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长桥证券吗?靠谱不?

大陆投资者想要购买港股,从合规合法的渠道上来说,目前只有三种渠道。第一、通过QDII通道的基金投资港股市场。第二、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的通道投资港股市场。第三、开一个香港券商的账户。

那么分别说下这三种渠道:

第一、通过QDII通道的基金投资港股市场

跨境ETF的产品购买,应该说,是针对大陆普通投资者来说,门槛最低最亲民的一种投资方法。国内投资者接触比较多的关于香港市场的ETF,首先就是,恒生ETF(代码:SZ159920)。

这是由华夏基金发行的一款QDII产品,成立2012年8月9日。一款被动追踪香港恒生指数的ETF基金。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主要覆盖香港的工商、金融、地产、公共设施四个类别,入选标准一是较大的市值以及成交额,能够反应的各个行业的市场状况。二是健康的财务状况。三是在香港有庞大的业务。总的来说,恒生ETF(代码:159920)是一款主要反映香港市场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数指标。

其次,投资者还可以选择,以跟踪H股指数(也就是国企指数)为追踪目标的ETF基金。从成分股构成上来讲,H股指数与恒生指数的主要不同点在,虽然这两只指数的成分股,都是在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但是,H股的成分股大部分都是在内地经营的,国企为主的企业。所以,H股指数更多的是反映大陆市场的企业经营状况。

从标的选择上来,跟踪H股指数的ETF基金主要有三个: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H股B 虽然是一只分级B的基金,但是它却没有下折的风险。从低风险投资的角度来说,这两支指数基金其实都是不错的标的。

通过QDII通道的除了被动性ETF外,有一些主动管理型的公募基金也在投资组合中,全部或者部分布置了港股上市公司。例如“华宝兴业中国成长”、“交银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国富大中华精选”等。不过,近期来看,QDII基金的强势表现,与最近港股和美股的走强相关性非常高。所以,购买这类主动性基金,要知道基金的底层资产究竟购买的是什么标的,重仓标的近期表现如何,波动率如何等等,预防基金的净值波动过大风险。

根据基金2016年报数据显示,去年涨幅位于前30名的QDII基金中,有15只基金投资港股的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超过50%,而上述提到的全市场业绩排名前10的QDII基金中,有8只基金投资港股的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的50%以上。所以,通过购买这类型QDII基金,曲线投资港股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第二、通过沪港通的形式

沪港通是由中国证监会在2014年4月10日正式批复开展互联互通机制试点。证监会指出,沪港通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参与港股通个人投资者资金账户余额应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所以,相对于基金投资,50万元的门槛并不是特别亲民。从沪港通的机制上来讲,这是港交所和上交所、深交所协作的一种资金往来通道。

港股通的特点主要有四个:

1、投资者参与要求:仅限于境内机构投资者、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投资者买卖港股通股票前,应当与内地证券公司签订港股通证券交易委托协议,签署风险揭示书等。个人投资者还须满足有关港股通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条件。投资者若已有沪市人民币普通股账户的,无需另行开立股票账户。

2、投资额度:试点初期,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 投资额度可根据试点情况进行调整。

3、投资标的范围:(一)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的成份股; (二)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份股; (三)在沪市上市交易的A+H股的上市公司的H股; 投资标的会根据试点情况进行调整。

4、交易时间:开市前时段:上午9点—9点30分(集合竞价),其中,9点—9点15分,接受竞价限价盘。持续交易时段:上午9点30分至12点 ,下午13点至16点(连续竞价),接受增强限价盘。

其实,从港股通的资金买入风格来看,大量通过港股通的资金,还是偏爱于配置一些稳定的国企和民企龙头,所以普通投资者如果想要通过港股通购买港股的话,可以关注这类牌照型或者垄断型企业。


第三、去开一个香港券商/银行的账户

香港金融市场由来已久,券商竞争激烈,现在整个香港市场券商有1000多家,但是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真正占据大量交易量的也就只有那么几十家。

根据港交所最新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按照交易所的交易量排名,可以将这些券商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个档次,有14家券商,他们的交易量总和占交易所的54%左右,这14家券商里面有12家都是外资券商。外资券商在香港历史悠久,比较常见的有美资券商,比如美林、高盛、大摩、小摩等。而日资券商方面野村、山一、大和等。英资券商则是,获多利、渣打、汇丰为代表。剩下的两家一家是中银香港,以及香港本地的耀才证券。

第二个档次,排名在15-65名,交易量占港交所的34%左右。其中以花旗、辉立为代表。

第三个则是65-500+之外的券商,交易量占比10%左右,这个档次的券商各有千秋,在服务和费率也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这些香港的券商,更多的是在服务香港本地的客户,他们开户方式也多以营业部柜台的形似办理,也就是说,大陆居民想要开一个传统香港券商的账户,必须飞去香港亲自办理。

另外一个方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尤其是金融科技的资本投入增加,很多券商在IT技术上的投入开始增多,有了自己研发的APP,智能投顾,线上开户等等东西。但是,不同券商在IT上的投入力度也不同,所以在用户体验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怎么挑选一个合适的券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参考下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

归纳一下,选择券商要考虑软、硬两个方面的实力。软实力,就是提供的配套服务、投研能力、流程体验这些配套设施。硬实力,就是提供的费率成本、资本金充足率、股东背景等硬性条件。

这里尤其说下合规方面的东西,有些野鸡小券商,会通过一点费率上的优惠,甚至打着零用金的名义,招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但是,他们没告诉的你的是,可能融资融券的利率远高于同行,或者服务器硬件设施不尽人意,甚至有时候出现down机的情况。如果在交易时段发生这些问题,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从IT开发实力来说,国内比较好的就那么三四家,这里做了个图,简单的比较下各家自己的特色。


基本上都能从相关的应用市场渠道,下载到APP,然后在APP里面直接申请开户。

最后,提供一些关于投资港股的建议。

港股投资其实和A股投资,没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对企业的判断,不过有一些投资上的规则还是需要了解。

比如说不同的交易时段,港股最低买入的要求,以及牛熊证和做空机制的不同等等。

从程序上来说,港股因为算是离岸市场,所以涉及到外汇出入金的问题,相对于国内直接的银证转帐,香港券商的出入金流程稍微麻烦一点,普通投资者如果完全没有头绪的话,可以考虑下这个出入金的流程:

在其他业余参考方面,以下这些港股方面的链接都可以看看:

2021年即将接近尾声,对于投资者来说又到了年末盘点的时候。而如果要盘点2021年的金融市场,“互联网券商”的蝶变令人瞩目,而其中长桥证券的发展和蜕变不得不称之为一个奇迹。

长桥证券自2019年成立就颇有来头,创始团队不仅有来自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全球顶尖互联网企业技术专家,还有来自新加坡和香港的资深金融管理者,并获得了由东南亚大型综合金融集团新加坡辉立旗下资本、知名风投机构元璟资本等机构的战略投资,一出手就是真正“互联网”+“金融”的强强联合。

而响亮的名头并不足以使他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并成为新一代年轻投资者的聚集地。长桥证券吸粉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于实力、用心、技术缺一不可。

长桥证券创始团队由来自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全球顶尖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有着互联网基因的长桥证券在安全合规的基础上,致力于连结完整的资产“发现 → 认知 → 交易”环节,以“极速、极简、极智、致诚”的极致投资艺术作为品牌价值主张,并通过尖端金融科技为投资者提供“新一代移动互联网证券服务”,为各层次投资者带来安全、稳定、丰富、高效的全球投资体验。而这一定位,也正符合年轻一代投资者的需求。

然而强悍的实力只是长桥证券吸引投资者,特别是年轻投资者的一块敲门砖,以用户为中心和金融科技的支撑,才让长桥证券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今热衷美股、港股的投资者基数不断扩大,券商也出现了“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然而,想要服务好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年轻投资者,差异化是券商破局必走之路。

长桥证券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长桥 App 中个性化的股票基本面模块“全景”以及“个股供应链”、“Live trading”等特有功能,为用户构建更清晰的投资路径,从而降低用户认知和交易门槛,打通完整的资产“发现 → 认知 → 交易”全链路,进而为全球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互联网证券服务。

技术过硬,将差异化进行到底

除此之外,过硬的技术也是长桥证券走差异化道路,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长桥证券目前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行业专业人士表示,强大的数字化手段使得长桥证券能更懂每一位用户的需求,有利于为用户打造千人千面的使用体验。

除此之外,长桥证券还通过私有二进制协议、增量数据传输、UDP 传输等方案,保证了报价更新的实时性达到行业一流水平;自研内存级分布式订单系统和风控系统,实现平均28毫秒、最快10毫秒的下单速度,并具备每秒稳定处理20,000笔港交所订单的能力;通过 NLP 模型、机器学习、智能阅读优化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长桥能结合用户兴趣、持仓、关注方向等因素,实现更精准的内容识别、分级与分发。

在互联网券商百花齐放的时代里,想要获得用户的青睐,实力、服务和技术缺一不可,而长桥证券正是因为抓住了这几张王牌,才能迅速破茧成蝶,成为众多投资者信任、信赖的互联网券商。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文|王飞澍 编|派公子

水越来越浑的电商江湖,又再次被京东搅动了起来。

日前,京东APP上正式上线了“新百货”频道,这标志着,京东已完成对服饰、居家、美妆、运动、奢品钟表等业务的整合,将现有时尚居家业务全面升级为“京东新百货”。消息称京东新百货将在重点城市布局不同“主题模式”的新百货精选集合店,定位年轻态人群,目前规划的首批城市包括北京、成都、西安等地,首店大概率将在今年6·18前开出。

对于京东来说,上线新频道和线下开店其实都不稀奇,但这一次却有一些特别之处,不再是下沉市场,也不再是3C、数码产品,业务等级直接拉到S级,这是否说明京东发展战略出现变化?京东新百货,又能否承担其扩张大任?

打开京东App,首页第三个频道即为“京东新百货”频道,在这里,有“大牌推荐”“超级爆款”“IP联名”“定制服务”“趋势榜单”等各种潮流精品展示位,时尚气息浓郁,显示出京东新百货的目标就是“时尚精品”。

实际上,此次“京东新百货”频道对入选商品设置,的确有着更严格的准入门槛,对品牌的要求也更高,“被筛选进入该频道的商品未来也将入驻各家线下门店”,有知情人士表示。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零售时尚居家事业群总裁冯轶直接就表示,希望京东新百货这一全新消费体验场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新时尚生活需求。

而之所以京东开始在时尚家居品类上进行发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京东引以为优势的传统3C、快消品的业务却进入了瓶颈期。根据2021年财报,京东3C自营、快消自营、3P佣金&广告收入、物流收入的增速,2021年Q4都下滑到了20-30%区间。长桥证券分析称,京东过往高速增长的快消品类和3P业务的红利似乎正在消散。

与此同时,去年二选一之后,京东在这一领域获得了相当的改观。据透露,二选一解除之后,第三方商家在京东开店的数量陡增,财报显示,去年三季度京东主站第三方商家的入驻数量为上半年总和的 3 倍,其中时尚居家类目的新商家入驻数量增长最多,双十一期间,京东服饰整体新品量是去年同期的 15 倍。包括LV、宝格丽、雅诗兰黛等多家大牌都在去年以不同形式在京东开店或合作。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让京东有足够的动力开线下店。

据此前媒体不完全统计,2022年一季度,国内有近700家品牌门店宣布闭店,沃尔玛、路易威登、肯德基等知名品牌赫然在列。这还是财大气粗的知名品牌,像那些互联网视线以外的街头小店、夫妻档、小超市等等,闭店的数量更是难以计数。

对此,京东自然有备而来。据知情人士透露,京东内部曾进行大量调研,“大家逛线下店的需求很大,但现在线下店坪效很低、(因为经济环境差)拿店成本也低,正是入局的好时机。有了京东的品牌加持,也能给商场引流分摊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其他门店广受影响之时,国内时尚类品质消费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2021年,41家百货零售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增长。41家公司收入合计1956.9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7.7%;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25%。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认为,百货零售业增长有境外消费回流,前三季度经济复苏,品质消费提升等原因。

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2万亿元,其中线下零售仍占据70%的份额,达到了27.44万亿元。这说明,相对于线上已经逐渐见顶的市场空间,线下零售有着更诱人的前景。

而且,在建设门店方面,京东早已是轻车熟路。截至目前,京东线下已经建设了京东MALL、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京东家电专卖店、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京东之家、京东大药房、七鲜超市、京东便利店等等,2021年,京东的全渠道GMV同比增长接近80%。

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市场空间、消费者需求,还是未来发展,亦或是经济大环境而言,京东从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京东新百货”都有着非常现实的考量,尤其是在自身优势业务进入瓶颈之际。

“新百货”所受到的重视,是近年来京东所罕有的。

时尚家居事业群总裁冯轶,是“新百货”项目的主要推动者,该项目自去年底立项来备受重视,据知情人士透露,此项目在内部被定为“S级”,是今年京东主推的项目之一。“Carol(冯轶在京东内部的称呼)资源调配能力很强,非常push,整个(时尚家居)事业群在过去半年内部地位窜升很快。”某内部人士表示。

然而,这一备受重视的S级项目,却与近年来京东所坚持的下沉战略颇有出入。2020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员工内部信中表示,当年将以赢得下沉市场作为目标。京东零售CEO徐雷曾表示,下沉新兴市场是2020年京东的三大必赢之战之一,要在未来三年内,在下沉市场再造一个京东。

此前,“对于下沉市场,京东内部会议传达的战略是——‘京喜’与‘京东’一起下沉”,曾有媒体报道称。显然,京喜承担了京东打开下沉市场的重任,不过,从最新的财报来看,京东的下沉战略并没有达到预期。

根据财报,整个2021年,新业务已经成为京东的业绩黑洞,全年亏损105.99亿元。主打社区团购、下沉市场的“京喜”或是罪魁祸首,这部分业务也是公认的烧钱大户。据业内人士推算,京喜拼拼的亏损水平一直维持高位,刨除配送、佣金、员工等成本后,京喜拼拼净利率在-40%,而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的净利率则在-20%左右。

根据中信证券的预估,2021年Q3和Q4京喜拼拼以及京喜业务的单季亏损可能分别超过15亿元和20亿元。

但耗费弥巨的京喜却并未给京东带来“惊喜”,财报显示,京东集团的年度活跃用户由2020年4.17亿增长至2021年5.7亿。据相关研报显示,京东全年新增用户中70%来自于下沉市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的年活用户环比增长仅为1750万,增速为3.1%,同期营销费用却由4.6%提高到4.8%,也就是说即使是提高费用投入,也无法拉动京东的新用户增长。这对于电商公司来说是极其反常的,因为第四季度涵盖双十一、黑五、双十二等重要的购物节日。

由此,有机构认为,背后原因或是京喜及社区团购等下沉平台的用户增长放缓所致。要知道,早在2019年京喜成立一个月后,就成功接入了他人梦寐以求的微信一级入口。然而即便如此,京东依然在两年后的下沉市场遭遇了滑铁卢。

早在去年3季度的业绩会上,徐雷就曾复盘称,“我们观察到行业的问题是,没有真正的把商品流通成本降下来,不能有效地提升生鲜供应量和履约效率。”他认为,生鲜品类是一个需要 5~10 年投入的长期赛道,短期营销带来的规模不具有可持续性。

因此,从去年开始,承担下沉重任的京喜开始收缩,不断有地区传出关店的消息。在近期的裁员风波中社区团购业务“京喜拼拼”也是裁员比例的大头,相关人士透露,“京喜拼拼”裁员比例为10%-15%。

而相比之下,时尚家居品类的爆发,却让京东看到了新的增长点。如前文所说,去年双十一期间,京东服饰整体新品量是去年同期的 15 倍,不少知名大牌开始在京东开店或合作。这直接带动了京东2021年年报数据,去年全年,京东日用百货商品收入为3230.63亿元,同比增长28.73%,占京东全年总商品收入的40%。

或许,一正一反的数据,让京东开始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此前,德邦证券年初分析京东称,京东的业务逻辑在于三个点:一是品类扩张,从传统优势的3C,扩展向日百、服饰、时尚等粘性更高的、利润率更高的类目;二是平台开放,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开放;三是下沉市场拉新。

在过去两三年时间,下沉市场无疑是京东整个战略的主旋律。然而从京喜事业群收缩的动作,以及徐雷在最近两个季度的表态来看,“全渠道战略”占用的篇幅越来越大,今后也极有可能成为京东新的战略重点。“全渠道战略”包括B to C模式、产地模式和本地零售等模式,最新的重点落在了本地零售上。

徐雷曾明确表示,在零售业务上,将更关注全渠道能力建设,其认为零售行业去中心化趋势将不断深化,全渠道战略不仅将是打开京东零售长期发展天花板的第二条增长曲线,将更深度链接线下实体零售业态。

现在来看,线上线下同时推进“京东新百货”项目,或许更有可能帮京东打造厨第二增长曲线,想必这也是京东极力推动该项目的深层次原因。

京东搞“时尚家居”能成功吗?相信这是多数人心中的疑问。

如果从对手的成功经验来看,京东确实有机会。在2015年,淘系占据着国内电商市场75%的份额,2018年这一数字是70%。但是到了2021年,这一格局已经被抖快、拼多多等新玩家们撕开了一条裂缝,淘系市场份额下降到了52%,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15%、5%、4%,剩下4%的市场份额则由苏宁易购、唯品会、得物等平台瓜分。

而抖音、快手抢占的,正是淘系的市场份额,而且还是以其最具优势的服饰、美妆等品类,有数据显示,抖音电商2021年GMV高达亿,其中2021下半年服饰类销售占比接近40%,美妆、二奢的占比均超过10%。

抖音能做到这一点,最大的原因当然在于其庞大的流量优势、立体的短视频形式,同时也在于其精准的电商定位——兴趣电商。为了更准确定义现在的电商时代,抖音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兴趣电商”。兴趣电商,旨在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用户潜在购物兴趣,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其核心是“主动帮助用户发现他潜在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短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让消费者被好商品吸引,发现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消费。

如果从这一角度理解,那么京东线上线下同时推进“京东新百货”,与抖音的兴趣电商有着核心的共同点——发现需求。只不过,抖音依靠的是以短视频聚集起来的数亿线上流量,而京东新百货则是以线下商场和线上流量提供双重保障,其中,线下商场更多的是依靠精品让消费者产生“冲动消费”。单就这一层面而言,线下门店或许空间足够。

不过,对于线上市场来说,成功仍然不是易事。首当其冲的是品牌认知问题,截至目前,京东零售板块仍是靠3C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等高客单价、需要运送时效的商品拉动,服饰、化妆品等轻量商品一直以来都是京东的弱项。即便自去年以来,有更多的大品牌加盟京东,但就消费者认知和消费习惯来看,上京东买时尚家居的消费习惯,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

但消费品牌认知的培养,恰恰是京东的弱项。抖音的定位就是时尚短视频,其所产生的也是偏向年轻态的消费流量,快手、小红书等新晋电商玩家也都有相似的品牌认知形成过程。但京东的购物工具属性,让其只能依靠外部流量输血,“时尚”的品牌认知形成自带难度。

从刚刚上线的“京东新百货”频道来看,京东更多的是以品质、品牌的角度入手,而非时尚,这也正是京东的优势所在。根据京东此前的消费调查,从各年龄段女性消费占比来看,26-35岁消费者是主力消费群体,消费占比47%,因此,在“新百货”频道内,珀莱雅、卡西欧、周大生、耐克等大品牌被放置在显著位置。

甚至,京东新百货频道还上线了“私人定制”,高级感十足。目前“私人定制”频道已汇集了报喜鸟、衣邦人等品牌商家,迎合了品质化消费的定制化需求。

然而,这样的设计带来的直接问题是,无法让京东新百货年轻态“时尚精品”的人设给立起来。因为,在普遍的认知里,年轻态用户群体就是指95后的互联网世代群体,这与京东26-35岁主流消费群体,刚好形成错位。

95后主流消费群体的特点是什么?

对此,徐雷曾有过比较精准的描述:“一是,95后年轻人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极低,除非品牌已经成为了品类的代名词,否则这一消费群体品牌切换的速度是极快的,这一变化也催生了许多网红品牌。二是,95后消费者是极具个性的,独特的判断或选择让他们形成了具有各种各样偏好的小圈层,创造出了非常多的细分市场。与此伴生的,就是消费者需求变化所引来的新对手、新挑战。”

而上述特点,则代表着对京东品质优势的挑战。

也就是说,京东明知新世代用户的消费需求,但却又必须以固有的品质、品牌优势作为抓手,而这与年轻态流量的时尚消费需求可谓背道而驰。最终,时尚流量与品质基础,在京东这里形成了左右互搏的局面,如何将两者融合统一,或许是京东新百货能否成功的最大考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途证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