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待的智慧生活是怎样的?

春藤 第1280篇原创好文

全文:3270字丨9分钟阅读

本文营养值:★★★★★  

适读对象:2-16岁孩子的家长

无效的沟通,不仅没有好的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竖起“高墙”。

卢梭曾说,世界上最无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道理讲了千百遍,可是孩子就是不听呢?

一些父母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道理没说清楚,或者这道理本身是错的,又或者孩子已经叛逆到不听话的程度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焦虑,道理是对的,孩子是懂事的,只不过家长用错了方法“讲”给孩子听。

教育的方法有千万种,讲道理确实有用,但并非最好用的,也不是可以无限制使用的。一句话大人听多了尚且会觉得耳朵长茧子,何况孩子?如果父母想要沟通更顺畅、教育更到位,让孩子真正把话听进去,我们就要学会如何沟通。

亲子沟通,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哪个瞬间,你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很失败?”

孩子犯错,我数落了他半个小时,谁知道他根本没听进去,还捂着耳朵大喊:“妈妈你快闭嘴吧,我想一个人静静!”

其实,这样沟通失败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一期《脱口秀大会》,于谦被问:“你最怕你儿子跟你说什么?”

他回答:“我最害怕我儿子什么都不跟我说。”

谁能想到,台上“不让任何一个包袱掉地上”的最强捧哏,遇到青春期的儿子也怕“冷场”。

于谦还透露,每次问儿子:“学校生活怎么样?”

他的回答永远是“挺好的”、“就那样”,再也没有更多话可说了。

跟于谦一样,许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疑问:

好话赖话都说过,为什么孩子都不听?

为什么每次跟孩子沟通,他都不耐烦?

孩子开心或不开心,都不会跟我分享?

实际上,孩子抗拒的不是沟通,而是不会沟通的父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谈话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中,折射着成人思想深处真实的意图,内含着家长对孩子深沉的期待。

为什么有些话说了也没效果,甚至会加剧矛盾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心理学博士海姆·吉诺特认为:“父母跟孩子沟通,光有爱和洞察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技巧。”

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是许多家庭亲子关系差的症结所在。

所以,亲子沟通是一门学问,每一位家长都该学习如何跟孩子说,以及如何听孩子说。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东西能给他带来充沛的滋养,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就是其中之一。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不仅让父母更爱孩子,孩子更爱父母,也会让双方都更爱自己,对自己更满意。

亲子沟通中,如果任何一方感到的是痛苦,是冰冷,是自我贬低,那这段关系一定不对劲。

在沟通中,很多家长会不自觉沿用上一代教育自己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

包括大声的斥责,强迫孩子去服从,甚至用恐吓的手段来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某件事情。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

“一道题做过800遍,为什么又错了?不知道你每天都在想什么?除了吃睡就是打游戏,一点儿心思不在学习上!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有什么出息!爸爸妈妈是过来人,还会害你吗?考不上好学校,你苦日子就在后头!”

“再哭,警察就把你带走!”

“别玩杯子,摔碎了看我怎么揍你!”

“我数三个数,还哭就别吃饭了,三二一!”

通过嚷、吼、吓等比较极端方式来进行沟通,也许一时之间能快速达到效果。

但长久下来,这样的沟通方式会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也会让孩子与自己的隔阂越来越深,交流越来越少。

“麦拉宾法则”中提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传递,是由“7%言语+38%语气+55%表情”构成的。

换而言之,当我们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孩子本身能接收的信息中:

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比如我们的手势、表情、肢体语言、仪态等等;

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比如我们说话的语调、声音的大小等等;

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时,孩子能听到的内容只有7%,剩下的93%都在留意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说话语气。如果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调是代表愤怒和威胁的态度,孩子的大脑就会察觉到危机。

此刻他脑海里会出现三种本能反应:攻击、逃跑、呆住,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为人父母,不必总是用强势的态度去制服孩子,不如把声音放低。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一书中写道:

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首先,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其次,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更重要的是,低声调还可以赶走愤怒。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孩子想要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

家长跟孩子沟通交流,本意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结果不仅没用,还激起孩子的叛逆心,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为什么家长越说越错?因为我们都忘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沟通的目的是通过交流达成一致,并非说服对方,即使面对的是孩子。

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倾听、共情理解,而不是威胁、控制和否定。

一个妈妈有段时间嗓子出问题动了小手术,医生嘱咐十天不能说话。

第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就嚷嚷:“学校的老师真讨厌,我再也不想上学!”

如果能说话,妈妈一定会立刻严肃批评孩子,但此时她只能保持沉默。

气愤的儿子向妈妈诉说委屈,原来他被老师批评抄了同桌作业,实际上他并没有。

儿子难过地抱怨:“为什么老师总看不到我的努力……”说着说着孩子哭出了声,说不出话的妈妈只能把他搂在怀里。

没想到,一个无奈下的举动,瞬间让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他向妈妈道谢:“谢谢妈妈听我说,谢谢妈妈理解我,我一定会好好努力,让老师看到我的进步!”

亲子沟通也有个“三七定律”,三分说七分听。

放低姿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希望得到一句安慰,一个肯定而已。

聪明的父母 这样与孩子沟通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

“多少父母与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聪明的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时,非常注意方式方法,他们深知沟通方法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融洽和家庭和谐的氛围。沟通的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对于孩子的认知、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如何与孩子有效地沟通注意这几个方法:

一、家长要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1、要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的内心,并给予鼓励让孩子多说真话、实话,只有了解孩子心中所想,才能与家长产生良好的沟通。

2、在倾听时善于发现,耐心地听取孩子的诉说,不要带有任何的主观偏见。

二、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务实有效的沟通基础。

1、家长要放下“架子”,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沟通,这样只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反感心理。

2、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3、要理智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和正确对待孩子做错事。

三、家长要善于换位思考

要把握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法宝,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在同一视线上,将心比心,理解孩子的感受。

四、在沟通中要善于用“我”而不是用“你”

在亲子沟通中,父母语气的表达方式也很重要,这种表达方式只会让孩子表面上接受,心理是抵触的,从而只会对父母顶嘴。

五、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和尊重

不要公开孩子的个人私事。要尊重保护孩子的隐私。孩子有秘密和隐私说明孩子正在走向成熟,能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

只会空讲大道理和训斥、发脾气的父母,是无法帮助孩子成长的。

哪怕那些话全是为孩子好,全是人生真相,可对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感受到了“威胁与强迫”。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和孩子沟通,孩子的感受,才是最不该被忽视的。

用他们感觉舒服的方式交流,才是最智慧最有效的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智慧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