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俩一被窝。打一地名?

据《奉川(奉化)长汀张氏宗谱卷(四)》所载:唐末奉化长汀曾有洪村、王家、邓家、赵家、马家、沈家堍、花家、周家、郑家、俞家、李家、卢家、张家、楼家、任家、唐家、陆家、印家,共十八姓氏之村。故有“妙林十八村”之称。

长汀村土地平旷,临山面水,风景秀丽,村民们勤劳智慧,而且和善,长汀村宛如人间仙境。那时候,四周坐落着十八个自然村,十八个姓氏。每村住户少,仅几户一村,各自居住在一个角落,但有事却能相互联络、帮助,好似一家人。那么,妙林十八村是如何成为长汀村的呢?

唐末,张家的张重天将长汀子收养为义子,建造书房(现弥勒殿),长汀子十七岁出家到资福院(现岳林寺)为僧,后在岳林寺东廊圆寂。长汀子即布袋和尚。张氏生五子、十八孙。由于张家人口猛增、子孙兴旺,张姓形成了大村庄。十八村之中有洪家、花家、沈家堍、马家、赵家、邓家六村都靠近张家,只有一箭之地。眼看张家发达,事业渐旺,纷纷提出与张家联姻,并表示愿意并入张家。最后,以洪村的张姓为主姓,张家和洪村经商定合为一村。根据弥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长汀子”号名,即取名为长汀村。其余的十一个自然村,慢慢地自然败落而消失了。

西坞是奉化邬氏聚居之地,有“一姓五千户,浙东第一家”之称,据记载,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宋高宗时,就有邬姓占籍奉川之东镇宝里。到元末,上祖邬宁五,生下二子,长子吉甫,次子祥甫。吉甫居河的东面,地名官禄园,即现在的桑园村,人称东邬。祥甫居河的西面,人称西邬。兄弟隔河相望,搭木桥以通往来,后改建石桥,名为“聚星桥”。明洪武年间,吉甫的后人由东邬迁往禾家桥,而祥甫即成为西坞邬姓的始祖,后人尊称解元公,祥甫生下五子,分为温、良、恭、俭、让五房,嗣后子孙繁衍,于是遍布河东河西。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史料把姓氏的“邬”改为地名的“坞”,又因其四面环水,形如船坞,所以统称为西坞。

相传在古时,白杜一带是靠海的地方。

这里是一个小渔村,村民以捕鱼为生。白杜村边有一座小山叫紫竹山,山上长了一棵两三人合抱的大杜树,杜树上开着雪白的花。山脚下有一个通西山的渡口,渡口由众人集资建成,没有人管理,也不收摆渡费,人们可以随意地自行摆渡,白渡就是指免费通行的渡口。

久而久之,村民已经习惯免费摆渡,这个渡口加上雪白的杜树,村民取白渡的“白”字,杜树的“杜”字,“杜”与“渡”同音,合成了白杜的地名,叫起来朗朗上口,一下子就传开了。

根据《西坞街道志》整理

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姓项的郡马,名叫荣贵,官至福建莆田令。项荣贵的祖先原是辽西人,后来迁居到浙江黄岩。他为官清廉,办事公正。

后来,朝廷出了个奸臣,名叫蔡京,两人经常意见不一致,时常发生冲突。蔡京感到很头痛,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郡马的坏话。皇上糊涂,竟相信了蔡京的话,罢了郡马的官职。项荣贵只好携带家眷回到老家黄岩。

徽宗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女真族举着“大金”的旗帜进犯中原。国难当头,项荣贵招了七千人马,和他的兄长一起,毅然开赴前线与金兵作战。兄弟俩对天发誓:“我等若不克复山河,永不回故里。”无奈朝中奸臣当道,兄弟俩虽有雄心壮志,但身单力薄,不敌金兵,最后只剩下三千人马,战败回到故乡。在回程的路上,行至报国寺,天色已晚,准备在此住宿,兄弟俩越想越感到愧对乡亲父老,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是个好地方,就决定在这里建立家园。于是与随从一起,开伐荒地四千余亩,造屋数百间,取名宅弄,定居下来。兄长住上宅弄,项荣贵住下宅弄。

根据《西坞街道志》整理

三石村有一个自然村叫赵家,古时候称为上宅,住着姓赵的人家。在村东与上宅村相依的是一座寺院。也不知什么时候,寺院里来了一位主事方丈,这位方丈知识渊博,精通阴阳八卦。他来了以后,寺里的佛事也多起来了。

有一天,方丈坐在自己的禅座里掐指一算:如果姓赵的所有人家在今年第一个甲子日里不用火、不出烟,那么整个赵家会断绝子孙,而寺院则会更加兴旺。方丈和尚是个利欲熏心的卑鄙小人,总希望寺院能在自己的主持下兴旺发达,千古流芳,便定下了让赵家断绝子孙的罪恶计策。他先吩咐管食膳的和尚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如点心、菜肴、茶水等,满足甲子日赵家所有人就餐需要,然后派手下和尚到赵家挨家挨户去邀请,请他们全家老小在甲子日那天到寺院就餐、喝茶、吃点心,不必在家里另动烟火,以表示佛祖的大慈大悲。赵家人被蒙在鼓里,还认为方丈慈悲为怀,造福百姓。

从和尚邀请上宅人在甲子日到寺院就餐开始,上宅赵氏的族长就坐立不安了。他表面上不声不响,但心里却在思考着上宅的男女老少到寺院就餐的凶吉因果,想来想去就是想不出答案来,也只好听天由命。

甲子日清早,寺院里除了方丈和安排膳食的和尚外,其余众僧都到上宅挨家挨户像邀宾客一样,把上宅的赵姓男女老少请到寺院,方丈还彬彬有礼地客套问候。在吃早膳时发现,上宅人只缺赵氏族长一人未到。方丈问其媳妇,媳妇回答:“阿公年纪大,起不了床,等会儿会来的。”方丈这才舒了一口气。但等到日上三竿,还不见赵氏族长到来,方丈心里有些着急了,请族长媳妇回家看个究竟。族长媳妇回到家里,看到阿公还睡在床上,就请阿公起床到寺院吃饭。睡在床上的阿公说:“我肚子也不饿,吃不下饭,你先给我烧壶茶,我起来喝过茶后再去吃午饭好了。”媳妇按阿公的嘱咐,生火烧茶。火一生着,烟就上升,随着柴火一旺,上升的烟也越来越多。就在这时,寺里用过早膳的和尚,有的呕吐,有的肚痛,有的腹泻。上宅人看到这种状况,顿时没有了食欲,纷纷离开寺院,回到家里,更不会去吃午膳了。中午,上宅人家户户启灶烧火,缕缕青烟升上了天空。

方丈见计划已破,只好安慰一番下属,等到半夜,独自一人离开寺院,不知去向。第二天,寺院里接连死了几个和尚,吓得其他和尚再也不敢留在此寺。从此,就留下了一座空寺院。

上宅赵氏从此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发展,由于人丁增多,又是赵姓,就称赵家。而寺院呢?因年久失修无人料理而倒塌。直到现在,赵家也没有人家在这块废墟上建造房子。

赵大尘讲述,应岳芳整理

蒋家池头村坐落在白杜与莼湖之间,村中不宽的鹅卵石路是北通宁波、南通宁海的必经之路。

站在进村口的鹅卵石路面上可以看到一段凸起的,不是很长的陡坡,这叫肚皮岭。肚皮岭高度与税务场村外的柴岭山上的庵下相持平,传说古人的这种设计与蒋家池头村的风水有很大关系。

走过肚皮岭就是茗山龙王潭,潭前路东侧有个蓄水的水池,取名叫大池,传说这个池是当时村中名人蒋法师所挖。因为村民多姓蒋,于是叫蒋家池头村,村中留下了一些有关蒋法师的传说。

蒋氏太公来到蒋家池头村后,发族迅速,家业兴旺。蒋氏家族中曾经出过当朝武举人——蒋法师。靠近大池和龙王潭的路面上横向铺十八块红石板,非常醒目,传说这是蒋法师考取武举人后所铺,过路行人过红石板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矩。

据传蒋法师为人正直,办事认真,一生练就好武功,并在他岳父张天师的传授下,练就一套好法术。他运用超群的武功和超凡的法术,为远近百姓除妖降魔。

蒋家池头三面环山,东面金峨山,西面后锦山,南面狮子山,狮子山下有个王家庙,此庙是蒋家池头村和里岙、王家店、分水岗、金峨村五个村共同的宗庙。传说狮子山中住有狮子精,经常出没作怪,残害周围老百姓。狮子山山脚和王家庙之间全是耕地,很多村民靠这块土地,耕作种植粮食、四季瓜果及蔬菜养家糊口。那时候,作物施的是人粪和农家肥料。可是,当把这些肥料挑到这块农田施用时,人就会肚子疼。起初村民以为是吃了不干净或不新鲜的食物所致,后来经过再三验证,渐渐才知是山中狮子精所为。蒋法师晓得此事后,亲身验证,确实如此,就立即仗剑上山,奋不顾身与狮子精斗法斗勇,一阵激战之后,狮子精不敌蒋法师,败下阵来,伺机逃回狮子洞关上石门。蒋法师见石门紧闭,就把宝剑插在石门的门脊上,使狮子精永远无法出来。狮子精见石门被宝剑封死,想到自己还有在杭州开丝绸店的丈夫,便在洞内苦苦哀求蒋法师,放她出去好与丈夫团聚。蒋法师随口答道:“等到蒋家池头村屋顶开花时,你们可以团圆。”害人的狮子精就这样被永远地关在了洞内。从此之后村民再也没有因挑肥而腹痛了。

时过数年,村中有个庵堂,外墙长着名叫倒挂金钟的花草,它的藤蔓延伸到山墙顶部,并开出橘黄色花朵,那狮子精以为出来的时间已到,恳求蒋法师放了她,可是蒋法师讥讽她:“这是家(假)花,不是真花。”狮子精无言,只有老老实实地在石洞里苦苦等待着。

根据《蒋家池头村志》整理

很久很久以前,江口六畈桥至县江南渡段,有一个方圆十多里的口子形大弯,弯内住户都姓沈,这就是号称“十里不问沈”的沈家堍。

沈家堍三面临江,交通便捷,村大人多,物阜民丰,更有跨江大树点缀风景。跨江大树的树根长在对面,树冠却伸到村边,就像一座绿色大桥。

一次,有个风水先生来到沈家堍,心想,这么大的村子,总该吃喝几天,赚点铜钱。不料沈家堍民风淳朴,情愿相安无事,也不以风水利己。大家虽对风水先生客客气气,茶饭相待,却无人请其看风水、择吉地。风水先生恼了,想我走南闯北,吆东喝西,凭三寸不烂之舌吃遍方圆州府,你一个小小的沈家堍怎敢不把我放在眼里?风水先生越想越气,当即想出一条毒计,他向族长煽风点火:“沈家堍村大人多,可惜没有一个做大官的人。”族长一听,对呀,沈家堍方圆十多里,村大人多,怎么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官呢?便问风水先生如何补救。风水先生把族长引到跨江大树前说:“你看,这棵大树看似郁郁葱葱,荫子庇孙,其实就是这棵大树阻断了村里出大官的龙脉。依我看,只有把这棵大树砍倒,连根拔掉,这样,龙脉顺畅,村里自然会出大官。”族长信以为真,命人砍倒大树。

谁知这样一来,偏偏破坏了沈家堍的风水。自从大树砍倒后,江中血水就流了三日三夜,接着大火烧村。顷刻间,十里长街变成了长塘畈。而风水先生也没有好结果,被树魂缠身,最终也落得葬身火海的下场。

至今,村北还传说着火烧弯头的往事。

徒家村和聚潮头村位于江口街道,这两个村南北分置。徒家村村民姓司徒,光绪《奉化县志》有“徒竺”村名,系与竺家合称;聚潮头,相传建村于宋高宗时,因村在河塘边,潮水北从方桥涨来,东南又从山隍桥涨来,在村桥头汇聚,取其意而名。

相传,徒家太公本姓赵,始祖是春秋战国的大夫赵盾。赵盾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驸马爷,小儿子是值殿大将军。赵盾治国有功,国王赐给他一块白玉佩,他天天挂在胸前上朝。当朝元帅屠岸贾有谋反之心,独怕赵盾一家。他养了一只黄狗,扎了一个很像赵盾的稻草人,又在草人胸前挂上一块与白玉佩一样大小的猪肉,每日训练黄狗吃这一块肉。日子一长,黄狗养成了习惯。屠岸贾上殿对国王讲:“臣有一只宝狗,能识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国王不相信,要他牵来黄狗当场试过。

一日,屠岸贾牵着黄狗上殿。那狗一见赵盾胸前的白玉佩,以为是好吃的猪肉,立即扑上去咬。值殿大将军见黄狗咬自己的父亲,一铜锤打死了黄狗。屠岸贾趁机奏本:“赵盾之子怕狗识破其父是奸臣,急忙把狗打死。请皇上定夺。”国王信以为真,下令把赵盾家满门抄斩。

大儿子附马爷从公主嘴里听到消息,连忙叫书童带着儿子逃走。两人逃到南京就改姓为“徒”,意思就是两个人往东走。

后来,两人来到江口,一个在徒家安家,一个在聚潮头安家。到底是附马爷儿子落在徒家,还是书童落在徒家,没有定论。有一点却相同,就是两村人请戏班子做戏,从来不点《屠岸贾打朝》,怕裔孙们见自家祖宗蒙受冤屈,受不了要闯祸。

徒云财讲述,张忠祥整理

奉化棠云乡(现萧王庙街道)有个小小的汪家村,村里居住着“刘贝胡成董、骆朱毛竺钟”十个家族,他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这个优良传统是在汪家汪老太公时形成的。

很早很早以前,汪家的一头猪闯进了姓董人家的菜园里,并吃了不少菜。董家人发现后,用棍棒乱打,把猪打死了,索性烧熟吃掉了。董家人自认为人多势众,汪家人如果敢上门来算账,就准备打他们个落花流水。

这桩事体,激怒了汪家兄弟。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向董家人讨要说法。汪太公说:“猪咬吃了别人家的菜,理应赔偿,你们不要胡闹。”众兄弟哪里肯服,汪太公再三阻止,汪家兄弟只得勉强按捺住火气。

不料三天后,董家父亲突然生急病去世。汪太公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亲自过去帮助董家料理后事,带了儿子媳妇去送葬。董家人十分感激,深表内疚。一场眼看就将发生的人命案件,烟消云散了。汪家兄弟佩服自家父亲的远见。

从此以后,村里人晓得任何事情都要宽宏大量,外地人得知情况后,纷纷搬迁到汪家村居住,村民的姓氏也越来越多。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雪窦山西北面出了一条蜈蚣精,方圆几十里的百姓被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苦不堪言。

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立即命令赤脚大仙到太行山移天鸡去四明山,收拾蜈蚣精。赤脚大仙得令后,急急地来到太行山,挑了鸡山,为成担,又拣了座狐山,用麻骨挑起,日夜兼程,向东南进发。那天早上,来到离溪口不到三公里的地方,因赶路心急,匆忙中有失照应检点,被田里劳作的农民看见,这个农民对赤脚大仙用一根小麻骨挑两座山感到非常惊异,失声大喊:“啊,一根麻骨能挑两座山!”

不说还可,这一说道破了赤脚大仙的天机,放在他肩头上的麻骨“咔嚓”一声分成两段,两座山“轰”地一声巨响砸在地上。一段麻骨把两山划开,狐山在南,鸡山在北,这段麻骨就成了河流——剡江。蜈蚣精一见鸡山,连忙向东北方向逃窜,赤脚大仙一怒之下,提着手中的半段麻骨跳上去追打,一跳就是几里远,落脚的地方被踏出很大一个池潭,这就是全家大河,据说能通海,形状很像一只大脚。蜈蚣精见赤脚大仙来势凶猛,躲避不及,被赤脚大仙一棒打死,蜈蚣精的葬身之地就是鄞奉交界的地方——蜈蚣岭。

鸡山落地后摔坏了屁股,变得畸形了。因此后人不叫它鸡山,而叫它畸山。那个泄露天机的农民很后悔,为了悼念这只为民捐躯的天鸡,他把家移到了畸山脚下,世世代代陪伴它。他的子孙后代就生活在剡江边上的畸山村里。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畸山和湖山有个美丽的传说。

畸山四周环山,一片葱绿,中间一马平川,是个只有几十户农家的小村子,也没有剡溪这条泱泱碧流,只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

一天凌晨,一群姑娘、大嫂子在小溪边轻快地浣衣、淘米、洗碗,溪水溅起朵朵水花,煞是好看。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尖叫,原来是一个孕妇看到了一件怪事——大伙向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团五彩云雾裹着一股紫气,紫气中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公公,用麻骨棒挑着一只狐和一只鸡,腾云驾雾从溪口方向滚滚而来。大伙看着奇怪,一时停下手中活计,议论纷纷。孕妇的尖叫声道破了天机,听到“咔嚓”一声麻骨断成两截,前面的狐落在溪南方向,背后的鸡落在溪北方向。只听得挑山的老公公连声自叹:“可惜,可惜,此乃天意也!”并喃喃自语:“本想把它们挑到江口去把住风水,使此地一带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十全精气均锁于此。”话说完,轰隆隆一声巨响,小溪两边各耸起一座小山,南边的形似狐,北边的形似鸡。老公公又随手将麻骨棒向下一划,原来只几尺宽的小溪立即变成了几十丈宽的溪流,这就是现在九曲十八弯的碧波清流的剡溪。那位须发皆白的老翁,同时把两截麻骨棒向后面一抛,一截向东北、一截向西南直插入山中,并对着五色云雾说:“你们愿留则留,不愿者与我同去复命。”话说完,一缕彩云飘向四面的山川。

从此,这里山峦溪涧多洞穴、深潭、瀑布、怪石……据传这块宝地乃是神仙、龙王居住之地。老公公环视四方,连声说道:“还好还好!虽未全锁,也锁得了一些,不负所托,真不负我的一片苦心啊。”原来这个白发老人就是传说中的姜太公。村里的畸山、湖山就是传说中他挑来的鸡和狐。

千年传说纷纭,故事迷离扑朔。后来大概人们觉得用鸡、狐命名不雅,又因鸡山、狐山是在平地中隆起的一座小山,故假借其谐音为“畸山”“湖山”,一直沿用至今。

再说畸山,自麻骨棒插入山腹之后,西边的插入处形成一洞,该洞入口处高五六米,窄窄的,只能容一人侧身而入,洞中虽狭长但还算宽敞,可容数十人。洞壁光滑如镜,洞窟之中还有一洞,洞口呈圆形,直径比肩略宽,深不见底,若用手电筒照之,只见光束而看不到底部。据说曾有人掷入竹竿试之,则只闻滑落之声而不闻落地之音。更有人把砻糠倒入洞中,再用水冲之,据说砻糠一直漂浮到数里远的仇家大河后可直通东海。故村民把此洞称为仙人洞。每逢过年期间常有人探视,其他时间则不敢探视,唯恐蛇虫伤人。东边的插入处形成一潭,潭边有一棵大树,潭水浅浅的,但即使遇到旱天,这淙淙流水也总是清澈见底、源源不断,被称为“神水”。传说喝了此水,可以长命百岁,如今仍有人在清晨取回家饮用。为纪念此神水,村民特在那里建有一亭,称龙亭;在鸡头部建有堂,称龙王堂(现已毁)。

在畸山屁股有一石头,石头中有一道石缝,亦有一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畸山是一只活鸡,它每天能生三个金蛋。在畸山屁股有一个洞,可在洞中取蛋。但这个消息只在孝子、穷人中传播,每天只允许一人去取,每次只能取一个,而且明确告诫,只供救急之用,日常生活必须靠自己劳动来维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后来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被一个财主得知。他假扮穷人,凌晨偷偷溜到畸山屁股,摸到此洞,果见三个金光闪闪的金蛋,喜出望外,先取一枚,溜出洞来,见无异状,手摸金蛋,窃窃私语:“不灵不灵。”心想还有两枚,弃之实在可惜,又怕……最后把心一横,返回洞中,伸手又取了剩下的两枚,刚要返回,只听“轰隆”一声,洞口坍塌。只听见畸山屁股传来了一阵阵贪心财主的哭号声。

从此,畸山屁股再也找不到藏有金蛋的洞,只剩洞门关闭之后的一道石缝。

据传王羲之弃官之后,隐居在奉化四明山下。

这一年,晋朝皇帝得知王羲之的隐居之处,亲自带领一万人马来此地,想要召王羲之进京。到了离王羲之住处十多里的地方,如再要上去,大队人马就无处安身,便在这个村子住下。皇上一连传下诏书五道,都不见王羲之来见驾,皇帝又启驾一里多路,传去第六道诏书,但王羲之还是避而不见。最后,皇帝命一万人马上山搜寻,也没有发现王羲之的影踪。原来王羲之闻讯后,已避到嵊县金庭村去了。

后人就把皇帝住过的村子叫下跸驻,上去一里多的村叫上跸驻,王羲之住的地方叫六诏,万人搜王羲之的山叫万香岭。

又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在五代时期,吴越国有一陈姓的殿中监(专管宫禁事务)隐居在这里,整日弹琴赋诗,悠游林泉。时值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即位不久,朝纲未理,急需人才,于是想到了隐居在奉化的这个陈姓殿中监。吴越王钱弘俶亲自前来探望,请他出山辅佐朝政,并在此留宿一夜。钱弘俶与陈中监彻夜长谈,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跸驻。跸,是指皇帝乘用的车驾、仪仗;驻,是暂时停留、驻足之意。合起来的意思是,这里曾是皇帝亲临、暂留过的地方。此后建有钱王祠,后改庙。元代里人陈子翠诗:“二曲萦回水合流,钱王祠下碧悠悠。乘闲试读高僧传,始信长门出颂头。”

这两个传说在跸驻村及周边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着,村中至今仍保留着传说中的几处文物遗迹,都以皇帝曾亲临这里为荣。

唐天祐年间(904—907),王氏始祖王敬玘任明州刺史,致仕后隐居奉化连山乡万竹村。明代初叶,葛竹王姓始祖王爽自万竹迁至葛竹发族。为什么要选葛竹定居?那里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这一带山上多产箭竹,竹箬宽而长,适宜做成帽子,可以用来避雨遮阳,所以王爽和村民经常从万竹赶到这里采箬。每次他到这里就把家里带来的饭蒲包挂在树枝上,过了两个时辰,待到吃中饭时,饭蒲包居然还散发着热气。屡试屡热,王爽知道这里肯定风水好、人气旺,才使得饭蒲包的热度不减,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

王爽为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祖先在万竹,于是选择与“萬”(万)字字形相近的“葛”字,取村名葛竹。

溪口白岩村有“三奇”:溪外叫溪里,东山在西边,白家会姓徐。这是什么道理?

古时候,有个皇帝在东山被敌军围困,当时天气炎热,山上没有水,士兵们又渴又热,浑身无力。突然,一位白胡子老头用竹篮挑着一担水过来。皇帝和将士们喝了水,顿觉精神百倍,浑身是劲,便冲下山去,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皇帝感谢这老头,问其姓名住址。老头说:“我姓白,叫茗山,住在溪外白岩。”说完就不见了。皇帝晓得是龙神相助,打完仗,回到京城,赐了一块金匾派钦差送到茗山。钦差的大队人马开锣喝道来到白岩村前,问:“这里是不是白岩?溪外有没有茗山?东山在哪里?”村里人见一大群人马人多势众,恐怕惹是生非,便回答:“这里是溪里,村民不姓白姓徐,东山还在那一边,离此二十几里。”钦差就一直往西来到雪窦寺下,那里真的也有一座东山,就在那里留下御匾回京复旨。

茗山龙王得知此事后,气得火冒三丈,于是他常常变成三脚老虎,拖吃姓白人。一次,它抓住一个老太婆,老太婆连喊:“虎大王饶命,我姓徐不姓白。”老虎就放了她,从此,白岩村白家人都改成徐姓,三脚老虎没人可吃,再也没来了。

相传,明朝前,岩头村还是一个草木丛生、野兽出没、没有人烟的深山冷岙。

当时,离岩头村东面约十里之遥的山岙,住着几十户人家。最早来这个村的是来自衢州江山石门村的毛旭。约北宋初年(960年),毛旭随父毛仁锵(唐末进士)来庆元(宁波)赴任时,曾游览奉化剡溪源头,见此地山川灵秀、土地肥沃,甚是喜爱,决定在此定居下来。为不忘古,仍取名为石门村,毛旭就成了迁奉毛氏的始祖。毛旭第九世孙叫毛万二,迁移至杨墅,第十三世祖毛孟生有三子,三儿子长大后喜欢狩猎,经常带着猎狗外出打猎。

明洪武三年(1370年),毛孟五十大寿,妻舅挑着礼担前来祝寿,毛孟叫三儿子前去迎接。三儿子带着猎狗一起出门,半途中接着舅父,见礼担中有很多馒头,就随手拿起两个馒头抛喂给他心爱的猎狗。到家后,其母检点送来的寿礼,发现馒头个数不对,因为送礼的馒头数量是有规矩的,如礼重的是一百二十个,礼轻的为三十八个。经查问原来是三儿子在半路上喂了狗,这不仅不吉利,传出去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毛孟夫妻一怒之下,就把三儿子赶出了家门。

三儿子无奈,只好带着猎狗另觅生路。他走出村口,顺着剡溪下游走去,约摸走了七八里路,来到一个山岙里,只见那里紫竹丛生,地势平坦,一湾溪水在岙中流淌。这时三儿子带去的猎狗在竹丛中安卧不走,几次呼叫不起,原来猎狗发现树枝上挂着一只饭蒲包。他上前一摸,饭包尚温,环顾四周并无一人,呼喊多时又无人回应。三儿子心想:莫非老天爷要我在这里安身?于是就地结庐为家,后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这个三儿子就是毛旭第十四世孙毛宣义,也就是现在岩头村始祖。岩头村的毛姓排行行第是从“宣启礼伯”开始,毛宣义是始祖,第二代是“启”字辈,第三代“礼”,第四代“伯”……直到二十一代“昭”,二十二代“显”,二十三代“贤”,目前村民多数是二十四代“良”字辈。

由于岩头村岩头峭石立四壁,岩溪中岩石成片裸露,故取村名为岩头村。

亭下原来是四明山麓东南角奉化西部的一个重要村庄。现在建造了亭下水库,亭下村已沉于烟波浩渺、一碧千顷的亭下湖底了。

小晦山是四明山南七十峰之一,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刘涛的老头开辟了道路,直通晦岭,延绵二十余里,居民和过往行商都要去风景迷人的晦岭游览观光。

那时候,晦岭山下住汪姓、冯姓、竺姓三族姓氏,三姓和谐团结,其乐融融。有一天,来了一个姓单的男人带着老婆孩子,看到晦岭山清水秀,也想到这里落脚。于是找姓汪的族长商量,汪姓族长把冯姓族长和竺姓族长一起叫来商量,看到姓单的男子勤劳朴实,言语诚恳,就允许他一家住在岭的北边。

后来,村庄越来越大,晦岭也成了过往行人的交通要道,他们就合力在晦岭的冈上建造了一个亭子。

村庄刚好在小晦岭的亭下面,所以这个村子就叫亭下村。

驻岭位于斑竹南边,西边为晦溪岸,东边有座山叫驻岭山,为什么叫驻岭呢?

传说在唐朝的时候,黄巢兵败,带领残余部队经过晦岭时,天色已晚。有人问,这里是什么地界?黄巢望望四周,脱口而说,这里是晦岭,此岭就叫小晦。一行人翻山越岭,又步行了五里山路,爬过了比小晦岭高一倍多的山岭,天已经快黑了。有人问,这里又是什么地界?黄巢又望望四周,又脱口而说,这里还是晦岭地界,就把它叫作大晦。一行人又是翻山越岭地爬了五里山路,累得气喘吁吁,此时天色完全黑了,已经无法行进,众多士兵再也走不动了,问,这里到底是哪里了?黄巢答道,晦岭已经翻过了,今晚就驻庙于此岭下扎营,好好休整。

第二天,村民们看到有士兵睡在祠堂里,有位将军横刀立马,威风凛凛,气度不凡,好奇地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后才知道这位气度不凡的将军就是冲天大将军黄巢。村民为纪念这位大将军,从此就把这个村叫作驻岭村。

根据《奉化县地名志》整理

三十六湾位于四明山东麓,雪窦山西北的高山上,海拔六百米。村后为岩沿冈,崖下是董村的下东岸村上堡村,山体相连,落差约三百米。清朝乾隆年间建村,距今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村里原住有竺、张、傅三姓村民,先后落脚在这个长长的山湾,各个姓氏都以自己占有的土地为依托,分别建造简陋的土房、茅草屋居住,并依次称为上厂、外厂和下厂,上、下厂之间相距两百余米。

竺姓来自董村的下东岸自然村,先祖竺绍炎,攀越陡坡,从大缺口进入岩墩冈的背面,来到这块不知名的处女地。根据这里的地形,形象地将此地称作山啥落湾(“啥”字是地方口音),因为看到这里土沃林茂,于是就住了下来。当时的居住点就在大缺口坡下的地方,现在是倒屋基水库。后移到隔壁的长湾之首叫“燕子窝”的地方,那里确实是一个环境很好的风水宝地。竺姓先祖就这样在那里发展起来了。

张姓来自邻村西岙,先祖张绍贵带领两个儿子,住进了与竺姓聚居地相近的燕子窝边缘之地,是当时的外厂,至今仍是张姓聚居点。

张绍贵大儿子张述言,字玉山,有分支迁居富阳某地。有一对张昌强夫妇在土改后迁回到三十六湾;小儿子张述魏,字银崇,他是三十六湾育苗始祖,是奉化花木和水蜜桃的引进者。

傅姓后代源自滕头村九世孙傅光漠长子明敬和其儿子正权,傅正权,字德尚。他们开始暂住在西岙,后来定居长湾山中部的边缘,原址是当时的下厂。至第十三世傅魁听有了三个儿子,因人口太多,住房不够,就在现在的傅姓住宅区,建造了一幢五间二居简陋矮小的平房,泥墙、泥壁、竹椽、竹阁棚,只有前门面和后门窗是木头的,柱子也是小的,有一间因大石头动不了,灶头就只好建在石块上,生活相当困难。

清朝同治年间,“山啥落湾”逐步从口语形成有文字记载的“三十六湾村”。一是取其谐音。二是三十六湾确实存在着山中山、湾中湾的美丽风景,而到底有多少个山湾,谁也说不清楚。三十六是九的倍数,古人都认为九是表示吉祥的数字。把山啥落湾叫作三十六湾,说起来顺口,听起来乐意。渐渐地,文字记载中都用了“三十六湾村”。现在三十六湾是闻名的花木村。

根据《奉化三十六湾村简史》整理

965年前的一个清明节前夕的黄昏,外横山附近的山道上放着一顶眠轿,轿子里坐着一个骨骼清癯、长相斯文的老人。轿子前后站着两个轿夫模样的人,神情憔悴而着急。其中一个手指西山头上的斜阳,无可奈何地对坐在轿内的老人说:“老爷,您看,太阳都快落山了,这里前无村庄后无茅店,叫我们如何能在天黑以前走出这长达二十里的横山道呀?”

“是啊,我们已经错过宿头了!”另一个轿夫接着说。

那轿内的老人,却满面含笑,慢条斯理地说:“是啊,大小万竹望未见,上下牢岩已经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说罢,一双眼睛直勾勾地对着翠竹红树和山坡上一丛丛的杜鹃花,眯着双眼引颈眺望溪坑对岸升起的星星点点照夜滩鱼的火焰。老人爬出轿来,指着山道旁一块平整而斜矗的大岩石说:“看来今晚我们只好在这里造炊过夜了。”

一宵无话。次早起来,只见那位老人在眠轿内抓出人事袋来,摸出文房四宝,一边摇头晃脑地嗡嗡吟咏,一边饱蘸墨汁即兴挥笔,在倒在道旁的一块平整的大岩石上,写下了五首七言绝句。他是谁呢?他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刘琰,字元叔,宁海人,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曾历任知府及翰林院学士等。此次南来,是返家扫墓后即去台州赴任(曾任台州知府)而路过奉化。前一日从奉城出南门,一路上游山玩水,揽胜拥奇,当他来到横山道时,已红日西沉而错过了宿店。从岩石上淋漓的翰墨、刚劲的笔力,以及充满神韵而一气呵成的五首诗来看,他确实是在四十里仙境的路上时就已然胸有成竹了。落款是宋刘琰元叔,题目是《过竹溪而作》。

桐林老子俗情无,探胜览奇不觉晡。

幸趁清溪好风月,如行四十里冰壶。

山蹊径险仆夫劬,三酌油油醉笋舆。

隔岸火焰三四点,不知谁照夜滩鱼。

半岭肩与任兀兀,三杯卯酒尚醺醺。

五更一霎清明雨,晓雾梨花梦白云。

红染舞衣山踯躅,白裁玉版野蔷薇。

大小万竹望未见,上下牢岩过若飞。

石镜当年始发祥,皎如寒月弄秋光。

山川精晶无人识,付与樵童敲砟觞。

岁月变迁,后来时有好学者来此抄录这五首诗。到了民国年间,虎哨王村热心人王春桂自己出资请石匠把这五首诗刻凿在巨岩上,并把这块岩石上的字拓印下来,移至虎哨王村头的潭旁,竖于路侧,让过往行人驻足诵读。到了1958年,人民政府建造横山水库时,摩崖诗和原有村落一起没入潭底了。

蒋家杰讲述,蒋强晖整理

龚原村,又名中原、中元村。据奉化“五普”资料反映,龚原村是奉化胡姓第三大村。查龚原古今,除阡乙妻外,无一龚姓村民,那么该村因何名谓“龚原”?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吴兴胡进思携子胡庆到蓬岛定居。次年娶朱家塘朱氏为妻,奉化胡氏从此繁衍,胡庆后代纷纷自蓬岛外迁发族。北宋时期,现龚原除朱家塘(朱姓)外,另有童公岭下、庄前、墙头各自为中心聚居。

南宋孝宗时(1163—1189年),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龚茂良来到墙头蛰居。据说龚乃福建莆田人氏,当时官为某副职。当时正职亡故,龚茂良便觊觎此职,于是佯称病“辞官”,企图借此以图皇上迁就。未料皇上真的批准了他的辞呈。龚不得不退职离京。但他又不甘心,希冀有朝一日朝廷还会起用他。所以他将家眷悉尽迁回福建老家后,只身辗转来到离京近一些的、当时颇有名气的胡庆故居一带,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宋淳熙六年(1179年),龚茂良曾为当地胡氏宗庙作文,此文具体记载了胡进思的生平。后人将该文镌刻成碑,成为《灵昌庙碑记》,至今该碑犹在现灵昌庙内。闲赋在乡下的龚茂良在与乡民的长期接触中喜欢上了山明水秀的墙头村和墙头村的村民。龚决然将自己的爱女许给胡进思的第九世孙、墙头村村民阡乙为妻。历来《龚原前房家谱》均在阡乙旁注释:“丞相龚茂良……居龚原,四子……”“配龚氏资政殿学士龚茂良之女,四子”。正是依仗这段“龚胡联姻”,才能有龚原胡氏男丁传后——现在的龚氏原胡姓,均是“龚胡联姻”后第四子的后人(前三子无后)。龚茂良认为,此乃龚女之功劳。该村胡氏,是以龚女为“源”,故改墙头为龚源。《奉化地名志》载,“南宋淳熙参知政事龚茂良两度隐居于此,故名。(据云龚与胡进思之后有亲)别称中原”,就是指此事。不久,龚茂良见复官无望,就怏怏地回福建老家去了。“龚源”这个村名,就永远留了下来。后人渐将“源”写成了“原”,就成了现在的龚原。

所谓以“岛”命名者,本应是四面环水。《辞海》释,岛屿乃散处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而奉化市尚田镇排溪村蓬岛自然村,仅村南一条小溪流经,而且原是个“山生倒头地呒塥,三个日头田开忽(裂)”的缺水村。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着“中(龚)原排溪直弄通,晒煞蓬岛黄泥空”的俚语。这两句话的含义是:蓬岛山与一般山不同——山脚多是巨岩乱石,倒是山的上部却有较好的黄泥土质,故称“倒头”。正因为这样,蓬岛的田底(塥)连黄泥也没有,山脚的田地,因为没有好塥,水肥就难以保持。

那么,蓬岛这个美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公元950年,迁奉始祖吴兴霅川胡进思,携次子胡庆,经黄岩,过宁海,翻童公岭最后选中当地叫蓬头岙的地方。胡进思一路来东挑西择,为什么就选中那里呢?其主要原因是那里地处偏僻,可隐居,便潜逃。旁有“形势雄壮、不露锋角、屹然为诸山冠”的蓬头岙坑山,后有“重冈复岭,缭绕绵亘”(奉化《光绪县志》)十余里长的深山岙。选中目的地后,胡氏父子就驻扎在那里开发。当时,蓬岛这块地方是个缓坡,坡虽缓坦,但荆棘丛生,杂木横长,人畜难以进入。正如一个久不梳洗的蓬头垢面的懒婆娘一样,故当地人称其为蓬头岙。

胡庆接手此地后,决心按照父亲意愿,在那里安家发族,坚定创业。他率领手下,披荆斩棘,搬石劈坡,奠定基业,硬将遍地荆棘的荒坡辟为平地。从公元979年至983年的五年内,他“发父遗财”“建造广厦百廿余间”给族人居住,并在中堂前造精磨砖雕“米鱼照墙”一堵,在照墙两前方,手植槐树各一棵。至今,那砖雕“米鱼照墙”和两株槐树仍在向人们述说着一千多年以来的世间沧桑。随后,修田地、筑堤堰、建庙宇、办义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蓬头岙建设成理想的人居村落。

当时蓬头岙周围,尚少村庄。胡庆住的地方,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孤岛。但胡庆却认为此地既与世无争又美丽幽静,自感犹如在蓬莱仙岛的胜境之中,尽情享受安居之乐。他认为“蓬头岙”这个名称已经不适合建设后的情境,也难以体现自我美好的感觉了,于是取了个与原意截然相反的名字,即为蓬岛。后人诗赞蓬岛曰:“一样蓬瀛地,悬崖倚碧空。白云晴作彩,丹药老成丛。鹤驾寒烟里,鸾音明月中。山居邻近者,辰夕挹仙风。”阆风刘次高亦有诗云:“轧轧肩舆过翠微,路径蓬岛锁烟霏。雨从半岭岩窝出,云在行人脚下飞。”村名改了,但口语习惯难改。至今,仍有人称该地为蓬头岙。

王家岭下阊门王姓的传说

尚田镇王家岭村,村民绝大多数姓王。村里的王姓村民,分为上、下阊门两大族,两大族里又以下阊门王姓占多数,说起下阊门的王姓,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白溪胡氏宗谱记载,元朝末年的时候,胡庆的十三世孙中有个叫季四九的人,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谦甫,幼子名叫让甫。谦甫六岁的时候,他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条黑龙气势威武,缠绕在他家的屋柱上。第二天早上,谦甫穿着黑色的衣服,从外面奔回家里,绕着家里大厅的屋柱游玩。谦甫的父亲联想到前晚做的梦,暗暗称奇,口里不说,心里却是说不出的高兴。

在谦甫十七岁那年的夏天,他奉父亲之命到沿海一带的村庄追讨别人拖欠的陈年旧账。在路过现莼湖镇马夹岙附近的山隍岭时,看见有一个人中暑倒在凉亭里,奄奄一息。谦甫见状,连忙把水递过去,又把吃的也递了过去。那个人拒绝了,他拼着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对谦甫说:“我是一个贩盐的商人,不幸到此得了绞肠痧,我快不行了,我身边还有一千百余钱,你可拿去——只希望你能做我义弟,改姓为王……”话没说完,那盐商就断了气。谦甫望望四周,发现凉亭边有一座没有人住的破旧庵堂,于是匆匆地将尸首拖到庵堂后隅,掘土安葬。随后取了钱,回家后把经过一一告知父亲。谦甫的父亲季四九为此考虑了许久,对谦甫、让甫两兄弟说:“那位盐商既然临死重托于你,你们兄弟肯改姓为王吗?”兄弟俩齐声回答说:“肯!”

改姓后的谦甫向各盐场告知义兄因患急病而死的消息,盐场秩序良好。后来谦甫事事表现优秀,有一天,闻奏召试,由于文墨精通,被皇上赏识,被任命为两浙都转盐运副使。谦甫在晚年退居后,住在奉化县南门,后迁住萧王庙的汪家库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谦甫、让甫两兄弟就转迁至王家岭,筑舍置产,在王家岭安家。因为王家岭原先就有王姓村民,为区别起见,原来的王姓村民居住的地方叫上阊门,谦甫兄弟就住在上阊门的下面,因此称作下阊门。

为践行早先许下的诺言“子子孙孙俱籍王氏”,后来谦甫生绍宗、可传两个儿子,让甫生庆祖、次山两个儿子,他们都姓王。从此,他们在王家岭村安家发族,并出资重修了山隍岭庵后的王商人之墓。

场上有上场上和下场上,现在都已并入尚田镇桥棚村,是奉化市最南端的村庄之一。场上先前曾用长蛇、长上、长尚、场尚等名,从场上村南的杉树岭往西北望场上,上、下场上,各依一条小山脉。这两条小山脉各自连绵,近似平行走向的两根长蛇,双双从东南山区赶向东北田野。离两山前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小田,当地人称蛇舌头丘,隔着下面几丘田,有一酷似青蛙的田,名叫蛤巴丘。以前这丘田前方还有一株双杈的大枫树,整体连起来,就似两条凶猛的蛇,从山上赶往田畈,伸出舌头争相欲吞一只蛤巴。这个村子,原来名称跟家谱记载的一样,称作“长蛇村”,“场上”是雅化而来。几百年来,这里流传着黄蛇赶蛤的故事。

据说,从前有一个胡姓孀妇,坐在坟前伤心地哭泣,旁边站着一个瘦骨伶仃的男童。一个路过的风水先生留心往周围一看,连叫不好。他说,这里有两条大黄蛇,从山上赶下来,你丈夫的坟刚好做在蛇舌头前边,这两条黄蛇紧紧追赶蛤巴,不但已经吞了你丈夫,而且对你儿子也非常危险。那妇人急忙哭求解法,风水先生对他们母子动了恻隐之心,便告知说:这两条蛇,在紧紧追赶争食一只蛤巴,蛤巴遇水就有活路,你姓胡,只有逃到有水有“湖”的地方,遇到良好的生活环境,蛤巴才会逃脱厄运。那孀妇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后,心里老是念叨“湖、湖……”一转念,宁海桥头湖不就是湖吗?于是母子俩就急忙迁往那里,孀妇替人家缝补汰洗,男孩给一户财主养鸭。没多时,那男童身体渐渐强壮,而且每天除去上交的鸭蛋外,还有许多蛋可拿到市场去出售。有人到财主处告密,说男孩在市场偷偷卖蛋,那财主说,这孩子每天按鸭子的数量上交蛋,个数不差,看来一定有神人相助。后来那孀妇听说有称大湖(胡)的地方,觉得那里的生活环境更好,于是又迁到宁海长街大湖,果然日趋昌盛。后来那个男童就成了那里的胡氏始祖。

至今,桥棚村蛤巴丘边一小土塚仍在,塚前的小石碑上字迹依稀可辨:“道光十年(1830年)十一月……宋祥符八世祖邦文胡公、大王氏之墓……”字样。宁海长街大胡的胡姓,每年都要到蛤巴丘坟上来祭祖扫墓。同治己巳年(1869年),箭岭文人王秀芝曾以“黄蛇赶蛤”为题作诗述景:“天然奇景足游娱,赶蛤黄蛇自古呼。疑是青龙行野畔,不同白虎伏山衢。露牙伸舌驱形勇,缩脚藏头怯态惧。莫道山川人不识,前朝早有一茔墟。”

南宋的时候,高宗曾避难于明州(现宁波)。他性喜山水,登基后不久,就带着文武百官到处登山涉水,探胜猎奇。

这一天,高宗来到奉化的登岱乡,但见翠峦重叠,锦屏丛立,更兼花香袭人,鸟语悦耳,不禁乐得手舞足蹈起来。登岱乡的百姓知道高宗驾到,早就站在村口焚香迎候。村中有个名叫徐均从的孩童,他年方七岁,在村口抱着一棵大树站着。高宗见他长得唇红齿白、风姿秀逸,心里很是欢喜,有心想考考他的学问,就出了一联:“七岁孩童当马站。”徐均从不假思索,奶声奶气地对道:“万年天子坐龙庭。”高宗又出一联:“手抱玉树团团转。”徐均从急对:“脚踏金殿步步高。”高宗没料到徐均从小小年纪竟有这般学问,心里高兴得不得了,问他有什么愿望。徐均从说什么也不要,只要一间鸡笼顶的房子。高宗含笑应允,回去后即赐官币造鸡笼顶的房屋一幢,御书“恩赐世家万封堂”七字匾横悬在门上。屋门右边也立有一石碑,御书“徐马站”三字;门口一深潭,御封为“紫封潭”,并旨诏天下: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

徐马站的村名和万封堂的屋名就从此流传下来。八九百年过去了,万封堂仍耸立在巍峨的登岱山下。

很早以前,大堰有个老十八村,村里人种水稻年年丰收。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并不一定是好事。

那时,距离老十八村东南约五公里的横溪冈山盘踞着一窝土匪。有一年,老十八村水稻丰收,土匪闻讯下山勒索稻谷五百斗,庄稼人惹不起带凶器的盗寇,只得如数交出粮食。五百斗,老十八村人勒紧裤带还能挺过去,谁知道这却是灾难的开始。

第二年秋天,土匪再度下山勒索粮食,这次加了码,要一千斗,这不是索粮,简直就是索命了!老十八村人当然不会乖乖把命交出去,就集合起来反抗。双方交上了火,盗寇有备而来,穷凶极恶,武器又好,结果村民吃了大亏,六名壮汉命丧黄泉,受伤的不在少数。在杀伤村民的同时,土匪还劫走了村中全部的库存粮食。这年冬天,老十八村人只能靠吃野菜和树皮过日子。

自此以后,土匪年年秋后都要来劫粮,村民们迫于无奈,每年提前收割粮食,没等完全晒干就偷偷地把粮食埋到地底下或者储藏到村外很远的山洞里。然而,土匪的嗅觉似乎特别灵敏,这些粮食大部分还是会被他们搜寻出来,剩下部分不是发霉就是发芽,村民们只好挨饿,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这样的苦日子持续了许多年,后来,有位叫千十二的人突发奇想,把大米磨成粉,用胶藤汁调制成糊,然后刷在墙上,干燥后看上去就像一堵石灰粉刷的墙,什么时候饿了,取下一块直接就可以煮熟充饥。村民试吃之后,都说这方法还不错,于是纷纷效仿。以后,土匪再来抢粮时,挖地三尺也找不到半粒粮食,只好悻悻而归。老十八村人从此再也不会为挨饿发愁,村民们一张张本来蜡黄的瘦脸又重新变得丰润起来。

村里的后人为了纪念千十二,1496年后,就把村名改为白粉壁,取“白米粉糊墙壁”之意。迄今,白粉壁村家家户户的住宅墙壁仍保持着传统的白色外观,无论什么材料砌成的墙一律涂装成白色,表示后人对祖先深深的怀念。

根据《甬上风物·奉化卷》整理

传说从前奉化县境内有个龙虎村。村前有十里湖泊,村后有廿里青山,是个山水秀丽的鱼米之乡。可惜十里湖泊里有一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掀翻渔船,廿里山有猛虎常伤害牲畜人命。好端端的一个村子被龙蟠虎踞着,扰得龙虎村民不聊生。

唐开元年间,村中有个叫鲁锵的后生,他爹打鱼时被孽龙翻船丧生,他娘砍柴时被猛虎叼走。鲁锵发誓,一定要除去龙虎。有一个晚上,鲁锵梦见一位老翁讲:“现在贵妃娘娘生了重病,玄宗布告天下,有能治愈贵妃病的,要金则赏金三千,要官则官封四品。明日一早,你去湖中采一棵百年大莼菜,送进京城,定能治好杨贵妃的病。到时你可向玄宗皇帝请求,要求万岁起一个没有龙虎二字的村名,村子便会太平。”

第二天清早,鲁锵去湖中打鱼。看见湖心红光熠熠,鲁锵暗暗称奇,就双桨齐发,奋力向湖心划去。

原来这些红光都是从一棵特大的莼菜芯里发出来的。莼菜是生在湖面上的一种水草,开着暗红色的小花,椭圆形的叶面上有黏液。鲁锵细细一看,不错,正是莼菜。这株碗口大的莼菜,看上去至少有一百年了,他就小心地将莼菜采摘下来,拿回家中。

第二天,鲁锵一路忍饥挨饿,受尽艰辛,到了京城,揭下了皇榜,进宫献上了这株百年稀奇的莼菜。御膳官检验之后,御膳房便做了莼菜汤,让杨贵妃服用。

贵妃数月病魔缠身,服过的“神药”“仙丹”成百上千种,但都不见效。说来奇怪,杨贵妃刚咽下第一口莼菜汤,便觉得气脉通畅,咽下第二口莼菜汤后,本来干瘪下去的肢体和脸颊便渐渐鼓了起来,咽下第三口后,便觉得四肢有力,脸色发光,能下床走路了。杨贵妃大喜过望,一口气把莼菜汤喝了个碗底朝天……

杨贵妃病愈后,唐玄宗眉开眼笑。他传旨鲁锵上殿,问:“你要做官还是要金银?”

鲁锵讲:“万岁,小民并非为金钱或做高官而来。只求万岁金口,为我村起个没有龙虎二字的村名。”坐在一旁的杨贵妃,忙起身奏道:“万岁,此师奉送莼菜,此菜出自湖中,何不将药师的村起名为莼湖村?”唐玄宗连连称好,立即准奏。

皇帝圣口一开,说来也奇怪,猛虎销迹了,恶龙失踪了。这一带便成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鱼米之乡。

根据《甬上风物·奉化卷》整理

很早以前,奉化东面海边有一片面积八百多亩的湖泊,湖里生长着一批碧绿碧绿的菜。有个看鸭癞头每日早上把鸭赶到湖里,鸭子吃光了湖面的菜后,第二天湖面又长出碧绿的菜叶,连冬天也一样。看鸭癞头非常奇怪,去问村里人,村里有人讲:“这恐怕是神菜,若送到京城去,恐怕好当献宝状元哩。”

看鸭癞头果真拔了一株“神菜”,特意送到京城。皇帝一看这是什么“神菜”,原来是一棵破草,怒火攻心,开口讲:“大胆刁民,竟敢戏弄朝廷,绑出去杀头!”看鸭癞头又怕又悔,顺手一甩,把这株菜甩到御墙上。

过了两个月,皇太后生病了,太医医不好,皇帝着急万分。有日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看鸭癞头讲:“皇上若要太后病好,只有吃我甩在墙头上的神菜。”皇帝有点不相信,叫太监去墙头寻寻看。太监抬头一望,果然看到上次看鸭癞头甩在墙上的菜还新鲜碧绿着,皇帝连忙叫人采下,给太后吃。太后吃了神菜后,病立时三刻就好了,还讲:“皇儿,这菜味道真好,还有吗?下餐给我多做一些!”

皇帝知道自己杀错了送菜人,于是追封他为“献宝状元”,钦赐菜名莼菜,出产莼菜的湖叫莼湖。不管怎样,莼湖因产莼菜而得名。但那种叫作莼菜的菜,在莼湖早已销声匿迹,仅留下一个菜名。

根据《甬上风物·奉化卷》整理

桐照和桐蕉司现在都属于莼湖镇,一南一北,直线距离相距几十里,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看看这两村的传说便晓得:宋末四海扰乱,福建莆田县人林坤携兄弟与两子,北上到浙江沿海避难。

一日晚上,夜宿古庙,一行人又累又困,不知第二天到哪里去,暗中祈祷,求神仙指点迷津,定居何处为好。当夜林坤做了一梦:神示北行,到一海边,那儿环山如椅,背北朝南,后山梧桐,其影垂礁,海水漾漾,桐花璨璨,水光山色,景致宜人。第二天,告诉兄弟昨晚做的梦。弟亦附同说:“我也梦见大槐树,上面有鸦雀窝(现今宁海加爵科村)。”当日,兄弟分道而行。林坤率领两子,来到一个海边小村,正值落日沉息,只见长长后山树影,正落在远远海中礁石上,粼光闪烁,好看极了。细细观察地形,西北高山像椅背,东西低坡像扶手,背山面海,风光秀艳。居住在这里,就像坐在椅中一样,安稳舒适,实乃福地,而且海中有悬山,如屏似镜,这个村落看上去就是应梦之地,日后必兴旺发达。于是上前询问一个老丈:“这里是什么地方?”老丈说:“后山名叫高梧,梧桐对礁,古名桐礁,又名桐坡。”林坤询问老丈是否可以留在这里居住,老丈说:“这里的吴姓只有十八户,你可以在这里居住。”

就这样,林坤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取名桐照。桐者,梧桐。照者,其一,偕音礁也;其二,照应神梦;其三,前有悬山照映也。原来桐照是桐礁而来。林坤的弟弟后来就迁到宁海的加爵科村去了。

很早以前,桐蕉司村的村名叫桐礁。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渐渐变成了陆地,有三处礁石仍高出地面,因此就取名桐礁。

这里曾是一个渔村,现在的下洋畈就是当年渔船出洋捕鱼的埠头,有一句民谚说:“下洋畈下海抓鱼,舍辋畈上海晒网。”起初这里的村子并不大,宋朝开国以前,天下大乱,赵匡胤的三弟逃难到这里居住,是赵姓的发族祖先。据传后来赵匡胤登基做了宋朝开国皇帝,还曾到这里来认过皇亲呢。

南宋年间,金兀术带兵南侵,北方有一户姓庄的人家,全家逃到九峰山,见那里山清水秀,又有一大片田地可种,就在那里定居,赵、庄两个姓氏聚合,再加上沈姓,便成了一个大村庄。明朝年间,倭寇作乱,戚继光带兵来到浙江征讨。戚将军手下有一支队伍,驻扎在河泊所,指挥部却设在桐礁,这个指挥官的官位不小,叫作什么司,于是就把桐礁改成桐礁司。后来叫成了桐蕉司。

舍辋村位于莼湖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南宋时,舍辋村就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山村,并且在周边农村中具有相当的名望。

关于舍辋两个字的传说,有三种。

第一,南宋时期,舍辋村位于莼湖至尚田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凡是从冷西方向来的人都对舍辋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逾云盖岭,沿涧东趋,两山夹峙,路随山转,颇崎岖偏狭,抵其境,则豁然开朗,峰排青而泉流冽,桑柘成蹊,田畴环宅,不知蓝桥辋谷,诚复何如。”蓝桥辋谷是指中国唐代王维在蓝田县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别墅(今已湮没)。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以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在可歇、可观、可借景处,地面筑屋宇亭馆,创作出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由此可见,舍辋村在南宋时期,既是一个交通要塞,景色又相当秀丽,是富商、文豪的集聚之地,可想而知,当时的房舍楼宇堪比蓝桥辋谷,故以舍辋而名之。

第二,明末清初,当时的抗倭名将张苍水统兵曾踞悬山岛海上要塞,保护当地老百姓不受外来侵略。有一天,张率部下驱车至舍辋村,一到该村,车不能行,只能行走山道。张苍水便命部下舍弃车辋,用马驮物。由于车辋众多,几年下来,这里便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舍辋”之地。

第三,源于当地的方言。由于莼湖古时还离大同山很近,现在的吴家埠村当时是一个船坞埠头,而渔民在岸边找不到好的晒网地,便选择了舍辋村作为晒网场。“晒网”和“舍辋”两字近音,故名舍辋沿袭至今。

奉化象山港边一带的六个乡镇,旧时称忠义乡。为什么要叫忠义乡,“忠义”两字是怎么来的呢?

唐天祐二年(905年),昭宗皇帝赐给浙江东道观察使王式麾下参军楼茂郏的褒奖词是“公忠奉职、信义修身”,这又有什么说法呢?

楼茂郏,字希哲。长相魁伟雄杰,十二岁就通读《尚书》,精通韬略,善于骑射。传说他任参军后,浙东沿海寇盗蜂起,残虐良民,村民胆战心惊,怨声载道。朝廷得知消息后,派遣浙江东道观察使王式,并命令楼茂郏带兵,来浙东宁波一带平定匪乱。

楼茂郏驻军在奉化,深谙张良训练治兵之法,对百姓秋毫无犯,军纪严明。作战的时候,楼茂郏身先士卒。为了凝聚士兵的力量,对士兵们专门有一套训词:“杀人者,如杀我父;淫人者,如奸我母;鞑人者,如鞑我双亲。”士兵觉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加上楼茂郏爱兵如子,平贼治乱又深得民心,连连得胜,匪乱很快就平定了。

老百姓看到楼茂郏的部队作战勇敢,把好吃的食物都拿给士兵吃。平定奉化的匪乱后,朝廷又派楼茂郏到鄞县、象山、宁海及慈溪、余姚等地,去平定贼寇和匪乱,同样战绩连连。最远的一次,与另一位战将顾全武一起,攻克越州(今绍兴一带)和苏州,取得了全面胜利。

后来,楼茂郏随吴越王钱镠征讨叛军,功勋卓著,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任散兵马使、奉化镇遏右厢虞侯、黄檗隘守将,屯驻于鄞奉两县之间,维持地方治安,官至太子宾客和御史中丞。楼茂郏举家东迁,成了宁波第二大望族楼氏、奉化楼隘村楼氏的始祖。从此,楼隘村周边的六个乡镇,便以忠义乡之名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

楼茂郏死后,百姓为了感念他的战功,鄞县一带不少地方的庙中都供奉着他的神像。在忠义乡境内,就建造了十八所庙宇,号称“沿海十八将军庙”。清代诗人孙仕伦有诗云:“建节麾旄烂有光,山明水瑟爱鄞阳。卜居暂息驰驱力,恤众无愁锋镝伤。庙食横溪迎社火,家藏鸿玉焕王章。朅来凭吊千年绩,编户犹传忠义乡。”

民国初,忠义乡变成忠义区,“忠义”两字还在。但到1927年县公署改县政府,忠义乡只存在于老百姓的口头中了。

相传在秦末汉初时,有一名隐士夏黄公,又称黄石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一说本是齐国人,因隐居夏里修道而得名。与隐士绮里季吴实、东园公唐秉、里先生周术并称为“商山四皓”。

传说张良年轻时曾得黄石公的指点,在圯桥替黄石公“三次进履”,得黄石公送的一部《太公兵法》。

秦末天下大乱,四位老人为躲避战乱而隐居商山,过着清贫而安乐的生活。汉朝立国以后,汉高祖刘邦宠幸戚夫人,想废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惶恐万分,急召张良商量。张良献计,招纳天下英才来辅佐太子,得知“商山四皓”为秦朝博士,于是带着厚礼到商山招请“四皓”出山。张良曾三顾“四皓”,“四皓”才答应出山,成为太子上宾。刘邦问:“我多次邀请各位入朝为官,你们都拒绝,为什么现在到了我的儿子那里?”四人皆说:“陛下轻视士人,辱骂众臣,臣等不愿受辱,逃匿深山。听说太子仁孝,礼贤爱士,天下人莫不引颈乐为太子效力,故臣等前来。”刘邦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于是,太子刘盈经“四皓”辅佐后,继承了皇位,称惠帝。刘盈为表彰“四皓”功德,要重重封赏,“四皓”不愿为官,辞官隐居到象山港,即现在的黄贤商山。

黄贤村取夏黄公的“黄”字和四贤人的“贤”字而成。

庄下村在裘村,村名传说要从天华寺说起。

天华寺在唐朝时是江南名刹,因武则天曾亲赐“三足香炉”而名震全国。方丈云清大师为人厚道,专心念佛,修炼正果,但治寺不严。天华寺有僧人百来个,大多数僧徒都是安分守己,遵守佛道,可是以风空为首的一小撮坏和尚,不守本分,为非作歹,横行乡里。

一次,风空在大殿坐班,看到门前抬来两顶小花轿,下来一老一小两位靓丽女子,这两位女子就是明州知府老爷的夫人和千金小姐,她们早就听说天华寺的菩萨无比灵验,还有女皇帝御赐的三足香炉,名传天下。母女俩多次向老爷提出到天华寺一走,很想一饱眼福。

那天,老爷答应母女俩到天华寺进香。云清方丈听说知府夫人和小姐来寺院,邀请母女俩去方丈室,备素斋热情接待,并向贵客传道讲佛,随后夫人将一包银子交给云清大师,道:“难得到佛地一走,愿菩萨光芒普照,匡救万民,保我夫步步高升,今舍施点银子,略表心意。”大师接过银子道谢,还陪同观看了三足香炉。母女俩在菩萨面前求了签后,见天色不早,就与云清大师道别。走出寺院大门,坐进轿子,急急返回。还没走出松树道,天就暗下来了,又下着雨,烂泥路滑,随从和轿夫叫苦连天,也顾不得赶路,放下轿子歇息。风空和尚早已心存歹念,此时,十多个手执棍棒的僧人从山林中冲将过来,为首的僧人正是风空和尚,他大声喊道:“站住,都给我听着,留下这两女的!”夫人的随从和轿夫哪里是这批和尚的对手,都躲的躲,逃的逃。母女俩会些武术,拼命与恶僧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小姐被风空打倒在地,风空欲行非礼。在天华寺挂单的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正好路过,他出手逼退风空,将小姐救起。夫人和小姐走到契此面前,流泪道谢:“多谢活佛救命之恩。”并磕了几下头,才进轿离去。知府夫人和小姐回府后,哭诉天华寺恶僧的罪行,知府大人听了大怒,随即上书奏明皇上。皇上降旨,命知府亲率官兵来天华寺问罪。等官兵一到,风空等恶僧早已逃之夭夭。知府大怒道:“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庙。”于是下令众官兵冲进殿宇、僧房,倒油的倒油,点火的点火,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在一片呼喊声中,可怜宏伟、巍峨的天华寺变成一片火海,毁于一旦。

天华寺被毁后,众僧无处栖身,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唯独契此愿意留下。云清方丈道:“我信得过你,在本寺弟子中你任意挑选十多个精壮僧人,收下为徒,尔等同心合力,收拾残局,老僧死也瞑目。”

一天,云清方丈把留下的十来个僧人叫到契此跟前,自己带头一同跪下向天盟誓:“寺院受难,佛门不幸,今拜契此为师,重振山门,继承香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心念佛,遵守佛规,我佛可鉴。”众僧对天誓毕,云清大师拉住契此的手道:“老僧无能,治寺不力,以遭此劫,天华寺交托与你了,他日如能重振佛门,此地更名为岳林庄,你作为庄主,主持寺庙,望能指日复兴。”说完带众僧投奔岳林寺去了。

契此当上庄主以后,以身作则,处处以寺院为重,除了念佛诵经之外,常到外地去化缘,不到几个月就筹集了大量的钱财,一年内,一个崭新的寺院又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开光那天,契此挥毫写下“岳林庄”三个刚劲大字。

布袋和尚为岳林庄庄主期间,常以佛经教化当地民众,多行善事。他带领民众修筑海塘,建造碶闸,开挖河道,发展农业生产,还倾力安顿逃亡南下的民众,使庄下形成一个村落,因为这个村落在岳林庄的下面,所以称为庄下,沿袭至今。

周志远讲述,王益祥整理

裘村镇应家棚石城始建于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坐落在应家棚村的南部。据光绪《忠义乡志》载:“城中围一百丈五尺,址宽丈二,两侧砌石,中填夯土,顶部宽丈余,建南北相对两门。”有的石头长达数米,重三四百公斤。1987年被认定为奉化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置有石碑为记。

石城是当时清朝政府为对付西南海岛上的抗清义军而建,这跟明末清初的反清将领张煌言(张苍水)大有关系。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1645年,张煌言(时任兵部尚书,浙江鄞县人)与钱肃乐在宁波起兵反清,并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1651年,张煌言奉命驻防奉化鹿颈头山(又称凤凰山岛)。该岛位于象山港中,全岛面积仅0.5平方公里,西边是属桐照地域的悬山岛,东边为属裘村镇杨村地域的南沙山岛。张煌言军纪严明,善于用兵,很有威望。当时已有数千士兵,后与郑成功合并,声势大振,先后攻克徽州、宁国、太平、池州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极大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随后,郑成功兵败南京,还舟闽海,率部跨海收复台湾。后张煌言孤军作战,深入险境,几乎全军覆没。于是下令分散突围,自己身边仅留一童一卒,便服夜行入浙西,经两千里奔波,历时五个月,终于抵达象山港。1660年,张煌言第二次驻兵鹿颈头山岛,散兵复集,声威又振。

清政府害怕沿海百姓与张煌言联络,为义军提供给养,想尽办法镇压义军。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清廷决定实行“坚壁清野”。所谓“坚壁”,即在象山港北岸的大嵩、湖头渡、裘村、应家棚、吴家埠等地屯兵驻军,将房舍的砌石、墓庐的石墙等石料悉数运来,建造石城。所谓“清野”,即以清兵部尚书苏纳海曾巡视之路为界,将所辖村庄房屋拆毁,居民内迁十余里,散住内地。这一招确实奏效,义军失去了支援,食粮失去来源。康熙三年(1664年),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是解散旧部,退隐到象山南田岛,鹿颈头山岛才被清军攻破。同年七月,由于奸人告密陷害,张煌言在悬山岛被捕。清朝廷多次劝降都遭到他严词拒绝。最后,张煌言就义于杭州,遗体葬于西湖南屏山下。

张煌言被杀后,清政府对石城的驻防也日趋松懈,逐渐减少驻军。至光绪年间,石城内已无兵驻守,城内房屋也因年久失修,多数倒毁。民国元年(191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村民陈醉渔向省政府购买了石城所有权,并对石城进行墙体和内部房屋的修缮、整治,还在空地上绿化栽果,并在1922年将全家搬入石城居住。现在,石城已成为应家棚村老年活动室。城内还遗留有石墙和当年栽种如今已合抱粗的皂荚古树。

春秋末年,松岙已有先民居住,居民多以狩猎、落小海为生,至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宋建隆初年、乾道、嘉定年间,卓姓、李姓、汪姓先祖先后迁来松岙,形成村落,后成为千年古村。

北宋建隆初年(960—963年),卓姓祖先绍、继、缵三兄弟为避闽乱,迁徙至松岙。半路遇上了景祐庙庙主祖琙,于是四人结伴同行。

祖琙又名贞夫,文武双全,官拜殿前司统制。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异姓武将兵权。祖琙称母有病,以急需用钱和居家照顾老母为由,递上辞呈。赵匡胤立即准奏,说:“你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你明天带上十万银票回家去吧。”

祖琙原籍福建松溪,归途中,在福州城里碰到卓氏三兄弟带着全家老少要出远门。祖琙忙问清原委,同时也如实告知自己也是辞官回乡。卓绍说:“这是圣上出钱买太平,你不能回家去。你若用这些银子招兵买马,赵匡胤也不会放过你;如果让乡人知道了,他们会不断地向你借钱,你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还是和我们一起去吴越国明州奉化鄞阳乡福庆里暂息栖身吧。”祖琙听他们言之有理,就拜卓绍为师,带着银票与他们一起迁徙到松岙落脚。

他们到松岙后,第一件事就是在邓夹岙、岙口、乌石头下办学堂,置办书籍,由卓绍教书,不收学费,适龄孩童不论贫富,均可入学。又从邓夹岙口到三亩田头开掘一条人工溪河,长约六公里,解决了松岙无水之虞,并在大坟头附近的人工溪河上造了一座桥。

因祖琙是福建松溪县人,为纪念故乡,故取溪名为松溪,桥名为松溪桥,背后山为松峰山。这里峰高岙多,又有松溪,松岙之名由此而来。

马头村的东南有一座山,山上有很多大树,山下有连绵的水田,环境幽雅。几百年来,那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挑着一副米箩担来到里陈陈家岙,搭建了一个草棚住下。过了几年后,有一天,有位过路客人路过此地,见天色已晚,要求借宿,太婆热情招待留宿。第二日,客人因为腹泻,把被窝弄得一塌糊涂,沾满了秽物,客人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就不声不响叠好被褥,悄悄离开了。

一周后,这位客人又来向太婆借宿,太婆依旧热情招待,安排在原来的房间留宿。客人一看床上的被褥是他离开时折叠好的模样,看上去像没有动过,心想这下今晚要睡脏被窝了。当他掀开被褥一看,里面干干净净的,一点污迹也没有,被褥早已洗晒过了。客人心里很高兴,睡得特别舒服。第二天,客人对太婆说:“我是个专看地理风水的莫讲僧,你家心胸宽广,量大福大,我给你家指定一处基地,在前面海滩边。书上说‘东面旗,西面鼓,不是文,就是武’,将来定能发迹。如果在西边屿山(鞍山)苍龙卷水处建堂是发财不发丁,如果在横路下建堂是发丁不发财,你要发财还是要发丁?”太公说:“有财无丁,要财何用,只有发丁,丁旺才能有财,堂建路下吧。”莫讲僧说:“那就在路下建一舍小堂,前用黄荆树做后檐柱,屋旁堆一堆稻草堆。不久就有一只牛来帮你耕种发族。”这就是黄金屋柱自来牛的发族象征。莫讲僧又说:“日后在苍龙卷水地建阴宅,子孙也能发财。”太公依莫讲僧所言而行。

马头地处象山港畔堇阳江边,象(象山)奉(奉化)航运中心就在此地设立马头渡,象山人到鄞县,需乘船过港上岸,经过马头再去鄞县。一天,有个象山牛贩子赶了一群牛去鄞县做贩卖生意。从东山嘴吴公渡上岸,趁着月夜,沿着山路,经过马头时,这群牛中有一只母牛,要生小牛,离群逃至小堂前边草堆生下了小牛。次日,牛贩子来寻找失牛,见草堆边有两只牛,对太婆说:“这牛不是我的,我只丢了一只。”说完,这位牛贩子就走了,留下的小牛就这样帮太公发族起家了。

根据《马头陈氏家谱》整理

马头村古时称鵁鶄。在村的大山东边,有一片广袤的良田,中间河道纵横,两旁竹木参天,成群结队的鵁鶄鸟,在这里代代繁衍生息,“鵁鶄”就成了村的名称。

相传,布袋和尚为了造福百姓,治理水患,在堇阳江(翔鹤潭)的江底用巨石筑了一条大坝。随着日深月久,大坝被海浪冲了一个大缺口,所以称为“和尚塘缺”。明正统年间,马头有位太公陈良铨,组织堇阳江上游十座庙宇(即马头、翔鹤潭、陶坑、石盆、阎家、裘村、双竹桥等十村)的百姓重筑跨江大坝。大坝建成后,因在村的西南部有一座形似马嘴的小山,叫马头山,故以山命名,设立“马头渡”。象山到马头渡船,登岸后,向北经裘村,过盘松,到横溪下航船抵宁波。反之,宁波货物经原路,至马头渡下船到象山。因此,马头渡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繁华地。又因为马头山、马头渡都有“马头”两字,而“马”又有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之意,比“鵁鶄”更吉祥,后来村名就为马头村了。

湖头渡濒临象山港口,北邻鄞州,南望象山,是鄞县与奉化、象山的重要交通口岸,也是南来北往的海上交通要道。因此,元朝官府在湖头渡开设渡口,旧时称为田下渡。

相传在明清时期,官府专门雇五六名船夫,给过往的商贾行旅摆渡过港,渡船由此渡起航,到象山横里,每天来回一趟。船夫的工钱和伙食都由官府承担,可见当时官府对湖头渡口的重视。

湖头渡紧扼象山港咽喉,是奉化的海上门户,也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宋朝时设有田下寨,元朝时设田下巡检司,到明清时期一直是重要海防据点。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奉化县县令萧万斛,为防倭寇,迁塔山巡检司到湖头渡,在湖头渡建起一座石城,设立山海公署所,南面设门,上面设置更楼,用于早晨与夜晚的巡逻。建起东西两房中堂用来作驻守官员的住所,两楹各十二间用于兵伕的住宿,时共有兵员八十六名,十桨飞船十艘。

巡检司城巍然屹立,战旗猎猎,号角锣声响彻海天。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田下渡改名为湖头渡。

乙:喂!最近你干什么去了?
甲: 有:墨西哥、摩纳哥 、摩洛哥、圣地亚哥、多哥。
甲: 格林纳达时间比利时出的发。
甲: 骑着罗马、利马、巴哈马、巴拿马。手里拿着瓦努 阿图沿着西撒哈拉小道往前走,出了澳门,在过也门。踩着北海道的悉尼趟过河内,爬上新加坡穿过柬 埔塞的吉隆坡,在仰光的照射下就望着伊斯兰堡上 的圣约瑟、圣约翰、圣乔治和圣但尼四兄弟了。
甲: 如同卢森堡一样圣多美。
甲: 向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基加利、瓦利、智利 六位小姐一样尼亚美。
乙:六位小姐是怎么包装的?
甲: 由波兰、荷兰、芬兰、新西兰四位大嫂,用拉各斯、基里巴斯、巴巴多斯、洪都拉斯、布宜诺斯艾利 斯、普利茅斯、加拉加斯和拉斯维加斯混合织成的 华沙包头。再由英格兰、苏格兰、乌克兰、德黑兰、 斯威士兰、北爱尔兰做成布拉格式衣服,衣服上用 锡金镶的金边。上面印度着青海里生长的巴拉圭、乌 拉圭、利隆圭吃着台湾产的刚果和帕果帕国能不美吗 。
甲: 它们长的是象牙海岸出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美利坚着 哪,一咬都喀麦隆。
乙:嘿!四位大嫂长的怎么样?
甲:长的像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维也纳和地拉 那,全都赛过索非亚,如同维多利亚一样洛美。
甲: 都在巴黎的加德满都苏瓦和塔拉瓦上哪儿,用斐济 和瑙鲁做的的镜框,在用达卡和斯里兰卡掐着。
乙:四位大嫂的丈夫是谁呀?
甲:赫赫有名的希腊战神白俄罗斯、毛里求斯、突尼斯 和塞浦路斯。乙:他们有孩子吗?
甲: 能没有吗。白俄罗斯与波兰小姐在日本东京结的婚,住在明古屋。生有南斯拉夫、马尔代夫、特拉维 夫和莫斯科四兄弟及叙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科西亚四位小姐。
乙:四男四女到齐全,其他三兄弟怎么样?
甲: 毛里求斯与荷兰小姐在路易港的阿根廷上一见 钟情,来到加拿大的太子港蹬上奥斯陆进入金斯敦大 教堂在塔那那利佛的主持下举行了中非式的婚礼,互 相交换了用金沙萨做的阿克拉钻戒。
甲:婚后二人住在巴西的中华街,越南边的墨西哥城, 过着秘鲁一样的生活。先后生下了澳大利亚、罗马 尼亚、保加利亚和亚美尼亚四位小姐及华盛顿、惠灵顿、哈密尔顿三兄弟。
乙:这么多孩子住那呀?
甲: 住在冰岛的蒙古包呀。
甲: 用伯利兹产的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氆地,再用土泊 曼斯坦、乌姿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和塔吉克斯坦做围墙一点也不凉,她们吸着渥太 华和温哥华牌香烟,热的直出阿富汗。
甲:用海地产的丹麦,做成汉堡包。啃着亚松森柏林里生的落山基,巴林上老挝里产的赫尔辛基。乙:这鸡能吃吗?
甲: 能,就是有点波哥大,你在和马累、马拉维、马拉博、马塞卢一起伦敦那就更香港了。
甲:用廷布包着巴格达、雅加达、乌干达、卢旺达、罗安 达、佛得角和哥本哈根,放在开罗里,用黑龙江水一 墩,就黎巴嫩啦,还透着基多、亚丁香哪。
乙:芬兰大嫂的丈夫是谁?
甲:当然是突尼斯呀。他俩在圣城耶路撒冷平壤的科伦 坡上朝拜女神雅典时,认识的。再沙特阿拉伯的帮助 下 ,用曼谷和约旦作成的蛋糕,放在阿拉伯也门上招 待鹿特丹、苏丹、布加勒斯特 科威 特、贝鲁特、拉巴 特、努瓦克肖特及尼日利亚、 利比 里亚 、坦桑尼亚、 肯尼亚、几内亚、冈比亚、利比 亚 七位女士等菲律宾,做他们的证婚人。婚后,二人 埃及 着到南非的所罗 甲:有!二人渡完 假,就住在了关岛的罗德城的圣比得 堡,每天吃着尼加拉瓜、马那瓜喝着用麦纳麦做的汤 加,能没有孩子吗。
甲:不多,有:卡塔尔、尼泊尔、喀布尔、安道尔、扎伊 尔、尼日尔、利伯维尔、班珠尔、塞舌尔、塞内加尔、达喀尔、阿尔及尔、巴斯特尔、厄瓜多尔十四兄弟。乙:这么多孩子住哪儿? 甲: 孟加拉国的黎波里的法兰西堡呀。
甲: 顾阿曼和安曼做他们的达累斯萨拉姆和夏威夷。
甲: 新西兰与塞浦路斯那才叫朝鲜。
甲: 就是为人办事新朝、鲜靓、百慕大。
甲:二人都有情人,还互相福建。
乙:你说说他们情人都是谁?
甲:新西兰的情人有:圣胡安、伊拉克、甘托克、捷克 、斯洛伐克、雷克雅未克、莫桑比克、温得和克、大特克等九人。
甲:那也不用你拿骚呀。
乙:塞浦路斯有几个情人?
甲:有:比勒陀利亚、赞比亚、毛里塔尼亚、赤道几内 亚 、普腊亚、蒙罗维亚、埃塞俄比亚、西萨摩亚 、巴布 亚新几内亚、阿皮亚、阿加尼压、圣卢西亚、夏洛特 阿马利亚、巴西利亚、玻利维亚、哥伦比 亚、蒙得维 的亚。十七位非洲小姐。借你俩个怎样?
乙:不要,我嫌波黑。再说也南韩呀。
甲: 进了伊斯兰堡,我会见了班吉和贝宁,哥俩谈吐是塞 拉利昂。告诉我怎样加蓬去阿塞拜疆看列支敦士登升土耳其。
甲: 一半用摩加迪沙一半用大马士革做的,上面绣着万象迎风一展如同乌鲁木齐 。
甲: 东帝汶时就挂在北京城上了。
乙:在伊斯兰堡你们吃什么呀?
甲:入乡随孰呀。吃哈拉雷和苏克雷做的麦加,有:圣但尼、莫罗尼、伯尔尼等卡晏。
甲:有呀?牙买加产的法考福酒。
乙:就你们几个吃的呀?
甲: 帝力的十大公子安卡拉、安哥拉、马尼拉、堪培拉、 阿克拉、坎帕拉、布琼布拉、霍尼亚拉、危地马拉和委内瑞拉作陪。
甲: 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可吉布提了。
乙:喝完酒该休息了吧?
甲:在仆人贝尔格莱德和威廉斯塔德的安排下,住在萨 尔瓦多城苏里南的萨拉热窝里。
甲:一进被窝我就开始多哈,梦见了哈瓦那和巴塞罗那 二位瑞士小姐向我施加波恩。
甲: 这都不懂,纽埃了吧。波恩就是把你放入湘潭里, 湖南、湖北一拉,往大板上一放。撒上安徽,埋上长 沙,

把地名串联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急急急!!!)
把世界地名串联在一起......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立即下载

乙:喂!最近你干什么去了?

甲: 有:墨西哥、摩纳哥 、摩洛哥、圣地亚哥、多哥。

甲: 格林纳达时间比利时出的发。

甲: 骑着罗马、利马、巴哈马、巴拿马。手里拿着瓦努

阿图沿着西撒哈拉小道往前走,出了澳门,在过也门。

踩着北海道的悉尼趟过河内,爬上新加坡穿过柬

埔塞的吉隆坡,在仰光的照射下就望着伊斯兰堡上

的圣约瑟、圣约翰、圣乔治和圣但尼四兄弟了。

甲: 如同卢森堡一样圣多美。

甲: 向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基加利、瓦利、智利

乙:六位小姐是怎么包装的?

甲: 由波兰、荷兰、芬兰、新西兰四位大嫂,用拉各斯、

基里巴斯、巴巴多斯、洪都拉斯、布宜诺斯艾利

斯、普利茅斯、加拉加斯和拉斯维加斯混合织成的

华沙包头。再由英格兰、苏格兰、乌克兰、德黑兰、

斯威士兰、北爱尔兰做成布拉格式衣服,衣服上用

锡金镶的金边。上面印度着青海里生长的巴拉圭、乌

拉圭、利隆圭吃着台湾产的刚果和帕果帕国能不美吗 。

甲: 它们长的是象牙海岸出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美利坚着

乙:嘿!四位大嫂长的怎么样?

甲:长的像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维也纳和地拉

那,全都赛过索非亚,如同维多利亚一样洛美。

甲: 都在巴黎的加德满都苏瓦和

和瑙鲁做的的镜框,在用达卡和斯里兰卡掐着。

乙:四位大嫂的丈夫是谁呀?

甲:赫赫有名的希腊战神白俄罗斯、毛里求斯、突尼斯 和塞浦路斯。

甲: 能没有吗。白俄罗斯与波兰小姐在日本东京结的婚,

住在明古屋。生有南斯拉夫、马尔代夫、特拉维

夫和莫斯科四兄弟及叙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科西亚四位小姐。

乙:四男四女到齐全,其他三兄弟怎么样?

甲: 毛里求斯与荷兰小姐在路易港的阿根廷上一见

钟情,来到加拿大的太子港蹬上奥斯陆进入金斯敦大

教堂在塔那那利佛的主持下举行了中非式的婚礼,互

相交换了用金沙萨做的阿克拉钻戒。

甲:婚后二人住在巴西的中华街,越南边的墨西哥城,

过着秘鲁一样的生活。先后生下了澳大利亚、罗马

尼亚、保加利亚和亚美尼亚四位小姐及华盛顿、惠灵顿、哈密尔顿三兄弟。

乙:这么多孩子住那呀?

甲: 住在冰岛的蒙古包呀。

甲: 用伯利兹产的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氆地,再用土泊

作者: 秋影艺林 10:06 回复此发言

2 《世界地名大串联》(转贴)

曼斯坦、乌姿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和塔吉克斯坦做围墙一点也不凉,她们吸着渥太

华和温哥华牌香烟,热的直出阿富汗。

甲:用海地产的丹麦,做成汉堡包。啃着亚松森柏林里生的落山基,

巴林上老挝里产的赫尔辛基。

甲: 能,就是有点波哥大,你在和马累、马拉维、马拉博、

马塞卢一起伦敦那就更香港了。

甲:用廷布包着巴格达、雅加达、乌干达、卢旺达、罗安

达、佛得角和哥本哈根,放在开罗里,用黑龙江水一

墩,就黎巴嫩啦,还透着基多、亚丁香哪。

乙:芬兰大嫂的丈夫是谁?

甲:当然是突尼斯呀。他俩在圣城耶路撒冷平壤的科伦

坡上朝拜女神雅典时,认识的。再沙特阿拉伯的帮助

下 ,用曼谷和约旦作成的蛋糕,放在阿拉伯也门上招

待鹿特丹、苏丹、布加勒斯特 科威 特、贝鲁特、拉巴

特、努瓦克肖特及尼日利亚、 利比 里亚 、坦桑尼亚、

肯尼亚、几内亚、冈比亚、利比 亚 七位女士等菲律宾,

做他们的证婚人。婚后,二人 埃及 着到南非的所罗

甲:有!二人渡完假,就住在了关岛的罗德城的圣比得

堡,每天吃着尼加拉瓜、马那瓜喝着用麦纳麦做的汤

甲:不多,有:卡塔尔、尼泊尔、喀布尔、安道尔、扎伊

尔、尼日尔、利伯维尔、班珠尔、塞舌尔、塞内加尔、

达喀尔、阿尔及尔、巴斯特尔、厄瓜多尔十四兄弟。

乙:这么多孩子住哪儿?

甲: 孟加拉国的黎波里的法兰西堡呀。

甲: 顾阿曼和安曼做他们的达累斯萨拉姆和夏威夷。

甲: 新西兰与塞浦路斯那才叫朝鲜。

甲: 就是为人办事新朝、鲜靓、百慕大。

甲:二人都有情人,还互相福建。

乙:你说说他们情人都是谁?

圣胡安、伊拉克、甘托克、捷克 、斯洛伐克、雷克雅未克、

莫桑比克、温得和克、大特克等九人。

甲:那也不用你拿骚呀。

乙:塞浦路斯有几个情人?

甲:有:比勒陀利亚、赞比亚、毛里塔尼亚、赤道几内

亚 、普腊亚、蒙罗维亚、埃塞俄比亚、西萨摩亚 、

巴布 亚新几内亚、阿皮亚、阿加尼压、圣卢西亚、

夏洛特 阿马利亚、巴西利亚、玻利维亚、哥伦比

亚、蒙得维 的亚。十七位非洲小姐。借你俩个怎样?

乙:不要,我嫌波黑。再说也南韩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这句对联最难对的其实是日本二字。日本既是国名,又可以拆开表示“太阳本来”,日本东出,可以双关为太阳本来就东出。想要找一个国名或者地名,能对得上日本二字的,不太容易。我的想法是不必拘泥于地名。大多数地名没有上述双关的意思,能做双关的地名又往往不够广为人知。我的对法是:裕仁双败,招核广岛长崎。裕仁是昭和天皇的名字,寓意富裕仁慈,然而他治下的日本穷兵黩武,既不富裕也不仁慈,此谓之“裕与仁两项,双双失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窝放屁打谜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