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使用互联网居民比不使用者生育意愿低,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报告?

    一、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共同富裕利好哪些领域?关注六大产业趋势变化

    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人口的六大特点,以及人口转型作用于产业趋势的两大路径,并提出了人口转型背景下值得关注的6大产业趋势与36个细分领域。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人口转型这一重大且长期的变化引发的产业趋势变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转型,呈现以下六大特点:(1)人口总量增速下降,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少子化问题突出;(2)老龄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进程加快,未富先老;(3)劳动力绝对规模下降,Z世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接近15%;(4)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人户快速增多,不婚化现象突出;(5)人口素质提升,人才资本优势有望显现;(6)流动人口规模加大,城镇化仍有空间,大国大城或为政策新思路。

    ·人口转型主要通过需求效应及劳动力供给效应两条路径影响产业结构:

    路径一:需求效应。主要体现在三点:(1)个人消费随生命周期变化,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消费能力与需求不同。(2)不同世代的人成长的时代不同,消费观念存在巨大差异。(3)收入增长引起的消费升级。这三点将分别对应未来我国老龄消费需求的上升、Z世代消费能力爆发以及消费升级现象的出现。

    路径二:劳动力供给效应。主要体现在改变基于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成本压力,引发资本深化和专业化分工。这一效应将对应未来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以及智能制造崛起。

    此外,家庭小型化将引发共享性支出的上升以及便捷消费需求的增加。

    ·整体来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转型将带来六大产业趋势变化:

    趋势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及新一代老年人来临背景下的银发经济,对应的细分领域包括老年保健品、老年药、家庭医疗设备、康复医疗服务、养老地产、老年失禁用品等。

    趋势二:逐渐走向职场的Z世代与崛起的新消费,细分领域包括新式茶饮、国潮、医美、剧本杀、潮玩、线上文娱、MCN等。

    趋势三:一人户、两人户占比提升后的小型家庭消费,细分领域包括预制菜、复合调味料、外卖、小家电/创意家电、智能家居、新零售、宠物等。

    趋势四:持续进行的消费升级与品质消费观念的盛行细分领域包括:休闲零食、奶酪、精酿啤酒、家庭清洁护理、口腔/眼科/毛发医疗、功能性食品、智能可穿戴设备等。

    趋势五:居民资产配置大变革与财富管理大赛道。

    趋势六:中国智能制造崛起,细分领域包括:数据库软件、工业软件、工控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等。

    ·风险提示:优势制造发展不及预期,共同富裕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01 财经委会议提共同富裕,我国人口加速转型

    (一)释放消费潜力是共同富裕题中应有之义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结合今年6 月党中央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共同富裕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政策目标。

    共同富裕的四大背景:(1)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我国贫富差距加大。(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当下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四大背景来看,一方面我国居民具有追求更好更高消费的需求,我国有释放消费潜力以拉动经济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着我国巨大消费市场潜力的释放。

    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解决一系列不平衡问题,实现如下目标:(1)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国民能够享受更高质量的消费,即所谓的消费升级。(2)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3)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4)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因此,促进消费升级、释放消费潜力是共同富裕题中应有之义。

    (二)我国加速进入人口转型期

    据央行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工业革命以来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造就了世界人口转型。人口转型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工业革命前的低增长阶段、工业化初中期的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中后期的增长减缓阶段以及完成工业化后的低速增长阶段。当前,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已经接近或完成转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仍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

    在人口对经济的影响方面,主要的三个阶段特点如下:

    ·第二阶段:人口大爆炸带来人均资本与财富的下降,人口增长过快带来贫困、资本、资源与环境压力。

    ·第三阶段:人口增长趋缓后,可能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劳动人口占比不断扩大,充裕的劳动力将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四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水平上达到均衡,人口红利时期庞大的劳动人口逐渐老龄化,造成社会巨大的养老负担,而少子化使得劳动力不足,使得经济社会面临一定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转型的第三阶段,但是未来将很快完成向第四阶段的过渡。根据央行论文,我国当前人口结构为长方形。根据联合国预测,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4.6亿峰值后趋于下降,人口结构将变为倒金字塔形。事实上,联合国的预测可能偏乐观,主要原因在于联合国对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值为1.69。实质上,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3,生育意愿严重不足。这意味着,我国人口可能在2030年之前就会达峰,很快向第四阶段过渡。

    (三)我国人口转型的六大特点

    1、人口总量增速下降,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少子化问题突出

    近十年我国人口年复合增速较上一个十年下降0.04%。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4.1亿人,年复合增速为0.53%,相较于年间0.57%的年复合增速下滑0.04%。根据此前联合国方案预测,中国的人口最早将在2030年达峰。华盛顿大学预测,中国人口将于2024年达到顶峰(约14.3亿)。也就是说,我国人口将很快进入负增长。

    新生儿数量下降较快,且二胎占比40%以上,少子化问题突出。2015年10月,我国全面放开二胎,年新生儿人口显著高于以前,这其中二胎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据国家统计局,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2020年新生儿仅1200万人,相比2019年的1465万人减少了265万人,降幅约18%,并且其中二胎比例仍然较高。预计后续二胎政策释放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若不采取适当的政策,我国出生人口下滑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

    育龄妇女人数下降以及生育意愿降低是少子化的核心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数据测算,我国育龄妇女人数在2011年达到峰值3.8亿人,其后快速下降。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约3.4亿人。另一方面,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下降至1.3,显示出妇女生育意愿的大幅下降。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简称TFR)是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理论上,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也不减,一对夫妇只需生2个孩子。但是由于部分小孩会夭折,且正常出生性别比不对称,因此总和生育率应该高于2.0才能维持人口的世代更替。当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少子化问题非常突出。

    2、老龄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进程加快,未富先老

    我国老龄人口规模较大,且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总人口的13.5%,老龄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现象突出。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以及第一波婴儿潮人口步入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类似于韩国2016年水平,美国2012年水平,日本1994年水平。当时,韩国、美国、日本的人均GDP分别为29289元美元、51611美元、39269美元,而当前中国的人均GDP仅10217美元,远低于美日韩当时的水平。

    3、劳动力绝对规模下降,组成结构发生变化,Z世代与70后值得关注

    我国劳动力人口绝对规模已经出现下降。根据七普数据,我国15-64岁人口约9.7亿人,相较2010年下滑3.08%。从占比来看,2010年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为74.5%,2020年下降至68.6%。未来,随着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的下降,劳动力人口或将进一步下滑。劳动力绝对规模的下降使得我国人力资本优势下降,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也出现一些变化,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消费结构。我们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20年的劳动力构成(不考虑死亡),劳动力人口内部也出现一定的变化:第一,Z世代正式成为劳动力,2020年,Z世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接近15%,往后看,Z世代占人口比例将会进一步上升,成为影响消费结构的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第二,年出生的人合计占劳动力人口比例约24.3%,是当前劳动力人口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当前正处在45-55岁之间,是人的一生中消费能力最强的阶段,未来十年,年出生的人口将步入45-55岁,成为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人。他们与年出生的人群消费观念的不同将对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4、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人户快速增多,不婚化现象突出

    我国家庭呈现小型化趋势,一人户占比明显提升。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62人/户,相较于2010年的3.1人/户明显下降。国家统计局每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一人户与两人户占比不断提升,一人户占比相较于十年前上升8.4%,两人户占比相较十年前上升4.6%,而传统家庭结构代表三人户、四人户占比较十年前分别下滑7.1%、3.6%。这一人口特征也将对未来的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在2018年的调查数据,我国不同规模家庭的组成结构有如下特点:从一人户与两人户的组成来看,一人户近60%为成年人家庭,34%为老年人家庭,两人户主要近50%为老年人家庭,30%为成年人家庭。因此,家庭结构小型化背景下是单身成年人与老年夫妻家庭占比增加。

    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家庭结构小型化:一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人口流动,年轻人离开原来的家庭到新的城市落户,因此单身成年人与老年夫妻家庭均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婚姻观念的变化,单身人群数量不断上升。我国粗离婚率自2002以来加速上升,而粗结婚率自2014年以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5、人口素质提升,人才资本优势有望显现

    近十年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上升,劳动力素质提升较快。从受教育年限看,根据七普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

    从学历来看,截止2020年,我国拥有高中和中专学历的人占比15.1%,较十年前提升1%,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比15.5%,较十年前大幅增长6.5%。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也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11.27%。

    理工科学士学位颁发数量不断上升,将为我国输送大量的科研技术人才。从我国理工科学士学位每年的颁发量来看,年,我国理工科学士学位颁发数量从每年32.5万上升至178.7万,年复合增速达10.6%。对比之下,美国2018年理工科学士学位颁发量41.3万人,年复合增速仅3.9%。快速增长的理工科学生将为我国输送大规模的科研技术人才。

    我国申请专利大幅提升,人才资本优势有望显现。2015年,我国专利授权量首次超越美国和日本,2018年我国专利授权量超37万件,超过美、日30%以上。中国的有效专利数量在2018年首次超过日本,不过当年中国181万件的有效专利数与美国的264万件仍有较大差距。专利数量的增长显示出我国巨大的创新活力,我国人才资本的优势有望显现,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

    6、流动人口规模加大,城镇化仍有空间,大国大城或为政策新思路

    流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且东部地区吸纳近75%跨省流动人口。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3.76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26.6%,10年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从四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吸纳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到73.54%,中部地区吸纳955万人,占比是7.65%。西部地区吸纳1880万人,占比15.06%,东北地区吸纳468万人,占比3.75%。

    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是城乡、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未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过去10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速度较快,七普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63.89%,较2010年提高了14.21%。根据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第一阶段城镇化一般以70%为临界点,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提升的速度开始明显放缓。因此,如果仍以过去十年的平均速度发展,我国距离70%的城市化水平还相差5-6年。此后,尽管城市化速度放缓,但是距离美日韩等发达国家80%-90%的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新型城镇化政策思路下,大都市圈化、大国大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过去的20年中,我国人口不断向大经济圈流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近年来成渝经济圈也不断吸引着人口流入。十四五规划第八篇明确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大国大城的城镇化思路。

    02 人口转型将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通常与该国的消费需求、要素禀赋以及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而人口结构又是影响一个国家消费需求、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人口转型必然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关注产业结构变化下的新产业趋势对长期投资的方向性把握具有重大意义。总结来看,人口结构主要通过需求效应及劳动力供给效应两条途径影响产业结构。

    个人消费随着生命周期变化,同时不同世代的人消费观念也存在差别。这种个体层面的变化会随着总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累计叠加,带来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最终反映到产业结构上,即人口转型的消费需求效应。

    (1)个人消费随生命周期变化,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消费能力与需求不同

    由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消费需求不同,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结构将产生较大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不同年龄层消费能力不同典型的消费-年龄曲线是“驼峰”型的,个人消费支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45-54岁达到峰值。

    ·人生不同阶段消费需求不同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住房、食物与衣着等必需消费开支比例最高,此外其教育开支最高。25-44岁人口住房消费、食物、服装等消费仍保持较高水平,教育开支相较此前大幅下降。45-64岁人口必需消费开支比例相对较低,个人保险与养老金、娱乐、家居消费比例上升。65岁以上人口则在医疗方面消费比例大幅提升,住房与食物消费比例略有提升,养老金、汽车、家居等可选消费比例下降。

    从这一角度看,未来十年人口转型导致的三个产业趋势变化为:

    (1)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老龄消费需求的上升。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未来十年我国55-64岁人口将上升31.9%,65岁以上人口将上升43.4%,这是未来十年人口结构最大的变化,对应着银发经济的崛起。

    2)中部塌陷导致的住房、汽车、个人保险等消费需求下滑。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未来十年我25-34岁人口将下降26.2%,45-64岁人口将下降20.7%。25-54岁人口是各年龄阶段中,对汽车、住房以及个人保险消费比例较大的,因此中年人口塌陷将导致相关的消费需求下滑。

    (3)少子化导致的儿童消费需求下降。未来十年我0-14岁人口将下降9.5%,相对25-54岁人口下滑幅度更小。

    (2)不同世代的人成长的时代不同,消费观念存在巨大差异

    由于不同世代人口成长时代不同,消费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随着新的消费势力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特点就会主导新的消费趋势。例如,相较70/80后,90后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追求颜值,这催生了颜值消费。

    从代际更迭角度出发,未来十年人口转型将引发两大产业趋势变化:

    (1)Z世代消费能力爆发下的新消费趋势:尽管我们过去经常谈及Z世代的消费力,但是过去他们仍处于求学阶段。未来十年,73%的Z世代人口将成为职场新人,消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成为主导新消费趋势的核心力量。

    (2)X世代成为新老人背景下的银发经济:X世代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新老人,由于X世代人口从改革开放中成长,相较此前的老人消费能力更强,因此银发经济相关领域将不止迎来量的增长,还有可能存在价的提升。

    (3)收入增长引起的消费升级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升级会随之发生,具体体现在食品、衣着等必需消费品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上升。我国1990年以来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正好反映了消费升级趋势

    从消费升级角度来看,对比我国与美国的人均消费结构,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我国在食品服饰上的消费比例有待进一步下降,在交通、通信、家庭服务、家电家居、医疗保健上的消费支出比例有待进一步上升。

    人口转型会导致劳动力人口下降以及劳动力老化,进而会改变基于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成本压力,引发通过资本深化和专业化分工驱动生产力提高的内在要求。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对我国人口的预测,无论是中性、悲观还是乐观判断,未来十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均呈现小幅下滑,年复合下滑速度约为0.65%,但是2030年之后,我国劳动力人口将呈现加速下滑的态势。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出发,未来十年人口转型将引发两大产业趋势变化:

    (1)传统劳动密集产业转型:如纺织服装、轻工制造、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行业,需要降低劳动力并提高资本的使用比例,引入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或者将产业链的部分环节转移至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保留毛利率高且劳动力密集程度较低的环节。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已经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2)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产业崛起:如工业互联网、工控自动化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将迎来更高速的发展。智能制造在传统产业的渗透率不断得到提升。

    (三)家庭人口结构效应

    不同规模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存在显著不同,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1)小型家庭对非共享型支出的人均消费更大。以美国为例,单身家庭的住房消费支出比例大于两人家庭,有娃家庭则更小。类似的消费还有家电、家居、汽车及部分电子娱乐产品。有娃家庭则在食品、交通(除购买汽车支出)、服饰、教育上支出比例更大。

    (2)家庭年龄结构差异也将对不同家庭的消费结构产生差异。我国与美国类似,夫妻二人家庭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在卫生保健与娱乐上的消费比例相对较大。不同的是,我国单身家庭以成年人为主,与美国相比更加年轻化。

    从家庭结构角度出发,家庭规模小型化有以下三个效应:

    家庭规模小型化将加大共享消费品支出:家庭规模小型化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共享商品变少,会加大人均消费支出,尤其是在共享消费品方面,如:住房、汽车、家电、家具等,人均保有量将得到提升。

    我国两人家庭主要由老年夫妻构成,对卫生保健与娱乐的需求将增加。

    我国一人家庭主要由单身成年人构成,单身经济消费增加,如宠物、小家电、服务机器人、家政服务、便利店、速食等。

    03 布局人口转型背景下的六大产业趋势

    经过第二章的分析,未来十年人口转型带来的六大产业趋势变化分别是:

    ·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及新一代老年人来临背景下的银发经济

    ·逐渐走向职场的Z世代与崛起的新消费

    ·一人户、两人户占比提升后的小型家庭消费

    ·持续进行的消费升级与品质消费观念的盛行

    ·居民资产配置大变革与与财富管理大赛道

    (一)新一代老年人来临背景下的银发经济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未来十年,银发经济将迎来两大催化,一是未来十年老年人口将快速增长,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亿人,根据联合国预测,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3.6亿人。二是X世代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新老人,由于X世代人口从改革开放中成长,相较此前的老人消费能力更强。

    接下来,我们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银发经济的整体市场规模有多大?二是哪些细分领域具有较大的投资机会?

    银发经济的整体市场规模有多大?我们做一个粗略的测算。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过去五年我国老年人均消费从11400元/年上升至16307元/年,年复合增速为9.4%。假设年我国老年人均消费仍以9%增速增长,则2025年,我国老年人均消费将达到2.5万元,2030将达3.9万元。根据联合国预计,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约为3亿人,2030年老龄人口3.6万人,则从消费端来看,银发经济在2025年的市场规模达7.5万亿元,在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万亿元,十年复合增速为12.4%。

    而根据赛迪顾问的测算,我国2021年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8万亿,且过去五年增速均在25%以上,则2025年行业规模将达20万亿以上,2030年则将达到30万亿以上。

    综合来看,2025年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约为7.5-15万亿元,2030年市场规模约为15-30万亿元,市场规模较大。

    从老年人的消费结构来看,2019年我国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如下:日常消费占比58%,医疗康养占比23%,社交娱乐占比14%,养老金融占比5%。相较2018年,日常消费的比例下降,医疗康养与社交娱乐的比例上升,消费升级现象显现。消费增速上,社交娱乐>;;医疗康养>;;日常消费>;;养老金融。

    尽管日常消费的占比最高,但是这部分未来的增量空间并不大,但是老年人阶段的特殊需求将迎来较大的增量空间,这部分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医疗康养与社交娱乐领域。

    赛迪顾问在去年发布了《2020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创新与投资趋势》报告,根据各细分领域的产品关注度以及产品成熟度绘制了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其中值得关注的处于产业快速发展期且产品关注度较高的细分领域包括:智能监测设备、智能手环、智能检测设备、智能音箱、老年社区、老年公寓、老年保健食品、老年康复辅具、助听器等。

    结合A股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情况,我们建议关注以下细分领域:

    ·老年保健品:老年保健品主要用于防治心血管、癌症、糖尿病、脑部疾病以及衰老等。当前行业乱象已经得到严格监管。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行业得到政策的支持。叠加新一代老年人越发重视对常见老年疾病的预防,未来行业的需求将较为旺盛。预计未来5年行业将保持近10%增速。

    ·老年药:糖尿病、心脑血管、肿瘤等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相关的消费是老年人的刚需。随着老年人群的扩大,老年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上升。

    ·家用医疗设备:常见的家用医疗设备包括血糖仪、血压计等检测设备,按摩椅、按摩仪等保健设备,家用呼吸机、制氧机、雾化器等康复设备。相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家用设备渗透率较低,如家用呼吸机渗透率仅2%,按摩椅渗透率仅1%,而血压仪的渗透率也仅7%,随着渗透率提升,行业将迎来快速增长。

    ·康复医疗服务:6月16日,卫健委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推动康复医疗行业发展。根据《柳叶刀》研究统计,中国2019年康复需求总人数已达4.6亿人,是康复医疗需求最大的地区。未来行业发展空间较大。

    ·养老地产:当前我国养老规划为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但是行业当前仍处于发展前期,社区养老及养老机构供给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同时,居家养老的配套服务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未来行业空间巨大。

    ·老年失禁用品:小而美的细分领域,当前我国老年失禁用品渗透率5%,远低于发达国家。预计未来5年行业增速为20%。

    (二)逐渐走向职场的Z世代与兴起的新消费

    未来10年人口结构的第二大变化就是73%的Z世代人口将成为职场新人,消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Z世代是指出生于年之间的人群,约2.3亿人[1],他们出生于中国逐渐走向富强的时代,同时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消费观念与消费特点与此前的“X”“Y”世代显著不同。因此,在Z世代收入即将得到大幅提升的未来十年,其主导的新消费趋势值得重点关注。

    接下来我们同样回答两个问题,Z世代的消费市场规模有多大?以及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有哪些?

    关于Z世代撬动的消费市场规模,我们也做一个简单测算。

    首先是对Z世代月均消费的测算,我们提供两种思路。第一种,根据多家咨询公司及智库的调查,2020年Z世代的月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元。我们取平均值3950元/月。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约为70%,则Z世代的月均消费支出预计为2765元,则当前Z世代消费规模为.3=7.6万亿元。保守估计年复合增速为15%,年复合增速10%,则2025年Z世代的消费规模为15.3万亿,2030年的消费规模为24.7万亿元。

    第二种,假设21岁及以后是工作年龄,21岁之前是学习年龄,学习年龄月均消费1500,工作之后月均消费3500,根据各年龄层人数加权计算,2020年Z世代月均消费支出为2200元,当前的Z世代消费市场为6万亿元。假设今后5年人均消费支出以9%速度增长,年按照7.5%增长,则2025年Z世代月均消费支出4146元,Z世代消费规模为11.4万亿元,2030年Z世代月均消费支出8383元,整体消费规模为20.4万亿元。

    综合来看,预计Z世代消费规模在当前约为6-7.5万亿之间,2025年可达到11.5-15万亿,2030年达到20.5-24.5万亿。

    从消费结构来看,当前Z世代在餐饮、住房上的消费相对较高,其余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际应酬、化妆品、交通出行以及网络虚拟道具上,可以发现,Z世代在网上虚拟道具上的消费比较突出。

    Z世代相较X/Y世代,有着鲜明的消费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点:悦己式消费、线上娱乐消费、圈层文化与兴趣付费、国货消费、品牌与潮流消费、重视社交性与互动性。

    结合A股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情况,我们建议关注以下细分领域:

    ·新式茶饮:Z世代是新式茶饮的重度爱好者,约占其客户群体的65%。当前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新式茶饮不断出现,快速成为网红食品。预计行业未来五年仍将保持20%的增速,至2025年达900亿元。

    ·国潮:随着民族自信的崛起,国潮消费成为Z世代的潮流,主要包括国产潮牌、国货化妆品及华服等细分领域。

    ·医美:Z世代非常注重颜值,占医美客户群体的约50%。当前我国医美的渗透率远低于美日韩,行业未来增长空间较大,预计未来五年都将保持20%的高增速。

    ·剧本杀/密室逃脱:剧本杀是近年以来风靡的一类线下娱乐,其中约18.7%为Z世代。随着Z世代逐渐走向职场,预计其占比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潮玩:随着泡泡玛特的爆红,潮玩进入到大众的视线。这一市场也是Z世代为兴趣付费的一大领域,Z世代客户群体占比50%。预计行业未来五年将仍以30%的速度增长,在2025年达到千亿规模。

    ·线上文娱:Z世代的一大特点就是线上娱乐的时间较多,并且虚拟付费、知识付费的意愿较高。据统计,当前Z世代平均每月线上付费100-130元,包括视频、音乐、游戏、网络文学、动漫、直播等,未来这一数值有望进一步上升。

    (三)一人户、两人户占比提升后的小型家庭消费

    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呈现出不断小型化的特征,一人户占比近20%,两人户占比近30%,小型家庭消费较此前的核心家庭消费存在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于便捷消费的需求更高,以及家电、家具、汽车等消费品的人均保有量提升。家庭小型化也对家电、汽车等消费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小型化、精细化等。

    我们认为家庭小型化背景下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如下:

    ·预制菜:预制菜包括即食、即热、即烹、即配食品,大幅降低了做饭时间与难度,符合小型家庭的需求,当前我国预制菜渗透率仅10%,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复合调味料:复合调味料与预制菜类似,主要是火锅底料、蘸料以及中式、西式、日式、东南亚式复合调味品,也是降低做饭时间的选择,当前我国渗透率仅30%。

    ·小家电、创意家电:随着家庭小型化,适合一人或者二人的小家电盛行,如火锅烤肉一体锅等,此外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减少人力劳动的新家电很受欢迎。预计行业未来五年将保持近12%的增速,2025年行业规模达3200亿。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主要是指家电家居的智能化,是未来生活便捷化、智能化的一种方式。行业空间较大,2025年将达到5000亿规模。

    ·新零售:小型家庭对于便捷的需求将使得传统大型商超的零售方式发生改变,便利店、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方式的出现,正迎合的小型家庭的需求。

    ·宠物:一人单身家庭与两人老年家庭均有一定的陪伴需求,近年来我国养宠物的人数不断提升,这与家庭小型化后陪伴需求提升有较大关系。当前我国宠物食品渗透率只有14%,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持续进行的消费升级与品质消费观念盛行

    消费升级是一个缓慢但是持续进行的过程。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10500美元,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预计,202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2000美元,接近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是必然事件。消费升级的表现在人们更注重品质消费、健康消费与服务消费。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领域如下:

    ·休闲零食: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休闲零食品质要求提升,因此品牌、品质休闲零食消费成为未来的主流。

    ·精酿啤酒:今年夏天我国精酿啤酒消费升温,体现出消费升级之后人们对于口味、品质、酿酒工艺的更高要求。

    ·家庭清洁护理: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卫生的重视,家庭清洁护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因此品质、品牌的重要性提升。

    ·口腔医疗、眼科医疗、毛发医疗: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颜值的追求,口腔、眼科、毛发等成为消费升级的受益领域。当前我国口腔、眼科、毛发等护理渗透率远不及发达国家,且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预计未来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是较保健品范围更广泛的一类食品,同样受益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颜值的追求。今年年初政策放开玻尿酸在普通食品中的应用,打开了行业的增长空间。

    ·智能可穿戴设备:类似手环、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随时监测人体的血压、人体消耗的卡路里等,对慢性病患者而言,专业的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更好帮助医生作出监测与病情判断。

    (五)居民资产配置大变革与财富管理大赛道

    当前,我国家庭资产绝大部分投资于房地产,金融资产占比偏低。根据广发银行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我国家庭资产中近80%用于投资房地产,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仅约12%。未来10年,我国人口增速将呈下降趋势且人口总量将见顶,房价最核心的驱动因素减弱,这将导致居民资产配置的大变革,金融资产配置的比例将得到大幅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将崛起。

    根据行业内预计,当前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资产规模为89万亿元,随着未来我国居民资产配置逐渐向金融资产转移,预计2030年资管行业的规模将达到285万亿元,对应财富管理行业的市场空间大幅提升。预计财富管理行业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7.5%,行业规模达到近3.7万亿。

    (六)中国智能制造崛起

    未来十年,我国劳动力规模将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此后加速下滑。同时,后疫情时代中国制造的崛起与升级也势不可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智能制造是最为受益的方向。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智能制造主要涉及四大环节,分别是感知、决策、执行、应用。具体涉及的细分领域包括:感知层的传感器、机器视觉、射频器件以及PLC控制器负责采集信息。各类传感器将会把采集的信息上传至决策层进行数据的储存与处理,因此决策层主要涉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库系统以及工业软件。当软件与平台根据信息输出应该执行的结果后,由执行层的终端来负责进行操作,执行层的设备主要是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以及其他自动化设备。这一过程最终将应用到智能工厂、自动化生产线的日常运作之中,从而实现智能制造。

    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解决一系列的不平衡问题,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释放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共同富裕题中应有之意。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转型,呈现以下六大特点:(1)人口总量增速下降,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少子化问题突出;(2)老龄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进程加快,未富先老;(3)劳动力绝对规模下降,Z世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接近15%;(4)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人户快速增多,不婚化现象突出;(5)人口素质提升,人才资本优势有望显现;(6)流动人口规模加大,城镇化仍有空间,大国大城或为政策新思路。

    人口转型主要通过需求效应及劳动力供给效应两条路径影响产业结构:

    ·路径一:需求效应。主要体现在三点:(1)个人消费随生命周期变化,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消费能力与需求不同。(2)不同世代的人成长的时代不同,消费观念存在巨大差异。(3)收入增长引起的消费升级。这三点将分别对应未来我国老龄消费需求的上升、Z世代消费能力爆发以及消费升级现象的出现。

    ·路径二:劳动力供给效应。主要体现在改变基于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成本压力,引发资本深化和专业化分工。这一效应将对应未来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以及智能制造崛起。

    此外,家庭小型化将引发共享性支出的上升以及便捷消费需求的增加。

    整体来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转型将带来六大产业趋势变化:

    ·趋势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及新一代老年人来临背景下的银发经济,对应的细分领域包括老年保健品、老年药、家庭医疗设备、康复医疗服务、养老地产、老年失禁用品等。

    ·趋势二:逐渐走向职场的Z世代与崛起的新消费,细分领域包括新式茶饮、国潮、医美、剧本杀、潮玩、线上文娱、MCN等。

    ·趋势三:一人户、两人户占比提升后的小型家庭消费,细分领域包括预制菜、复合调味料、外卖、小家电/创意家电、智能家居、新零售、宠物等。

    ·趋势四:持续进行的消费升级与品质消费观念的盛行,细分领域包括:休闲零食、奶酪、精酿啤酒、家庭清洁护理、口腔/眼科/毛发医疗、功能性食品、智能可穿戴设备等。

    ·趋势五:居民资产配置大变革与财富管理大赛道。

    ·趋势六:中国智能制造崛起,细分领域包括:数据库软件、工业软件、工控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等。


    二、在未来5年,哪些行业值得关注?

    我认为在未来的5年的时间,服务行业会有非常大的潜力的,服务行业当中的养老产业、育儿产业和餐饮行业,这些行业其实都是我们国家必不可缺少的一些行业,而且这些行业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人们的幸福指数来说,也是影响巨大的。

    我们国家属于市场经济的社会,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机会的,因为在未来的5年,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一直处于不断的增长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宏观的变化而做出自己的一些成果的,只要能够抓住市场当中的机会,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成就的。

    育儿行业其实是我非常看好的一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涉及到了很多家庭,每个家庭都是有孩子的,有的家庭甚至有两三个孩子,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需要有非常多的花费,从0岁到三岁左右的时间基本上能够花费10万块钱左右,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只要拥有很强的耐心就能够赚到这笔钱的。

    餐饮行业是人们需求最大的一个行业,因为每一个人每天三顿饭都是需要吃饭的,或许大部分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家里吃饭,但是有更多的人是愿意在餐馆里面吃饭的,因为现如今很多人都是非常懒的,不喜欢在家里自己做饭了,所以对于外卖以及菜馆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

    养老行业其实也是我最看好的一个行业,因为养老行业关乎着所有的老人,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每一个人都要有60岁以上的那一天的,在那一天有更多的子女不在老人的身边,从而需要有人照顾老年人,所以这是一个需求潜力非常旺盛的一个行业。

    目前来说我本人是非常看好这三个行业在未来的发展的,而且我认为这三个行业都是100,000亿级以上的市场,因为我们国家的很多人口对于这三类需求都是非常需要的,所以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这三个行业的发展肯定会属于我们国家的重中之重的。这些行业都是基本刚需向的行业,而且在社会当中存在的范围也是最广的,从业人数也是最多的,但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的不规范,所以在未来5年必须要有规范的制度才能够发展的更好。

    三、人口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农业社会时,第一产业的人口最多,其次是第二产业,再者第三产业.
    工业社会时,第二产业的人口会上升,一般和第一产业持平.第三产业最少.
    等到了现代社会.机械化大生产了!第一产业的人口就大量减少,第二产业的人口也会相应的减少.这主要取决于机械化的普及程度.而多余的人口就全部聚集到第三产业!

    四、我国人口形式增长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我国已日益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中。新的经济结构要求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战略性调整。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相关关系进行宏观规律性研究。

    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等单位完成的《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项目,以全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为出发点,从国家尺度上对全国土地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的宏观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土地资源利用时空变化同国家政策响应的初步框架,定量分析了耕地保护、生态退耕等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其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

    进行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不仅是当前国际土地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掌握全国土地资源利用/覆被变化的总体发展态势,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科学制定土地利用与国土资源整治政策最重要的基础研究之一。

    《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正是这样的研究项目。在新的形势下,这项研究的成果将在全国土地资源战略调整和优化配置工作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该项目负责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鞠正山博士。

    土地利用方式是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记者:为什么把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鞠正山:土地利用方式是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面临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都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不同区域层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素,而生态环境建设往往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来实现。

    记者: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鞠正山:我们的研究是以全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为出发点,基于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年度土地利用变更结果,着重分析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记者:就是说,主要是对全国土地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的宏观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鞠正山:对。我们建立了土地资源利用时空变化同国家政策响应的初步框架,定量分析了耕地保护、生态退耕等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呈现出与社会经济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相适应的区域分异特征

    记者:根据你们的研究,全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具有哪些特征?

    鞠正山: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1991年~2001年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总体土地利用结构好转,质量相对下降,耕地结构性减少,牧草地退化严重。

    具体表现在: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林地、湿地)稳步扩大,生态退耕成效显著,土地利用结构有所改善;新增林地和湿地主要是未成林造林地和坑塘等人工林地和湿地,同期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占用;牧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土地是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记者: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鞠正山: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即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我们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某一地类在特定省份的变化率占该地类土地在全国的变化率的比值)来表示某一地类的区域分异规律。其中,耕地变化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区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林地变化重点分布在内蒙古长城沿线及环北京地区,体现了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和环北京风沙源治理的成果。牧草地变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以内蒙古最为剧烈。

    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陕西部分地区变化最为剧烈,主要是由于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南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造成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全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的地区,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是其主要原因,反映了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

    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在自然背景下呈现出与社会经济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相适应的区域分异特征。

    记者: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什么影响?

    鞠正山:这个影响可以用七句话来概括,即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沙地治理使局部生态环境改善,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林地和湿地的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牧草地退化严重、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新增耕地生态条件有待改善,生态退耕和沙地治理存在忽视植被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现象。

    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有非常强的相关性

    记者:我们知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

    鞠正山:我们采用典型多元相关分析法和二元相关分析法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驱动的,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的反映形式之一。

    在社会经济结构中,驱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除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外,其他均有所体现。其中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粮食在驱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比较显著。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指标是建设用地、耕地和牧草地,建设用地与耕地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社会经济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众多复杂的驱动力因素中,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比较效益是推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在社会经济驱动力因素中,除了人口增加与经济的比较效益外,国家政策在影响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将起到特殊作用,这是人口等一般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无法实现的,这说明人类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机制正在主动发挥作用。

    记者:能不能具体说说国家政策在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比如说,耕地保护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如何?

    鞠正山:我们知道,我国1999年实施占一补一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耕地保护政策后,耕地因建设占用而过度流失的趋势得到控制,在国家和省一级水平上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总量上占补有余,耕地保护政策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得到了体现。

    控制东部、保证中部、保护西部,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结构宏观调控

    记者:研究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哪些对策与建议?

    鞠正山:第一,控制东部、保证中部、保护西部,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结构宏观调控。

    东部地区水热条件好,社会经济较发达,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减少主要由于建设占用优质耕地。因此,控制东部就是实行严格土地利用用途管制措施,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的占用。

    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中部就是保证基本农田建设,稳定我国粮食生产,维护国家食物安全。中部的土地利用结构要服务于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

    西部地区大部分属于生态脆弱区,西部的土地利用首先要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植被的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继续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并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不能放松。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土地退化严重的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食品贸易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保护土地质量日趋重要,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区域的耕地面积,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条件,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第三,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防治土地退化。实践证明,土地整理是综合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保证土地规模经营、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一过程,目前还在不同程度的延续。只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其发展模式有所差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经营的转轨时期,规模化经营需要根据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特点,通过土地整理的系列措施来落实和保证。

    第四,启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预警系统。建议尽快启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预警系统,与每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点面结合,定期监测和预报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这将为国家重大战略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探究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近日,发表在《人口研究》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使用互联网显著降低了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尤其对经济发达城市、低学历、低收入的互联网使用者的影响更大。

通过对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公布的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匹配的城市统计数据和百度搜索指数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使用互联网的居民比不使用者的生育意愿降低了约10.5%。

该研究者还探讨了互联网降低生育意愿的主要机制。

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丁克、堕胎、避孕、人工流产等前卫信息的传播,改变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等传统生育观念,从而降低了生育意愿。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带来的效用对现实生活中的亲密与生育行为产生了替代效应,上网时间每增加1%,个体的生育意愿降低1.69%。

另外,互联网使用降低了使用者对婚姻的满意度,从而降低生育意愿。“网上社交活动提高了人们认识异性的可能性,增加了出轨等行为,对婚姻的满意度产生一定的负向作用。而婚姻状况则是影响居民生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