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属于国有经济吗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历过痛苦摸索,受到过惨痛教训,但也收获了巨大成果,每一层改革的蜕变都在赋予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更大的力量。

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令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后的中国会如何?还要看新一轮的改革。对于市场经济如何把握无形之手,中国还在探索。2013年12月26-27日,由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2013凤凰财经峰会”“在京举行。会议上一众嘉宾探讨了如何重塑市场力量,推动改革进程,如今,让我们再次回顾中国三十余年来市场之路,思考如何推动改革进一步前行。

吴柯萱:两百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理论,他认为如果要发展经济,政府能做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什么都别做,什么都别管。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能够默默地进将供应和需求调节到平衡的一种状态。政府动用公权力介入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他那本提出了"无形之手"的著作就是后来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圣经的《国富论》。相比起西方,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至今35个年头,谁能够想像三十多年之前,中国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市场。那个时候的人们还生在计划经济的体制内,吃多少用多少这都是国家规定好的,工作呢,干多干少也都是一个样。

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仅仅为155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9.1%之多,而城镇失业率更是高达19%。社会变革的动机总是来自于生存所面临的危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风风雨雨

解说: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年末终于画上句号,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工业生产停滞,农业减产,财政赤字严重,物资匮乏,就连日常使用的火柴都是每3个人才能分到一盒。火柴以"根"为单位进行分配。

胡祖六(经济学家):民不聊生,那个时候什么都短缺,最最基本的消费品、食品,最最基本的消费品、食品,布需要布票,买粮食需要粮票,肥皂,基本的日用消费品都是非常短缺。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计划经济是集中体制,集中过多的就统,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又乱,乱又统,这样一个循环,没找到个出路。

解说:计划经济体制不断扼杀着中国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成立不到30年的新中国面临存亡之秋,不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就无法挣脱一贫如洗的困境。

张曙光(经济学家):从原来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我说是,可以说风风雨雨,刀光剑影。

解说:计划经济产生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在此后的改革开放政策下逐步缓解,这个雪中送炭的决策发生在1978年冬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精京西宾馆召开。此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逐步在全国实行,经济特区相继设立,对外贸易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外资涌入。然而,积弱已久的中国市场像个病人突然大补,出现了不良副作用。

政府开始实行部分放权,同一产品的价格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而计划外的价格要比计划内高出许多,因此,当年所谓"投机倒把"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

张曙光:上边就感到过头了,80年代初,于是就想纠偏,于是陈云发表了1982年的春节讲话,叫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解说:此时的中国虽然已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地走上摆脱计划经济的道路,但"市场经济"这四个字却几乎没有人敢提及。

胡祖六:在意识形态上是一个禁忌,那绝对是个禁区,别说你做,你说都不能说,想都不能想,那时候真的还有思想罪。

解说: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高尚全曾参与过三次三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工作,他和同时曾多次出访,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

高尚全:我们以前在体改委的委员叫廖季立,他先去考察,那么他回来传递这个消息,说匈牙利取消指令性计划,没想到回来以后呢,国内倾盆大雨批判他,什么意思呢?怎么你胡说八道什么,取消指令性计划就是取消计划经济,取消计划经济就是取消社会主义,这么上纲上线的。

解说: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和政治气氛的紧张令刚刚起步的改革举步维艰,但到了1984年情况有了转折性的改变。

那一年的9月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给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和陈云写了封信,提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其中第一点就是建立计划商品经济。

张曙光:最后是邓小平和陈云都认可了赵紫阳的意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决定》就出来了,《决定》出来以后这个改革就推前了。

解说: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高尚全: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出来。

解说:此后的几年经济快速发展,1984年到1988年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达12%,而1979年到1983年的平均GDP增长则仅为8.1%。

胡祖六:这些事实证明,让那些人开始怀疑,或者反对市场化改革的人,就开始让他们基本上无话可说,就不太容易去批评了

解说:可好景不长,1988年,一场抢购潮突袭中国,许多商店不敢敞开大门,只开一个门缝或者隔着铁栏杆,一手收钱,一手交货

新闻资料:这有数的这钱,往出一掏,掏心似的。

我现在把银行的存款全取出来了,我抢购了一个床及本来我不想买这个床,说实在的,我家里有木床完全可以够用,挺新的我这木床。

解说:一切都源于四年前的一场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的会议,那是第一次全国性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被称为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价格双轨制正是在那次会议中被提出的。

张曙光:这两轨呢,计划这一轨可以实施稳定,市场那一轨提供个基地,提供改革的方向,这样,但是两轨确实造成一些混乱,因为两个交通规则嘛,必然出事。

解说: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价诱发了越来越多的物资倒卖,这类行为所衍生出的腐败问题直到现在也未曾根治。国务院当时的一份调研报告这样写道,生产资料乱涨价乱收费相当严重,部分地方和领域已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张维迎(经济学家):到了1988年可能有点儿着急,尽管把双轨变成单轨,长痛不如短痛,结果就带来一些问题,包括中央一宣布要价格完全地放开这个时候,那么价格上升得很快,大家很恐慌,然后好多老百姓就抢购,包括吃的盐、手纸、火柴,全抢购,那这时候政府就紧张了,就马上停止。

解说:就这样,这场"价值闯关"还没来得及正式开始就草草结束了。

张曙光:没法实施(价格闯关)呢就紧接着实行紧缩政策,加上89年国外封锁,一下子中国经济从过热浇到过冷,计划外和计划内价格基本趋于一致,在这个情况下,不经意之间价格并轨实现。

张维迎:我们改革中有好多的政策,我叫它歪打正着,你真正达到那个效果不是你最初预期的。

张曙光:先头想着要解决这个问题提的多少方案,最后不经意之间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说:90年代,人们开始越来越相信市场,当中国趁热打铁,在1992年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这四个字终于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中国的官方文字中。

张曙光:一方面在前进,一方面在走偏,所以开始大家看不到,90年代初看不到,到90年代末他就看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一系列的扭曲出现了。

吴敬琏(经济学家):21世纪开头几年就开始出现了这种(改革)趋势)停顿的现象,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大的争论,到底应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该说大致从2004年以后,认为政府应该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声音变得越来越强了。

解说:回顾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有人说"反反复复",有人用"渐进式"来形容,直到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市场和改革再次启程

中国不断学习国外市场改革经验

吴敬琏: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完成这个改革,旧体制的遗产还严重存在。

吴柯萱: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的大门,但是到底怎么改?当时的中国还缺乏经验。同样奉行计划经济多年的东欧国家早在20世纪的50年代就开始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改革,它的核心内容都是引入市场机制。

由于体制的相似,中国在八十年代就开展了一系列向东欧国家学习市场化改革的考察活动,但那时候的中国随便做个小买卖都有可能被冠上"投机倒把"的罪名,甚至被判刑坐牢,市场经济改革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于是,有一批聪明的改革开路人就将"市场经济"这四个字重新包装,变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才得以让"无形之手"在意识形态的禁锢之下悄悄开始释放能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

解说:由于体制的相似,东欧国家市场化改革成为了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积极效仿的改革模式。1986年5月2日,当时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高尚全率领代表团远赴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访问,借鉴改革经验。

高尚全:因为匈牙利是第一个搞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大家都去,中央也派人,地方也派人,企业派人,研究机构也派人,我这次去考察以后,要翻箱倒柜,匈牙利到底搞了什么改革,哪些改革是成功的,哪些改革是不成功的。

解说:匈牙利最初尝试改革已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了,1953年和1956年的两次政治宽松的浪潮后,初次尝试改变苏联式的中央计划经济。改革一路断断续续,直到80年代,匈牙利当时的领导层意识到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不再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而是采用完全与西欧国家一致的市场经济制度。

高尚全:我问匈牙利主管改革的副总理,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取消指令性计划,他说我们按照平衡表来编制计划,那么执行的结果有的完成500%,有的只完成10%,所以这个没有人这个责任,意思就是不合理,资源不能有效地配置,因此就取消了。

解说:匈牙利在的1968年宣布取消指令性经济政策,在80年代后期进行价格改革,宣布各类企业破产法,以更遵循市场规律的方式进行改革。割肉式的改革令匈牙利的政治和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好转。1986年到1990年的GDP一改过往两年负增长的颓况,平均增幅超过10%。与匈牙利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姓资姓社"的争论无处不在,取消计划就会被认为是取消社会主义。

高尚全:我们国内当时报纸上就可以看出来,反映这个东西,取消社会主义,把它作为精神污染来批判,所以匈牙利考察在我们历史上,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借鉴,知道阻力在什么地方,怎么搞改革。

解说:1992年,中共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它所带来的财富由于有了"社会主义"四个字的护航,逐渐在中国普及。

许成钢(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中国在过去35年的改革里边和过去比有了重大的进步,但是和为了要达到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相比还差了很远很远,可以打个比方说,就像是一个万里长征只走了前几步。

解说:尽管中国在金融危机中蹒跚涉过险滩,但是,由于政府对市场乐此不疲的干预,大量举债兴建各种工程,地方政府的债务更在2013年6月达到了17.9万亿人民币的历史高位,债台高筑,产生过能,影子银行这一系列积重难返的问题就像是岩壁上松动的石块,随时都可能令正在向上攀爬的中国经济滑落万丈深渊。

胡祖六:现在改革就是说要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活力能够发挥出来。

张维迎: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竞争的力量,那你有好多事情就不需要政府管。

解说: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曾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比作一场不可能离婚的婚姻,认为二者一定是互补的关系。实际上,自市场经济在中国重现至今,关于政府和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

胡祖六:政府做了很多它不该做的事情,它也做不好的事情,而很多它该做,必须做,也只有它能做好的是它反而没做。

张曙光:我们要接受的一个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东西应该清楚,市场绝对不简单是个工具。

解说:以亚当·斯密"无形之手"概念为主流的经典经济学派盛行百年之久,却在19世纪面临严苛挑战,工业革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但也让失业率急剧飙升。1929年更爆发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人们开始质疑"无形之手"对于经济的作用。此时,就在这一片质疑声中,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市场运作的理论应运而生。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无形之手"失灵时,政府应该伸出"有形之手"来调整经济。此后的数十年凯恩斯学派在经济舞台上独领风骚,政府干预经济更成为了二战后许多国家的财政部长所信奉的做法。

许成钢:在没有政府来保护和维护市场的情况下,实际上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发达的,那么这个简单地来看一下全世界的所有发达国家这都是共同的,这是基本规律性的。

温元凯(经济学家):所谓一个强势政府的调控,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仍然还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应该越来越减少,来尊重市场,调配资源的趋势。

改革过程中,政府不断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解说:除了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深深地明白必须学习西方真正成熟的体制才能更快地走完市场经济改革这条万里长征,而制度恰恰是最核心的前提。

许成钢:在亚当·斯密讨论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的时候,他首先来看为什么在英国,市场经济发展了,为什么在英国企业家发达了,原因是因为光荣革命在先,已经把政府的手脚捆起来了,在英美之后,其他的国家都属于追赶,就是包括西欧的其他国家,包括后来的日本,包括更近的韩国,中国的台湾省、新加坡等等全部都是追赶,而所有的这些追赶的国家它能够追赶成功,就是能够从一个农业经济最后变成了一个现在世界上的发达的市场经济,都没有一个例外的全都是在制度上和前面讲到的是一样的。

解说:面对制度的革新,天平的另一端是强大的利益集团和根深蒂固的腐败,这才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最现实的难题。

吴柯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的时候,英国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是无处不在,创办一间公司必须得到政府和国王的特许,就连每一块土地上种什么庄稼都被规定好了,谁违反了就得砍头。如今的中国在制度上自然比当年的英国要完善不少,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改革路上如何把原来政府权力让渡给市场,让无形之手淋漓尽致地发挥力量,这仍然可以说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是,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解说:这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的第一次记者会,他在会上宣布将在任内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

张卓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起草组成员):中央政府最重要是减少审批,而且是不要干预,尽量不要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解说:解放市场,成为中国新一届政府锐意改革的方向,后续动作接连而来,不到一年内,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的1700多项取消和下放了221项。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会议公报,明确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提到"决定性"的地位。

胡祖六:我们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管制,就是要大幅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政府的行政审批。

解说:在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有了行政审批,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多,需要审批的也就越来越多,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凸显。

高尚全:1956年的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所以要买这个鼓风机,没有空调,那个时候没有空调,鼓风机企业不能随便买,因为没有这个自主权,所以打报告,打报告经过七个部门来审判,到最后一个部门图章敲完,夏天就过去了,这种讲话复杂的审批制度即使是面对那些与政府流淌着同宗血脉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同样不放过。

胡祖六:比如宝钢,在广东湛江不是开一个钢铁厂对吧,审批了很多年审批不下来,就是说连大型的央企、国企,没有起码的信任和自主权,都是要政府去行政审批。

解说:这是2012年5月24日,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在国家发改委门前激动地亲吻批文,批文中所核准的钢铁项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从最主上报建议书到最终拿到批文整整用了23年的时间。

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联合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报告,是全球最权威的指标之一,2014年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大陆的经济自由兑得分仅有52.5分,在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7位。

张维迎:政府部门总是喜欢它的权力,另外一个还有认识问题,就是它真的觉得说,这个东西国家不审批的话不会出问题吗?市场不会混乱吗?不会有更多的坑蒙拐骗吗?它会这样想问题。

解说:起初,企业主在一层又一层的审批程序中摸不着头脑,后来当中的一部分人发现金钱和物质可以加快审批的速度和成功率,审批制度成为腐败的温床。

张维迎:我能不能赚钱,我能不能做事,完全不依赖于我的声誉,而依赖于我能不能搞定政府,能不能得到政府的批准。你要这个要它审批,这个要它审批,最后就变成谋的手段,我说如果中国把不合理的审批都废了的话,中国的GDP可以增加30%,中国的腐败可以减少50%。

张文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在那些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比如说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包括亚洲的一些国家,像新加坡、韩国、日本,对于绝大多数行业都是不存在政府的事前审查和核准的,不存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一个审批机制的。

解说:行政审批,政府之手,这些并非中国独有,只是西方世界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就将这种制度废除了。

张维迎:我们现在这个管制审批,尤其办公司审批,这个恰恰就是前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到了1850年左右,现在英国、美国、法国才相继废除了公司的审批,变成注册制,原来都是审批,要不就国王,要不就国会,像美国,你办银行,那都是国民银行,那都是要国会批准的,后来就废了这个。

加入WTO就是你中国的游戏规则要跟国际接轨,你跟人家要在一个市场上玩,就像我们在一个马路上开车一样,不能说人家靠右行你靠左行,那你要跟人家撞车了,所以我们就一定要接轨。

解说:2001年9月,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但到了2004年,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张维迎:2004年之后,好多原来废除的审批又开始恢复了,恢复是借着宏观治理的名义,好比宏观调控,原来不审批的项目现在也要开始审批了,然后就从发改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审批,越来越多的审批。

张曙光:你说政府管制和宏观调控两个概念,政府管制是管微观的,宏观调控是用宏观的政策,现在这两个东西弄混了。

张文魁:对于我们非常广泛的行业应该是取消政府的行政审查和核准,这样的话才能够使我们市场主体能够自由地进入、自由地退出、自由地竞争,真正使竞争发挥作用,这样的话能够提高效率。

胡祖六:你不用去找政府衙门求爷爷告奶奶去跑审批,不用去贿赂这么多贪官污吏。

解说:看似自由的股票市场亦是如此,想要获得上市资格,企业要经过层层审批。2013年11月,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被放进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注册制改革再次提上议程。

高尚全:我过去那个东西严进宽出,进来的时候很严,层层的审批,结果把一些好的东西扼杀了。

保育钧(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对政府来说就是要正面清单,政府你有哪几个权力,除此之外你是不能管的,就是权力清单,叫正面清单,政府以后要归置,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特别提出来,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要列出一个权力清单来,是哪些你是能管的,必须管的,哪些是除了这个你不能管的。

张维迎:保护每一个消费者,保护每一个员工的最好方式不是政府的审批,而是市场竞争本身。

吴柯萱:如果说保护消费者最好的方式是市场竞争,那么让企业发展最好的方式也必然是市场竞争,平等是一切自由竞争的前提,然后当民营企业遇上国有企业,先天的"营养不良"令民企只能在夹缝中成长,那么平等又从何而来呢?

解说:诸城,山东潍坊沿海的一个县级市,1991年,一位年仅35岁的新市长走马上任,他叫陈光,陈市长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改革,也因此获得一个绰号。

张维迎:他把所有诸城的五十几家国有企业全都卖了,所以他叫陈卖光。

解说:1992年4月,诸城对市属企业进行审计,发现150家企业当中有103亏损,还有43家资不抵债。

许成钢:因为它既然是国有企业,它的最高领导人一定是政府任命,那么只要一个企业的最高领人,我们叫CEO,只要你的CEO是由政府来任命,那么这里就已经注定了里边要出毛病。

解说:陈光开始对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改制,将企业净资产卖给内部员工,这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当时引起不少的关注和争论。

有人骂他变卖国有资产罪不可恕,也有人认为陈光是国企改革的先锋,值得效仿。

张维迎:陈卖光这个案子就报到朱镕基那,然后朱镕基就专门派体改委的人去调查,朱镕基心理也没底儿,调查回来觉得他做的是对的,因为这些企业都大亏损,政府没有办法去养活它了,那卖给私人企业,政府至少至少不要背那个负担了,而且它保证了很多的就业,是一件好事,所以这个事也就不了了之,尽管没有成为正面典型,但也没有把它作为反面典型,把他给打下去。

吴柯萱:体改委调查组回京不到2个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又带了九个部委的官员和专家到了诸城调研,朱镕基在诸城考察时并没有讲话,但是到了青岛之后却表扬了诸城的企业改制,他说一开始不相信诸城的"一股就灵",这次亲自来看了比较满意,值得在全国推广。

那一年,诸城全市的GDP达到72亿元人民币,相比于四年前陈光刚刚上任那年的19亿是将近翻了两番。陈光在诸城大展拳脚的那段时间,整个中国大地正因邓小平再次南巡激发出了继续改革开放的活力。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的时候还忆述了一个"安徽傻子"的故事,鼓励领导干部要开放思想,他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你看他赚了一百万,主张要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这是得不偿失。

解说:邓小平说的"傻子问题"指的是安徽芜湖一个炒瓜子的个体户年广九。上世纪70年代靠卖瓜子为生,因为每次都给人多抓一把瓜子而被叫做傻子,不过也正是因为这股傻劲儿,傻子瓜子很快成为了全国性的品牌。南巡讲话时邓小平第三次提到了年广九的时候,"傻子"正身陷囹圄,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入狱了,而这次被判决的原因是流氓罪。

温元凯:邓小平南巡讲话又问了,说年广九傻子瓜子现在怎么样了?芜湖市人政府赶快把他放出来,还让他当了政协委员,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邓小平要支持年广九这么一个素质很差的个体户老板呢?他就是市场经济,他就是中国下海的先锋,他就是民营企业的萌芽,他就是个人创业的先驱者,年广九的成功激励了当时中国千千万万的人不再迷恋那个铁饭碗,下海创业,农民办乡镇企业,城里办个体户,慢慢发展到私人开厂,这就是中国的市场经济萌芽。

解说:那时的老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但一个又一个民营资本在全国各地白手起家,让他们在懵懵懂懂之中对市场有了认知,也慢慢意识到平等对于他们是多么重要。

高尚全:为什么现在还是想着平等?现在不平等竞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要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解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已耳熟能详,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句口号成为了中国未来十年改革的主基调。

2013年12月27日,距离三中全会结束还不到两个月,第二届凤凰财经峰会在北京举办,以"重塑"市场力量"为主题,邀请包括前政府官员、现任官员、企业家,还有学者在内的各界人士,一同探讨如何让无形之手释放魅力。

李荣融(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市场经济这次有讲了,要起决定性作用,我认为很重要对企业来说就是优胜劣汰,所以在我任期内,我不救,该死的一定死,因为市场当中应该尊重它,谁去救它谁背这个包袱。

解说:作为国资委第一代掌门人,李荣融在财经论坛上讲述不少当年国企改革的经历和心得,但提及次数最多的两个词莫过于平等和竞争。

李荣融:我说政府应该提供的是平等竞争的环境,竞争水平越高,我认为无论对哪方面的企业都有好处,所以今天到国际舞台上的企业它不是中国国有企业还是中国民营企业,而是中国企业,只有它站住了世界的全球的顶点,我们中国才有活力。

解说:平等,是人人能够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不过在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生存环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胡祖六:国有企业还是在我们经济的制高点,电信、能源、银行、航空、铁路,包括传媒,都是国有企业在主导,垄断,很多行业,私人资本,更不用说外资了,进入门槛是非常高,甚至高不可攀,根本不能够准入。

温元凯:为什么老百姓民营资本就不能开炼油厂?为什么民营企业不能够做原油和石油制品的进口和贸易?为什么民营资本不能开加油站?你政府规划就可以了,如果允许民营资本也进入这些领域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油比现在会便宜,我们的油品质量也会比今天高。

解说:二战以后包括英国、法国、奥地利在内的不少西欧国家有着相当过的国有企业,但到了1979年,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私有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改就是十几年。

许成钢:现在你再去看这些国家,(国有企业)都已经比例很小了,原因都非常简单,全都是因为解决不了它们低效率问题。

解说:1980年国有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英国总GNP的11%左右,而现在这个比例仅仅是2%。

胡祖六:在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确实是没有国企存在的必要,因为同样的一个事情,凡是盈利性的竞争性的产业,私人企业都会做,而且做得更好,效率更高。

解说: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会根据公司的营业额评选选出世界500强企业,在2013年前十位的排名中,有三家企业来自中国这也是前十名的榜单中仅有的三家国有企业。在中国,公有制仍然是经济的主体,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还将是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邱晓华(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我们应当区分哪些领域国有资本要发挥控股的作用,哪些领域由民间资本发挥控股作用,要把这个划分清楚,那么我想涉及到国际名声,涉及到国家安全,涉及到公共利益这些方面,可能要更多地有国有资本发挥控股作用,而其他的领域,也就是完全竞争性的领域,那么我觉得应当由民间资本发挥控股作用。

保育钧:民营企业它船小好调头,它就觉得要真正在市场竞争当中,要能跟大的企业,跨国公司,国有企业能够竞争,它得有自己的绝活,所以逼着他去创新,各种技术上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品牌的创新,它总要跟别人不一样才能是活下去。我们就少一点父爱,少一点母爱,对这些小企业,有些该垮的就得让它垮,这是整合,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讲,支持中小企业,只能是平等地竞争,你不行就得垮。

解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空间,当中有一句话令金融市场特别兴奋,允许民间资本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温元凯:这是十八大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就是五千万注册资本金就可以开村镇银行,那么最近的各省市已经报了七八十家,现在在银监会,我估计很快会批准三五十家民营银行,完全是民营性质的银行,在全国开展,这对于中国金融改革来讲已经是个非常大的进步了。

解说:这项对于民营资本的"松绑"政策印证了《决定》中另一句话,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张文魁:对于政府来说的话,门开不开是你的事,别人进不进是别人的事,你不能首先预设一个立场,可能没人想进来,那么我何必去把门打开,这是一个错误的理念,非常错误的一个预设立场。所以我们首先要把门打开。

张维迎:好比说哈佛大学它一开始就几间破房子,就几个老师,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那你不够办大学的资格,那就永远不会有哈佛大学。

解说:30多年前的深圳还是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最高的楼房也不过5层,村民几百年来大多以捕鱼为生,直到有一天,这里忽然成为改革开放救中国的一块重要试验天,改变它命运的原因竟然是它的落后。

张维迎:特区它就从一个边缘的地方开始,这也是中国改革的特但,不对整个经济带来大的伤害,你可以试验,不成功我就关掉它,成功我就推广它,就是我们改革,邓小平的一个子宾思路。对于在这一点上,就是说用特区的这种方式能够减少了好多改革的阻力,同时特区的成功又容易说服别人,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搞。

解说: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深圳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个城市,还有珠海、汕头和厦门,这一天后来被当地人称为"深圳特区生日"。这个改变源自1978年冬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实行改革开放决议,特区内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在税收、金融、土地和劳工工资等方面设置优惠条件,并鼓励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胡祖六:有点像今天一国两制,香港跟内地不太一样,就是这么种想法,所以你就不用谈什么意识形态,基本上在特区里就特事特办。

解说:搭上改革开放头班车的深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轨道上奔驰,两万多名解放军工程兵从全国各地南下深圳,成为特区建设的主力军。

温元凯:当时袁庚在蛇口提出了时间就是效率这么样一个口号,滠口工业区就成了改革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地方,当时出现了深圳速度。但是当时我们也看到有一批老干部到深圳去考察,回到旅馆里面抱着毛主席的像哭,说深圳全部复辟资本主义了,只剩下五星红旗,这都当年深圳出现过的事情。

解说:1981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正式立在了蛇口工业大道的路口处,在香港的工作经历令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袁庚有了灵感,他提出的这句口号大胆诠释着萌芽中的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成了"姓社姓资"争论的焦点。

温元凯:甚至有非常有权威的人就认为邓小平搞复辟资本主义,这个党内大家都非常清楚,所以邓小平也是压力非常大地来搞改革开放。我们有些领导人从来没有到过深圳,他就不去深圳,他认为深圳就是资本主义。

解说:1984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到深圳经济特区考察,这一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六年,也是特区创办后的第三个年头,他想亲眼看一看特区的发展。正是在这次的考察中,邓小平肯定了蛇口工业区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不久后,全国各地的许多工厂都将门口标语由原来的政治口号改为了这句,象征着改革开放的十二个字。

市场经济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为经济特区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改革和开放的思潮迅速向其他城市蔓延,那一年,中国在四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又开放了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为了吸引外资,外国企业在境内享有经济特权和优惠政策。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发并非一帆风顺。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重大事件几乎让中国重回闭关锁国的老路。要不要继续改革开放,解放市场,成为中国的抉择。

1992年1月,邓小平再次南巡,比起八年前他第一次南巡时,这时中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丝毫不见得宽松。

许成钢:从89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一路下滑,就是到了九二南巡的前夕,中国的经济下滑到了有危险的程度,那么这就是南巡的背景,而南巡的重点就是说不要去管意识形态了,不要去管它是什么所有制了,发展是硬道理。

张曙光:其实邓小平南巡我自己来讲是一个迫不得已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1991年的春节到上海去过春节,对朱镕基,当时朱镕基是上海的头,对朱镕基他们讲了一套话,讲的内容和南巡讲话大同小异,那么大同小异以后,上海《解放日报》的党委书记周瑞金和三个人写了四篇评论,传达了邓小平讲话的意思。结果这四篇评论发表以后,引起了北京的全面批判。邓小平讲话都受到批判,所以邓小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去南巡讲话,用当年像毛泽东抛石头的办法来打醒北京。变成一个不换思想要换人的这么个决策,看能不能醒,结果醒了,这个问题就推进了,实际上是这么个结果。

解说:九二南巡,邓小平特地参观了创造"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当他登上大厦顶层,俯瞰特区11年来的建设成果时,邓小平欣喜地指着窗外说道,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

温元凯:这个在七八十年代很清楚,要想赚钱到广东,到深圳,到海南,为什么千百万人都会到深圳、到广东、到海南?那里就是市场经济,那里你只要有本事就能赚大钱,那里不看档案,不在乎你是不是党员,这就是市场经济,凭能力吃饭,你可以开企业,你可以做大老板,反过来你也可以失败。

上海自贸区将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新的试验田

解说: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新的试验田,更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

屠光绍:实际上自贸区的建设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里面,甚至可以说在面对全球的这样一个市场格局里面来塑造市场的力量,这就是自贸区的意义所在。

解说:自贸区成立的次日凌晨就公布了首份负面清单,列名了190条特别管理措施,大约占自贸区内1069个小经济行业分类的17.8%。

高尚全:凡是政府不禁止的我都可以进入的,那么这样子有创新空间了,过去的理念是什么?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政府批准的才能干。

屠光绍:比如说我们由政府的职能,从过去的事前审批到备案管理,到事中事后的管理,比如说我们由过去的,准入前的非国民待遇到准入前的国民待遇,所有这些我想都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来塑造,在全球的格局下面来塑造市场的力量,来塑造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力量。

解说:不过,负面清单一经公布就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有的人说这是个突破,但也有人认为清单太长,开放的程度反而倒退。

张卓元:这个不奇怪,我们商务部的领导同志曾经也说了,他说韩国的负面清单也很长,但是一些发达国家负面清单短,我们将来慢慢缩短。

胡祖六:如果说能够把这个负面清单推广到全国,那我想中国成为一个现代的完善的市场经济那就有非常非常成功的把握。

解说:上海自贸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上演,如果要像80年代的深圳那样,再次在全国掀起改革浪潮,需要的是一场真正彻底的革新。

张曙光:28.78平方公里,是个真围墙,还是不是个围墙,是个真围墙,那只是把保税区扩大,优惠政策重来一些,或者更那个(开放)一点,没有什么多大意义,如果不是一个真围墙,就来了,那儿一做,国内也做了,你的经济承受得起吗?你这个装备怎么应对?

解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0年的欧债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秩序面临重组,各国经济实力大逆转,美欧开始联手重塑世界贸易格局,改变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是,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合作计划并没有中国的身影。

邱晓华(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已经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国际社会,世界已经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这样一个格局变成了。当世界在形成,区域化的自贸区趋势之后,那么中国如果无动于衷,中国如果不能顺应这样的趋势,那么显然它就可能落后,它就可能边缘化。

胡祖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已经等了太久了,我想中国的老百姓已经非常焦灼,我想我们党和政府的一些有改革意识的决策者也有一种紧迫感,一种焦灼感。那更重要的是中国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已经不容许我们再等待了,越等,以后真的会有危机,所以刻不容缓。

解说:2013年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下召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成为这届三中全会的代言词。与此同时,有关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决定也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曾任职于体改委高尚全,每年都会定期提出自己对于改革的建议,这次中共中央的重要会议也不例外。

高尚全:我是在今年(2013年)5月给中央的建议里头讲到了,现在的改革是五位一体的改革,包括经济的、包括政治的、包括文化的、包括社会的,包括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甚至于党的建设、军队,更广的范围。那么这些改革都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光是体改委恢复了还不解决问题,因此提出来要中央成立一个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面深化改革将再造黄金十年

解说:2014年1月22下午,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首次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担任组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副组长。

高尚全:既然有了决定,要突破,要创新,要有个强有力的机构,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个,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谁领导呢,政治局,政治顾常委领导,这样这个层次是最高的层次了,它有权威性,所以现在看来,关键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六个专项小组,排在第一位的第一位是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而第二位就是民主法制改革,其他还包括文化、社会,党的建设和纪律检查四项制度的改革。

中国推行了30多年经济改革,获得巨大成果后,终于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向创造更公平的秩序发展。

吴思(《炎黄春秋》总编辑):现在三中全会决定承诺的就是从上到下,就是打破既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藩篱,它认为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既得利益,一个是旧的观念,然后它说要打破这个藩篱。至于怎么打破,谁来打破,那承诺者一定有这个责任,比如说中共中央做这个承诺,中共中央要去打破。

吴柯萱: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一直以经济为重点,市场经济改革历时了半个甲子,终于走到了今天。但如今,一路飞速发展的经济开始增长乏力,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也缺乏创新和竞争力,而且越来越多的富人移民海外,将资产转移出去,学者们将这些现象解释为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因为缺少法律对于私有权的保护,所以呢,一部分的个人和企业选择拿来主义,得过且过,而另一部分则选择离开中国。

如果说政治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动力,那么法制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想真的像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所说的那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法制的建设是迫在眉睫。

解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2011年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人,已经将2.8万亿元的资产转移至海外,约占中国2011年GDP的3%。

张曙光:中国现在由于产权不能保护,一个呢,大家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区干,另一个,很多人把财产转到国外,你现在可以看到大官、有钱人、明星,哪一个没有外国护照啊。

张维迎:为什么那么好多企业家移民了,甚至一些白领都移民,他没有安全感,而你要有安全感,你就要有法制。

解说:山寨,不仅仅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如今更成为了中国社会一种普通的文化,甚至是一种生存哲学。然而,这种潮流却时长在国际社会上遭到诟病。全球产业中总是很难看到来自中国的创新。

张曙光:如果财产得不到保护,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你想想谁对未来有预期,谁能去投资,谁能去创新,没有人,因为我创新,我投资,收益不是我的,我产权不能得到保护,所以说到法律制度的根本上也还是这个问题,要明晰和保护产权,这才是根本性的一个问题,企业家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他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为社会带来了相当多的就业,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许成钢:中国之所以改革三十多年以来能迅速地缩小这个距离靠的是企业家,越是前沿,越是需要企业家的智慧,越是需要企业家拿出智慧,拿出能力,你要保护他们。

邱晓华:那么我想中国从国际社会里面学什么,那就应当学习人类社会都共同应当遵守,而且实践证明也有效的一些游戏规则。那么法治社会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张维迎:我们改革前三十年重点放在经济改革,后三十年重点要走向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两步,第一步就是法制社会和宪政制度的建立,第二部就是民主的建立,未来的30年,如果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如果不能真正建立一个法制的国家,那我们的市场化是永远不可能建成的。

解说:市场经济的萌芽总是与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正是18世纪那场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的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将一个不起眼的阴暗潮湿的小岛变成了日不落的帝国。

《国富论》,一本影响了世界历史的书籍正是在工业革命前夕出版,它的作者亚当·斯密做了个有趣的比较。

许成钢:当时亚当·斯密对英国的制度和法国的制度做了一个对比,在英国私有产权是得到保护了,而在法国呢,私有产权是没有得到保护的,在英国企业家愿意投资,而在法国企业家就不愿意投资。那么不愿意投资当然就不会去发明,因此企业家不投资,企业家不发明,那么就导致了英法之间迅速扩大的距离。

张曙光:市场经济我觉得不光是资源配置,它是一套法律体系,有它的道德基础,有它的人文关怀,有它的制度结构在里边。

解说: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一次长篇讲话,题目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内容后来成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6年5月20日,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华,邓小平对霍克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现在我们满脑子想的是改革,城市改革首先要权力下方,没有权力下放,就调动不了每个企业和单位的积极性,国家发号施令少了,下面活动的余地就大,发展就会快。

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再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他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那一年的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正式把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吴敬琏:政治改革有三个最主要的组织部分,一个就是建立法制,第二就是推进民主,第三是实现宪政,这三个东西是互相支持的,没有法制的话,这个市场一定是到处都是骗子,一做生意就被人骗了,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这个市场根本无法运转,所以这个法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事情。

许成钢: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它的制度就是保护市场的制度都是演进过来的,就是它是私有产权为基础的,以宪政的方式来保护了私有产权,然后以司法来保证了合同的执政,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才导致了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

解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历过痛苦摸索,受到过惨痛教训,但也收获了巨大成果,每一层改革的蜕变都在赋予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更大的力量。

胡祖六:至少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以来,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经济制度油市场经济这么有效率的。

张维迎:我们现在要建立这个体制,实际上就是说话要符合人性的一个体制,要使人们更有积极性,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市场经济就是最好的体制。

张曙光:在中国,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改革和调整的话,一场危机不可避免,那么如果能够完成,那好,中国人万幸。

温元凯: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能落实的话,中国为什么不能再有一个黄金十年。

解说: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令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后的中国会如何?还要看新一轮的改革。对于市场经济如何把握无形之手,中国还在探索,改革的故事未完待续。

(凤凰卫视2月8日《皇牌大放送》文字实录)

中国用了3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国家的伟大转变,既没有陷入拉美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的陷阱,又消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工业化的弊端。中国工业化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是避免一元单向思维的片面性,坚持实事求是和辩证统一。在目标选择上,统筹兼顾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在调节方式上,市场和政府双手合力;在企业组织形式上,国有和民营相互融合。

一、 安全和福祉――中国工业化的价值选择

国家的工业化是由国家工业化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的,有什么样的目标价值就有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和企业形式。中国的工业化由建国初期的以保障国家公共安全为主导的工业化,到改革开放后以突出民生福祉为主旨的工业化,再到当前以军民融合为特质的工业化。完成了工业化中的公用和民用之间的辩证否定,实现工业化价值目标上的动态平衡。

1、 以国家安全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机制

以国家安全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冷战的巨大威胁,保障国家的安全成为中央高层和普通民众的普遍共识,加快国家的工业化,尤其加快以国防工业的重工业就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毛泽东早就说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经过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朝鲜战争较量之后,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任务尤其显得非常紧迫。1952年12月,中国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刚要的指示》中指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

以国家安全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有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建国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前,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的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汽车工业等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各级各类的大中专院校,培养一大批国家急需工程技术人才。国家在具备一定工业化基础之上,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倾全国之力、汇全国之智,成功研制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为代表军工项目,为国家安全、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筑牢了钢铁长城,打破某些核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核战争,中国人终于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世界东方。

以国家安全为主导的工业化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简陋,人口稀少和市场狭小等,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国家安全为主导的工业化,大量国防科技工业在中西部落地,人才、技术、资金等工业化的要素向中西部汇聚,在陕西西安、四川成都、重庆等地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飞机制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现代工业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落地生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的确存在效率、效益、结构、质量、规模等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布局现代国防工业,有利于国防工业发展的自身安全,同时也为优化国家工业化的总体布局做出重大贡献,为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以民生福祉为主导的内生工业化机制

保障安全和追求幸福,是国家和人民进行工业化的内在动力。没有安全保障,人民的幸福没有安全依托;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安全保障也会失去方向和目标。为保障国家军事工业发展,中国人民表现出极高革命热情,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和付出了巨大牺牲。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改善民生福祉,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更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改善民生福祉为主导的工业化的启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降低国家军费开支,实施百万大裁军,回应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期盼,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在众多的改革政策中,农村改革的成功成为撬动中国快速工业化的有力杠杆。家庭联产责任制改革,使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在实现小康道路不断前进。改革后的农村成为国家工业化的广阔市场,满足人民的生活的轻工产品受到青睐,纺织、服装、自行车、家用电器等产品供不应求;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用药物、现代育种等工业化产品更是大受欢迎。传统农业有了现代工业的有力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大提速。长期困扰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城市工业化需要的商品粮问题得以化解。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进入现代工业,为工业化提高大量的劳动力和优秀人才。在国家快速工业化中,工业与农业实现了高效互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得到协调推进,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质量和效益、能力和水平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幅改善了民生福祉。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在快速工业化推动下变为了现实。由于食品工业的发展,乳制品、肉类、食用油加工等产品走进人们生活,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化学纤维的生产满足了服装面料的大量需求,现代化的服装生产美化了人们的服饰;房地产的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多元化的住房需求;汽车工业发展,家庭轿车的梦想成为现实。以电影工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消费空前提升。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医疗技术发展,使得中国的平均寿命大幅提高。总之,没有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仍然会停滞在长期短缺的状态;同样,没有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中国的工业化也不会如此快速和持久。

3,以军民融合为特点的互补工业化机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愿景。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辩证统一体,人民幸福是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富强是根本保障。国家工业化就有双重目标的协调统一,以民用工业化的发展为基础,以军事工业化的发展为保障,实现军民融合,协同推进。

军民融合的工业化,可以有效保障国家核心利益。“备战”是为了“止战”,“止战”必须“备战”。台湾问题扑朔迷离。由于国际的影响和岛内的因素,台独势力肆意扩张,维护祖国统一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应在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现代国防工业,大力备战强军,为应对台海局势剧变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在东北亚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敏感事件的妥善解决,也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为此必须发展国防工业,为保障国家的核心利益提供建设物质技术基础。30多年以民生福祉为主导的工业化,为建设现代国防工业积累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国家国防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军民融合的工业化,可以有效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以改善民生福祉的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商品不仅能满足我们自身的需要而且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中国的企业不仅在国内发展并且在海外积极布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区域不断扩大。如何保障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安全,海外工作人员人身安全,以及商品和贸易的安全,日益成为非同小可的重大问题。当前中东、北非等地政局不稳、盗匪猖獗,安全形势严峻,仅仅靠法律手段和外交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面对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必须充实国防和军队实力,发展强大海军,保障我国遍及全球的商品、贸易和投资的安全,已经成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要求。

军民融合的工业化,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由于中低端消费需求的下降,资源环境的压力,工业增长速度在下降,去产能的任务艰巨。提升国家工业化的科技水平,成为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极地开发、基因工程、超级计算、新型材料、量子通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的高科技,对于这些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可以发挥领头羊和主力军的作用,在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军用目的之外,也可以适时转化民用工业,造福人民大众。

二、政府和市场――工业化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可以能动地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依据经济客观规律,保持宏观经济大体稳定,提供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价格机制灵活反映供求关系,及时满足人民大众的多方面需求,推动经济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重要的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要在政府“有形的手”的指导下发挥作用,两种手段相互渗透,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1.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工业化

政府主导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产生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即阶段转型有关联,它应该随着自身发展阶段的转换和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而调整。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李嘉图到凯恩斯,再从凯恩斯主义到后凯恩斯主义,都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90年代中期以前亚洲出现的经济持续繁荣及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某些资源的高效利用,加速市场发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宏观视阈内,满足公共产品的供给,保持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正确判断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大问题。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艰巨的工业化发展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带动和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公有制才能最终消除有一个不劳而获的资产者横插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阶级之间的现象,劳动者阶级才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得到解放,对国有经济的改制、改造和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既是在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又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因而既面临着培育市场的任务,又面临着规范市场的任务,一方面政府作为发育和调控市场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影响市场的运行和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还必须运用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市场管理机构,统一解决重大问题。

政府自觉实现国民经济的重大结构调整和比例协调,如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收支平衡,社会效率与公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相比市场机制而言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较低;政府承担着社会经济改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担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通过深化改革,使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同时进行,紧密结合;政府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和收入调节政策,以及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途径,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合理地进行调节,是两者达到平衡和统一;政府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能够预先或急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经济过热或克服经济疲软,从而避免经济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2.以满足民众需要为主旨的市场主导型工业化

我国的工业化最初从重工业开始发展,严格按照政府指令实行计划经济,完全排除市场。直到工业经济由于高度集中、隔绝市场发展到丧失活力,才开始思考市场的重要意义,反思资源配置手段,重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开启了工业经济市场化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结束了市场化改革姓“资”姓“社”的争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扫清了意识障碍。同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改革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给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经济发展注入持续有效的动力。

纵向研究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市场的作用可见一斑。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体制,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资本配置的重点的是流通领域,生产供给通过流通领域反映的需求认可进行扩大再生产,这种“橄榄球”式的配置方式一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哑铃”式的配置方式,让流通不再是计划好的,而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综合起作用。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是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由市场主要决定资源配置,能够通过市场价格自动调节生产、供给、和需求的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分工和协作的机制、鞭策落后和优胜劣汰的机制。因此,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效益。

市场机制要有效的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有发达的商品市场,而且要有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由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特殊性,政府对于生产要素交易活动曾经存在过度干预,从而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市场改革,不仅导致了生产要素的错配,而且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因此,更加注重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让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在市场中寻找到最佳效率和最佳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稳妥的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企业的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由消费;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开放性、竞争的公平性和运行的透明度。完善有序运行的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形成统一有序的全国市场;二是积极完善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要素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3.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双手合力的新型工业化

“计划与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崇政府计划,排斥市场调节,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效仿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除市场机制,严重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逐步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道路,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内引入市场调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主导型经济在发展生产力,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重投资、轻消费”的增长模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政府控制了太多的经济资源,投资取代了消费而成为总需求中主导力量,便会面临更大的宏观经济波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转轨,政府在国有企业、银行和政府这个“铁三角”关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过度“关爱”正是市场化改革滞缓的关键因素;政府本身的管理成本、行政成本急剧增加,带来大量的资源浪费。市场通过对资源最有效率的配置,促进了经济发展的生机活力,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自然性和自发性,也就是说市场不是自然形成的,不能自发的进行自我完善。如果单凭市场的自由发挥,社会公共产品就不能满足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就会得不到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地区发展不均,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本身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经济发展中才需要两者的有机配合。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能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必须将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的协调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现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倾向,又要防止只讲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的倾向。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优势互补、各司其职,更好地激发经济活力。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发挥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科学的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全面准确履行政府职能。因此,必须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市场需求,二是资本供给,三是企业活力。所以,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重点推进三大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和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让市场为政府提供经济动力与发展活力,让政府为市场提供经济规则和发展环境。

三、国企和民企――工业化的企业形式

在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讲,企业大致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这几种形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起着主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而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微观存在形式,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也逐渐成长为我国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更是有个侧重点到到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工业化层次,要正确处理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民营企业经营模式的关系,发展新型混合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速度。

1.以资源供给见长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企经营模式

国有企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子,从建国到现在为我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汲取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失败的教训之后,中国共产党也逐步意识到高度集权的国营体制的不合理性,努力调整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关系,激发国有企业创造活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为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国有企业始终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二是国有经济的实力快速增强,培育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三是国有企业成为改革开放主要成本的承担者,非国有经济例如三资企业与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国有企业改革;四是国有企业可以弥补市场缺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获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因此,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选择并占领相对优势产业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大型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具有宏观社会效益的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大型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支柱产业、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政府调节市场重要工具的部门外,还要在非上述领域或非支柱产业中站稳脚跟,不应划地为牢,自甘退出。只有这样,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整体优势才能真正地发挥。

首都钢铁公司是国有企业承办经营责任制的示例,近年来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生产效益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高、节能减排能力低下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等企业的发展瓶颈。这也是诸多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改革治理不彻底,结构组织不够优化;强调重视经济目标,忽视非经济目标;太过依赖制度优势,忽视软实力发展等,亟待解决。

2.以市场需求广阔的分散经营成规模的民企经营模式

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我国政府也慢慢将视线转移到民营企业的兴起上。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增长比重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发展好民营企业不仅对于民营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会大大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孕育着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对于国字头企业来说,民营企业在我国的数量大幅增长过程中,规模虽然不大,但企业中的人员工作效率快,更加切合市场经济的,也为我国的国计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约80%的工作岗位来自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分配资源,优化产能,有利于增加中国经济的内需。王健林作为新生代的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他经营的万达集团在商业上奋勇翱翔,力争上游,发展期间涉猎诸多领域,如酒店行业、旅游行业、电影行业、投资行业、房地产行业等等,也已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第一品牌,亚洲最大的商业管理企业等等荣誉,这离不开王健林的独有的“模块化管理模式”。

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民营企业也有它自身的不足,如产权结构不合理和产权关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私有财产合法地位尚未明确;要素市场发展滞缓及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问题等都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时存在,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资源费配制度,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3.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方向的中国特色企业制度

纵览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凡是世界强国其经济体制都是开放的市场经济,同时在经过我国这么多年的具体实践检验之后,完善的市场经济上会更加有利于我们是实现复兴的必经之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两大主体,市场经济的平衡需要二者的平衡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并行发展是中国经济应有的态势,这样就可以达到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国有资产持续增持的效果。所以,混合所有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也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一表述重新定义了公有制经济,将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将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经济形态更加肯定,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快速发展打破了意识形态障碍且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发展混合制经济,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各方面的阻力,在政府和市场“一个有形的手和一个无形的手”的充分结合下,形成抓力,在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下提高管理水平和层次;有利于盘活我国的资本,发挥国有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部分的相对优势,取长补短,更加合理有效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为企业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将原来的‘国有企业下的集体所有制’转向规范化,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试点,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第一步:应当于一套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的规划。第二步:在母企业的帮助之下建立子企业。第三步:为新创办的子公司融资、筹资。第四步:混合所有制企业正常运转。” 混合所有制并非私有化,而是国有企业建立良好现代管理制度、发育健康市场主体的倒逼机制,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关键领域控制力的良好契机。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我国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能够充分让国有资源和民间资本交叉相融、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更为合理公平竞争的能力,努力打造世界级大型工业企业!

(作者韩剑锋系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教授,曹亚丽、马心研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欲想把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今后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科学论断,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进一步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并作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的历史性的决断,把伟大的理论创新变为伟大的创举和伟大的实践。十六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九年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以下认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飞跃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为主。因此,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年的改革实践证明: 相对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这一转变看起来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涉及到各个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特别是涉及到权力的重新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困难的转变,又是一个非完成不可的转变。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私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飞跃

从一定意义上讲,商品经济是私有制的产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且,不管是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都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划等号。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公有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问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年的改革实践所证明,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会偏离方向; 不搞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元化、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即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真正建立和完善,企业也难以真正转换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自由放任的经济向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

飞跃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要由两种机制调节,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这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和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既不能重走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放任开始的老路,也不能把过去已经习惯了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行为都看成是宏观调控。实际上,宏观调控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定概念: 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行为,而不是行政配置资源为主的政府行为; 它是以间接手段为主进行调控的政府行为,而不是以直接管理为主的政府行为; 它是以总量平衡、结构调整、政策引导、宏观服务为主要任务的政府行为,而不是以行政审批和直接插手经营管理企业为主的政府行为; 它是以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为,而不是以局部效益、局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为。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由建立阶段进入到了完善阶段。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完善”?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完善就是收尾。所谓收尾就是在基本建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进行改进完备、锦上添花。但是,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完善”来说,却不能作这样的理

解。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完善,不是收尾,而是要继续深入; 不是善后,而是要攻坚克难。因此,我们仍需继续在方方面面进行深化改革,仅就其重点和难点来说,主要应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相应的体制机制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竞争经济、效率经济,还应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科学发展的经济。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贯彻落实,不仅仅是一个发展问题,还是一个改革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转变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有力的体制机制作为保证,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而涉及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改革,不仅是某些方面或局部的改革,而是关系到方方面面,诸如产权制度、干部考核任用制度等的一些关键领域和深层次问题的改革。鉴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鉴于这一阶段的改革不仅涉及某些部门、某些领域,而是跨部门、跨领域的系统性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涉及到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我们可以坦率地说,面对这种复杂和深层次的改革,只靠某些部门来主管,或者只是自己改自己,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二)抓住主要矛盾,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转入城市,并把国企改革一直作为中心环节。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随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焦点已经集中在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上。因此,如果说国企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那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将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

节。这是资源配置方式由行政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主的要求,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要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加入世贸组织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建立“廉政政府”和“廉价政府”的要求。我们应当明确地认识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政府体制、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的设计上。因此,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许多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取决于能否真正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和机构改革。

(三)要统筹城乡体制改革,重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落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落后,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市化以及农民的大量减少和身份转变,根本还在于市场化。应该看到,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和 1984 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以后,我国农村的体制改革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对城市的市场化的改革来说,是严重滞后的。随着这十多年城市改革和发展的突飞猛进,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体制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相对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得更大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清楚: 从经济发展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从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没有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没有全国统一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

(四)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应当说,这些年我国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明晰产权关系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也是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标志。但是,毋庸讳言,目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还有很大余地,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布点过多、运行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在某些方面还

只是改了表面、改了形式,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有鉴于此,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理顺产权关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仍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2] 杨培芳. 《网络钟型社会——公共理性经济革命》选载之一 序言:如何拯救市场经济[J]. 中国信息界. 2012(01)

[4] 盖凯程. “市场的逻辑”的逻辑—与张维迎教授商榷[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12)

[5] 孙国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集体协商浅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属于国有经济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