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证明一下 哥德巴赫猜想 1+1 的问题

谁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G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g同获得中G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G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数学系

主要成就: “1+2”是哥德巴赫猜研究的丰碑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成果遥遥领先

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W员

代表作品: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中性质物数科学家-哥德巴赫: (1+1)。 错误物数学科学家-维诺格拉多夫: (1+3)。 错误物数科学家-陈景润(1+2)。 宇宙间物体学真正确总科家-阳光喜, 一号阳光定律:1 =(1)。 二号阳光定律:1 ±(1+1)。 三号阳光定律:1 ≠(1+1+1)。

建议先读一下数学史,学习一点规范的数学语言和逻辑,再来尝试解题。事实上,哈代早就证明了"几乎所有的偶数都满足哥德巴赫猜想"。即使如此,人类至今也不敢认为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被攻克了,因为"几乎所有"和"所有"毕竟还是两回事。此外,所谓100亿(或者更大的数)内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也不能说明对于任意的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均成立。

都说陈景润证明了(1+2)但是还没人能证明(1+1)。总觉得好奇。。1+1=2不是我们小学就知道的吗?没经过证明我们怎么就在用了呢?1+1=2不是和1+2=3一样的证明方法吗?………………………………其实这里说的(1+1)和(1+2)指的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1+1=2、1+2=3首先你要知道。陈景润证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相关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叫哥德巴赫的数学家提出的,大概是说: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分解成两个素数之和。比方说8=3+5,26=19+5……素数是指该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除尽。比方7,11,19。现在这个命题还没有得到证明。

但是通过计算机的高速运算,人们可以计算出直到很大很大的数字上,这个命题都是正确的。它应该就是正确的。很早以前,外G人就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X(X应该不会很大)的偶数都能分解成一个素数与7个素数乘积的和。人们把这个表示成(1+7)后来慢慢有人能证明一个大偶数能分解成一个素数与6个素数乘积的和(1+6);一个素数与5个素数乘积的和(1+5)……。再后来,我G的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大偶数都能分解成一个素数与2个素数乘积的和,这就是人们长说的(1+2)。比方18=3(3*5);30=5+(5*5)。

至于他是怎么证明得,那写出来都是一大本的书。一般人是看不明白的。包括现在的你和我。。但是人们还没有能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这才是人们常说的能证明(1+2),还不能证明(1+1)。

并非说我们能证明1+2=3,不能证明1+1=2。事实上1+1=2,1+2=3都是人们规定的公理,是准则,是不需要也不用证明的

陈景润证明的叫歌德巴赫猜想。并不是证明所谓的1+1为什么等于2。当年歌德巴赫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说,他认为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但他既无法否定这个命题,也无法证明它是正确的。欧拉也无法证明。这“两个质数的和”简写起来就是“1+1”。几百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能够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包括陈景润,他只是把证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还是没有完全证明。

历 史上有许多的未解之谜,这些奇妙的问题使许多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数学领域,有许许多多的猜想,比如举世闻名的世界三大数学猜想——费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这些形形色色的猜,想难以被证明,但却有着奇妙的内在道理。这吸引着大批的数学家前仆后继的进行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的终极结果非常非常非常简单,就是给出哥猜解数函数式D(x)=F(x)给出就是证明了哥猜,否则就没有证明,无论他是什么人,官科还是民科,只有这一个试金石。

导语:现在人类比较喜欢进行一些猜想,比如有关等等,在数学界猜想等也是比较盛行的。哥德巴赫也有一大重要猜想,也就是“1+1”猜想,下面和探秘志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哥德巴赫猜想是最广为人知的数学难题,中学生就都知道这个猜想:“所有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分解成两个素数(质数)的和”。这个猜想有个简称叫做1+1,这是个引起了很多误解的叫法,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会被称作1+1呢?

有人说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证明1+1=2,这个是基本的一年级数学题,这个说法有点离谱了。还有人说1+1=2不是小学算式,其中1+1代表一个质数加另一个质数,2就代表偶数。首先1不是质数,2也不是哥德巴赫猜想中的偶数,猜想中最小偶数是6。再就是即使1可以代表质数,2也可以代表大于6的偶数,那也不能写成1+1=2,因为这个算式语言表述应该是:“两个质数的和是一个偶数”。这个也比较简单啊,根本不需要哥德巴赫猜。

哥德巴赫猜想常被称为1+1,没有后边的=2。那么被称为1+1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哥德巴赫猜想虽然看着比较简单,但是实际上看懂题目了不一定会做,甚至很多人连思路都没有,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殆素数,例外集合,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以及几乎哥德巴赫问题。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现设N是偶数,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1"。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a + b”问题的推进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到这里研究就截止了,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其他进展,甚至有很多数学家认为陈景润的定理是殆素数方法的极限,也就是说殆素数的思路根本证明不了哥德巴赫猜想。

虽然这种办法还可以最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但却给了哥德巴赫猜想一个令人误解的名字——1+1。

结语:这个研究过程是不是非常有趣,当然数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过程中也有,但是最终结果是好的就够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明1+2被公认为哥德巴赫猜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