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软件2000年配套游戏都有什么?

发表于2010年《大众软件》11月上

一提到三国,你想到什么了呢?是演义小说里的那些插图绣像人物吗?是电视连续剧里的那些经典角色?还是《真·三国无双》里的那些能打能杀、造型鲜明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刘备、曹操和孙权,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会不会是仁德、激将、奸雄、护驾、制衡、救援这样的技能?

三国题材的影响力历代不衰,直到今日。无论是网游、桌游、电子游戏,凡是沾三国题材的,似乎产品的胜算就要大一些,这几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三国的魅力正在于其众多的个性丰满的历史人物,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三国这段历史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而近二十多年来,电子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三国题材的游戏是一直伴随着这个产业一起发展的。其中对于三国人物塑造最成功、出场角色也最全面的,当属光荣的《三国志》系列。很多玩家通过这款游戏渐渐对三国中的人物如数家珍。而光荣公司从《三国志Ⅳ》起为三国时期各个势力所设计的势力颜色,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的人物形象上——刘备的绿色军团稳重而充满生机,同时又有着一种草根气息;曹操的蓝色势力,华贵、威严、正统、理性;而江东孙氏的武将,一水儿的红衣红甲,充满热血,又暗示着赤壁之战中的旺盛斗志。

不错,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哪怕仅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这样的三种色彩的设计都很贴切,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有时,某种程度上的无比正确,又会使人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印象,最后变为脸谱化。

事实上,三国中的人物,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并不仅仅是像《真·三国无双》过场动画所诠释的人物那样简单,而是要复杂得多。每个英雄都和我们一样有着独特的生活背景,有自己的顾忌和权衡,而这些是游戏所无法表现的。

汉朝是一个长寿的王朝。这样的王朝发展到后期必定会出现大的门阀势力,必然会沉淀出贵族阶层,这个阶层掌握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舆论和权力。这样的门阀、士族阶层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带领着他的“草根”团队完成了天下三分

我们知道刘备一直以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以自居。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地区,是很注重宗族关系的,他说自己是刘胜后人,也未必是托伪,但他不树立这样一面旗帜,确实就没有吸纳和拉拢各方关系的根基。本来是个平民,非要把祖宗端出来,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上层阶级很认出身的。在184年黄巾起义时,刘备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县一级的公安局长。又摸爬滚打了差不多近10年,才因为得到曹操的赏识,来到朝廷担任了左将军。但很快他就因密谋诛杀曹操未果而逃跑到了袁绍的麾下。官渡之战,袁绍集团破产,他又逃到了刘表处,在哪里一呆就是8年,如果不是曹操杀过来,他可能还要呆下去。曹操赏识他,他却要诛杀曹操,很多理由中的一个,当然是他奉献帝为正统,他认为帮助献帝可以得到更大的政治果实。而看看他后来投靠的袁绍与刘表,都是当时的豪门大族。我们前面说了,门阀大族掌握了当时社会的权力和资源体系。刘备的选择是很明确的。

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我们也都听说过,就是说他祖上三代都是部长以上的职位,门生故吏遍及朝野,当然是豪门。虽然他在官渡之战败给了曹操,但他的手下的大批的文臣武将,都是有来历的。许攸年轻时就是袁绍用心结交的朋友,沮授是参加国家科举考试上来的人才,田丰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从与宦官对立这一点而言,就可明白他是典型的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什么“对立”的机会。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荀彧,他最一开始也是带着自己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辛评、郭图去投袁绍,得到了袁绍的礼遇。而荀彧的父亲荀绲很有才华,担任过汉朝征服的济南相,他的爷爷更了不得,任朗陵令,在汉顺、桓之时十分出名。他的八个儿子被当时人称为“八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逊、司马懿、荀彧,这三位年纪不同、所属势力不同、命运不同的名臣,都有一个相同的背景——即世家豪族,只不过陆逊是江东大族,和后两者略有区别

而曹操是什么呢?曹操只能算是寒族。他出身很差,他的爸爸曹嵩是当时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身份不明不白。试想如果他爸爸真是“富二代”,又怎么会送给别人(而且是士人非常看不起的宦官)当养子呢。他不过是靠这层关系才能在年轻时和袁绍等官宦子弟玩到一起去,实际上他也是被这些人所瞧不起的,和拿破仑上贵族军校时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他年轻时那么有狠心,担任洛阳北部尉时立志整顿法纪,以及后来的种种作为,就是这种身份出身的人物的写照。再和袁绍比较一下起兵时的实力。袁绍吞并冀州,剿灭公孙瓒,消灭贼寇,统一河北,靠的是真正的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而曹操不愿与董卓合作,从朝廷逃回陈留老家后,不过是“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的不过是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他的主要将领夏侯惇、夏侯渊兄弟都是同族同辈人,是沛国谯县的大户,但祖辈没人做过官,这一点上和张飞的出身类似(公元200年袁曹征战时张飞还娶了夏侯渊儿子夏侯霸的堂妹,按现在话来讲他就是夏侯渊的堂侄女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两者的社会阶层相同或相近)。所以他们从小投靠曹操,夏侯渊不仅给曹操顶过罪进过局子,后来他还娶了曹操的小姨子,和他成了连襟。曹操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侯敦的次子夏侯茂。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娶曹操堂侄女为妻,互为亲家。曹仁和曹洪则是曹操的堂兄弟。至于于禁、乐进等人则都是从行伍中提拔起来的。再看他的早期谋士。至于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郭嘉以及曹操肱骨之臣程昱,都是起兵后陆续为荀彧所推荐来的。最初他们也都与袁绍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但应召前基本都是避祸在家。

另外,从曹操、袁绍两人的行为处事上,也可看出两者的一些出身。

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辱取温,无有缘饰。”生前非常节俭,临终还留下遗嘱说自己下葬时“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还嘱咐说让自己的从婢宫女做些手工活儿,卖点钱养活自己或补贴日用。曹操有关节俭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发明了便宜简单的“帢”,以颜色来区分身份,还比如曹冲刺坏自己衣服以保护管库小吏、曹植妻衣绣被命还家赐死等故事,都说明了曹操的节俭。他的嫡系也莫不如此。夏侯惇非常节俭,不置产业,而曹洪的抠门则是出了名的。尽管节俭的传统和时代的动荡凋零有直接关系,但也可从一个侧面证明他出身寒族的特点。而且节俭不仅是曹操提倡的风尚,还有制度规定。如此厉行节俭,可能也是为了要摧破豪族的奢侈之风——正如他再三推行的唯才是举令,其实也是想打破豪族垄断政治的一种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光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魏蜀吴三个阵营有着鲜明的色彩划分

豪族则“务在奢华”。袁术奢侈荒淫是有名的;魏晋时期的将领石苞,官至西晋司徒,他的儿子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在今天听了都让人咋舌。同样历经魏、晋两朝的权臣何曾,极为奢华,“日食万钱”还感到“无处下箸”。这些行为,和曹操厉行节俭的做法对照起来看,其意味令人深思。

同样是这个何曾,却“性至孝,闺门整肃”,重孝、重礼,被傅玄称之为“君子之宗”。这则涉及到豪族的另一特征——服膺儒教。其行为必须符合如家用来维系名教的道德标准与规范,即所谓的孝友、礼法等。回过头再看看曹操手下的大臣荀彧,出身豪族的他为什么要反对曹操称公,为什么要以汉为正统——其原因不言而喻,正是他的阶级特征决定了他的政治观念。

而曹操则并不怎么服膺儒教。我们前面提到了他的唯才是举令。陈寿评价曹操时说,“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点明了这一点。而陈琳那篇批判曹操的著名檄文里则说曹操“细政苛惨,科防互设”“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前者就是说他不以儒学为务,后者是说明他的阶级身份不过是阉宦阶级的寒族。

另一方面,陈寿也表扬曹操用人是“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而儒家豪族出身的军阀则往往不是如此。《三国志·郭嘉传》中曾引《傅子》说袁绍“外宽内忌”,而《晋书·宣帝纪》则说司马懿“内忌而外宽”。事实上包括孙权这样的武力豪族出身的公子,也是典型的外宽内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权与周瑜的关系真的是如游戏中所显示的那样,君臣无猜忌、如鱼得水吗?

司马懿也是世家豪族出身,最终他的这个社会阶层和拥戴这个阶层的精英人物,推翻了曹操所建立起的具有寒族特点的、不以儒学为务的政权。

我们再回过头看刘备。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和背景决定了他的很多特点。刘备是破落贵族家庭出身,但亲戚里不都是穷人,同族的伯父刘元起就像对自己儿子一样资助他。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刘德然一起去上学,否则他也不可能和公孙瓒这样的人一起求学,师从的还是九江太守卢植。刘元起的妻子对于他如此大方地资助刘备,已经达到了不满的程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刘备的母亲可能根本出不起供他求学的钱。

这样的出身,就使刘备完全有别于作乱起义的农民军,而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他从年轻时起他就懂得要依靠他人的力量——他的家不能说一穷二白,但也不怎么样。父亲早亡,母亲还曾有过制作草鞋、草席出售以贴补家用的经历,刘备要完成事情,就要依靠别人的力量。但无论是他的舅舅,还是后来跟随他的那些豪杰如张飞等,要别人为你付出,你不是没有代价的。你要付出人格魅力、要付出时间、付出自己的信义。因为刘备要依靠人才来完成自己的事业,同时他在识人方面很有天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人待士”的方法论,并在为人处事上曾给董承、关羽、张飞、诸葛亮和刘禅等人以建议。这些人都曾因为没有听从刘备的劝告而栽了跟头。陈寿说“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也是他们出身的一种体现。张飞作为和夏侯家类似的地方大户,对士族阶级有着天生的好感,喜欢攀附。而关羽则不过是个亡命徒,和典韦的出身很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绍与曹操的战争,实现上也是寒族与豪族势力之间的一场社会斗争

诸葛亮则是寒族出身。先祖诸葛丰曾担任汉朝的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叔父诸葛玄在朝中任职。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分别在孙权和刘备的手下任职。

在干部队伍的构成上,刘备和曹操早期是有相似之处的,但刘备的社会身份则比曹操更为低下。以刘备最老资格的下属简雍的举止来看,就可见一斑。

简雍,这个人和刘备是河北涿县的同乡,年轻时就玩在一起,后来一直跟着刘备闯天下,出了不少力,应该是和刘备年纪差不多。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在与他谈及《三国演义》时曾经说过:“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等刘备带着他的北方班子到了四川,已经51岁了,所以简雍这个人年纪也应年近半百了。这个人,坐没坐相,无论是宴会还是平时开会,刘备在场时,他也老是斜依在席子上,翘着个脚,从不坐好。说他讲话“简傲跌宕”,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没正经,口不择言。有一年天旱,刘备政府规定私酿酒者要判刑(酿酒太浪费粮食)。有一天民警在一户人家搜出酿酒的工具,商量怎么量刑。大家都认为应该和酿酒者同判。正好那两天简雍和刘备在街上逛,见到街上行走的一个男人(也有说是一对男女)。老简对老刘说:“这个人要耍流氓强奸妇女,怎么不把他抓起来?”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要强奸妇女?”简雍说:“他有强奸的工具,就和那家有酿酒工具的人一样,该判!”刘备大笑,就拍板让派出所的人把那家有酿酒工具的人给放了。简雍的滑稽,大都是此类的。从他的种种言行来看可见文化层次并不高,不是士族知识阶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游戏海报中形象突出的英雄人物,其实并不是支撑起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主要力量

刘璋也算北方人,他小时跟他爸在北方也生活过。所以能理解简雍的幽默,特喜欢他。当初刘备撕下脸来夺刘璋的政权,就是简雍进城去说服刘璋投降的。而刘璋那么容易被刘备端掉,并不是仅是因为他如何无能,也是因为对于四川当地的豪族而言,他也不过是个外来的人物,缺乏根基。

对于被神话或者卡通化了的三国人物的背后,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可以探究,包括孙权对于父兄所遗留下的老臣的冷漠、对自己从行伍中提拔培养起来的小将的疼爱以及对已陆逊为代表的江东豪族这三种不同人物的态度,都很值得探索。但限于篇幅,不是本文所能全部展现的了。希望这篇文章能给热爱三国游戏的玩家们一点点对三国时代的更多认识,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发表于2010年《大众软件》5月中)

    李嘉是北京人,1999年在上海毕业后留在上海并进入育碧上海进行家用机游戏开发工作,担任游戏设计师。在完成Jungle book、 VIP、 Ghost Recon2等项目后,离开育碧进入游戏蜗牛,担任上海分公司开发部门负责人。2008年初作为《格林童话》(American Mcgee’s Grimm)制作人加入上海麻辣马,针对海外市场开发单机游戏,目前正在为“黑化版爱丽丝”(American Mcgee’s Alice)开发续作。

随着网游兴起,大部分游戏制作者都顺利过渡到网游行业,所以国内还在制作单机游戏并以此为生的工作者并不多见(尽管是做外文游戏),已经在游戏行当混迹十年的李嘉,经历过单机和网游两种不同环境的洗礼,他认为只要“好玩”便是好游戏,没有什么单机网游之分,也许会继续坚持单机之路,也许某天再次踏入网游行业,摆在他眼前的不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而是所有行业都需要的“职业规划”。

    小明:当初为何进入游戏行业?和现在还留在游戏行业的理由是否相同?这么多年,在国内游戏行业里感受到最深的是什么?是否打算继续做这个行业?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李嘉:进入游戏行业的主要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因为从小学的时候就喜欢玩游戏,十几年玩下来,算的上是对游戏感情深厚。后来大学毕业时找工作,作为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面对各种道貌岸然的行业便很头晕,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某天看报纸的时候正好看到育碧在招人,心想这挺好啊,每天做游戏应该很有意思吧……于是便跑去应聘了一下,靠着点运气,成功加入了这个行业,并且一干就是十年。对于游戏这个行业来说,国内的社会认可度其实并不高,比如有时候和长久不见的老同学老朋友碰面,人家问起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游戏的,对方便往往会一愣,然后嘴里说哦哦真不错,而表情上却流露出一丝不屑。这还都是年轻人,如果对方是年纪大一些的,恐怕就更难接受了吧。大体在多数国人心目中,“做游戏”仍然是个并不那么正经的行业,不说教师医生公务员,就算是和一般性的企业单位比,也是大大不及的。不过好在我最大的优点就是脸皮厚,所以仍然会一直做下去,毕竟我觉得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够做好。

    小明:为什么选择这份单机厂商的工作?有没有想过找个也许更赚钱的网游公司?你怎么看待 “游戏”和“商品”的关系?

李嘉:做单机和做网游其实对我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正如我自己平时玩游戏时,对两者也都是很感兴趣的。主要还是看哪里有机会,能够做自己喜欢的项目,或者发展性更好。毕竟在积累经验方面,两者基本上是互通的。关于是“游戏”还是“商品”的问题,大部分游戏首先就是商品,是用以牟利的产品,是要去迎合消费者口味的。总想着要做一款艺术品,一款经典游戏的,一般都是入行未深的年轻人,而在从业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不得不去更多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了。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开发人员自始至终抱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想要做出自己心目中的好游戏,我对他们的精神是非常欣赏的,而且我也相信,在有着充份的能力和经验为基础的前提下,制作人员是可以用高质量的产品来引导消费者口味的,当然,这很难,因为大家都要吃饭。

    小明:根据你的工作经历来看,你觉得除去中国市场大环境因素外,国际游戏公司在国内吃不开的原因还有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如何操作?

李嘉:主要的问题还是彼此存在着文化差异,一些他们本国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法在国内无法施行,一些在他们国家里红得发紫的经典产品在国内却叫好不叫座,他们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些海外公司来说,中国市场潜力的巨大毋庸置疑,而如何在这片沃土上插上一脚,并不那么容易。从我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公司,还是要放下自己的身架,更深入详细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才能够做出合理有效的针对性决策,而不至于在这里翻船。

    小明:你觉得失败的网游厂商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成功的厂商又是如何成功?在你看来,国内网游圈里,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李嘉:网游公司的失败原因多种多样,而成功的要素则都差不多:长期的规划,充裕的资金,有效吸引人才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摒除浮躁和投机心理,以及对市场的敏锐判断。随着网游行业兴起,投身游戏开发的人员也是越来越多,在他们之中自然有着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与这个总数量相比,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空间的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 一般黄历里说嫁娶是只摆酒的日子还是打证的日子啊?

    结婚 离婚只是通俗说法

  • 算出来的结婚日子在老黄历上忌嫁娶,怎么办

    那是算吉日的术士,不明公,根本不懂【黄道吉日】来路。
    男女都是1996(丙子)属鼠;
    只要避开阴历:卯(二)月【刑鼠】;午(五)月【冲鼠】;未(六)月【害鼠】;
    除以上月份外,其余月份可任选!待你们确定月份后,我再帮你们选择黄道吉日!
    清明节前没有适合你们嫁娶的黄道吉日。

  • 老黄历里的宜结婚和忌嫁娶是什么意思

    这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择日总结。并不是封建迷信。宜就是可以,适合,
    有利的意思;忌就是不行,不能,不利的意思。宜结婚就是那个日志适合结婚办喜事;说个吉利的日子,有利于嫁老公娶老婆办喜事庆贺;忌嫁娶就是说那个日子不适合结婚办喜事,是个凶多吉少的日子,不利于嫁老公娶老婆办喜事庆贺。不管宜还是忌,都是因人而异。希望可以帮助到你,祝你好运

  • 黄历上的宜结婚 嫁娶 结亲 有什么不同 ?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不答了,我的计算机刚刚镜象,原来微软体验输入法没了,智能abc打字速度非常慢,太浪费时间,下线了。
    1邹忌因为妻、妾、客在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说出与事实相反的言论而引发了思考,进而想到大王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言路闭塞,于是进宫讽谏,大王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2邹忌通过旦日徐公来时的仔细观察,知道了妻、妾、客在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说出了与事实相反的言论,而引发思考。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4言路广开,人人争着进谏,齐威王亦积极改正错误,终于使齐国强大起来。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齐国不费一兵一卒便战胜了其它国家。此乃施仁义所致矣。
    5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 宜结婚和宜嫁娶有什么区别

    一般算黄道吉日,总是说
    宜嫁娶,没有说宜结婚的,结婚是指双方两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而宜嫁娶,指的是单方面的男方或女方家庭,
    比如可以这样说,你两人最近可以结婚了,一个嫁,一个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车机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