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倍策略公众号是哪个?

AMZ123是一家专注于亚马逊卖家导航的网站,因其中立、专业而在众多卖家中树立了良好口碑。AMZ123力求成为亚马逊卖家的Hao123,围绕卖家需求,以一站式入口持续收集整理亚马逊卖家运营必备工具 。做跨境电商,就上AMZ123。

每逢佳节爱剁手!又到了一年一度买买买的好日子,电商大战开团在即,各大平台都准备在双11当天狠赚一把。去年囤货吃土的样子还历历在目,新的一年又来了!

这几年,爱凑热闹的自媒体人也加入了双十一的狂欢,移动互联网兴起,知识付费红利涌进了内容创业者的口袋,公众号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战场。

可以看到,近30天来,关键词“双十一”的微信指数一路走高,善于争抢流量热点的自媒体人早已经开始了“热身运动”。

如何借势双11做好品牌营销,实现流量和销量双丰收成为了运营者近期最关心的话题。有许多用户在西瓜社群讨论,双十一我究竟应该写什么

针对不同类型的公众号,春喜专门为大家整理了这份【双11公众号发文指南】,如果你正巧遇到了这个难题,不妨来文章中间找找答案!

“双十一”的本质还是电商购物节,电商营销依旧是重头戏。要在海量的双十一营销广告中脱颖而出不是易事,实现品牌强曝光和产品高销售转化,花式营销套路必不可少。

去年双十一,许多一线知名品牌在公号端都有非常吸睛的表现。华为制作精良的H5“老佛爷圆明园直播”引爆了朋友圈,获得了品牌传播和销售转化的双赢。

▲华为:老佛爷圆明园直播

今年双十一,各品牌也已经开始造势。丰田制作了一则创意H5,打出了“比清空前任更治愈的是,清空她的购物车!用她的丰田车购车券,抢一辆自己的车,再去邂逅爱情,美好人生尽在眼前……”的口号,H5利用明快的蒙太奇画面切换,配合简单直接的文案,成功撩拨了用户了消费欲望。

▲丰田:清购物车,抢丰田车! 

不难发现,H5已经成为了品牌营销的宠儿,越来越多企业和品牌机构选择通过H5发声,同时H5的制作门槛也在降低,只要你拥有创意,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获得不错的关注度。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还可以选择通过一些简单的H5游戏讨巧地收割一波流量。天猫推出的“双11神奇订单”的H5小游戏和之前一键生成“军装照”“结婚证”有异曲同工之妙,满足了年轻人“秀晒炫”的心理,快速造成“病毒式传播”。

▲天猫:双十一神奇订单 

除了H5之外,短视频在这两年疯狂掠夺着线上流量。越来越多制作精良,标新立异的品牌广告成为了朋友圈热议的话题,招行最新的“番茄炒鸡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多运营者看到短视频第一个反应就是制作门槛高,的确完成一支精品广告价格不菲,但有越来越多公众号触类旁通,选择制作小成本的专题短片为自己代言,在控制了成本的同时也赚得了流量。

公众号“年糕妈妈”为双十一定制品拍摄了一条公号版短片,负责人公开选品策略,强化年糕妈妈电商平台的品牌信任感;

自媒体人“ACui阿崔”录制“双十一剁手指南”,推荐个人日常用品清单,凭借自然不做作的画风轻松博得读者好感;

美妆大号“化妆师MK-雷韵祺”推出“双11私藏购物清单”,帮用户贴心整理了天猫双11高性价比打折美妆产品和抢货攻略;

试问这样的内容怎么会不受到大家的欢迎。

▲化妆师MK-雷韵祺:双11私藏购物清单

类似的短视频内容,大大简化了拍摄流程,对器材和环境要求也并不苛刻,只要稍作练习都可以尝试拍摄,值得广大运营者借鉴。

对于大部分内容创作者来说,除了在形式上抖机灵外,大家更关心什么样的内容有成为爆款的潜力。通过西瓜助手采集的10w+爆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攻略正在逐渐受到市场冷落,直击人心的情感营销,才能让消费者铭记品牌印象,这也是对内容功底的考验。

今年双11知名文具品牌“晨光”凭借对消费心理深刻的洞察,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推出了“双十一心选”主题广告,广告巧妙地把年轻人的选择困境与晨光用心挑选的产品进行捆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晨光“双十一心选”主题广告

这支广告的文案设计非常精彩——

从“没有人会留意”的“选择”与“内心的方向”开篇,把如何选择的问题直白地抛到受众面前,将观众快速带入一种“默默努力,不为人所知”的感性场景中。

再一句“未遵从内心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都会变得冷漠”,撩拨起受众对选择就该遵从内心向往的情绪。

先不讨论其节奏紧凑,只一开篇直击人心的这几句文案就已经算是成功。

善于撩拨用户情绪的情感号也是这类内容的创作榜样,像晚安少年、HUGO、小北这样的情感大号早已经凭借精准的洞察提早进场,公众号「胡辛束」和「我要WhatYouNeed」在去年双十一合作举办了一场线下观影活动也是情感营销的一种思路。

▲胡辛束&WYN:线下观影

优质内容可以让原本单向的信息沟通转变成品牌和用户的真实对话,越来越多运营者选择在双11这样的日子,尝试走到用户身边,用情感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共鸣,利用温情营销引发内容的社交裂变。

今年,微信小程序和直播平台也将入场助力双十一电商大战。

公众号“石榴婆报告”在10月底宣布:婆婆开了个线上商店!正式开启了“小程序+电商”模式。从关联小程序到推送文章宣布之前短短一小时,“石榴小卖部”小程序已有10万左右的浏览,居然已有了好几万销售额,小程序在今年的电商销售表现值得期待。

▲石榴婆报告:石榴婆小卖部

直播市场如火如荼,去年双十一早已经有许多公众号尝鲜了这个方法,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公众号“化妆师MK-雷韵祺”利用微博和微信,将用户导流到淘宝店铺上,配合淘宝直播和优惠活动,赢得了成交量;

公众号“第一整理术”,通过直播送书的方式,和用户互动;

公众号“澳洲红领巾”在去年双十一举办了万人在线相亲活动……

善于调动资源,创新玩法,脑洞大开的自媒体人似乎从来不缺乏营销灵感。

无论是小程序还是直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公众号正在尝试全新的方法抢夺用户流量,营销方式的转变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必然结果,对用户需求最为敏感的运营者早就意识到场景营销带来的转化优势,都在绞尽脑汁缩短购买路径,提高用户体验。

对于掌握线上头部流量的运营者来说,双11是一个借势和品牌获得双赢的好机会,大家都希望利用好这个时间节点为今年业绩添砖加瓦,这时候如果能联合起各大流量渠道,打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势必能收获社交电商带来的红利。

当然,如果你的公众号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那么这篇文章正好也在提醒你,是时候做出转变了,想要在这样的市场竞争中获益,改变势在必行。在互联网时代,只有从用户角度出发、努力提升消费体验,才能长久地走下去。

本文为作者授权鸟哥笔记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本文系作者: 授权发表,鸟哥笔记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鸟哥笔记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点击

经济观察网 王义伟/文 在疫情还没有结束之际,台湾朝野就为了如何促进消费、提振经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国民党主张发现金,这样最简单、最直接,美国就是这么做的;执政的民进党当局主张发放消费券。民进党的理由是,如果发放现金,民众可能就直接存起来了,达不到促进消费的目的,还不如发放消费券,用半强制的方法鼓励民众花钱。

争论到最后,5月底的时候,民进党当局拍板定案,发放“振兴三倍券(简称三倍券)”,7月15日正式发放。

所谓三倍券,就是民众出1000元新台币,台湾当局给民众发放面值3000元的三倍券。这些三倍券在今年年底以前,可以在全台湾所有的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店家在收到三倍券后,在券的背面填上账号,就可以到指定机构兑换,资金打入账户。

到目前为止,三倍券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普惠,济贫不排富。

三倍券面向全台湾发放,即使富豪如郭台铭,也可以领取。对于当局认定的贫困户,则不需要缴纳1000元,当局直接发放3000元三倍券供其消费。相关信息显示,至8月中旬,领取三倍券的台湾民众达到或超过2000万人次,基本做到了覆盖全台湾。

第二,限时消费加店家加码,促进消费效果明显。

三倍券有“三不”,民众消费时“不得换现,不得找零,不得储值”,且必须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花出去,这等于是半强制性地鼓励民众花钱买东西。

对于店家而言,虽然收到三倍券之后,还需要填写账号、在申请材料上盖章才能兑换成新台币入账,但这毕竟是钱,所以,为了吸引消费者,店家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民众用三倍券购买商品。

这中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台北一家售卖摩托车的店对外打广告,用三倍券前来买摩托车,可以扩大优惠,6000元等价1万元,9000元等价1.5万元,且“不限次数、可迭加使用”。有一位消费者果然凑齐40万元的三倍券,要买一辆标价63.8万元的摩托车。面对高高一摞三倍券,店家反悔了、不卖了。消费者怒了,将事件上传网络,结果成了新闻。店家无奈之下,接受了这一单交易。

三倍券是7月15日发放的,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促进消费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8月26日,台湾有关部门公布了7月份的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营业额数据,7月零售业营业额达到3351亿元新台币,为历年同期新高,其中百货公司营业额达到285亿元成长10.3%,便利商店营业额达到354亿成长21.3%。

第三,三倍券引发一系列争议,但瑕不掩瑜,效果值得肯定。

台湾有关部门筹划的三倍券,有电子和纸本两种方式,且预计电子方式会占大头,结果适得其反,绝大多数民众宁愿到指定地点排队,领取纸本的三倍券,而以电子方式领取的年轻人,则遇到了电脑当机、网页迟迟打不开等一系列问题。

正值夏季酷暑,连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排队领取三倍券,苦不堪言。

还有不法分子印制假的三倍券,虽然没有制作完成就被查获,也让台湾民众吓一大跳。

三倍券出台之后,台湾各个部门纷纷加码,推出各种各样的类似的“券”,比如台湾“农委会”的农游券、“文化部”的艺FUN券、“体育署”的动滋券、“客委会”的客庄券等。这些“券”,各自为政,领取的时间不一样、条件不一样、期限不一样、优惠内容不一样,让台湾民众眼花缭乱,不但领取的过程乱象频生,后续消费过程中的争议也已经出现。

以上这些乱象,饱受媒体名人和在野党的抨击。

在笔者看来,这些抨击没有击中要害。台湾经济的真正问题在于:一方面,台湾是浅碟型经济,台湾经济的真正出路在外、不在内,有限的内需市场,无法带动台湾经济的持久发展;另一方面,台湾当局财力有限,三倍券这种“大撒币”方式,只能用一次。因为三倍券让民众、商家均受益,日前台湾有工商界人士建议当局再发一次,上次是发3000元,这次干脆发5000元。对于这种建议,台湾财政部门负责人先是表态“硬着头皮再想想”,后来只好说实话,“很难”。

当然,持平而论,台湾当局推出的以三倍券为代表的刺激消费的措施,效果是明显的。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出了1000元,买回来3000元的商品,还是很划算的,这是一场全台湾的消费狂欢。

台湾知名媒体人黄暐瀚几乎天天在节目里批评三倍券,等到7月15日三倍券开始发放了,他一大早就去排队领取,还发推昭告天下。部分网友不干了,批评黄暐瀚说一套做一套。黄暐瀚反驳说:“我的钱,我为什么不领?我什么时候说过不领?”“我自己的钱,我领回来,香的咧~”

黄暐瀚说得好,这世上谁跟钱有仇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众号怎么运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