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水质什么间官路弯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打一生肖

三山天下名。“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土安石的名诗《船泊瓜洲》。诗中的京口就是镇江,从长江以北的瓜洲渡口过江,即到了以“三山”著名的镇江了。

这三山是金山、北固山和焦山,自西向东临江屹立在长江甫岸,虽然高度均不足百米,但衬托在开阔的江面之上,倒也显得十分雄伟。若是登上三山,江天一色,视野特别开阔,故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誉。三山之所以天下闻名,还与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分不开。

金山位于西北,高40多米,直到明清之前金山还是江边的小岛,后来南岸航道逐渐被长江泥沙,清末时才与陆地相连。金山寺遍山而筑,从山脚到山巅,几乎都被殿字培楼所覆盖,故历来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山巅耸峙着一座造型俊美的慈寿塔,七级八面,玲珑透剔,与金山寺庙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面。来到金山寺,游人几乎都会想起戏剧《白蛇传》中的故事。白娘娘和小青为救许仙水漫金山,与凶恶的法海和尚在此大战一场。慈寿塔下的法海洞和白龙洞也吸引着游人。《白蛇传》毕竟是神话故事,然而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被南宋名将韩世忠阻截于镇江,其妻梁红玉镇守金山,亲自击鼓助战;奋战48天,终于以8000兵力将10万金兵打得狼狈逃窜。金山寺山门之外,还有一处名胜一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现在的泉眼被浚深为池,周围筑有石栏,人们纷纷喜在“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下留影纪念。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东北的江边,因绝壁临江,形势险固而得名。山高仅50多米,然而从江中仰望,颇有险峻之感。山上有三国时期吴国京城一铁瓮城旧址,至今残存一段城墟。北固山后峰上有甘露寺,传说是刘备招亲的地方。《三国演义》中曾说孙权听从之计,以自己妹妹为饵,诱使刘备来京口相亲,以便乘机扣留,强迫他交出荆州。但刘备按照的计谋,将计就计,到达京口后先送厚札结交国丈,并请国丈怂恿孙权之母吴国太答应婚事。吴国太便在甘露寺内相见刘备,一看非常中意,使刘孙婚姻弄假成真。其实甘露寺始建于唐代,三国时北固山还是一座荒山,尽管刘备招亲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社撰的,但游人到此,无不津津乐道这一段故事。北固山上最高处有凌云亭,传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孙夫人在此祭夫,投江而死,所以又名祭江亭。

北固山是眺望长江最佳地方,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墨客在此留下壮丽的诗篇,抒发爱国的情感。北宋诗人在这里留下《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何处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

焦山在镇江市东北大江之中,焦山以南的航道是进出镇江港的主航道。焦山高70余米,山体也显得高大,满山竹林繁茂,树草丰盛,远望一堆青绿,绿荫之中隐约可见一些画檐朱柱,因此素有“焦山山裹寺”的说法。相传东汉未年,有个叫焦光的文人隐居山中,皇帝三下诏书要他出山入仕,他坚决不去,焦山之名由此而来。焦山上寺庙和庵堂几十处,最大的定慧寺和金山寺齐名,均为国内名刹。山上的吸江楼、华严阁、壮观亭、观澜阁、百寿亭、别峰庵板桥读书处和三诏洞等胜地。可以观口出、赏月色、听江涛,各有风情。焦山上摩崖石刻之多远胜于金山、北固山,其中有米帝、陆游、等名家题刻。共计碑石有263方,苔集千墨室轩内,堪称江南一大碑林。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稀世珍品一一《庭鹤铭》也保存在墨宝轩之内。山中还有六朝柏、宋槐、明等。

焦山上还保留有清朝所筑的炮台遗址,记载了焦山光辉的一页历史。时,英国军舰侵入长江,一到镇江江面对,就受到焦山炮台守军的猛烈炮击。当时镇江军民倾城出动,浴血奋斗,给入侵英军以沉重的打击。但终因军力相差悬殊,英军突破了镇江防线,进犯南京。如今在这炮台遗址前,人们能看到的是镇江市内高楼林立,港口内外巨轮穿梭,沿江的铁路上火车奔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丧权辱国的历史就像滔滔东去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这是一首著名的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二、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的心愿。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水质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