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月底被朋友拉过去一起帮别人用银行卡走账,走了40多万获利2520元于5月被捕取保候审?

打工人看过来,2022年个税申报开始了(从2022年3月1日持续到2022年6月30日),明天记得登陆下个税app,查查你是要退税还是要补税(今年申报采用预约制,详情请见置顶评论)

去年我身边退税最多的一个朋友,拿回2万多!

如果不知道怎么退税,大白把之前的文章贴在下面(在知乎收获2万赞藏,连税务局工作人员都大赞专业),照着操作准没错。

1.年终奖依然可以单独计税

原本,咱们的年终奖,有两种计税方法可选:

A:做为全年一次性收入,单独计税

两种计税的算法不同,总体讲,收入低,选B会更划算;收入高,那选A划算。

比如小明月入1万,年终奖发了3万: 并入综合所得,他要交税3000块; 单独计税,只交900块。

为了鼓励大家申报个税,税务部门对A设置了3年过渡期,即,在2021年12月31日前,年终奖可以单独计税。

去年过渡期结束,按道理,以后年终奖都要合并计税了。

但经济实在太差,赚钱不易,为体恤打工人,2020年12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将“单独计税”再往后延一年(至2023年底)。

所以,今年的个税申报,咱们还有选择权,

哪个划算,你就选哪个。

2月16日(含)之后预约好的,可以在3月1日-3月15日办理个税申报,

否则就在3月16日到6月30日任何一天办理好就行,

因为每年个税申报刚启动的那几天,APP都会崩溃一阵子,所以今年启动预约制,分散下并行压力

3.什么保险能抵扣个税?

只有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以及公司有给交年金(国内一般只有国字头企业才给员工交年金,连腾讯都不交),才能抵扣个税(后面有详细解释);

税优健康码是一串18位的数字,保单上就有,照着填上去即可;你要是没找到,就找保险公司客服帮你查。

至于普通的重疾险、寿险、医疗险、意外险和养老保险,都不能抵扣个税。

下面送上退税实操干货,目录大白也列出来了,大家可以挑需要的看。

  • 个税为啥要自己操作了?
  • 没退税还得补税,咋回事?
  • 如何能合法地少交点税?

01 个税申报,为啥要自己操作了?

退税,顾名思义,就是你税交多了,国家得还给你。

有朋友忍不住吐槽:不交税才好呢,谁会多交税呀?

其实,也不是他们想多交,而是交个税的方式变了。

以前交税,主要由公司帮我们交,到发工资时,先扣社保、公积金,再扣税,最后到我们手里的,就是税后收入。

而国外,比如美国,是由个人自己申报、自己交税。

去年,咱们国家搞了个“个税改革”,把国外这套经验搬过来了。

从2020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

如果你没选“单位申报”,你就得自己申报个税。

别问大白,不申报行不行。

个税关乎我们的钱包,积极点,总没错的~

往严重了说,偷税漏税属于刑事犯罪,范冰冰、刘晓庆都是前车之鉴。

所以,大家千万别不当一回事。

现在扣税,是预扣预缴。

即每月一扣,或有收入就扣。

根据5000起征额来计算。

比如你工资才3000块,没资格缴税,不扣。

要是工资8000块,那扣90块的税。

看起来,把每月扣的税加起来,就是一年要交的税,我们姑且叫它“总税1”。

但实际操作,没这么简单粗暴。

因为税务部门在第二年的3月1日-6月30日,会根据我们的年度汇总收入,再算一遍我们该交的税,姑且叫它“总税2”。

总税2有个计算公式,很复杂。

简化一下,就=(全年收入-60000年度免征额-其他免税收入)*税率-速算扣除数。

记不住也没关系,税务部门会帮你算好。

那去哪里看这两个数呢?

很简单,下一个“个人所得税”APP。

注册后再登陆,绑定银行卡。

然后,找到“首页-常用业务-综合所得年度汇算”:

按提示操作,就能看到总税1(即“已缴税额”)和总税2(即“应纳税额”)。

总税1和总税2的关系,分三种。

第一种:总税2=总税1,不退不补

说明你已经交的税,就是你该交的。

大白问了一圈,不少朋友就这情况。

说明我这些朋友,就在一家公司上班,只有一份收入。

工薪族的朋友,不信,你可以打开APP看看是不是这样。

第二种:总税1>总税2

说明税交多了,要退税。

你们肯定想知道:哪类人会多交税呢?

个税月免征额是5000,对应着年免征额是6万块。

而前面说了,扣税是每月先扣一个数,年底再算总账。

就可能出现,按月算,要交税;但按年算,又不用交税的情况。

小明,1月年终奖加工资,一共发了8000块,后面11个月则照常领工资,每月3000块。

按5000的个税起征点算,小明1月得交90块的税。

但,一算年收入,小明才41000块。

比个税年度6万块的免征额还低。

已经交的90块,税务局就得还给他。

退税常见的第二类:是有多个收入的斜杠青年。

去年个税改革,一大变化——

把稿酬、劳务酬劳、特许权使用费,和工资收入合并计税了。

而稿酬、劳务报酬等,800块就要交税,按20%的比例交。

和工资收入合并计税后,变成5000块起交,已经能省点税。

要是对应的税率再低于20%,那更能少交不少。

所以,有兼职收入的朋友,比如学生党,别怪大白没提醒你,赶紧看看你能拿个多大的退税红包。

03 没退税反倒要补税,咋回事?

那为啥有朋友要补税呢?

补税,就对应了总税1和总税2的第三种关系。

即你已经交的税,比你实际要交的税少。自然得补上。

补税,一般也发生在有多份收入的朋友身上。

但跟前面说的“多份收入,退税”恰恰相反。

它问题出在,不同收入渠道,分别报税后:

1)5000块免征额重复扣

而税收部门,将你的年度收入汇总清算时,只扣1次免征额,且可能用一个更高的税率。

到下个月时,他拿到了两份收入。

假设都是30000块。

要是两家公司分别报税,即()*3%,就都扣走750块的税。

但对于税务部门,小明当月的实际收入是60000块。

那他该交的税=()*10%-2520(速算扣除数)=2980。

看到没,原来的报税,少交了差不多一半。

04 能不能合法地少交税?

补税,等于把吃进去的肉,再吐出来,心疼呀。

那有没有办法能合理合法地少交税呢?

做慈善这种高大上的,大白就不说了。

普通人能利用上的,主要是「专项附加扣除」。

说白了,就是6种指定的花销,可以用来抵扣个税。

有一个孩子在上学,不管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还是博士。

那每个月有1000块不用交税。

两个孩子,就是2000块。

学历教育,比如自考成人本科,每个月400块不用交税,最多48个月。

如果是职业考试,比如教师资格证,证书下来那一年,3600块可以免税;

每个月1000块,不用交税;

要是结婚了,家里有2套房,也只能拿一套出来免税。

每个月800、1100、或1500块,具体免多少,看你的城市。

不过,要是申请了房贷免除,即使你真在租房,也不能再申请房租免除。

父母年纪得在60岁以上。

不是独生子女,就得和兄弟姐妹一起分摊这2000。

医保报销后,你自己出的钱,超过1万5。

可以申请免交个税,每年最多8万块。

你自己的不够,可以把配偶、子女的也加进来。

注意哦,以上大白说的都是税前扣除

比如2000块,不是说你直接少交2000块的税,而是说有2000块不用交税了。

至于具体少交多少,就看你有几项满足了。

像大白,虽然只申请了一个房贷免除。

而一些原本要补税的朋友。

经我提醒后,把教育扣除、房贷扣除、赡养老人扣除、商业保险扣除等加上后。

要交的税也立马少了很多。

有的甚至由负转正,可以去退税了。

既然说到了商业保险扣除。

普通的保险是不能申请抵税的。

得是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才行。

税优健康险大白写过,不太好买。

而税延养老险就更难买了,目前只在三个地方试点。

但这里的年金也不是商业保险里的年金险,说的是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属于公司福利,给员工补充养老用的。

国外比较多,国内很少有公司有。

所以,保险、年金基本指望不上。

想少交税,还是从「专项附加扣除」去多动动脑筋。

比如房租啦(房东不配合,只要你有合同,可以自己填上去)。

是由一个人申请100%,还是两个人各申请50%(像有两个孩子的;婚前各有一套房的)。

不妨在个税APP上多测试下,说不定有惊喜哦~

要是你年终奖高,那大白再教一个法子。

如果年终奖你可以自己申报。

那大白建议,不要选“全部并入综合所得计税”。

你去测测看,一定会有意外之喜。

05 这几点一定要注意

最后,针对这次个税申报,大白再提几个醒:

1.这次退税,个体户不包括,请自动忽略;

2.退税可以不操作,反正损失的是你自个的钱,就当给国家做贡献了。

但如果要补税的,一定要补(400块以下,依据政策,可以不补)。

且一定要在6月30日前补齐。

否则不仅要交滞纳金(每日万分之五);

还会上征信,影响你贷款买房买车;

再严重点,算刑事犯罪。

总之,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呀。

别想逃,也逃不过(补税不补,税务部门可能直接从你收入里扣,一点不客气~)。

3.操作时,注意检查下你的收入对不对

有公司可能盗用了你的信息,来做假账(尤其是学生朋友)。

那也别客气,APP直接举报。

4.目前有些收入是没统计的

比如房租、股票、股息、分红、境外收入……

当然了,你想交税,你可以自己填上去~

最后,大白给大家送上一份人民日报的解读,要是看不懂,就结合大白的分析,多看几遍。

还还还有问题,直接问国家税务局12366~

今天这篇大家也可以收藏着。

以后每年的3月-6月,都用得着。

你是退税?还是要补税?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大白,致力于用大白话说清保险,帮助大家明明白白买保险,

买保险前仔细阅读下面的攻略可以让你少花几万块冤枉钱

如你想定制方案、咨询产品、测算保费、理赔询问,可以直接找大白。

2021年的退税正式开始!操作得当,有人拿回上万块!

2020年度的个税所得清缴时间从2021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但是听说身边很多的人不会操作,这篇公子去年就准备好的文章,一次性给你讲清楚!

公子教身边的同事怎么操作,有人退税500,有人退税5000。

我一朋友也跟着操作了一波,
结果发现要补税4000,
吓得他直接丢手机跑路。
怎么,现在都流行骗进来杀吗?

后面公子教他一个操作,反而还拿回了2000多。
公子这个流程,连税务局都得直呼内行。

在这里,把退税流程分享给大家.
这篇文章,分为四部分:

3、教你一招,从补税边退税!

退的是我们的个人所得税,
国家从1980年开征个税以来,至今已改革6次了,
每次改革都是为了让个税制度更加体现出它设立的初衷——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在去年,个税的起征点从3500上调到5000,让一大批人不再需要用交个税。
同时还设立了6项个税专项扣除,

交税之前,如果有这6项支出,可以申报减少交税额。

同时,国家还实行了新规“月度预缴,年度清算”,也就是说,
每个月国家会按照我们的收入先扣税,一年结束以后,清算你全年的收入,
如果发现你达不到扣税的标准,或者平时你没申报这6个专项扣除,
就可能多收了你的税,最后得退给你。

这项措施,本质上还是照顾我们穷人,
毕竟我们背负房贷租金,或者养孩子养老人这些的话,压力很大,
税率就会跌下几个级别,

话不多说,我们先操作一波,
看看国库能够给我们拨下多少款项。

我提前替大家操作了一遍,
现在直接把教程放给大家:

直接在应用商店里面下载“个人所得税”APP即可。

必须注册才能使用,不注册的话可能回提示功能未开通。
可以用人脸识别注册,以后打开很方便,不然每次都要输入手机号和密码,很麻烦。

先汇算一下,APP已经帮我们提前填好数据了,看下符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一般税务局能够直接通过数据库带出我们身份信息、单位信息和缴税数据。
如果19年辞职过,存在几家公司任职的情况,随便选一家就行。
如果对税务局带出来的数据无异议,点击提交申报就可以。
如果有异议,可以切换到标准申报修改。

如果我们选择标准申报,勾选使用已申报数据填写就行,自行填写的话太复杂,不懂税法很容易填错。

填完基本信息之后,点下一步到个人年综合所得与税前扣除页,如有不对,可以点进去调整。
你会发现,自己实际年收入和这里的不一样,有些收入没出现,那是因为个税只征收工资、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这四项,其他的收入不用上报,一般人就只有工资薪金这一项。
而可以扣除的项很多,我们需要注意的是6项专项附加扣除,这是一般人最常见的,如果有数据没带出来的,可以点进去新增扣除。

填完信息,点下一步,然后提交退税,
这个时候需要绑定用来退税的银行卡,填写银行卡信息后提交并选中这种卡确定。
最后操作就完成了,只需要等着就好了。
快的一两天到账,慢的一周左右。

如果提交完成后感觉算得不对,还可以在查询里面找到自己提交的记录并撤销重来。

基本上按照这个教程走下来,
我们能退税的就能退到税,
该补税的补多少也会显示。

因为以后每年的3月至6月,
都需要自己申请退补税了。

我那朋友之所以能够操作回来6000多,
主要是要和国家好好“算算帐”。

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以后一定要学会的一个技能——学会申报税前扣除。

我们先别慌,试着填一下专项附加扣除填报:

里面会有6项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支出,
这些支出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

纳尼,税前扣除听不懂?
那我们稍微涉及一点点数学知识,作如下解释:

上图是我们纳税所得额的数学计算过程,
我把我们大多数人最经常遇到的情况高亮显示了,
当我们走标准申报计算出年综合所得算出来以后,
我们一定要记得来看一下可以减少扣税的项。

可以减少扣税的项里面最常见的是

减除费用就是起征点万。

专项扣除是我们常说的“五险一金“中,需要我们自身承担一部分费用的”三险一金“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专项附加扣除是国家为了减轻我们负担,
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房贷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

子女教育项,每个子女每个月可以扣1000,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都可以扣,
要么全部扣在父母一个人头上,或者两个人摊,但一年内扣法不能变化。

继续教育项,提升学历时,每个月可以扣400元,一个学历等级最多扣48个月,
如果考取专业证书,不管你前期报班报考花了多少钱,只能在拿到证的当年扣掉3600元。

大病医疗项,必须是走医保报销后,医保用药范围内自负部分超过15000元的可以扣,最多扣80000元。
这笔钱可以扣在自己头上,也可以扣在配偶头上,子女发生的可以扣在父母一方的头上。

房贷利息项,购买首套住房的贷款利息,每个月可以扣1000,最多扣20年。
每个人只能有一套房的资格可以扣,不能扣第二套房。

住房租金项,必须是工作的城市没有房子但是租房的人才可以扣,
如果是在直辖市、省城或者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城市,每个月可以扣1500,
其他小城市,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每个月可以扣1100元,
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每个月可以扣800元。
提前结束租房合同的,按照实际租房时间计算。

赡养老人项,独生子女每个月可以扣2000,
非独生子女,大家去分摊2000元的扣除额度,
分摊方式可以是老人指定分摊比例,也可以大家书面约定分摊比例,还可以平均分摊,
指定分摊由于书面约定分摊。

这6项可能是常人最容易减少扣税的6项,
填完以后,一般能少交不少税,

带大家过完一遍操作流程和“补改退”技巧,
接下来我们集中解答一下大家常见的问题。

1.为什么有的人要退,有的人要补?

有的人可以退,有的人得补,
可能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我要补税?
什么样的人要补税?什么样的人才可以退税?

第一是收入渠道不止一个。
比如有的人在两家公司领取工资,每家公司都是8000。
月度预缴时,每家公司都要先扣掉5000的起征点,剩下的3000,两家公司分开看,都只用交3%的税,元,两家一共交180元。
但在年度汇算时,我们发现他一个月收入16000,减去起征的6万(5千*12),还超出了132000,应该征收10%的税,%-,所以年底汇算的时候他就应该补税500。

很多人不是在两家公司获取收入,
而是一家公司通过两张甚至4张银行卡获取收入,
这种方法如果国家查到的话也是需要补税的。

有的人除了领工资,还接了其他的私活儿,
因此会获得一些劳务报酬、稿酬或者特许权使用费等。
这些收入平时单独计税,小笔小笔的税率低,收得少,
等到年度汇算的时候,加总起来发现年收入很高,适用更高的个人所得税率,
于是平时征少了,最后也得补回去。

第一是年度汇算时总收入不超过6万的。
比如花花第一个月收入8000,其他月份收入4000,
在第一个月的时候应该缴税()*3%=90元。
但是年度汇算时发现花花一年总收入才52000(0),
不到6万(5000*12)的起征点,无需纳税。

第二是有可以税前扣除的开支,但是平时没申报扣除。
比如花花每月收入8000,每月预缴的时候需要交税=1080。
但是年度汇算的时候,发现花花有小孩在上学,可以享受每个月2000额度的子女教育专项扣除。
于是扣除掉2000后,花花应该交税=360。

第三是一年中就业中断导致扣除数不充分的。
比如花花去年在某公司上了8个月的班,每月工资1万,
但查出精神分裂,辞职回家养病去了。
月度预缴的时候,前八个月按10%交税:()*10%*12-。
后面没上班了,于是年度汇算时花花的收入只有80000,
扣除60000剩下的只用按照3%交税:0。
于是,花花可以申请退税0元。

第四是一些自由职业的人群。
比如花花没有任职于哪家公司,只是在家接插画私活儿取得收入。
因此也没有公司给她交“三险一金”,但她自己以自由职业的身份交了职工养老金和职工医保。
她自己交的养老金和医保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
但由于没有公司给她交“三险一金”,
在月度预缴时,就只能按照她的月收入扣税,没有扣除她交的养老金和医保。
最后年度汇算时,需要把她交的养老金和医保扣除,
于是月度预缴的税就比年度汇算时多,

第五是有些人劳务报酬、稿酬太高,月度预缴税率过高。
有的人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劳务报酬,
属于那种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那种,一笔劳务报酬十几二十万,
一年中也就发生一两笔。

比如花花去年有一笔劳务报酬是15万,
月度预缴时她交的税是:15万*80%*40%-。

但是年度汇算发现她全年就只有这笔收入,
适用综合个人所得税10%,只需要交15万*10%-。
于是可以退税=34520元。

第六是本来享受个税优惠,但是在月度预扣时没有申报享受的。
比如残疾人享有税收优惠,但是平时没有申报享受,

第七是有些人平时有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可以税前扣除,
但平时预扣预缴时没有申报的。

上面这么多种情况之所以存在,
主要还是国家实行的这个新的征管办法“月度预缴,年度汇算”,
月度汇算时采用的标准和年度汇算时采用的标准不一样,

既然这么麻烦,国家干嘛还要弄这一套呢?
这不都是为了我们穷人考虑嘛,
不是收入低,就是开销大,负担重的。
不是两处任职,处处拿钱,就是收入渠道多元的。

如果只按照月度预扣的方式去收,
那很多来钱广,来钱多的人也成了漏网之鱼。
因此最后再来个年度汇算,
一年收入多少看得清清楚楚,
使整个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从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月度预缴和年度汇算不一样,就会补税或者退税,
但两个值一样,那肯定就是退税为0。

比如那些月月固定领单份工资的人,
月入8000,没有其他收入,没有什么扣除。
平时交的税和汇算的税一样,

3.发现需要补税,可不可以不补?

有的人打开APP一直点点点,
最后发现自己要补缴一大笔税,
以为这样就不用补税了。

退税是权力,可以放弃,
但补税是义务,你逃不掉的。

但凡如果要补税的,一定要补(400块以下,依据政策,可以不补)。
且一定要在6月30日前补齐。
否则不仅要交滞纳金。(每日万分之五);
还会上征信,影响到贷款买房买车。
金额较大的,算刑事犯罪。

4.什么人不需要报税?

那有人问,是不是我不下这个APP,
钱我也不要了,只要别让我补税就行!

事实上,有的人可以不管,
但有的人非管不可,如果你不下载APP进行年度汇算,
你欠的税一直在税务局那里压着,他们有的是办法找到你。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管,什么情况下我们必须进行年度汇算呢?

可以不进行年度汇算的情况有:

1)纳税人不到12万的,不论需要补缴的税收是多少,都不需要进行年度汇算。
所以,只要你年收入不足12万,打开APP发现要退税,你可以直接退出不管。

2)纳税人需要补税的金额不超过400元,不管年收入是多少都不用补缴。
所以,如果你点完以后发现要补的税不超过400块,你也可以直接退出不管。

3)如果你有退税,你可以放弃不进行汇算,你的权力你可以放弃。

4)如果你的退税是0,你也不用管,不需要补税也不需要退税,和你无关。

从上面可以不进行汇算的情况
只有你年收入超过12万且需要补税的金额超过400元以上时,
你才需要进行年度汇算

最后,公子再多说几句:

一是建议都下个APP来看一下,
万一退税还能有个“意外之财”,
万一补税(补400块以下,年收入低于12万的可以不补),必须要6月底前补齐。
否则有滞纳金(日万分之五利滚利),上征信,偷税漏税话还可能成刑事犯罪。

二是操作的时候,看下自己的收入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有可能有些企业盗用你的信息走账,
他们拿钱你交税,没天理。
如果碰到,APP内举报和报警就对了。

三是有些地方疫情原因,比如湖北、北京这些,还不支持个税申报,

四是目前的个税申报只统计工资薪金、稿酬、劳务报酬和特许权使用费
其他的比如房租、股票收入、分红等不算,别傻乎乎往里填,要交税的!

五是年终奖高的同学,选择单独计税,不要选全部并入综合所得计税,单独计税会少交一点,。
如果在工资薪金那栏上没有年终奖这项,说明公司已经给你选了“全部并入综合所得计税”了,
那就只能在其他专项扣除上下功夫了。

攻略已经带大家走完了,
大家快去看看国库给你拨了多少款吧。

保险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十买九坑,买保险前仔细阅读下面的攻略可以让你少花几万块冤枉钱。

  • 全网高性价比保险产品测评+全网最全保险选购攻略:
  1. 想给家庭配置最便宜保险,可以或者扫码关注我的公号“肆大财子”留言,我会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帮你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2. 如果想诊断自己的保单或者还有核保、理赔等疑难问题,,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退税这事我看网上很多人说,可惜很多人都没说明白。

天呐!太意外了!大白作为一个专门写保险的,靠自己研究退税而写的小作文火了!怎么我认真写的保险干货文章没人看呢?

如果对保险感兴趣也可以去看看我写的关于社保、保险相关的文章啊!我的专栏 大家可以去了解一波哦~

大白自己就退了6000多块钱,身边很多同事也成功退了钱,一个土豪朋友,更喜滋滋,退税6万多。

也有杯具的,要补税3000多块。

大白从五个方面详细给大伙唠唠,绝对是说的明白的!

  • 个税为啥要自己操作了?
  • 不仅没退税,反而得补税,咋回事?


01 个税申报,为啥要自己操作?


退税,顾名思义,就是你税交多了,国家得还给你。
有朋友忍不住吐槽:不交税才好呢,谁会多交税呀?
其实,也不是他们想多交,而是交个税的方式变了。
以前交税,主要由公司帮我们交,到发工资时,先扣社保、公积金,再扣税,最后到我们手里的,就是税后收入。
而国外,比如美国,是由个人自己申报、自己交税。
去年,咱们国家搞了个“个税改革”,把国外这套经验搬过来了。


从今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


如果你没选“单位申报”,你就得自己申报个税。
别问大白,不申报行不行。
个税关乎我们的钱包,积极点,总没错的~
往严重了说,偷税漏税属于刑事犯罪,范冰冰、刘晓庆都是前车之鉴。
所以,大家千万别不当一回事。

现在扣税,是预扣预缴。
即每月一扣,或有收入就扣。

根据5000起征额来计算。
比如你工资才3000块,没资格缴税,不扣。
要是工资8000块,那扣90块的税。
看起来,把每月扣的税加起来,就是一年要交的税,我们姑且叫它“总税1”。


但实际操作,没这么简单粗暴。
因为税务部门在第二年的3月1日-6月30日,会根据我们的年度汇总收入,再算一遍我们该交的税,姑且叫它“总税2”。
总税2有个计算公式,很复杂。
简化一下,就=(全年收入-60000年度免征额-其他免税收入)*税率-速算扣除数。

记不住也没关系,税务部门会帮你算好。
那去哪里看这两个数呢?


很简单,下一个“个人所得税”APP。
注册后再登陆,绑定银行卡。
然后,找到“首页-常用业务-综合所得年度汇算”:

按提示操作,就能看到总税1(即“已缴税额”)和总税2(即“应纳税额”)。

总税1和总税2的关系,分三种。


第一种:总税2=总税1,不退不补
说明你已经交的税,就是你该交的。
大白问了一圈,不少朋友就这情况。
说明我这些朋友,就在一家公司上班,只有一份收入。
工薪族的朋友,不信,你可以打开APP看看是不是这样。


第二种:总税1>总税2
说明税交多了,要退税。
你们肯定想知道:哪类人会多交税呢?


个税月免征额是5000,对应着年免征额是6万块。
而前面说了,扣税是每月先扣一个数,年底再算总账。
就可能出现,按月算,要交税;但按年算,又不用交税的情况。
小明,1月年终奖加工资,一共发了8000块,后面11个月则照常领工资,每月3000块。
按5000的个税起征点算,小明1月得交90块的税。
但,一算年收入,小明才41000块。
比个税年度6万块的免征额还低。
已经交的90块,税务局就得还给他。

退税常见的第二类:是有多个收入的斜杠青年。
去年个税改革,一大变化——
把稿酬、劳务酬劳、特许权使用费,和工资收入合并计税了。
而稿酬、劳务报酬等,800块就要交税,按20%的比例交。
和工资收入合并计税后,变成5000块起交,已经能省点税。
要是对应的税率再低于20%,那更能少交不少。


所以,有兼职收入的朋友,比如学生党,别怪大白没提醒你,赶紧看看你能拿个多大的退税红包。


没退税反倒要补税,咋回事?


那为啥有朋友要补税呢?
补税,就对应了总税1和总税2的第三种关系。
即你已经交的税,比你实际要交的税少。自然得补上。
补税,一般也发生在有多份收入或换过工作的朋友身上。
但跟前面说的“多份收入,退税”恰恰相反。
它问题出在,不同收入渠道,分别报税后:


1)5000块免征额重复扣


而税收部门,将你的年度收入汇总清算时,只扣1次免征额,且可能用一个更高的税率。


到下个月时,他拿到了两份收入。
假设都是30000块。
要是两家公司分别报税,即()*3%,就都扣走750块的税。
但对于税务部门,小明当月的实际收入是60000块。
那他该交的税=()*10%-2520(速算扣除数)=2980。


看到没,原来的报税,少交了差不多一半。



补税,等于把吃进去的肉,再吐出来,心疼呀。
那有没有办法能合理合法地少交税呢?


做慈善这种高大上的,大白就不说了。
普通人能利用上的,主要是「专项附加扣除」。
说白了,就是6种指定的花销,可以用来抵扣个税。


有一个孩子在上学,不管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还是博士。
那每个月有1000块不用交税。
两个孩子,就是2000块。


学历教育,比如自考成人本科、读MBA,每个月400块不用交税;
如果是职业考试,比如人力资源资格证书考试,等证书下来那一年,3600块可以免税;


每个月1000块,不用交税;
要是结婚了,家里有2套房,也只能拿一套出来免税。


每个月800、1100、或1500块,具体免多少,看你的城市。
不过,要是申请了房贷免除,即使你真在租房,也不能再申请房租免除。


父母年纪得在60岁以上。
不是独生子女,就得和兄弟姐妹一起分摊这2000。


医保报销后,你自己出的钱,超过1万5。
可以申请免交个税,每年最多8万块。
你自己的不够,可以把配偶、子女的也加进来。


注意哦,以上大白说的都是税前扣除。
比如2000块,不是说你直接少交2000块的税,而是说有2000块不用交税了。
至于具体少交多少,就看你有几项满足了。
像大白,虽然只申请了一个房贷免除。


而一些原本要补税的朋友。
经我提醒后,把教育扣除、房贷扣除、赡养老人扣除、商业保险扣除等加上后。
要补的税也立马少了很多。
有的甚至由负转正,可以去退税了。
既然说到了商业保险扣除。


普通的保险是不能申请抵税的。
得是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才行。
税优健康险大白写过,不太好买。
而税延养老险就更难买了,目前只在三个地方试点。
但这里的年金也不是商业保险里的年金险,说的是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属于公司福利,给员工补充养老用的。
国外比较多,国内很少有公司有。
所以,保险、年金基本指望不上。
想少交税,还是从「专项附加扣除」去多动动脑筋。
比如房租啦(房东不配合,只要你有合同,可以自己填上去)。
是由一个人申请100%,还是两个人各申请50%(像有两个孩子的;婚前各有一套房的)。
不妨在个税APP上多测试下,说不定有惊喜哦~

要是你年终奖高,那大白再教一个法子。
如果年终奖(体现在“工资薪金”这栏)你可以自己申报。
那大白建议,不要选“全部并入综合所得计税”。
你去测测看,一定会有意外之喜。


因为公司直接给我们选了“全部并入综合所得计税”。
有朋友就问过我:为啥APP里找不到年终奖这项。
十有八九,情况和大白一样,单位已经给他走了“全部并入综合所得计税”。



最后,针对这次个税申报,大白再提几个醒:


1、这次退税,个体户不包括,请自动忽略;


2、退税可以不操作,反正损失的是你自个的钱,就当给国家做贡献了。


但如果要补税的,一定要补(400块以下,依据政策,可以不补)。
且一定要在6月30日前补齐。
否则不仅要交滞纳金(每日万分之五);
还会上征信,影响你贷款买房买车;
再严重点,算刑事犯罪。
总之,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呀。
别想逃,也逃不过(补税不补,税务部门可能直接从你收入里扣,一点不客气~)。


3、操作时,注意检查下你的收入对不对


有公司可能盗用了你的信息,来做假账(尤其是学生朋友)。
那也别客气,APP直接举报。


4、目前有些收入是没统计的


比如房租、股票、股息、分红、境外收入……
当然了,你想交税,你可以自己填上去~


5、某些地方,比如北京、湖北还不支持个税申报

最后,大白给大家送上一份人民日报的解读,要是看不懂,就结合大白的分析,多看几遍。

今天这篇大家也可以收藏着。
以后每年的3月-6月,都用得着。

我是大白,用心科普保险知识,认真产出社保干货。

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动动小指头给大白点个赞吧!


我是大白,致力于用大白话说清保险,帮助大家明明白白买保险,
买保险前仔细阅读下面的攻略可以让你少花几万块冤枉钱。

每周理赔专栏公示速报:

④大白给你的保险指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自己银行卡流水120万,要判几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