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联是党领导的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为主体的具有什么什么什么有机统一

1、在中国所有的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少?

2、中国2018年民营经济占比多少

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连续5年超过60%,最高时候达到65.4%;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目前民间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八成,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从促进产业发展看,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力度很大,成效很好。据统计,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 从吸纳就业看,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就业的主要承载主体。中国全国工商联统计,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超过了80%,而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了90%。 从经济的贡献看,截至2017年底,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了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7美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

3、沪深上市企业民营企业占%多少?

截至2011年7月份,沪深上市的A股企业中,民营企业仅占6.97%。而在259家创业板企业中,民营企业共有233家,占比90%。在58家已经发行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中,54家是民营企业,占比93%。截至目前,已登陆创业板的54家民营企业共融资金333亿元,占全部58家企业实际募集资金的92%。
经过26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前进的重要力量。超过70%的城镇人口在民营企业就业,约50%的GDP由民营经济创造。而在国内证券市场,民营上市公司的比例不到20%,截至2010年底直接上市的民企比例仅为6.97%。民营企业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地位与其对GDP的贡献存在巨大反差。大量优质民企没有融入我国证券市场,这不仅阻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增强我国证券市场的吸引力,对我国国有资本的战略调整也将产生消极影响。融资制度制约国内的上市融资制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无论是从企业上市融资制度的横向国际比较,还是与民企面临的不同融资制约来看,我国民企的上市融资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据统计,2010年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8.5%.民营经济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2001年民营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约为12.8%,而同期国有工业企业仅为6.7%。民营经济在部分地区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非公企业入库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为60.2%,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上缴的税收占县级财政的比重一般也在50%以上。2011年,浙江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70.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57.4%;民营外贸出口占36.5%.其中,个私经济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271亿元,销售总额6899亿元,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3124亿元,出口创汇额1211亿元,这四项指标已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在产值和就业比重方面浙江比全国平均比重高出23和16个百分点。境内上市增多随着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民企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从1993年到2010年,首发民营上市公司占当年新增上市公司的比例介于0与28.4%之间,从总量来看,截至2010年底,通过首发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占全体上市公司的比重仅为6.97%,远远低于当前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贡献有很大的差距。民营企业改制或上市具备了大空间。

4、民营国企合资外资对中国的经济贡献最大占到中国的GDP比率是多少呢

我国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和利用较长时期内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外资战略、方针和政策。1.积极利用外资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充分发挥外资在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紧张和弥补外汇缺口方面的作用,发挥外资并购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加大外资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力度,推动国内企业与国业的对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更应通过自主开发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把技术进步的主要立足点由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零售业等服务行业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大量外资进入这些行业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所以,应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打破政府对金融、电信、供电、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高度垄断的格局,积极把服务业向民营化和地方化方向拓展,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对其它竞争性行业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推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保险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4.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推动西部地区引资的步伐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是重要的选择。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对国外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美国宝洁、微软等近40家跨国公司已在四川投资设厂,世界500强中已有32家在西安设立分公司、合资公司或代表机构等。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速度将不断加快,成为新一轮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因此,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放宽西部地区在一些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积极吸引外商参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和生态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通过引资,开发优势资源,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5.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合理调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外资规模控制在经济建设需要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合理区间。实施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重视考核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项指标,克服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倾向;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法制以及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可制定《反垄断法》和《并购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流向、企业股权比重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控制,通过法律措施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6.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正确选择国际投资进入方式,在国际竞争中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和民族工业的“航母”。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培养国际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制定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优惠政策,为企业跨国经营争取比较好的待遇和条件。应积极推进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搭建良好的国际关系平台,为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中国经济中,国有经济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国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综观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欧美国家目前面临的困境,可以看出国有经济作为社会公平均衡的物质保障,实质上是为社会弱势阶层保留的最后“一块蛋糕”,对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经济体,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对未来的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走全部国有化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面私有化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发展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同时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元经济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一个国家经济全部国有化肯定没有效率,经济命脉完全被跨国公司掌控肯定十分悲哀,经济全部私有化肯定十分无奈。提出实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元经济共同发展的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多元结构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国家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采用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恒天集团自身发展实践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其一,从世界范围内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采取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不一定成功。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采取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成功的主要是西欧、北美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在二战后实施赶超战略成功的国家,加在一起也就是二三十个国家,其中美、日、德、英、法、意和加拿大7国最为发达,这些国家GDP占全球的将近一半,人数只占15%。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这些国家率先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而同样是以私有经济为主体发展的南美、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经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放弃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道路的东欧各国,并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迅速步入到富有国家的方阵里来,这至少说明以私有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绝不是万能良药。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分析研究自身的国情,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即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完全、纯粹的私有经济,一部分国家也有国有企业,而且法国、英国还一度很流行国有企业。在欧洲,多国政府拥有控制权的空客公司到现在也还被认为是打破美国垄断的“最成功国企”,日本、韩国在二战后实施赶超战略时,国有企业在经济崛起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官民合作”的形式被沿用至今,成为维系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现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很多,但根源在于单一的私有制无法解决政府权力与私有资本之间的制衡,看似拥有成熟的民主制度,实际上是政府权力与大规模的私人资本在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过程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占有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状况下,政府的收入支撑不了为满足社会保障而需要的支出时,矛盾突显,为此英美等国家政府先后以各种形式向大型金融企业和制造企业注资,“国有企业”数量明显增长。现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许多人士都认为,“混合经济”应当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常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只要做大做强,都是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贡献者,都是全球竞争的参与者。其二,从中国30余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已经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股力量支撑的。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6.7%、31.2%和20.1%。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这三种经济成分基本上各占1/3,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元结构,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共同缔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应当说,对国有、民营和外资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分别作出的独特贡献,人们一般并不持有异议。之所以近年来人们对“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争议很大,关键是对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就是采用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有不同看法。在有些人眼里,国有企业应当完全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让位于民营企业发展,这些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成分中,并不是非国有即民营的“楚汉相争”,而是国有、民营和外资的“三国演义”。国有企业一旦退出,民营企业就必然代替吗?恐怕未必。这需要搞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

5、民营企业在中国所有的企业中所占的比例

如果以数量来看的话,民营企业当然占比很大。
但随着近几年金融危机以来,又出现了
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战略转型,淘汰落后才能
被迫关闭。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中不仅活跃经济类型,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提高国民的就业率,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6、民营企业总产值占国有企业的比例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5年)结果显示,全国企业法人单位中,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国有企业数量占单位数的5.5%,集体企业占10.5%,私营企业占61.0%,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10.6%,股份有限公司占1.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3%,外商投资企业占2.4%。

现在国有企业数量占中国企业总数的比例只能是比05年还低!

7、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谁

D试题分析:民营经济是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说明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③④正确;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①错误;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错误。该题选D。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作用等知识,属课本基本内容的记忆,要和其他经济成分区分开来。难度适中。

8、2017年,我国民营经济占比国内GDP是多少?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达2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579.3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吸纳城镇就业超过了80%;对新增就业贡献的占比超过90%。
2017年中国民间投资超过38万亿元,增长6.0%,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0.4%。

9、中国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重

1.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
建国以后,在“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原则指导下,通过三大改造和对农村合作经济的升级、过渡与合并,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并很快达到几乎100%的地步。此后20多年中,我国所有制结构在保持这一初始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小幅调整。其中,作为公有制经济主体形式的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大约80%左右;具有“准国营”性质的集体经济的比重有所增长,从1965年的9.9%逐步增加到1978年的22.4%;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则处于几乎被消灭的状态,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总的来说,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排斥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注:文采用的各种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或是根据年鉴的数据直接计算而来。)。

2.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各经济成分的绝对规模看,随着我国经济近20年来的快速增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5年(注:此处之所以采用1995年的数据,是因为1996年我国各经济形式工业总产值的统计口径已作调整,1996年的数据与以前的数据缺乏可比性,另外也缺乏两种统计口径之间比较可靠的换算参数。详情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413页表12—3的注解。),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以平均每年约18%(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从3201.4亿元增加29504.8亿元;其工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约15%(扣除物价指数后,该指标可达7.6%左右)的速度,从3289亿元增加到31220亿元。与改革前相比,国有企业的资产净值和工业总产值均增加了9倍左右。集体经济的增长幅度还要大一些,其工业总产值1978年为948亿元,1990年为8523亿元,1995年为33623亿元,在18年中增长了约35倍,扣除物价因素后,其增长幅度仍可达到约每年19%的水平。个体和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由于增长基数小,增长速度更加迅猛,从1980年到1995年,其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达到每年平均约50%的水平,到1996年底已达到39232亿元(按新口径统计的数据),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力军。外资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以后,在90年代也进入高增长阶段,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748.84亿美元,总产值也达到10972.8亿元(1995年当年价)。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形式在资产规模、总产值等总量指标方面都呈现出全面增长的势头,这是我国经济近20年来的快速增长的具体体现。
(2)从各种经济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变化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注:有关数据请参见本文的附表1。):首先,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1978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6%,1990年为54.6%,1994年为37.3%,1996年为28.5%。8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90年代后,下降速度有所加快,平均每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左右。其次,集体经济的份额有所上升。上述年份相应的比重指标分别为22.3%、35.6%、37.7%和39.4%,平均每年增长约0.8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国有经济相对比例下降而导致的公有经济相对地位的下降,同时也使公有制经济内部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后,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较快,其中,城乡个体经济工业产值在总的工业产值中的比重,1985年为1.8%,1990年为4.8%,1994年为10%,到1996年,这一比例已达到15.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近1.5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刑(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也保持了每年将近2个百分点的增长,到1996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到16.7%。
(3)从流通领域考察,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征,与前述从生产领域考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首先,各种经济形式的绝对规模都有明显的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各不相同。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6年,国有单位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51亿增加到6745.1亿元,增加了8倍;集体单位从674.4亿元增加到4567亿元,增加了7倍;个体经济的增长更加迅速,从2.1亿元增加到7923.8亿元,平均每两年翻一番,共增加了3000多倍;其他经济形式(包括私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经济)的增长幅度也十分惊人,从1978年到1996年共增加了174倍,达到5413亿元。其次,从各种经济形式的相对比重看,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比重都明显下降,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则明显上升。1980年,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与个体和其他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大致为20∶1,1990年大致为7∶3,1996年为9∶11(注:请参见本文的附图1和附图2。)。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超过公有制经济,成为消费品流通领域举足轻重角色。

3.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在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共同促成的。
首先,思想领域的解放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第一推动力。改革开放以后,“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标准逐步为“生产力标准”所取代,以此为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生产力背景的深刻分析,明确肯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历史地位,这就为我国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理论领域也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不仅区分了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和实现形式,打破了国有只能国营的传统观念,还进一步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理论,为所有制的深入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领域的解放和理论领域的突破,在明确了公有制经济的变革方向的同时,明确肯定了非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为其发展开辟了空间,使非国有经济的规模扩张,成为推动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的现实动力。另外,由于肯定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类原来“水火不相容”的经济形式之间,有了一个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产权组合,实现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机会,而这又直接决定了我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变革方向。
其次,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创造了现实条件,可以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经济形式的不均衡发展实现的。由于体制或制度特性不同,不同经济形式与市场机制之间契合程度,以及在市场条件下的发展能力是不同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起来的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其本质特征是与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相背的,另外由于体制转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直未能取得与市场经济很好适应的有效形式,再加上一些其他的非体制性原因,其增长潜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仅总量规模的增长幅度低于其他经济形式,经济效益总体上也处在较低水平。集体所有制经济相对来说,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要高一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好一些,其增长速度较国有经济为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意义的是,集体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定上弥补了国有经济地位下降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影响。个体和私营经济,从其制度特性来看,是与市场经济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市场导向的改革,不仅调动了个人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更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广阔空间,从而使个体私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正是由于不同经济形式市场适应能力的差别,才使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得以实实在在地发生。“适者生存”的竞争原则,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示。
再次,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既是所有制结构变革的结果,也是所有制结构变革的原因。因为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如果没有经济增长所创造的经济剩余来缓解各经济形式之间在调整中的利益矛盾,前述调整过程是难于发生的。正是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分配结构的调整,通过产出增量的合理分流,才使得各经济形式在整体增长过程中,非公有或非国有经济能通过更快的增长实现所有制结构的顺利调整。
最后,从微观角度考察,国有经济部门的历史包袱沉重,如企业办社会,富余人员多,负债率高,设备普遍老化,另外,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社会责任也大于其他类型企业,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国有部门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尽管也存在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优惠和对其他经济成份的“所有制歧视”,但总的看,制约国有经济增长的因素更强一些。

陈了上述原因和机制,其他的原因如国有资产的流失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程度和方向产生了影响。

二、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征

同改革之前和改革初期相比,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个体、私营经济,已占据了一方天下。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全国个体工业企业达621万户,个体建筑业企业为67191户,分别占全国的77.2%和62%,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5.5%和28.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个体经济的投资总额已达到3211.2亿元,占全国的14%。从就业角度看,到1996年底,城镇个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已达到1709万人,农村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达3308万人,占全国城乡从业人员总数的7%。与此同时,一部分靠个体工商户自我积累、扩大经营规模转化而来的私营企业破土而出,到1996年底,我国城镇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620万人,乡村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551万人。私营建筑企业的收入为23.1亿元,利税1.5亿元,工程结算利润23186万元。流通领域,个体私营的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达1412万个,占到全国的89%以上。在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个体私营经济也已居主体地位。
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由萌芽到发展,已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中极富活力的生长点。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萌芽和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特征更加突出。据统计,在农村,供销合作社1990年已发展到63.8万家,固定资产原值达304.4亿元,商品零售总额达128.06亿元。农村信用合作社1990年发展到34.4万个,存款余额比1978年增长了11.9倍,达到2144.9亿元,到1996年,其营业收入达28.2亿元,是80年的25倍之多。此外,乡村联营企业和农村中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城市,以各种形式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为特征的混合经济也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股份经济形式的企业单位有7760个,工业总产值达3281.03亿元,资产总计为5497.73亿元,分别占全国相应指标总量的1.5%、5.2%和6.1%。混合经济形式在我国的兴起,不仅在数量结构上使我国的所有制格局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更从制度属性上,提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活力,从长远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也将以其特有的制度优势取得更大的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一个极富活力的生长点。
最后,外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截止到1996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总数累计达到28万多个,协议利用外商投资总额达4641.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748.84亿美元。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比重为11.8,工业、建筑业和商业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外资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2.2%、0.8%和0.8%。虽然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外资经济的份额还不大,但在一些地区和产业,外资经济已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尤其是像深圳这样的开放较早的地区,外资经济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体的经济形式了。

2.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公有制内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
虽然与改革初期相比,公有经济的比重,不管是资产总量,还是产出水平和投资规模,都有所下降,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中主体地位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到1996年,工业总产值中有67.9%的产值是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建筑业产值中,国有和城镇集体经济的产值份额也占到67.8%;流通领域,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仍是最主要的经营者,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高达90.2%;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约88.4%仍是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提供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到68.4%。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仍居于主体地位。1996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一些重要的比例关系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基本情况。不过,与以前相比,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虽未改变,却已经明显下降了。集体经济的增长又主要是由集体企业,尤其是乡村工业的快速增长所推动的。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更多地采用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形式
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新特征不仅表现在数量结构方面,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其中,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最令人注目。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国有国营的企业形式,通过股份制改组、承包、租赁等方式,在没有改变其公有性质的前提下,逐步为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所替代。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所有制形式之间的混合和交融,派生出一些在理论属性上带有过渡色彩的所有制形式,和更加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企业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国有经济获得了适应市场机制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使公有和非公有经济之间形成了打破所有制界限的资产再配置空间,为市场体系的建立,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建立奠定了现实基础,对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格局,提高经济效率也极有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是多层次的,不仅各种经济形式之间不断通过变革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每种经济形式本身也在不断地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革是我国市场化体制改革的制度基础,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不断改进,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程度得以不断提高的。

4.不同地区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较大,一般地说,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在发展快的地区高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
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地区特征来看,在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最富活力的发达省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快于经济落后的省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也相应地高一些,不少省区非国有经济的份额已超过国有经济。根据1996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各省区国有工业比重的分布格局如表2所示。从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相对比例看,国有经济大于集体经济的省区有14个,大都是中西部省区,国有经济小于集体经济比重的有16个省区,大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和沿海省区。所有制结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是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客观的生产力背景相适应的,这也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市场化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

5.所有制结构的产业和行业分布特征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同经济形式在产业布局上的调整。其中,国有经济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构成了调整的主流。这种调整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实现的。就工业领域而言,国有经济的分布是符合“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的原则的。在金融、铁路交通、邮电通讯、民航、军工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精尖技术领域,国有经济的垄断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非国有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一些竞争性的工业领域,以及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领域,这对补充国有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渠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资企业”是由外资经济和一些混合所有制经济构成的,在工业领域中,其分布的主要行业有服装及皮革加工业、文教及体育用品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织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织造业,其产值分别占这几个行业的48.5%、47.6%、61.5%和40.7%,对推动我国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国有经济在一些非竞争性重要产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保持控制力和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在其他竞争性产业中,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存,或其他经济成分占主体地位的局面,又保证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反过来也促使了国有经济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和提高。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趋势

1.十五大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将推动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变化
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所有制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特别是对公有制内涵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有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这必将为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关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种定义扩展了公有制的外延,进一步肯定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总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小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认识,突破了国有经济比重减小,会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失去经济基础的传统观念。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报告明确肯定了股份制是国有企业资产组织的高级形式,并且指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理论认识方面的重大突破,一定程度上在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现实变革的推动下实现的,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变革的客观要求,也必将推动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合理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想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2.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将会进一步多样化和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和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公有制形式会在人们的反复摸索和实践中不断地涌现出来,我国近年来兴起的劳动者社会保障基金等社会财产组织形式,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发展趋势。其次,国有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将有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将进行以公司制改组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整个国有经济也将因此而逐步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中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将减少,混合所有制形式将会大量增加,并逐步成为主流形式,与此同时,混合所有制自身的具体组织形式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这种变革方向,是我国市场化体制改革的大趋势所决定的,这是焕发公有制经济活力,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在新形势下确立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根本途径。可以预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个领域的改革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的动力源泉。

3.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根据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首先,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生产组织结构将发生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变化。在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和企业两极分化的背景下,通过收购、兼并、破产及其他企业重组方式,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将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之间及其与大企业之间将形成新的分工合作关系。国有资本和部分实力较强的集体资本、外国资本以及一些扩张较快的私营资本的集中度将有所提高,相应的,非国有和非公有资本的中小企业中的份额将有所上升。
其次,随着国有经济总体布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将大量分布在社会效益突出、高度自然垄断等非竞争性领域。在竞争性领域,也将主要集中在资本额大、技术要求高的大企业。由于采取了混合所有制形式,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在控制力和竞争力上则可能增强。

各经济形式在生产的微观结构和产业布局上的进一步调整,将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分工和布局更趋合理。在这个过程中,试图人为规定各种所有制的比例,既不明智,也不可能。

4.外资的战略性投资将会增加,在外资和民族资本之间将寻找新的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外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的投资将不断增大,其中全球性战略导向的大规模投资会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0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以上。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大和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力的加强,不仅会对我国所有制结构带来直接影响,还会通过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占领甚至垄断我国部分产品市场,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在一定时期对某些民族工业形成威胁。总体上说,外资进入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不让人家赚钱人家是不会来的,但对外资进入后的负效应也应有清醒认识,并使之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并最终提高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寻求外资经济与民族经济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将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5.非国有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多数具有自然垄断性,而且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回收期长,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的战略地位,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由国有部门垄断供给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财力约束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微观管理能力提高的情况下,非国有经济进入该领域,不仅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近年来,非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已有所进展。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底,在我国独立核算的公路、水路和港口企业资本金总额、企业资产总额和利税总额中,非国有经济的比例已分别占到31.4%,21.3%和29.1%。在电力领域,不少小的非公有形式的水电站、坑口电站也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电力的紧张局面。另外,我国正在尝试在大型基础设施中以BOT方式引进国外投资。这些举措,必然会对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带来相应的影响。可以预想,非国有经济在该领域的份额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有所扩大,但这一变化仍不足以动摇这一领域中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且非国有经济的进入是以国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为前提的。

10、请各位帮忙找一下: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比重 最好是历年的数据

你要找的东西,很多的都是政府内部资料,没有办法帮你找到的,就是找到了,也是虚数,不知到你干什么用,你要是有认识你们当地统计站的话,他们哪里有这些数据!
以下是从网上找到的,你看看是不是能用!
2011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今年1—4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35.1%,民间投资占57.7%。与2003到2010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占49%;三资占15%,剩下的是国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 筑牢民营经济发展制度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决定的。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因为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极大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号”巨轮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已写入宪法、党章,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固有偏见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认识和言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公平原则贯彻到产权保护、市场竞争、投融资政策等各项具体实践中,让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心连心、手牵手”,巩固壮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态势,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两个健康”一体推进 书写民营经济发展时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两个健康”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党领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坚持“两手抓”“两关注”,把“两个健康”有机统一起来,寓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于教育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之中,实现了“两个健康”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民营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民营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要把巩固政治共识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贯彻“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方针,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稳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团结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稳定预期,坚定信心,放心大胆求发展,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要把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强大动力,引导和激励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胸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以产业报国、实业强国为己任,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围绕专精特新、练就“独门绝技”,争做行业翘楚、打造“百年老店”;大力传承“以义取利、利济天下”光荣传统和“致富思源、造福桑梓”优良品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努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彰显“强国复兴有我、赶考路上有我”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作为。

坚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要加快建立规范企业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的制度,又要求政府主动作为,在划清官与商、公与私界限的同时,主动靠前为企业提供精准暖心服务,切实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要勇于担当促进营商环境大提升,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企业评价工作,充分发挥非公企业维权服务中心作用,对民企合理诉求、合法权益,依法依规办理,真心真情帮扶,积极推动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治、市场和社会环境。要务求实效推动助企纾困解难题,广泛深入开展“入企走访连心”活动,了解企业所需所盼,推动建立政企银交流合作新平台新渠道,健全常态化联系帮扶机制,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把企业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企业需求当作家人的需求,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千方百计帮企业解忧。

要改革创新,架好政企畅通连心桥,着力推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交流活动,以形式多样、灵活的政企“直通车”等方式,念好“联字经”、建好“民意窗”,更好实现政企沟通“面对面”“高频次”“零距离”,让企业愿讲真话、敢说实情、能建诤言,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优势都发挥好,形成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2020426日至620日,省委第三巡视组对省工商联党组进行了巡视。812,省委巡视组向省工商联党组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党务公开原则和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情况予以公布。

  一、巡视整改组织领导情况 

  省工商联党组坚持把落实巡视整改作为检验增强“四个意识”的试金石,作为衡量“两个责任”落实的重要标尺,认真筹划,严密组织,强力推动,严格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和巡视整改要求,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工作。 

  (一)凝聚巡视整改思想共识。巡视反馈会议后,第一时间印发省委第三巡视组组长王建国同志在巡视情况反馈会上的讲话、省委巡视反馈意见和党组书记顾万峰同志在反馈会上的表态发言,并指定专人督导机关各党支部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领会。1016日,专门召开巡视整改全员动员部署会,明确任务安排、提出工作要求、深化思想发动。在此基础上,利用党组会、主席办公会、中心组学习会等时机,反复强调抓实巡视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凝聚“巡视是政治利剑,整改是政治担当”的思想共识。 

  (二)强化巡视整改组织领导。及时成立由主席、党组书记任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围绕“整改措施实不实、解决问题彻不彻底、整改落实能不能做到、时间节点合不合适”四个方面,反复研究、认真制定涉及23个问题80条整改措施的巡视整改工作方案,确保各级明晰整改任务书、清晰整改路线图。 

  (三)压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党组书记顾万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积极开展巡视整改思想动员,带头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先后4次组织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巡视整改工作;先后3次组织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就巡视整改进展情况进行讲评,着力带动各级认真履责抓好整改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各处室负责人履行“一岗双责”,注重对标“挂号”、做到定期“对号”、全力对账“销号”,主动靠前抓整改,积极推动整改责任末端落实。 

  (四)传导巡视整改工作压力。主动施行2+X”(“2”:整改取得明显成效时限前一周、整改落实到位时限前一周;X”:整改过程的节点时限。)情况报送机制,坚持处室每周、分管领导每半月、党组每月分析整改落实情况,每月主席办公会听取巡视整改情况汇报,认真掌控和查验巡视整改进展动态,并对敷衍整改、拖延整改、不力整改的处室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巡视整改压力见于常态、落入平时。坚持把整改落实成效纳入机关干部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将其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直接“挂钩”,着力强化巡视整改刚性自觉。 

  (五)务求巡视整改取得长效。坚持集中整改与长期整改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具体问题整改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推动既治标又治本,促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注重将巡视整改融入日常工作、融入中心任务、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机关全面建设,把整改的过程转变成改进作风的过程,把整改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 

  截止目前,根据省委巡视反馈意见研究制定的80条整改措施,已有16条完全落实到位,17条取得明显成效,其余47条正在认真落实中。 

  二、整改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和工商联工作重要论述不够深入,对于促进‘两个健康’长远谋划不足”问题的整改 

  一是完善中心组学习机制。围绕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加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和工商联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力度,认真修改完善2020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组成员个人学习计划,筹划拟制2021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着力找准工作遵循、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二是研究部署四季度中心工作。召开综合考核阶段分析会,总结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对照考核序时进度和要求对第四季度工作进行部署安排。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最新指示精神,配合召开全省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建立全省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确定11月为2020民营企业服务月”,联合成员单位和省市县上下联动,共同开展服务活动。三是专题研究推动商会改革发展。1014日、19先后两次召开专题党组会,研究商会改革发展和推进商会生态圈建设有关举措;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讨论部署即将在江苏召开的全国工商联商会工作会议筹备工作,领导班子成员集中走访调研重点基层商会,对商会建设作出具体指导,为全国工商联商会工作会议做好充分准备。四是筹划开展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健康”、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工商联工作系列讲话精神,认真梳理相关资料,研究撰写讲课稿,筹划在12月份举办两期全省工商联、商会组织负责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讨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统一战线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工商联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党组书记顾万峰拟于11月中旬,赴淮安围绕“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进行专题辅导授课,帮助基层干部深刻领会有关精神,理清工作思路和举措。 

  (二)关于“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够”问题的整改 

  一是认真加强信息工作。三季度共向全国工商联、省委统战部、省政协报送信息102篇(动态类信息61篇、社情民意类信息41篇),与去年同期(63篇)比,增长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商联一个设立五个有的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