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中线什么时候开工定了没得那些地方己开工建设高楼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在2020年3月按下了“加速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一个月来,四川、重庆两地多个部门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话题密集发声,并在交通、园区等不同层面对未来的合作方式进行探索。

  3月17日,四川和重庆以党政联席会议的方式,召开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次视频会议,部署共同未来建设重点工作。

  3月23日,重庆市进一步作出部署,当日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动员大会。该会议围绕国家提出的七项战略任务,拟定了七个实施方向,包括交通基建、协同创新等方面。

  受访的多位川渝学术界人士认为,推动成渝合作共赢呼吁多年,如今两地开始真正行动起来。

  重庆市委书记在上述会议上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围绕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的七项战略任务,上述会议拟定了七个实施方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骆玲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是该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要把握好这一机遇,成渝必须加快补短板。

  通过对上述会议内容的梳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过去成渝发展过程中的不少短板与阻碍,都获得了解决方案。

  针对成渝之间高等级公路、铁路的密度不够的问题,重庆提出提升“经济圈”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针对过去长期存在的成渝两地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提出“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方面,提出“提升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强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在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两中心两地”定位中,正包括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不过,目前成渝两地的产业创新能力尚待加强。如以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观察,成渝城市群的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尚存一定差距。

  重庆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劲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建议重庆和成都两地加大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以及创新链分工协同力度。

  “结合两地目前都在建设科学城的实际情况,推进在基础前沿研究和应用交叉研究共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资源信息的共享。双方还可联手向中央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并以共建的方式落户两个科学城。”彭劲松称。

  双城中部地区联合发展

  从3月以来,两地召开的多次会议可以发现,除进一步加强成都和重庆两座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外,推进两地之间的中小城市发展亦是核心内容。这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真正从规划变为现实,解决“中部塌陷”的问题是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3月以来,两地多个城市已经开始推进联合发展。重庆市荣昌区与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计划围绕荣昌货运机场、泸州长江码头和内江铁路枢纽,共同推动发展空地联运和航空物流,建设对外开放国际物流“金三角”。此外,重庆市潼南区和四川省遂宁市亦签署了一体化发展“1+N”合作协议,涉及人才、教育、产业、交通等17个专项合作协议。

  彭劲松认为,“中部塌陷”是短期的,亦符合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区域发展的布局观察,核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发展一定会有梯度性。

  “经济生产力的布局不是绝对均衡化的,因此目前成渝地区中部的现状,是经济发展的时序性造成的。”彭劲松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除了把成都和重庆做大做强以外,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其进一步提档升级。可以在成渝中部地区以共建合作区的方式,推动成都和重庆的资源、产业向该地区流动和聚集,帮助该地区加速发展。

  骆玲认为,可以在川渝边界区域,如四川南部和重庆西部的接壤处,设立跨行政区的经济合作区,由此作为除成都和重庆经济圈外成渝城市群的第三个经济圈。最终在内部形成两个大经济圈和一个中等经济圈相互影响的格局,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就四川的情况看,亦在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性方面作出部署。从此前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到“培育除成都之外的区域副中心城市”,再到3月15日四川省发布的《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四川正在努力改变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以上述行动计划为例,提出力争到2022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的目标,并将协同打造形成若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以2019年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的GDP计算,其GDP总量合计刚刚超过2 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三年,该地区的GDP年均增速将超过10%。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述“行动计划”确定了八个方面30个领域的重点任务。包括发挥高能级空间载体引领作用,共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具体将围绕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打造形成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围绕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打造形成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围绕推动毗邻城市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一批有效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打造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等。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城市群发展的方式之一,是由单一城市发展到都市圈,再由都市圈向城市群过渡。

  目前成渝地区正处于“由圈到群”的阶段,即成都和重庆两座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开始由过去的向中心聚集到向周边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盛毅认为,就四川的发展而言,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则是一个关键的方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楼盘网)”的楼讯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楼讯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电话: 转 034650。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2020年伊始,成渝地区迎来新年“大礼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提出,为成渝地区各地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半年多来,在成都、重庆“双核”城市迅速行动的同时,圈内其他城市也积极作为,在抢抓新机遇下,担负新使命中,“成渝之心”呼之欲出

2020年1月3日,对于巴蜀人民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一条成渝地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成渝地区在西部的重要地位。

早在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实施,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20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提出,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双经济圈示意图,源于网络

有专家认为,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的定位有着不同的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都大都市圈、重庆大都市圈以及受“双城”新极化与强辐射的轴带而集成的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首次亮相,意味着在国家层面上赋予成渝两地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带动整个西部更广大地区的发展,其也将成为中国西部可能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媲美的经济圈。

从“新的经济增长极”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联动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再局限于西部地区,而将上升至全国。

新战略,“心”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成渝地区发展大有可为!

长期以来,重庆、成都两座核心城市“大而强”,中间地带城市形成经济上的“塌陷带”。此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的提升,决定了成渝中部城市崛起不仅是中小城市自身的愿望,也是全国区域战略布局的重要要求。

成渝地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既是成渝地区各行各业迎来大发展、共享大红利的最大机遇,也是圈中城市有史以来真正将“中部塌陷”转变为“中间突围”的最佳时机。

一方面,不少行业将受益于基建增长、区域间人口及生产要素流动、政策支持、创新动能共享等红利,成为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从“中部塌陷”逆袭为“中间突围”,圈中城市必有一番作为,也呼唤有一颗强劲之“心”的搏动,以勇担“心”的使命。

以旅游为例。皆为“网红旅游城市”的成渝双城,近年来游客数量激增、旅游业高速发展。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重庆、成都旅游总收入为5734亿元、4650亿元,分别排名全国第二和第四位,甚至超过了上海、广州。

由此可见,成渝地区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随着成渝两地联动关系加深,有望将旅游“节点”连成“线”、圆成“圈”,成为西部旅游中心,继而给“圈中”城市带来积极影响。这一个圆,注定必有一颗“心”,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重任。反之,只要抓住机遇,“双核”的溢出效应也必将使周边城市共享共荣,让这颗“心”跳动得更加强劲有力。

成都向东,春风习习的沱江岸,描绘着成都“东进”的壮丽篇章。

重庆向西,正大刀阔斧、风头正盛,向西发展势在必行。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目前,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的相向发展已然成势。双方频繁互动,已达成多项共识和协议,内容涉及战略协同和规划衔接、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协作共兴、市场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平台优化提升等多个方面。

开放、合作、共享已成为时代潮流。

以交通为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实现交通一体化发展,这也意味着,成都和重庆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放大。

从地理距离来看,成都与重庆两地距离300余公里,“双核”遥相呼应。无论是历史发展还是现实和未来需要,成渝之间必将有一个城市,成为“心”的角色,担负起双向对接、承接过渡的“心”使命。

广东东莞便是成功的案例之一。

东莞位于深圳、广州之间,其地位优势无可取代。抢抓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得益于深圳、广州“双核”的溢出效应,东莞实现了“加速跑”。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强中,东莞以指数69.8位列第15名。

如今,比珠三角一体化更有利的机遇出现在成渝地区。

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也必将再出现一个新的“东莞”,以“成渝之心”的角色和地位横空出世!

“成渝双核”的担当,是精诚合作、协同发展,并将以点连轴,带动经济圈共同繁荣。而“成渝之心”的担当,是在“融入、协作、发展”中,抓住机遇加快成势、联通双城,迎来“心”的跨越。

那么,谁将“C位”出道出彩,成为名副其实的“成渝之心”?

这必将是具有特殊地理优势的地方,成渝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才更能成为“圈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的汇聚与发散点。

这必将是具有显著交通优势的城市,让资源要素快速流动、集聚、裂变,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必将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早行人”,谋划在先、行动在前,才能在“双城记”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那么,以君之见,谁将成为“成渝之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泉驿区疫情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