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筹和水滴筹是一个平台吗

作者 | 张天潘(时政评论员、公益观察员)

本文系作者投稿,经作者确认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4月13日下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水滴筹员工“因为扫楼时劝病人立项,打扰到病人被举报。随后,水滴筹员工在医院里揪住了他们怀疑的‘举报者’殴打。”有网友指出“举报者”系轻松筹员工。

随后这两家个人求助领域的“冤家”先后发布声明互相指责,这两家公司一直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双方在业务和舆论上的你来我往互怼已经多年了,这次的斗殴是直接的真枪真刀的冲突了。

而这个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就问:你们不是都是做公益吗?怎么还抢生意了?连新华社也蒙圈地如此发问。其实这个疑问从根子上就是错的。

我可以360°地打包票地说,它们做公益,都是公众被误导之后的误解,它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生意,与公益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大家的记忆不是都和金鱼一样超不过7天的话,看到这次水滴筹和轻松筹斗殴后,应该都能想起来去年年底水滴筹扫楼事件的巨大质疑吧,这事件可以说是上次扫楼事件的升级了。

去年11月底,一段卧底水滴筹视频曾被曝光,视频中曝光筹款顾问(他们常自称“志愿者”)地毯式扫楼,挨个病床问病人困不困难,需不需要筹款帮助。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地推员们在地推中出现多项欺诈做法,包括扫楼劝募、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以及模板化撰写求助故事。

当然,这些“志愿者”,真不是在做志愿服务的,他们是通过引导患者筹款赚取提成的,每单最高提成150元,而且实行KPI管理,每月必须发完35单,末位淘汰,做的好月入过万。这些都是他们为什么在医院大打出手的真正原因——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啊。

水滴筹被称为“下沉四小龙”获得了腾讯等的投资,而之所以能够用户不断下沉,获得快速发展,往往就是靠其在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等进行了大力地推模式发展起来的。在公益行业内,几年前就在忧心如此地推造成的问题了,导致了不断有各种负面事件被爆出来,一次次冲击公众的善心和信任。

在水滴筹扫楼事件被曝光前半年多,我就在刊发于媒体的针对德云社艺人重病众筹百万事件的评论中说过:“在推广的时候,作为商业公司的平台,往往出于利益驱使(比如为了市场占用率、用户数、筹款额等),地推工作人员会鼓励甚至诱导那些原本并不需要求助的病人及家属发起筹款,或者根本不需要那么高额资金会怂恿往高的去筹。在现实的压力与人性的驱使下,病人及家属知道有这样渠道以及操作模式以后,往往都会发起求助,造成过度筹款时有发生,也是不断出现各种负面事件的关键诱因”。

但由于当时舆论的焦点不在水滴筹的这个模式上,所以又暂时躲过了,当然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出来混都是要还的。而且目前看来,双方在扫楼过程中都直接打起来了,说明这个模式不仅没有得到改观,可能还更加被强化,竞争更加白热化了。

先要区分“公益”和“私益”

这几年来,有关在轻松筹和水滴筹上发生的争议事件不断,就我个人来说,写过不下10几篇的评论,但现在看来,很多基本的概念大家还是不清楚。这其中很关键的,就是要区分公益和私益、个人求助和公开募捐这几个不同的概念。

从目前中国的《慈善法》来看,对于个人来说,可以为本人、家庭成员或近亲属在网络进行求助,向社会寻求帮助,也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在轻松筹和水滴筹上的各个求助案例。但如果每个人要为非亲非故的人或者为公共利益来筹集款物是不允许的,比如一个人自行在网络上发起给西部的贫困学校发起筹款,这就要被视为非法集资了。这就是“私益”和公益的区别,基于慈善目的募捐活动,必须是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作为主体,比如各类的基金会。

现实中,大家经常会混淆个人求助和公开募捐之间的差异,比如轻松筹、水滴筹上的很多个人的求助,公众赠与的一些爱心款,也认为是参与了慈善募捐,自己是做了公益了,其实不是的。何谓“个人求助”?

《慈善法》规定,个人为解决自己或家庭困难发布求助信息不属于慈善募捐,真实性由个人负责,不属于慈善法调整范围。也就是说,个人求助和个人救济不是《慈善法》管辖的范围。个人求助在形式上属于民事赠与关系,没有通过慈善组织进行,不属于慈善法规定的慈善募捐。在朋友圈的给个人求助的链接掏了钱,说难听点,这就和你给街上乞讨的、卖艺的人五块、十块钱性质是一样的,这是赠与,可以说做了好事,但绝不是做了公益。

不过,个人求助目前都并没有限制求助者的身份和各种条件,只要在平台上发起一个求助,提供相应的材料就可以通过。所以背后一些不规范和信息虚实、甚至作假的风险比较高。因此如果哪天发现,你帮助的那个人,有各种虚假隐瞒,不要怪罪到公益头上,正如你在街上被假乞丐骗了一样,真不要怪公益。这也就需要公众有更多的辨识,因为这种个人求助很多时候,信息真假,更多要依靠自己的判断。不像公益筹款,有民政部门作为监管,有严格的登记备案,以及正式的公益慈善组织作为背书。

很多人也会问,既然个人求助老是出事,为什么不干脆禁了?比如德云社艺人重病众筹百万遭质疑,因为他家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大病有医保。这当时就让无数人很不满。

其实我一直觉得,个人求助本身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当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显然是较为有效的个体救济方式,是当下满足社会救济的良好渠道,能起到很大作用,也是公民互助的精神体现,这是需要肯定的。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轻松筹水滴筹确实可以很好地满足大病急病的求助,在其他渠道里,各种繁琐的流程与审核,无疑是设置救济的障碍,对于民众来说治病救人远甚于行业人所关注的程序与法律规范。所以,尽管经常出现负面问题,但相关部门一直没有禁止,当然,官方也无权介入这个个人互助、救济的领域,除非涉及了非法集资、诈骗等,这时候警方是可以介入的。

再来判断是生意还是公益?

曾经一个朋友在问我一个问题,如何看水滴筹这样的企业其公益性。其实我们可以用初心/目标来很好的去判断水滴筹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性质?它的初心可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判断,即它所做所为是以公共利益(所谓的公益,我一直认为,应该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去解读的)为目的,还是商业利益优先。

从水滴筹的这个案例来看,商业利益是它最优先的,目标是为了赚钱,那同时公共利益的社会效应只是它的一个附带效应,我们不能因为它的附带效应就认为是初心和目标。

这个基本上是可以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来看现在那些所谓的“社会企业”,它到底是公共利益优先还是它企业商业利益优先,公益最后到底为商业利益服务的,还是商业最后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这个标准看,水滴筹完全就是商业利益优先的企业。而像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它们的宗旨就是服务公共利益,它们如果追求机构利益,就是违背初心了。

同理,水滴筹轻松筹如果说自己是在做公益或者被视为做公益,都是对它们初心的背叛,因为它们初心就是商业利益的。没有清晰地辨识出公众利益还是商业利益的主导性和优先级,才会让大家误以为它们是在做公益,其实都是生意,仅此而已。

目前来说,不管是水滴筹还是轻松筹,大体上的商业模式都是类似的,靠免费的网络个人求助的先拉来用户数和巨大流量,来给收取管理费的网络互助与好赚钱的互联网商业保险导流,从而实现商业变现,提升自己的估值等等。所以,免费的不是就是公益,它很多时候,就是商业的工具而已。

当然,最后需要说的是,这些“抢生意”如果没有大打出手,突破社会伦理和法制底线,大家都规规矩矩的,是无可厚非的,我也一直很认同轻松筹、水滴筹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我以为,如果某些公司从某个社会痛点问题入手,寻找到了商机,在发展自己商业的规模和追逐自己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在客观上能够帮助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帮助到需要帮助人的,这都应该是要肯定和鼓励的。否则无利可图,让所有企业和个人都是活雷锋,也是不可能,最后只会让企业都远离这些社会痛点,让社会问题永远是社会问题,如此,这个社会并不会更好。

  接近年底科技圈不算太平,各种黑天鹅、灰犀牛浮出水面。

大病众筹平台水滴筹在最近被一则视频报道推向风口浪尖,,水滴筹线下地推人员即“筹款顾问”在全国超过40个城市医院地毯式扫楼,挨个病床问病人困不困难、需不需要筹款帮助,如果患者需要,他们就会引导和帮助患者发起筹款。其间,部分筹款顾问甚至随意填写筹款金额,不审核甚至隐瞒求助者财产状况……

筹集“救命钱”的水滴筹被吊打

视频一经曝出,水滴筹就遭致媒体口诛笔伐,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们对这则视频如此敏感,是因为水滴筹的链接曾经一次次出现在他们的朋友圈,帮助家庭困难的大病患者求助,很多网友都曾在水滴筹上捐款,表达爱心,公开数据显示,水滴筹一共募集了超过3.6亿人的捐款,一共募资200多亿元,拯救了很多家庭。

不可否认,水滴筹以及同类平台对健全我国民间救治救助体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还有1660万贫困农村人口,在各项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占比高达40%以上,一个家庭一旦有一人遭遇大病,很容易全家都倒下。而水滴筹这样的平台,依托互联网的连接能力和数字化智能技术,一定程度解决了许多大病患者的看病负担,让更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让大病患者有了一个全新的求助渠道。

我朋友圈和微信群会经常看到水滴筹的链接,朋友在分享时,往往会确认信息真实性,社交连接增强了信任感,因此我有时候会捐助一下,虽然金额不多,却是一个爱的表达。偶尔听到家里人说,老家谁谁谁得了什么病,在网上筹了几千几万元——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家里有过大病患者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有时候一分钱都是救命钱。

不夸张地说,水滴筹是一个汇聚“救命钱”的平台。问题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数亿用户的爱心成就了水滴平台,但大众神经一直都是很敏感的,不论是郭美美事件还是罗尔事件等类似事件,都表明大众爱心容不下沙子,信任是公益的生命线。因此,网友们看到水滴筹地推的视频自然是义愤填膺,很多网友表示:太心寒。对此,我是理解的。

水滴筹对于媒体的报道相当重视。第一时间回应称,视频报道中提到的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现象,严重违反了水滴公司价值观、准则及相关规定,调查清楚后将给以严惩。目前,公司已成立紧急工作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宁波、郑州、成都等地,开展相关情况排查。水滴筹表示,自即刻起,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

水滴筹对网友关切的回应还是十分及时的。不过,依然有一些媒体对水滴筹穷追不舍。那么,水滴筹是不是真的像一些媒体所说的,将大病求助作为牟利工具呢?或者说,是不是直接在贩卖用户的爱心呢?我觉得,水滴固然有做得不周全的地方,但大体上,还是有些冤。

为什么说水滴筹有些冤?

水滴筹不是水滴公司的第一个业务。水滴公司最先做的是水滴互助,教育用户“花小钱,防大病”,通过注册会员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抵御癌症和意外等风险。加入水滴互助社群,会员经过90天保障观察期后,如果遭遇大病或意外,可按照“一人患病,众人均摊”的既定规则获得医疗资金,最高可获得30万元。

水滴互助业务上线一个月之后的某天,水滴公司客服接到一名用户的求助电话,他刚被诊断出癌症,尽管他加入了互助社群,但还没通过观察期,按照互助社群的规则,不能获得互助金,而他家庭困难,急需一笔钱治病,团队当即开始讨论,还有什么是我们能为这个用户做的?一周后,水滴筹(前身水滴爱心筹)就诞生了,聚焦的就是困难大病家庭急缺治病钱的痛点。

后来水滴又延伸出水滴保险商城业务。水滴筹是水滴保险的一个场景入口,是纯公益的平台,是对没有保险意识或者没有保险能力的病患进行一时“救急”,水滴筹几年下来没有从用户两三百亿捐款拿一分钱,平台不会从病人筹款中拿走任何分成,视频中地推人员的工资同样跟用户捐款没任何关系。水滴保险商城是水滴商业化的平台,一方面保险是更健全更长效更普世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水滴保险商城的商业化收入,可以反哺水滴筹等公益业务,让公益可持续。

不论是水滴互助、水滴筹还是水滴保险,都是在用互联网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大病救助,只不过形式不同。成立初期,水滴筹瞄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这样的“下沉市场”,这个市场用户切实需求“无人问津”:经济水平较低,商业保险不发达,筹款途径匮乏,最需要帮助的人在这里。

清楚了水滴筹的业务逻辑和发展历程,我们再来判断水滴筹这一次的舆论风波,就可以得出结论:水滴筹地推管理确实存在漏洞,但是还是有些冤,部分媒体有些矫枉过正了。冤在哪里呢?

2016年12月18日,水滴筹上线不足半年,平台单日筹款金额突破了100万;到2018年底,水滴筹的累计筹款金额突破了120亿,这样的数字看上去很庞大,然而实际上才帮助到几十万人——在中国数千万贫困人口和14亿人口中,覆盖面太小了。到现在为止,依然有很多病患群体不知道水滴筹,或者不知道怎么用,又或者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信息匮乏简单最终筹款效果不如预期。

正是因为此,水滴筹才有了在全国发展“志愿者”的想法,官方回应说,组建线下服务团队的起因,是发现一些年纪偏大、互联网使用水平较低的患者,在陷入没钱治病的困境时,还不知道可以通过水滴筹自救。

这一点我特别能理解,“信息鸿沟”一直都存在,对很多人来说互联网是生活日常,但依然有一些人距离互联网很远,比如12306一直保留传统购票窗口就是要照顾这样的群体。每次老家有人在水滴筹上大病求助,要么是子女帮忙,要么是亲戚建议——很少是靠自己。

线下团队不只是可以推广水滴筹到更多群体,还可以进行患者关怀、平台协议讲解、医疗服务支持和线下走访核实等,成为一个体系化的筹款支持服务。而站在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地推是互联网推广不可或缺的手段,从去哪儿的会员卡,到饿了么的外卖推广,再到支付宝微信的扫码大战,都是线下推广的体现,特别是在互联网基础薄弱的下沉市场,线下推广就更加重要。因此,不只是水滴筹,类似的大病求助团队都有线下团队,承担起推广、服务和审核的多重角色,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和用好互联网求助平台。

水滴筹与水滴保险间协同没什么毛病,一些媒体质疑水滴筹平台出现保险推荐入口,水滴筹这一点上很冤。保险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从各个国家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结合的综合保障才是最科学的保险配置手段。在中国商业保险渗透率比较低,民众缺乏保险教育,水滴基于大病求助场景向捐助者推荐保险,是推动保险普及的很好的手段,依然是在解决大病这一场景的问题。

线下团队管理对擅长线上经营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是一个难题。管理虽然只有两个字,实际上会涉及到考核、培训、价值观建设和监控诸多细节,做好很难,容易出现漏洞或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这个团队遍布在40个以上城市的时候,这一次视频就呈现出水滴筹的一些管理漏洞,确实是一些线下团队成员违背了公司价值观,水滴筹回应称,“对那些协助发起了不符合筹款条件的项目的线下服务人员,平台有严格的惩戒措施”,希望水滴筹在执行上要落实,建立健全完整的培训、考核、举报和巡查机制,不要辜负了人们的爱心。

不论是水滴筹还是轻松筹,在做的都是一件有情怀的事情。其实,做好公益比做好商业更难一些。一方面,大众是允许商业品牌犯错的,但公益平台信任就是生命线,一丝一毫的差池可能都会摧毁多年来建立的信任,比如2016年,“罗一笑”事件就造成了公众信任的裂痕,互联网求助行业发展都遭遇瓶颈;另一方面,很多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做公益的不应该赚钱,不应该跟商业扯到一起,这也是一些人不理解水滴这类平台的原因。

实际上,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只有与商业结合的公益慈善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在互联网巨头中公益做得比较好,马云曾说:“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是做公益最好的办法,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则认为,有了商业逻辑推动,才能最大化助力公益。“公益向右是讲效率,商业向左则讲责任。中间地带就是用公益手段做商业,或者用商业手段做公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

个中原因很容易理解:只有商业化,公益才可持续,才能做得更好、更大,才能让更多人受益。商业化不等于赚钱,而是要建立公司化运作体系、市场化经营手段甚至资本化发展路径,举几个例子:诺贝尔奖金以及各种慈善基金,往往会去做各种投资,如果存在银行很快就发完了;奥运会这样的具有社会公益价值的体育活动,则是通过商业化的赛事运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家不再将公益慈善等同于“捐款捐物”,而是用商业化的手段去做公益,让世界更美好。

水滴筹一直探索的就是“公益+商业”的合理结合。水滴一直将“信任”当生命线,将“经营信任”作为核心宗旨,既然是“经营”,就离不开商业化的手段。几年下来,水滴筹没有从用户几百亿凑款中动用一分钱,而是分文不取给到了患者。但如果我们一直苛求水滴不做任何商业化,连团队都养活不了,余下都是白扯。正是因为此,不论是水滴做商业化的保险商城,还是采取互联网市场化的手段做线下推广抑或别的商业化经营手段,都无可厚非。

三年多前,沈鹏从离职,创办了水滴公司,旨在打造一个全民健康保障平台。公司命名水滴,寓意“水滴石穿、聚少成多”,2018年,在水滴创立2年之际,水滴创始人沈鹏发布了一篇文章《水滴是谁?水滴为什么而奋斗?》,他在文中写道:

“我们希望有一天,全中国的人都能因为水滴公司的努力而变得有保可医;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有家庭因为医疗资金短缺而发生悲剧;我们希望有一天,很多人会因为水滴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温暖。”

“让广大中国家庭病有所医”是水滴筹的愿景,这个初心值得肯定。只不过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很不容易,一定会有各种沟沟坎坎,任何科技产品走向成熟都是会经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外卖、支付、社交、游戏、电商等等……最后无不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让世界更美好。

水滴在探索的模式,不论是水滴筹的互联网求助,还是公益+商业结合的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先例。水滴筹只能和对手们一起探索,遇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我认为,水滴的业务模型是很稳固的,如果水滴筹知错能改、不断优化,就可以继续成为互联网大病救助以及保险普及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公益+商业”结合的模式也一定会被时间证明。

很多大公司都在提科技向善,水滴就是一家“因善而生”的公司,水滴筹则是一个“科技聚善”的平台,对于这样的善,希望水滴细心呵护,也希望大众给予它多一点包容。

欢迎添加 luochaozhuli (备注:进群)分享交流。

关注罗超频道(luochaotmt),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病筹款哪个平台最好最可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