键步骤与方法

3、归纳:乔布斯的正式答案 - 苹果店门口排队的用户行为解释 - 故事营销的起点与高光时刻

4、涟漪:转交话筒 - 如何让用户(消费者)主动参与企业故事营销,形成用户群体性涟漪效应

典型案例:与产品无关–三星电子中国区营销败局的“荒唐”原因、华为CBG的故事营销成功要素、《参与感》-小米市场营销策略实践、《扬子江大鳄》- 阿里的故事营销起点与路径变化

重要工具:RESD营销故事的传播工具、营销故事对象的选择工具–AIO、ALS、SG、PER定律与营销方法、消费者体验流程图(线上与线下)、新的Marketing Mix 7P、加斯顿.莱戈布鲁 / 达伦.麦科尔 -《故事场景摩天楼》、Agile MKTG营销的敏捷开发方法

学员演练:利用RESD工具,编写传播式营销故事,用内容引起用户线上/线下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强关注与自传播。

  原微软在线中国区高级市场总监  张椿龄

2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层管理经验,历任微软在线中国区高级市场总监,三星电子市场总监,索尼中国大区销售及市场总监等职位。在团队领导、沟通协调、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管理等领域经验丰富,有卓越的大型团队管理经验、突出的领导力及业务管理能力,多次获得索尼等公司中国及亚太区销售第一名;曾管理近3千人团队,销售金额达50亿~180亿人民币/年,同时管理约6-8千万美金年度市场预算。在快消、消费电子、通讯及移动互联网等行业有深度实践,对现今企业与管理有深切体会。

  善于通过大量亲身案例及其他企业实践,引导和激发学员的思考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培训过程富有创意和激情。

  深度营销:消费者心理行为洞察与营销策略、MTP—中层管理者技能提升训练、团队激励与授权、领导力与执行力。

销售团队、销售人员、市场活动策划人员和相关管理者、需要跨领域学习的企业其它部门人员、需要做营销决策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课程费用:4200元/人

旅游消费小论文(精选12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旅游消费小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消费小论文 篇1

  内容提要:我国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它是我国的新型经济产业,但我国旅游立法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旅游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不仅游客维权的空间很小,旅游企业的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部全国性的旅游大法,从而缺乏法律的有利保障。在此,我们仅着重谈一下旅游消费合同所维系的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及其法律责任,借以说明我国制定一部统一的旅游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合同旅游消费合同债仲裁违约责任

  引言: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一个行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而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旅游法加以保障。各地虽然都制定了自己的地方旅游法律法规,但由于旅游的异地性以及各地旅游法律法规的不统一性,游客在跨地域旅游时权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也使旅游纠纷层出不穷。在对旅游纠纷进行综合分析时,我们发现大多的旅游纠纷发生在旅游者和旅游经营商之间,可见旅游消费合同的制定越来越有其必要性。

  一、旅游消费合同的概述

  要谈旅游消费合同,我们先看一下合同。关于合同的概念有各种学说,大陆法系通常认为合同是基于一种双方法律行为而达成的协议;而在英美法系,采取“合同是一种允诺”的学说。从现行民事立法来看,我国采用的是协议说。我国《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我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原《合同法》直接规定了十五种有名合同,《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增加到三十种。其中就包括了餐饮合同、住宿合同、旅游合同,在这几种合同中都隐含了旅游消费的内容。而鉴于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单独将旅游消费合同列出来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的意义。《德国民法典》第651条规定“根据旅游合同,旅游举办人负有向游客提供全部给付(旅游)的义务。游客负有向旅游举办人支付约定的旅游费的义务。”旅游消费合同的概念适用合同的有关规定,同时旅游消费合同的概念又要考虑旅游的特殊性,应强调对旅游者利益的保护。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旅游消费合同:它是指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服务给旅游者,旅游者按约定支付报酬,旅游经营者应对游客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承担严格责任的合同。旅游消费合同规定了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旅游消费合同的内容

  合同,作为民事法律行为,其内容就是合同条款(意思表示的表现形式);作为债的关系,其内容为合同权利义务,它们也由合同条款固定。对于债的概念,我国《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此,我们就从债的角度谈一下旅游消费合同的内容,也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1、债权是一种请求权、相对权,它具有相容性、平等性,债权具有四项权能,即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债权保护请求权和处分权能。我们从债权的这四项权能来浅析一下旅游消费合同的债权权能:

  (1)给付请求权。在旅游消费合同上表现为:旅游者有权利要求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服务,如要求旅行社提供导游服务、订票服务等,要求旅游交通部门提供交通服务、饭店经营商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等;而旅游经营者则有要求游客在旅游活动开始前支约定金以及服务提供后支付旅游费用的权利。同时由于旅游的综合性,在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其他复杂的约定义务或旅游规则,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对这些方面提出请求,达成协议,尽量保证旅游消费合同的完备性。请求权为合同债权的第一权能,如果从效力角度着眼,为其请求力。

  (2)给付受领权。旅游经营者或是旅游者在履行其义务时,另一方(即债权人)有权予以接受,并永久保持因债务人的履行所得的利益。有效的受领该给付,乃为旅游消费合同债权的本质所在,也是债权人(即本质上的受领人)所追求的最终结果。给付受领权体现在债的效力上,构成保持力。

  (3)债权保护请求权。我国旅游发展采取的是超前型的发展战略,旅游立法各方面都不完备,导致旅游侵权行为时有发生。随着旅游者的成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在旅游消费合同制定后,如果旅游经营者不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其义务时,旅游者就可依据该项债权权能请求国家机关如旅游质量监督部门给予保护,强制旅游经营者履行,它表现在债权的效力上就是强制执行力。当然合同纠纷的另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寻求仲裁。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并作出对当事人均有拘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或方式。

  ①旅游消费合同中的双方可以就其存在的纠纷向仲裁结构提起。同样,如果旅游者不能按照旅游消费合同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旅游经营者同样可以寻求相同的解决途径。

  (4)处分权能。在旅游消费合同中,处分权能是指旅游经营者或是旅游者可以撤销、免除、让与债权等。旅游业是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行业,很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如战争、经济因素如汇率、社会因素如去年的非典还有天气因素的影响。当不可控因素发生时,旅游经营者或旅游者都可以协商重新界定自己的权能。

  2、在旅游消费合同中,债务是指旅游服务经营者或是旅游者依其约定应该给付的义务,其内容包括实施积极的特定行为(如旅游经营者提供服务,旅游者支付费用),也包括不实施特定的行为(如旅游经营者擅自修改服务承诺,旅游者任意要求增加服务内容)。债务履行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使债权人的利益得以实现;二是使债务人失去其既有的利益而处于一种不利益的状态之中。

  债务包括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在旅游消费合同中,给付义务就是旅游经营者或是旅游者约定的基本义务,具体而言就是旅游经营者要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会承诺自己独特的服务和给予旅游者特定的优惠;旅游者要支付服务费用。合同的附随义务是法律对合同约定义务的扩张,属法定义务,也是合同义务,表现在旅游消费合同上,就是旅游经营者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必要时应该向旅游者公开整个旅游费用的构成;以及其他的通知、协助和保密等义务;旅游者也要按时交纳定金和服务费用,遵循诚信原则。

  权利和义务是旅游消费合同的核心内容,要处理好此中特殊合同债的关系,就必须协调好经营者和游客之权利、义务关系。鉴于旅游是一综合性产业,涉及到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等多个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关系,每个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特点都各有不同,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旅游消费合同中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权利和义务内容的规定,即维护旅游者的权益,同时也要考虑旅游经营者的权益,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旅游消费合同之法律责任问题

  当事人违反合同的有关规定,就得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债务,或其履行不符合合同规定时,对另一方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强制履行等民事责任。在罗马法上,债务与责任未加区分,二者都被称为“法锁”,并用obligatio一词加以表示。违约责任与合同债务有着密切联系,违约责任以合同债务的存在为前提,无合同债务即无违约责任,但违约责任并非债务本身,而是债务人违反合同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二者是有区别的。

  鉴于旅游消费合同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来探讨一下此种合同存在的法律问题:在由第三方侵权造成损害时,旅游者能否要求旅游经营者承担违约责任?在追究旅游经营者的侵权责任时,旅游者应承担哪些举证责任?在找不到侵害人或侵害人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能否使用公平原则要求旅游经营者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一)旅游者在接受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时,鉴于两者间存在着旅游消费合同关系,经营者负有保护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合同义务。但在由第三人非法侵害造成游客人身、财产损害时,旅游者能否要求旅游经营者承担违约责任。

  有的学者认为,依据《合同法》第60条规定,经营者既要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也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按照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附随义务,这当中也包括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负有的保护义务。在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形成旅游消费合同关系后,旅游者在因他人非法侵害遭受人身、财产损害时,可以看作是旅游经营者对合同附随义务的违反,旅游者可以以旅游经营者违反保护义务为由追究其违约责任。还有的学者认为,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该义务是强制性的,可以作为追究经营者违约责任的法律依据。即便在旅游消费合同中没有明确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也可将该义务解释为旅游消费合同的必要组成部分,违反该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不过,鉴于合同法理论中附随义务不得单独诉请损害赔偿的论断和维持附随义务与合同基本义务之间平衡的需要,同时由于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服务提供存在很大的不可预测性,第三方的侵害难以有效控制,以经营者负有的安全保障附随义务为诉因来追究其违约责任,在理论和操作上均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笔者认为旅游中的安全保障义务是旅游消费合同的主要义务而非附随义务。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明确的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写进了宪法。生命安全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合同都不得以侵害他人的生命作为约定内容。保证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是旅游经营者法定的义务,该义务不得以契约的形式放弃或者限制。在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旅游消费合同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应当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是指不考虑违约方是否存在主观过错,而以违约行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害为依据来确定其违约责任。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负有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法定义务。因此旅游经营者应该持有合法且有效的经营证件,对旅游者开放的经营场所及相关设施必须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对于特殊旅游场所,服务经营者必须配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安全保障人员,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该安全可靠,对具有不安全因素情况的进行提示、警告,严格防范他人对旅游者的侵害,在旅游者有危险或困难时,对游客实施救助。反过来讲,如果旅游服务提供者违反了上述安全保障义务,他就应当对游客受到的损失或伤害承担违约责任。

  (二)在追究旅游经营者的侵权责任时,旅游者应承担哪些举证责任

  在第三人非法侵害游客造成损害时,游客以侵权为由起诉旅游服务提供者,如果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的要求游客承担全部举证责任,这对游客非常不公平。立法应否考虑旅游消费纠纷中游客举证困难的现实。

  在旅游消费纠纷案件中旅游者举证存在的困难和各级法院法官对这类案件的判决会很大程度影响到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旅游风险及利益的分配,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侵权举证问题。如果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旅游消费侵权纠纷只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游客在旅游活动中遭遇第三人非法侵害向旅游经营者索赔时,应当对旅游经营者的主观过错承担举证责任。由于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举证难度加大,更使得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非常之不合理,不利于旅游者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经营者相比旅游者来说,无论在经济力量、对旅游设施及旅游环境的安全性了解以及对旅游信息的掌握等方面都优于旅游者,这使得旅游者负责举证对方存有主观过错非常的困难。因此,我们建议立法应该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或者举证责任倒置。游客在遭遇损害时,有权推定旅游经营者存在主观过错,除非他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就要对侵权责任负责。

  (三)找不到侵害人或侵害人无力承担赔偿责任之时,能否适用公平原则要求旅游经营者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旅游消费合同应强调对游客利益的保护,而处于民法之公平原则,其目的就在于填补损害。但从当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往往倾向于保护国家利益或国有单位的利益,而漠视对旅游者权利的保护,他们担心一旦判决旅游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就会大大增加其经营风险,影响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这违背了民法之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在当事人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如果当事人没有过错,或者是在找不到侵害人或侵害人无力承担赔偿责任之时,可以适用公平原则要求旅游服务提供者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旅游经营者是存在过错的,因此,可以直接依据过错原则追究其赔偿责任,但只要求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责任。

  如果侵权发生原因竞合,即损害是由旅游经营者的原因和第三人的原因所造成,应由旅游经营者承担全部责任,同时旅游经营者对该第三人有求偿权,受害游客有重大过失时,可减轻旅游经营者的责任。

  旅游消费之法律责任还存在除以上涉及的很多问题,我们只是谈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个问题,社会是发展的,而法律又是社会的调节器,法也应该适时而动,唯有如此,法律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阳光产业,其发展后劲实足,但由于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单靠地方制定的旅游法规是不能妥善解决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而正相反,不同地方制定的不同的旅游法规,使得旅游秩序非常之混乱,严重干扰了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和发展。旅游消费合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趋重要,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跨地区和国界的旅游已经相当的普遍,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出现了许多旅游纠纷和问题,这些纠纷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但是旅游消费合同的无法可依使得纠纷难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旅游立法。旅游消费合同是旅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游客利益的保护,旅游服务提供者(旅游公司)对游客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承担严格责任。

  在此,我们浅析了此种合同的相关内容和法律问题,由于水平有限,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众多学者的共鸣。

  旅游消费小论文 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现行教学模式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依然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即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学生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旅游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的偏差,老师借助教材、黑板来“讲旅游”,学生在笔记上“记旅游”,学生没有真正的旅游体验和实践机会。

  (2)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缺乏深度,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很多老师在谈到教学模式时,基本认识到的就是教学的基本程序,大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基本程序的回答是“组织教学、回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布置作业”的六段式教学,在这六段式教学中,都很难看到与学生的互动,更没有实践教学可言。

  (3)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知识面也比较狭窄,一味地学习课本知识,对其他课外知识知之甚少,而且缺乏动手能力,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和颠覆。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整套的方法论体系。此体系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技能、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手段等整合组成。从静态上看,是一种教学的结构,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方式等基本要素构成。从动态上看,它是一种运行的流程。为此,针对教学模式的概念,我们在设计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校企合作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从体验式教学的角度分析,高校应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并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及方案,在人才培养的制定上应细分培养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学历层次的进行科学培养,例如: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具有竞争力,很有必要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第一种是以整体旅游人才市场为目标,培养适合所有旅游企业的通才;二是将旅游管理专业总体人才市场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四个子市场再进行专业细分,分别培养出精于酒店管理、餐饮企业管理等四大需求的人才;三是在将旅游管理总体人才市场细分为上述四个子市场的前提下,仅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创新旅游教学方法,改革旅游教学考评方式养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确定了培养目标之后,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并且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实践,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自己,使学生能在毕业之后迅速上岗,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需求。

  2、更新旅游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开放的旅游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该更新的是教材,应该选用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和权威的教科书、报刊等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改变教材选用的“本土化”,适当参照和引进行业标准。其次,要进行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中诸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可以采用现场教学、课堂模拟操练法、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以弥补传统课堂讲授和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的缺陷。第三还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选择教学方法时,强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创业大赛法、角色扮演法等。

  3、改善旅游教学设施,改革现有旅游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施普遍投入不足,很多高校都是依然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甚至有些院校连多媒体教学设备都严重不足。这些旅游教学设施方面的不足,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对旅游教学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不断扩建旅游专业的模拟实训室,例如导游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模拟前台、模拟商务谈判室、茶艺实训室等,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训基地,这对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业务实操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真正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4、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评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应用性,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娴熟的操作能力以及从事旅游实证研究的能力。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仅仅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应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以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环境构建者与评价者作为角色定位。教师要根据每门专业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手段、评估标准,改变“凭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不合理现象,积极采用笔试、情景模拟、实际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及考评小组综合打分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并且改变在成绩中的分数构成,提高实践成绩所占的比例,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估。

  三、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旅游管理专业在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应用性强,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等特点,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过程以及教师的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和修改,积极改进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反复地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和实践上的总结,不断地摸索、改进、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真正的体验式教学。

  旅游消费小论文 篇3

  21世纪的中国,在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都飞速发展,而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的新鲜血液,具有好奇心强、求知心强敢于冒险等特点,大学生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2013年3月份对锦州市渤海大学、锦州市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渤海大学高职学院、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医学院等五所高校的74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卷从大学生旅游行为、旅游消费动机、旅游心理等方面来了解大学生旅游消费情况。收回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达到95.5%。同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息检验,结果显示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旅游消费;旅游发展;旅游市场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求新、求奇、求美的心理需求,他们并不甘于每天只在学校里“死读书、读死书”。根据调查显示,有83.6%的学生比较喜欢旅游,愿意旅游,而相反的只有9.33%的学生不喜欢旅游不想出去旅游。显示结果说明,大学生十分渴望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然而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大学生消费旅游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旅游方案以吸引大学生旅游。

  大学生旅游动机多种多样,而且根据不同地区差异,各个高校的情况也会不同。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在所调查的锦州几所高校中,求新和好奇心理产生旅游行为占的比例最多,其次是探亲访友。相反,炫耀心理和解压心理占的比例较少。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消费心理偏好制定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旅游产品。

  每个人都具有求新心理,尤其是21世纪的大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好奇心,对新鲜事物也想去尝试。离开自己一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看看当地的民俗风情,品尝在学校吃不到的小吃,欣赏从没见过的景点景区,这些新鲜的事物对大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求新心理的消费动机占总人数的28.3%。

  (二)求知与好奇心理

  大学生除了平时上课以外业余生活比较单调,通常是教室和寝室两点一线的状态,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和人生阅历以及增长见识和知识,“出去走一走”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普遍愿望。通过外出旅游的方式获得很多课堂内学习不到的知识,也是大学生旅游消费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可以探索其相应的丰富多彩的知识;参观历史遗迹可以了解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回顾令人难以忘怀的重大历史事件;参观动物园海洋馆可以体验神奇奥妙的动物世界……好奇心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对其他城市的好奇心也驱使着大学生想走出“象牙塔”,成为旅游大军中的一员。求知与好奇心理是大多数大学生出行旅游的原因,根据数据显示占总人数的39.6%。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指的是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者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家的避风港突然进入集体生活可能会很不习惯,所以在学校里大多都依赖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这时候会出现胆怯、孤独、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当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说要出去旅游,那么基于以上心理特征,大多数人都会出现从众心理,即使不是特别想去,但是害怕不合群交不到朋友而随大众。从众心理也是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之一,但是所占比例不大,占总人数的8.3%。

  大学生活虽然比初中和高中时候轻松多了,但是还是有一定压力,比如要考相关专业证书,英语四六级,期末考试,面临的实习压力、即将毕业的就业压力……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解压的渠道,我个人觉得旅游是大学生解压最合适的方式。既放松了心情,可以暂时把压力抛到脑后,欣赏中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又可以通过体验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而增长知识和见识;更可以避免有的学生通过玩网络游戏或者购物等其他消极方式解压。大学生解压心理的旅游消费动机占总人数的10.2%。

  (五)探亲访友心理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会更怀念初中和高中那时候纯真的友谊。考上大学以后同学都各奔东西,有的同学想延续与老同学和朋友的友谊,会利用节假日互访拜访。这也是旅游的动机之一,既节约了时间和金钱,增进了人际交往,也提高了安全保障。根据有效数据显示探亲访友心理动机占总人数的10.3%。

  大学生处于十分重要的阶段,这时候的心理也是最难捉摸的。有的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出去旅游了,即使他不喜欢旅游或者并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用来旅游,但是为了虚荣心,为了旅游归来以后向同学们炫耀自己的经历,获得同学的羡慕,成为同学间的焦点,而不惜省下生活费、出去打工、借钱等达到旅游的目的。这样的旅游动机是不可取的。因此所占比例是最少的,只占总人数的3.3%。

  (一)旅游消费目的地偏好

  大学生在选择和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上也有较为明显的特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大学生旅游目的地一般以自然风光为多,占总数的56.4%,选择民族风情和历史遗迹的一共占24.3%,而选择都市旅游则占8.2%,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冒险和求新心理,所以现在在大学生中出现了探险旅游这样的“新潮”旅游形式,如漂流、攀岩、蹦极等。

  (二)旅游消费出游方式偏好

  由于大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外地,所以大部分都会选择与同学或者朋友结伴而行,占总数的73%,与恋人出游的占8%,与亲人出游的占9.4%,有的学生为了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会选择个人出游的方式,个人出游的占9.6%。大学生一般都选择跟随旅游社旅游,因为大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经济能力有限,旅行社费用比其他方式要便宜很多,而且比较安全和方便。而自己出去旅游既不安全又劳心费力。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如果是长途旅游,一般学生会选择火车,占总人数的47.4%,如果是短途旅游一般会坐汽车,占人数的40.3%,因为汽车和火车是最经济实惠的出游方式。除了极少数家庭条件十分富裕的同学会选择乘坐飞机出游以外,很少有同学会乘坐飞机旅游,占总人数的9.1%,其余的则是其他交通方式。

  (三)旅游消费出游时间偏好

  由于大学生平时上课,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一般都会利用假期时间出去旅游。选择寒暑假出游的人比较多,因为寒暑假时间较长,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方式和类型出游,弹性比较大。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十一黄金周出游。基于锦州当地独特的特点,有相当大一部分很多同学会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锦州本地或者周边旅游,例如锦州本地的笔架山风景区、锦州世界博览会,或者去周边景点比较多花费又不大的城市旅游,例如大连、葫芦岛等地方。

  四、旅游消费发展前景

  虽然大学生消费能力没有其他阶层消费能力强,消费水平也不高,但是大学生是一个庞大并且十分有发展前途的市场,因此大学生旅游消费给旅游业带来的作用必然是积极的。 对于大学生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启发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世界、熟悉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有句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在中国古老的年代里就对“行万里路”十分重视。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不畏艰辛踏遍中国万里河山,写下了《徐霞客游记》,其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相应的记载,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著名的作家三毛也是一个例子,她走遍全中国,通过旅游找灵感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旅游对人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类也促进了旅游的发展。大学生更应该以徐霞客、三毛等这样为了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想而不畏艰苦的人学习。然而现在旅游业却没有太重视大学生旅游这个潜在市场,觉得大学生旅游经济市场效益不高、风险高,而没有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去吸引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导致大学生旅游市场依然处在一个无序、缺乏管理、没有特点的境况。 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具有增加旅游业收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利于青少年整体知识水平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整体素质文化水平,增进中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旅游业应该重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消费水平,开发出具有大学生特点的旅游产品。促使大学生旅游消费群体在各个方面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使其飞速发展。

  旅游消费小论文 篇4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生长和生活,思想意识和相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也不尽相同。这样的现象形成是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活环境造成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性格差异、民族差异对于事物的看法都会有不同。这些方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国家的人在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针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实际分析,探究其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关系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多样性也同时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这样的文化差异的形成也是多种多样的,与中西方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基础上,中西文化差异同时造就了不同的人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只有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影响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人们旅游消费观念有怎样的影响,才可以更好地分析出这样的文化差异和旅游消费观念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简析

  (一)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造就了很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民俗特点,对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尚且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从世界的角度来讲,更是有多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形成,最根本问题就在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离不开物质影响的,物质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所以,一个地区中,对文明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前提条件下,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与民族相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相符合。最基本的文化差异的根本影响因素就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孕育、人们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人们生活在自然条件中,离不开自然条件,因此文化的形成,文化差异的出现,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来自自然环境。

  (二)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国土地辽阔,物产资源丰富,三面高原一面海,相对较为闭塞。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使得农业、畜牧业等发展十分迅速。人们依靠着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一种安稳的生活形态和社会形态,大江河流和大陆内安全的自然环境给了古代中国人一种安全感,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这些自然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为向往安宁,古代中国人自古就看重家眷亲朋在一起,对于长期聚居十分看重,乐此不疲。这样的文化形成也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稳定,自给自足,地理环境的稳定,人们就想着在这样的稳定条件下进一步获得与亲友在一起的稳定。如果人们的社会飘忽不定,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大陆内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原因,如果不持续发展农业,人们就会面临着生活岌岌可危的情况。所以,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安稳的民族思想和文化,喜静不喜动,喜稳不喜变,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西方自然环境特点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源头和初始是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海洋赋予了西方人浪漫和勇敢的文化精神,西方文化中面对海洋总有着与生俱来的征服欲和探索欲。西方人用坚毅和勇气,在海洋文化中夺取一席之地,在飘摇不定中试图征服大海,获得安稳。即便没有安稳,他们也可以从大海中利用勇气获得暂时的安全感。西方文化几乎离不开海洋文化,就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就是在海洋,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海洋。人们向往着安稳,但他们必须要用勇气去海洋中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在海上飘忽不定的海风动摇着西方文明,然而西方文明想要屹立在人类文明中,就必须要征服海洋。西方人的勇气和果敢,造就了辉煌的西方文明,这些都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就是离不开海的。这些勇敢和刚毅,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他们面对海洋的不测退缩的话,文明就会被历史淘汰。这些必须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让西方文化走出海洋的束缚,走向历史的舞台。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旅游行为方面的影响简述

  (一)中国文化对于旅游行为的影响分析

  中国所在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东方文明,地大物博,厚德载物。中国人的文化中,既能保持自己的文明,又能承载其他文明的辉煌。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安稳,“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的思想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安稳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安稳的文化,就现今的旅游数据方面看来,排除经济条件影响问题,中国人对于旅游的热衷显然低于西方,且在旅游消费方面也相较西方各国家旅游消费人均较少。这样的差距也恰好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比起旅游,更为热爱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和谐相处。同时,中国人对于旅游的需求心理、审美要求、习俗要求都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人对于旅游方面的需求心理比较崇尚安静,崇尚循规蹈矩的观光和体验。在审美方面也是如此,中国人旅行更习惯到处看看,领略不同的风格,体验不同的人文,缺乏冒险旅游心理,对于复杂性和多样性都有着较低的需求。笔者曾在欧洲留学和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在旅游消费方面的影响。例如,中国人出门基本很难适应国外的饮食习惯。无论短期旅行或久居,中国人依然坚持吃中餐。但西方人却抱有好奇心尝遍当地美食。而在旅游消费占比很高的酒店选择中,中国人也抱有传统的消费观念,看重酒店的星级和设施环境。而西方人则早已接受了青年旅舍、交换民宿等多类型住宿。

  (二)西方文化对于旅游行为的影响分析

  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和勇于冒险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再加上西方国家经济相对发达一些,在旅游消费上的花销相对较大。在旅游消费行为方面,西方人更推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旅游行为,简单的观光和体验无法满足西方人的旅游消费行为需求。西方人往往具备着热情、主动和不畏艰难辛苦的特点,更喜欢一些具有刺激性、彰显个性的旅游项目,他们对于旅游需求心理更为倾向于刺激、激烈和彰显个性等方面。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于旅游行为也有着与中国人不同的需求,中国人更喜欢静态美,喜欢安静的观光和人文体验,喜欢美感性较强的事物。然而在西方人的旅游需求中,他们更喜欢一些惊险、刺激和全身心投入的项目,更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勇敢。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旅游行为可能毫无美感可言,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旅游可能毫无感受可谈。例如,在北美、澳洲极受欢迎的帆板或冲浪运动,在海洋条件绝佳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却是国人无人问津的水上运动,而不远万里前来三亚参与甚至是经营帆板冲浪运动的至今依然是西方人。与此同时,中国人热衷于在世界各地的“网红景点”“网红餐厅”“网红酒店”拍照打卡。然而在旅游消费方面,因为与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完全不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要求。同样是旅游购物,外国游客喜欢买一些自己觉得新奇,能体现异国文化的纪念品。而中国人的旅行消费则对物品的品牌价值看得更重,去法国买LV、去美国买耐克、阿迪。旅游开发需要有计划和目标的开展,要有的放矢,才可以进一步将旅游开发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中西方差异文化特点,从习俗习惯、风土民情、消费观念和对旅游需求心理方面开展相应的旅游开发工作。

  种种不同的旅游消费习惯归根结底是源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进步需要汲取,发展需要交流,我们欣赏中外旅游之间的差异,兼收并蓄,旅游生活才能展现出另一番美好。对于旅游业来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国际旅游消费体制机制,可能需要结合中西方旅游消费的模式特点、旅游消费文化差异开展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的满意度和旅游消费的多样化。

  旅游消费小论文 篇5

  一、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传统的旅游消费行为影响要素从游客的角度分析列举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没有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同时相关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消费行为分析时难以针对各个因素分别制定营销策略。因为游客进行消费行为的目的即为获得良好的顾客体验,则可以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分析。首先,游客重视自身体验需求。消费者始终是消费活动的主体,因此,消费者是旅游消费的主角。随着消费者角色的不断变化,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重视程度和服务要求愈高,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增强。消费者希望与企业形成一种共创体验环境。其次,游客的旅游目的明确但复杂性提高。游客为了更好的满足自身的旅游体验会在旅游企业提供旅游服务之前已构想好旅游消费的明确要求。游客参与旅游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目的明确的创造活动过程,是旅游消费的主角,旅游企业是旅游消费的配角。

  2.游客体验对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分析。个体心理因素。旅游消费是人们面对情绪压力的解决办法之一,而当前游客所追求的游客体验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直接面对情绪压力的方式。游客体验中包含了较多的情感要素。如部分人也会把旅游的品质、档次、独特价值与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成就和荣耀关联起来,进而满足自己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或是将旅游行为与自己的某段极具意义的记忆相结合,选择旅游是为了某种情感回忆。此时,游客对体验的重视,促使情感要素和记忆要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加深。

  外部因素。首先,随着表达性社会媒体的出现,提高了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渠道。由于旅游业自身的体验特性,游客也乐于从其他游客,特别是来自于自身所属阶层或参照群体中的游客那里获得相关体验经历。而这种信息获取的过程也是游客体验的组成部分。其次,营销刺激对旅游消费行为的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产品因素也是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外部因素。旅游产品的价格、品牌、品质、售后服务、心理功能等自身因素,间接决定消费者是否选择该产品。

  二、对旅游营销策略的启示

  1.人文精神营销(Humanistic Marketing)。体验经济时代是一个营销行为深受消费行为和态度变化影响的时代,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当前,消费者的信任感发生转移,消费者对彼此的信任度增强,对企业广告的依赖度增多。尼尔森全球调查报告显示,90%的消费者相信朋友或熟人,70%的消费者相信网络上的顾客的观点。由于,旅游产品自身的服务性质,难以对其进行量化的评估。旅游消费者只能通过外在的评价来作为决策依据。旅游企业必须要注重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旅游企业也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交流平台,在帮助消费者进行决策的同时,也可以搜集相关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2.剧场策略(Theater Strategy)。美国服务营销学专家格鲁夫和费恩克认为,服务体验经历和演戏相似,体验消费过程可以看成一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剧场策略即场景策略,即旅游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活动营造出一种氛围和格调,进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同时,让消费者对这个虚拟的空间产生一种“现实感”,而这种现实感会给消费者带来卓越的消费体验。这是一种具有较强控制色彩的刻意化的方式,能起到被动唤起体验式旅游消费的作用。这种旅游剧场的设置,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了暂时性的解脱场所,也为他们实际扮演剧场角色、真正参与体验式旅游消费提供了可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愈加重视。旅游成为了许多人放松自我,协调身心的重要选择。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可以更好的发现旅游消费行为的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同时,帮助旅游企业实现差异化、品牌化。

  旅游消费小论文 篇6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转变,更加注重身心的享受与愉悦,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消费的发展。而旅游在不断丰富我国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客观来看,我国的旅游行业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漏洞,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本文将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含义与特征进行简要的阐释,并指出当前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改进与优化措施。

  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中的主体,它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走势与最终发展。但是近年来,“宰客”,强行购物消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禁暴露出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与不足。而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法是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配套的法律制度,虽然在前期它有效的规范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部法规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的旅游经济,因此,要对当前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办法。

  一、 旅游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概述

  (一)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含义

  旅游消费是指在经济发展到达一定水平后人们因闲暇时间增多而产生的除开基本生活需要的更高层次需要。而旅游消费者权益则是指旅游者在消费时依法可享用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当然,消费者权力作为消费者权益中的核心,从法律角度出发,旅游消费者权力就是旅游消费者权益在法律上的具体化,同时,它也是国家基给予旅游消费者的进行保护的表现。具体来说,旅游消费者权益就是从法律规定出发,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在口头上或合同上达成的约定,消费者享有做或不做一定行为的权利。

  (二)旅游消费者权益的特征

  旅游消费者权益包括三方面的特征,概括为多样性、时限性、双重性。

  首先,就多样性来说,旅游消费者不同于普通的消费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旅游消费者不仅具有人身财产安全权,公平交易权,获得知识权,获得尊重权等基本的权利,还能享受旅游自由权,获得医疗救助权,景观观看权等由旅游带来的一系列权利。

  其次,就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时限性来说,旅游权利只有在自然人进行旅游活动时才能具备或获得,而旅游活动一旦终止,那么旅游消费者权益也将不复存在。而旅途消费者权益的时限性决定了其是与旅游消费者这一法律概念上的主体紧密联系起来的。

  最后,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双重性说明了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在旅游消费中不仅包括了普通的物质层面的消费,也包括了精神层面的消费。而在这两者消费中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也就是说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享受。但是物质层面的消费权益与精神层面的消费权益共同构成了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双重性。

  二、当前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的问题

  (一) 旅游消费者权利保护稍显不足

  对于现在的旅游消费者来说,自身的很多权利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首先,就安全权来说,很多饭店在向游客提供食物时为了进一步的降低自己的成本获得高额的利润,将一些变质,甚至腐坏的食物掺杂在饭菜中去。

  其次,旅游者的知情权往往受到限制,比如很多旅游团用极低的价格甚至零团费来吸引旅游者参团,但是在实际进行操作中却利用时间差迟迟不发团,或者在发团后承诺的酒店,观景地点完全不兑现。

  最后,很多旅游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没有得到实现,在旅游途中,很多导游将游客带到相关的店内进行购物而且还对购物金额的下限有限制,这对旅游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是一种侵犯。

  (二) 旅游合同规定还不完善

  旅游合同规定虽然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有名合同,但是旅游合同却迟迟没有被归入有名合同的范畴。这就使得旅游合同只能根据《合同法》总则中的一般规律来展开操作。很多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具体保护与对商家的查处措施都没有具体写明,很多旅游经营者就钻其中的空子。同时,在旅游合同格式上还没有出台相应的章程对其进行规范,这就使得很多的旅游合同中存在着很多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相背离的地方,比如变相的增加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合同的解释与解除由合同拟定者全权负责。

  (三)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的法规不足

  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的法规不足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不合理。责任表现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当投保人出现意外伤亡或者由意外交通事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甚至死亡后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来减少一定的损失。而旅游保险一般由旅行社与旅游者进行签订有旅行社直接支付给保险公司一定的金额。但是依照《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旅游责任保险与旅游意外险并非属于同类保险的范畴,当旅游时旅行社非自身的过失造成的损失或者伤亡,旅行社与保险公司本身不负责任。这是属于旅行意外险的内容,但是旅游意外险往往需要由消费者自行购买。当遭遇到不不抗因素如地震,海啸等造成伤亡或损失时,旅游消费者是不能向旅行社或保险公司索赔的。同时,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赔偿情形不合理,根据《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细则》第18条,当出现旅行社破产,旅行社服务未达到行业或国家标准而造成的消费者经济财产损失时,旅行社仅用保证金对消费者进行一定的补偿。

  三、 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的完善

  (一) 加快完善惩罚性赔偿规定

  对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的完善需要加快完善惩罚性赔偿规定的步伐。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增加惩罚的附属性。这是因为,旅游消费与其他普通消费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统一,也表现在消费权益的多样性。因此,在制定赔偿规定时应该以惩罚性为主,而惩罚性的赔偿的侧重点不在于赔偿的金额,而在于对旅游经营者的警示,进一步提高其违法成本。这是减少旅游经营者的违法行为的重要途径。很多人之所以将旅游作为必要的消费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旅游能够带来心情上的放松与愉悦,精神上的享受,而旅游经营者对旅游者旅游权益的侵害就是对旅游者旅游的目的的侵害,长此以往,这将对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造成致命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立法时要让侵权者为其侵权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几率。

  其次,要进一步的扩大惩罚性赔偿的范围。在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进行了如下规定,惩罚性赔偿是否实施的关键点在于侵权人是否存在侵权的主观意愿。但是这样的标准一般很难进行界定,这就将惩罚性赔偿限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要对惩罚性赔偿措施进行完善就需要将赔偿性赔偿的范围进行扩大,这能够有效的避免因非主观意愿而造成巨大损失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发生。

  (二) 加快完善《合同法》

  《合同法》的完善能够有效的调节旅游消费者与旅行社或承办旅行单位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相较于外国的《合同法》,我国的《合同法》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反映到旅游合同中来便是:

  首先,旅游合同还没被划入有名合同的范畴,这就使得旅游消费者的诸多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合同格式迫切需要得到规范。最为重要的是,旅游合同的任意解除权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立法者尽快对《合同法》进行完善,一方面要实现旅游合同的有名化,也就是说要将旅游合同尽快纳入有名合同的范畴,这不仅是旅游合同发展的趋势所在,更是保障我国广大旅游消费者诸多权益的重要途径。而这样的理念早就在外国得以实践,旅游合同因为旅游本身的独特性与其他合同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真正落实旅游合同的有名化。

  再者,针对旅游合同任意解除权大多由旅行社或旅行承办方主宰的问题,具体的解决办法应该是赋予消费者单方解除合同的权限,当然这样的权限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如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暴雨等或旅游消费者自身因变动因素而不能使旅游继续进行或在旅游消费中发现旅游宣传与实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无法实现精神享受,心情愉悦的目的时,消费者都对既定的旅游合同进行解除,以保障旅游消费者的权益。

  (三) 加快完善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法规

  完善我国的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法规是保护旅游者权益的有力途径,也是其中心所在。而要对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法规进行完善并非易事,首先需要对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制度进行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调整我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数额,在管理条例中指出,以国内或入境游的旅行社应该缴纳的保证金不少于20万元,而经营出境游业务的旅行社缴纳保证金金额则不少于120万元。由此可见,我国对保证金的缴纳与规定的衡量标准是旅行社的经营范围。这其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比如经营出境游的旅行社其经营规模或资金一定多于经营国内游的旅行社。这样的质量保证金收取额度为经营出境游的旅行社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也不利于出境游的经营与发展。因此在进行保证金收取时要衡量旅行社的规模与经济实力,同时对参团人数,团费缴纳情况进行适度的考察,在进行保证金收取时要确保每一位消费者在受到旅游权益侵害时都能够获得一定范围内的赔偿。同时,要给予一些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的旅行社一定的帮扶,优化其生存经营空间,促进旅游行业良性发展。

  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不断的发展,而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酒店行业,餐饮行业,交通行业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就需要对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要加强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还要对合同进行完善,让消费者也有权益进行合同的解除。让旅游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心情上的愉悦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完善的最终目的所在。

  旅游消费小论文 篇7

  [摘要]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本文以沈阳市城市的常住居民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具体分析了高校旅游产品的认知、消费市场规模、消费者构成及消费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的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的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的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的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的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的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

  ①探访同学、朋友;

  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

  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

  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

  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

  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

  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

  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工作或学习需要(23.3%)、探亲访友(34.9%)、日常休闲(11.6%)、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

  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

  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

  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

  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

  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

  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

  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

  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

  (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

  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

  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

  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

  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

  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

  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旅游消费小论文 篇8

  [摘 要] 本文对于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进行分析,从而阐述对于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产生影响的要素,并深入探究可持续旅游管理的作用及发展方式。

  [关键词] 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可持续旅游管理

  当今社会在飞速进步,经济也在快速发展。经济条件在我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因此,拥有外出旅游条件的人逐渐增多,旅游业也就成为当下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甚至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都是依靠旅游业。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名胜古迹、景区数不胜数,如果能够对我国的旅游业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与管理,那么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旅游业当中的消费结构也同旅游者收入水平、旅游者结构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旅游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密不可分[1]。通俗地说,就是旅游者所游玩、观赏的环境质量决定着旅游消费的高低。因此,针对旅游业做好可持续旅游管理,才能使旅游业的开发拥有可持续性,对旅游业的长期战略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旅游业中的消费结构

  1.1 通过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层次分类

  通常来说,旅游的消费方式可以分之为生活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其中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体又可以分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其中餐饮、交通、住宿等是消费者在旅游途中的基本需求;而从事相关娱乐活动、购买纪念品等方面的消费则是消费者在旅游途中心理方面的需求。不同的旅游者会体现出不同的消费需求层次。

  1.2 通过旅游活动中消费的重要程度分类

  在旅游活动中会产生的消费有很多种,不一样的人和环境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消费方式。通过旅游消费中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消费类型:必要的消费和非必要的消费。比如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就是旅游中必要的消费;而非必要的旅游消费通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非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比如购买纪念品,享受高档的娱乐设施或服务等方面的消费。

  1.3 通过旅游目的地的当地情况综合分类

  基于对旅游消费结构的分析中,通常将上述分类进行适当的结合,并根据不同的旅游城市、不同的旅游者、不同的旅游类别和不同的旅游季度展开分配和综合分类,从而为市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效益的层次看,大多数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和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金额通常都会比在常住地的消费金额高很多,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旅游的目的地、环境能让旅游者产生消费的念头和动机,而在旅游目的地让旅游者消费的因素通常离不开目的地的游览、服务、产品等方面。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质量产品质量越好,旅游者的消费动机与消费金额就会越高。因此,完善和优化好目的地的综合条件是提高旅游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2、对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的因素

  2.1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旅游消费是相较于生理需求类消费来说更高的一个层次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通常只在对完成生理需求类消费后,并且仍然有一定数额的节余时,才会将需求变为现实。简而言之,就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其购买旅游产品的经济基础就越好[2]。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既有着不同的消费方式,也有着不同的需求程度,从而影响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者的收入越高,他们的旅游需求就可以得到越充分的满足,从而使旅游消费的层次从低向高发展。现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普遍地提高,很多城市居民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对于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层次也会相对地提高。例如出行方式、住宿条件、餐饮条件等方面就会选择较为高层次的消费。

  2.2 因人而异的旅游消费需求

  在旅游中每个人的喜好、需求、选择都不同。不同的年龄段、工作、个人喜好、性别等各个方面都会导致旅游消费需求的不同,经调查发现,女性在旅游中的消费支出通常会比男性旅游者要高,甚至时常有旅游出行的计划的女性数量也明显高于男性。这一数据在国内外的旅游业中都惊人的相似。同时,不同的年龄段也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年龄段较低的人群对于饮食方面要求通常是多而不精,而对一切娱乐性的开支则比较多;对于年龄段较高的人群,则会对住宿、饮食、交通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一些职业,比如出差办公的人员,对于这类旅游者来说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需求比较集中于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舒适的休息环境以及高服务质量的餐饮条件等。此外,不同的旅游者的收入不同以及节假日时间长短的不同,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和消费数量。归纳上述,我们可以得知,不同的旅游者决定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2.3 旅游产品的结构及质量

  生产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产品结构决定着消费结构。也就是说,旅游业向旅游者提供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部门是否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生产,是开发良好旅游环境的基础。在现如今的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及重视越来越高,合理的价格以及优质的质量才会使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因此才会产生多次消费的可能 。当旅游产品都有了这样的条件和口碑,那么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产生一个质的提高。因此,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就是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旅游业本身依赖经济的支撑,良好的产品质量与口碑就是决定旅游业生存时间的关键。旅游者在消费后所得到的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是消费者对这次旅游印象的关键。旅游业不是一次性产业,它需要在群众中取得良好的口碑和名誉,才能使旅游产业获得二次消费和多次消费的机会,因此,让旅游者在每一次消

  春兰(集团)公司是集制造、科研、、于一体的多元化、高科技、国际化的大型现代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下辖42个独立,其中制造公司18家,并设有春兰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春兰现有电器、自动车、三大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包括空调器、洗衣机、除湿机、中重型卡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高能动力镍氢电池、摩托车发动机、空调压缩机等。

  在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的过程中,春兰通过深入推进“创新型矩阵式管理”,建立采购、资金、、研发和人力管理五大平台,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持续攀升。其中“混合动力客车用镍氢电池组及其管理模块”入选国家 “863 计划”;20—200Ah高能动力镍氢电池通过国家鉴定,现已全面产业化;研究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

  春兰不仅产品销往世界120多个国家及地区,而且实现了与同步增长,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一般技术向、国内选才向全球揽才、适应标准向自主标准、价格竞争向的全方位提升。

  春兰正朝着建成世界著名多元化公司的战略目标迈进!

  承前启后(1986)。1986年是春兰发展史上的过渡时期,春兰在这一年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这为今后春兰独领中国空调市场风骚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由此走上振兴之路。

  振兴()。这一阶段是春兰发展史上的振兴期,春兰形成空调批量生产能力,成为中国空调业的“龙头”。

  成长()。这一阶段是春兰发展史上的成长期 , 春兰“围绕空调产品,进行”,最终形成空调规模生产能力,1994年,春兰成为中国最大空调生产基地、世界空调七强之一。

  扩张()。一阶段是春兰发展史上的扩张期,春兰推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00 工程”,确定“立足空调产业,进行产业扩张,形成框架”。1996年初步涉足家电、自动车、电子、海外产业。

  今日春兰(1997至今)。经过新的一轮管理体制创新,已全面建立起“春兰创新型矩阵管理”体系,其核心思想是“统一规划,横向立法,纵向运行,资源共享,合成作战”,依此建立起来的管理矩阵,减少了,消除了信息阻隔,在加强统一规划和法规管理的基础上提高了运行部门的积极和创造性,加快了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较好地解决了大型企业管理的统分矛盾。

  自推行“春兰创新型矩阵管理”以来,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成效显著。特别是2000年创立的信息平台、科研平台、营业平台、资金平台、采购平台和物流平台等六大公共平台,使各项分散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组合,各项业务运行规范性大大加强,科技水平不断攀升,新品开发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成本不断降低,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实力迅速增强。

  秉承"企业的生存空间在于整个世界"的理念,近年来,春兰积极实施。春兰品牌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已形成了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东亚等五大经营区域,1200多家海外经销商遍布世界各地,为春兰产品源源不断挺进国际市场疏通了渠道。  

  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春兰在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999年9月26日晚,、、、、等企业的30多位世界著名的同时造访春兰上海总部。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文先生说,我们在美国就已知道春兰,大家都想知道她迅速发展的奥秘,希望能有机会与春兰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HILLS及其伙伴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赫尔丝夫人则盛赞春兰是亚洲经济的骄傲,前程远大。

  春兰的高速发展在国际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日本《朝日新闻》、、美国《国际日报》、法国《欧洲时报》、新加坡《老板》、马来西亚《商海》等海外媒体,纷纷载文报道春兰改革和发展的进程,给予高度评价。

  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春兰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欧洲、美洲、东南亚的一些著名高校纷纷与春兰联系,要求派遣学生来华实习。春兰已成为海外著名高校的实习基地。

  春兰推行国际化战略,还造就了一大批金发碧眼的春兰人。2000年2月,受聘于春兰的28名外籍员工,来到春兰学院接受业务培训:在总部系统学习春兰的、相关产品知识和服务规范,参观春兰生产基地,深入了解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春兰将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努力把春兰建成多元化、高科技的世界著名企业。

  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春兰,在不断吸引国内优秀人才的同时,加紧实施战略。

  近年来,春兰按照国际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等惯例,实施“人才接轨”方略,并着力推行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体制、政策、教育等方面的“接轨”,从而积蓄了较强的“”。

  --“观念接轨”,树立国际化理念。

  争锋国际市场已久的春兰,提出并形成了与世界人才“观念接轨”的“”开发理念,其主要内容:一是企业内部的人才构成要实现国际化;二是企业内部人才素质要达到国际化;三是企业内部人才活动空间着眼国际化。

  只有拥有了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春兰才能发展得更快。

  --“体制接轨”,构筑世界级平台。

  春兰置身全球搞科研,以世界一流技术水平作为赶超目标,在建立健全三级科研创新体系的基础上,与日、美等国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公司,以及国内、等著名高校,就某些尖端课题进行了合作,并互派技术专家组成“课题攻关组”一同研究。数年来,利用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平台,春兰完成和在研的前沿科技项目已达上百项。其中,高能动力镍氢电池已经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进入中试阶段; “空调仿真技术”、“声音质量研究”两大前沿性成果,分别在美国召开的第51、52届国际家用电器技术交流大会上发布,引起国际家电行业的极大关注。此外,压缩机振动研究、空气流场分析、开发、发动机燃烧分析、电子信息产品开发等研究项目,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政策接轨”,营造全球性流动聚才磁场。

  春兰的人才政策与世界“接轨”, 营造了全球性和聚才的强磁场。

  在措施方面,春兰一方面通过让科研人才持大股,参与股份分红,实行“”、“项目费用包干”以及送其出国进修等方法来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又通过“课题招标制”、“专家组阁制”等措施,鼓励人才勇挑重担,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目前,在春兰博士后工作站攻关的许多博士后、硕士,以及在春兰海外科研机构工作的外国专家,都对春兰的人才政策深表满意。

  --“教育接轨”,锤炼跨文化操作一流队伍。

  为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春兰将企业教育与世界重实践、重能力、跨国界、开放式“教育接轨”,创造了具有春兰特色的“三结合”教育模式。所谓“三结合” 教育,即正规院校教育与适用性培训相结合;广泛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春兰建有自己的高等学府--春兰学院,每年都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挑选优秀学生来此攻读学士、硕士学位。

  在加强国内教育的同时,春兰的国际教育也颇见成效。去年年底,首批九名中青年高级经理赴美深造归国以后,其跨文化操作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今年以来,春兰海外集团就有近百名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外籍人才陆续来华接受了春兰的系统培训,春兰的经营理念、科技新品和国际化发展,不仅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他们感到为春兰服务十分荣幸,而且更加坚定了他们和春兰长期合作,与春兰同谋共进的信心。

  观念、体制、政策、教育的“接轨”,奠实了春兰“人才接轨”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人才,已聚集到春兰的大旗下,一个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及创新能力,通晓运行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方阵在春兰正在形成。

  *从春兰跨国经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经营管理

  一、春兰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

  春兰是集制造、科研、投资、贸易于一体的多元化、高科技、国际化的大型公司。它的总资产 140亿元,净资产8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50家企业集团之一。春兰主导产品有家电、自动车、机械、电子信息等。目前,春兰在美国、日本、法国和新加坡等国设立了十家海外分公司,形成了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和东亚等五大经营区域,产品遍布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春兰在俄罗斯、西班牙、伊朗和巴西等九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并在日、美、法等国建立了研究院。2002年春兰运用“矩阵式管理”逐步建成庞大、高效的全球采购供货网,这意味着春兰正加快实施采购与供货“全球对流”战略,将全球有能力的企业纳入到春兰的与供货体系中,以期寻求更大的双赢。春兰的经历了三个阶段:(1)产品出口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春兰在国际上没有知名度,通过代理商品牌出口产品。在产品出口上采取“先难后易”的独特方式,将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用它们的质量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产品,然后才向发展中国家扩散。(2)建立全球营销网络阶段。1997年春兰组建海外营销网络,通过,发展了1200 多家海外经销商,初步建成了春兰产品销售国际网络和春兰科研信息国际网络。 1998年春兰通过收购,在欧洲建立了第二个零售网,从而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空调出口市场随之由南欧、西欧迅速扩展到东欧、北欧。(3)技术输出阶段。1997年春兰开始输出技术和成套设备并合作建厂。首先是阿根廷,然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春兰跨国经营经历了产品出口、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和技术输出三个阶段,它走了一条渐进式的发展道路。通过跨国经营,春兰在较短时的间内实现了规模扩张,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牌优势不断扩大,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它的跨国经营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春兰跨国经营的经验分析

  跨国经营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到企业、、、以及独特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春兰在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业绩,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1、树立全球经营意识是春兰成功的重要保证。全球经营意识就是从全球的角度进行,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企业的生产、贸易、投资及技术的开发和转移,促进产品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销售。在起步阶段,春兰就有了创直至创世界品牌的长期发展计划。“春兰的生存空间在于整个世界。”春兰在全球经营意识指导下,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跨国经营活动。首先,春兰研究了世界家电行业发展方向,追踪家电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主要如、、等大跨国公司,调查全球市场的家电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春兰制定了精品培训战略目标。第三、春兰确定了以产品出口发达国家为突破口,然后向其他国家扩散,最后输出技术并在海外建厂,逐步占领全球市场,树立国际品牌形象的战略思路。可以说是春兰的国际化思维造就了国际化的春兰。

  2、掌握是春兰成功的保证。春兰认为“没有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灵魂的企业难以长久”。先掌握然后在言市场进入是春兰固有的风格。掌握了核心技术,春兰大大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空调领域,春兰对“声质量”、“结构有限元分析”等核心技术的研究三登国际家电业最高讲坛;在冰箱领域,春兰“门送冷”冰箱获42国59项专利。在春兰核心技术的清单上可以列出上百项达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在与自主创新上,春兰有一些独特的做法:不搞成套引进,只引进关键设备,自制配套;不向同行企业引进,而是直接向设备制造厂家进口;不与同行企业合作开发,而是同有关的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为充分利用海内外技术和,近年来春兰以研发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共享形成人才资源的共享,在项目引进、项目嫁接、项目合作过程中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参与春兰创业,从而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式科研平台。依靠这个平台的有力支撑,目前春兰在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

  3、人才国际化是春兰实施跨国经营的关键。春兰跨国经营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就是熟悉、精通外语和懂得国际市场运作的人才。在春兰的跨国经营中,“人本主义”理念贯穿其中,国际化人才建设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1)建。每年从国内名校挑选优秀学生到学院攻读学士、硕土、博士学位。培养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2)整合全球人才资源。目前春兰在海外有1000多名外籍人才。春兰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研发机构中,聘请了当地数十名科技人员开发春兰产品。这批海外科技精英掌握全球范围内最前沿的技术,成为春兰向世界先进技术挑战的强大后盾。人才资源本地化缓解了海外人才不足的问题。(3)到国外进修。春兰每年有数十名优秀的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被派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4)吸引国内优秀人才。的高速发展,给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盟春兰。通过这些措施,春兰基本解决了国际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保证了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4、掌握控制权是春兰对外合作的前提。掌握控制权有利达到本方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利益最大化。控制能力体现在对股权比例、技术与营销能力、、管理经验和资金实力上。春兰在同韩国公司洽淡合资生产冰箱项目时,对方以其是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为由,执意要控股。春兰却以雄厚的资本和品牌等优势与其“寸土必争”,最后终以双方“各占 50%的股份和4年为一任轮流执政”和对方必须接受“公司名称和都要有春兰字样”等条件达成协议。春兰又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高水平的。掌握控制权,这是春兰对外合作的首要前提。不打春兰品牌,就无法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没有,春兰在国际市场上就失去立足之地,成为国际品牌的廉价生产基地。正因为有了控制权,春兰在合作中赢得了主动,实现既定的。

  通过对春兰跨国经营的经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春兰的经营方式有独到之处,特别是春兰的国际化战略,技术创新以及海外资源本地化,为春兰跨国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有一定的启示。

  三、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

  经过20年的奋斗,春兰从一个亏损小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它经过了激烈的,在竞争中建立了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并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春兰跨国经营的经验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有多方面的启发。

  1、制定明确的国际化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已逐步融入世界市场之中,中国加入后更是如此。单纯的国内市场将不复存在,只有一个世界性市场。这就要求管理者彻底转变固有的经营理念,用全球经营意识来制定和实施全球战略目标。中国企业向国际化迈进,首先要对、资源状况和主要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要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和技术发展动向,这是目标的基础。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定位制定全球战略目标,它既要符合又要符合资源条件。第三,紧紧围绕全球战略,强化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等方面的建设,以利战略目标的实施。在世界市场风云变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对战略目标进行动态跟踪,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2、健全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大型企业,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的符合国际规范的管理制度。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体系,适应跨国经营的基本要求: (1)企业要按照国际规范和的要求来运作。这就需要管理者精通国际惯例,熟悉相关国家的有关法律。(2)学习国际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并根据国情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切实提高跨国经营水平。(3)加强。主要面临财产、以及市场变化等风险。企业只有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寻找并掌握有效处理风险的管理方法,才能有效地防范和降低风险。(4)建立一套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总之,企业应在跨国经营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和模式。

  3、要有一批经营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缺乏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跨国经营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多门外语,懂现代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对具有管理经验和较高外语水平的经营者,有针对性的进行跨国经营方面的系统培训,有条件的还可派往国外大的跨国公司进行学习。目前我国在海外约有30万学有所成或正在深造的留学人员,企业可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进合适的人才。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应有作用,加速国际人才队伍建设。

  4、努力发挥品牌优势。品牌作为一种,可以使企业获得高于一般价值之外的附加值,从而直接为企业创造。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缺少品牌和从事无品牌经营,产品只能在国际市场低价销售;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品牌的廉价生产基地。因此,企业要借鉴海尔和国际跨国公司创品牌的经验,走之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改进,加强品牌的广告宣传,提高和美誉度。品牌一经注册就成为,受法律保护。所以,企业应当增强,健全商标管理制度,在创品牌的同时,要及时在国内外注册,保护自己的。

  综观春兰跨国经营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春兰是通过品牌、人才和技术对全球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并为我所用,采取了海外经营本地化,核心技术扩大化,品牌优势国际化等一系列全球经营理念,造就了一个国际化的春兰。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缩影。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中国企业应借鉴春兰的经验,不断探索,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之路。

  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如何满足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对不同迅速做出反应,制定不同的便成为每个企业经营者优先考虑的课题。于是,以区分市场为导向的应运而生,这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根据这种设想构建的组织架构与市场关系密切的部分通常由公司本部与市场密切相关的部门、各地的业务部、区域平台(或)共同构成营销、销售、服务网。随着各事业部派驻区域人数的增加,设立区域机构从而加强对的管理,提供有效行政支持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横向管理线条的出现与纵向管理线条自然构成矩阵式网状结构,这种架构具有不可否认的先进性。

  一、矩阵管理架构的优势

  1、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扩展性。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经营不断进入新的产品领域和竞争领域,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易于扩展的组织结构模式,避免每次结构调整都需要伤筋动骨,给经营带来损失。矩阵式结构可以很容易地以产品事业部方式扩充新的建制,而不必对整体架构做出调整。因此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2、面向产品市场设计的组织架构具有强烈的意识。不同的产品进入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销售方式,或,或分销,或,或、 。每个产品事业部都可以根据市场特点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市场推进策略,有效避免产品策略、市场策略的一般化、简单化,能收到更好的开拓市场效果。

  3、横向针对设计的组织架构有利于加强对区域市场开拓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价格承受能力也不一样,竞争对手的实力强弱情况也是千变万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区域市场策略与竞争对手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较量,是攻城掠地式的开拓区域市场的明智做法。

  4、经营计划的制定、执行情况的监控、考核办法的设计都比较简单,线条清晰。以产品为主线,以产品事业部为对象,销量、利润、费用、渠道建设等主要经营指标分解下达给各产品事业部,责权利挂钩,确保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

  但事情总是一分为二,这种模式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例如矩阵管理框架的节点太多,资源投入大,运营成本上升;纵向与横向管理线条交叉,使责、权、利结构设计、管理流程的设计复杂化;各纵向事业群体之间的联系弱化,不利于资源共享;不同产品线汇集于区域机构,不同的市场策略在这里可能产生摩擦、碰撞,内部管理难度较大,较难形成统一的意志,等等。内部结构性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优势就可能变成劣势,并最终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矩阵框架结构的弱点,扬长避短!

  纵向与横向管理线条交叉的节点数增加、人员膨胀是矩阵式管理架构的一大特点。从上图不难看出,这是个大公司发展架构。图中产品事业群可以是事业部,也可以是具有资格的子公司,并直到各地分公司、业务部、、、系统增值商。随着的不断增加,事业群个数将从事业部(子公司)的结构高点开始形成建制的横向扩展。由于各产品事业部在每个地区均有一个节点,N个产品事业部的节点数较之单一销售事业部(子公司)方式多了N-1 倍。如果每个节点一个业务经理,经理人数是原来的N倍。有官必有兵,官多兵也多,人员的膨胀是必然的。可能导致的问题有:

  • ②人力资源紧张,人员素质跟不上导致区域机构管理不善;
  • ③各业务线节点工作量不均,可能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纵向、横向多管理线条交叉,管理难度加大

  1、各产品事业群间的联系弱化

  由于各产品线独立纵向接受指令、分配任务、接受考核、分配所得,因而构成纵向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共同体的活动以产品线为中心,承受着销量、利润、费用、员工的巨大压力,因而追求共同体利益最大化(非公司利益最大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在所难免,这必然导致纵向事业群之间的横向联系、配合退化。当两产品线无法明确区分界限时(例如商用、家用电脑),各自制定的政策、策略产生交叉影响、利益发生冲突的机会增多,经营活动中需要协调的成分增加。受影响的除公司内部各部门外,还包括代理商、分销商。随着产品事业群个数的增加,管理难度呈上升趋势。

  2、区域机构的作用定位和困难

  中区域机构的作用定位、与多个产品事业部之间的隶属关系是管理流程设计的基础。区域组织结构设计既要维护产品事业部的领导权威,保证产品事业部的全国性市场战略目标、年度经营目标得到实现,又要赋予区域机构必要的权力,使之能对区域内分属各产品事业群的人员、分销商、代理商实行有效管理,达到拓展区域细分市场的目的,真正体现矩阵式管理的优越性。要达到以上要求是比较困难的。说穿了就是各产品事业部与区域组织结构之间的责、权、利如何划分的问题。责、权、利是施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权力过度集中于事业部可能使区域机构徒有其名,缺乏内涵,发挥不出开拓区域市场应有的作用;权力过度下放,却又可能产生多个权力中心、各自为政、办事效率低的弊端,影响全局目标的实现。

  3、管理流程设计复杂化

  管理流程程序化是确保矩阵式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措施。管理流程包括指令流、、、,程序化就是以文件、程序书方式明确规定涉及各流程的作业应遵从的顺序、约定、权限,程序化就是告诉每个人何事该向谁负责,接受谁的领导。例如,程序应规定计划制订流程、订单作业流程、用款审批流程、进出仓作业流程、信贷批准办法等,还应规定各产品事业部如何向各区域下达指令,是面向区域机构,避免越级指挥,还是直接面向机构内属本产品线的。与根状组织结构不同的是矩阵管理存在纵向与横向流程交叉的问题,因此,矩阵结构的流程设计相当复杂。当一个人必须同时面对两个以上的直接领导时,困惑的事很多,必须加以明确。流程设计不合理,效率很低;规定不明确,办事人员往往感觉罔然,只好凭感觉做事,严重的可造成物流、资金流混乱,帐物不符,坏帐丛生,库存积压,后果可想而知。

  4、、市场策略管理与协调较困难

  一个事业部制定的产品定价策略、市场推进策略、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可能影响其他产品事业部。当产品个性突出,市场泾渭分明时,矛盾较小,例如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如果产品、市场界限模糊,各产品事业部自主制定的政策可能造成价值落差,干扰甚至打乱其他产品事业部既定的工作计划。例如家用电脑和商用电脑,两种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许多资源是共用的,透明的,有很强的可比性,分成两个事业部后各自的政策将互相影响。如果同在一个事业部,考虑问题时也许会周全些;分开不同的事业部,思考问题的局限性便暴露无疑,必须有人跨越事业部的区隔,审视、统筹、协调,难度较大。

  5、资产质量控制问题

  确保资产质量是企业经营的法宝之一,PC(整机)行业尤其如此。PC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可言,进入的门槛很低,竞争非常激烈,加上资金占用大、低、高跌价风险、高市场投入,因而PC行业是高风险的制造业,这迫使厂家必须高度重视内部管理,确保资产质量。库存是最重要的资产形式,库存质量控制必须从开始。不良库存一旦形成,必须在整个公司范围内灵活运用各种能力去消化。问题在于这种能力分属各产品事业部后,各产品事业部制定计划、考虑问题更多的是站在事业部角度(例如任务指标、市场、、价格、利润),至少是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消化因另一个事业部的责任而造成的库存积压。因此,必须跨越产品事业部区隔统筹安排盘活库存、处理积压物资的工作,同时,还必须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损失、成本、考核等)和处置办法,因而做起来相当麻烦。

  6、资源共享与效率问题

  公司架构在纵向按事业部(或子公司)分割后,资源分散配置,资源共享问题比较突出。怎样做到既实现研发资源、技术成果、行政平台、生产平台、售后服务系统等的共享,达到压缩机构规模,避免、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减少中间环节,不降低工作效率,是个很难掌控的难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因此否定矩阵式管理架构的优势,关键在于客观的分析其优缺点,并结合公司自身的发展现状,决定是否采用,以及何时采用。切换前做好充分资源准备,采用稳健的过渡方式,深入研究矩阵式组织架构的管理办法,制定并不断完善管理流程,逐步推进,以期收到最佳成效。

  三、解决问题的方向

  1、合公司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决定是否采用,以及何时采用

  ①产品线单一、经营规模小不宜选用矩阵式管理架构。只有公司发展到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产品线繁多,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去面对不同的市场,内部出现强烈的扩张压力,传统的根状组织架构已制约了公司的进一部发展时,采用矩阵式管理架构才能发挥其优越性,即使上升也是值得的。

  ②不足、紧张,在引入大矩阵式架构后营业额难有较大增长的公司,宜慎重采用。因为人员、费用开支的膨胀将增加公司的财务负担,除非经科学判断引入矩阵式管理架构后短期内营业额、利润增长幅度可超过费用、成本增长幅度。

  ③人力资源不足,管理跟不上,宜推迟采用

  由传统的结构模式转换到较复杂的矩阵模式,操作难度大,引起的震动也很大,原有的营销、销售体系更是首当其冲,对经营工作的影响不容低估。因此,应该采用的过渡方式,避免一蹴而就,出现重大失误。例如,处理区域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地位问题,是以非法人地位的业务部、区域总部初级形式出现,还是一步到位以具有法人地位的分公司高级形式出现,应慎重推敲。前者仅涉及指令流、信息流的内部管理问题,后者是牵涉到库存、成本、资金、利润、的法人之间交易问题,因而情况远比前者复杂得多。如果对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渡,管理跟不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混乱、失控,所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因此,机构的转化应从低级到高级,由非法人单位逐步向过渡,先在条件具备的区域试点,取得经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逐步推广,避免冒进铸成大错。

  3、可能压缩机构规模,降低矩阵式管理架构的运作成本

  在矩阵式架构初建阶段,减少产品事业部个数,适当扩大与市场关联度较小的资源的共享成分从而减少矩阵的结点数,有效缓解机构、费用膨胀的冲击。例如:研发资源共享可以减少所需的产品研发、部品认证、技术支持人员数量;生产平台的共享可避免重复投资;区域行政资源共享可压缩行政人员建制、减少费用开支;客户群相同的渠道资源、共享可减少渠道开拓费用;某些产品线刚发育生成,规模较小,可以寄生在其他事业部,某些业务线、节点可以合并,人员可以等。但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市场在变化、产品线有兴衰,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有分有合,使之更合理、精干,以满足市场对效率的要求,避免机构过分膨胀。

  4、区域机构建成横向利益共同体,弥补纵向切割带来的横向关系弱化

  建立区域利益共同体是建立区域内密切高效管理体制的前提。也就是说,区域机构应该是某种形式的利益团体,例如,作为一个整体接受公司考核、分配所得的区域总部,或者是员工参股的分公司()。只有当员工的利益与区域机构紧密相联,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建立。在区域总部的模式下,可以考虑区域总部作为模拟利润中心,将各产品事业部的经营指标分解下达给区域总部,并由各产品事业部对其进行考核。区域机构可以采用“准”,区域机构、上级公司是两个“”,年初就把“”比例谈好,一年一订,按“股”,超额有奖。在分公司模式下,员工可以参股,彻底解决产权关系。各产品事业部通过区域机构紧密的内部组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5、区域总部模式--建设分公司的刍形

  区域总部模式的管理属于公司内部的管理范畴。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区域机构人员当地化是必须采取的措施,因为公司外派人员始终面临人工费用高、家庭拖累、不安心的实际问题。而当地化又面临人员对公司的忠诚度问题,毕竟区域总部不是当地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除工资外,股权、难有。因此,区域总部应创造条件逐步向经济实体的分公司模式过渡。创造条件的做法就是区域总部作为模拟经济实体(模拟利润中心)运作,培养、锻炼领导干部队伍。

  6、分公司模式——按市场规则运作

  分公司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采用的模式,当产品主要以分销、代理、专卖店方式销售时更是如此。分公司必须像分销商一样的运作。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分公司取代分销商的地位,参与区域内分销、经销、的经营活动,解决经营合法化、异地建库提高配送效率问题,节约分销费用;(2)实现总公司、分公司资本双层积累,解决人员当地化和员工参股问题,发展才有后劲。

  分销商以有限资金成功经营快速多变的PC分销业务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他们可观的、很高的资金、成功的源自于强烈的主人意识、市场意识、和强烈的获利欲望,来源于按办事。他们能做到,我们的区域机构(分公司)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应该把分公司放到分销商的环境中去,让他们学做主人,按分销商的方式思维,像分销商一样当家理财,按市场原则、经济规律办事,让分公司成为小。核心问题是产权关系问题,员工应成为分公司主人。则掌握绝对控股权。

  7、经济规律加强对共享平台的管理以提高办事效率

  资源共享可压缩人员编制,减少投资,节省费用。与市场的关联不大的资源,例如生产平台、服务平台、行政平台、开发平台等都可以共享。但共享部分与市场的结合度较小,管理环节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效率。因此,共享是有选择的,必须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准绳,市场对效率特别敏感的部分不宜共享。共享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效率问题,必须建立跨产品事业部(子公司)的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例如机构或例会等,协调市场策略、产品策略、资源共享问题。要简化办事规则,培养市场意识、,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办事高效的原动力问题,用经济利益纽带、考核机制将平台与各产品事业部(或子公司)联系在一起,事业部(子公司)成为平台的客户,实行子公司(包括平台)互相参股、员工参股子公司、内部、交叉考核等。

  矩阵式管理架构是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1999年变革失败的根源我认为在于对矩阵式架构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准备不充分,缺少科学的程序化的管理流程,匆忙上马,导致物流、资金流混乱,信息流中断,对销售造成巨大冲击。如果把当时的架构比作一个巨人,那他就是个经脉不通的残疾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分公司的产权关系问题,放松了对分公司经营状况的过程监督,对分公司(法人单位)的过度操作也违背了经济规律,违背了法人单位之间交易必须遵守的法则。

  一、春兰第二次管理体制创新的背景

  2001年,春兰进行第一次“”管理体制创新,促进了春兰高速发展。到2002年底,春兰的内、外部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构成了春兰第二次管理体制创新的深刻背景。

  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形势。在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格局已发生变化,“由小做大”已经变成“由大做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强手的竞争。企业不仅要叁与国内竞争,还要在世界范围内叁与国际竞争。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

  格局形成。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春兰的家电、自动车、电子、投资和贸易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春兰已从单一产品生产跨入了多元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原有的单一产品管理模 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规模迅速扩张。这一期间春兰下属企业的数量已从当初的数家剧增到近40家,这些单位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由於这些单位在创建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生产、经营、资本等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必须按照发展战略重新规划、重新组合、优化配置。

  过宽。春兰采用的“扁平化”,权力高度集中,使原先的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加强了对市场快速应变的能力,在前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如基层单位过度依赖上级,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集团总部陷入大量日常事务中,无法更好地履行本身的职责、从更高的层面考虑企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尤为突出。

  第二次管理体制创新,不仅要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轮体制创新,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管理体制,以适应春兰长远发展的需求。

  二、春兰第二次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二次创新包括管理体系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两个部分。

  (一)管理体系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以经济功能为特点的组织管理体系。

  1997年,我们根据“以经济功能为基础,以为重点,合并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进行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创新後的组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春兰集团总部是春兰的。下辖、研究院、学院等5个直属单位。主要职能:研究春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负责战略性投资,从事,制定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政策和策略,行使部分应集中管理的带有综合性质的职能。

  春兰的五个产业集团,是春兰的利润中心。产业集团直接面向国内外市场。主要职能:在春兰总部总体和发展方向的指导下,负责各自产业范围内的和发展,负责本产业的科研、产品开发、制造、营销和管理工作等。五大产业集团具体构成以及分工如下:

  (1)家电集团下辖7个工厂和电器研究所。经营产品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等。(2)自动车集团下辖6个工厂和动力研究所。经营产品包括摩托车、卡车、微型汽车、电动车和发动机等。(3)电子集团下辖5个工厂和电子研究所。经营产品包括彩电、电脑、和等。(4)商务集团下辖进出口、连锁店、储运、置业4个业务公司,业务范围包括零售业、进出口、商储运输、国内商业投资等。(5)海外集团下辖8家境外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投资、海外生产经营、、建立海外科研机构等。

  各个制造工厂、业务公司是春兰的。工厂主要负责产品制造、、品质管制等项工作。业务公司负责各自相关业务的具体运作。

  2、建立远、近期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根据“以当前与长远结合为基础,以创新为特点,基础和应用研究并举”的原则,合理调整科技创新结构,建立了三个层面的体系:春兰研究院,直属春兰集团总部,是春兰科技创新的“赶超层面”。其主要职能是:从事基础性和前瞻性课题的研究,最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力争在未来5~10年内,能在相关领域与世界科技发展保持同步或居领先地位,并使新技术发展和新结合。目前已经确定了高能动力电池、电磁制冷技术、数位处理技术和发动机直喷技术、通讯和网路技术等12项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重要研究课题,已在许多方面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相关的产业化进程也同时推进。

  春兰电器、动力和电子三个研究所,分属三个工业产业集团,是春兰科技创新的“更新层面”。其主要任务是:直接对口服务於三大工业产业集团,为相关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援,超前切入世界同类产品最新技术领域,推动现有产品技术升级,保持现有产品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目前已经取得环保、节能、智慧控制等多项研究成果。如春兰电器研究所的空调热交换器K值研究成果,使春兰空调制冷能力和效率达到世界水平。春兰动力研究所对发动机点火燃烧全过程开展了深入研究,使发动机的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并使春兰摩托车的尾气排放达到欧洲二级标准。

  各制造工厂的技术科、工艺科是春兰科技创新的“基础层面”。主要承担现有各自产品工艺设计和改进、的提升。近年来完成技术改造351项,技术革新1万多件,节约成本5亿多元。26个主要产品的开箱合格率稳定控制在99 99%以上的水平,156个得到提升和升级。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由於工艺和工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春兰在小型发动机、摩托车、家电和压缩机生产工艺水平方面已达到世界水平。和生产技术的出口已经成为春兰走向世界的新标志。

  3、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复合营销管理体系。我们根据“以产销一体为基础,零售和并举,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原则,结合不同市场特点,保留原有营销体制合理内核,借鉴国际商界先进经验,建成新的复合营销管理体系:

  (1)以驻外为龙头的全国批发网路。电器、自动车和电子三个产业集团,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各自直接设立了代表处,分别代表各自产业集团开发当地市场,组建当地批发网路和服务网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并对当地的批发网路、服务网路进行管理。

  (2)以星威专卖店为骨干的全国零售网路。春兰商务集团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春兰星威专卖店,负责春兰集团所有产品的。春兰星威专卖店负责在当地综合商场建立“春兰店中店”和“春兰产品专柜”,通过发展零售成员单位,组建当地零售网路。春兰星威专卖店成立了自己的服务公司和,为当地零售成员单位和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已建成以100家星威专卖店为骨干、以1500家大型综合商场的春兰店中店和春兰专柜为基础的春兰全国零售网路。

  (3)以海外集团为基础的国际销售网路。海外集团以香港为基地,并在米兰、巴黎、东京、墨尔本、迪拜、新加坡、洛杉矶等地注册建立了春兰海外分支机构,负责春兰产品的全球销售和服务工作,并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外国公司建立了各种业务联系,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海外销售网路.

  (二)管理制度创新主要包括:

  1、制定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则。1998年,春兰总部按照新的体制和职能的要求,颁布了《新体制运行大纲》和《事权分配纲要》,从权利、义务、制度等方面规范了整个集团的管理和运行模式。除此之外,春兰总部每年发布《年度经营大纲》,作为战略指导性档,对整个集团经营的方向提出。各产业集团依据春兰总部《年度经营大纲》的指导意见,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制订本产业集团的年度经营目标和经营发展计画,经总部审议和评估後,下达执行。对於各产业集团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倾向,总部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对其进行提示性指导。对於重大问题和紧急问题,总部保留直接干预的权力。

  2、建立目标评估体系。为了科学地评价经营目标和经营成果,春兰总部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经营目标评估委员会,各产业集团成立了经营目标评估小组。春兰总部的目标评估委员会负责对集团的年度经营大纲进行评审,并负责对各产业集团的经营计画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估和考核。各产业集团目标评估小组负责对本产业集团各基层单位的经营计画进行评审,对各基层单位的工作目标进行评估,并对相应负责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春兰总部和各产业集团依据评估和评价结果,对相应负责人分别作出奖励或处罚的处理决定。从这几年目标评估体系运行的情况来看,效果是好的。

  3、建章立规依法治厂。根据“依法治厂”的原则,我们结合各项工作特点,先後推出《干部行为规范》、《》、《员工奖惩条例》、《技术管理条例》、《生产管理条例》、《品质管制条例》等42个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全体干部、员工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执法必严,依法治厂。

  4、加强,推行。总部成立专门审计、稽查部门。审计部门负责对集团各单位进行财务审计。稽查部门负责对各单位执行总部指令情况进行调查和督办,负责对集团各单位制度、纪律执行情况进行稽查,并负责对集团各单位行政负责人行政违纪进行查处。在加强行政监督的同时,我们逐步推行了行政公开制度,即制度公开、重大行政事务公开、干部选拨和考核公开。试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明显,受到干部职工欢迎。

  5、实行年薪制度。依据“按劳分配,市场导向,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高级经营、管理、技术人员实行年薪制和“”。营销人员实行加营销业绩奖励,中级管理人员、专职班长以及员工全部实行岗位工资。事实证明,改革後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对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6 年来,春兰集团从一个总资产280万元、年销售1000多万元的农机制造小厂,发展成为今天的总资产起过150亿元、年营业额近200亿元的高科技、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春兰何以走出一条让人刮目相看的之路? 春兰到底凭什么实现?

  一、 体制创新——春兰的发展之路

  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春兰已发展成为多元化、高科技、国际化的中国著名公司。随着的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复杂,为了实现在21世纪前20年内进入国际著名公司行列的战略目标,以1979年为起点,一直到90年代的五次。

  1、第一次制度创新(1978-1979年):开创混合所有、和优化组合之先河,核心是“产权” 1979 年,泰州冷气设备厂与的泰州制冷机厂合并,开创了与联营合并之先河。三个不同所有制企业各具优势:全民所有制的泰州冷气设备厂具有无形资产——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的牌子(当时这个牌子非常重要),集体所有制的泰州第二农业机械厂在资金、场地和人才上具有一定优势,泰州制冷机厂则具有技术、产品上的优势。显然,春兰公司也是资源优化组合的产物。这一新型的不仅使春兰得以同时享受国家分别给予和的优惠政策,而且,它具有的资金、场地、人才、技术和产品上的优势,使春兰从一诞生起便具备了能够面对市场的内在条件,这也是春兰在80年代中期以后步入超常发展的先天性竞争实力。

  2、第二次制度创新(1986-1988年):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行“一长三师事业部”制,核心是“管理”

年以前的泰州制冷机厂在管理上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和无法可依等问题。陶建幸上任后,首先以这为突破口,制定了当时工厂最急需的五项条例:《工厂管理委员会及中层干部管理细则》、《生产管理条例》、《厂长工作细则》、《总支委员会工作细则》、《职工奖惩条例》。这些条例的贯彻和实施,大大改变了企业的风貌。在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依法治厂的同时,春兰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变革。由厂长、工厂管理委员会组成决策层,主要职能是:制定、长期规划和中近期计划;进行;分析研究经济情报以及负责等重大事项。由“三总师”(、、)和厂长助理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管理层,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 进行指导、协调和考核)全厂生产、质量、技术和财务等有关经济、技术工作。由四个“事业部”(制冷技术研究所、制造部、经销公司和后勤部)组成实施层,其职能分别是:制冷技术研究所,负责从产品的设计至新产品的工艺鉴定为止的全部工作;制造部,负责定型产品的批量生产;经销公司,负责产成品的经销;后勤部,负责基建、总务等。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实行“一长三师事业部”制的基础上,1988年,春兰集团全面推出了用人、用工制度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改革。干部竞聘产生、工人竞争上岗,每个人都有压力又都有动力,使整

  3、第三次制度创新(1989年初-1990年末):组建,核心是“产权”

  1988 年末,为进一步抓住国内空调器市场需求急速扩张的机遇,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他们与香港钟山公司合资,组建 “”。新组建的公司,在产权结构上形成了外商资本、集体资本和国有资本三种资本混合的所有制结构,在上,是实行规范的 “”,即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并因此而形成了以董事会为决策层、总经理和三总师及其领导的9个职能部门为管理层、4个事业部为实施层的权责结构和组织结构。这次制度创新,不仅使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因引进外资而获得了国家给予中外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而且也使之实现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企业体制的公司化,从而使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加明确,也更趋完善。

  4、第四次制度创新(1991年初-1997年3月):组建集团公司,核心是“母子公司权能结构”

  合资的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成立后,通过各种运作手段,实现资本扩张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顺应企业规模扩张后管理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资本经营、资产运作、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等功能,确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绝对优势地位,1 991年他们又组建了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总公司。总公司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春兰集团母子公司型体制已具雏形,而且还突出地强化了、投资、资本经营和资产运作能力,使之在 1991-1992年末期间,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扩张。1993年初,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在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春兰(集团)公司。春兰制冷设备总公司总部为母公司,春兰制冷设备总公司的各二级单位成为分公司、子公司和参股公司。

  春兰从1997年4月开始,根据“以产业关联为根据,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专业经营为目标”的原则,对产业方向、产品结构、管理体制、、创新体系、营销体系、分配制度、、等九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组建了家电、自动车、电子信息、商务和海外五大产业集团。创新后的春兰管理体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集团总部,既是春兰的,也是春兰的投资中心,主要负责资本经营和产业方向的决策。第二层次是产业公司,是春兰的利润中心,负责整个产业公司的经营运作。第三层次是产业公司的各个下属工厂(公司),是春兰的成本中心,负责各类产品生产,具体业务操作。这种“多元化”式的管理体制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层次清楚,缩短了市场前沿决策的距离和环节,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充分调动产业公司的各个下属工厂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先进的现代大公司的管理模式,并较为合理地解决了专业化和多元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历经三年磨合,各项主要改革措施基本到位。

  5、第五次制度创新(1997年3月以后):建立,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

  春兰集团根据发展现实需要,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顺应中国经济改革趋势和国际现代公司潮流,完善春兰(集团)公司治理结构,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又决定建立春兰(集团)公司董事局。春兰董事局的主要职能是:确定春兰发展战略,选择经营者并对其业绩进行考核,决定其它重大事项。春兰首届董事局的比例超过1/3,实现了决策层与经营层的分离,外聘董事邵奇惠是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翁史烈是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鸿志是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国均是国家司法部一级律师、教授。他们之中既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又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也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英。众多外聘专家加盟春兰,由于他们不在春兰担任,不受具体事务干扰,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参与重大决策,参加对高级经营层的监督和考核,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证了监督和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为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推进,从春兰(集团)公司审计后的净资产中,拿出25%对经营层和员工进行量化配股。经营层和员工按照1:1比例用现金配股,三年内配足。此举将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春兰的生命力在于适应市场。春兰人的每一步创新,都是为了使春兰这艘大船能够在市场的中驶得更快、更稳。 有关人士指出,民主直选董事局主席在国内特大企业中尚属首次,进入决策机构也是一个创举,在中国加入WTO大背景下,对于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推动中国企业与国际化大公司的接轨,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有着重大开拓性的意义。

  1、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企业的国际竞争集中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已经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能力”需要“积累”,包括对核心技术的把握,科技创新潜能,技术开发机制,科研队伍培养以及前瞻性技术开发。对于一个企业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它不是战术问题而是企业发展的。 “春兰”人认为,缺少核心技术的工业一般只能是低级别组装工业。“春兰”人把核心技术比做“灵魂”,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企业就难以持久。“春兰”人坚持做“制造商”不做“组装车间”,因为组装式的工厂做得越大风险就越大。 世界大公司谁都拥有自己的技术。能买到先进技术是骗人的,买来的90%的先进技术都是落后的技术。1995年搞出来的技术,1997年以前花多少钱也买不出来。因此“春兰”坚持在技术上依靠自己达到或超出世界水平。 由这种信念支撑,“春兰”只引进关键设备不引进成套设备;有引进就要有吸收更要有创新,不仅限于消化吸收创新,而是要“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春兰”重视运用世界先进技术,直接与设备制造商和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合作,再对所获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研究、形成春兰核心技术。

  2、登上技术平台再言竞争

  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必然对市场有更大的主动权,就可以从“里榨油”。技术投资风险虽大,但“春兰”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对关键部件的投资不顾一切,不遗余力。

  “春兰”已经连续几年技术投资超过7亿,现在已超过10亿元,不论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在国内企业界都是少有的,这个比例已经与世界大公司的水平一致。一个春兰研究院就投资了13亿元。

  科研投资的回报使“春兰”登上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春兰”产品相继获得一系列的国际认证,和香港品质保证局HKQAA的 ,获RDW安全认证,德国TUV品质认证,还有德国GS,CE等等认证,使“春兰”产品率先进入欧美市场。 在欧洲,“春兰”已经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冰箱批量出口英国,空调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受到欢迎,冰箱压缩机50%用于出口。 在欧洲市场打开局面,进而又把自己的品牌打进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市场。尽管1998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出口最艰难的一年,可是“春兰”产品出口比1997年增长了70%以上,出口范围已经扩大到80个国家和地区。

  与输出产品同步,“春兰”已经向海外输出成套的“春兰技术”和成套的“春兰设备”,在俄罗斯、西班牙、阿根廷、突尼斯、菲律宾、柬埔寨、巴西、埃及、伊朗、土耳其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空调等组装线,实现本土化生产。“春兰技术”、“春兰制造”和“春兰投资”已经成为现实。“外资以技术、设备入股投资”,过去我们呼得太多了,如今中国“春兰”已经用“春兰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方式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现在“春兰”在海外的资本增值速率已经高于国内。 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必然把握成本控制的主动权。消费市场上多年显见的“春兰”产品始终的低价位,而和国家税务局的报表上是“春兰”一直保持的高效益和税收贡献。成本控制源出核心技术;源出科技创新;源出“制造”而不是“加工”。

  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的不断追求,也锁定了“春兰”高新技术保证高品质,高品质即是最到位服务的理念。“春兰”从进入中国的国际名牌企业没有庞大维修队伍的现象中,感悟到核心技术、先进技术对品质保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以技术保证品质的“零维修理念”,因为高品质必然是高技术。我们搞了20年空调, “春兰”的社会保有量是最大的,如果没有高品质保证的前提,再庞大的维修队伍也无法满足服务。保证高品质,最硬的硬件就是技术

  3、掌握核心技术再进入  

  “春兰”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但“春兰”每进一个新领域都要先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关键部件坚决自我配套。企业要掌握技术的制高点,打破技术引进封锁的唯一办法就是你自己有核心技术或者有能力开发核心技术。

  “春兰”是我国空调的“老大”,带动了我国空调业的不断发展。空调的代表了行业进步的方向,1994年“春兰”希望从日本购买关键技术,日方却开出7000万元的天价。实际上日本是以让人不能接受的价格封锁引进,但是日本公司却“赠送”一台变频空调给“春兰”。 “春兰”人明白日本人的用意:任你仿做也做不出来。可是“春兰”用了一年时间,花了300万元,就获得了变频技术的,生产出变频空调,节能20%到50%,噪音下降,压缩机寿命延长,在零下15度、160伏电压等恶劣工况里仍然工作。

  日本人不信,两番派人“考察”,直至不得不正视现实,才改变对中国封锁变频技术的初衷,开始向中国空调厂商转让。

  “春兰”与韩国合资后进入冰箱领域,是国内少有的既产冰箱又产冰箱压缩机的企业。LG的冰箱压缩机行销世界各地不曾有任何异议,“春兰”却发现其技术存在不适合我国消费市场的缺陷,结果,被“春兰”发行后的冰箱压缩机最后反而销到韩国给LG冰箱配套,目前有50%出口,包括我国“海尔”“”等一批企业冰柜的“心脏”也是“春兰”配套的。

  “春兰”在关键的技术层面已经保持了相当的优势,比如变频模糊技术、蜗旋压缩机技术还有磁制冷技术等等,正在进行的跨世纪前瞻性课题研究也一直进展顺利。“春兰”还悄悄地把触角扎进了信息、通讯领域。

  面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春兰”发展的经验证明:只有形成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才是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年代初美国著名-在他的《未来竞争与挑战》一书中向家电行业发出警告:成熟的产品造就了成熟的市场,而成熟的市场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成熟的消费者,所以,在成熟的消费者面前,企业提供的服务必须提前。从20年来国外的大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的设计、生产阶段,尽量减少产品售后服务量的实践来看,传统的售后服务根本不能实现消费者的要求,中国家电界迫切需要经营思想和的更新。而春兰一直奉行的“大服务观”正体现了世界“服务提前”的惯行做法,它将传统的售后服务延伸至、制造、售中、售后等全过程,其要旨就是全过程、全方位、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厂商无不高举“服务”大旗以赢取顾客的心。那么春兰集团是怎样面对无休止的?又如何才能确立自己的服务优势呢?春兰集团提出了“大服务”战略。什么是大服务?怎样实施大服务?

  所谓大服务,是指服务必须贯穿于整个企业活动,而非仅停留在最终的售后服务。因此,春兰跳出了围绕“”争斗的圈子,而放眼于的精心经营,构筑以质量服务为核心,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大服务体系。

  营销体制从“受控代理制”转向“终端制”

  春兰集团是中国最早生产空调的厂家之一,1985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空调,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在当时,经销商们蜂拥而至。春兰集团当时销售上实行的是“受控代理制”,主要是协调一些超大型代理商的销售范围和营销政策,通过他们再往下面进行强力分销,俗称“大户制”。

  “受控代理制”的好处是厂家比较省心省力,缺陷是对大户的过度依赖,导致厂家对市场反应迟缓,以及经销商执行厂家策略的迟缓,甚至混乱。

  因此,春兰集团从1997年开始果断地进行将销售组织从“受控代理制”到“终端制”的变革。尽管当时空调销售形势仍然一片大好,春兰大力转向自身的终端网络建设、终端现场建设。

  这项变革惹恼了“销售大户们”,他们不再热心推销春兰空调,使得春兰在市场上的声势比往年小了很多。但春兰仍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现在春兰电器集团已建设了59家、1,000多家星威春兰专卖店,以及由春兰管理的6,000多名队伍。现在,通过春兰电器集团控制的终端的出货量已达到年销售的60%。

  “终端制”的成功建设使春兰拉近了与的距离,对市场掌控和反应能力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当2000年空调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春兰第一个对海信空调的降价做出反击。

  对于1997年这一转型的先见之明更有力的佐证是:另一制冷家电巨头科龙集团也于3年后的2000年宣布开始重点抓销售终端建设,奋起直追。 售后服务引入三级回访制,并开通多功能用户信息系统

  春兰集团的工厂也开始尽力贴近市场。以前春兰集团的工厂只管埋头生产,产品一下线就交由销售公司储运、销售。然而,销售公司一个大平台,面对春兰电器集团的16家工厂,很难对各工厂照顾得面面俱到。

  2000年下半年,春兰集团做了适度调整,工厂内增设市场科,由客户经理与销售公司配合,及时掌握。并且,销售开票、提货之前的和运输仍交由工厂负责。

  对于售后服务系统,春兰集团也作了调整,使其对客户反应能做到一触即发。在原来的售后服务管理系统中,有的是独立的服务公司,有的是合并在销售体系中的。这种格局容易造成的混乱。

  体系理顺后,春兰电器集团建立了3级回访机制:要求服务单位(如)在空调安装当天就进行电话回访,将情况报管理中心。驻外管理中心于次日再回访,了解产品安装后的运行状况。春兰电器集团800服务热线会再次电话回访用户,了解当时的服务规范和。

  依托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春兰电器集团开通了全国电脑联网的“多功能用户信息系统”,该服务系统包含服务规范、产品质量和需求信息等,信息每天更新,使春兰集团每天能掌握千万个最终用户的诉求。

  建立管理系统,启动与系统

  除了把组织推近市场,春兰集团还建设了强大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以使企业的后台也能对市场作业。1998年春兰集团成功建立起了包含生产计划、、、、、等模块的,凭借这一整套运行模块,企业价值链衔接更流畅,春兰集团显著提高。

  1999年,春兰集团投资360多万正式启动了(CRM)系统,总部以及业务职能部门可以随时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收集、统计、分析和掌握分销商以及全国范围内春兰产品的销售、储运、资金回笼情况。

  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措施的实行,春兰集团各组织环节对和市场的变化反应更加灵敏。近两年,春兰集团的新品推出速度明显比往年加快、销售力度更大。

  春兰集团认为,相对于商品欠缺时代的“无服务”而言,能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是一大进步。但售后服务本身很大程度上是病后治疗的“补救服务”,企业停留在这一阶段是不够的。如果将服务作为产品质量欠缺的弥补手段,这更是对服务的一种误解。 通过实施大服务,我们就能够把‘补救服务’变成为‘预防服务’。围绕着这一目的,春兰集团强调对整个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强化质量和手段,打造了“春兰标准”的质量链。

  设计零缺陷春兰集团的3级科研体系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3级科研体系是:投资1.8亿美元的春兰中央研究院,从事集团前瞻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产业公司的研究所,负责近期和中长期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各制造工厂的技术科、工艺科、设计室,从事现有产品的工艺设计和改造、产品品质的改进和提升等。

  生产零缺陷春兰集团认为,生产无故障并不仅仅是生产一个环节的事,还需要从“质量链”中的上游部门(设计部门、元器件供应商)抓起。

  因此,春兰集团实行“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做法。所有设计人员要轮流到生产车间长期“蹲点”,以熟悉不同的和。“这种做法很简单、有效。”张顺强副厂长强调说。这样,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就会充分考虑到生产工艺,如制造的可行性、规范性等,制造部门就能够快速地生产出百分之百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对于春兰的元器件供应商,春兰集团成立了“外延管理小组”,介入配套单位的产品设计、工艺、检验等管理环节,对配套单位工艺过程的确定和工艺文件的编制进行最终认可,要求供应商按照“春兰标准”操作。例如,国家标准规定空调电机只需进行1小时的喷淋试验,春兰为了保证空调电机的安全性能,要求配套厂家从多个角度进行2小时的喷淋试验。

  此外,春兰集团还将产品质量链的源头进一步延伸,不仅管理配套单位,而且还将配套单位的供应商也纳入受控范围,进行追溯管理,以确保元器件的供应质量。

  严格的质量管理体制孕育了高质量的产品,2000年3月20日,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确认,春兰空调无故障平均运行时间为6万小时,是原国内最高纪录的3倍。2000年6月26日,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公布二季度空调抽查结果,春兰空调在20多个品牌中噪音最低。

  服务零缺陷作为质量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春兰集团从两个层面构建“零缺陷服务”体系:一方面是客户需要时随时提供必要的服务,因此,他们抓服务网点受控率,加强800服务热线的人员培训和管理,为消费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身心”的“四全金牌服务”。

  另一方面,春兰空调的开箱合格率已达99.95%,春兰产品中纯粹维修的比例已经非常低,但春兰空调的社会保有量已达1,000多万台,春兰的售后服务把重点放在顾客的“增值服务”上。2000年5月,春兰推出“免费咨询规划、免费过滤网清洗、免费检查空调、免费移机、免费热线”的“五免”服务,给春兰集团的全程质量服务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从设计开始、由精细做起、到满意为止”的服务宗旨下,春兰推出了不留任何“死角”的“零距离”服务,这种基于遍及全国的立体式服务网络而推出的服务,实际上就是春兰对消费者心对心、面对面、手把手无间隙的服务。所谓心对心的服务,就是心中始终想着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在为消费者设计和制造“”产品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所谓面对面的服务,就是定期回访用户和征询消费者意见,并免费送货、安装,24小时应召上门,提供全心、全意、全面、全程、全优的满意服务;所谓手把手的服务,就是耐心、细致地教会消费者正确使用春兰各类产品,熟悉相关产品的特性、功能,增强其识别伪劣产品的能力。

  “您我之间无距离,您有需要我来做”。春兰就是以这样无比的执着与真诚,想消费者所想,急消费者所急,从而赢得了无数春兰用户“购春兰产品就是放心和舒心”的由衷赞叹,赢得了市场无限的商机。

  春兰的大服务是全程服务,从设计开始就考虑质量和成本,强调产品无缺陷、一次做对。对于企业来说,这能降低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能降低产品的(指产品从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直到报废的整个时期的所有成本之和)。精明的顾客在使用中自然会体验到这一点,口碑相传,春兰产品在市场上就具有了长久的竞争优势。

  *春兰(集团)公司超常快速健康发展纪实

一个15岁的少年,稚嫩的肩头还很难负起生活的重担;而一个15岁的企业,总资产以年均90%的速度递增,已成长为在多个产业领域称雄、叱咤国际市场的企业巨子。这,就是“春兰”。春兰很大。春兰(集团)公司下辖家电、自动车、电子信息、商务、海外五个产业集团。总资产达140亿元,净资产80多亿元,达120多亿元。春兰很强。国家统计局认定春兰在中国日用电器行业利润、利税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春兰股份”连续两年列沪市第一。去年春兰实现利税15亿元。原国家体改委对春兰进行深入考察后认为:春兰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奇迹往往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而“春兰奇迹”还在延续。今年8月,春兰董事局决定,从今年开始,3年拿出春兰(集团)公司净资产的25%分批对经营层和职工1:1配股。这一的力作可以说解决了困扰这个国有企业的最后一个难题。春兰的经济运行质态越来越好,这个资产规模逾百亿元的巨人,今年仍以25%的速度强劲增长。春兰集团首席执行官陶建幸放言:春兰要在21世纪前20年内,跻身世界著名公司行列———达100亿美元、至少有一个产品销售额居全球前列、全部销售收入中海外市场占一半以上。“春兰奇迹”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做大到做强今年9月,春兰集团2001年产品定货会在家乡泰州举行。一个多月过去了,家乡的父老很奇怪,怎么还在那儿开?这是春兰集团面向新世纪的一次“盛妆舞会”。在历时45天的订货会上,春兰旗下五大产业集团分别亮相,推出了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电脑、中型卡车等35个系列、200多种新产品。春兰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企业。它用自己的实践拉直了理论界、企业界的一个大问号:多元化发展道路在中国企业同样能够大获成功。春兰从做空调起步。进入90年代,空调市场的潜力依然很大,春兰却开始涉猎其它产业。一方面在家用电器领域继续拓展,从空调到冰箱、彩电、洗衣机;一方面走出家电领域,向摩托车、汽车产业大举投资;还有,从为电器配套的子产品切入,向电子领域的纵深地带进军:电脑、0.8—1微米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功率半导体器、。陶建幸的胸怀很大。“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大公司不是搞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公司用传统的观点看有很大的问题,用现代化观点看有很大的优势。”做大要有魄力,做强则要有谋略。如何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春兰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很有特色:———春兰的产业增长点立足于国内甚至世界领先的产品。例如,面对国内早已过剩的冰箱生产能力,春兰与韩国的LG公司合作,生产面向新世纪、国内不足的无氟冰箱。杀入供大于求的摩托车产业,产品则定位在填补国内空白的125四冲程双缸高档电喷摩托车。将于近1-2年内投产的高能动力电池项目,则被国际上称为影响未来世界的十个产品之一。———春兰多元化的产品全部掌握着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造空调年产200万台空调压缩机,造摩托车拥有10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在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器、彩电芯片等核心部件上,春兰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春兰进人的新产业均属于资本,需要大资本投入,春兰始终坚持以自有资金投入为主战略,既降低了,规避了未来,也使企业能以理智的心态参与市场竞争,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90年代初,春兰建第二个空调器厂。有人主张从工艺到装备整体引进,虽然多花钱,但起点高,产品能很快占领市场。陶建幸力排此议:“学外不崇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不搞成套引进,只引进关键设备,自制配套;二不向同行企业引进,直接向设备制造厂家进口,自己打通工艺。三不与同行企业合作开发,而是同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结果,建一个同等规模的空调器厂,别的企业花5个亿,春兰花了不到8000万元。并且通过自身的消化、吸收、发展,形成了春兰的特色,甚至在有些方面超过了国外。春兰人将此称之“消化创新”。依靠这一,春兰短短几年做成了国内销量第一的“空调王”,把企业发展成一个年产值达几十亿元的国内著名家电企业。然而,春兰的决策者十分清醒。陶建幸三令五申:春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发明的能力。“春兰搞一个产品,就一定要深入它的核心技术。”

90年代以来,春兰开始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当前与长远结合为基础,基础和应用研究并举,逐步形成了由三个层面组成、自主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春兰研究院,,直属春兰集团总部,是春兰科技创新的“赶超层面”,侧重研究和应用基础技术,研制开发春兰今后5—10年的产品;春兰电器、动力和电子三个研究所,分属三个产业集团,是春兰科技创新的“更新层面”,为相关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研究2至3年以后的产品更新换代、技术提升;各制造工厂的技术科、工艺科,是春兰科技创新的“基础层面”,负责现有产品的工艺设计和改进产品品质的提升。这是春兰科技创新的组织保证。还有科研经费保证。春兰近几年科研投入连续保持在7—10亿元的水平,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科技以人为本。春兰已建立起一支由200多名博士、硕士,1000多名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组成的朝气蓬勃的专业技术队伍。春兰研究院的总工,今年才30多岁。这是春兰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最大保证。充裕的人才和经费,高效的组织机构,使春兰形成了符合企业实际的,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与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之间“等距离赶超”的怪圈:春兰造空调造冰箱,压缩机自己研制生产;造摩托车,发动机是自己研制生产的———春兰掌握了现有的全部核心技术,先后开发出几千项拥有的技术,其中涡旋式变频压缩机、变频模糊群控技术、多气阀电喷发动机等一百多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到投资海外“春兰的生存空间在于整个世界。”在春兰采访,几乎在每间厂房都可以看到这幅醒目的标语。而这决不只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进入90年代中期,春兰的工业产值迈上了百亿元台阶。下一步怎么走?春兰全力向两个方面扩张:一是扩张产业领域———实施多元化战略;二是扩张生存空间———实施国际化战略,由过去以国内市场为主转向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1996年,春兰进出口公司成立。国内外市场很大,谁先着鞭?多数人主张从不发达国家做起,由易而难。“春兰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欧美,只有在欧美市场上赢了,我们才能赢得世界。”陶建幸一锤定音。市场有地域之分,则无分中外。春兰把当年开拓国内市场的成功战略再度运用到国际市场上。其一,是发展经销商网络,实行战略联盟。在海外市场,春兰又一次祭出这一法宝,短短几年,发展了1200多家海外经销商,把出口网布至8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与一些有实力的外国贸易公司建立战略联盟,联手开拓市场。比如打美国空调市场,与美国飞仕达公司合作;打中东市场,与中东大将军公司合作。其二,是奉行“市场导向”的经营方针,不是生产什么出口什么,而是根据各国不同情况“量身定制”,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同为空调,春兰销往美国的窗式空调,专门按照美国的质量标准新设计开发了四个品种;销往中东市场的,选择大功率、适合高温地区的品种。欧洲许多国家对摩托车的排放标准定得高,春兰和一家意大利公司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将电喷技术用于摩托车,开发的春兰“豹”电喷摩托,废气排放标准远远低于欧洲二类排放标准,一面市就拿到了好几个欧洲国家的认证。从1997年开始,春兰的出口又跃上一个台阶——从输出产品发展为输出技术和。第一个是阿根廷,美洲著名的电器制造商,在考察了几乎所有的世界著名空调公司后,确定由春兰提供全套空调生产设备和全部空调生产技术。此后,春兰的空调成套技术和设备输往欧洲、俄罗斯、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空调之后是摩托。春兰在伊朗的摩托车厂已经投产,设在印尼、越南的摩托车厂今年内也将投产,在美国的建厂事宜已在洽谈中。

1996年,春兰出口了400万美元;1998年,为4000万美元。今年以来势头更猛。在10月26日落幕的第88届秋季上,春兰的成交额达两亿美元;此前,在春兰总部江苏泰州举行的2001年度春兰海外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海外客商共订春兰产品3.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00%。“这种出口导向型的海外发展战略完全可以再做5年、10年,但是春兰首届董事局会议已作出决定,“十五”期间,春兰海外发展战略要从出口导向转向以出国投资为主,要到国门外去办厂,实施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一体的本土化发展战略。”陶建幸的一番话,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一种战略型企业家的清醒和睿智。最近,春兰宣布,将其海外集团总部由香港迁往美国纽约。如果说,香港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那么纽约,便是凝聚全世界目光的大舞台,是培育巨子的竞技场。春兰又在酝酿更大的场面。春兰定将创造新的奇迹。

  春兰公司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其空调产品质量一流,价格合理,服务优质以外,还有赖于其有效的及维系经销商的手段。春兰公司所采用的“受控代理制”不仅能有效地稳定销售网络,而且还能加快资金周转,避免经销商拖欠货款。在维系经销商方面,春兰公司的做法处处体现出为经销商的利益着想,不仅以优质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改善与之间的关系,帮助经销商完成销售任务,而且在方面给予经销商更多的实惠,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提高了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正是这些做法使春兰公司赢得了广大经销商们的支持。

本条目仅是对春兰集团的介绍。若您需要与春兰集团联系,请访问春兰集团官方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销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