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农业创业领导对农业发展的发言稿?

通过为期两周的参观和洽谈,4月14日,中盟电商与碧桂园旗下全资子公司华大农业最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碧桂园华大农业负责人邓总,中盟电商副总经理叶为伟等双方多位高层出席本次签约仪式。双方在新常态下电商创业市场形势、短视频电商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并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领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助力湖北农业经济快速恢复发展。 

至此,“互联网+农业”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落定,双方共同表示,此次合作将依托中盟电商专业运营服务及销售渠道资源优势,以及华大农业在湖北优质农产品资源,全力推动中盟电商大力探索“电商助农”新模式,助力更多农产品客户获得农业电商发展新机会。

深圳市中盟电商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商服务的创新型企业,为个人创业者及中小企业提供网店入驻、设计装修、热门货源、全网推广、营销策划等全方位解决方案。中盟电商秉承“中正、责任、感恩、创新、共赢”的企业核心文化,致力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商服务品牌。截至目前,中盟电商拥有200余名优秀服务团队、现代化办公场地2000余平。开创独有的“6+12”电商创业体系;在短视频潮流趋势下打造专业的“内容+流量”新理念,开启电商营销服务“新模式”,成功为30000+客户实现创业梦想。 中盟电商--让电商创业更简单!

华大农业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深圳,业务范围涵盖农业科技,海洋渔业,果蔬,粮油,畜牧业,种植业等六大业务板块,并建立了“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53个,目前已在全国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条,包括生态小龙虾、高品质水稻、海洋渔业水产等系列高端农副产品,致力于成为现代科技农业系统方案提供商与服务商。

现场中盟电商叶为伟副总经理表示,此次能与华大农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将华大农业主营产品“生态小龙虾”上线中盟电商货源商城系统,利用电商亿级流量市场全面覆盖,打造“互联网+”电商助农新模式,同时也为创业者带来了高品质的创业商机,更为湖北农业经济快速复苏贡献出了一份力量,这样一项双赢的合作。

中盟电商结合自身独有的电商血脉,提供平台技术指导,营销推广、运营服务,仓储供应等一站式电商服务资源,帮助更多创业者获得快速入局新平台,抢占新红利的机会。

华大农业负责人邓总表示,我们十分认可并看好中盟电商一站式运营服务模式,中盟电商拥有强大的的电商技术服务团队和丰富的电商运营经验,以及庞大的创业学员队伍,这对华大农业农副产品的销售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为湖北相关农副产品滞销难问题打开了销路,我们期待此次与中盟电商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未来,中盟电商与华大农业将继续扩大电商创新型营销发展模式,将华大农业在全国优质农产品资源、农业全产业链资源、社区生鲜门店等资源展开深度合作,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力推进电商创新型发展模式,致力于让每位电商创业者都能实现电商创业致富梦想。

  央广网北京5月3日消息(记者陈鹏)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张雪,创建农业电商孵化平台,搭建起“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快车道,让村民在家实现创业致富。

  2013年,26岁的张雪来到通安村任党总支书记。2014年,张雪带头搭建起了“在村头”电商平台,让村民像城里人一样能享受到价廉物美的网购服务。而农产品代销功能的叠加,更让通安村的村民分享到了互联网电商的红利。村民李传利说,以前自产自销,家里养不了几头猪,电商平台搭建起来后,再也不用愁销路,现在每年能养十几头。

  李传利:给张书记到电商平台卖,我们一年要多收益2―3万块钱。

  2017年,通安村实现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700万元。如今,“在村头”发展为集“代购代销”、“生活服务”、“政务公开”为一体的大型服务类平台。张雪说,现在,村里每一笔惠农资金的发放,每一户低保家庭的评选,都清清楚楚地摆在村民的监督之下。

  张雪:要求我们的村干部和社长,包括他们的家属,享受到的所有惠民惠农政策,必须每个季度上报给我们,我们做了一个村务公开日,邀请村民代表来,把村干部享受到的这些东西给他们看,他们有没有乱报、错报、漏报,通过这个方式一是让村干部不敢去乱享受一些政策,第二个也让老百姓对我们有信任感。

  截至今年3月,“在村头”电商平台已经拥有站点600多个,范围涵盖重庆、贵州、江苏、浙江等省份。

又到毕业季,又是求职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此季不同往季。如何顺利就业、施展所学,成为毕业生格外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举措落地逐步拓展择业空间,一些新领域、新业态成为年轻人发挥聪明才智、干事创业的舞台,他们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在变革的大潮中修炼十八般武艺,将创意变现,让梦想实现,闯出一片新天地。我们采访了其中一些年轻人,听听他们的就业创业故事,或许对奔波求职中的毕业生们有所启发。

  走进田间,近处是天然树枝搭成的木架子,上面摆满了造型各异的多肉植物,远处是8个薄膜大棚和户外活动、烧烤区域。

  这个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的初创农业基地有些简陋,但从种植、销售到农旅业态样样都有,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体验农活的好地方。基地负责人是去年刚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的谭俊。1995年出生的谭俊,一口本地话,由于经常在大棚、田间劳动,皮肤晒得黝黑,俨然一副田间老把式模样。

  2017年,还在读大二的谭俊萌生了把所学知识尽快实际运用的想法。“当时先是在寝室阳台种多肉植物,后来越种越多,就在老家的田里搭了一个竹棚子,同时在网上直播卖货。每次直播销售额在一两百元,相当于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了。”谭俊说。

  学以致用最能长本领。谭俊调配出适合长沙郊区的多肉植物营养土配方,用所学的园林知识搭建出很多精致的多肉植物小盆景。他还把实践中的学问上升为理论,在校期间申请了课题,专门研究多肉植物如何在湘北地区屋顶绿化中得到更好运用。

  2019年毕业季时,谭俊面临两难选择:继续种植多肉植物,还是找份父辈们眼里的好工作。“读书的时候长辈们都支持我不断尝试新事物,但当我准备扎根农村搞新型农业时,反对的声音就多了。”谭俊说,亲戚邻里们觉得我回乡没前途。

  在当地社区的帮助下,谭俊用每年1万元的价格流转了7亩农田,算上自家的3亩,总算有了个像样的多肉种植基地。一头扎进田间,谭俊才发现从事农业创业的年轻人还真不少。离他的基地只有两三公里,1993年出生的校友曾世杰也开辟了一个农业基地,专种蔬菜和火龙果。同样在望城,34岁的袁虎,水稻合作社规模已经到了2600多亩;刚满20岁的丁胜也成了流转200多亩地的水稻种植大户。

  2019年,谭俊的多肉植物基地销售收入达到80多万元,还开辟了多肉DIY、户外烧烤等休闲项目,每亩地平均年产值近10万元,远高于一般的果蔬种植。今年3月,受疫情影响,谭俊的多肉植物基地销售收入只有往年的1/3,偏偏这时,农业创业者最担心的自然灾害又来了。“大风把好几个棚子都吹起来了,损失惨重。”但在多方帮助下,谭俊申请到了当地农业部门发放的受灾补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又到一年求职季,很多想借助互联网返乡创业的师弟师妹向谭俊请教经验。“现在,休闲农村、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越来越需要有知识、有新理念、懂技术的年轻人。”谭俊说,“乡村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但应当结合本地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同时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接下来,谭俊打算培育技术含量更高的多肉植物品种,提高产品均价。“别看我这里有10多万棵多肉植物,但平均价格只有四五块钱,高端品种只占20%,与成熟、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多肉植物基地还有差距。”谭俊说,最近母校找上门来,准备把他的基地吸纳为学校创业孵化基地。

  “创业的念头在实习时就有了。”在宁波星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老板陈恺宇笑着告诉记者。今年5月初,刚从浙江外国语学院毕业,陈恺宇便创业做起了跨境电商业务。

  创业前,陈恺宇在宁波某电子商务公司做实习生,负责跨境电商运营,优秀的业绩与突出的管理能力,让他逐渐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实习时了解到跨境电商的商机,何不趁着年轻闯一闯?”陈恺宇说。

  幸运的是,他的创业梦得到了实习公司的支持。“实习公司老板得知我想创业,愿意与我合作,为公司提供后端仓库等支持,这让我们的前期运营有了不错的基础。”陈恺宇介绍说,加上实习期间积累的采购、销售经验,虽然公司仅有6人,但5月已达成百万元的销售业绩。陈恺宇颇为自豪。

  公司成立一个多月,当“老板”的体验又如何?面对记者提问,陈恺宇直言不讳:“创业当老板远没想象中那么简单,以前我只关注个人业绩,现在公司大小事情都要操心。”对他而言,这个老板并不好当,从联系供应商到商品上架、推广,再到管理员工,所有事务都要费心,忙得双休日也无休。

  前不久公司就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来,在对某商品的定价、上货方面,陈恺宇与员工产生了分歧。“疫情影响下的国际货运形势不稳定,该商品本就利润低,我便提议放弃该商品。”后来了解到员工为商品营销倾注不少心血,市场反馈也不错,协商后便决定提高定价试一把。“没想到卖得还不错,为公司带来可观收益。”陈恺宇感叹道:“原本以为当老板只需要发号施令,原来人际关系是门‘大学问’,今后要学着与员工打好交道。”

  95后陈恺宇对年轻人创业有着自己的见解:“年轻团队更具朝气,思维活跃,大家奔着同一个理想,合作起来也更有干劲。”前不久,他向浙江外国语学院提交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申请,申请通过后可以能拿到1万元的补贴。“学校专门出台了创业帮扶政策,无偿资助学生创业,目前已资助30余名学生。”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傅尧力说。

  眼下,陈恺宇正忙着跟员工制订下一阶段公司发展计划,交谈间看得出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对于未来发展,陈恺宇说心中早有规划:“下一步我们要‘招兵买马’,希望未来两年内可以发展到30人。”

  “帮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是一份有价值的工作。”今年夏天即将毕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朱丽娟早早决定了职业方向。在由上海普陀区妇联业务主管的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实习了近半年,她由衷地爱上了做公益。她已签约这家公益慈善组织,全职负责困境儿童帮扶工作。

  选择社会组织作为自己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起点,并不是朱丽娟最初的想法。“刚上大学那会儿我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认识还不深入,不了解这个领域的价值在哪里。”朱丽娟说,但后来的一次专业实习经历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当时,朱丽娟在上海的一家医院担任医疗社工,负责探访病房,为病人和家属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对抗疾病。

  “在医院,生死别离几乎天天发生,我可以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走出阴霾,拥抱新生活,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朱丽娟说,这份成就感,让她毫不犹豫地把社会工作作为自己求职的主要方向。

  社会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其本身需要良好的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要与社会各方面打交道,这给像朱丽娟这样的大学生提出了与在校学习完全不同的要求。

  受疫情影响,春节前已经开展的困境儿童家访活动只能以电话和线上询问的形式进行。“一开始我按照拟定的流程一个个问,效果并不好。”朱丽娟说,在向资深同事和前辈请教后,她尝试与受访家庭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聊得多了,家长和孩子也就愿意真心实意地和你说话。”朱丽娟说,一圈问下来,这些家庭的焦虑主要集中在网课上。有的家庭没有平板电脑,长时间盯着手机看,孩子难以专心还伤眼睛;有的家里没法打印,打印试卷必须去打印店,不仅价格贵,还要长时间排队……

  “这些事情都不大,但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朱丽娟和同事们迅速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中心积极筹集善款和物资,在普陀区相关部门和一些爱心人士及企业的帮助下,筹集来的打印机、平板电脑、复印纸、笔记本等被分别送到了30多个孩子手中。

  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了帮助,朱丽娟心里特别满足:“这让我想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近年来,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长,公益慈善组织逐渐成为吸纳就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但一些应届毕业生及家长认为社会组织工作并不是一份稳定的职业,即使一些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择业时也会对社会组织性质的单位望而却步。对此,朱丽娟有自己的看法:“年轻人首次择业应该多从兴趣和学以致用的角度考虑,选择一份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这样才能保持前进的动力。”朱丽娟说。

  根据单位的工作计划,朱丽娟正式入职后第一站将奔赴西藏,组织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展科普活动。看着去年同事和孩子们开心、快乐的照片,朱丽娟已经在期待自己的这趟行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对农业发展的发言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