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自由的小生意该干点啥呢?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关于中秋节的记忆,那年我5岁。朦胧中,感觉这一天好像很重要。

父亲的脚步在夜幕降临前更加急促,白天下过雨的山路有点泥泞,我只能跑起来才能和他保持一前一后,寂静的山路就我们两个人。我总担心自己跟不上他或者一不小心就掉进路边的沟里,还害怕自己在后面被什么东西一把抱走而父亲却浑然不知。他只顾快速催促我:咱们走快点,今天中秋节,你奶奶等我们回家“献月亮”。

2008年的中秋节,员工聚餐45元1听的啤酒,放开喝

我的第一次财务自由是在上海滩实现的,当时有一个兰州的朋友,也是一个我非常敬重的长者,说了一句话: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到上海历练一场。他的这句话像有魔力一样,鬼使神差的让我在一个月之后就踏上了去往中国最繁华的都市火车。虽然,根本不知道自己去了能干什么,只是一种类似朝圣般向往。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我是上海这个机遇时刻就发生在你身边的亲历者。从打工开始到跑业务遇见一个做商业CBD的老板,我的人生自此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转折。

不大的年纪和有限的能力,其实是驾驭不了真正的财富的。那时候的状态是,早上在上海开会,中午就飞广州,只为吃一个下午茶见一个老板聊一点其实完全可以在电话里说清楚的事情。晚上直飞北京,只为第二天一早想在天安门看看升国旗。

2008年的中秋节,员工聚餐,45元1听的啤酒,放开喝。一晚上30多个员工聚餐,花费5、6万,好像一点点都不觉得多。

终于,我掌握不了超出我认知之外的钱,1个多月时间,折损1千多万,负债600多万,一夜之间,坐过山车似的从顶峰跌入谷底。

中秋节前后,我用100元处理了第一个生意的“残骸”

记忆总归只是记忆,它只是自己偶尔想起来的东西,和长大后的生活无关。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做点小生意,不知道为什么,在大一喝了一年烂酒之后,忽然觉得,天天和室友同学吆五喝六喝酒打架变得一点都没有意思。看到夜市上车水马龙,感觉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商机”,在这个夏天的喧闹夜市里,摆一个刨冰摊,或许能发财。说干就干,两天时间就把上游供应链——刨冰供应商找到了,同时模仿别人样子做了一个1.5米长的推车式操作台,购买了葡萄干、草莓、水冲式各种口味的水果粉,总投资600元。开启了我人生第一个生意,第一晚摆摊就只卖出去了3份,收入3元(我一整晚都是推着车在拥挤的人群中来回找地方安放我的小摊,也是第一次知道夜市摆摊虽然不用缴纳费用,但都是约定俗成的每个摊位都有自己的位置。好位置都被一些强悍的摊主占完),

操练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我终于因为“抢地盘”和别人的打斗中砸烂了我的“刨冰摊”,第一次创业,就此结束。

中秋节前后,我用100元处理了我的第一个生意的“残骸”,那是2003年,我19岁。

11个中秋节,11年的家政创业历程,我是这样理解“财务自由”的

经历过挫折且懂得反省的人,会变得真诚和简单,离成功也就不远了。严重的负债和接连失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还债和自我否定像两座巨大的山,一个逼的我时时刻刻心惊肉跳,一个让我时时刻刻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只是一个短暂的幸运儿瞬间失去运气而之后就会永远不得翻身。

感谢挫折和失败的核心,其实是感谢时间,只有时间才会让一个人慢慢苏醒和长大,重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人的成长其实区别不大,谁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大灾小难,其实真正区别的,是自我反省能力和修正能力,再无其他。

寻找一个长期稳定的事业,不赚快钱,慢慢成长。是我在经历上海失败之后3年时间考虑明白的问题。

自此,我进入了当时被很多人忽略甚至看不上的事业---家政。跟随着我的事业逐步稳定的,还有我日渐成熟的财富观,什么是财务自由?之前的我总是在想,再赚3000万之后,就能达到我的财务自由了,但在今天,我不再这样幼稚的以为,我觉得真正的财务自由,其实就两个维度的指标。

一是担负起家庭基本责任之后的心态从容,不再慌乱。二是可以想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就能说回就回的自由度。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和内心从容坦然与家人安心幸福有关。至于到达多少金额才算财务自由,或许10万,或许1000万,心里的尺幅到了,就不会再做财富的奴隶,活出真正的自己。

恰逢家国撞满怀,双节同相庆。今年的中秋节,有感,写此文,与君共勉。但愿我们都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显示,我国人均财富约36.6万元。

这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数额,但无论有没有36万,过去的一年,人们都深刻意识到了存款的重要性。

存款数字中,100万成了一个分界线。它是存款丰厚的象征,在物质生活提升的今天,又难以让拥有者实现真正的财富自由。

线外的人努力奔向它,线内的人往更高处眺望。

如何存到100万?存款对人又意味着什么?

我和几位拥有近100万存款的年轻人聊了聊,有人不满30,有人30出头,存款在同龄人中属于佼佼者。

100万能为她们带来财富、自由吗?又或者能在不确定的未来里找到一丝安全感?

如果100万也不能,那么,多少才是尽头?

100万能拥有自由吗?

叶子第一次发现自己存款超过100万时,是2020年11月,一个工作日的午后。

她像往常那样拿起手机打开股票软件,她的存款放在里面,而这一次,上面的数字显示着“元”。

存款终于超过100万了!

叶子的情绪复杂,兴奋不已,也有些发懵。

她在上海从事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以克制物欲的方式节俭生活,她不是没想过个人财富超过100万,显然,实现的速度比她想得还要快。

魔都上海,东方巴黎,向来以高物价著称,叶子去年一整年所有开销只有3万块。

为了攒钱,她用了不少小妙招,租公积金能够覆盖租金的房子,不点外卖自己做饭,两年不买衣服,上一次采购衣物还是2019年5月。

连最喜欢的咖啡,叶子也能动手完成,她没买咖啡机,器具价格不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她在网上买一袋磨好的咖啡豆,一包过滤纸,用尖嘴壶慢慢冲好。

比起咖啡店动辄二三十元的咖啡,她的每杯咖啡成本只有3元左右。

长期坚持极简生活,叶子的根本动力是为了提前退休,换来更多更自由的时间。有人用时间换钱,有人用钱换时间,叶子希望成为后者。

叶子今年32岁,她算了算,以目前的存款年利率和她低消费的生活花销,下半生可以不必上班,靠收益足够生活。

她兴奋地在网上发了条帖子,称自己的存款到达100万,不想再上班了。

很快,质疑声随之而来,点赞第二位的留言称,“不要飘了,你要是辞职了,心态会发生巨大变化。”还有人等她未来自己“打脸”。


叶子在豆瓣发帖下的留言

人们对100万拥有者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以前,有100万的人会被称为“百万富翁”,甚至被视作能让人实现阶级跃升的数额。

二十年过去了,人们不再谈论百万富翁,网络上千万、亿万富翁的新闻也随处可见,100万显得似乎没那么多,甚至无法用全款买一间居所。

2019年,据瑞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中国的百万富翁人数已经达到440万人,他们的计算单位是美元。

对于大多普通人来说,拥有100万人民币能兴奋愉悦,但远称不上衣食无忧。

安徽女孩陈恬发现存款超过100万,还是在和男友每月一次的复盘会上,他们统计了分散的银行卡余额、基金账户,发现财富超过百万。

她和男友相视一笑,这像是个里程碑,刚毕业时家里负债累累,如今不到7年,她不但帮助父母还清债务,还买了一套房。

男友调侃,“没想到我有一天也是百万富翁了”,陈恬不太能记得当天的具体情形,一再和男友确认后,原来那天他们连为此庆祝也没有。

“好像超过100万后,(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就是按部就班,该干嘛干嘛。”

陈恬在北京工作,家乡是一个皖南小城,物价不高,去年春节回老家,她特意做了小小的调研,咨询了不少亲戚,得出结论:哪怕在小城市,这个存款数目都不算太多。

她和男友认为, 如果彻底自由需要存380万,还清买房贷款80万,200万用来投资理财,再用100万当成本做些小生意。

自由和安全感不该仅仅依赖存款数字,就算可以,陈恬觉得,100万也远远不够。


叶子认真开始存钱是到2018年,在此之前,她的生活一点也不算节俭。

大学刚毕业,她在网上买过一个便宜好看的包,背去上班时,同事笑话她背“假名牌”。

同事言语中的笑意,让原本对名牌没概念的她,开始恶补各种名牌知识。

不错的月薪勉强能支撑她那时追求品牌衣饰、喝三十块的星巴克咖啡、买一件四五千的大衣、理发店充值近万元会员卡。

工作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时,叶子用“买买买”犒劳自己,那时她相信网上说的“聪明女人要学会投资自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shopping”。


直到2018年,P2P爆雷潮,涉案金额8000亿,超1500万用户亏损。叶子也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这场风波中,她损失了38万,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钱包瘪了,叶子也意识到了攒钱的急迫性。

同时她发现,购物的确能带来快乐,但这样的快乐太短暂了。回过神一想,买了那么多衣服,自己真正穿的没有几件。

叶子爱看书,这期间,她看了不少关于极简生活的书籍,又看了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女主角麻衣的家空空荡荡,阳光洒进来,她躺在光洁的地板上。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这幅画面,叶子觉得好美。

也是从这时开始,叶子开始认真攒钱,过简单生活,她将衣服扔掉、书籍赠人,把桌面整理得一尘不染。

朋友们还是照常过着消费奢侈的生活,叶子很快发现,自己和朋友的消费完全不同了。

一次,她答应请朋友吃饭,朋友拉她去海鲜市场,随手点了几样,结账时叶子发现,这一顿饭的费用超过1000元,如果放在以前,她咬咬牙就会付款。

但那次,她向朋友提出,“这个有点太贵了,要不我们AA吧?”

朋友表示不介意,主动提出负责费用的大半。

这顿饭后,她和那位朋友虽然还保持联络,两人心照不宣地,再也没有约过彼此吃饭了。

过着节俭生活,朝着100万的目标迈进,叶子存下工资的大部分。

爆雷潮后两年,她攒了超50万,加上之前剩下的十多万存款,又通过投资理财的方式,存到了第一个100万。


叶子生于普通的工薪家庭,并非含金钥匙出生,能这么快存到100万的确有运气的成分,也离不开勤俭与学习的成果。

叶子开始攒钱,是对前几年的高消费生活产生厌倦,而1200公里外的陈恬学会攒钱,则是出于一种无奈。大学刚毕业,她才得知家里欠了十多万的债。

她记得毕业那年的大年三十,父母为了钱的事情吵得很凶,妈妈在一旁流泪。

这时陈恬才知道,父母生意亏损,加上妈妈前些年做手术的欠款,家里欠了十多万,在平均收入三千块的小城市,这是一笔不小的债目。

她从大四开始实习,再没用过父母的钱,公司福利不错,吃饭不用花钱,当时她在珠海,租房也便宜,一个月只需付上几百块。

应届生工资不高,刚毕业,每个月她会寄给父母三四千,寄完后,自己所剩无几。就这样过了两年,她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欠款总算还清。

还完债让她轻松不少,2016年,陈恬和男友到了北京,工资各自翻了一番,涨了近1万,存款才多了起来。

她找到一份互联网大厂的工作,那时这家公司还没上市,陈恬入职时就被许诺,每位员工都会得到部分期权。


自己做饭不代表生活质量下降

在这家公司呆了几年,陈恬离职时公司已经上市,她手上的期权也得以兑现。

期权兑现不代表立马实现财富自由,陈恬目前的存款中,期权占10%左右,多数还是靠她和男友的工资一点一点攒出来的。

她的攒钱方法很简单,生活必需品外,能不买的都不买,不爱旅游,更喜欢宅在家里,保持长期记账。

每个月,她都会和男友开一次收支复盘会,花了多少钱,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一目了然。


当前方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攒钱没有想象的痛苦,也有乐趣所在。

95后阿包,是受访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刚满25岁,已经拥有78万存款。

虽然还没过百万,也是迟早的事情,在她看来,攒钱本身乐趣十足。

“有人喜欢集一整册的邮票,有人喜欢买一柜子的娃娃,我的乐趣就是看账户里钱越来越多,这跟集邮、买娃娃是一个道理。”

阿包的父母做生意,家境不错,原本一家人花钱大手大脚,在她印象里,多年前家里就有过一周花掉十多万的经历。

家里的一次破产,改变了她对消费的态度。

父母告诉她时,家里债务已经还清,她也因此知道了被父母隐瞒的诸多细节,追债的人跑到家里,父母为了挣钱去各种地方打零工,起早贪黑地做小生意。

阿包有过焦虑时刻,总是想着如果家里再一次破产,会发生什么?


阿包和朋友讨论理财攒钱大法

她对攒钱更迫切,非买不可的必需品也会通过各种比价返利平台将价格降到最低,等待着自己的第一个100万成就达成,再奔向第二个、第三个100万……

她相信,未来总有一天,自己的存款能覆盖一家人的支出,不再为破产而焦虑。

存钱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已经存够100万的陈恬说:

“我不完全认同存钱是为了更有底气地生活,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选择的确会更多一些。”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通过裁员减少支出,陈恬所在的公司亦是,连续裁员两轮后,去年2月收到被裁通知,陈恬一点也不意外。

她们那个项目一整年都没什么大进展,与她进公司时的愿景大相径庭。这时她也有足够的积蓄,离职时有种解脱感。

对陈恬而言,这刚好是个能够尝试“Gap Year(间隔年)”的机会。

她开始自己做视频,往网站投稿,没有团队的情况下,有些视频观看人数已经过了10万。Gap Year期间,她的收入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做短视频up主的广告收益,一部分做保险咨询,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帮别人剪辑视频。


她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尝试,这样的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够养活自己。

陈恬的Gap Year正式开始,一直想辞职提前退休的叶子还在左右摇摆。

直到今年1月,接连发生的两件事,让她提前退休的念头坚定下来。

一是因为朋友介绍,她去了另一家公司,去了没多久,又因为项目被砍掉,她失去了工作。

第二件事,是她切除乳腺肿瘤时,做了个全身检查,检查出脑部一个小病灶,医生告知,32岁的叶子脑部状况接近60岁老人。

医生为她剖析出三个原因:抽烟、喝酒、熬夜。

叶子烟酒不沾,唯一沾的是熬夜,她所在的游戏行业表面光鲜,996是家常便饭。上家公司任职时,叶子每周至少有一天得通宵到次日清晨。

病痛带来的痛苦难以形容,她在日记里写道,手术之后,因为麻醉药的缘故,她吐了一整夜,胆汁都吐了出来,又因为卧病在床不能动弹,躺得背剧烈疼痛。


哪怕出院后,叶子的身体依然虚弱。

坐地铁时,她会头晕难受,走几步路就大喘气,看着街上来往人群,她想,“能走路、能奔跑真幸福啊。”

生病这件事,让叶子知道健康有多么重要。

后来,她也尝试去面试几家其他公司,每家公司都会问同一个问题:

“你能不能接受加班?”

她沉默片刻,对方就懂了,不再有后续。

叶子看过一本叫《原则》的书,书里的核心思想是“要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病痛,控制情绪,享受痛苦带给自己的收获和成长”。

这些经历,让她更坚定接下来要去做喜欢的事,去读书,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今年3月,陈恬的“GapYear”过去刚好一年。

她发现,用这样的方式养活自己是可行的,也挣了一些钱,问题在于自己愿不愿意做这些事,愿意付出多少时间,以及能不能长久。

她有时也会想,目前存的100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身边有朋友没有攒到这个数,同样能够Gap Year,什么也不考虑,过得自由自在。


陈恬的Gap Year,在新房阳台工作

陈恬还是有些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她想要攒更多的钱,等存款到达真正让她有安全感的数字,再考虑一些其他选择。

最近,她重新开始找工作,不出意外,这周就会回到职场,努力攒钱,让自己离那个数字更近一点。

阿包和陈恬有个共同点,觉得100万没办法改变生活步调。每个人心里,那个能换来安全感的数字不同,陈恬需要380万,阿包需要500万。

叶子倒是靠100万暂时实现了梦想,偶尔也会在自由和落寞间徘徊。

开始新生活后,她每天早上七点起床,为自己做个早餐,吃完早餐后,看证券从业资质的书。别误会,她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想结合专业知识,输出一些自己的生活与理财经验。

用过午饭,她会出去散步一小时,有助于身体康复。午后的大段时间,她用来看年报,睡前有时和朋友聊聊,有时继续看书。

叶子注重精神生活,对阅读着迷,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一杯茶或一杯咖啡,让她一直看书,足矣。


但自从提前退休,不到两个月,一些很细微的、难以察觉的细节让她发现自己和朋友脱节了。

叶子和朋友有一个微信群,平时他们会互相聊聊工作和生活。从前叶子也是这样,自从她离职后,别的朋友聊起当天的工作,她再也插不上话了。

这是一种很难形容的失落感。

不过很快,她会说服自己,当初选择新生活,本就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达到目标就可以躺在上面。

“选择上班,是在跟这个社会做斗争,选择自由生活是在和自己做斗争,我做这个是为了什么,会不断地拷问自己。”

100万自然达不到所谓的财富自由,只是和以前相比,和大多人相比,她不想把钱放到生活的第一位。

叶子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比如去大理,用一种半工半玩的形式来打工换住,顺便实践下不消费主义。

她也想尝试《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存指南》里写的那样,每周打两天工维持生活。

书里的主人公没有存款也能过这种生活,她好歹还有这一百来万保底。


叶子的这些想法不被父母和朋友看好,朋友劝她考公务员。前同事关注她的动态,也诧异地私聊她:

“你不会想这样就退休了吧?”

叶子笑着反问,怎么,你担心我养老钱不够吗?

叶子知道,焦虑的口子一旦开了就难以封上,目前她不想去焦虑那些未来的事情,100万存款不太多,也足够成为开启新生活的钥匙:

“人们的思绪总在怀念过去或是焦虑未来,比如我结婚了老公家暴我怎么办;我老了住养老院被人欺负了怎么办;没有房子我在这地方怎么办……思绪可以考虑过去未来,但我只能活在当下。”

“对我来说,现在的生活是一种新的开始,这是一件和从前不同、但依然很严峻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编辑导语: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坐班,自由职业一直是很多人的向往。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由职业者往往由于太自由,难以自律,最终,导致生活节奏失控,工作生活一塌糊涂。那如何做好自由职业呢?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技能就是一家公司;不用早起不用打卡,甚至不必参加无聊的会议,这应该是多数职场人羡慕的“自由”。

近两年,自由职业一度中层和应届生追求,数据统计表示,截止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口高达2亿;某招聘网站显示,2021年大学生中,自由职业者占比升至15.8%。

几乎同比翻倍的数据,背后存在主观选择和客观影响两个方面因素;很多人印象中认为,自由职业看似可以睡到自然醒,甚至不用坐班,每月整合下来薪资也不低。

其实存在偏见,拿我来说:

开始时,很长一段时间做自媒体因为没有正反馈而变得焦虑,加上整个市场预算都在缩减的情况下,有时遇到难缠的甲方,深夜被拉起来对内容早已见怪不怪。

我身边的朋友还说,你也许想不到压倒自由职业者的一根稻草并不是“业务有多复杂,不可交付问题”,而是「太自由造成不自律」,最后无奈强行通过规划时间来逼自己回到正规。

作为天生自驱性,我并没有遇到该问题。

但一些琐碎小事情并不会很轻松,假设你未来有想创业的计划,我认为「自由职业」是必要迈出的台阶,因为它锻炼的东西不止于赚钱能力。

提起它,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自由摄影师、撰稿人等身份,在英文语境下被称为freelancer,通常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个体经营者,亦或者兼职与临时合作的方式受雇不同的公司。

当试图定义「什么是自由职业」时,我观察到更多职业形态无法用freelancer概念来界定,比如与人合伙的抖音、淘宝店主、某设计原创品牌的主理人。

因此,自由职业本应该属于独立存在的个体,独立拥有某一份技能,可独立与其他任意大小公司合作。

主要以自我雇佣(self-employment)中不受雇于某一固定的雇主,可与多个公司进行U盘式合作的个人,如今,为何如此多的人希望成为自由职业者呢?

一方面,工作规则是企业制定,自己只能够去对规则做出相应妥协与退步;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个人难免会感觉到枯燥与乏味。

《2020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约50%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无意义”,60%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人与人想法有很多不同,在对应相同事件处理方法上就会出现差异,当压力与呵斥接踵而至,便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颓废之感。

这种状态带来的束缚加上个人收入并没有明显提升,那渴望自由的离职之心便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个人存在群体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前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变革产生许多新型职业,这让部分人抓住红利快速积累了财富。

当他们将成功途径公之于众时,一些旁观者看到希望,不假思索投入其中。

其实每个人都会羡慕别人成功,却很少关注别人在收获前的“困窘处境”,自然对自由职业的困难没有直观印象,也就不会产生畏惧之情。

其次,黑天鹅事件及政策的调整造成众多行业增速变缓,企业为减轻发展压力不得不缩减人力成本。

面对被裁员后找工作比较困难,于是,一些人在闲暇时间愿意投入部分精力从“副业”入手,获取一份额外收入同时也能复盘自我工作。

还有些朋友工作多年,职业生涯发展达到瓶颈,手上有些小资,离职后不愿意躺平的状态,会愿意主动选择一些新生事物。

于此,做太大短期又“心力不足”加上缺少创业的经验,那自由职业便成为最佳切入口。

当然还有一些窄门理由,如:

本来也不缺钱从小到大父母教育要学会独立,我期待实现自我,想过可以掌控节奏的事情,这样会让效率变得更高,于是选择自由职业,简直众说纷纭。

但是,根据调研在想成为自由者的所有人中,只有不到1/4的人能够实现。

其他3/4的人通常认为资源不足、害怕收入不稳定、没有福利保障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实现理想,是最主要的阻碍。

简直应了鲁迅在《幸福的家庭》中说的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毫无意义,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又没有生命,我们始终在左右两边不断权衡。

因此某些程度上而言,我们对自由职业存在误解,总结下来大概有三个方面:

  1. 敢做自由职业的都是目标坚定的人

事实上,自我怀疑是自由从业者中最普遍的现象;就个人而言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并且身边的朋友也足以证明。

可我也会遇到此类情况,比如朋友问我,如此优秀为什么找不到合适工作?自己出来做事也没见你赚多少钱?感觉与公司相比差远了。

我个人认为,从脱离公司到自己做事中间的过程犹如“平衡车”,我们要给自己找到“支撑点”和“对标点”。

优秀的人未必就想找合适机会,TA可能有更好的选择;不厉害的人也未必就缺少机会,所以两者不能媲美。

其次,人都有博弈的心理,刚出来做事的确存在「自我灵活收入」没有在公司高的状态。

这同等你要建设大楼必先打好地基,任何一件事情,刚开始都不可能出现“源源不断增长”。

当然离开公司后,自由职业不再有外部规定的时间作息表要遵守,也没有明确KPI,那就要做计划和目标,其实,给自己放假的状态是假的,更需要「自律和自我管理」是真。

虽然自由职业可以不用限制在固定人际关系中,但是“自由”本身意味着开放,因为要单枪匹马的拓展资源寻求合作,自然需要接触各种与业务相关的圈子。

避免与人打交道根本不可能,甚至还会更多。

尤其在面对利益时和各部门负责人沟通谈判,直接决定是否合作、可以说,自由职业也会面临采购、交付、宣传、渠道各环节,一样都不会差。

总之,自由本身是「自己雇佣自己」,虽然在没有老板的监督下日复一日的工作,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做事;那除上述外,背后有哪些特殊的挑战呢?

从我早期的经历而言,总结有五个方面:

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事,收入背后意味着「核心竞争力」与能否有「洽谈、交付能力」的体现。

在迈出的第一步关键要素在想清楚“自我业务是什么”,要有一个足以让别人为你付费,且简单的介绍。

我见过很多人上来就介绍自己有多厉害、大厂背景亮眼,其实从合作层面只能带来背书,证明一个人有多厉害还是要在“作品和案例”上。

假设想要让别人为自己买单,「一句话介绍自己能干什么」最重要;切记,不要什么都要,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在开始做自媒体时前两个月根本没有收入,并且非常努力且用力地在做内容;后来发现似乎别人并不关心,原因是我没有找到关键为我付费的人。

经过多次复盘我深刻认知到「需求」二字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它?我在朋友圈写过一段话:

以前楼下几百平米拉面馆没有早餐,疫情让老板迫于压力急需增长,于是开设早餐外卖。

他说油条包子都是现学现卖,可前几天堂食开了后,早餐生意反而只增不减,你看,业务都是在需求中产生增长。

因此,有时喜好和付出的方向并不能决定“收益”。

反之找到自己做事情在某个行业中价值链上某一环,并思考我能解决该环节上哪部分,甚至与同行差异(不是优秀)在哪里,找到合作买单的人(部分)就能带来营收。

从广义上说,社会价值是个体或组织通过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或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一个人长期不上班会有种脱离社会和公司的感觉,很容易陷入担心自我前景,怀疑没有价值的状态中,这被称为社会价值薄弱。

要知道,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社会价值感来源于市场和产业链上下游给我们的反馈;自由职业者游离企业组织以外,尤其需要有意识地去收集这些反馈,否则可能会因价值感弱而陷入焦虑。

每天上午10点小区的年轻人都去公司工作,你出门发现外面除几名老人在晒太阳、运动、就很容易瞎想,觉得自我是否活的很局限?是否有被社会淘汰的状态等。

所以在日常,多关注所在行业的资讯以及相关动态是「必要条件」。

假设还存在不安心理,投投简历去面面试也是不错选择;并不要求你去工作,而是看看你能合作的公司在做什么?

当然自由职业一半孤独的是「社交」影响的,你期望自由那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可能就不会有太多时间与朋友闲谈,甚至聚会都会变少。

于我而言,曾经有天晚上为甲方做营销内容创作,死活没有灵感;正好第二天下午还有其他方面备考,心态就发生变化。

没有人建议也无法分担痛苦,一瞬间觉得自己特别孤独;换句话说,它像硬币的正反面,需要不断平衡。

正面,你就是老板享受自我成就带来的自由;反面,前期没有同事业务得不到支持,一切都在养活自己和外部寻求帮助中进行,加上困难时刻又无人倾诉,孤独会让你有「雪上加霜」的状态。

这一切经过自我复盘,我认为大部分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你很难跟身边的人解释你在做什么,即便解释清楚自我规划,别人也不一定觉得就是最佳,甚至认为你是在画饼;主要因素是“自由职业属于半上不下状态”。

向下兼并身边的朋友多半为“职场人”,他们思维是「稳定、找个班上」。

向上兼并遇到的人是「创业者」,他们有团队,每天都在积极探索更大市场,给你最多的劝阻,如果承受不了就回职场,要么习惯就好,所以,圈子的迭代就是这样生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己还要思考“业务量产”的问题。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拿拍摄Vlog、内容创作来说,自己从选题到脚本到成型整个链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如果找不到创作规律,投入时间成本巨大。

你可能需要改变大脑思维方式,从“埋头苦干”转移成“SOP化”思维,即,所做每件事情以后尽可能规律可复制,这当中需要不断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一言撇之,一件事当自我没有亲身经历很容易得出“不值一提”的错觉,认为凭借自身能力可以轻松完成,自然就会低估别人成功的艰难和困苦。

对比看来,自由职业的门槛并不低,若想在某领域中巧用此身份取得一定成就,需要满足哪些基础条件呢?

首先是自我主导职业管理取向,心理学中称为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在上个世纪末由德西与同事、好友理查德·瑞安(Richard M. Ryan)共同提出,主要研究人类动机。

其认为人类的需求在“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间转换,然后进行决策。

这个理论天生具有成长和向好的倾向,不过该倾向能否实现取决一个人是否自治,动力是否来自内在。

换言之,一个自我主导职业管理倾向的人,会认为自己事业的成败主要责任是在“自身”,而非其他因素,因此,TA们更有动力去主动探索、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在一项有关自由职业者对“职业态度”的研究中表明,那些自我主导职业管理取向的自由职业者,更愿意投入职业发展,也相较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成就。

以前从业市场、品牌营销、私域增长管理方面工作,现在创作内容基本依此为中心做延展。

即便有天“自由职业失败”,回到职场依然有会退路,甚至还会带来加分项,这是种稳中求胜的方法论。

其次我认为需要具备以阵地为中心,拓展无边界的思维模式(boundaryless mindset)。

以前我采取传统思维,某件事做精的态度看待工作,发现“市场是变化的”;我会过度关注以往本职所承载的技能,业务就很局限。

当我建立阵地中心,无边界思维时精神层面显得更加灵活,一方面可以围绕基本功(基础能力、技能)与人合作,另一方面在此之上,又能跨组织合作。

也就是说,自我先有一件事做精的决心,TA是核心壁垒,然后以此为中心延伸拓展可行性。

研究也指出,当自由职业拓展无边界思维更能发展多元化技能,也能建立正向循环带来新成就,(Lo Presti et al., 2018),俗称:结硬寨,打呆仗。

另外,最重要的是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态度和执行力,每天边看边记是标准且常态的学习动作,不论是文献还是自媒体科普文章,自认为唯有两者兼并才能提高认识。

福布斯专栏作者Adi Gaskell(2018)有多篇文献提到,自由职业需要不断学习才可以在各方面拓展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处于领先地位。

如今学习资源丰富,很多机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一个影响一个;当然,成功的基础要素还有更多面,不一而论。

做任何事情都是概率游戏,世上太多职业都可以用三年时间成为70分高手,很多人上来就想对标高手,设计的关卡难度很高,这是错误的表现;造成自我格外难受,想放弃都很正常。

说这么多,目前依然有很多人在“自由职业”与“上班”两边犹豫。

也许你没有明确计划,或者现实环境(正在辞职的路上)已经需要你提上日程,该怎么办呢?

我始终认为每个年龄都应该有需要承载的使命,迎难而上即可,这里有四个亲自体验过的锦囊:

想做不一定就可以保证带来确定性的收益,比如“写作”,很多人的确很喜欢“写”,但输出的东西并非是为你买单的人所需要的;那你不得不跳出舒适区,寻找甲方需求。

从心理学而言个人兴趣的意义是推动我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和态度”。

在生涯语境下,兴趣能带来稳定而持久的倾向,TA能让你先注意到某种职业并长期朝着这个领域发展。

在需要做的事情面前,很多人吃亏在「不会商业化」,这如同身边做运营、活动策划、私域增长的朋友的确很厉害,有成型方法论。

但是综合且杂糅意味着“交付链条”比较长,那就需要把每个模块明确拆分出来。

其次“自我传播”也重要。

你怎么让人知道“你运营厉害”?若写作能力不强,可以尝试从短视频、直播输出角度出发,先把自己的自媒体做起来,思考下,如果做自己都糊弄别人还怎么愿意为你买单。

然后确定想要做的方向和事情后,可以边“尝试行动”边“保持思考和方向的调整”的步伐,特别是你让仍在公司上班,希望是想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

此阶段也许会带来各种疑惑,如我做营销的怎么给别人服务?做技术的怎么弄?

可以试着尽可能做单方面,找到朋友公司或需要这方面的人的公司,然后以售卖人力成本进行,即“付每个月服务多少天、小时费用”。

然后,在服务过程中慢慢找到业务能一对多的方式。

这样下来,尝试阶段依然可以依靠全职工作维持原本收入保障,另一方面,兼职不顺也能避免失业的风险。

但尽可能保证自己能够沉淀「无形资产」,早期也许比较困难。

在自我管理上,外在层社保、应急储蓄都需要考虑;内在层面“自律”和“良好心态”是基础要素;假设你天生不是很自律的人,那就要重新审视这件事了。

如果你实在状态不佳,不妨试着“找个比你厉害的人聊聊”亦或“换个角度试试看”,毕竟还有许多和你一样,甚至不如你的人也在负重前行。

除此外,做事节奏感“强弱”都不是最佳。

弹钢琴,跟80节拍的歌曲完全没问题,假设跟100、120拍的歌曲,虽然心力跟的上但手明显不行;控制节奏唯一的方式是「能做的事,好好做,慢慢做」。

自由职业并非是996的避难所,996也并非是终极宿命。

之所以说自由职业是创业的前置条件,是因为整个过程下来你需要:

寻找需求打磨产品形成标准化商务洽谈签约合作最终交付后期传播,不能搞反,这是完成的PDCA循环,每个环节都不能差。

真正的自我成就不比恋爱容易,过程中我经常劝说自己,即使失败无非从零开始。

只要方向大致正确,不要着急,用心迭代产品和服务,希望你能找到自我在企业和社会中的价值。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钱不多做什么小生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