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出生人口会跌到500万吗?

2022年,中国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将正式迈入老年期,这会给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第二次“冲击波”。如何客观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和老龄社会形态的演变特征,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规律与老龄社会形态之间的作用关系,是认清新时代人口国情形势的重点,才能为未来应对老龄化做出精准的应对策略。

为此,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

第一财经:当前中国的老龄化的形势如何?严峻到何种程度?

原新:人口老龄化更多地受到生育率变迁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年、年和年三次“婴儿潮”,年均出生人口分别达到2077万人、2583万人和2206万人。遵循人口发展的惯规律,这三次“婴儿潮”时期的出生人口会在年、年和年相继步入老年期,分别带来三次人口老龄化“冲击波”,这构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的基本面。

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相伴生。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中方案预测数据,中国的总人口规模将在2031年达到14.64亿人峰值,从2032年开始下降,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预计在21世纪中叶下降到14亿人左右。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是相互伴生的关系,在2032年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之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增加到3.86亿人,在2052年达到4.90亿人峰值时已进入重度老龄社会10余年,此后开始缓下降,在21世纪末仍维持在4亿人以上。

虽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从2053年开始步入下行期,但是由于总人口规模也在下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然不断上升,21世纪末仍然在37%以上。

第一财经: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具有什么特点?

原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呈现四“超”特点。

第一,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数量。2020年“七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人;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中方案预测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2034年将超过4亿人,2052年将达到峰值4.9亿人,届时世界上均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中国。

第二,超快速度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现在到2050年期间,中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要远远超过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演进速度比世界上超过一亿人口的所有国家的演进速度都要快,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具有史无前例的超快速度。

第三,超高水的老龄化程度。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老龄化程度,200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0%,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20年“七普”数据,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8.7%。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中方案预测数据,中国老龄化程度将在2025年超过20%,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将在2041年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社会,跨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行列。中国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深度老龄社会仅用25年,演进速度比发达国家均状态快45年至50年;中国从深度老龄社会走向重度老龄社会仅用16年,比发达国家均状态快14年。

第四,超级稳定的老龄社会形态。当快速老龄化进程结束之后,在21世纪下半叶,中国将在人口老龄化超高水的基础上呈现超级稳定的老龄社会形态,届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保持在4亿人至4.8亿人,老龄化程度徘徊在35%至38%,列居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方阵。

第一财经:四“超”的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健康层面、区域层面,会带来什么影响?

原新:从经济层面看,中国的老龄化处于从“未富先老”走向“速老快富”的境地。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经济发展水较高时进入老龄化社会,例如,日本在1968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时,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超过1.7万亿美元,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超过1.7万美元。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虽然突破2.2万亿美元,但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仅略超过1700美元,大约为世界均水的20%,尚处在刚刚解决温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形态。“先老”已然无法避免,“未富”却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向富裕水追赶和迈进。年,中国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从0.3万亿美元大幅增加到将6.1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期,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从307.1美元增加到4550.5美元。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速老快富”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相重叠。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超过10%下降到2019年的6.1%,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动力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改善,社会形态正从“未富先老”转向“速老快富”。

从社会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多数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已经相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从单一向多元转型。到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加人数分别为1.35亿人、0.43亿人和1.04亿人,与7.1亿就业人口的现实需求差距巨大,“未备先老”特征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实行企业年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政策体系、住房制度、长期照护制度试点、托幼服务体系、老年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城乡低保、政府兜底、鼓励商业保险等一系列改革,建成一整套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标准也日益提高,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逐步落实,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准备越来越充分,正在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从健康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康先老”走向“康老同行”。中国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快速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但是“活得久”不意味“活得好”,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的失能和半失能率为18.3%,以当年老年人口推算,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人,预计21世纪中叶将要接1亿人;以2008年老年人残障率5.6%测算,当前残障老年人规模约为14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口均预期寿命为76.4岁,但是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将8年,中国老龄社会的“未康先老”特征明显。

“未康先老”并非常态化的僵局,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老龄健康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健康老龄化是一个重点。

从区域层面看,中国是从“农村先老”走向“城乡共老”,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格局明显,“农村先老”成为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浪潮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先老”的区域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向“城乡共老”演变。

第一财经:对于这样一种中国式老龄社会,应该如何推进老龄社会的治理?

原新:首先要区分人口老龄化规律和老龄社会形态,中国人口老龄化演变速度快,老龄社会形态转变快,立足人口老龄化规律,推进老龄社会治理,一方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不可以将同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全部归因为人口老龄化,不应该谈“老”色变和“屈服”于人口老龄化规律;另一方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不可以盲目制定举措试图改变规律,规律具有不可违背,应该在适应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规律,转“危”为“机”。

其次要区分老年人问题和老龄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涉及养老、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社会价值等诸多公方面,其本质是“分蛋糕”的民生问题;老龄社会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效率方面,其本质是“做蛋糕”的发展问题。一方面,“做蛋糕”是实现“分蛋糕”的前提。要通过延迟退休和提高女劳动参与率,强化已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优化生育政策和吸纳人才移民,拓宽新生及外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扩大劳动力有效供给,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依托健康中国和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孵化质量型人口红利;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塑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型人口红利的孵化空间,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分蛋糕”是对“做蛋糕”激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升健康水的公制度保障;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此外,对“问题”本身也应该有更加开阔的认知,一方面,老年人问题是指社会形态下的应对方案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社会治理不能优化的问题,而非老年人本身作为问题,每个生命个体在老年期都需要社会扶持,这不仅是对其青壮年期价值付出的回馈,更是现代社会代际传递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老龄社会问题是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架构不同步产生的问题,需要梳理多个维度寻求化解之道,而非污名“人口老龄化”,某种意义上人口老龄化包含着人类社会对长寿目标的积极实现。

我去年的预测是1800万左右,官方数据是1785万。这是放开二胎之后的第一年,未来想必还有几年的补偿性增长,人口峰值应该很难突破两千万。
五年以后,这种补偿就会消失,因为七零后已经彻底不能生了,能生的也已经生过了。至于八零后,多数人力不从心,没精力生。九零后还很年轻,会慢慢的想,想生则生,不想生你咬我?
个人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数量会攀升到14.2亿左右,也就是年,增加4500万人。官方的数据,貌似也是这么预计的。但最终的结果,我想应该在14.1-14.2亿之间,因为死亡人口这几年增加的应该比较快,出生人口会在1900万左右。
2020年之后,生育率应该会继续下降,现在貌似1.6左右。2020(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年到2025年(人均GPD12000美元左右),五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会降到1.4左右。2025年之后,平均会在1.2左右。
那么数据就出来了,2021年-2025年,每年出生人口大约是1300万(放开三胎也没毛用了,就是这么少!)五年出生人口0.65亿。
2026年-2030年,每年出生人口为1100万,总计出生0.55亿人口。
2030年以后的情况,每年出生人口应该不超过1000万,到2050年,20年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在800万左右,总计增加1.6亿人口。
2050年-2070年,每年出生人口,将会是500-600万,我们用600万的数据。二十年间,出生1.2亿人口。
数据就出来了2020年到2070这五十年,我们中国大概出生4亿人口。(出生率参照日本和韩国同等人均GDP的出生率后,再增加一些得出的结果。)
有趣的是,正如我以前帖子提到的。20


有趣的是,正如我以前帖子提到的。2025年以后,每年死亡人数在几十年长的时间内,会达到2100万左右,所以我们每年会减少1000+万的人口。再算上年的死亡人,总计死亡人数,在10亿左右。减掉出生的4亿,中国人口将减少6亿。 2020年,我国人口在14.2亿左右(应该上下波动大几百万,我们姑且用之。),到2070年,我国人口在8.2亿左右。这一数值,和1970年的人口差不多。 看到没有,从1970年到2025年,我们用时55年,从8.3亿人口增加长到14.5亿;而我们倒回去,用时少了十年,只有45年。 我想到2100年的时候,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把人口控制在5亿左右,达到建国前的水平。正应了那句话,一夜回到解放前!
如果你觉得不够震撼的话,我们可以这么来比喻:
两年时间,一个上海的人消失了!
两年零三个月,一个重庆市的人口消失了!
半年时间,一个海南省的人口消失了!
又过了一年,天津和西藏的人消失了!
下一年两年,北京的人也没了!
再三年,一个陕西没了;还是三年,一个山西的人没了;仍旧三年,吉林的人又没了!
你看,我们每过几年,就能减少一个省的人口。
就算人口近亿的大河南又如何?我们七八年就能把近亿人口变没了!
广东一亿人口?小意思,我们只需要八年,最多九年,就能把人变没喽。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 我们现在迫切的需要一位皇帝并且砸烂我们所有的机器


是中国一个出生高峰期,所以二胎效果并不能明确评估,就算是又如何,只比2015年多生了不到200万,而未来死亡人口是不断增加的,2030左右年会每年死亡2000万,并将持续很长时间,出生人口很难确定,但死亡人口数量却已经十分明朗了,不得不担忧了!


智商, 民国时期总人口就是五亿

请问那时候的每年出生人口是多少 ?


降到4亿后的生育率呢?到时的出生人口和老年人口呢?


无力回天,zhongguo衰落成定局,再人口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人口不是负担,是生产力。


只是细节上数据存在一些出入,我觉得2050年之前出生人口不会低于1000万,从近年计划生育调整的速度可以看出,离废除计划生育政策没几年了,大概五年,可能略早或略晚


人口负增长大概在2025到2030年间出现,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在此之前出现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来了。就在5月31日一个重要的会议上,一个重磅大消息发布,三孩政策要放开了。尽管还没看到正式文件,网上就已经“炸开了锅”。比如有些网友就调侃称:“一个都养不起,三个怎么办?”、“二胎都不敢生,哪来的三胎?”......看到这些评论,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养不起”。

调侃归调侃,我们还是要拨开云雾看本质,比如:二孩政策效果不佳为何还要开放三孩?放开三孩政策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是否会明显提升生育率,减轻老龄化压力?本文将对此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大家对于出台三孩政策可能都不会感到意外,而不太看好的原因可能也是此前的“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似乎不佳。2016年我国就正式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从数据来看,当年我国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相比前一年增加了131万,此后几年,我国出生人口就逐年下降,到2020年已降至1200万人,数据表现不算“好看”。

那么这是否表明“二孩政策”效果不好?其实不然。要知道,二孩数量占出生人口数量的比率,已经从2016年的45%提升到2019年的59.5%。

问题出在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认为,一孩的生育率过快下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反而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基于此,我国出生人口才不至于下降过快,这也是专家们建议尽早放开“三孩”的原因。

也就是说,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生“二孩”乃至“三孩”,不看好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有个网友总结的就很好:“有条件生的,不劝也生;无条件养的,劝也不生。”人口问题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人口政策可以说是在适当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除了刚提到“对冲生育率过快下降”的原因外,可能也与人口规模问题有关。

要知道,我国人口负增长可能已经临近。联合国对我国人口规模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在无变动方案和固定生育率方案,对未来总和生育率假设都为1.60的情况下,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3亿的峰值,随后将步入人口负增长。

近年来,中国的总生育率正在逐渐的下降,到2019年已降至1.5,所以全面二孩效应逐渐消失后,如果不放宽人口政策,那么中国人口见顶时间可能就会提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8.7%;如果把年龄提高至65岁及以上,这个比例则为13.5%,临近14%的深度老龄化水平线。

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养老负担也将随之增重。为此,在2019年我国就已经将“应对老龄化”提升为中长期国家战略。

综合这些因素来看,如今我国放开“三孩生育政策”,可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最终效果会不会比“全面二孩政策”更好呢?网友对此可能也看得很透了,大家不看好的重要原因无非是“养不起”,所以很多网友就提到“国家的保障政策要跟得上”、“如果住房、医疗、教育等免费,大多数人至少生两个”......总的来说,落实好才是关键!

在这次重要会议上也提到,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同时,还要实施相关配套支持措施。对此,人口学者梁建章就表示,只要配套措施到位,把育儿成本降下来,那么生三孩的成本将远小于生二孩和生一孩的成本。相信这次人口政策的调整会带来比“二孩政策”更好的效果。

文 | 梁锦源 题 |林嘉 图 | 卢文祥 审 | 陆烁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生人口暴跌怎么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