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基准利率2022最新消息掉期可以在中央结算公司办理吗

  原标题:2019年债券市场统计报告

  中央结算公司 统计监测部

  2019年我券市场平稳运行,呈现窄幅震荡格局。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存量规模稳步增长,交易结算量增幅扩大,市场流动性有所提高。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复杂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适宜,货币市场利率整体降低,债券率略有下行,社会融资成本小幅降低。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高位企稳,信用债券发行回暖,信用利差全面收窄。债券产品创新提速,价格指标细化丰富,发行交易制度持续完善,风险疏导机制陆续推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境外投资者持债规模大幅提高。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日益成熟,为社会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直接融资渠道,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2020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环境下,债券市场将继续稳健支持中国经济发展,深化融资功能。持续健全多层次政府债券市场,助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进一步发展券,增强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加快信用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跨市场融合。有序推动债券市场开放,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加强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推进托管结算体系整合。

  2019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回顾

  (一)国际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

  1.美欧GDP增速探底、日本有所企稳

  2019年,经济增速明显下行,三季度下行趋势有所放缓,一、二、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2.7%、2.3%和2.1%。欧元区经济增速低位徘徊,一季度GDP同比增速1.4%,二、三季度保持在1.2%。日本GDP一、二季度同比增长0.8%,三季度升至1.9%,经济出现企稳迹象。(见图1)。

  2.美欧日通货膨胀率整体震荡

  2019年,美国率全年温和,在震荡中小幅回升。4月高点之后经过半年左右调整,在三季度回升,11月CPI同比增长2.0%,略高于2018年12月的1.9%。(见图2)

  2019年,欧元区通胀率持续低迷,CPI同比增速从1月的1.4%下滑到10月的最低点0.7%,之后由于货币政策宽松于11月回升至1.0%,但仍低于2%的预设目标。

  2019年,日本通缩压力较大,CPI增速较2018年明显回落,月均CPI增速仅为0.4%,较2018年降低0.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低位水平。1月、2月和10月录得全年CPI增速低点,仅为0.2%。

  2019年全年美元指数上涨0.39%,走势表现为先涨后跌。2019年初至9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但受国际投资者避险需求加强、美国经济显示出较强韧性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走出不同趋势,9月末美元指数升至99.40,比年初上涨3.46%。10月至年底,美元指数小幅下跌至96.45,回落2.97%。(见图3)

  4.美欧日继续保持货币宽松

  在2018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低迷及贸易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美联储2019年实施了三次降息,于8月、9月和10月分别降息25BP,使得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从2.25%-2.50%降至1.5%-1.75%。欧洲央行9月宣布下调欧元区存款便利利率至负0.5%,同时维持欧元区主要再融资利率为0.00%、边际贷款利率为0.25%不变,并决定从11月1日起,重新实施量化宽松,每月净买入200亿欧元资产。日本央行2019年维持现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将短期利率继续维持在-0.1%的水平,并继续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见图4)

  (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1.GDP增速前高后低

  2019年我国GDP增长6.1%。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4%,与2018年四季度持平,但名义GDP增速降至7.8%,较2018年四季度明显回落。二季度GDP增速小幅回落至6.2%,名义GDP增速为8.3%。三季度GDP增速继续下滑至6.0%,创十年来新低,名义GDP增速降至7.6%。四季度GDP增长6.0%,名义GDP增速升至9.6%(见图5)

  2.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整体显著上升

  2019年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中枢较2018年持续上升。月度CPI同比增速平均达到2.90%,较上年提高0.78个百分点。CPI同比增速在2月达到年内低点1.50%,之后持续上升,于11月达到峰值4.5%,12月持平上月。2019年下半年起,以畜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见图6)

  3.人民币总体呈贬值态势

  2019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年末持续至3月底,人民币小幅升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至6.71;第二阶段从4月至10月,人民币持续贬值,8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破7.0,最低跌至7.08,这一期间人民币贬值幅度高达5.50%;第三阶段从10月初至年末,人民币币值小幅回升,截至12月底,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7.01,人民币较年初贬值1.85%。(见图7)

  4.货币政策稳健适宜

  2019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先后三次降低存款。二是先后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7天和14天逆操作利率各5BP。三是通过运用逆回购、MLF等公开市场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发挥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利率走廊上限功能。四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到效率,疏通市场化利率传导渠道,促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019年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全年资金投放量小于资金回笼量,净回笼资金13340亿元。二是逆回购仍是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主要工具,全年净回笼2400亿元,共执行逆回购操作100次[2],较2018年大幅减少。三是MLF成为中长期流动性投放的主要工具,但投放力度有所减弱,为2018年的75%。四是通过S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完成的货币投放量较2018年有所上升,投放量分别增加25%、77%。五是通过国库现金定存投放的货币量减少,仅为2018年的34%。(见图8)

  社会融资成本小幅降低。间接融资方面,《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9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2%,较上年12月下降1BP,较上年同期下降23BP。直接融资方面,2019年发行的7年期[3]AAA级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6.33%,较上年下降6BP;AA+级7年期企业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6.36%,较上年下降23BP;AA级7年期企业债为7.48%,较上年下降25BP。

  2019年债券市场运行情况

  (一)货币市场利率整体降低

  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较上年整体降低。2019年,回购市场隔夜基准回购利率(BR001)均值较上年下行29BP至2.19%,七天基准回购利率(BR007)均值较上年下行19BP至2.60%(见图9)。拆借市场隔夜Shibor日均利率较上年下降29BP,7日Shibor日均利率下降15BP,2周、1个月和3个月Shibor日均利率分别下降62、71和91BP(见图10)。

  (二)债券收益率曲线小幅下行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震荡,小幅下行。截至2019年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1365%,较上年末下行9BP。2019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年初至8月中旬,受二季度经济数据回落影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3%的年内低点。第二阶段为8月下旬至年末,9月起通胀预期升温,收益率反弹,年末又回落至年初水平附近。全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幅度稳定在40BP以内。(见图11)

  国债收益率曲线先升后降。一季度国债收益率曲线小幅下行。二季度国债收益率曲线大幅回升。三季度国债收益率曲线长短端走势出现分歧,短端收益率大幅下行后企稳,长端收益率小幅上行,国债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年末国债收益率再度回落,基本下降至年初水平。(见图12)

  债券价格指数先降后升。整体来看,中债新综合净价指数一季度震荡下行,在4月跌至年内最低,5月开始逐步回升,9月至10月再次出现下滑,11月起再次逐渐回升。4月24日达到年内最低点95.16,12月31日达到年内最高点100.59,较最低点上涨5.7%。(见图13)

  (三)债券市场发行量大幅增长

  2019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27.04万亿元[4],同比增长19.65%(见图14)。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发行债券15.31万亿元,占比56.61%;上海清算所新发债券7.21万亿元,占比26.67%;交易所新发债券4.52万亿元,占比16.72%。(见表1)

  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方面,在中央结算公司发行记账式国债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9%;发行地方债券4.36万亿元,同比增长4.74%;发行政策性银行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6.59%;发行商业银行债1.60万亿元,同比增长74.36%;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0.96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在上清所发行中期票据1.84万亿元, 同比增加9.37%;发行(含超短融)3.58万亿元, 同比增加14.54%;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0.62万亿元, 同比增加13.25%。(见图15)

  (四)债券市场托管量稳定增长

  2019年末,全国债券市场托管存量达到87.38万亿元,同比增加10.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9%。其中,中央结算公司托管债券64.98万亿元,占全市场74.37%,中央结算公司托管债券以国债、地方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见图16);上海清算所托管债券11.63万亿元,占全市场13.30%;交易所托管债券10.78万亿元,占全市场12.33%。(见表2)

  2019年末,中央结算公司托管债券及持有结构具有如下特点(见表3):

  1.地方债券存量创新高。地方债券托管量为2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87%,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托管量同比增长29.73%。从持有者结构看,商业银行增持最多,同比增持2.9万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和机构增持速度较快,同比分别增长826.87%和284.72%。

  2.商业银行债券规模稳定增长,资本补充工具发展迅速。商业银行债券托管量达4.70万亿元,同比增长23.38%,其中资本补充工具[5]托管量为2.57万亿元,同比增长48.96%。从持有结构来看,其他金融机构和境外机构的持有量同比增速较大,分别达到了125.69%和120.19%。

  3.资产支持证券托管量保持高速增长。资产支持证券托管量为1.97万亿元,同比增加0.49万亿元,同比增加33.25%。从持有者结构看,增持最多的机构类型依然是商业银行和非法人产品,同比分别增持0.28万亿元和0.18万亿元。

  4.企业债券托管量持续下降。企业债券托管量为2.98万亿元,同比稍减4.11%。从持有者结构看,除政策性银行和证券公司增持外,其他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持。减持最多的类型为非法人产品,减持712亿元。

  5.其他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规模增长明显[6]。其他金融机构持有债券1674.12亿元,同比增长30.86%。从增量结构上看,其他金融机构对记账式国债、地方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增持最多,分别增持164.20亿元、168.27亿元和164.09亿元。

  6.境外机构持券较上年增长。境外机构持有各类债券总计1.88万亿元,同比增长24.55%。从持券结构看,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仍为主要券种,占持券总量的96.17%。商业银行债和资产支持证券持有量大幅上升,分别同比增长120.19%和143.28%。

  (五)债券市场交易结算量增幅扩大

  2019年,债券市场、借贷和回购交易结算量为1307.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67%,比2018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场现券结算量为213.42万亿元,同比增加40.87%,同比增速下降3.83个百分点;全市场的回购交易结算量为1089.70万亿元,同比增长10.50%,同比增速提高1.31个百分点。(见表4)

  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结算量为813.79万亿元,同比增长22.19%,其中现券139.40万亿元,同比增长78.86%;回购670.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43%;债券借贷4.19万亿元,同比增长74.31%。中央结算公司结算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76.20%。

  从中央结算公司支持完成的现券交易看,记账式国债和地方债券占全年总交易量的31.33%,结算量同比增长89.24%,记账式国债的年换手率[7]从2018年的137.61%上升至222.29%,交易活跃度显著增加;政策性银行债现券结算量比重为63.59%,结算量同比增长76.72%,仍然是现券交易量最大的券种;企业债券现券结算量占比为1.18%,比重较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结算量同比下降11.42%。

  2019年债券市场运行特点

  (一)债券市场产品创新提速

  1.政府债券功能强化

  一是强化国债的金融功能,提高投资便利性。1月,财政部明确提出将国债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衔接起来,并扩大国债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运用,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利率传导机制。4月,财政部、人民银行推出储蓄国债“随到随买”试点,将储蓄国债发行时间由10天延长至全月,提高了个人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的便利性。

  二是丰富地方债券品类,扩大流通场所。2月,首单含权地方债券发行,期限为3+2年,附第3年末发行人全额赎回选择权为地方债券发行人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融资方案。3月,地方债券登陆银行柜台市场,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地方债券工作的通知》,地方债券一级市场面向个人投资者开放,支持的项目更多、发行时间跨度也更大。从全年发行看,2019年地方债券发行进度更快,10月新增债券发行基本收官,较上年提前了2个月;期限更长,新增债券平均发行期限为10.26年,较2018年延长4.14年,10年期及以上发行超长期债券占比大幅提升;成本更低,新增地方债券平均发行利率3较上年下降超过40BP,体现出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协同性不断加强的成效。

  2.金融债券品类创新

  一是发行商业银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1月,(,)发行首单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全年商业银行永续债共计发行5969亿元,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拓宽了商业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渠道,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为提高银行永续债流动性,决定创设互换工具(CBS),全年共进行7次CBS操作,互换债券规模共计320亿元;并将主体评级不低于AA级的银行永续债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和再贷款的合格担保品范围。同时,银保监会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发行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二是开展国开债随买随卖。12月,国开行开展首次国开债做市支持操作,为进一步缩短操作流程,中央结算公司配合在操作中引入券款对付(DVP)结算方式,有效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做市商资金占用。

  一是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加速推进。9月,全国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ABS发行,创造了全新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模式,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综合运用,促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扩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二是发行挂钩LPR浮动利率信贷ABS。9月,市场首单挂钩LPR为基准定价的浮动利率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证券端和资产端利率均为以LPR为基准定价的浮动利率。

  4.债券市场价格产品种类细化丰富

  中央结算公司发布中债基准回购利率(BR),创新丰富了反映流动性状况的利率公允基准,为机构及政策操作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参照目标。中央结算公司发布一系列多维度债券指数,发布了“中债浙江省地方债券指数”“中债江苏省地方债券指数”“中债湖北省地方债券指数”“中债苏浙粤地方债券指数”“中债超大城市地方债券精选指数”等分省地方债券指数,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标的,同时增加“中债地方债券收益率曲线”族系15、20年期标准期限,精准刻画超长期限地方债券收益率水平;与(,)、(,)、(,)、(,)、(,)等大型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中债-中信证券交易所信用债指数”“中债-工行人民币债券指数”“中债-招商银行优选信用债指数”“中债-华泰证券活跃资产支持证券指数”等高等级信用债指数,以大型金融机构信用债投资框架和标准为基础,同向市场提供风险可控、分散度较好的高等级信用债投资基准;与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中债-银登信贷资产价格指数,为银行业信贷资产流转提供价格基准;发布中债-离岸人民币中国主权及政策性金融债指数,为投资者提供在境外公开发行且上市流通的离岸人民币债的公允价格基准。

  (二)债券市场制度建设持续推进

  1.完善债券市场发行机制

  一是不断创新政府债券发行机制。2月,广东省公开招标发行全国首单含权地方债券,附发行人全额赎回选择权。3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地方债券工作的通知》,指出地方债券可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有利于拓宽地方债券发行渠道、满足个人和中小机构投资者需求。4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储蓄国债“随到随买”试点,延长储蓄国债发行时间,大大提高了个人投资者的购买便利性

  二是推动完善企业信用类债券发行机制。2月,交易商协会发布《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试行)》。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规定对10个区域内的企业债券申请实行“直通车”机制。8月,交易所等发布《非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可转换券业务实施办法》,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范围,支持非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2.完善债券市场参与机制

  一是扩大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范围。8月,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参与现券交易的银行范围。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扩大银行投资债券范围,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是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发行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符合条件的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同时明确,政策性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比照准政府债券的投资规定执行,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纳入无担保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管理。

  3.完善债券市场风险疏导机制

  一是推出违约债券转让服务。2月,到期违约债券首次进入匿名拍卖并达成交易。5月,交易所联合中证登发布《关于为上市期间特定债券提供转让结算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到期违约债券转让业务的(征求意见稿)》,推动建立到期违约债券转让机制,这一机制有助于提高违约债券处置效率,促进信用风险出清。

  二是推出担保品违约处置业务指引。6月,中央结算公司制定了《中央结算公司担保品违约处置业务指引(试行)》,涵盖了协议折价、拍卖和变卖等违约处置方式,有利于提升担保品违约处置效率,规范违约处置流程,维护市场成员的合法权益。

  (三)信用风险高位企稳

  1.信用债违约规模仍居高位

  全年新增违约债券规模1216.99亿元,同比微增5.13%,较2018年超300%的同比增速显著回落,违约量急速上升的趋势得到控制。从债券只数看,2019年新增违约债券158只,同比增长28.46%;从违约主体看,违约企业共56家,同比增加9家,其中新增违约企业38家,同比减少5家。

  2.违约企业行业集中度上升

  与2018年相比,2019年违约企业所属行业由14个下降为7个,行业分布更为集中。其中制造业企业新增违约债券规模达476.13亿元,同比增长190.01%,占全市场新增违约的39.12%;新增违约企业23家,同比增长9家,占全市场的60.53%。

  3.信用债发行持续回暖

  2019年信用债[8]发行量达8.93万亿元,同比增长23.36%,但呈现出以下结构性分化特征。一是发债资质整体上移,新发行公司信用债平均中债市场隐含评级(以下简称“隐含评级”)较2018年上升了0.16级。隐含评级在AA及以上的中高资质企业信用债发行量同比增长27%,隐含评级在AA以下的低资质企业信用债发行量同比仅增长9%。二是非国有企业融资环境未见改善。2019年非国有企业信用债发行量同比下降24.64%,仅占全市场的7.73%。发债主体资质高低对非国有企业影响更大,隐含评级在AA以下的低资质非国有企业信用债发行量同比下降46.72%,远低于市场整体水平。

  4.二级市场信用利差全面收窄

  2019年末高等级债信用利差[9]持续收窄至82BP,全年累计下行27BP;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和短期限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幅度更大,信用等级利差[10]下行27BP至71BP,期限利差[11]上行7BP至54BP。

  (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1.境外机构参与度和便利性提高

  一是境外投资者数量与投资规模增加。截至2019年末,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托管总量为1.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4.6%。中央结算公司全面支持全球通、香港债券通、澳门MOX模式。

  二是外资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扩大。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推出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允许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外资机构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种类债券进行评级,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

  三是完善熊猫债市场制度体系。9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公告〔2018〕第16号),进一步明确了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所应具备的条件、申请注册程序,并就信息披露、发行登记、托管结算及人民币资金账户开立、资金汇兑、投资者保护等事项进行了规范。

  四是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自此,具备相应资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只需进行登记即可自主汇入资金,开展符合规定的证券投资。10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允许同一境外主体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债券进行非交易过户,资金账户之间可以直接划转,同时同一境外主体通过上述渠道入市只需备案一次。11月,中央结算公司发布境外投资者申请不同渠道下债券非交易过户的相关实施细则。

  “债券通”功能完成多项升级。7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第三方平台推出指示性报价功能,“债券通”报价机构扩容至47家;报价请求最小变动单位和报价量由10万元调整为1万元人民币,进一步满足境外投资者灵活交易的需求。此外,彭博完成交易前分仓和交易后分仓功能开发,并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完成测试,可支持境外投资管理人同时对多只产品进行询价交易及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

  2.境内机构进一步融入国际债券市场

  一是在境外发行国债、主权债券、取得新进展。2019年,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6期,募集资金120亿元,同比增加20%,并顺利发行60亿美元主权债券;在中国澳门首次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推动中国澳门特色金融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央结算公司积极支持中国澳门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创新推出澳门MOX模式;在发行40亿欧元主权债券,为中国政府15年以来第一次发行欧元主权债券,受到投资者的踊跃认购,反映出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香港发行央票12期,募集资金1500亿元,期限品种日益丰富,并逐步建立了在中国香港发行央票的常态化机制。

  二是中国债券纳入国际指数。4月,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正式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今后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9月,美国摩根大通宣布,自2020年2月28日起的10个月内,计划将9只中国政府债券纳入其旗下多项债券投资追踪指数,预计这将为中国债市带来每月3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三是推动人民币担保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6月,中央结算公司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市场普遍接纳的合格担保品”纳入第十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的重要政策成果。该成果将有助于缓解英国市场优质担保品的紧缺,增强伦敦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债券市场开放。

  3.境内外机构合作交流加深

  一是中央结算公司与欧清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9月,中央结算公司与欧清银行在上海签署合作备忘录,这是对双方在现有监管框架下在专业层面、技术层面建立和探索跨境互联机制及担保品管理服务合作意向的进一步确认。

  二是中债指数登陆境外交易所。3月,以中债-10年期国债及政策性银行债绿色增强指数为跟踪标的的新光中国政金绿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正式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1月,中国工商银行、中央结算公司、新加坡交易所在新加坡共同向全球发布中债-工行人民币债券指数,该指数覆盖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信用债等主流券种,可作为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境内人民币债券的业绩基准和投资标的。

  (一)健全国债市场体系,提升国债金融基准职能

  一是完善国债各市场联动机制,拓展投资者范围。在一级市场健全完善国债发行机制,适应市场定价基准需要,提升国债发行规模、期限和发行间隔的灵活性,同时拓展投资者范围,提高定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二级市场提高随买随卖做市效率,切实增强国债流动性,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基准职能。健全市场,提升国债交易规模,以期限联动方式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二是发挥国债的准货币效果,衔接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中探索国债的应用场景和方式,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基准职能,强化国债作为基准金融资产的作用,使国债达到准货币的效果。

  (二)细化地方债券品类,探索地方债券评级定价

  一是根据实体经济需要,精准细化地方债券品类。在大力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地方财政需要和风险控制要求,细化地方债券品类,提升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精确性。在灵活控制地方债券规模的同时加速地方债券结构性调整,保障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发挥地方债券引导社会资本的导向作用,强化债券市场的融资和资源再分配功能。

  二是探索地方债券市场评级和有效定价机制。地方债券已成银行间债券市场最大体量的券种之一,近年来流动性逐步提升,但仍存在市场整体流动性不高、各地区债券流动性差异较大等问题。为提升流动性,应着力构建地方债券市场评级机制,形成地方债券有效定价机制,完善地方债券收益率曲线。进一步扩展地方债券市场范围,增加投资者投资地方债券渠道;探索地方债券衍生品方案,试水以地方债券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推动金融债券发展,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支持专项金融债券发行,定向扶持重点领域。继续支持政策性银行发行扶贫专项金融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完善绿色债券相关机制,为国家扶贫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等,通过政策传导机制,拓宽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来源,丰富企业融资渠道。

  二是进一步完善资本工具创新发展,加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1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修订)》发布,旨在进一步完善资本工具创新和发行相关制度,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注重发挥债券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等机构资本补充中的作用,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

  (四)鼓励信用债券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丰富信用债品种。支持优质企业发行债券,优化申报审批流程及发行过程;增加专项债发行,优化资金投放结构,提升对重点行业领域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发展高收益债市场,完善配套制度促进高收益债券市场化发行,为中小低资质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

  二是推动组合类信用衍生品发展。信用衍生品在信用债市场中发挥增强投资意愿、优化风险分布、提升定价效率等积极作用。现有信用衍生品大多针对单只债券,创设方风险未得到分散,导致标的券资质难以下沉,在市场层面价值有限。建议重点发展信用债指数期权期货、信用债收益率掉期等组合类衍生品,降低单一主体在信用风险事件中的损失,激发产品创新热情,为市场提供丰富的风险对冲工具。

  (五)完善资产支持证券制度建设,加强跨市场融合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新《证券法》将资产支持证券(ABS)纳入适用范围,建议进一步研究推动资产证券化专项立法,并出台ABS发行交易管理等专项细化制度,以夯实市场发展根基,为ABS公募化提供助力。在破产隔离方面,建议完善交易所企业ABS法规,强化破产隔离保障效果,增强专项计划的资产独立性。在税制方面,建议明确SPV纳税主体地位,解决重复征税问题,为业务的高效开展和交易模式创新提供更多便利。

  二是加强信息披露。目前我国ABS尚未实现逐笔信息披露,影响了市场参与意愿和流动性。建议加大信息披露力度,要求在信息披露中实现底层资产穿透,从而推动信息对称,提升市场定价效率,对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底层资产信息,应明确投资者和第三方估值机构查询底层资产的权利。此外,目前ABS信息披露采用PDF格式,信息识别率低,建议推动信息披露标准化工作,统一信息披露格式,实现规范化、电子化披露和机器可读。

  三是打破市场分割。目前ABS由多个监管部门审批、在多个前台交易并且在多个后台结算,市场分割较为严重,不利于统一监测和风险管理,容易扭曲定价,滋生监管套利。建议协调监管,打通壁垒,促进跨市场融合,减弱市场分割弊端,并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趋势,推进托管结算基础设施的统筹整合,通过“后台一体化”解决市场分割问题,提升市场运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议应率先实现信贷类ABS产品的集中登记,并逐步实现同类ABS在准入政策、风险计量、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要求统一。

  (六)扩大债券市场开放,进一步增加投资者便利

  一是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从2019年中央结算公司境外投资者年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不足是目前制约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成熟市场中,债券投资策略包含大量风险对冲安排,投资者对完善的风险对冲工具依赖程度较高。目前,国内债券市场可供境外投资者有效对冲风险的工具较少,建议加快完善面向境外投资者的风险对冲机制,扩大汇率、利率和违约等风险种类对冲工具的对外开放。

  二是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境内方面,应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从账户开立、结算代理人制度、回购交易、日间融资、结算、报价等多方面优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债券通功能。境外方面,应完善境外人民币资产生态系统,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推动发展境外人民币资产投资、托管、交易、结算、清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更好满足国际投资者投资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和风险管理需求。

  (七)加强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推进托管结算体系整合

  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要求加强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统一监管标准,健全准入管理,优化设施布局,健全治理结构,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到债券市场,促进基础设施有效整合和互联互通是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的必然要求。提高债券市场的统一性,持续推进托管结算体系整合,优化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布局,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实践,有利于形成清晰高效的市场结构,也有利于统筹债券市场监管,提升风险监测效率,促进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 GDP增速均为季调数据。

  2.同一天不同期限品种回购操作算一次。

  3.2019年,发行期限为7年的企业债发行只数占比65.98%,发行量占比50.79%。

  4.发行量和托管量的统计不包括同业存单,其全年发行量为17.97万亿元,年末余额为10.72万亿元。

  5.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

  6.其他金融机构包括财务公司、公司、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8.包含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

  9.高等级信用利差=中债5年期AAA级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中债5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

  10.信用等级利差=中债5年期AA级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中债5年期AAA级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

  11.期限利差=中债5年期AAA级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中债1年期AAA级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债券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基准利率2022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