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电影哪里打开?

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广电时评

以“大屏首唱,小屏二创”为融创思路,跨屏互动音乐节目《为歌而赞》将节目还原成一个“社交场”,让歌者与来自社交平台的声音“面对面”,是一次音乐节目的“破壁”试验。

3月13日,由浙江卫视和抖音联合出品的音乐综艺《为歌而赞》在浙江卫视和抖音同步播出。作为一档台网合作的跨屏互动音乐节目,《为歌而赞》不止于传播渠道的破屏,而是通过“百赞团”的设置,让社交平台的“赞评转”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大屏首唱,小屏二创”思路驱动下,积极探索节目的长尾传播效应。

观点碰撞,百赞团带来“大众声音”

唐霄汉带着流行音乐摘得前两期冠军、告别“无名之辈”;阿云嘎凭借音乐剧又“火”了……《为歌而赞》播出以来,让类型不同、风格迥异的音乐和音乐人获得高关注,而背后将其送上“热搜”的是100位“百赞团”成员。

“百赞团”是《为歌而赞》的一个关键设计,由抖音平台100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组成,为现场新歌、热歌的对战“发声”,当然,他们也是“小屏二创”的一员。

尽管同为创作者,他们的眼光可不尽相同。首期节目,“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般的音乐点评火辣上演。

音乐人张韶涵改编经典曲目,同时也是抖音热门曲《心恋》,并在演唱时加入默剧的表演形式。曲终,“百赞团”成员、抖音翻唱作者点赞“现场融入的舞蹈表演,更能映衬改编之后的欢快曲调”,但也有犀利声音指出,改编之后的《心恋》失去了原作氛围。

互联网时代,观众对于音乐的评判方式如此直接,“我们以前会花很长一段时间听一整张专辑,现在听歌3秒钟如果不喜欢就直接切掉了”。百赞团的设置就模拟了这样一个快速行进中的音乐市场。100位百赞团成员,既有专业视角,也有“纯路人”眼光,这种“拼盘”构成多元听众的缩写。

从目前更新的三期节目来看,获得“百赞团”青睐的音乐并无固定“套路”,流行、民谣、说唱,但凡能够第一时间“抓”住他们耳朵的,都可能获得由他们送上的点赞“音符”。与此同时,不同观点碰撞出一次次对于音乐话题的探讨。

最新一期节目中,由刘柏辛改编的《火红的萨日朗》引发关于“改编尺度”的探讨。大部分“百赞团”成员认为,改编后的旋律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也有成员提出大跨度的改编破坏了原曲的意境。

如果说“百赞团”成员之间的“较量”代表了部分听众的声音,那“百赞团”与音乐人之间的交流则更聚焦创作本身。张信哲在演唱之后感触颇深,“你们(百赞团)提供给我很多新鲜有趣的观点,这些是我们平常在做音乐的时候不会考虑到的”。他说,“比如我之前不会考虑这首歌会成为美食博主创作的一部分,这些思考会帮我拓展音乐眼界。”

对于这种让音乐与市场“秒融通”的方式,虽然场面有时“空气凝滞”,但对于音乐创作而言具有一定价值。由衷的赞美是一份肯定,犀利的点评也让其在“严苛”中打开一扇对接市场的大门,在最短时间内搜集听众反馈,反哺创作本身。

搭建“社交场”,音乐节目“破壁”

音乐综艺向来是电视荧幕的“熟面孔”,当音乐节目遇到网络社交,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为歌而赞》进行的就是这样一次“破壁”试验。

就音乐类节目而言,嘉宾点评与其相伴而生,但《为歌而赞》让社交平台的声音担纲“主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声音的维度,这也成为节目的差异化所在,正如主持人华少所说,“彼此对对方意见的不赞同是节目的最大特点”。《为歌而赞》搭建“社交场”,让与音乐相关的各方“同框”,提速唱者、听者的沟通效率,不管意见相同或是相左,都是一次信息茧房的打破过程,也是一次思维空间的碰撞过程。

多元倾听、理性选取,有接纳亦有坚守,让不同圈层间的碰撞产生积极力量。在此基础上,《为歌而赞》的二次传播思路同样值得关注。

采取“大屏首唱、小屏二创”的跨屏互动形式,节目并非将大小屏单纯叠加,而是通过“小屏二创”环节,实现音乐热度的再延续。

在这样的思路下,节目中的好作品在网络平台破圈传播:唐汉霄新歌《烂泥》在QQ音乐大热,其改编的热歌《绿色》在抖音平台上短短3天播放量便达到6亿;阿云嘎以音乐剧形式演绎新歌《变形记》获“百赞团”宣推资源,让小众音乐走向大众;节目中的多首歌曲在抖音等平台都随着二创持续传播。

当下,一首歌曲的传播度,与音乐质感有关,亦与兼具音乐属性和社交属性的“新推手”抖音有关。基于此,《为歌而赞》借助卫视与抖音打通大屏小屏的传输通道,更找到二者的内容适配通道。一方面,让“百赞团”代表平台、新青年集合地,一方面,让一期节目的结束成为网络传播的开始,于受众的关注中实现长尾传播。从这两个维度上看,《为歌而赞》将“社交场”置于舞台之上,是一场关于音乐创作的试验,同时也是一次关于音乐节目“出圈”的试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光怎么看自己下载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