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在自媒体和群组等公共场合宣传时要()?

  □本报见习记者 李美霖

  针对网络传播乱象,主管部门连续重拳出击。资料图片

  今年第三季度,全国网信系统依法查处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累计约谈网站1211家,警告网站954家,暂停更新网站489家,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8868家,移送司法机关相关案件线索1569件。有关网站平台依据用户服务协议关闭各类违法违规账号群组6.3万个。

  对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梳理网络直播、自媒体营销、未成年网络环境等发展现状,就相关话题采访了有关学者,剖析治理痛点、难点,畅谈、探讨发展问题,为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建言献策。

  为加强网络生态治理,维护良好网络秩序,2020年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版权局频出硬核实招,对网络传播秩序集中整治。

  2020年3月1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施行。作为我国网络生态治理方面的首部综合性专门立法,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当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31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26亿。4月24日起,国家网信办组织各地网信部门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网络恶意营销账号专项整治行动。5月22日起,国家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8个月的2020“清朗”专项行动。

  6月1日起《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实施。该《办法》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制定,重点评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6月5日,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等8部门启动为期半年的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行动。两个月时间各部门依法处置158家违法违规直播平台,挂牌督办38起涉直播重点案件,督促平台清理有害账号及信息,封禁了一批违法违规网络主播。6月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4部门,联合启动为期5个月的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0”专项行动,聚焦视听作品版权、电商平台版权、社交平台版权、在线教育版权和巩固重点领域版权治理成果等5个重点领域。

  7月1日,国内首个关于网络视频营销活动的专门自律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实施。其规定了商家、主播、平台以及其他参与者等各方在直播电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7月24日,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商业网站平台和自媒体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突出问题,国家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国家网信办决定:自7月29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进一步加强自媒体基础管理能力专项治理行动,促其健康有序发展。8月初,国家网信办等8部门对专项整治网络直播进行了再部署。9月14日至20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拉开大幕。

  “主管部门剑指网络乱象连续重拳出击,值得拍手叫好。我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取得成效,令人欣喜。”在高校新闻系讲授《网络传播》课程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邓涛为当下整治网络乱象系列行动叫好并点赞。他认为,我国政府部门对互联网的管理业已逐渐成熟,当下正行进在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以上述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出的重拳、实招等硬核管控行动为例,中国是国际社会互联网有效管理的典范之一,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成效显著。

  国家网信系统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网课平台,是专家学者特别关注的热点话题。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卫明表示,网课平台主要面对未成年人授课,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隐蔽性,如有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难以被成年人(例如未成年人的家长)发现、举报、监管、追惩。实际上,一些网课平台存在违规营销、欺骗宣传、超前收取学费等不当行为,对这些行为依法查处,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形成健康向上、科学高效的在线教育氛围。

  目前互联网传播乱象主要包括部分传播平台未登记备案,许多民众的个人信息(例如房屋信息、手机号码)被非法传播,自媒体平台虚假新闻报道大行其道,健康类、历史类等各类谣言误导大众思维,部分平台色情信息屡关不绝,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存在漏洞,不良商家虚假宣传、电信诈骗层出不穷……

  王卫明认为,其危害在于,部分传播平台未被有效监管,一些公民的隐私信息经常被非法利用,许多人经常被营销电话骚扰,一些大学生和老年人因电信诈骗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一些未成年人身受其害而不自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硕士生导师张聪表示,随着网络诈骗技术的不断升级,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面对“海量”失实信息或谣言,往往缺少“先辨真假,再辨是非”的素养,因情绪孤独更容易陷入“信息孤岛”,从而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

  “直播行业诸种顽疾并未彻底根治,问题APP还在不时冒头,自媒体环境中语言暴力仍呈爆发之势,一些打擦边球的软色情、绯闻炒作、血腥惊悚和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的信息内容依旧……”邓涛表示,尽管相关部门已付出不少努力,但在治理网络乱象问题上务必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建立“共同调控”框架

  互联网传播乱象是互联网传播的毒瘤,必须加以整治,尽量减少损害。对此,张聪建议,应当加强政府、行业、组织、技术的通力合作。例如,政府或行业协会可以树立审核标准,建立违规样本数据库。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牵线,推进形成行业、平台共识,进而树立行业规则与标准。“违规样本数据库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达到可以进行音频、视频内容识别的功能。通过技术手段和统一的标准,直接调取互联网平台上的违规内容无疑将提高效率与规范度。”

  同时,发展互联网内容审核员等新职业,进行互联网内容审核。通过设立职业门类、建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从而促进更多互联网内容审核从业人员在职业规范下找到更多的发展路径。张聪表示,“届时,传统报刊的编辑、校对人员可以向互联网内容审核员方向转型。凭借其专业优势,更容易形成‘高端’‘高级’的职业梯队。”

  王卫明告诉记者,整治互联网传播乱象,要加强立法,从制度层面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加大对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威慑力度,增大互联网违规违法的成本。在学校、互联网、社区强化对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民众识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增强民众在日常传播中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同时各传播平台增加信息传播把关环节的人员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自觉接受政府监管,主动减少技术漏洞。

  网络中的把关主要体现在信息生产与发布环节的把关、信息扩散环节的把关和信息循环环节的把关3个环节。邓涛表示,在信息生产与发布环节上,除核心的把关人――专业媒体外,各类自媒体及众用户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把好生产与发布关;在信息扩散环节上,平台的运营者对于新闻的扩散同样具有把关义务与责任。“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是多元主体的共同把关。媒体的新思维与新能力、新的平台责任观、新的媒介素养观对于网络传播新秩序之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特别意义。”邓涛说。

  互联网是一个无国界的自由空间,网络管理的复杂程度远非任何传统对象可以比拟,置身于结构复杂、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之中,单靠政府无法解决层出不穷的网络问题。邓涛认为,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当为一种综合治理,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须确立一个“共同调控”框架,综合法律、政策、技术、伦理、教育等诸管理手段,属地管理、精准管理、信用管理,互相配合与互相协调发力于互联网的科学管理,以此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原创来源:汇特通大数据网作者:刘云木发表于:10237次阅读0人点赞0条评论

2020年7月2号,独山县委宣传部和县统战部联合在县商务中心中华厅召开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新媒体代表人士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领导有:独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霍永萍,独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吴良智,独山县网安大队队长吴刚,独山县互联网舆情研究中心主任王育松列席会议,还有来自汇特通大数据网等独山县互联网知名网站负责人,公众平台,抖音直播网红等代表人士20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独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吴良智主持,吴部长开始宣读这次座谈会的会议议程,书面传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黔南州新媒体阵地管理办法》等政策法律文件精神。希望到会的各位新媒体人士认真学习和领会,把文件规定落实到工作当中去,学会自立自检,成为社会舆论导向引领者,共同为宣传独山做出突出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独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吴良智主持会议

独山县互联网舆情研究中心主任王育松宣读《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倡议书》,希望独山县各新媒体和自媒体人士认真学习和领会,学会讲政治树新风,做独山对外宣传的先锋队。

独山县互联网舆情研究中心主任王育松讲话

独山县网安大队队长吴刚围绕两年来独山新媒体所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严于律己,做独山县对外宣传的正能量,做独山民众的舆论引导者。

独山县网安大队队长吴刚讲话

最后独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霍永萍说,各位新媒体和自媒体代表人士都是独山对外宣传的贡献者,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多学习各种法律和法规,要严于律己,不造谣,不传谣,要以事实为导向,杜绝标题党,讲好独山故事,多挖掘独山的民间文化特色,让世界更正面了解独山的发展动态。以后独山县对外宣传信息会向新媒体和自媒体开放,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存在价值又更上了一层楼,责任也更大,担子更重。大家要团结起来共同为独山对外宣传贡献更多力量。

独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霍永萍讲话

参会独山县新媒体自媒体人士在县政府大楼门前合影留念

(原标题:西方在社交平台上抹黑中国:使用情绪化语言,选择负面报道)

作者:肖岩 青木 纪双城 赵觉珵 邢晓婧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在这个时代,运用好社交媒体意味着能施展巨大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如今争相在社交平台上扩大影响。对许多西方媒体而言,话题是它们吸引眼球的法宝之一。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西方一些人存在焦虑与挫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渲染“中国威胁”的论调往往能在、脸书等社交平台上吸引一批受众。不仅是西方媒体,部分政客、网红也正试图迎合这样的心态。他们在政治、经济等利益的驱使下,甚至罔顾事实、通过特定宣传手段来抹黑中国。与此同时,海外社交平台的管理措施也存在“双标”嫌疑。

根据《环球时报》记者粗略统计,在推特上,《纽约时报》从12月9日至16日发布约600条推文,其中25条左右涉华(数字包括转发的推文);《华尔街日报》同一时间段的发推总数与《纽约时报》不相上下,其中约50条涉华。这两家媒体同时在推特开设中文版账号。《华盛顿邮报》在近一周超过750条的推文中,涉华内容为20条左右。

“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无疑是美媒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头号热点新闻。德国籍土耳其裔球星厄齐尔支持“东突”的言论引发的争议也吸引大量关注。此外,中国新疆问题、信贷与房地产等经济话题是这些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

众所周知,美国主流媒体经常刊发对中国带有偏见的报道。然而对比《纽约时报》与其他几家美媒的报道可发现,这家自称要刊登“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的媒体,在一味批判中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涉华新闻似乎奉行的是刊登“所有我想印刷的新闻”的原则。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话题上,《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至少有一些相对中立的报道,比如彭博社11月底在推特上发文称,中国制造业经历上半年的低潮后开始反弹,但《纽约时报》很少有客观报道中国的文章。

前几天,《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分别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关于12月15日华盛顿计划对华加征的关税将让美国日常消费品生产商受冲击的文章。然而,贸易战对美企造成重大损失这一现实却被《纽约时报》用来论证中美阶段性经贸协议的“好处不明显”。该媒体在推特上传播的文章竟以美国对华加征的其余关税将维持下去、持续接近20个月的贸易战对美国经济已产生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等为由称,该协议“是一笔代价颇高、但收益相当小的交易”。而《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报道尽管也表明这份协议可能“只会消除部分商业不确定性”,但它同时承认该进展让人们看到紧张局势缓解的希望。

从网民评论、转发和点赞的数量看,《纽约时报》在推特上发布的涉华文章更能博眼球。13日至15日,《华尔街日报》有关中美经贸摩擦的推文收获点赞数最高为刚过100,转发数量最高不足80。而《纽约时报》15日一篇关于阶段性经贸协议是“中国强硬派的胜利”的文章,在推特上收获逾500个点赞和300多个转发。在《纽约时报》推特上,涉华报道也是诸多话题中最受网民关注的话题之一。

有失偏颇的涉华报道方式曾让《纽约时报》受到质疑。美国作家内森·瑞克今年1月在其制作的视频里说,该媒体通过混淆黑白、偷换概念等手段来抹黑中国,其行为“有悖于新闻道德”。

德媒与支持率下降的政党联手炒作

德国媒体涉华报道同样存在有失偏颇的现象。生活在汉堡的华人学者章涵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很多涉华报道“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斗争色彩”。

《环球时报》记者查阅了被认为是德国最权威的媒体《明镜》周刊的推特,从11月8日至12月8日,它有近20条关于中国的推文,重点主题包括香港局势、新疆问题、华为与5G建设、中美关系以及其他各类“中国威胁论”(比如学者警告最好不要从中国订购无人机、智能手机等产品)。记者发现,这些涉华推文大部分是负面或消极报道,相对客观的一篇是其11月23日在推特上发布的“谁推动非洲的建筑繁荣”文章,该问题的答案是中国工人,但文章最后也不忘写上所谓的“债务陷阱”。

德国《图片报》的部分报道更加哗众取宠,比如12月4日竟在社交媒体上刊登报道称,中国学生在最新全球PISA评估中排名第一,是因为该国故意挑选教育强省市参加测试。据记者观察,发行量每况愈下的《图片报》在近期涉华报道和推文上有联合支持率低下的德国自民党的迹象。比如《图片报》10月23日的文章称,自2013年以来,德国向中国提供6.3亿欧元的经济援助。自民党负责人奥拉夫对此评论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正赶超德国,而我们仍然在向他们提供相关资金,这简直毫无理性可言。”奥拉夫当天将这句话以及《图片报》的文章发布到个人推特账号上。

柏林中国问题学者夫罗里扬·卢佩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德媒报道出现一种新趋势——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文章风格十分口语化、情绪化,更容易误导读者。他认为,不少德国媒体正处于“反华周期”,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来自国际大环境,尤其是美国宣传机器的炒作让中国成为众矢之的,而德媒依旧非常依赖美媒。另一方面,一些德国政客不适应中国的迅速崛起,而且支持率下降的政党想要借助中国话题增加民意支持,比如上文提到的自民党。9月,自民党主席林德纳尔曾指责西门子总裁凯飒因中国商业利益不敢捍卫自由的价值观,两人因此在推特上打起嘴仗。

德国媒体的一些恶意炒作也会引起该国网民的不满。比如在《明镜》周刊有关孔子学院获得德国纳税人补贴的文章下,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说,“反华宣传越来越疯狂……孔子学院能帮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

在关键议题中的传播手段

中国新疆和香港问题是近期西方舆论最喜欢拿来攻击中国的话题。17岁美籍女子阿齐兹11月底因在制作的视频中批评新疆教培中心、随后称该视频遭到TikTok审查一事而受到外媒追捧。阿齐兹称自己并不是为了获得公众关注,但她新开设了推特和Instagram账号以便传播视频。阿齐兹还接受多家外媒采访。但她也受到一些网民的质疑,因为并没有公开信息显示她来过中国。

香港“修例风波”的相关报道更是让一些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其中,选择性报道成为它们惯用的手法之一。11月11日,57岁的香港市民李伯遭暴徒点火焚烧,同日,一名香港交警在制服暴徒的过程中遭遇夺枪,之后被迫开枪。在当天的警方记者会上,没有一名外国记者询问李伯的情况,而在一直追问“警察开枪”的事情,后者也成为外媒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大量传播的重点内容,对暴徒的恶行却鲜有提及。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西方媒体经常在社交平台上重点发布有关警方动作的内容,展示他们发射催泪弹、清场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部分西方媒体甚至通过视频剪辑等方式扭曲真相。7月底,被称为“光头刘Sir”的香港警务处机动部队警署警长刘泽基在面对暴徒围攻时被迫举枪自卫。但在BBC第一次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中,刘泽基及其同事被暴徒包围、遭到殴打的部分被剪掉,仅播出举枪的画面。

一些西方记者经常利用社交媒体抹黑中国,有的甚至没搞清楚事实就发表言论。8月初,BBC驻华记者麦迪文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他在香港某处看到很多内地人在搞“亲北京的集会”。麦迪文配发两张照片说,搞活动的内地人团体来自福建,另外也有成员是“来自东北的朝鲜族人”。事实上,照片上香港市民手举的横幅明明写的是“香港区潮人联会”。这个试图渲染“北京干预香港事务”的记者将“潮汕人”当成“朝鲜族人”。也有公开批评香港暴徒的西方记者,比如《澳大利亚人报》的赫德利·托马斯。他曾撰文说,对于陷入乱局的香港,示威者才是“敌人”。

加入抹黑中国舆论战的当然还有一些美国反华政客,比如参议员卢比奥。他与黄之锋等“港独”分子联系密切,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声称“要与香港人在一起”,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

海外社交平台的态度也颇为耐人寻味。今年10月,香港警方两度要求脸书删除涉嫌诽谤或指控毫无根据的帖子,强调相关内容是不准确的报道、旨在煽动仇恨,这些捏造事实的帖子包括声称警察在东涌搜查汽车时“骚扰”一名女性示威者等。然而,删帖要求均被漠视。另一方面,推特9月宣布关闭全球上万个账号,其中包括4300多个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试图扰乱香港抗议运动”的账号。脸书曾在8月宣布,移除7个专页、3个群组和5个账号,因为它们与中国政府有关。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些海外社交平台对罔顾事实的抹黑中国言论置之不理,却对说出真相的账号采取措施,这反映出它们的双重价值观。“在全球都使用社交媒体的大环境中,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些平台不该‘剑走偏锋’,去迎合西方某些势力。”

“西方舆论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抹黑中国的同时,还传播了一些极端势力的观点,它们不惜牺牲自己国家社会安全来歪曲中国的形象,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朱巍说,一些西方主流媒体通过有色眼镜看中国,另外一部分国外自媒体由于中国话题涉及流量而损害了其作为媒介的基本素养,这些因素都导致海外社交平台上经常出现抹黑中国的言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对《环球时报》表示,面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内生的焦虑情绪与挫败导致西方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舆论场便是其中之一。欧美发达国家利用其先发优势、在全球网络空间累积的历史优势以及在全球巨型社交媒体平台上局部的数量优势,密集实施对中国的打压。

对于在社交平台上遭抹黑,沈逸表示,中国需要进行有效回应,争取能扭转不利的力量对比,同时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另外要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同西方的相关报道区分开。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英国特约记者 肖岩 青木 纪双城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邢晓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场合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