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款赚小袋米面和红米赚钱差不多的软件有哪些?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又是一年丰收季。

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庄稼地里,金灿灿的玉米探出头;整齐有序的大棚里,翠绿的黄瓜顶花带刺,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运菜的车辆络绎不绝;宽阔的和美华养殖基地里,牛儿听着音乐,喝着净化水,品尝订制的营养餐,膘肥体壮;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的糜镇,到处呈现物阜民丰、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丰收画卷。

糜镇地处陵城区东北部,与临邑县、乐陵市、宁津县交界,镇域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9万亩,人口5.3万人。曾摘得全国重点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国家卫生乡镇3张“国字号”招牌,乡村振兴路上成功迈出第一步的糜镇如何提速增效?

年初的部署会上,糜镇党委书记张振凯话语掷地有声:“以农为本,立足‘资源优势+科技赋能’,冲刺‘吨半粮’,发展种养产销一体化现代农业新业态,健全农业产业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冲刺“吨半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让米袋子有保障

“今年小麦平均亩产700公斤,高的超过750公斤,玉米再有10天就能收获,预计亩产能超800公斤。”9月21日,在糜镇李屯村,提起“吨半粮”目标,种粮大户张希栋信心十足。他介绍,自己从2020年开始搞规模化种植,当年镇里鼓励能人投身农业生产,出台了扶持政策,组织区镇农技人员全程跟踪,引进智科、中化等农业服务企业,给大伙儿吃了定心丸,他一口气承包了100亩地,“除去本钱,第一年赚了10多万元。”

尝到甜头的张希栋2021年注册了陵城区珺玉家庭农场,又承包了87亩地,但受秋涝影响,他种的小麦、玉米两季合计亩产最高1350公斤。

为了提升管理水平,镇里帮他报名参加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新技术,去年他成功通过了农技师考试,加入区农技协会,与农技专家隔三差五线上交流。今年又和德州市智科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了托管协议,对方提供飞防、配方肥等5项服务,政府每亩地还给予60元补贴。“政策保障、技术支持到位,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张希栋感慨。

对科技种田带来的好处,西李楼村的种植大户李新凯也深有体会。“通过手机软件,在家就能看到地里的情况,涝了或者旱了都会预警,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很方便。”他指着手机上的“MAP智农”APP介绍,软件可以监测他家百余亩地的种植情况。去年玉米收获前,遇到频繁降雨,有半亩多地积水达到20厘米,软件预警后,他及时排涝,避免了损失。

“MAP智农”APP是由糜镇工业园引进的世界500强中化集团开发。中化集团建立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可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同时还推广种植糯玉米、优质麦等新品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整体收入比上年翻了近一番。“今年我们紧抓德州创建‘吨半粮’示范区机遇,整村推进,进一步普及技术和服务。”中化现代农业陵城技术服务中心经理李中茂说,今年小麦、玉米服务面积达到3.5万亩。

“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咱们德州是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吨半粮’创建,作为种粮大镇,我们责无旁贷。”张振凯介绍,全镇有9万亩耕地,其中3万亩被列入“吨半粮”项目区,镇里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优势资源,加速对接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和国企名校、科研院所等,探索建立全链条式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山东农业科学院、青岛农科院等6家科技院所,中化集团、正邦集团等6家央企国企,中国建设银行等6家金融服务机构先后“凤栖”糜镇。

这给糜镇发展增添了底气和信心。后陈村党支部书记李振胜介绍,全村570亩地都托管给了智科公司,今年小麦亩均增收了100公斤。粮声农场负责人张良国在种植370亩地的基础上,计划再流转1000亩地,扩大种粮面积。

立足资源优势,多元化发展特色种养业,让菜篮子更丰富

“最近蘑菇批发价格每公斤4元多,销往北京、青岛、潍坊、淄博等地,很受欢迎。”9月21日,在糜镇绿通农业产业园湾头棚区,海泉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于绍泉正在接待前来参观的客商,据他介绍,这里共建了13个食用菌养殖大棚,每个大棚有4万个菌棒,每个菌棒能出5公斤蘑菇。“我们基地集培育菌种、优良品种推广、食用菌养殖、销售为一体,年生产菌包185万棒,年出产蘑菇1200吨,2018年被认定为山东省食用菌创新团队糜镇食用菌研发实验基地,年纯收入800万元左右。下一步将增加羊肚菌这个新品种,它营养价值更高,每公斤价格高达80多元。”同时,他还带动周边7个农户养殖平菇,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其中,范桥村王志刚平菇大棚有10亩,年收益30多万元。

在糜镇和美华养殖基地,70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听着音乐,喝着净化水,吃着订制的营养餐。

据和美华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昊介绍,基地于去年7月开始建设,占地100亩,集研、养、教、售于一体,目前已投入4000万元,总存栏量可达3000头。首批500头肉牛1个月后出栏,预计销售收入可达1500万元,净收入200多万元。“我们基地的喂养流程、防疫消毒、粪污处理等都是标准化操作,饲料配方不断根据肉牛实际情况调整,添加了王老吉、汇源果汁等企业产品下脚料,不仅10个月就能出栏,期限缩短2个月,而且品质更高。”陈昊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糜镇立足资源优势,多元化发展特色种养业,海泉食用菌合作社与和美华养殖基地是其中两个亮点。

产业发展,人才尤其关键。糜镇对外“引凤还巢”,对内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打造敢想敢做、善作善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同时,整合技术、人力、土地资源,科学谋划布局, 铆足劲儿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养殖和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   目前,各类大棚超过200个,涉及葡萄、菜花、黄瓜、西红柿等10余个品种。

养殖基地,除了和美华,镇里还建起了李家寺养殖小区。这里有养殖大棚26个,青储池4个、存放量1.2万立方米,粪污处理4500平方米,肉牛存栏量2400多头,实现了集中养殖、集中供应草料、集中处理粪便,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为农户提供了肥料。在这两个基地的示范引领下,农户养殖热情高涨,全镇肉牛存栏量达到3万头。

完善产业链条,向特色产业深加工要效益,让钱匣子更充盈

“我们正在规划鲁西北肉食冷存深加工产业园项目,计划占地300亩地,投资10亿元,内设屠宰区、冷链物流仓储区、肉食品深加工区。”张振凯介绍,6月份,项目已报送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审批,一旦落地,将对糜镇农畜产品深加工有个巨大提升。

牛羊宰杀、皮毛贩运是糜镇的传统产业,已有正邦畜牧、龙业农牧、康信源、穆禧牛、华升清真等5家加工企业。但总体来说,规模较小、产品竞争力不足。为此,镇里计划建设一个产业园,并以此为平台,招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有效发挥这一资源优势。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糜镇充分利用粮食、蔬菜、畜牧资源丰富的优势,实行党委统领、管区协调、村党支部主导、干群参与四级架构,一盘棋统一管理,破解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等问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深加工,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今年,全镇共筛选出葡萄种植、蘑菇养殖等5大类38小项农业产业供合作社选择,管区因地制宜,发展了1个主导产业、2至5个特色产业,各村至少发展了1个特色产业。

立足小麦资源丰富优势,李官屯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筹集资金23.7万元建成现代化磨坊,发展石磨面粉产业,已于6月30日投产。“磨坊生产的全麦面、多福面等产品很受欢迎,德州一家大型超市一下子就订购了5000公斤石磨面粉。”村党支部书记陈宫福很自豪,“预计磨坊年可加工小麦25万公斤,销售面粉15万公斤,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注册品牌,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努力把产品销至全国各地。”不仅如此,磨坊还为12名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磨坊一开张,我就在这儿干活,离家不远,每月工资近3000元。”在磨坊打工的徐长河非常满意。

9月21日,在德州银星制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产出的面粉已经装车,即将运至辽宁省阜新市。工作人员徐金霞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目前共有两条生产线,日可处理小麦1000吨,“小麦经过筛、去石、打麦、着水、润麦、风选、色选等20多道工序的循环往复,才能打磨,新上的生产线工艺更先进,打磨出的面粉也更好吃。”

糜镇依托熙蒙农业、银星制粉、澳华食品等公司,年产各种精制面粉达到23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各类糕点、休闲食品等产值达4000万元。46个村庄种植硬质小麦4.8万亩,直供面粉加工厂生产面粉,带动了群众持续增收。

记者|王秀青 杨戈 通讯员 | 侯长舟 李继敏 编辑 | 王秀青
审核 | 王秀青 终审 | 杨德林

用镜头定格城市瞬间,用眼睛发现动人画面,用故事讲述美好嘉兴。

2022年5月30日【嘉兴每日一图】——守好“米袋子”,鼓实“钱袋子”

微风掠过水田,泛起涟漪阵阵。时值初夏,桐乡市崇福镇联丰村的稻虾综合种养示范田里一片绿意盎然。

在当地农业企业宏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单体规模最大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的带领下,小农户抱团参与稻虾种养,以虾促稻、以稻养虾,一田双收。

龙头企业牵头,小农户利益联结,“稻虾轮作”模式已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妙方,自5月初小龙虾上市以来,日销2.5万公斤,农户亩均净赚5000元。“稻虾轮作”模式促进了粮食增产和生态效益双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成为激活乡村共同富裕的“一池春水”。

日报全媒体综合新闻部供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记者 赵伟平 黄光红 见习记者 贺子桓 实习生 吴金锴

国庆假期,重庆日报记者走访多家蔬菜、粮油保供企业、生猪基地、餐饮店了解到,重庆全力保障生活物资供应,蔬菜、肉类及米、面、油等货源充足,餐饮消费红火,部分餐饮门店“一座难求”。

在地蔬菜可持续供应至12月底

“目前,我市在地蔬菜可持续供应至12月底。”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当前全市在地蔬菜面积约200万亩,同比增长约1%,供应品种主要为秋季萝卜、莲藕、绿叶菜(油麦、水白菜、瓢白)等。预计10月中下旬,全市蔬菜产量可达159万吨。

粮油供应完全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中秋节以来,米、面、食用油的销量明显涨了5%左右。”重庆知名粮油保供企业,益海嘉里(重庆)粮油公司主任秦经梅告诉记者,公司粮油常年存储量有4000多吨,为保障国庆市民粮油正常供应,中秋后公司就全面启动了粮油存储,如今,车间日均粮油加工量有近2000吨,按照当前的生产节奏,粮油供应完全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也加大了采购力度。目前,农贸城加大了从湖北等省市以及重庆本地的采购力度,将原本农贸城3000吨的粮油储备量提高到5000吨。

猪肉产能全面释放供应充足

重庆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市生猪保供的最大供应商之一,是重庆中心城区的“肉盘子”。公司负责人杨小龙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猪肉产能的全面释放,公司屠宰场每天开足5条生产线,每天生猪屠宰量有4200多头,相比9月上旬屠宰量增长了10%。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1175万头、116万头,生猪出栏938.1万头,同比增长4.7%,目前生猪供应充足。

国庆假期,“烟火气”渐浓。我市大大小小餐饮店迎来新的消费高峰,餐饮市场的消费热情在国庆假期第一天就被点燃。

“来,一起举杯,节日快乐!”10月1日晚上6点半,南岸区南滨路,市民蒋先生一家三口和几名亲戚在秦妈火锅南滨路店,高高兴兴围坐一桌。

此时,该店座无虚席。店外,还有近20人在等位,迎宾服务员一边忙着登记叫号,一边笑着迎送顾客。

秦妈火锅南滨路店相关负责人透露,国庆节首日,该店共接待了近600名顾客,比节前周末的生意还好。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重庆餐饮市场持续回暖,国庆假期更是明显升温。包括秦妈火锅南滨路店在内,部分餐饮门店甚至出现了“一座难求”现象。

10月1日晚6点20分左右,记者在龙湖重庆礼嘉天街内的海底捞火锅店看到,这里同样是店内顾客满座、店外有不少人排队等着用餐。该店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庆大假第一天,该店顾客数量较节前明显增加。预计在剩下的假期里该店顾客数量还将持续增加5%—10%左右。

除了火锅,很多中餐店、西餐店、餐酒吧同样人气旺盛。

“好球!漂亮!”10月1日下午2点半,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附近的Hello&Fork餐酒吧传出了阵阵欢呼声。40多位食客或坐或站,正紧张地盯着投影幕布,观看2022年女篮世界杯决赛。

“我们在一周前发布了线下观赛招募公告,吸引了近200人报名。”该店负责人表示。

10月2日中午12点,渝北区紫荆路,乡音故事茶餐厅也是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店内所有包间都已满座,食客们围坐在一起,在觥筹交错中享受节日欢乐。

“今天上午11点左右,就有提前预定餐位的客人来了。不提前预定的没有座位。”该店店长杜女士说,该店除了提供江湖菜等,还设有茶楼,顾客用完餐后还可以喝茶聊天。早在两天前,店里4个包间的假期餐位就预订一空。

在渝北区紫薇路,各具特色的西餐厅、餐酒吧生意也很好。主营牛排和西式饮品的“杯和盘子”餐酒吧负责人表示,国庆假期首日,该店顾客数量较平时工作日增长约30%。另一家西餐厅“Richang”的负责人也称,假期第一天,该店客流明显增加。为应对假期人们餐饮需求大增的情况,该店已将进货量和食材储备量增加了2倍以上。

小吃店同样人气爆棚。10月2日中午1点,记者在位于解放碑步行街的八一路好吃街看到,街道两边的酸辣粉、汤圆、卤菜、怪味胡豆等各种小吃门店,顾客均络绎不绝,有的门店还排起了长队。

南岸区长嘉汇购物公园内的佬干溜豌杂面店,从上午到晚上一直顾客不断。特别在中午和晚上饭点,顾客更是要排队才能吃上一碗面。佬干溜豌杂面创始人谢涛称,国庆假期前两天,该店每天都卖了7000多碗面,比节前增长近2倍。

国庆餐饮消费红红火火,原因何在?

谢涛认为,8月以来,受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人不愿意出门消费,大量餐饮消费需求一度被抑制。最近,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越来越多人又开始出门消费了,加上假期效应,最终促使市民餐饮消费热情高涨,餐饮市场迅速升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红米赚钱差不多的软件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