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抗日英雄卡片怎么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多年以后,每当裘啟端听到这首热血沸腾的战歌,准会想起1950年踏上抗美援朝血与火征战之路的那个下午。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裘啟端结婚才三个月,毅然参军入伍,告别新婚妻子及家人,奔赴朝鲜,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0910部队工兵独立团三营九连,担任副班长。在残酷的战场环境中,老英雄多次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回忆起往昔岁月,90岁高龄的裘啟端老人,一下抖擞起精神,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我们都争着去报名,哪怕对手是综合国力第一的美国”。

1952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裘啟端隶属的工程兵部队配备给兵团作战单位直接指挥,主要为建设“清川江大桥”及弹药供应、交通畅通任务,同时开辟“卡秋莎”火箭炮部队发射阵地及构筑转场道路,为上甘岭战役后期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上甘岭,裘啟端与战友们共同经历了数不清的美军飞机轰炸和机枪扫射。桥,毁了建,建了又被炸;路,修了炸,炸了再重建,许多战友都是在抢修、抢建中被敌机炸得粉身碎骨。在清川江大桥抢修中裘啟端不顾生死,冲锋在前,被美军炸弹炸伤,伤痕至今尚在。“我们牺牲那么多同志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展现了老英雄为维护国家安全,守卫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志。

1953年3月5日,裘啟端不顾美机轰炸,忘我不畏牺牲带头抢修被炸公路,不料却被炸弹炸晕,醒来时右耳失聪,但他坚持不下火线。“敌机趾高气昂、摇头晃脑地擦着地皮朝我们飞来,轰鸣声把我的耳朵都快震聋了,战友拼着一口劲,架起高射机枪就朝着敌机反击,顿时,一驾美机当场来了个‘倒栽葱’,在荒野里腾起滚滚火球。”

朝鲜停战后,裘啟端所在部队遵照命令暂留朝鲜帮助战后重建,直到1956年才回到阔别6年的祖国。回国后,裘啟端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党的事业工作奉献近五十年,1992年4月在杭州市第一劳教所(现为杭州市北郊监狱)光荣退休。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表现出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

最后谨以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出塞》向抗美援朝的英雄们致敬!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6岁当兵,17岁入朝参战,老兵方祖岐说,抗美援朝“是我接受战争洗礼、形成革命人生观的起点,也是我成为合格军人的起点”。

在抗美援朝战场,方祖岐作为一名机要译电员,在“战况简报”中见证了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等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上甘岭战役的壮烈和志愿军官兵的英勇。他还是志愿军装甲兵部队最早看到停战命令的人,亲眼目睹了志愿军将士得知停战后第一时间的欢庆。这些战火中的经历,已经成为方祖岐人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让如今已经86岁的他回想起来,清晰如昨――

我从电报里“认识”了英雄们?

2018年8月,耄耋之年的方祖岐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凭吊长眠在此的抗美援朝烈士。戚林海摄

“我在密码电报中多次翻译到志愿军官兵争当‘尖刀班’‘突击排’的情景,指战员们写请战书、决心书、血书,不同班排之间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他们是争着去牺牲啊!”

1950年6月,朝鲜半岛突燃战火,并很快烧到鸭绿江边。正在江苏兴化中学读高中的方祖岐,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声浪中,和许多青年学生一样热血沸腾,瞒着家里毅然报名参军。当前来招兵的同志问他“家里同不同意”时,方祖岐没有直接回答,只说道:“我兄弟姐妹都有,少了我一个没关系。”

1951年7月,方祖岐乘火车到达东北,被编入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训练大队,接受为期10个月的政治教育和业务训练,准备奔赴朝鲜战场。

1952年6月25日,方祖岐所在的坦克第三师通过辽宁安东(今丹东)铁路桥上游急造的公路便桥进入朝鲜。“山林在燃烧,城市和农村变成一片片瓦砾。整个行军路上,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妇女、儿童和老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方祖岐心情沉重地回忆。接下来,在大同江边闯过封锁线的经历,是他第一次面对真实的牺牲,第一次经受战争的洗礼。

“大同江通道是敌人进行‘绞杀战’的封锁重点。那天晚上夜行军时,突然防空枪声响起,大批‘黑老鸦’(B-26轰炸机)成群结队而来,轮番在我们头顶呼啸,俯冲、扫射、扔下炸弹。顿时,夜幕被火光撕裂,山林间一片烟雾火海。当时究竟伤亡了多少人,我们这些初上战场的人是不清楚的,但后来听说,前面车上的一个军务参谋就在那时‘不见了’。”

方祖岐入朝时是一名机要译电员,负责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对志愿军司令部的密码通信,即“对上台”。在抗美援朝战场,从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的战略战役决策,到各部队的作战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工作,都要靠无线电密码通信来传达。机要人员虽不参加指挥决策,却知道决策的结果;虽不直接冲锋陷阵,却了解作战的过程。

中朝两军联合司令部每天通过密码电报发出“战况简报”,让高、中级指挥员及时了解战场全局情况。1952年10月,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方祖岐翻译的“战况简报”中接连出现许多日后被世人所熟知的战斗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

10月12日,邱少云烈火焚身一动不动直至牺牲;

10月14日,孙占元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10月20日,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为部队前进打开通路;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的战报,通过方祖岐的翻译出现在“战况简报”中。“我在密码电报中多次翻译到志愿军官兵争当‘尖刀班’‘突击排’的情景,指战员们写请战书、决心书、血书,不同班排之间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他们是争着去牺牲啊!一次攻防战下来,许多人牺牲了,活着的人挑起了更重的担子,其中许多人后来又牺牲了。”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迎来停战协定的签订。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签发的停战命令,通过密码电报传到各部队指挥所。方祖岐翻译了这份电报,成为装甲兵部队第一个看到停战命令的人。

“那天翻译电报时,因为太激动,我的手一直在颤抖。为尽快把电报送到司令员和政委手里,我急匆匆从译电室山头跑向办报室山头。晚上林子里一片漆黑,脚下杂草丛生,我连摔了几个跟头才送到。”60多年后回忆当晚的场景,方祖岐依然兴奋不已。

“你们知道志愿军官兵停战后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吗?是洗澡!入朝1年多,大家没洗过一次澡。你能想象战场上出现这样的场景吗?前一天还和我们打得不可开交的兵,一听说停战了,竟从对面山头跑来手舞足蹈地邀请我们过去一起庆祝。”

其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三次入朝慰问,装甲兵指挥所迎来了曾给志愿军捐献过一架飞机的豫剧名家常香玉。演出就在距离译电室碉堡仅数十米的小礼堂里进行。“那天我是译完电报才去的,演出已经开始,正好赶上听她清唱《穆桂英挂帅》,印象非常深刻。”

在方祖岐看来,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支持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全国人民踊跃支前,大批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人员志愿到朝鲜担负战地勤务和运输工作,仅东北地区就有60多万名农民参加担架队、运输队和民工队。全国各地的学校还自发掀起“给最可爱的人写一封信”的热潮。与方祖岐相濡以沫60多年的妻子,就是当年给最可爱的人写信的中学生,最终嫁给了“最可爱的人”。

朝鲜人民积极拥军支前,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令方祖岐难忘的是,在翻译的电报中出现了“国际主义战士朴在根”。他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和另一位农民抬着志愿军伤员向后方转移,途中躲过敌炮火封锁,又遭敌机轰炸。他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志愿军伤员,伤员得救了,他却被弹片击中,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2019年3月,方祖岐来到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拜谒杨根思烈士陵园,在“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前沉思良久。采访中,方祖岐专门谈道:“习主席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提到‘三个不相信’,足以说明它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三个不相信’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人民军队的钢铁意志。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过程中,我们仍需要用‘三个不相信’的精神去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退休后,方祖岐将书画义展全部所得在南京市慈善总会设立了“方祖岐将军慈善基金”,用于捐助失能老人、残疾儿童、贫困学子和精准扶贫对象。

“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做点善事微不足道。我只是在发‘信号弹’,告诉人们,我们这些老党员、老兵,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0年9月26日第7版)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英雄卡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