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 京东 百度创始人为什么能够成功

日前,"Allbirds CEO实名举报亚马逊抄袭事件"一时间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95美元的原版硅谷网红鞋与45美元的亚马逊复刻品、硅谷青年标配的Warby Parker眼镜,亚马逊上可购买"同款"……这些复刻品依仗亚马逊平台自带的流量优势,毫无掩饰地畅销着。这对被复刻的产品而言,构成了毁灭性的威胁,免不了面对"做不好很糟糕,做得好被人抄"的局面。

而这在国内的各大电商巨头的平台上,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影子。拼多多、京东京造、淘宝心选这些具有影响力的电商巨头们,同样具有自营产品线,而经营的产品很多都是通过平台大数据洞察用户的需求、或者根据产品销量来精准开发,这对于被复刻的产品而言同样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美股研究社通过对国内这三家平台的相互对比,分析这一经营模式未来的走势。
电商巨头们的自有品牌路线 为什么能走通?
近年来,不少传统互联网巨头开始悄悄开启精品电商模式,打造高性价比的自有品牌。从早前的网易严选到淘宝心选,去年京东也上线了自有品牌京造。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质工厂代工的家居日活为主打来切入,博得了一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如今崛起于下沉市场的拼多多更是仿品多多,这种电商模式会否能分掉传统电商的蛋糕而成为主流?自有品牌为何会在如今众多品牌林立的背景下,打出一片天地?

而电商平台的自有品牌还在不断的涌向市场。艾美咨询发布的2018年新消费报告显示,除了淘宝心选、京东京造这样的主流精品电商外,还有当当优品、必要商城、蜜芽兔头妈妈甄选等。此外,包括顺丰、网易考拉海购、洋码头、聚美优品等在内跨境进口电商平台,则也纷纷上线了类似的优选、精选频道。精品电商模式,俨然成了电商平台巨头、垂直电商和跨境进口电商追逐的新蓝海。

事实上,不论是拼多多还是京东京造或者淘宝心选,之所以他们能够诞生,跟市场方面的需求离不开。京东和淘宝是走工厂代工在统一贴上公司品牌的路线,直连工厂和消费者,并由平台严控品质,提供精选、高性价比、有调性的产品。甚至首批主打商品都以旅行箱、毛巾以及一些家居类商品为主。而拼多多还是有点区别,商家众多,但其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便宜,盘活了下沉市场的庞大用户。

而他们的共同点是,迎合了众多用户的需求。如今是消费分级的时代,市场越来越细,新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成为市场主力军,他们并不盲目品牌崇拜,也不再只单单关注产品价格,喜爱有品质、有品位的商品,担忧不愿被品牌溢价所捆绑,此类电商模式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三家巨头的自营模式 究竟是怎样的?
说到国内电商自营平台的,我们不得不说到拼多多的拼工厂、淘宝心选、京东京造这些具有影响力的头部平台。这三家的自营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在行业内已经形成了怎样的效应?

1、拼多多定制化产品剧增 但会否依靠自身流量畅销?

事实上,拼多多2018年12月提出的"新品牌计划",虽然定位是为帮助中国中小企业成长,但同时拼多多也瞄准了定制化产品市场的有利可图和发展潜力,实际上拼多多也通过这样的定位产品获得了不少流量和用户。

其"新品牌计划"上线之际,靠着平台的反向定制、流量倾斜、首页推荐等手段,在数月内扶持起一批囿于品牌知名度不够的代工厂,通过与大牌同质不同价的打包式卖货,新品牌计划的商家很快达到了百万级销量。

截止目前,新品牌计划推出已近一年,拼多多看到了制造业的机遇,不断加码这一领域。就在前不久金蝉布艺也加入了拼多多的这一计划。根据拼多多副总裁井然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30日,"新品牌计划"正式成员达85家,超过800家包括知名品牌在内的企业参与了C2M定制化生产,累积推出超过1800款定制化产品,订单量超过7000万单,平台有望在三年内实现10亿级别的定制化产品年订单量。

基于"以需定产"的模式,拼多多不但瞄准了定制化产品的需求,也有望成为新生代本土品牌的发源地。但想要将定制化产品做到得心应手的发展,拼多多还存在诸多挑战。

毕竟拼多多产品的品质早已被大众所吐槽,售卖假货的新闻屡见不鲜,消费者对拼多多的差评也是如潮水滔滔不断。就在前不久,又被爆出售卖假洋酒,涉案商家已归案。而事实上,据相关资料显示,拼多多大部分的消费用户集中在三线以下的下沉市场,大多数的白领表示从来不在拼多多购物,他们更倾向于天猫或者送货速度更快的京东。虽然,拼多多拥有低价的优势,但太多的负面新闻也是其前进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他们并不愿意为了节省这点钱而去冒险一试。
尽管,拼多多在开发"五环内"客户上已经不断加码"百亿补贴"计划,但收效似乎并没有那么理想。就拿今年的双十一来说,11月12日凌晨,今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纷纷年初战绩。数据显示,天猫成交额达到了2684亿,在双十一当天仅仅96分钟就突破了100亿的成交额,创下历史记录。过去一年历经舆论风波与内部改革的京东也完成2044亿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8%,一扫颓势,稳坐电商次席。

而一向善于营销的拼多多此时却失声了,仅仅公布了前期iPhone手机超过40万台和16分钟破1000台的汽车销售数据,没有其他信息披露。但据星图数据显示,整个双十一期间,全网销售额高达5735亿元,除去阿里、京东等已经公布的数据,拼多多成交额大约为407亿,只有京东的五分之一。这还是在"百亿补贴"的前提下。可见,只要阿里和京东出招,号称用户5亿的拼多多也得慌。

这样看来,其定制化产品在本就口碑不好的背景下,想要健康发展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

2、淘宝心选的巨大新引力 同样存在难点

淘宝心选于2017年5月进入之这一赛道,它极力于解决让设计与市场衔接。在上线一年之际,数据便显示已经有超过2000个SKU和800多个标准产品单元,将近1亿人次的访问量,这其中有三分之二为女性。

拥有阿里超级生态背景的淘宝心选具有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此前,淘宝先选在系统数据里发现,很多用户想要一款更Q、更mini的拉杆箱,让孩子可以拉着走,因此,淘宝心选就通过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创意设师的风格,推出了一款15寸的拉杆箱。数据显示,这款拉杆箱在如今的整个销量类目排在了第二位。这也可以被视为是淘宝心选对C2M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

而从方向来看,淘宝心选最为注重的是大师设计和大众消费的结合。目前在淘宝心选上,还有来自法国的顶级调香师Yann Vasnier的4款"Follow Me"城市香氛系列,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之一稀奇艺术的IP联名款"看见幸福"系列,淘宝直播女主播和国潮东来也跨界联名的财神旅行箱,以及抖音红人祝晓晗的首家淘宝店专属定制好货,显示出淘宝对原创设计师们的巨大吸引力。

对于未来,淘宝心选早在去年便已经提出了未来三年的计划。资料显示,去年底淘宝心选发布"阿里设计赋能计划",提出在3年内覆盖1000个品类,孵化1000个原创品牌,服务1000万个中国家庭。这也再一次展示了淘宝对这个平台的关注度,也是淘宝这一平台的分界点。

但淘宝心选走的路,与京东京造、拼多多又存在相应的区别。京东京造、拼多多注重的是商品的供应链,开发商品,然后进行生产和销售。而淘宝心选在注重设计的同时更为强调技术的应用。这无疑也是一条更为难走的路。

3、京东京造推动力度不容小觑 但也并不是没有挑战

京东京造是京东旗下生活家居自有品牌,去年1月份正式上线。通过京东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从而精准的开发产品。简言之,就是京东自己通过大数据平台打造出的自有产品。据中国日报网去年12月份的资料显示,彼时京造官方旗舰店的用户数已经达114万。而且京东本身就已经具有十分成熟的网购环境,不管是用户数还是销售额,目前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还在持续增加。这对其只有品牌京造的协作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在上个月的进博会上,京东再次表示"降低进口商品成本,同样的品质,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是它的目标。今年8月21日,"京东京造"正式上线采用C2M模式的个性化服饰定制服务。据京东方面介绍,即日起,用户登录京东App在"京东京造"店铺中即可享受到服饰定制服务,服务分为自主定制和高级定制。这也显示出,京东对京造品牌的重视。

当然,京造的上线有优势,但也并不是没有挑战。除了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拼多多,还有网易严选、小米有品、淘宝心选等平台,这一赛道事实上已经是汇聚了多家电商巨头。而京东京造也是较晚才入局的一家,已经不具备先发优势。而且不可思议的是,网易严选和小米有品也早已入驻京东平台,尤其是网易严选,旗舰店用户在2018年就已达到164万。

此外,后发力的京造需要重新打造供应商资源,因为厂家没有现成的,需要京造团队一家一家去寻找,先找到合适的工厂,然后再挑选公益,最后才看定制能力,这相比早入局的别家而言,更是需要去做足功课的。

综上来看,三者在开拓自有品牌的这一赛道有重合的竞争面,但也具有不一样的发展路径。未来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这一赛道许还会迎来更多的参赛者,竞争同样难以避免。

在消费升级浪潮的助推之下 C2M"短路经济"成新风口
对于互联网电商而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是一个难以逃避的话题,消费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天花板逐渐显现。在消费升级大潮之下,商家对用户的挖掘正在逐渐进入一个新的瓶颈期。
此外,随着消费的逐渐升级,用户已经不在局限于"买得到"、“用得到”,而是开始追求"买得好"、“用得好”。如今消费者购物已经变得更加理性,更加追求高性价比,但这个高性价比已经发展到了2.0阶段。

在高性价比1.0时代,消费者追求的是"性能够用、价格够低",但到了高性价比2.0时代,消费者追求的则变成物超所值,即用合理的价格买到高品质商品,这个品质就包含了设计、性能、颜值、工艺等各个方面。在传统电商不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精品电商、定制化需求的出现不再是偶然。

这也是各大互联网电商为何会纷纷展开自营品牌的重要因素。而事实上,各大电商巨头也无不是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机遇,窥得了用户对商品品质、设计等方面的一些新需求,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用户成本,满足用户对设计等方面的一些需求。

随着这一消费趋势的不断加强,未来各大电商自营平台间的竞争也会变得愈加激烈。而C2M"短路经济",也在逐渐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新风口。

本文来源:华尔街那点事/美股研究社——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内容电商」生长于电商这个商业模式之上,已经发展了几个阶段。

从社交属性极强的蘑菇街、美丽说,到帮你购物决策的“什么值得买”,再到小红书、美西时尚(奢侈品电商平台)等,都在以内容引导为切入,引导用户向购买行为转化。

上述这些平台无一诞生在主流平台之外;但最近,传统的平台电商动作频频,开始在平台内部深耕内容电商。

9月初国内最大B2C电商京东和具有绝对流量优势的信息平台今日头条合作,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京东不仅组织自媒体人成立了“京东号”,又于9月27日与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联手发布“京条计划”——通过今日头条的一级入口开通京东特卖频道。双方称此举是为打通京东的用户与今日头条上的用,先进行内容的精细化推荐,缩短决策过程,再引导到京东平台上。京东高级副总裁徐雷透露,京东也在引入直播功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用用户时长至关重要。”

亚马逊也在其APP上通过“专题”为商品导购也不是新鲜事,在一个“早知道当初学这些科技经营书”的主题里,引入了新华/路透的一则新闻,通过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介绍了一本经管类的书,到这类书的延伸阅读,用户均可通过点击链接进行购买。

另一家平台电商阿里巴巴也在布局内容电商,2015年发布的“百川计划”支持边看边买;今年,在淘宝APP每晚6点以后推出的“淘宝二楼”,就是专门生产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内容,最终为一些特别的食品品类导流,用户可以不用离开视频网页就能购买到视频中的食品;而“二楼”会在第二天早上7点消失,这种运作方式被用户笑称为“深夜食堂”。

“淘宝二楼”通过短视频推荐来为商品导购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唯品会在推出特卖成功后,各大平台电商纷纷上线自己的特卖频道,彼时,当当的产品叫“尾品会”就足以说明中国电商圈有一个“定律”:

一些垂直、细分电商摸索出来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都会被平台电商“收割”,回首酒类电商、母婴电商、图书电商……无不如此。

那么到了2016年,平台电商为什么会对内容电商这个话题频繁试水?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内容电商从“冷”到“热”

如果不从品类的角度来考察,内容电商的运作也是垂直的。钛媒体记者早前采访过的奢侈品内容电商——美西时尚(成立于2009年),在花了几年时间摸索过采买模式后,这家公司通过外资背景与国外奢侈品品牌实现合作。但是,由于奢侈品的价位太高,为了提高流量转化率,通过做“分子”的生意来提高转化率。

美西时尚的运作方式是做电子杂志,目标聚焦在二线以下的城市金领,输出与穿着打扮相关的内容。

在最新的内容推荐上,便有一个话题为“跟贝嫂一起学习穿牛仔裤”,在对维多利亚本人出席的几次公开场合的穿着进行点评分析后,消费者则通过点击图片完成购买。

美西时尚的创始人王昊告诉钛媒体记者,“奢侈品的低频消费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联系用户,可以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引导,推行穿衣打扮的解决方案,到最终形成购买决策之间用足了耐心。” 美西时尚推出的电子杂志,主编是从国内的时尚杂志圈挖掘来的资深人士,目标人群,则聚焦在二线以下的金领则是因为这部分人的工资在当地不低,奢侈品牌又没有足够的下沉和渗透——这是他们的机会。

以女性消费者的着装、化妆为主要输出内容的“小红书”也是这样来运作。

小红书社区里的小编不仅推荐商品,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个女孩子如何打扮自己的社区教育;在另一家跨境电商“洋码头”的内容推荐上,则是以开眼界为立足点,像外国女孩子健身时习惯的“能量棒”的引导都是内容电商发力点,阿拉丁神灯这样的产品是新生代消费者小众、而又对外界报有强烈好奇心的消费者愿意买单的,这些商品的价格都不便宜。与蘑菇街合并的美丽说,则是找来了时尚教母,既设计服装,又帮助25岁的女孩子们如何打扮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立足于内容分享最终实现商品销售平台的出现,都是与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打差异化战略。

例如,京东以自营电商起家,运作模式为向品牌商采买、到B2C平台,再到消费者,这类电商出现之初,对传统的零售渠道是一种变革,也即是它打破了层层分销的商品流通方式,再建立了采销优势和自建物流为核心竞争力后,京东到今年的自营电商还在保持高速增长。

京东集团副总裁徐雷曾透露,2015年京东第三季度的自营式电商在全国占比为56.9%,2016年第三季度的自营式电商占比为79.3%,增速超过130%。

而阿里的蔡崇信最近发表言论表示,“阿里的体量是京东的几倍”。这些都表明,阿里和京东其实作为电商领域的巨头,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不多,唯独在垂直细分的电商领域尚有一丝机会。

但是现在,内容电商为平台电商所重新重视,其背后是中国电商的基本面已经在发生变化。

首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平台电商为代表的中心化运作正在被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割裂到“去中心化”。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8亿,越来越便捷的上网行为已经让商品品牌的触达方式发生转变,以往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入口主导流量,现在微信、微博这样的平台上,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流量入口,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正从过去橱窗里的仰视行为,变为从身边人的口碑推荐的平时行为。

其次是中国社会的消费升级正在体现。瑞信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中等收入人口突破1亿,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这几年我国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从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30.6%,2016年还将进一步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我国开始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与之而来的是人均消费能力的提升。

有分析认为,正在崛起的1个亿的群体在消遣自己的时间时比较节省,其需要得到更为精准的商品推荐,消费旨趣上不容易从众,算是细分的、小众的,甚至是一种“亚文化”,也因此,平台电商们提供的海量的商品已经无法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所以平台电商都在尝试直播、文字、图片、知识普及方面满足对新兴消费群体的电商满足。

天猫商城的创始人黄若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他总结说,

过去的电商是“物以类聚”,内容电商强调的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很好理解,京东网页上商品的设计都是以品类为主,3C、母婴、家具,传统商业里怎么做品类,京东上就有怎样品类呈现,而“人以群分”则概括了这种转变,过去以商品为出发点做电商,现在的诉求点是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通过人格化的认同和信任促成商品销售。

这里,每一个内容电商都可以被视为一个IP,以持续的风格呈现给一批分众,像papi酱的“变声”,逻辑思维的“60秒播报”等,一条通过唯美风格的短视频导流到微商城销售家具……这时强调的是用户与品牌之间的互动。

巨头面对这些巨变,也要开始自我革命了。

逍遥子在2016年初给淘宝确定了三个方向:社区化、内容化和本地生活化。淘宝二楼推出的“一千零一夜”背后的一长串购物清单,本身就是内容电商的体现;京东号出现的背景则是“移动时代的流量和广告投放已经与传统模式完全不一样了”,京东在京东号、直播等产品推出后一直保持了低调,直到与今日头条合作才“高调”亮相。

京东牵手今日头条,显然是从移动分发的流量来考量。今日头条用户已经有1亿左右,同时,今日头条上的个性化精准推荐让用户的阅读界面实现“千人千面”,可以为品牌找到潜在的精准用户。

但事实上,据钛媒体记者了解,今日头条作为电商流量的入口不止京东一家,有淘宝、天猫的连接,也有其他品牌商的内容推荐。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透露,其实现赢利的方式是通过对接品牌广告。

今日头条APP产品中也有一个“特卖”频道,与这个聚集达令、天猫、淘宝特卖频道不同,与京东的合作选择了一级频道的合作。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称,和京东的合作是基于“两个平台数据的打通”。

拿苹果的最新产品 iPhone7 为例,如果今日头条的信息流中有发布内容发布者介绍对于该产品的测评文章,便可产生链接到京东上购买。而一些今日头条的自媒体用户也在不久前收到一个消息,称邀请其参与在文章中插入“商品功能”的内测。目前,在今日头条的一些文章中已经有大量相关商品链接。

今日头条与京东合作、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与品牌商合作,其背后的实质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运作方式——CPS。这本质上就是美丽说、蘑菇街未转型前在做的事,而今日头条如今为何开始“炒冷饭”?一方面说明了其在聚合了1.3亿用户以后的流量变现,另一方面今日头条也在尝试解决自媒体人的变现。

问题在于,对于大量媒体平台,在用户阅读过程中植入广告链接(新浪微博的信息流电商广告就曾饱受诟病),不知这样的效果是否会引起多少认同。此外,在内容电商的运作上,内容也只是一个低成本的、精准导流手段,真正产生竞争的是电商业务的运营能力——后者恰是阿里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们已经打好的基础。(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郭娟,编辑/葱葱)

本文系作者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钛媒体平台仅对用户提供信息及决策参考,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

作者:吕廷杰,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本文根据2015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大变革时代的企业活法”新年论坛吕廷杰教授《“互联网+”的价值创造与商业机会》主题演讲整理,文章仅代表演讲人个人观点未经本人审核)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非常高兴与大家交流,我想跟在座的各位,尤其是那些来自创新、创业第一线的各位企业家们谈论什么是真的互联网+。

我看到了非常严酷的事实。两星期前,我去参加中关村管委会的2015年末总结会,他们告诉我,2014年初我们给你介绍的那些P2P互联网公司,90%都死了。我非常诧异。

迷茫的不仅仅有企业家,前面一段时间,交通部出台了专车的管理规定,我认为这是在拿麻将的规则打桥牌。更有甚者,广东政府居然将Uber专车给叫停了。

更有甚者,北大某著名经济学家在一个月之前出版了他的新书,在这本书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一再强调这个观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过时了。如果用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来看当今最大的三家互联网企业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我认为这不是垄断,如果说是垄断,那也是好的垄断。因为垄断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伤害,大家用BAT的服务也都用的挺好的。”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古典经济学理论过时了,不适用了。

这个观点错的有多离谱!如果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完全不懂互联网,就拿这个错误的观点去左右它,中国互联网产业将会走向哪里?

什么是互联网现代商业逻辑的本质呢?答案只有一个,请在下文找。有惊喜哦。

互联网:从替代别人,到创造价值

2014年8月,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我在为新书《移动的力量》搞签名售书活动,一个温州中年妇女带着七八个小伙子冲进来,不分三七二十一就打砸展台。被警察控制住之后,这个女的泣不成声,原来她家里做了十多年的实体店,投入了很多钱,现在却在一家家地关门、倒闭。年轻小姑娘跑到她的店里,试穿衣服,“竟然当着我的面用手机扫码,然后去网上购买,难道我变成你的试衣间了吗?我要跟你们这些搞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人拼了。”

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上市之后,美国几个电子商务杂志的主编,一直在问我一个问题:阿里巴巴这种模式能成功吗?很多美国投资人和研究学者并不看好它,认为这是电子商务十几年前的模式。美国人认为网上最适合卖的不是手机,不是皮包,不是帽子,不是实物商品,而是数字内容、音乐、视频、杀毒软件。大家知道差别在哪?后者不需要物流。很难以想象,中国网上交易量这么大,得有多大的配送力量。而且他们认为这种模式五年后必定完蛋: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在向东南亚转移,所以,尽管2015年“11.11”破天荒地完成了900亿元的交易额,但是阿里巴巴的股价是跌的。这就是美国人看待互联网的方式。

中年妇女在抱怨电子商务抢了她的生意,商业银行在抱怨余支付宝、额宝抢了它的生意,基础电信运营商抱怨微信抢了短信、彩信的生意。其实这些,都是价值的转移。

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互联网除了替代别人,能否创造新的价值呢?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互联网要想创造价值,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三大要素中的劳动工具、生产工具。

根据我的长期的观察,从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到德国的工业4.0,和英国的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将进入3.0时代,将开启一个新的再平衡过程。

互联网1.0就是桌面互联网,互联网2.0就是乔布斯定义的、以消费和娱乐为主的移动互联网。而互联网3.0就是让互联网广泛运用到实体经济,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互联网+。

什么叫互联网+?什么叫+互联网?

这就要从web技术谈起。1989年,万维网技术问世,这就是web 1.0版本,它颠覆了传统的传媒。

传统的传媒是少数精英收集到支离破碎、有限的信息,再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编辑整理信息,然后用可控、可管理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传播这些信息,作为普通的个体只是被动地接受,基本上能看到什么信息,听到什么信息,都是按照它的传播口径来的。

WEB1.0的出现,不是你给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而是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喜欢政治的看看十八大,喜欢国际的看看世界环境大会,喜欢体育的看世界杯,大家各取所需。

所以,雷军的小米就做了小米盒子,凭什么电视机就得看你播的节目呢?我要让电视机能够随意上网,在我方便的时候去点播我想看的东西。广电总局说:“不可以。不能播。”中央领导都在提倡互联网,你凭什么不能让电视机上网呢?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已经到了信息化工业时代,你为什么还在做着阻碍文明的事情呢?这是社会的悲哀。

永远不要跟趋势作对,大禹治水重在疏导,你要让它去做,但是最后怎么管治,这是值得去研究的。可是,你怎么能随便去封堵它呢?

紧接着web2.0就产生了,网民可以发声了,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和内容的消费者,也叫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这个过程本身带来了网络和业务的分离。以前铁路说铁轨是我修的,所以客运、货运都得是我的;电视台的线缆是广电局接到你家门口的,所以网、业不分离,所有的节目都得看我的。

现在完全进入到第三方平台化了。平台的提供者和上万的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毫无关系,网业分离。以前总政歌舞团小剧场是给总政歌舞团演出用的,人艺小剧场是给人艺演出用的。现在变成了ABC剧场,剧场是我开的,可是我没有戏班子。没有戏班子没关系,我可以今天租给郭德纲说相声,明天租给赵本山演二人传,后天租给谭晶开演唱会。我只是第三方平台。

中国移动原来有个飞信,本来就做了不好,后来微信出来之后,他们就开经营分析会。

一些人说:飞信不能收钱,收钱的话,人家就不用你飞信了,而是去用不要钱的微信了。

另外一堆人马上跳出来说:我们花了这么多人、财、物,做了这么一个飞信,不收钱?这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嘛!谁能接受?我们干嘛做一个不要钱的飞信呢?

后来,我说:你们别争了,你们知道腾讯内部是怎么评价微信的吗?我告诉你,微信不是摇钱树,而是摇钱树的土壤。腾讯不直接拿它挣钱,而是拿它构建了一个第三方平台,既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这成了互联网一个基本的商业逻辑。

淘宝天猫上没有一家店铺是阿里巴巴自己开的,马云说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言下之意,就是我要让天下人在我这里做生意挣钱,让天下人都在我这个平台上买东西。

苹果APP Store,也没有一个应用程序是苹果公司自己开发的。

Uber则把所有人的能力和闲置的碎片化的时间和资源串起来了。这个商业模式居然让王石这个完全不搞IT的给看懂了。王石说,这是我见过的迄今为止最让我震撼的商业模式。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让我震撼的商业模式。Uber给人们的震撼在哪?

以前,我们在web2.0上分享的是信息,自己创作的一首歌,一个思想,或者我们得到的别人的一个文章,于是跟大家分享,信息的分享很自然,因为信息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可以分割的。我传给你信息,本人并没有失去,所以人们非常愿意与你共享。

实体经济中好像就不能分享。但是Uber创造了个体总会有的闲置的时间,以及闲置的车子,于是拿出来共享。Uber让每个有车的人成为出租车司机,又成为出租车司机服务的对象。今天你是出租车司机,明天他是出租车司机,你们相互服务,这叫共享经济。它将WEB2.0的信息共享变成了实体的服务资源的共享。请问这样的商业模式,如果还是用管出租车的司机方式管它,这对吗?岂不是拿麻将的规则在打桥牌?Uber以后不仅让你找到出租车,找到代驾,还可以让你找到家教、找到月嫂、找到护士、找到一切。所以,Uber的市值也如日中天,已经从一百亿美金飙升到六百亿美金。

淘宝、天猫已经将实物商品的交易做成了老大,为什么还有京东商城?

今天很多的互联网应用,为了打造自己的垄断不遗余力,最简单的手段是烧钱,烧到最后还不行,如果还不能将你干掉,于是就合并。百度控股的去哪儿不是和携程合作了吗?滴滴和快滴烧了那么多钱,一年烧掉十几个亿,最后说咱俩合并吧。从经济学的逻辑角度来说,这里有一个边际效应递增的特点,或者叫做成本的弱增加性。早些时候就有人就提出,互联网的玩法就是做第三方平台,只有老大,没有老二,把你们统统都干掉。我必须成为独一无二的老大。

有一天,我在北大上课,一个著名IT公司的副总裁站起来说,“吕老师,你讲的我都明白,但是我可不可以提一个问题:马云的淘宝和天猫已经把实物商品的交易做成了老大,做的很好,为什么还有京东商城?”你们知道这个问题有多好吗?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你还懂一点互联网思维。

中国80%在做互联网的人没有互联网思维。

答案是什么?“因为京东商城、苏宁在线不是互联网思维,那叫+互联网。”

马云说了,“银行不改革,我们就改革银行。”他哪里来的底气?2013年底,埃森哲公司发布一个广告,报告称:2020年,也就是五年后,美国三分之一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会倒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金融行业的四大趋势:服务的无网点化、支付手机化、金融服务垂直化、金融服务个人化。

紧接着,凯文凯利发布一个报告:二十年之后,有三百年历史的世界银行业将不复存在。在座大家都会有目共睹这一天,马路上不再有商业银行,你们会相信吗?

可能银行金融界的人士不会相信这一点。如今,哪个银行没有网上银行业务?哪个银行没有手机支付业务呢?传统商业银行都在努力地拥抱互联网,都在做手机支付。

这可能就是传统商业银行必死的原因所在。还在银行+互联网的规则在做,这叫做+互联网。哪个行业都可以+互联网。

在Uber出来之前,没有打车软件吗?有!可是那些打车软件都是为出租车行业量身定制的,就像马云在《从信息时代到数据时代,从IT到DT》这本书中所写的那样,这是利己的。银行+互联网,苏宁实体店再+互联网,这种东西短期内绝对有效益,因为它改变了你传统的渠道、营销的模式等,所以短期内确实有效益。

但是,它没有改变传统的商业规则,比如银行监管的规则、体系,利息的制定等等,商业零售业的进、销、存管理体系都不会因为你用了互联网而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没有创新性的。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没有创新性,就意味着你的商业的成长性是有限的。对投资人而言,风险就是收益。更多的风险意味着更高的期望与回报。如果能够做一个第三方平台,用全新的商业逻辑颠覆传统的商业规则,那不就是更大的创新吗?

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央电视台采访柳传志,“你怎么看互联网?”柳传志回答道:“它将对整个产业有颠覆性、破坏性和重构的作用。”这句话说的非常到位,这才是真正懂互联网的达人!

Uber出现以后,出租车司机为什么那么紧张? 如果政府不管,出租车行业可能就没了。

我的一个学生,他儿子每天从北京的新街口打车到北理工大学上学,只要刮风下雨,8元钱就可以叫一良Uber专车,专车司机顺路就给他捎过去了。以后还要出租车行业吗?

以前,很多上市公司的钱都投不出去,于是就有短信群发公司找到他们,帮助它们去群发信息,“你需要贷款吗?”“你要不要贷款?先生”真是烦死个人。运营商也为此遭诟病。后来运营商凡是接到此类投诉,就封了这个群发号。于是,这些多余的上市公司的钱也就没有渠道去推广。

结果冒出来一些专家:“这都什么年代了,你们怎么还这么推?告诉你,建一个网站,通过网络去放贷。”于是,中关村管委会底下的公司很多都做了P2P小贷的网站,结果惨不忍睹,90%都死了。

这就是没有第三方平台的概念,如果是第三方平台,应该让所有放贷的人在上面放贷,所有借贷的人在上面借贷,平台自己做征信。这个企业要借三百万,我告诉你,可以借给他,因为我分析过他的未来产品很有前景,还有他以前的还贷记录、纳税的记录都很良好,客户口碑也不错,管理团队也很团结,所以,你可以借给他,如果他将来还不起,我来做担保,我给你还,但是你得给我这次担保付佣金。

这是在靠什么挣钱?大数据分析挣钱!

+互联网,在短期内也有优势

所有的+互联网,短期也有它的优势。第三方平台也有很多问题。有Uber专车司机将客户抢劫了的,甚至把女乘客强 奸了的。淘宝、天猫上卖仿冒、伪劣商品的也大有人在,这绝不是Uber或者阿里的人想看到的,但是所有店都不是它自己开的,它怎么去控制呢?所以,如果你想买一部手机,请不要到淘宝、天猫上买,而是到京东、苏宁上去买。去京东、苏宁上买,也就相当于去实体店购买。因为京东、苏宁那一套进、销、存管理体系,怎么可能买到二手手机来卖呢。就算你买到二手手机,你去找它,它不就赔你了吗?但是你能保证在淘宝上就买不到一个二手翻新的手机吗?所以“+互联网”与“互联网+”双方各有利弊。

第三方平台的危害性在哪里?如果这个平台既不是卖方,也不是买方……电子商务中有个B2C的商业逻辑,B端是企业端,C端是客户端。

传统拍卖公司就是一个第三方平台。拍卖公司既向卖家收取成交价的5%的佣金,也向买家收取成交价的5%的佣金,既赚了卖方的钱,也赚了买方的钱。这在经济学中叫双边市场。可以向两边收钱。

Ebay在做电子商务的时候,采用了一个新的规则:买家不需要付佣金,卖家付5%的佣金,这比传统的第三方平台少了一半的佣金。于是,在C端,几乎不需要花什么代价,就非常容易把大家都免费聚拢过来,最后就“挟客户以令天下”,然后,在B端,创业者若是不跟我合作,你连推广的渠道都没有,最后你就死定了。

我一个学生做3D引擎已经做到全中国最好,在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投资了将近六七千万元,聘请了一些印度和韩国的游戏开发高手,最后被腾讯盯上,开出两三千万元的价码,提出收购公司、控股80%的要求。我的学生自然不答应。但是最后腾讯说,你若不答应,你不就四个技术骨干吗?我给他们公司翻倍,直接将他们挖过来,你不就死定了吗!现在,你们以为垄断还有好的垄断和坏的垄断吗?他们烧那么多钱进去,是为人民服务的吗?我们的某些大牌经济学家,真是太愚蠢了。简直一派胡言。

以前,以为电子商务最容易发展B2B,企业对企业都是大宗交易,可是今天最活跃的BAT都是对个人,都是2C的,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2C,最容易将势聚起来。现在对个人类的2C型的互联网应用,跨时空、跨规模的低成本的聚集效应,加快了网络空间垄断平台的形成。

我们某些专家,只看到了C端个人端没有受到伤害,好像就没有侵害到我们的利益,难道,这种第三方平台对创业者的压力,他们真的没有看到吗?

网络垄断利用双边市场原理,以免费模式汇集了亿万用户,实质上控制了其他应用接触网民的入口,它把别人进入网络的入口都都堵掉了,然后再向B端去收钱,这种垄断是对社会是有害的!

市场是只无形的手,政府是只有形的手。厉以宁老师说,“我们现在,好像这两个手都失灵了。”怎么办?我们应该有第三只手——网络道德。

传统意义上的垄断局限在一个行业之中。网络生态的跨界与融合最终实现了跨行业的横向野蛮生长,并对传统行业产生颠覆性的重构,大者恒大,赢者通吃,这已经成为互联网产业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创业者必须懂得平台经济的现状是什么?要么做一个平台,要么利用平台,要么被平台消灭,否则+互联网,短期可以做一段,长期是不可以维系的。

如何保证平台的开放性,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治理和制度创新的全新课题。

怎样在网络这个维度里,解决传统产业的痛点?

当我们利用互联网,去做传统产业的转型与调整的时候,能否找到你想进入的实体领域它的痛点是什么?能否在网络这个新增的维度里,去解决你原来的痛点?

还是拿Uber的例子来说。Uber的革命性在哪?

交通部的领导说,我们没错,全世界的出租车行业都是统一定价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道路资源是稀缺的,一条路能走多快,不取决于路有多宽,而取决于有多少人在同时用这条路。这叫拥塞系统。

因为公共道路是稀缺资源,所以,出租车是可以砍价的,比如在某个刮风、下雨、下雪的日子,你要赶火车或者机场,急的打不到车的时候,你可能愿意多花钱去打车,于是你就要跟出租车司机讨价还价。但是,当你跟出租车司机讨价还价的时候,岂不是占用了道路资源?你一占用了道路资源,岂不是影响了别人的通行?所以,在一个拥塞的服务交通系统中,出租车必须统一定价,不能砍价。

出租车司机说,那我本来能多挣的钱,就挣不到了。挣不到怎么办呢?出租车牌照就值钱了。不能发展那么多出租车,不能有那么多竞争对手,不是谁都都可以提供出租车服务,于是就要有控制。这就是传统的管理模式。

Uber的想法是什么?人们虽然不可以在公共交通道路这个稀缺的拥塞系统中讨价还价,但是可以在网络空间讨价还价,因为网络空间不又占用实体道路资源,而且它还可以让车更准确、有方向性的避免“扫马路”,减少污染,减少浪费。

我带的一个女硕士,今年6月份毕业,要将物件打包送到大兴一个亲戚家里。一个女孩子背着箱子上下地铁挺不方便的,于是就想打个车,走了算了。从学校打车去亲戚家要180元钱,她听我说Uber可以议价,于是发了个信息:从海淀区学院路×××到大兴×××,我愿意出60元,有人愿意去吗?于是马上就有两个司机接活。其中一个说:太低了吧。100元钱,我就跑。另外一个说:90元,我就跑。最后砍到80元,成交。对学生来讲,能省100是100。请问这个讨价还价占据道路资源了吗?

我现在帮国际投资公司看投资报告,我要准确地给他们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这是互联网思维,还是+互联网。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其次,我并没有说,+互联网完全不行。+互联网在短期来说,是可以获得优势的。

比如鞍钢,它没有办法一上来就做一个第三方平台,那是不是可以先这样:先对鞍钢的进销存管理、期货管理、销售管理、货运管理,先做一个电商平台,这个平台是利己的,这叫+互联网。

然后把整个信息分离出来,变成信息产业公司,再去接其他钢铁企业的活。因为如果你如果想接其他钢铁公司的活,就不能跟自己关联太多,因为你可能与其他企业互为竞争对手,于是需要将它单独剥离出来,最终独立上市。

你可以+互联网,先成长这套应用,把它弄成熟了,然后为整个行业服务,成为一个第三方平台。最终的长远战略是第三方平台,中间可以有一个+互联网的过渡。

但是,所有这一切,首先,它是否是基于你的互联网思维的设计?其次,它能否解决传统产业原来的一些痛点。

一些做O2O公司为什么会死,就是因为没有在网络空间解决原有传统产业空间的一些痛点,所以在商业逻辑层面,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包括以前一些+互联网,也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以前的打车软件都是为出租车行业定制的,而Uber根本就不CARE出租车行业,眼睛就不是出租车行业服务的,而是让全天下的资源共享与互联,这就是所谓的共享经济。

我们很多人,包括信息化50人论坛,我们都在认为,明年将是中国共享经济爆发的一年,会有大量的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出现,这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去关注,一起去创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始人李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