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中,哪一个最可能倒闭?

  这是一个正在爆炸式增长的行业:以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开始给金融机构带来痛感和焦虑感,并在2014年的两会期间引发了从金融机构到监管当局的大讨论。其中,以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以下简称BAT)为主导,互联网金融业正在对传统金融体系提出挑战。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在2013年6月发起的余额宝,在半年左右,从零发展到了5000多亿元的规模,并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同时荣登世界十大基金之席。而曾经国内规模最大的、现拥有3000亿元资产规模的华夏基金被远远甩在身后。如今,马云兑现了他在2008年许下的承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

  回顾金融历史,因技术而引发的商业革命以及随之引发的金融创新发生过很多次,互联网金融只不过是又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波金融创新将发生得更快。

  为什么是BAT:商业哺育金融创新,不过是历史重现

  要厘清大势,首先得回答,为什么是BAT?要更清楚地看清BAT引领的互联网金融如何动摇传统金融体系的边界,要分析透彻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遵循怎样的逻辑,我们必须回到互联网金融得以发展的本质:即满足商业对金融的需求。

  我们回望到金融的起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诞生于16世纪。彼时,哥伦布航海发展了远洋贸易,而首先进行了造船技术革命的荷兰,通过造船业的发展给本来处于欧洲边缘的它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商机。贸易的发达诞生了巨大的结算和支付需求,而这正是阿姆斯特丹银行诞生之初的功能。随着商业的进一步繁荣,1683年起,阿姆斯特丹银行开始为商户提供更进一步的金融服务——贷款。同时,船运、贸易和金融的结合使荷兰成为17世纪最强大的国家,包揽超过一半的世界贸易。而阿姆斯特丹银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多边支付体系的结算中心。后来在17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没收了荷兰几千艘船,沉重打击了荷兰的船运和贸易。随后,起始于英国本土的工业革命为其带来对国际贸易和金融的需求。由于英国学习荷兰大力发展金融业同时令其交易平台排斥荷兰,英格兰银行逐渐取代阿姆斯特丹银行成为世界结算中心;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新的贸易、金融和殖民帝国。

  阿姆斯特丹银行和荷兰的兴衰反映出商业和金融共生互促的关系,从以下三点可以说明:

  第一,商业产生对金融的需求,金融支持商业的发展。

  第二,金融的崛起源自商业的需求,后者的没落也往往拖累金融。

  第三,为支持商业,银行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可能是支付,其次才是信贷。

  回到现实中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宝,创新性地解决了线上交易中存在的担保和支付问题。其有效结合了金融服务创新和免费服务战略,彻底打败了Ebay。在支付功能满足后,为支持贸易发展,为买卖双方提供信贷服务成为自然趋势。阿里巴巴于2010年推出阿里小贷可看作是给商家的信用卡。而在2013年,它和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支付宝作为支付中介的地位。

  成功的企业总会做出极其相似的选择,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谷歌在2011年推出了谷歌钱包,成为了最先进的支付系统Ripple labs的股东;亚马逊也会提供基于Kindle的支付;据悉,苹果也在做类似的布局。

  金融创新的生命力以及对现有体系的冲击,往往取决于贸易平台的生命力。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舞台加速了故事发生,使得互联网金融革命更有戏剧般的张力。只要监管当局不完全遏制,那么互联网对渠道的冲击加上移动支付的便捷,会让这个变革的过程大大提速。

  从金融本质看互联网金融:金融本质不会变,改变的是渠道和品牌

  商业的本质在过去几百年中不曾改变,这个本质就是通过某些交易渠道提供有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金融是为这个本质服务的,其兴衰也依附于商业的兴衰。在这个历史观里,互联网,犹如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并不改变商业或金融的本质,其带来的是对渠道和产品的冲击。

  第一,金融机构是出售(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和所有卖产品的企业一样,产品、营销和品牌都很重要。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对这个行业的冲击,类似电商对零售业的冲击。

  第二,金融产品是信息产品,有不定性和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需要有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鉴定风险、发现价格和控制风险。这个功能不容易被互联网取代。不定性越大的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也大;反过来,不定性越小的产品,越容易金融脱媒。

  第三,出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存在道德风险,即因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风险。人类贪婪与恐惧的本性决定了逐利和避险并不同时发生,再加上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会放大风险。

  坊间流传对余额宝的几种说法:余额宝只是把金融产品和互联网嫁接在一起,算不得创新;余额宝推高了民间利率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中国经济不利;余额宝是监管套利的产物,等利率自由化之后就没有生存空间了;美国版的余额宝在2011年被迫关闭,说明余额宝也长不了。

  不幸的是,这些说法都是对事实的误读。

  根据国际公认的定义,创新可以来自产品、流程、渠道和组织架构。就像1908年福特的T型车最重要的创新不是产品而是流水线,余额宝最重要的创新也不是产品而是渠道。余额宝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市场利息和当日赎回("T+0"),这些早已在2011年就被货币基金普遍推出。而支付宝的新贡献是渠道,它让余额宝以几乎零成本接触到了支付宝和淘宝系的几亿用户。

  而另一种互联网金融创新——P2P网络贷款是利用网络平台撮合借贷双方的借贷模式。这个模式也是渠道的创新,即通过网络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并为投资者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互联网金融能走多远?得移动支付者得天下

  犹如英国取代荷兰,阿里巴巴的潜在风险是另一个贸易和金融平台的兴起。微信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移动时代的天空城市,人们在这个城市中交往、交流信息和从事商业活动。从表面上看,这个城市并不对阿里巴巴造成直接冲击,但是有一天,当微信城市引入越来越多的商铺,有越来越多的贸易场景使用微信支付时,阿里巴巴的贸易和金融平台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

  换句话说,阿里巴巴的强项是满足贸易和对金融的强大需求,微信的强项是社交社区,短板则是贸易和支付场景,但是这个社区可能有很大的贸易扩张空间。腾讯入股大众点评网和京东商城,意在借助这些平台为腾讯带来贸易和对金融的需求。

  在这样一个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融合的供应链互联时代,移动支付是一个核心环节,这将打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接口。以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核心,就产生了一个闭环,以这个闭环为基础可以构建一个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商业和金融的王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现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间的战争,腾讯做的很多收购也都是和贸易场景相关的,所以阿里和腾讯都注重以他们的支付和平台为核心,跟各个行业相结合,借此产生非常强大的商业和金融基础。

  互联网金融监管:理性监管,打造良性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政策需要框架,有效的监管应该建立在理性的框架之上,必须从该项金融创新的本质出发。

  金融机构是卖产品的,不同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所以卖产品的金融机构是需要监管的。余额宝是和P2P信贷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金融创新,也就需要完全不同的监管政策。

  前面提到P2P是对金融产品的渠道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金融创新是积极的。但与此同时,P2P网络贷款也在金融产品本身的创新,它绕过传统的金融中介,把借贷双方连接起来。这种金融产品是传统的金融体系所没有的,与传统金融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补充。

  这种金融产品最大的挑战,是它没有解决金融的第二本质所带来的问题,即金融产品是具有不定性的。P2P贷款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借贷,需要专业的金融中介评估风险和降低信息不对称。这个本质使得脱离金融中介的P2P贷款难以做大,也难以对传统金融提出挑战。

  P2P网贷高风险的本质,加上金融产品风险的爆发以及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滞后,而提供产品的金融机构自身也有道德风险(第三个本质),决定了P2P网络贷款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其带来的损失可能超过益处。换言之,这是不是一个好的金融创新取决于监管是否合理。

  有了以上分析,就不难理解2013年发生的P2P倒闭潮,以及社会由此产生的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广泛关注。如果监管当局更早对之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在市场准入、资本要求、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及早规范,一些负面影响应该可以降低。

  余额宝的创新只是渠道创新,但它仍是互联网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金融创新举措。它的诞生固然受益于利率双轨制,但即便利率市场化之后,其作为货币基金仍有强大生命力。长期来说,货币基金市场和银行一起会带来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这正是中国改革的方向。监管应该存在,但是应当审慎,更应该建立在对事实的正确解读之上。

  与P2P、众筹等新兴的金融工具有非常大的不同,余额宝的损失风险是非常低的。基于前面的讨论,余额宝的监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第二,对直接融资的推动;第三,企业的自律和对监管的主动参与。

  监管永远是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金融创新的本质不同,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取舍就会不同,需要的监管也不同。好的创新需要好的监管政策才能开花结果,才能让互联网金融真正变成普惠金融。

记忆中,国内程序员群体暴富的最初源头是 2005 年百度上市,根据那时候的媒体报道,百度上市时候造就了9个亿万富翁,50多个千万富翁,超过400多个百万富翁。而那时候北京房子的均价还是 7000 元,所以 2005 年的百万身家已经跟今天的千万差不多了。

翻翻当年的媒体报道发现,那时候大众对程序员这个群体知之甚少,媒体甚至把程序员划分到蓝领,连白领都不能算呢!而 2019 年的今天,连金融街的金领们见到程序员说话都可能会客气一些,毕竟每个程序员都是一个薛定谔的富翁。 

百度之后的十多年,陆续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上市,一批又一批的程序员实现了财富自由梦想,而 2014 年阿里巴巴上市才是程序员真正的财富盛宴,据说阿里的上市造就了几千位千万富翁,比如我们技术圈的网红子柳和云舒似乎就是阿里上市之后暴富的。似乎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所有的程序员找工作言必提两条,薪资和期权/股份。 

阿里程序员们的暴富,给我们整个技术圈带来的巨大的震撼。从此以后,技术高手们就像前几年创业潮的资本一样,不断追逐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独角兽。2015 年之后,已经上市的腾讯、百度、阿里已经不是追求暴富的技术高手的第一选择了,前几年风口中的蚂蚁金服、美丽说、蘑菇街,最近几年的滴滴、摩拜单车、熊猫直播、OFO、饿了么、今日头条、拼多多等等才是追求暴富程序员的最爱。

时间来到了 2018 年,这绝对很多程序员的暴富梦梦碎时刻。先是 OFO 、摩拜整个赛道融资难,一个被折价收购,一个在倒闭边缘,后期的资本家们都要亏钱退出,程序员们手上的期权也贬为一张废纸;然后是美丽集团流血上市,让蘑菇街美丽说 8 年波澜壮阔的创业成一个投资人、创始人、员工都被套牢的悲伤故事。(具体文章可以查看历史文章《一个悲伤的股市》)

就在前几天,我跟一个某独角兽的技术大佬聊天,我问他如果时间回到两年前,是否还会从阿里出来加盟这个公司呢?他给我的回答是 NO ,最后还补了一句“怕熬不到公司上市的那天,更怕熬到公司上市的那天后像美丽说老员工那样,期权贬值后价值所剩无几”。

北京塞冬微博关于程序员行业的一段评论,我觉得对我们程序员群体的定位是准确的,那就是收入很高,但是财务自由还很遥远。

互联网增速慢下来以后,就像传统产业一样,积累起许多不上不下的一线骨干或者小leader。

特征是:30-35岁,对标百度t6~t8或者阿里p7~p8。有比较丰富的实操经验,在过去几年的行业高峰期快速成长起来,负责一个小方向,但还没达到真正的“领导层”。收入不错(大几十万~200万)、有一定积蓄和股票(百万数量级),比大部分行业的收入都强得多,但离一线城市的财务自由还很遥远。

如果互联网还能继续高速发展,那就还有把小团队发展成大团队、从大公司小坑跳到新兴公司大坑、让事业再上一个台阶的机会。但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业务增长放缓甚至不增长、有前景的创业公司不再大规模涌现、已有创业公司的想象力和坑位变少。

就像船在顺水流动,以前不用怎么划也可以开得很快,现在水流慢下来,真正需要上手去划了。但又很难像25岁博士一样紧跟时代前沿(还要得少、干活拼、能熬夜),危机感逐渐降临。

前两年,许多中型公司扩张很快,或多或少都有点”BAT宁有种乎“、“用大数据和AI助力,把业务扩张成生态”的梦想,对算法和AI人才很舍得给,跳槽升职+薪水翻番不少见。

但是慢慢的,生态梦和平台梦破灭,AI也被证明效果有限、回报不高,市场逐渐理性,就出现了现在的行情:

1、滴滴、微博、知乎、小米等中型公司的骨干和小leader大量出来寻求机会,但好坑很少。

2、大公司算法部门越来越追求学术影响力,年轻博士吃香。大公司里赶不上前沿的老员工也和1一样,处于上不去、不好跳、又不敢走的状态。

长此以往,可能就越来越趋向于金融业的感觉:

1、整体上还是“高工资阶层”,比大部分行业的工资都高得多,仍然热门。

2、大公司核心技术部门就像金融业的高层岗位一样,人均产值高,倾向于使用超高学历人才(容易筛选+稳妥),和金融业不同的是,会更重视学术产出、为本部门打造学术和业界影响力。

3、中型公司里也有一些收入不错、更偏业务导向的中高层员工,不再不切实际的追求前沿突破。

4、行业里的大部分人再难以获得前几年那样快的增长机会,经济和心理压力会更大一些,但仍然不失为一个好行业。其他理工科可能压力更大、更累、钱还更少。

其实我想问下大家,对我们程序员群体大家是怎么定位的呢?

在我看来,程序员群体差别之大,甚至已经达到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了,极少暴富,大部分中产,小部分还在小康苦苦煎熬,你属于哪一类呢?

从多年开始,我们就在网上经常看到“bat”这三个连在一起的字母,bat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现在时不时有媒体说bat时代已经结束,bat时代又在指什么?其实bat就是指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之所以说bat时代结束,是因为百度市值已经无法与阿里巴巴、腾讯想比。

BAT,B指百度、A指阿里巴巴、T指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百度总部在北京、阿里巴巴总部在浙江省杭州市、腾讯总部在广东省深圳市。

百度(纳斯达克:BIDU),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1999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于2000年1月1日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

“百度”二字来自于八百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描述了词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百度拥有数万名研发工程师,这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为优秀的技术团队。这支队伍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使百度成为中国掌握世界尖端科学核心技术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和韩国之外,全球仅有的4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杭州创立,他们相信互联网能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小企业通过创新与科技扩展业务,并在参与国内或全球市场竞争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阿里巴巴集团经营多项业务,另外也从关联公司的业务和服务中取得经营商业生态系统上的支援。业务和关联公司的业务包括: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1688、阿里妈妈、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ABA”,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为马云。2015年全年,阿里巴巴总营收943.84亿元人民币,净利润688.44亿元人民币。2016年4月6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交易平台。

2016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48位。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由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五位创始人共同创立。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腾讯多元化的服务包括:社交和通信服务QQ及微信/WeChat、社交网络平台QQ空间、腾讯游戏旗下QQ游戏平台、门户网站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和网络视频服务腾讯视频等。

2004年6月16日,腾讯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是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是马化腾。

2015年,腾讯公司实现总收入1028.63亿元,同比增长30%;腾讯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288.06亿元,同比增长21%。

2016年6月22日在北京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发布了2016年第十三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腾讯名列三甲。

2016年上半年,腾讯营收为人民币676.86亿元(102.0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人民币199.20亿元(30.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2016年8月,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40位。2016年9月5日,腾讯股价开盘后继续大涨,腾讯股价达209.40港元,市值目前已达1.982万亿港元,不仅领先于阿里巴巴集团,也首度超过中国移动,力压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老牌国字头公司,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曾经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是中国市值最高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但如今这个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百度市值持续下跌,与阿里巴巴、腾讯的差距越拉越大,如今甚至被刚上市不久的互联网公司拼多多超越。目前,百度市值357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4488亿美元、腾讯市值32602亿港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at垄断所有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