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张维迎是否兄弟

  在7月复旦大学举行的纪念杨小凯教授逝世十周年追思会上,、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关于政府要不要干预市场和经济的激烈交锋,曾引发舆论广泛争议。一个月后,林毅夫发文阐释观点,指出他和张维迎乃至国内多数经济学家的差异在于:应该回到斯密的观点还是回到斯密的研究方法。这再度引发媒体关注,赫然在目的标题是“我和张维迎相反,认为绝大多数政策是正确的”。

  政府的绝大多数政策正确还是错误,差异显而易见,但以此作为林毅夫和张维迎之间的区别,也有失片面和简单。当然,是不是张维迎就回到斯密的观点,而林毅夫就回到斯密的研究方法,恐怕也只能归于嘴仗。重要的不是两人说了什么,而是两人为什么这样说,这才是他们的真正区别。

  不难发现,林毅夫的种种说法其实有“以成败论英雄”的强烈色彩。在他看来,正确的政策应以政策的结果,而不是以先验的标准来评定,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来看,“应该肯定中国政府过去35年采取的政策绝大多数是正确的”。

  林毅夫为什么要以“成败论英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榜样情结”和“原创情结”。所谓“榜样情结”,即林毅夫将中国这种务实的能够同时达到稳定和快速发展的转型策略,作为世界上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希望中国经验能为他们分享。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林毅夫到世行工作后,看到“不争气的发展中国家太多了”。

  所谓“原创情结”,即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违背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具有值得总结的创新价值。林毅夫一直认为,现有理论尚难解释中国“奇迹”,他构建宏大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也显示了他作为外界评价的“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经济学家”的雄心。

  如是观之,林毅夫的视角是世界的,而不仅仅是中国的。在这个角度,很难说该不该“以成败论英雄”。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成败论英雄?就此而言,林毅夫又有“以经济高速增长论成败”的色彩,因为中国经济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高速增长的奇迹。

  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维迎和更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与林毅夫产生了分歧。因为他们的眼光,更多的是中国的,而不是世界的,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奇迹,有牺牲长远发展的代价,比如人口危机、产业结构等,也有社会成本的代价,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如果说全球层面“以成败论英雄”无可厚非,在中国层面单纯以“经济高速增长论成败”则弊端凸显。

  同时,这也体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的确,中国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因为他们对应于中国过去的发展阶段;但当中国奇迹走到今天,就需要摆脱过去某种成功模式的路径依赖,而推行更多更深入也更合时宜的改革。

什么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会辞职?

第一,公司正常的接班机制,管理层正常新陈代谢。

第二,公司干得不好,公司管理层辞职。

第三,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公司管理层“被辞职”。

这两年,拼多多的黄峥卸任董事会主席和CEO,去搞农业科技;字节的张一鸣卸任CEO,聚焦公司长远战略;东哥卸任CEO,继续担任董事局主席;马老师退休,在乡村教育和现代农业领域发发挥余热。这些属于第一种。

第二、第三种的案例也多。

还有一种,如果公司管理层触犯了法律法规,为了公司的正常经营,也必须辞职。当年国美老板黄光裕辞职、陈晓接任;属于这一种。

以上这几种,属于“典型性辞职”,因为它们在逻辑上说得通。

一般情况下,公司就算干得不好,如果大股东是董事长、总经理,也不会随便辞职,毕竟这是自己的事业,责任和权利的大头都是自己的。

如果公司干的还不错,大股东带领管理层共同治理,结构稳定,没有内斗,也没有触犯法律法规,这时候如果最高的管理层辞职,就属于“非典型性辞职”。

因为,它在逻辑上说不通。

9月7日,SOHO中国公告:潘石屹先生、潘张欣女士双双辞任SOHO中国董事长、CEO,专注艺术与慈善事业。

在目前的SOHO中国的股权结构中,潘石屹先生、潘张欣女士合计持股63.93%。

股权结构稳定,妥妥的大股东。

2022年上半年,SOHO中国租金收入约人民币8.96亿元,同比增长约11%。毛利约为人民币7.42亿元,同比增长约13%。雇员人数为1,700人。

2022年上半年,公司旗下的租赁物业,9个项目,5个在北京,可租赁面积接近48万平米;4个在上海,可租赁面积37万平米。

9个项目都是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次核心区域。

2022年6月30日,净资产负债率约为44%,本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的平均融资成本仍保持较低水平,融资利率约4.7%。

从财务报表上,没有辞职的理由。

公司附属公司北京建华置地有限公司(「建华置地」)收到北京市税务局稽查局(「北京税局」)对其做出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北京税局在《决定书》中认定建华置地少缴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1.98亿元。建华置地应在收到《决定书》后支付上述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共计人民币7.09亿元。

在SOHO中国年报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前述少缴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事项归属于建华置地开发的SOHO尚都二、三期项目(「SOHO尚都项目」)。SOHO尚都项目已基本于2007年12月31日前销售完毕。

根据《决定书》,建华置地应补缴以前年度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共计人民币197,511,000元,以及相关滞纳金人民币103,260,000元和罚款人民币411,278,000元。

可以看出,《决定书》是针对2007年末已经销售完毕的SOHO尚都项目的处罚。

对于这一决定书,SOHO中国在公告中表态:

本集团诚恳接受,坚决落实,并按期全额缴纳上述税款、滞纳金及罚款......

在此之前, 2021年9月10日,SOHO中国公告,高盛作为要约方的财务顾问,代表黑石旗下的Two Cities Master Holdings II Limited以现金要约收购SOHO中国全部股份的先决条件未获达成,“要约将不会作出”。

再往前一个月,2021年8月3日,要约方收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知,对要约方根据《中国反垄断法》提交的申报正式立案审查。

这次要约收购,是SOHO中国于2021年6月中公布的:

黑石以每股作价5元提出全面收购,以取得SOHO中国控股权。其中,潘石屹先生、潘张欣女士持有的53.94%的SOHO中国股权接受要约,两位保留剩余的9%的公司股权。

如上文所说,在规定时间内,这次要约收购没有达成先决条件。因此,大股东53.94%的股权转让交易也没有成功。

从时间上看,以下三件事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审查、北京税局的稽查、黑石对SOHO中国的要约收购,在时间是几乎重叠的。

另外一件事,几乎也是同时发生的。

一年前的2021年9月12日凌晨,在SOHO公告要约方不作出要约,之后一天,在纽约法拉盛草地公园举办的美网公开赛女单决赛上,潘石屹先生和潘张欣女士出现在央视电视直播画面中。

如此,再考虑到之前大股东的直系亲属涉嫌侮辱英烈、被网上追逃的官方发布,这一场“非典型性辞职”的逻辑链条,似乎能够自洽。

2022年9月6日,在某省会城市印发的《“大干30天,确保全市停工楼盘全面复工”保交楼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税务部门要对不配合复工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偷漏税核查。同时审计、税务等部门要积极将问题线索移送公安机关,进行打击处理......

以上这段文字是文件中关于严肃追究责任这一大标题下的一小段。

多年以来,只做“包租公”、早已不做新房开发销售的SOHO中国,也与这一波房地产行业“去杠杆”的危机基本无关。

单纯从财务角度说,公司经营上的风险,与现在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完全不同,不可能因此被追究责任。

但SOHO大股东出让资产的行为和动机,几乎尽人皆知。

于是,大股东需要面对的,几乎是同样的力量。

多年以前,因为祖父的出身,潘石屹和他的父亲也曾经面对过这样的力量。

至此,这一“非典型性辞职”的逻辑应该完整而自洽了。

写过《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托克维尔说:

历史是一个画廊,里面原作很少,复制品却很多。

张维迎教授是潘、张伉俪的牵线人。

1993年,张维迎给张欣一篇文章:《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它是万通六君子在1992年末一起写的。

张欣说,在纽约从回北京的飞机上,看得特别激动,觉得这些人特有理想。

“维迎当天带我去万通,当时有好几个人,有冯仑、有潘石屹,第一次见面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

因此,才有了后来两人的喜结良缘。

关于逻辑,张维迎教授说:

“我相信逻辑。比如说,有一个峡谷,所有的人都说过不去,说那里是万丈深渊,但如果逻辑推论出那里应该有一座桥,我就会走过去。”

相反的,如果前面看上去有个桥,但逻辑告诉你:那不一定是座桥。你该怎么办呢?

逻辑上看似说不通的事情,在现实中真实发生了,那一定是逻辑链条在某处发生了断裂,被别的东西取代了。

断裂的原因、也是断裂的现象之一是:

现在已经没有张维迎,只有张维为。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书中说:

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它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那里继承了大部分的情感、习惯和思想。

一些原以为是法国大革命的成就,其实只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维为有什么不能谈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