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增速放缓是什么意思,木工机械行业该如何破局?

【大咖直播】反弹一触即发,A股反攻的信号弹已经升起 !如何布局金秋行情?听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9月7日10点重磅开播,速来围观!

  工业母机制造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9月6日,工信部举行“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布会。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答媒体问时表示,目前我国工业母机行业整体已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工业母机行业顶层设计,统筹产业、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推动工业母机行业高质量发展。

  王卫明在当天的会上介绍,十多年来,工信部以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引领,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组织开展创新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培育壮大优质企业。目前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整体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为国防安全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工业母机行业顶层设计,统筹产业、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专项接续,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产业基础,培育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工业母机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母机”是什么?简单来讲,工业母机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通常称之为机床,同时也用来生产机床本身。按照用途,机床一般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床和木工机床等。但凡属精度要求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一般都需在机床上用切削的方法进行最终加工。

  从工业母机的产业链来看,其上游主要是基础材料和零部件,其中包括结构件、铸铁、钢铁、数控系统、驱动系统、传动系统等;下游为终端应用领域,涵盖传统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电力设备、铁路机车、船舶、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工业以及其他加工工业。

  机床下游的大多工业生产设备都有加工精度要求,加工精度越高设备越贵,而工业母机作为生产这些工业生产设备的设备,要求的加工精度更高。尤其随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机床的加工精度、效率、稳定性等精细化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实现更高的加工精度?业内人士指出,向高端数控化转型是其主要方向,“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解决航空发动机叶轮、叶盘、叶片、船用螺旋桨等关键工业产品加工的唯一手段”。

  事实上,我国机床设备也正逐步从传统普通机床向高档数控机床过渡。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增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占比达到43.2%,相较2019年37.6%的比例有明显提升,但对比日本来看,其2019年新增机床数控化率已达89.9%,我国机床数控化程度与海外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在核心技术上我国仍面临“卡脖子”问题。具体来看,在上游设计、制造端,在材料、零部件以及经验等方面基础薄弱,难以支撑我国在高端机床领域实现全面自主;在下游应用端,离开了进口原料,高端机床难以发挥效果。仅以材料为例,我国基础材料均质性、切削性能等指标相对国外有较大差距,不仅高端刀具依赖进口,大量下游应用端的高端材料也严重依赖进口。

  而受访专家一致提出要着重发展的数控机床,并非普通的工业投资品,高档数控机床及系统,如五轴联动机床,直至现在仍被列在发达国家贸易限制清单,作为战略物资限制。

  “设计和技术水平等正是我国工业母机和第一梯队的差距所在。”业内人士强调。

  破局“卡脖子”仍是关键

  对此,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给出了建议。

  “首先应加大基础研究,结合工业母机产业发展特征,完善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的支持机制。其次加强应用研究,针对航空、航天、军工等国家重大需求,探索高端制造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同时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的技术难题进行突破。”王鹏道,“最后是形成产业化,培养一批技术先进、世界领先的企业,使其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技术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此外,作为国策驱动的产业,王鹏认为配套的政策也极为重要。“很多情况下,同等价位的国产数控机床价格高且不一定比国外的好,很多公司更喜欢用国外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机床产学研相关的补贴,另一方面也要有配套的信贷、融资租赁等方法引导国内企业使用国产机床,从需求端拉动研发、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和原创性。”王鹏说道。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也没有停下脚步,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2025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目标将超过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存量机床更新周期将至

  “一个工业母机的建设需要投入大约数亿元的资金,预计可以拉动上下游近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在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建设中极为重要。”业内人士评价道。

  根据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年,我国进口的数控机床合计达29914台,进口总额达978亿元。2018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有约6%。与德、日、美等主要机床大国相比,我国机床结构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数控化市场庞大且发展前景广阔。有机构预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预计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超过5700亿元。

  随着下游产业升级对存量机床升级换代的需求提高,民生证券分析指出我国将迎来机床更新潮。存量机床一般使用寿命为十年,工业母机上一轮产量高峰期为年,2021年后更新周期将至。根据测算,年,国内金属切削机床年均更新量预计约为78.9万台,较2020年44.6万台的产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国内企业在其中的布局也较明显。目前,中国已出现包括、、、、、、在内的十余家主机厂上市公司。其中创世纪以钻攻中心和立式加工为优势产品,秦川机床在车床市场具备优势,海天精工则立足于生产各类加工中心,亚威股份在成形机床市场中占据较强的优势。

  工信部在发布会上提出要推动工业母机行业高质量发展后,A股工业母机概念股便出现异动拉升,涨停,、等跟涨。

  “在政策利好不断的背景下,工业母机行业未来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进而形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业内人士称。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陆珊珊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I赋能千行百业,从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开始就热度不减,各行业争先恐后地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探索 AI 落地应用的可能性,但如何赋能?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定义。

近年来,工业自动化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趋势和标志。是推动产业智能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生产质量、提升社会生产力、将人从繁重有害的工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

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然而,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在整个自动化行业的普及率并不高。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机器人销量总共不到17万台,远远低于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另一方面,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领域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汽车、3C 等行业,大多数其他行业并未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

究其原因,一是工业机器人不够智能化,二是应用成本高昂。正是瞄准这两大行业痛点,很多科技公司先后入局探索出路。今天OFweek机器人网有幸邀请到了深圳市如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如本科技”)CTO邱强,看他如何破局,又如何赋能工业自动化焕发新生机?

机器人不够智能化,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的关键点在于缺乏视觉感知力和机械臂的灵活度不足,因而“运动规划+”是真正实现工业自动化的必然路径。“运动规划技术”灵活控制机械臂,“机器视觉”赋予机器人“慧眼”,深度结合二者正是如本科技一直在做的事情。

深圳市如本科技有限公司CTO邱强(图片来源:如本科技)

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近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大放光彩的背后,是行业痛点在推助。

廉价而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了我国发展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保障,广泛分布于电子通信、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纺织服装、商贸餐饮等行业,持续至今已超40年。

凭借人口红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举世瞩目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体系下最全产业链的工业国家。

不过,传统的人海战术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工业生产需求,工业自动化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但截止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绝大多数工作仍是由人工完成,其中粉尘、高危工作环境仍在不断侵蚀工人的身体健康。

以佛山为例,2020年佛山制造企业已达19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2.3亿元,在全国排第六,在广东仅次于深圳,但应用到机器人的企业的比例仅为7.5%,这意味着更多的制造工序仍是人工操作,陶瓷打磨、木板喷漆等严重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大批岗位迫切需要更换为机器操作,佛山市政府表示,未来几年佛山对陶瓷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等自动化装备有着非常大的需求。

如本科技正是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广泛存在的痛点,坚持以科技为手段推出可赋能工业自动化的机器视觉与机器人运动规划领域相关的产品,并结合这两大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智能手眼单元。如本科技CTO邱强一脸严肃地对OFweek机器人网说道:“如本科技的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让原本无法被自动化的工作实现自动化。我们希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可以真正大规模地将人从重复、有害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提高制造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分支,其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近年发展迅速,配合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应用,已经在视觉定位、模式识别、视觉尺寸测量、表面缺陷检测等应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降本增效是人工智能赋能智能制造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每上线一台传统工业机器人,都需要工程师对其进行反复调教,以确保符合实际应用需求,如本科技邱强举例介绍道:“在卫浴打磨行业,由于卫浴产品品类多、胚料公差大,往往一个机器人工位的示教编程调试耗时可长达2天,效率低,人力成本也较高,无法满足行业低成本、快速部署需求。”

而引入如本科技基于机器视觉与运动规划技术的卫浴打磨单元后,机器人可通过3D视觉技术检测洗手盆的形状,并根据获取的信息自动规划出满足工艺需求的工作轨迹,不仅大幅缩短了机器人调试时间,还大大降低了人为参与度;当有新工艺需求时,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原有设备还能实现更好的柔性和适应性。

“解放了多少人力已成为如本科技内部赋能制造的重要考核指标。”邱强如是说道,如本科技同时对自己的产品有着明确要求:只有稳定、易用、高性价比的技术和产品,才能更大规模地将人从重复、有害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如其上下料单元,面对汽车行业来料种类多、散乱堆放,导致机器人示教难的痛点,该产品结合3D视觉检测工件位姿,可以应对多种物品上下料需求;而另一款高精度3D视觉检测单元,专为解决汽车冲压钣金件传统检测方式效率低下的痛点,其通过高精度3D相机,对工件进行三维重建,并与CAD模型比对后生成精度报告;结合机器人运动规划算法,即便没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也可以快速完成部署,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易用性。

如本科技所推出的智能手眼单元,是解放人手、眼的最小单元,一个设备可将1~2个工人从有害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据如本科技邱强介绍,智能手眼单元利用机器人运动规划和软件开发能力,客户只需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手使用,无需学习不同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易用性能,达到赋能制造、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预期目标。

智能上下料单元(图片来源:如本科技)

机器视觉以及机器人运动规划作为正在崛起的新技术、新应用,如何给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如本科技的工作重心之一,与众多科技企业采取规模化应用实现普及化推广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本科技仍是围绕行业痛点来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服务。

“当我们得到一个需求的时候,首先考虑该场景下是否存在大量重复、有害的岗位;同时考虑自有技术、产品的覆盖能力,在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下,为客户高性价比地解决场景问题。”如本科技邱强介绍道。

在持续深耕行业过程中如本科技发现,制造业虽然需求各异,但工艺范围始终有限,基于此,如本科技不断地挖掘行业的共通性,并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公共模块,至今已建立运动规划算法、物体位姿估计算法、3D相机产品、RVT示教器产品等支持在不同需求中通用的机器视觉技术及产品,从而提升了如本科技对新需求的应对速度和质量。

针对新工艺,如本科技将会通过专业人士以及合作伙伴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痛点,继续在个性化方案中积累经验,挖掘共性。如在喷涂领域,如本科技已与泰达机器人展开密切合作,后者负责在喷涂工艺、客户需求端进行把控,如本科技则在技术端提供支持,通过彼此协作共同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高精度3D视觉检测单元(图片来源:如本科技)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多个重大战略举措,有效推进了高端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越来越多地走进各行各业,机器视觉、机器人运动规划等技术的优势也随之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不断得到展现出来。

在如本科技看来,国家政策已经为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敲开了市场,但能否持续地赋能智能制造,回归市场才是关键,“对于如本科技,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打造稳定、易用、高性价比的产品,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真正得到客户的认可。”

如本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手眼技术和产品正获得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就在今年2月1日,如本科技与日本RBB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这不仅是如本科技“出海”的开始,也是其机器视觉、机器人运动规划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最好证明,相信在“市场”这位“老师”的锤炼下,以如本科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研发企业,有望引领解放人力、赋能工业自动化转型发展新潮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速放缓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