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资小负大可低资?

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那就是:东西不够;生命有限;相互依赖;需要协调。

开启第四模块——需要协调

第129讲丨股份有限责任制的兴起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兴起于16-17世纪的欧洲,这种制度是一种伟大的发明,它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股份的可转让性;第二是公司的经营期是无限的;第三是每一位股东只承担有限的责任。

实践下来它有三个非常大的优点:第一,它能够筹集到巨额的资金;第二,资金的来源非常可靠;第三,公司可以追求非常远大的事业。

第130讲丨刺破公司的面纱

最早提出要“刺破公司面纱”的例子,是发生在1955年的一宗“ 退休老兵住房案 ”。到后来在1961年,又发生了另外一个更经典的案子,那是“ 游泳池责任案 ”。另外一个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1966年纽约州的“ 出租车责任案 ”。

虽然有限责任制是一种伟大的发明,但这个原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相反的原则,那就是“刺破公司面纱”的原则。每当我们采用这种原则的时候,都是我们觉得个人而不是公司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的时候。

第131讲丨M&M定律:邀人入股还是问人借钱?

1-一家公司的价值只取决于它赚钱、盈利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它融资的方式到底是股权还是债权。

2-对M&M定律的挑战:税制影响出资人收益。

3-多方博弈催生股权与债权结合。

正是因为这样,公司内部治理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靠一招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靠一揽子的方案,多管齐下、八仙过海才能够得到解决。这当中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到现在还是一门非常开放的学问、不断进步的学问,这门学问叫做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

第132讲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天然缺陷,那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问题。经营者和所有者要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所有者追求什么?很简单,就是要回报、就是要钱,公司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给他们多挣钱,这是他们要求的,别的他们都不管。

而公司的经营者,他们追求什么?他们关心更多的津贴,Perks,更大的权力,Power,更大的名声,也就是Prestige,简称3P。

经营者不拥有或者拥有很少公司的股权,而公司的所有者他们的股权是非常稀薄的,他们既没有积极性,也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来监管公司日常的运作。

第133讲丨股东文化和利益相关者文化

公司治理的两种流行文化:一种叫股东文化,一种叫利益相关者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有它的市场,都有它流行的区域。

第134讲丨信托原则和商业判断原则

在英美股份制公司里面,他们的两个治理原则:一个叫信托原则,另外一个叫商业判断原则。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微妙的关系,可以根据这两个原则——信托原则和商业判断原则——来协调处理。

1. 信托原则:一仆不侍二主

2. 商业判断原则:用人勿疑,疑人勿用

3. 跟利益相关者文化相比,股东文化下股东和经理之间关系更融洽

4. 信息不对称程度决定公司融资与管理结构

第135讲丨清官难理家务事:环联公司案

1. 范高科案诉讼理由:经理违反信托原则

2. 范高科应诉理由:用人勿疑,疑人勿用

3. 清官难理家务事:法官判决争议及后续影响

第136讲丨恶意收购的重要功能

简单地说,公司之间的收购是解决一个老问题,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问题一个非常有力的、有效的办法。只有这样来理解公司之间的并购才是合理的,公司之间的并购才有意义,恶意收购其实不是恶意的,是有效的、有用的。

新模块——商业模式和竞争政策

第137讲丨法律经济学的缘起

法律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一门学问的起点,我们可以定在1890年美国通过谢尔曼法——也就是反托拉斯法的那个时候起。美国的谢尔曼法(The Sherman Act)1890年颁布,距今127年了。这套法律专门打击两种行为:一个是限制贸易的行为,第二是垄断行为。

这整场运动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艾伦·戴瑞德(Aaron Director )的经济学家。他用纯真的眼光、天真的发问来改变人们对反垄断法的传统看法。法律经济学的含义(law and economics ),不是法律再加一点经济学,它也不是经济法,它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法律现象的一门学问。

第138讲丨反托拉斯法:是否有罪取决于如何解释

世界公认反垄断法起源于1890年美国的《谢尔曼法》。

1. 《谢尔曼法》第一部分:合同联合或密谋限制贸易即非法。

2. 《谢尔曼法》第二部分:垄断或企图垄断为重罪。

3. 反垄断法执行重点不在于证据,而在于如何解释,即不断翻新的理论和视角。

第139讲丨美国铝业公司案:做大就是错?

1945年判决的“美国诉美国铝业公司案”:

1. 美国铝业公司:一个励志的创业故事

2. 树大招风:美国政府盯上铝业公司

3. 一个引人深思的判决:拆分美国铝业公司

这位汉德法官是美国司法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官,在我们讲侵权法的时候提到,有一个公式是专门计算卷入意外的各方所应该承担责任的大小,这个计算公式就叫汉德公式。侵权法里面有这么一个公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汉德法官判决说:“是的,企业在自己的行业内拥有足够强的市场支配地位,这本身就是违法的。”

第140讲丨相关市场的判定无从定则

市场集中度的计算方法,那就是跟企业相关的数据除以跟市场相关的数据。在这里面,跟企业相关的数据——分子是比较清楚的;但跟市场相关的数据,也就是怎么才能正确地划分相关市场,这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些人希望把相关市场说得大一点,有些人则想把相关市场说得小一点,这当中并没有科学的标准。

用美国巡回法院法官伊斯特布鲁克(Frank Easterbrook)的话来说,寻找正确的相关市场是一种徒劳无功的游戏,它通常是你定了要什么样的结果才有什么样的论据,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方法。

案例: 3Q大战——腾讯是否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结论: 用动态眼光看待相关市场。

第141讲丨网络效应和路径依赖

1. 网络效应:用户越多,价值越大

2. 路径依赖:昨天的选择决定今天的行为

为了修正市场失败,政府应该对不恰当的路径依赖做出引导。

第142讲丨市场是有效的:键盘布局的神话

案例:网约车补贴用户的经济学理由

利息理论告诉我们,人是有远见的,人是能够预期未来的,你就不会束手无策,你就不会无所作为。所以我们昨天在模型里面说的那种“市场失败”的现象,在现实生活当中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那就是产品、方案、标准是没有主人的,没有私有产权的,人们没有积极性去从中获利的,而且人是完全没有远见的,人是鼠目寸光的。

现实生活中,互联网约车平台,就是一种具有网络效应的交易平台。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愿意聚在同一个平台上面,同一个平台上面集聚的司机和乘客数量越大,这个平台的价值就越高。所以当时两大互联网约车平台,滴滴和快的联手对用户进行补贴,到了胜负局面逐渐明朗的时候,他们又减缓对用户的补贴。

这种做法是促进竞争的做法,这种做法是避免人们陷入低效的路径依赖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尽早召集人们来到一个可信的、有希望的、有前途的平台的做法,而不是勾结、垄断、不正当竞争的做法。

第143讲丨自然垄断的难题:电话公司越多越好吗?

1. 自然垄断:有些企业规模注定要大

2. 硬性分拆大企业带来效率低下的难题,原来的规模效应大打折扣,经营成本、交易费用反而上升。

3. 自然垄断领域如何引入竞争?事前公开拍卖招标,通过市场竞争来解决自然垄断效率问题的办法。

4. 动态竞争比静态诉讼更加有力

第144讲丨勾结定价如何可能

勾结定价面临种种障碍,所以自然的勾结定价总是趋于瓦解,只有通过行政力量支持的勾结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两家企业哪怕是在进行勾结定价,也不能确保它们获得的是最大的利润。

第145讲丨倾销策略:洛克菲勒的发家史

掠夺性定价和倾销,都指定价过低。

在美国的反垄断历史上,最早的反倾销大案就是“美国政府诉标准石油案”,我们知道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曾经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

洛克菲勒说:“ 我的理想,就是要把我们的石油产品,做成标准化的产品,我们要让石油产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都变得安全和高效。 ”洛克菲勒能赚那么多钱,不是因为他剥削了人民,而是因为他给人民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福利。但,标准石油公司被告上了法庭,最后美国最高法院判标准石油公司犯了倾销罪,处罚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被肢解成34个子公司,还要交纳巨额的罚款。

洛克菲勒的曾孙评价说——巨大的市场份额本身不是错,但取得这个巨大市场份额的竞争手段却是错的。这种评价,公平吗?

第146讲 | 倾销策略——詹尼斯诉松下倾销案

一般来说,掠夺性定价或者倾销是一个两步曲:第一步是要把成本弄得足够低,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第二步是当自己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开始重新涨价,剥削消费者。

美国最高法院判标准石油犯有“掠夺性定价罪”——那是在1911年。到了1986年,美国最高法院又判决了另外一起掠夺性定价案(Matsushita v. Zenith Radio,1986)。

美国最高法院判詹尼斯公司败诉。

这是美国最高法院,自从1911年判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犯了掠夺性定价罪以后,经过了75年后,重新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的里程碑——1986年松下案的判决。

这是说,人们普遍相信的倾销或者掠夺性定价的两步曲,其实是不现实的。而在商业社会里面,绝大部分的倾销,其实就是生产力提高的证明。反倾销罪其实是一个借口,是贸易保护的一个借口。

第147讲丨捆绑销售——IBM案

卖家要消费者同时购买A和B这两种产品,这样,卖家就不仅在A产品上赚了钱,而且他还能在B产品上也赚钱,他不仅能够在A产品上享受一定的垄断地位,而且可以借助捆绑销售,把他在A产品上的垄断优势扩张到B产品上面去。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戴瑞德(Aaron Director)对这种说法就不以为然。他提出一个天真的问题,那就是垄断者为什么能够赚两次利润呢?他在销售自己具有垄断地位的产品A产品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的定价还不够高,他还能够多赚一点钱,他直接对产品A的定价做调整不就行了吗?

案例:美国政府诉IBM案,IBM卖的不是纸张,卖的是服务。IBM公司是根据纸张的使用量,来对用户进行区别定价的。

卖家进行捆绑销售有其他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进行价格歧视,这么做,是能够促进生产、促进交易、减少无谓的损失的。

第148讲丨捆绑销售——微软案

美国反垄断法历史上另外一件大案。那是1998年“美国政府诉微软捆绑案”。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以及美国20个州,包括华盛顿特区在内的司法部检察官共同起诉美国微软公司,告它涉嫌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而核心的诉讼,是指微软违反《反垄断法》第二部分。

比尔·盖茨后来发表辩护文章,讲了一个道理,他说:“操作系统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捆绑的历史。”

第一,微软有没有给竞争对手造成准入的障碍。第二,微软声称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捆绑,而是整合。第三,那就是微软的竞争,到底是友好竞争还是恶意竞争。

这个案子到了上诉法院,上诉法院的法官似乎就更明白,微软做的事情其实是促进竞争,而不是破坏竞争的。上诉法院的法官说:微软的所作所为是整合(integration),不是捆绑(bundling)。所以微软没罪。

但是微软在美国的麻烦结束了,在欧洲的麻烦又来了。欧盟控告微软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上,免费捆绑媒体播放器。这次微软就没那么幸运了,在2008年欧盟的法院驳回微软的上诉,罚微软14亿美元。

值得思考的是,像微软公司这样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型公司,不断地在自己的软件上增加新的功能,挤压竞争者的生存空间,我们应不应该事前给它设定一个合理的限度?这个限度在哪里?

第149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1/4)

在1911年迈尔斯博士案当中,有最低零售价限制的做法,以及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它违反《反垄断法》的理由。接着在2007年美国最高法院,又推翻了自己当年的判决。

第150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2/4)

最低零售价限制背后的经济学原因,最低零售价限制确实能够显著地,甚至完全地消灭它们之间的价格竞争。但是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减少了价格维度上面的竞争,零售商之间就会在价格以外的维度——也就是服务的维度展开竞争。

所以这种做法,会促进零售商之间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而这是厂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最低零售价限制,在削弱了同一个品牌不同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的同时,增强了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简单地说,最低零售价限制这种做法,历史上早就有了,但是在1911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判作违法。经历了49年,也就是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后,经济学家终于给出了理由充分的解释。又再经历47年,差不多也是半个世纪,美国最高法院才接受经济学家的建议,正式修正自己的错误,让最低零售价限制变得合法。

第151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3/4)

在1911年到2007年的96年当中,不是风平浪静的,当中有过几宗重大的相关案件。这些案件的判决,使得里根公司和它的律师团队有了十足的信心,觉得最低零售价限制这件事,能够重新杀回美国最高法院,能够有重见天日、平反昭雪的一天。

这96年当中发生了最重要的是两件大事:第一是分区销售合法化了;第二是最高零售价限制合法化了。这两种商业行为的合法化,最终为最低零售价限制合法化铺平了道路。

最低零售价限制的经济学理由就在于,它要通过限制价格的竞争,鼓励零售商在服务的维度上面展开竞争,防止一些不提供服务的零售商,搭那些提供服务的零售商的顺风车。防止别人搭顺风车,这是核心问题。分区销售这种商业模式,背后的机制也是一样的。

第二场战役,战役的起因,是1968年的“Albrecht报纸案(Albrecht v. Herald Co. )”。报社败诉。不仅维持最低零售价限制是违法的,维持最高零售价限制也是违法的。这个判决一下来就是29年。直到1997年,又发生了“可汗汽油案(State Oil Co. v. Khan, 522 U.S. 3)”。最高零售价限制合法了。

到了2007年,里根公司临门一脚,又再次把最低零售价限制送进了美国最高法院,最后使得最低零售价限制也变得合法了。这当中经历了整整96年。三场战役打下来,垂直销售限制算是在美国合法了。

第152讲丨最低零售价限制(4/4)

不管是最低零售价限制、最高零售价限制,还是销售区域的划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面上看,它们都是一种限制贸易的行为、限制贸易的约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们又引导了经销商在另外的一些维度展开了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这是垂直销售限制积极的经济学意义。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反垄断法》对于垂直销售限制,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我国《反垄断法》第十四条规定: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第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第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也就是说,转售价格限制是被我国《反垄断法》第十四条所禁止的。

其实这样的禁令,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垂直销售限制在美国100多年的实践史。在这过去100多年里面,人们对垂直销售限制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充分地吸收当中的经验教训。

当然,我们国家的《反垄断法》,除了第十四条限制了垂直销售限制以外,还在第十五条规定了许多例外的情形。它规定:

为了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是例外;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是例外;为了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是例外;为了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是例外;因为经济不景气,为了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是例外。

当我们把所有这些例外都加在一起,第十四条跟第十五条共同发生作用以后,整个《反垄断法》的效果是怎么样呢?很多人说样样都是例外,加起来总的效果就是零了。

但我自己的看法是,效果可能比零还差,可能是负的。因为如果《反垄断法》既没有第十四条也没有第十五条,那么商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有了第十四条,又有了第十五条以后,执法机关就有了一个巨大的酌情空间,这当中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第153讲丨本身原则和理性原则

反垄断执法当中两种不同的执法原则:其中一种叫本身违法原则,简称“本身原则(per se illegality)”或者简称per se rule,另外一种执法的原则叫“理性原则(或称合理原则,rule of reason)”。

1. 本身原则:只要做了就违法。2. 理性原则:是否违法要看具体条件。

法律的条文是静态的,层出不穷的案件是动态的;法律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但层出不穷的案件,又会倒过来影响法律的改变。

第154讲丨让子弹飞一会儿——假阳性和假阴性

第一类错误(type I error),假阳性错误,意思是你认错人了,把不具备你所指特征的对象当做是具备这种特征的对象了。你要捉一个坏人,你捉错了坏人,捉了一个好人,这时候你犯的是假阳性的错误。

依此类推,假阴性的错误指的是放错坏人了,你把那些本来就具备你想要确定特征的对象,当做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对象而放过了。

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是具有此消彼涨关系的。在反垄断领域:放错坏人远不如抓错好人危害大。今天新经济蓬勃发展,有许多新的商业模式涌现出来,政府有关的管理部门也应该奉行相同的管理哲学,做弹性管理,做园丁式的管理,做底线管理。新的业务模式产生了,先让它存活一段时间,看看问题在哪里,看看商业机构本身是不是已经有能力解决问题,再来监管、再来立法。

第155讲丨反思反垄断法

法律经济学这门交叉学科,其实就是从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分析开始的。

波斯纳:反垄断法惩罚成功者偏袒失败者。

科斯:我被反垄断法烦透了。当价格上升的时候,法官就说这是垄断;当价格下降的时候,法官就说这是掠夺性定价或者说是倾销;当价格不变的时候,法官又说这是一种价格勾结。法官到底想怎么样呢?经济学家一旦看见自己看不懂的、没看过的商业模式,就会想到反垄断法,他们怎么就不好好想想,当中是不是有经济学的规律在里面呢?

第三季度复盘丨经济制度如何理顺人际关系?

整个第三季度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 信任、合作和竞争。这是人际关系当中紧密度递增的三个阶段。

1. 建立信任就是减少意外

2. 主动付出容易取信于人,恰当补偿可以激发忠诚

3. 成本越低责任越大

4. 管理的核心就是防止资源被欺负

5. 强行调节工资会破坏企业活力

6. 不公平的合约可以纠正不公平的关系

7. 清晰的关系能使企业活力大增(有限责任公司)

8. 有效才能做大,而不是做大了就会有效

9. 技术进步史就是一部捆绑的历史

10. 垂直限制能够促进品牌之间的竞争

11. 倾销策略容易自毁长城

12. 反垄断法宁可错过,不可杀错

背后的机理是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作,但到处都是不靠谱的人、不靠谱的事。怎么样才能减少遇上这些人、这些事的机会,办法就是合约的选择、制度的建立。

第156讲丨对反垄断法的四层认识

四个学派,刚好构成了对商业行为和竞争政策四个层面的认识。

1. 哈佛学派:用静态模型分析商业行为。经济学模型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跟语法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相像。每当语言发生了变化,语法的描述就要跟进。同样,市场竞争是剧烈变化的,现实生活当中的每一个具体案例,构成了市场竞争逻辑的整体。每当模型和现实不符的时候,我们不能要求现实改变得像模型那么完美,而是要让模型变得跟现实更加贴近。

2. 芝加哥学派:供应者和需求者从不竞争。相反芝加哥学派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解构企业,解构产品,解构企业之间的关系,解构市场上的营销策略。他们对一个一个案件,对一种一种的商业行为,也就是一种一种《反垄断法》限制的罪行进行研究。芝加哥学派对反垄断法的贡献比哈佛学派要更进一步。

3. 奥地利学派:市场不需要反垄断管制。芝加哥学派的方法。那好像是一个人拿着一块块砖头在审视,说这块砖头这里有毛病,那一块砖头也不应该这么来放。这不是每一块砖头的问题,是这整整一堵墙就不该建的问题。他们认为竞争本来就是开放的,竞争本来就是多元的,竞争模式的涌现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学者和官员都是后知后觉的,最好不要管那么多。

4. 弗吉尼亚学派:反垄断法是一种寻租工具。公共选择学派又被称为弗吉尼亚学派,是因为这个学派最早的许多先驱人物,他们都是在弗吉尼亚的几所大学里面任教的。他们换了个角度,解释为什么错漏百出的反垄断法,竟然在世界各地还那么受欢迎,原因是有很多人都从中得利了。

第157讲丨小心思和大现象——宏观经济学为何难

宏观经济学这个概念,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创立的经济理论开始风行以后,宏观经济学这个概念才出现的。

1. 微观经济学:关注需求与供给

“ 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 ”,是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任何一宗交易都是以个人的偏好和选择为依据的。

2. 宏观经济学:研究加总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所考察的变量是由无数具体的交易汇总起来的抽象概念。困难之一:加总变量之间因果关系难确定。困难之二:微观动机与宏观现象因果关系不显著。困难之三:影响因素多而案例数据少。困难之四:经济现象和政策措施之间存在时间滞后。困难之五:政府很难把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身份分开。

第158讲丨货币的起源

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也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最大的作用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

货币作用之一: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

货币作用之二: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货币作用之三:增加市场交易量,而正因为这样,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社会都会采用这样那样的商品来作为货币。

第159讲丨商业银行创造货币

500多年前,16世纪英国的伊丽莎白铸币局局长格雷欣(Thomas Gresham,1519 - 1579),发现了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那就是,一个社会一旦确定了用某种商品来作为货币,这种商品在流通当中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质量较高的品种会被人们保存下来,质量较低的会留在流通当中,质量不高的货币会把质量较高的货币驱赶出流通的领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Gresham‘s law: Cheap money drives out valuable money. )”。劣币驱逐良币是对的,是符合经济效率的:“劣币就是有效率的货币( Cheap money is efficient money. )。”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跟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

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有可能遇到两类困难:第一是流动性的困难,那是商业银行体系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类的困难是资不抵债的困难,那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

对第一类困难我们应该出手相救;对第二类困难我们可能应该让它自生自灭。但是要区分到底是哪种困难,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这是为什么学者和官员,经常就金融问题进行争论的原因之一。

第160讲丨中央银行的作用

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是这个国家发行的负债证明书;谁发行货币谁就能够凭空地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经济学上称为铸币利差或者铸币税;各国的中央银行都有一个基本的任务,那就是控制和调整一个国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同时还要充当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第40周问答丨比特币的局限

货币的最大作用就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所以今天的比特币,确实也可以用来交换、用来储值,甚至用来投资。但问题是,比特币跟其他曾经用过的各种货币一样,也还存在着自身的各种问题,它还远远没有到完美的地步。它能不能够流行起来,能不能够被人民和政府所承认,又会不会被其他的、更完善的电子货币所取代,都是未知之数。

各国发行货币或者说超额发行货币,其实是一个比丑的过程,不是一个比美的过程。只要你超发货币的速度比别人低一点,那你国家的货币就比别的国家的货币更坚挺一点,五十步笑百步。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到底有多克制,取决于其他的国家到底有多不克制。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背后支撑就是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信用。大家总相信,别人借了钱都是会还的,整个社会就建立在这种信念、这种信用上面。它当然也是脆弱的,一旦出现重大的判断失误,金融业就容易陷入危机。

第161讲丨通货膨胀的根源

经济学家一直以来,分析通货膨胀的一般性理论框架,那就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一个社会里面货物的总量乘以平均物价。用符号来代表就是:

M指的是货币总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平均物价,Y是社会的货物总量。

我们稍微做一个移项就能够看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这个社会的货物总量成反比。换句话说,货物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就越低。

而同时,这个社会的平均物价也跟货币流通总量成正比,货币流通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同时它也跟货币流通的速度成正比,货币流通的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

也就这么一个四个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货币数量论,这是到今天为止经济学家理解通货膨胀的最基本框架。

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两个经济学派:一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他们提出来的对抗通货膨胀的措施也是各种各样的;另外一派经济学家,他们一成不变地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发多了,解决的办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减少发钞,控制货币发行量。

第162讲丨通货膨胀的过程

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面摊匀的现象,被称为“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

通货膨胀是钱太多了,钱不值钱。钱不值钱什么意思?钱相对于物来说不值钱了。所以在整个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中,财富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人会受损;而财富主要以物的方式保存的人会相对得益。

而惩罚涨价的人,买房的人,限制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并不能改变正在发生通货膨胀的这个事实。枪毙信使并不能改变坏消息,英文有句谚语叫 Don't shoot the messenger,不要枪毙信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通货膨胀是一种无形的税收。不同资产配置的人之间会有财富转移,私人和政府之间也会发生财富转移。

第163讲丨通货膨胀与失业

United Kingdom, )》。他研究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失业率,一个是货币工资的变化率。

货币工资变化率跟失业率之间的反比关系,这本来是符合常理的,容易理解的。

后来的经济学家把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改了一下,那就是把货币工资变化率改为通货膨胀率。他们画出了一个新的图,横坐标不变,都是失业率,但纵坐标就从货币工资变化率变成了通货膨胀率。

这时候经济学家又再往前跨一步,他们说:根据英国的统计数据,失业率跟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向的关系,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相反,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也就越低。

1968年两位经济学家,一位是我们熟悉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另外一位是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1933-),他们两位独立发表了他们的论文,认为在长期内,不存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如果政府反复地使用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的话,失业就减不下去了,到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滞胀——既存在通货膨胀,又存在经济停滞的现象。

到今天,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长期看来,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也就是说在长期而言,不论通货膨胀率是多高多低,失业率或者就业率都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常数。

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今天大多数经济学家的一个共识。

第164讲丨通货膨胀与汇率

第一,国与国之间对真实资源的供给和需求;

第二,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变化;

第三,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外币兑换所施加的各种管制。

经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不可能三角定律”(The law of impossible trinity):任何一个国家在三个可取的选项当中,也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的稳定性和本国货币流通量的控制权这三者当中,只能任意选择两个,不能三个兼有。

第41周问答 | 通胀期间买房好不好?

货币这种协调工具打磨得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应该是稳定的。央行独立性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央行应专心对付通胀,不宜兼顾太多职责。避免通胀的最佳办法就是控制货币发行。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只有合适的汇率才最好。

假期即将结束,休息,休息一下!

负债达到100%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怎么理解,最好是有公式可以直观的体现出来,纯理论的说明也请一定要说清楚,谢谢了... 负债达到100%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怎么理解,最好是有公式可以直观的体现出来,纯理论的说明也请一定要说清楚,谢谢了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负债是现代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是构成企业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债,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进行经营的。企业负债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通过借款、发行债券、租赁等方式向债权人筹集的债务资本;二是企业由于信用关系而形成的应付款项等。

负债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厚利,又可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双重作用和影响,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因为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不好,负债过少也不意味着好。若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相反,若负债过少,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举债投资是神奇的工具,但务必妥善运用。这时应坚守借贷的两大原则:(1)期望报酬率必须高于贷款利率;(2)在最坏的情况下,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还本付息。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识财务杠杆的存在及其影响。

所谓杠杆,简言之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小搏大的工具。阿基米得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整个地球撬起。”延伸到财务杠杆上,可以这样说:“借我足够的钱,我就可获取巨大的财富。”具体来说,财务杠杆就是指在企业运用负债筹资方式(如银行借款、发行债券、优先股)时所产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由于利息费用、优先股股利等财务费用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股普通股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将相对减少,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好处。

假设现在有一项投资,需要10万元的资本,预估会有30%的报酬率,如果我们全部以自有资金来投资,那么这10万元的自有资金报酬率就是30%.但是,如果只拿出6万元,另外4万元是利用借贷获得的,借款年利率为15%,虽然表面的报酬率也是3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6万元,因此这6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3万元(%),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6000元(40000×15%)之后所得,这样财务杠杆操作的报酬率高达40%(×100%)。

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1)负债是财务杠杆的根本,财务杠杆效用源于企业的负债经营;(2)在一定条件下,自有资金愈少,财务杠杆操作的空间愈大。利用财务杠杆操作,看起来获利率很高,但是必须操作得当。如果判断错误,投资报酬率没有预期得高,甚至是负的时候,再加上需要负担的借贷利息,就变成反财务杠杆操作,反而损失惨重。

二、合理运用财务杠杆,提高企业筹资效益

由前述可知,财务杠杆对企业的资金运用有一种放大效应,当企业运用了负债,财务杠杆的效应就会显现。但是负债并非越多越好,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筹集资金后资金的利润率是否大于利息率,如果是,则负债的运用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每股利润,负债体现的是一种正杠杆的效应;反之,负债的运用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每股利润,负债体现的是一种负杠杆的效应。当然,这仅仅是对单种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进行阐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筹资的渠道很多,财务杠杆效应往往是通过组合的筹资结构体现的。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从资本结构角度谈论

资本结构是指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从净收入的角度来考虑,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加大了股东权益的风险,会使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内,权益资本成本的上升不会完全抵消利用资金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此,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过度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以后,债务成本也会上升,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转折时的负债比率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企业筹资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这就呈现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结构。企业筹资必须达到综合资金成本最小,同时将财务风险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就是最佳资本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合理确定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比例,把握资本结构的最佳点呢?

1.从企业的营业收入状况确定:营业收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的企业,可以提高负债比重。因为企业营业收入稳定可靠,获利就有保障,现金流量可较好预计和掌握,即使企业负债筹资数额较大,也会因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获利稳定而能支付到期本息,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相反,如果企业营业收入时升时降,则其现金的回流时间和数额也不稳定,企业的负债比重应当低些。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决定企业的负债临界点。负债临界点=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率/借款年利率。企业负债筹资规模若超越这个临界点,不仅会陷入偿债困境,且可能导致企业亏损或破产。

2.从企业财务管理技术方面确定:长期负债大都是用企业的固定资产作为借款的抵押品,所以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可以揭示企业负债经营的安全程度。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以2∶1为安全。只有固定资产全部投入正常营运的企业,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维持1∶1的比率关系。

3.从所有者和经营者对资本结构的态度确定:如果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愿使企业的控制权分落他人,则应尽量采用债务筹资而不采用权益筹资。相反,如果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太愿意承担财务风险,则应尽量降低债务资本比率。

4.从行业的竞争程度确定:如果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较低或具有垄断性,营业收入和利润可能稳定增长,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可较高。相反,若企业所在行业竞争强烈,企业利润有降低的态势,应考虑降低负债,以避免偿债风险。

5.从企业的信用等级方面确定:企业进行债务筹资时贷款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的态度往往是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的信用等级决定了债权人的态度,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应以不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为限。

从以上筹资的定性分析中可概括出:(1)如果企业处于新建或不稳定和低水平发展阶段,为了避免还本付息的压力,应采取偏重股东权益的资本结构,包括内部筹资、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筹资等;(2)如果企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则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借款等负债筹资的方式,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偏重于负债的资本结构。

(二)从财务结构角度谈论

财务结构是指企业各种筹资方式的组合构成,通常用资产负债率表示。财务结构的类型有3种:(1)资产负债率为100%,股东权益比率为0,全部为借入资金;(2)资产负债率为0,股东权益比率为100%,全部为自有资金;(3)资产负债率与股东权益比率均小于100%,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各占一定比例,比例的不同又会衍生出若干种具体的财务结构。企业全额负债经营,风险全部由债权人承担,不仅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会严重干扰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设立必须要具有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由股东出资形成,也即实践中不允许上述第一种财务结构存在。企业全部依靠权益资金经营,无负债,虽不受法律的制约,但权益资金成本高,不能根据需要作灵活的调整,且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交易的结算关系和临时性资金需要,第二种财务结构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第三种财务结构才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也就是如何安排和调整负债与股东权益资金的比例,使之更趋于合理。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财务结构呢?

1.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借入资金成本小于权益资金成本,流动负债成本低于长期负债成本,所以提高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将使公司实际负担的资金成本下降。

2.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杠杆效益是指企业负债经营能使权益资金获得的额外利益。在企业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经营会使权益资金利润率超过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并且负债比率越高,这种财务杠杆效益越大。但若企业获利能力很差,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经营或高负债比率将使权益资金利润率下降,甚至无利可图或发生资本损失。这种财务杠杆负效益应尽量避免。企业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息率,这是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前者大于后者,提高负债比率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

3.财务风险适度。企业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高,虽然能够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并能为股东带来财务杠杆效益,但加大了财务风险。如果风险过大,以至于债务到期不能偿还的概率很高,企业就可能陷入破产的境地,持续经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应根据预计的现金流量,合理安排债务的数量、种类和期限,降低财务风险。

企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就得有投入,在企业自有资本私有制的情况下,举债投入无可非议。那么,怎样才能在企业发展和控制负债风险之间寻求一条最佳途径?在一般情况下,负债成本必须低于投资项目预期回报额,否则,经营无利可图,任何优惠的筹资条件、诱人的投资项目都是不可取的。

(一)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企业一旦确定应进行负债经营,随之一是要确定举债额度,合理掌握负债比例;二是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耗结构。企业在举债筹资时,必须考虑合适的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举债方式由过去单一向银行借款,发展到可多渠道筹集资金,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1)向银行借款。这仍然是企业借款的主渠道。但由于银行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主战场,银行贷款既要受资金头寸的限制,又有贷款额度的制约,双向钳制,所以贷款难度较大。如果国家紧缩银根,最先遭到调控的就是那些借债大户。(2)向资金市场抗拆借。它是通过金融机构,对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通过资金市场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这种渠道得到的资金,一般使用时间不长,而且资金成本较高。(3)发行企业债券。向企业内部发行债券,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起来,为企业的兴衰存亡而共同奋斗,但能筹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向社会公开集资,虽然可以筹集到数额较大的资金,但资金成本高,稍有不慎,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4)稳妥地使用商业信用。它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背书转让; 在资金紧张急需现款时,可以在银行贴现取款。它是解开三角债的最佳选择。但使用商业信用,要有健全的经济法规和良好的商业道德,即商业信誉好,才能稳妥地为我所用。否则,再好的办法,对信誉太差的人来说也是一纸空文。(5)引进外资。即通过种种渠道(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从国外借贷资金。引进外资时,则需要考虑汇兑风险。目前虽然国家利率政策宏观控制较严,但社会拆资成本化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在选择筹资渠道时不能盲目,要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同时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企业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短,企业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就大;使用期限长,风险小,但资金成本高。所以企业对不同期限的借入资金要合理搭配,以保持每年还款相对均衡,避免还款过于集中。

(二)复合杠杆及企业筹资效益

财务管理中涉及的杠杆主要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复合杠杆,并对应着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总风险及有关的收益。财务管理利用杠杆的目标是:在控制企业总风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收益。

1.经营杠杆及经营风险。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的存在所产生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固定生产经营成本为零或者业务量无穷大时,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将等于产销量变动率,此时不会产生经营杠杆作用。从另外的角度看,只要有固定生产经营成本的存在,就一定会产生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营业收入-基期变动成本)/基期息税前利润。(1)在其他因素不变(如营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2)如果固定成本不变,则营业收入越多,经营杠杆系数越小,并且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2.复合杠杆与企业总风险。复合杠杆是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连锁作用的结果,反映营业额的较小变动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现象。(1)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2)复合杠杆系数反映企业的总风险程度,并受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影响(同方向变动)。因此,为达到企业总风险程度不变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经营杠杆系数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适当提高负债比例来提高财务杠杆系数,以增加企业收益。虽然这样会使财务风险提高,但如果经营风险的降低能够抵消财务风险提高的影响,则仍将使企业总风险下降。于是,就会产生企业总风险不变(甚至下降)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好现象。

综上所述,要提高企业筹资效益,就必须把握好企业财务结构、资本结构,按照企业预期合理搭配各种筹资方式;同时,合理安排企业的负债规模、期限、结构,达到财务杠杆效益优化,从而解决财务杠杆与企业筹资效益的问题。

净收益理论认为, 由于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 运用债务筹资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 且负债程度越高, 综合资金成本就越低, 企业价值就越大。按照该理论, 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 企业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企业价值最大。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只写给刚入门想学价值投资的人 一、价值投资.理论原则篇价值投资的原理其实就是一句话,即“用三四毛钱的...

一、价值投资.理论原则篇
价值投资的原理其实就是一句话,即“用三四毛钱的价格买入价值一元的优质公司的股票”。这一句话包含着价值投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投资的标的必须是优质公司;二是安全边际,即用三四毛钱的价格买入价值一元的东西。而这也引申出两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一是如何在成百上千的上市公司中辨别出其中少数的优质公司?二是如何确定安全边际?理论原则篇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巴菲特曾说:“要与伟大的公司为伍”。由于我们没有能力去经营一家公司,所有就要找到优质公司,找到一群优秀的人才,然后把我们的资产在合适的价位托付给他们。所以价值投资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择优质公司,那么如何在成百上千的公司中辨别出这种优质公司呢?对此,彼得林奇给出了答案,他说: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专家一样出色。在工作、购物、参观展览、吃东西的时候多留意一下,或者多关注新出现的、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就能找到赚大钱的股票。这一套方法,即用常识选股,连小学生都不难学会,但唯独成年人认为这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太不“复杂”了,从而拒绝简单的同时,也拒绝了财富。

大多数优质公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能接触得到。比如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茅台酒;几乎每个人每个月都会上缴保险费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钱包里用的招行卡;房地产行业的万科;电器零售的苏宁电器等等。

 用常识选股就是这么简单,完全不需要高深复杂的经济学知识。事实证明,人性中存在着有将事情化简为繁的倾向。大道至简,世界本来就是简单的,只是我们成年后将其搞复杂罢了。

1.2必须对公司想清楚的三个问题

   买入前必须想清楚的三个问题:

1.3   买入优质公司后需要长远的眼光和耐心

 买入优质公司不代表一买就能涨,相反,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它可能比别的股票跌得更凶;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它有可能比别的股票涨的更慢。因为好公司往往没有动人的故事,没有炒作的题材,如白开水般平淡,所以短期内股价难见有上涨的希望。但优质公司和垃圾公司的区别在于优质公司的股价跌下去了,几年后还是会涨回来的,而差公司股价跌下去后,就有可能永远也涨不回来了。所以投资需要远大的目光和耐心,找出优质公司后,谁能把眼光看得越远,谁有比别人更多的耐心等待,谁就能赚的越多。而不是天天关注明天后天短期的股价涨跌。

安全边际指的就是用三四毛钱的价格买入价值一元的东西。由于价值的估算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必须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安全边际以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巴菲特说过一句话:当股价特别高估和特别低估的时候,我可以分辨得清。但90%的时间估值在两者之间时就无法分辨了。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价值估算的模糊性,当估算出的价值为一元时,其实际的价值有可能是8毛,也有可能是一块一,这时要用9毛的价格去买入估算价值为一元的东西时,你就无法确定是否值得,而且这也降低了你的收益,但当市场给出三四毛钱的价格时,你就不难做出决定了。下面是判断估值最常用,也是最有用的三个指标。

市盈率(PE)= 股价/ 每股收益;
均值回归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属性。当市盈率偏离中轴线太远时,它一定会向中轴线靠近,不管是高估还是低估,高估值的迟早会跌下来,低估值的迟早会涨上去。但由于低估值被低估的时间远可能比想象中的长,所以在低估值区间买入优质公司后仍有可能被套个20%~30%。相反,在高估值卖掉后,股票也有可能继续往上涨。低估后还有更低估,高估后还有更高估,但这并不代表你的投资水平低。巴菲特也经常买了就套,卖了就涨。但这也不影响他积累巨额的财富。只要投资者真正能做到低市盈率买高市盈率卖(当然要结合PEG和PB 判断),那么你离财富就不远了。

2.2 市盈率相对增长比率(PEG)

市盈率相对增长比率(PEG)=(市盈率/ 利润增长率)*  100%

PEG 是彼得林奇发明的,是在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分析指标,用于弥补市盈率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的不足。

判断股价是否高估的一个标准就是:市盈率不应超过收益增长率,即PEG< 1,但当市盈率超过40时,就表明股价已过于高估,因为即使有收益增长率40%的公司,如此之高的收益增长率也难以长久保持,公司增长速度过快,往往自我毁灭。

2.3 市净率(PB)= 股价/ 每股净资产

一家公司经营的业绩越好,其资产积累的就越多,股东用友的权益就越高,所以市净率越低,投资的风险便越低,投资的价值便越高。

投资决定的做出并不是单单看一个指标的高低好坏,而是必须纵观三者的关系,才可做出投资决策。这些简单的指标不会把投资者弄得一头雾水,但太过复杂的经济学、投资学模型一旦脱离了理性和常识的基础,往往对未来预测演绎成截然相反的错误推断。大道至简,简单才是最美的。

二、价值投资.实践操作篇
1.“一买三卖”的原则

 价值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守“一买三卖”的原则:

“一买”: 当优质公司的估值进入低估区域时,买。应当注意的是,不应要求能买到绝对底部,买到最低点,因为那是神做的事,不是人做的事。绝对底部是不可预测的,原因在于如果绝对底部真可以被预测出来的话,绝对底部也就不会形成了。正确的投资方法应是买在相对底部,做左侧交易,少做右侧交易。

“三卖”: 1.公司业务从根本上恶化了,此时应立即卖出,不管亏损还是盈利,绝不可抱着再等股价涨多一点再卖的侥幸心理。

很多人认为分散投资能够降低风险,“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其实不然,事实是分散投资只能平滑投资者的收益波动曲线,降低投资的波动性,但并不能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恰恰相反,分散投资会增大投资风险并减少投资收益。原因在于相比较将资金集中在少数几家自己了解,而且对其经营极具信心的企业,当你把资金分散投资时,你不可能将你所投资的每家公司都了解的那么透彻。巴菲特曾为此说过一句很风趣的话:过度分散投资的麻烦是,若你拥有四十位妻妾,你一定没有办法对每一个女人认识透彻,长期下来,我们集中持股的政策终会显现出它的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多元化往往是成功的极大障碍。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是单一业务的。投资也一样,要想赚大钱,必须在单一品种上下注,这才是跑赢指数的唯一方法。即“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它”。

3.做大波段的低买高卖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波动较成熟市场的大,投资者完全可以做到大波段的低买高卖。低价买入优质股,当其触动三大卖出条件“高估卖出”一条时卖出,做大波段的低买高卖。而不是在每天的小涨小跌中做差价。

价值投资并不等于大家所认为的长期投资。随着市场走向的不同,价值投资可短、可中、可长。只不过价值投资多以长期投资为其表现形式罢了。其本质是对低买高卖的深刻理解和严格执行。当按照价值投资的标准买入股票后,不论持股的周期是三个月,还是三年,五年,只要触动了三大卖出条件的任何一条,就要果断卖出。但如果没触动三大卖出条件任何一条的话,除非股价下跌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买入时机,否则忽略股价短期的涨涨跌跌,继续抱着优质股票睡大觉。

价值投资并不等于逆向投资,价值投资原则是本,而逆向投资是投资者严格遵循价值投资原则进行操作的外在表现罢了,但由于市场先生短期经常性的错判和大众的从众心理两因素的双层作用叠加,绝大部分价值投资都表现为逆向投资。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也就是价值投资逆向操作的道理。

许多人认为价值投资不适合在中国实施,因为中国证券市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价值投资应用到中国会水土不服。但原则之所以称之为原则,就在于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性。中国有不少实践价值投资成功的人,但相比投身于中国证券市场的人数就寥若晨星。价值投资在中国的“水土不服”,问题完全不在价值投资原则本身,而在于很多人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不深,执行不严,亏损出场后就全都怪在价值投资理论上,这是典型的睡不着觉怪床歪。中国证券市场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影响真正行价值投资事的投资者获得成功,美国的证券市场也不是天生就这么规范的,它也是一路边走边完善过来,但这也不影响巴菲特的财富滚雪球,将财富从年轻滚雪球到现在,从以前制度并不完善的美国证券市场滚雪球到如今,巴菲特说过:即使生在中国,他也一样能成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况且我国的证券市场有十几倍到五十多倍的平均市场市盈率波动空间.而成熟的市场则明显窄于中国市场,理性的投资者只要充分利用我国证券市场固有的周期波动特点与税收优势,取得超额的收益是完全可能的,中国证券市场无疑为理性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穷于应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