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菱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总共有几个角?

22.5菱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遵化二中 武建平 课题:22.5菱形(第一课时) 教材: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2.5菱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一节是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章第五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和矩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之后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菱形这一节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主要知识点:菱形的定义,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学习力求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菱形性质和定义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和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应用菱形的对称性,获得美的感受,通过师生共同探索菱形的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 5、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三角板、长方形纸片、剪刀。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在这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归纳、反思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于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合作能力、简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学法分析: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自实践,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简单推理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供材料,引导感受。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菱形图片:门窗的窗格,美丽的中国结,伸缩的衣帽架。然后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有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吗?这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这些图形和平行四边形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通过图片的展示与变化,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平行四边形,另一方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菱形。 (二)教学演示,导入新知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条边的变化过程,给出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三)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和小剪刀,按照课本 “探究”,对折两次,沿虚线剪下,再打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观察得到的图形,思考课本上的问题: A A B C D 1、图中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2、图中有哪些特殊的三角形? 3、它是中心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角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等的线段:AB=CD=AD=BC,OA=OC,OB=OD 相等的角:∠DAB=∠BCD ∠ABC =∠CDA 边:菱形四边相等,对边平行; 角:菱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对角线: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对称性:菱形是中心对称、轴对称图形。 几何语言:∵四边形ABCD为菱形 ∴AB=CD=AD=BC,AB∥CD,AD∥BC; ∴∠ABC=∠ADC,∠BCD=∠DAB, ∴AC⊥BD,OA=OC,OB=OD,∠1=∠2=∠3=∠4,∠5=∠6=∠7=∠8 菱形较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是折纸得出的,怎么证明它们呢?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D=AB。 求证:(1)AB=BC=CD=DA (2)AC⊥BD,AC平分∠DAB和∠DCB,BD平分∠ADC和∠ABC (性质2的证明还可以通过证明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小直角 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菱形 菱形 A B C D E S菱形ABCD=S△ABD+S△BCD= 1/2AC×BD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单调的讲授已不能吸引学生,折折剪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个三角形和一个菱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