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七日盈存款好不好?

  “飞天之歌”唱响惠农主旋律—关于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三农”的调查报告

省农信社在定西市安定区举行“飞天金薯卡”发行仪式


省农信社通过科技创新研发的环境监控系统

省农信社研发的“三农”自助服务终端

  “我的心和梦越来越接近,飞天的嫦娥化作爱的女神,多彩的霓裳飘逸连天的彩锦,我好像成了丹凤的化身,多彩的花雨撒下漫天的花信,我好像有了天籁的声音,九州大地展开东方的胸襟,升起朝霞的红帆越走越顺……”

  每次聆听甘肃农信社人的这首《飞天神韵》,宛转悠扬的旋律总令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

  甘肃是飞神的故乡,莫高窟里一幅幅美妙动人的壁画,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一个个飘逸奋飞的仙女,寄寓着我们祖先的美好希冀和梦想!然而,要腾飞就要有胆识和谋略,笙、管、琵琶乐声中的飞天舞者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不拼搏,无法挣脱地球的巨大引力;不奋斗,谈不上在大千世界里舒袍展袖;环视茫茫九州,无处不是大智大勇者倜傥潇洒,各领风骚……

  也许扯得远了点,我们采写的这篇调查报告的人和事与飞神毫不搭界,但是人类征服困难,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胆略是共同的。

  在省农村信用社,我们就捕捉到了这样一组振奋人心的消息。

  近日,省政府对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等11家金融机构授予省长金融奖。

  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金融展”颁奖仪式上,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三农自助服务终端”荣获展会最高奖—“金鼎奖”暨优秀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奖。

  在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科学发展现场会上,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被评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先进单位。

  同时,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电子银行部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先进集体”……

  从2004年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稳步开展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近几年,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贯彻一号文件精神,创新研发了“陇药通”“汇商通”“金薯宝”“金果宝”“飞天金薯卡”等系列特色信贷业务品牌,通过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创新探索贷款模式等多种措施破解农民贷款难题,积极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涉农中小企业,可谓是坚持服务“三农”生产成效斐然。

  有人说:金融是我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农村金融就是这个薄弱环节中的最薄弱的一环。一度,有的金融机构认为农村金融市场无利可图,悄然退出农村甚至县城。但有这样一支金融队伍:他们一直坚守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活跃在广袤的田野,将农村视为业务发展的主阵地,将农民的需求视为改革创新的动力,将农业发展视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多年来,他们以农为生,与农相伴,立农为市,也因农而兴,探索出了符合我省省情和自身现状的生存之基、经营之道、发展之路,并成为了我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主要经营指标连续数年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这支金融队伍,就是农村信用社。

  甘肃农信社人永远铭记,去年8月18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岷县农村信用社时说的话:“你们是在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农民是你们的客户,也是你们的衣食父母。只有他们生活好了,你们的农村信用社才能真正壮大。”

  “旺畜宝”让前进村走上金光道

  初夏时节,穿行金张掖,以黑河为中轴的生态、绿色、文明城市,正铺展开大气恢宏的画卷。西面,风景秀丽的湿地生态产业示范区和生机盎然的建涵特色农产品基地毗邻相嵌,展示着古韵深厚的文化底蕴。南边,日新月异的前进村奶牛养殖基地和高效农业园,洋溢着活力迸发的现代气息;农村信用社涉农个贷服务让陇原经济到处展露出一派蓬勃发展、政通人和的景象。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一排排崭新的楼房装扮得明亮雅静、一座座日光温室里蔬菜鲜嫩欲滴、宽敞的养殖场里牛肥膘壮……

  每天一大早,前进村的村民们给蔬菜大棚浇水、运送饲草、整理葡萄架上的红提枝桠,田野里一派忙碌景象。

  这是记者在被誉为甘肃的“华西村”—张掖市甘州区前进村见到的景象。

  前进村是张掖市南郊的一个普通村庄,人均只有1.2亩地。近年来,该村实行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走特色农业和现代化养殖之路。在农村信用社“旺畜宝”贷款的支持下,目前,前进村已建立起蔬菜种植、奶牛养殖、温室葡萄等6个专业合作社。去年全村总资产超过3亿元,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当时,资金成为规模化养殖的“瓶颈”,张掖市农村信用社得知后,迅速派员调查后,上门为300多户村民以养殖户联保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8000万元用于流转饲草基地。短短几年,农信社累计向该村发放15300多万元“旺畜宝”系列涉农贷款。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扶持下,前进村的规模化养殖如虎添翼,村民们以入股合作的方式,设立奶牛专业合作社,建起现代化养殖基地,成为伊利等奶业巨头的定点基地。

  有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村民唐荣年带头承包流转500亩荒滩地,组建家庭农场大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83户村民发展订单农业。如今,前来拉运蔬菜的汽车排起了长龙,要求购买蔬菜的订单如雪片一般涌来。去年,入股的村民领到了5万多元分红。

  示范的力量无穷大。于是,“农信社+农户+合作社”的产业模式在前进村广泛推行,先后成立了以长绿蔬菜和红提葡萄为龙头的5个高效农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温室葡萄和餐饮服务。通过示范带动、规模拉动、服务推动等方式,建造高效日光温室220座,发展设施红提葡萄540亩,棚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成为张掖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去年,前进村发展订单蔬菜2.4万亩,全村订单蔬菜年产值达1.2亿元。

  如今,张掖市前进村发展日光高效蔬菜温室成了各地蔬菜商户们垂青的“高原夏菜”基地。

  “因为有了农村信用社的‘雪中送炭’,前进村的高效农业和规模化养殖才得到了快速发展。”村党总支书记马志祥说。

  前进村村主任兼奶牛合作社社长马志超介绍:之所以前进村实现了奶牛养殖规模专业化,农村信用社的“旺畜宝”贷款功不可没。目前,奶牛专业合作社共有5个奶牛场,奶牛存栏16000多头,年产鲜奶40000吨,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净利润4470万元。全村8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奶牛合作社,村民们每天到蔬菜大棚和养殖场里“上班”领月工资,每年还能按股金拿到25%的分红。

  正在给奶牛场运送饲料的村民杨龙自豪地说:“我家也在奶牛合作社里入了股。每年包括工资和入股分红能收入20万元。村上还分给他家一套120平方米大的新住宅楼,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前进村的村民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小康”生活。村民们都住上了水暖电天然气一应俱全的楼房,还有几十户社员住进了典试“别墅”;孩子们上幼儿园全免费,村民医疗都会得到村级财政的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还能获得几千元的村级“养老金”……

  如今,谁不说是农信社的“旺畜宝”让前进村走上了金光道呢!

  创新服务“金果宝”扶起“摇钱树”

  布谷啼夏,天水市三阳川果树葱茏,油菜花香。位于新阳镇温缑村天林源有限公司的上千亩香玲、辽核、西核苗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返乡创业的公司法人温桂生乐呵呵地介绍,天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流转土地2000多亩,修建厂房及办公室2900平方米,安置本村及周边农民工300多人。公司目前已投入资金达1600余万元,2000亩核桃生产基地完成后,到丰产期年优质核桃干果495吨,年营业额将达1500多万元。如今公司已发展为天水市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

  提起公司的快速发展,温桂生十分感激农村信用社的“金果宝”贷款。创业之初农村信用社就给天林源贷款20万元进购了树苗。去年天林源公司再次流转土地800多亩,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产品深加工、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式农家乐等品牌战略。于是向麦积合行提出200万元的贷款申请,麦积合行派员迅速实地考察,了解该公司的加工技术以及产品的市场情况,根据省政府的相关农产业政策,很快向天林源发放了200万“金果宝”贷款。有了这笔金果宝贷款,天林源公司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而今公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香玲、辽核、西核等为重点品种的苗木生产、干果生产和核桃油生产。同时建成了核桃去皮、清洗、烘干、冷藏等加工设施,并对于深加工和丰富核桃产品进行了技术储备,培育了兰州、天水两个主要销售市场。

  温桂生感慨:正是因为有了金果宝贷款的助力,天林源的特色农产业成了推动当地“三农”发展的“摇钱树”。

  其实,金果宝助力天林源迅速发展只是甘肃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

  陇西县和平乡丁家湾村村民王德林,去年流转租赁农村闲置土地,成立了农村种植合作社。但由于资金紧张无法运转,他得知农村信用社的“陇药通”信贷产品后,来到陇西县长安路支行前去申请,客户经理当天就对其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于3日内即向其发放“陇药通”贷款40万元用于种植党参、金银花、柴胡等药材,当年实现纯收入30万元,目前,王德林组建的农村种植合作社已被评为市级示范点。

  药材客商李娟在陇西县文峰镇从事中药材经营已有十多年。随着经营量的增大,急需改造扩建中药材库房。今年1月,李娟来到陇西县农村合作银行长安路支行申请“陇药通”贷款50万元。资金到位后,建成仓储面积达到4700平方米。目前库存中药材多达20多个品种,总量增加到1000余吨。

  为了彻底解决药农担保难的问题,陇西合行对“陇药通”信贷产品不断进行了完善和优化,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担保方式,化解了种植、加工、贩运、仓储等产业链条上不同环节的担保难题。由8位村民组成的首阳镇中药材贩运加工户,长期合伙从事中药材生意,为了解决周转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联保协议,成立了联保小组,合行首阳支行按照“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方式,为联保小组成员贷款8笔共计金额100万元,短短的半年时间,贩运加工户已获利超过30万元。

  截至2014年4月末,“陇药通”已在陇西县全面开办,累计发放“陇药通”贷款9661户138210万元,实现了广大药农的全方位收益,为推动陇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陇药通’信贷业务犹如一棵健壮的幼苗,在合行人的精心培育下,已逐渐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焕发出勃勃生机。”陇西合行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省农村信用社创新研发部总经理杨子江介绍:自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来,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向内大力挖掘农业增收空间,向外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坚持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多次前往有新产品、新业务需求的地区实地调研,设计产品的研发方案,制定产品的管理办法,经过反复尝试和修改,创新推出了八个特色信贷产品,从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贷款难题,推动了我省马铃薯、蔬菜、果品、玉米制种、酿酒原料、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金薯宝”助农种出了“金蛋蛋”

  初夏定西芋花香。驻足安定区南山顶,长势喜人的洋芋花从山腰一直延伸到南川,满目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正在洋芋地里忙着除草的牛国荣笑着说:“是农信社的‘金薯宝’帮助山区农民种出了金蛋蛋!”

  牛国荣是安定区李家堡镇的村民,一直从事马铃薯种植和贩运。近几年,随着农产品自由贸易市场不断放开,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规模化种植和贩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日趋突显。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牛国荣发愁自己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失去市场,所以必须尽快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经营转变。可要想扩大规模,资金又成了一大难题。于是,牛国荣来到李家堡信用社申请贷款。让他没想到的是,信用社不仅为他发放了120万元的“金薯宝”贷款,而且还指导他做起了马铃薯贩运生意。去年,牛国荣家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多亩,平均亩产量1000多公斤,除去成本,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仅种植这一项,每年可实现纯收入24万元。用贷款建成的13眼马铃薯贮藏窖也发挥了明显的优势,去年在收购旺季储藏的3000多吨马铃薯也卖出了好价钱。

  定西宏煊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定西市成立最早的民营淀粉加工企业。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公司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发升级、延长产品链条的迫切需求,而资金短缺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最大制约瓶颈。安定区凤翔信用社借助“金薯宝”特色信贷产品优势,积极落实安定区联社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贷款政策,及时受理了该公司贷款申请,并于第一时间完成贷前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为该公司给予了900万元贷款扶持,切实解决了该公司的燃眉之急。

  在安定区联社的支持下,定西宏煊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逐步迈上了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的发展路子,解决了周边地区大量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5200万元,税后利润达4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0%和22%。同时,该公司经营守信,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黄金客户。

  杨子江告诉记者,马铃薯是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因此,早在两年前,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就“以马铃薯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围绕解决马铃薯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和经营户的融资困难,积极创新特色产品,先后推出了“金薯宝”特色信贷产品和与之配套的特色支农卡—“金薯卡”。

  “金薯卡”也成了第一张支持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银行卡。该卡除具有普通借记卡的现金存取、转账结算、消费理财、代收代付、电话银行等全部功能外,还有自助办贷功能,50万元(含)以下“金薯宝”贷款的发放、归还、查询等业务,突破了办贷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持卡人可在授信额度内随借随还,总融资成本较传统模式可节省30%以上,且无须担心还款后信用社因信贷规模的约束无法及时给予续贷的问题,满足了马铃薯小微客户的资金需求;持卡人还可根据担保方式确定的授信额度办理任意类型的自助循环贷款。截至目前,“金薯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达5.16亿元。有效解决了马铃薯企业和从业者的贷款难题,促进了马铃薯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解决区域内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金融创新之路。

  飞天卡助力地方经济腾飞

  王建学是张掖市明永乡的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是农信社的老客户。3年前,他与6位村民联合成立了建涵蔬菜种植运销合作社,并与南方客商签订了2100亩高原夏菜的种植合同,进行大规模的高原夏菜种植。短短3年来,王建学带动全乡743户农户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解决了220个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去年建涵公司经济总收入达4287万元,实现净利润728万元。

  说起建涵农产品合作社的迅速发展,王建学的脸上总是显露出对农信社贷款支持的感激之情。

  建涵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得到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一次性贷款160万元,建起了占地500亩的蔬菜大棚。连续几年,该合作社种植的娃娃菜、花椰菜等十多个品种的无公害蔬菜在南方市场供不应求。

  今年,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农信社又向建涵蔬菜种植运销合作社贷款上百万元,用于春播之时的前期投入。

  省联社主任王广平告诉记者,近几年,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思路,主动调整信贷投向,着力探索推广“专业合作社+农户+信合”、“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信合”等新型贷款模式,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产的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三农产业,投放贷款余额达到1489.27亿元。

  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养殖业带头人温汇斌,如今在新阳镇拥有一个大型养殖繁育场,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

  当初,温汇斌流转了30亩土地作为种猪的繁育和肉猪的养殖基地。当初,由于猪肉价格的疲软,加之养殖繁育场还处于建设初期、规模效应较小、抵御价格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养殖繁育场资金链紧张,后期的建设也不得不停滞,养殖基地的处境非常困难。

  温汇斌在养殖场资金吃紧的情况下想通过贷款渡过难关。于是带着飞天卡来到麦积合行新阳支行咨询办理金果宝贷款。信贷人员通过对养殖繁育场的实地走访了解、并对种猪、肉猪的市场调研,麦积合行新阳支行最终给他发放了金额为20万元的金果宝贷款一笔。有了20万元的金果宝贷款,温汇斌引入最新的优良种猪品种、肉猪品种,使养殖繁育效益显著改善。如今,养殖繁育场年出栏猪仔4500多头、肥猪达5000头,年营业额达700多万元,净利润100多万元。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玉米制种基地、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一批产业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省农信社抢抓机遇,创新研发出了“金种宝”和“旺畜宝”系列信贷产品。同时将信贷投向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按照“村户抓模式,乡镇抓特色,竞争抓品牌”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积极支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用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截至2014年4月底,累计投放“金种宝”系列种植贷款50201万元,余额达到40553万元,累计投放“旺畜宝”系列养殖贷款64230万元,余额达到38216万元。

  福地种业公司是张掖市社会与劳动保障局确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密集型小企业,属政府劳动部门贷款重点扶持对象。在农信社的惠农贷款支持下,该公司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发展,先后与1.6万多户农户签订订单繁育玉米种子3万多亩,亩包产值2500元。农信社创新研发的“金种宝”系列信贷产品,采取担保、抵押方式给福地种业贷款2200万元,用于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款和部分玉米预付款项。该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但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也推动了当地订单农业的发展,对甘州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汇商通”为中小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4月的一个早晨,兰州市拱星墩信用社文明村分社的营业大厅里叫号机此起彼伏,大堂经理正在热情地向顾客介绍着存贷款业务。

  这时一位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走到网点主任陶菊霞的身边试探着问:我看了“汇商通”宣传单,我急需一笔贷款!陶主任回头一看原来是杜跃忠,杜老板是东部市场的一位老经营户,经营休闲类运动服已有十多年,他也是信用社的忠实客户,每月的存款流水额能达到100多万元。陶菊霞微笑着将杜老板请进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杜老板向南方一厂家订了价值80万元的服装,并按合同预付了定金。当天货物已经入库,按合同约定货到后两天内必须付清余款,逾期要赔偿货物总价款20%的罚金。可没想到他下级经销商没有按时回款,导致他不能按时向厂家支付余款。陶主任当即答复:您是我们的老客户,您的条件符合信用社汇商通贷款。于是采取了商铺使用权质押与库存商品抵押的组合模式,向杜老板办理了70万元的汇商通贷款业务。

  3天后在贷后回访时,杜跃忠满心欢喜地对陶主任说:“农信社给我帮了大忙,我一定有能力按时还本付息,并且还要做农信社的义务宣传员,把我的亲戚、朋友全部介绍到信用社存贷款。”

  去年9月,兰州市拱星墩信用社在南山路汽配城宣传“汇商通”,南山路汽配城的经理任方永希望能得到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原来,该市场一期工程结束,由于商户们在进货同时又要缴纳仓库租赁费等各项费用,因此导致二期工程资金不足,信用社随即对经营商户和市场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商户们经营正常,库存商品流动性很快。于是,信用社利用“汇商通”贷款里的市场方担保、商户联保的方式对市场商户进行了授信,累计向市场商户发放了800余万元汇商通贷款。3个月后,该市场的二期工程告竣,商户又增加了几百户,担保融资的商户们络绎不绝,汽配城里车水马龙、生意红火。

  省农信社市场部总经理宋卫说:“近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从政策落实、信贷投入、创新服务、搭建平台等方面,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和服务力度。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共研发服务小微企业信贷产品6个。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3.96亿元,较年初净增4.53亿元,增幅达1.13%。”

  为了更好地履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立社宗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参加由省政府、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等单位举办的银政、银企洽谈会和中小企业产品推介会,将推介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做成名录,及时下发到全省农村信用社,保持融资方和各行社间的信息畅通。目前已与省金融办和省工信委成功对接项目751个,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7个,融资金额达到83.62亿元,共与114家担保公司或担保中心开展了业务合作,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宝三通”服务农村金融市场

  5月8日,在庆城县赤城乡麻芋村,村民王存怀来到村里一家有三农自助服务终端的“小卖部”刷卡贷款2000元,准备租赁土地扩大果树面积。彭原乡60多岁的村民赵海成再也不必长途跋涉,在家门口的“助农服务点”就能取现金购买养牛的饲料。王存怀说:“家门口的银行解决了农民以前存取款需进城办理的烦恼,为农业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村民们反映,这张“飞天卡”不仅具备储蓄、贷款、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功能,更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客户需求。飞天卡还提供代发退耕还林资金、粮食直补资金、低保金、医保资金等财政补贴资金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农民贷取款提供了便利,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从陇东到河西,记者发现各地的农村群众流行刷“飞天卡”存取贷款,并且无需支付手续费用。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科技部总经理陈国庆告诉记者,为解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小额提现难问题,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地区选择信誉良好的商户,通过为其安装“三农服务终端”设备,为农民提供“飞天卡助农取款服务”,而且这张小小的飞天卡异地汇取款等交易十分便捷。

  陈国庆介绍说,近几年,省联社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开发新产品,为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努力提升三农信贷产品创新能力,因地制宜,一县一品,先后研发了“陇药通”、“汇商通”、“民贸通”、“金薯宝”、“金果宝”、“金种宝”、“旺畜宝”、“双联致富宝”等“五宝三通”特色信贷产品。还自主研发代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收缴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财政非税收入系统、工商验资、校园卡、代理烟草销售,代收话费、飞天卡医保卡、代理保险业务,中间业务产品的不断丰富,大大地提高了中间业务收入。自主研发了步步盈、七日盈、“金土地”系列理财产品,满足了广大客户理财增值需求,优化了资产结构,实现了互利共赢;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提升了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各项业务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农村信用联社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尹进亮介绍,农信社还研发了六种银行卡产品,包括普通借记卡、具有小额贷款功能的飞天富农卡、针对高端客户的飞天白金卡、为支持马铃薯产业量身定制的飞天金薯卡、向财政预算单位公务人员发行的公务卡以及具有电子现金功能的金融IC卡。截至2014年3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行借记卡1104.86万张,卡内存款余额627.95亿元。

  为了促进省委、省政府“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深入开展,省农村信用社创新研发出以“双联致富、农信相伴”为宗旨的“双联致富宝”特色信贷业务产品。面对静宁县苹果产业基地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实际,成功推出了“金果宝”特色信贷业务产品。为了进一步拓宽我省从事种植、养殖、民族贸易等特色产业的企业及个人的融资渠道,解决他们的贷款难题,根据河西地区制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甘南、临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贸易较为繁荣的情况,创新研发了“金种宝”、“旺畜宝”、“民贸通”等特色信贷产品。由于部署到位,特色产品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双联致富宝”累计发放金额106.72亿元。

  尹进亮告诉记者,近几年,省联社坚持“科技强社”发展战略,依靠科技支撑力量,不断丰富电子银行业务为目标,将加快三农自助服务终端布放工作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便民惠民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连续两年把三农服务终端推广工作确定为“理事长工程”,由省联社和各行社理(董)事长亲自抓,着力打造民心工程、惠农工程。通过便民金融服务点扎扎实实的便民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改善了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抢先占领了农村金融市场,树立了农村信用社良好的行业形象。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截至2014年3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布放各类电子机具30924台,其中:自动取款机1229台,存取款一体机167台,查询自助终端119台、农信银自助终端2492台,POS机24442台、三农服务终端2475台,有效解决了全省4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延伸覆盖了全省60.8%的行政村和56.4%的农牧民,累计完成交易金额85.2亿元。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村,办理金融业务”的期盼。三农服务终端的布放实现了“一对一、面对面”服务,便民金融服务点真正成为了设在“农民家门口的银行”。

  以农为本,坚守“最后一公里”

  5月10日,在榆中农村合作银行甘草支行车道岭村便民金融点内,一位村民取到了儿子从外地打到卡上的1000元现金。这位村民表示,“过去,在南方打工的儿子只能通过邮局给家里汇钱,我进县城取汇款来回就得一天。如今,只要儿子打电话说给家里寄来了钱,我就能在村里农信社的便民金融点上取到现款。”

  其实,全省1215个金融服务空白村都有了一个叫便民金融服务点的地方,农民存款取钱再也不用到乡上镇里或县里,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

  早在2012年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承担起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任务,建立乡镇便民金融服务站。乡镇便民金融服务站可为农村群众提供办理小额现金存取、各类强农惠农补贴支取、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口头挂失和存折补登等基本金融服务,使偏远山村的农民不出乡镇就可享受金融服务。

  在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向全系统制定一项工作目标,三年内向全省450万农户授信1350亿元,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到全省广大农户。这项工作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确定为当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之一。

  回忆起当时,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雷志强坦言:“坚守农村,就得以农为本,农兴才能社兴。”长期以来,缺本钱一直是我省贫困地区农民难以脱掉“穷帽子”的一个原因,而农民想贷款却又无法提供有效抵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农村信用社创新推出了农户小额贷款,通过为农户评级授信以及无抵押农户联保的方式向农民提供贷款。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已评级授信农户362.18万户,评级授信面达到83.48%,授信总额达到1104.08亿元,贷款余额为209.85亿元,较2013年初增加74.69亿元,增长55.26%。

  为了农村金融服务好“最后一公里”,向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农信社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近年来,农信社不仅研发了“陇药通”、“汇商通”、“金薯宝”、“金果宝”、“飞天金薯卡”等系列特色信贷业务品牌,还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担保方式,逐步扩大林权抵押贷款发放范围,并推进农户联保贷款由以农户为主的“小联保”向企业、协会、政府担保公司等各种信用共同体参与的“大联保”转变……众多支农惠农产品的推出,有效地带动了群众致富积极性,使他们致富更有盼头了。

  在拓宽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省联社电子银行部等部门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己任,以三农服务终端为依托,设立2460家便民金融服务点,覆盖了全省60.5%的行政村和56.2%的农牧民,使全省9844个村,117个社区,222.9万户,918.8万农牧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存取款、转账、查询等基本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开发结算品种、不断创新支付手段,陆续推出了飞天系列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收单等新的支付结算渠道,提升了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起“支农、便农、惠农”的支付体系,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有力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因为‘三农’是农信社经营壮大的主阵地,也是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农村这一最基本的经营阵地,农村信用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雷志强这样平静地表示。

  事实上也是如此。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客户总量的80%是农户和涉农企业,各类存款的70%以上来自农村,贷款总量的87%发放在农村(含涉农企业),全省2251个营业网点80%以上布设在农村,经营效益的65%以上来自农村机构网点。可以说,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既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和运用主体,又是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因此,上个世纪当一些金融机构陆续放弃农村市场“下山进城”时,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始终不曾动摇,一直坚守着农业、农村和农民。近两年,省联社根据我省实际省情又开始主动出击,填补农村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巩固与“三农”的血肉联系。

  正是因为“最后一公里”有了金融服务保障,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1467.49亿元,涉农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占比位于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第二位。因此,时任副省长冉万祥批示:“省农村信用社今年经营业绩很好,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服务‘三农’成效显著。望再接再厉,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防控,加大支农力度,为扶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了涉农贷款总量和占比“两个不低于”的目标要求,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占比位于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前列。

  去年新春时节,在北京举行的“2012中国国际金融展”颁奖仪式上,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申报的“三农自助服务终端”荣获展会最高奖—“金鼎奖”暨优秀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奖。同时,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电子银行部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年度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先进集体”。

  面对成绩,农信社人不会忘记2013年8月18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岷县农村信用社时说的话:“你们是在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农民是你们的客户,也是你们的衣食父母。只有他们生活好了,你们的农村信用社才能真正壮大。”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这么多年,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继往开来服务“三农”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根植于农,创新服务于民,有效助推了我省特色优势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省高效农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作为我省最大的省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怎样把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呢?

  “支持‘三农’不仅因为遵循政策导向,而且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产业的需求就是甘肃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重点,只有不断创新、破解‘三农’融资难,才能激发高效农产业发展的活力。”雷志强掷地有声。

  近几年,省农村信用社把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作为业务发展的着力点,适时调整信贷投向,切实改进服务,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将信贷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等领域倾斜,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工作要求和“1236”扶贫攻坚计划,从改善金融服务、强化信贷扶持入手,扎实推动联村联户行动纵深发展。针对双联帮扶实际,研究开发了特色信贷产品“双联致富宝”。截至今年3月底,已累计发放“双联致富宝”贷款60.87亿元,支持了贫困地区10.69万农户、专业合作社492户。为省联社的10个“双联”村1534户农户发放贷款4651.2万元。同时,近两年省联社还自筹资金1000万元用于联系村50个帮扶项目的建设。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21.54亿元,支持创业就业妇女51.18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该项产品在全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暨支农评先表彰大会上荣获“最佳微型创业金融产品创新奖”。

  尽管数字看似乏味,但数字最能说明事实。

  今年以来,省农信社将“双业”贷款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已累计发放“双业”贷款70.58亿元,支持规模养殖户5.8万户。同时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341”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计划,省联社确定全年新增农户贷款240亿元支持农业生产,坚持把信贷投向和支持重点放在与农民增收直接相关的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上,积极培育新兴农业产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去年末,全省农信社涉农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贷款达到244.37亿元。全力支持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特色农业贷款余额达到251.87亿元,较年初净增4.82亿元。

  据了解,今年省农信社将再筹资500万元,巩固10个定点帮扶村前两年的工作成果,全力落实项目帮扶和整体脱贫计划。同时充分运用“双联致富宝”,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好草食畜牧和设施蔬菜业贴息贷款及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等政策性惠农贷款的投放工作,将政策性信贷业务向58个贫困县倾斜,竭力扩大贷款覆盖面,使广大农户广得益、普受惠。同时,推行利率差别化措施,制定完善农户生产生活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努力减轻农户贷款利息负担,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贵”问题。

  广袤田野地生金,沃土平畴织锦绣。事实证明,甘肃省农村信用社不懈创新服务模式,坚守城乡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唱响了惠农主旋律,一张飞天卡激发了高效农产业发展的活力。1463亿多元涉农款“贷”动了陇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省农村经济的腾飞注入了茁壮成长的“营养液”。

  哦!在飞天的故乡,我们又听到了一曲豪迈的新时代飞天之歌!

  “飞天之歌”唱响惠农主旋律—关于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三农”的调查报告

省农信社在定西市安定区举行“飞天金薯卡”发行仪式


省农信社通过科技创新研发的环境监控系统

省农信社研发的“三农”自助服务终端

  “我的心和梦越来越接近,飞天的嫦娥化作爱的女神,多彩的霓裳飘逸连天的彩锦,我好像成了丹凤的化身,多彩的花雨撒下漫天的花信,我好像有了天籁的声音,九州大地展开东方的胸襟,升起朝霞的红帆越走越顺……”

  每次聆听甘肃农信社人的这首《飞天神韵》,宛转悠扬的旋律总令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

  甘肃是飞神的故乡,莫高窟里一幅幅美妙动人的壁画,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一个个飘逸奋飞的仙女,寄寓着我们祖先的美好希冀和梦想!然而,要腾飞就要有胆识和谋略,笙、管、琵琶乐声中的飞天舞者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不拼搏,无法挣脱地球的巨大引力;不奋斗,谈不上在大千世界里舒袍展袖;环视茫茫九州,无处不是大智大勇者倜傥潇洒,各领风骚……

  也许扯得远了点,我们采写的这篇调查报告的人和事与飞神毫不搭界,但是人类征服困难,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胆略是共同的。

  在省农村信用社,我们就捕捉到了这样一组振奋人心的消息。

  近日,省政府对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等11家金融机构授予省长金融奖。

  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金融展”颁奖仪式上,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三农自助服务终端”荣获展会最高奖—“金鼎奖”暨优秀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奖。

  在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科学发展现场会上,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被评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先进单位。

  同时,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电子银行部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先进集体”……

  从2004年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稳步开展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近几年,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贯彻一号文件精神,创新研发了“陇药通”“汇商通”“金薯宝”“金果宝”“飞天金薯卡”等系列特色信贷业务品牌,通过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创新探索贷款模式等多种措施破解农民贷款难题,积极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涉农中小企业,可谓是坚持服务“三农”生产成效斐然。

  有人说:金融是我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农村金融就是这个薄弱环节中的最薄弱的一环。一度,有的金融机构认为农村金融市场无利可图,悄然退出农村甚至县城。但有这样一支金融队伍:他们一直坚守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活跃在广袤的田野,将农村视为业务发展的主阵地,将农民的需求视为改革创新的动力,将农业发展视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多年来,他们以农为生,与农相伴,立农为市,也因农而兴,探索出了符合我省省情和自身现状的生存之基、经营之道、发展之路,并成为了我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主要经营指标连续数年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这支金融队伍,就是农村信用社。

  甘肃农信社人永远铭记,去年8月18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岷县农村信用社时说的话:“你们是在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农民是你们的客户,也是你们的衣食父母。只有他们生活好了,你们的农村信用社才能真正壮大。”

  “旺畜宝”让前进村走上金光道

  初夏时节,穿行金张掖,以黑河为中轴的生态、绿色、文明城市,正铺展开大气恢宏的画卷。西面,风景秀丽的湿地生态产业示范区和生机盎然的建涵特色农产品基地毗邻相嵌,展示着古韵深厚的文化底蕴。南边,日新月异的前进村奶牛养殖基地和高效农业园,洋溢着活力迸发的现代气息;农村信用社涉农个贷服务让陇原经济到处展露出一派蓬勃发展、政通人和的景象。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一排排崭新的楼房装扮得明亮雅静、一座座日光温室里蔬菜鲜嫩欲滴、宽敞的养殖场里牛肥膘壮……

  每天一大早,前进村的村民们给蔬菜大棚浇水、运送饲草、整理葡萄架上的红提枝桠,田野里一派忙碌景象。

  这是记者在被誉为甘肃的“华西村”—张掖市甘州区前进村见到的景象。

  前进村是张掖市南郊的一个普通村庄,人均只有1.2亩地。近年来,该村实行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走特色农业和现代化养殖之路。在农村信用社“旺畜宝”贷款的支持下,目前,前进村已建立起蔬菜种植、奶牛养殖、温室葡萄等6个专业合作社。去年全村总资产超过3亿元,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当时,资金成为规模化养殖的“瓶颈”,张掖市农村信用社得知后,迅速派员调查后,上门为300多户村民以养殖户联保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8000万元用于流转饲草基地。短短几年,农信社累计向该村发放15300多万元“旺畜宝”系列涉农贷款。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扶持下,前进村的规模化养殖如虎添翼,村民们以入股合作的方式,设立奶牛专业合作社,建起现代化养殖基地,成为伊利等奶业巨头的定点基地。

  有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村民唐荣年带头承包流转500亩荒滩地,组建家庭农场大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83户村民发展订单农业。如今,前来拉运蔬菜的汽车排起了长龙,要求购买蔬菜的订单如雪片一般涌来。去年,入股的村民领到了5万多元分红。

  示范的力量无穷大。于是,“农信社+农户+合作社”的产业模式在前进村广泛推行,先后成立了以长绿蔬菜和红提葡萄为龙头的5个高效农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温室葡萄和餐饮服务。通过示范带动、规模拉动、服务推动等方式,建造高效日光温室220座,发展设施红提葡萄540亩,棚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成为张掖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去年,前进村发展订单蔬菜2.4万亩,全村订单蔬菜年产值达1.2亿元。

  如今,张掖市前进村发展日光高效蔬菜温室成了各地蔬菜商户们垂青的“高原夏菜”基地。

  “因为有了农村信用社的‘雪中送炭’,前进村的高效农业和规模化养殖才得到了快速发展。”村党总支书记马志祥说。

  前进村村主任兼奶牛合作社社长马志超介绍:之所以前进村实现了奶牛养殖规模专业化,农村信用社的“旺畜宝”贷款功不可没。目前,奶牛专业合作社共有5个奶牛场,奶牛存栏16000多头,年产鲜奶40000吨,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净利润4470万元。全村8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奶牛合作社,村民们每天到蔬菜大棚和养殖场里“上班”领月工资,每年还能按股金拿到25%的分红。

  正在给奶牛场运送饲料的村民杨龙自豪地说:“我家也在奶牛合作社里入了股。每年包括工资和入股分红能收入20万元。村上还分给他家一套120平方米大的新住宅楼,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前进村的村民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小康”生活。村民们都住上了水暖电天然气一应俱全的楼房,还有几十户社员住进了典试“别墅”;孩子们上幼儿园全免费,村民医疗都会得到村级财政的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还能获得几千元的村级“养老金”……

  如今,谁不说是农信社的“旺畜宝”让前进村走上了金光道呢!

  创新服务“金果宝”扶起“摇钱树”

  布谷啼夏,天水市三阳川果树葱茏,油菜花香。位于新阳镇温缑村天林源有限公司的上千亩香玲、辽核、西核苗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返乡创业的公司法人温桂生乐呵呵地介绍,天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流转土地2000多亩,修建厂房及办公室2900平方米,安置本村及周边农民工300多人。公司目前已投入资金达1600余万元,2000亩核桃生产基地完成后,到丰产期年优质核桃干果495吨,年营业额将达1500多万元。如今公司已发展为天水市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

  提起公司的快速发展,温桂生十分感激农村信用社的“金果宝”贷款。创业之初农村信用社就给天林源贷款20万元进购了树苗。去年天林源公司再次流转土地800多亩,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产品深加工、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式农家乐等品牌战略。于是向麦积合行提出200万元的贷款申请,麦积合行派员迅速实地考察,了解该公司的加工技术以及产品的市场情况,根据省政府的相关农产业政策,很快向天林源发放了200万“金果宝”贷款。有了这笔金果宝贷款,天林源公司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而今公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香玲、辽核、西核等为重点品种的苗木生产、干果生产和核桃油生产。同时建成了核桃去皮、清洗、烘干、冷藏等加工设施,并对于深加工和丰富核桃产品进行了技术储备,培育了兰州、天水两个主要销售市场。

  温桂生感慨:正是因为有了金果宝贷款的助力,天林源的特色农产业成了推动当地“三农”发展的“摇钱树”。

  其实,金果宝助力天林源迅速发展只是甘肃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

  陇西县和平乡丁家湾村村民王德林,去年流转租赁农村闲置土地,成立了农村种植合作社。但由于资金紧张无法运转,他得知农村信用社的“陇药通”信贷产品后,来到陇西县长安路支行前去申请,客户经理当天就对其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于3日内即向其发放“陇药通”贷款40万元用于种植党参、金银花、柴胡等药材,当年实现纯收入30万元,目前,王德林组建的农村种植合作社已被评为市级示范点。

  药材客商李娟在陇西县文峰镇从事中药材经营已有十多年。随着经营量的增大,急需改造扩建中药材库房。今年1月,李娟来到陇西县农村合作银行长安路支行申请“陇药通”贷款50万元。资金到位后,建成仓储面积达到4700平方米。目前库存中药材多达20多个品种,总量增加到1000余吨。

  为了彻底解决药农担保难的问题,陇西合行对“陇药通”信贷产品不断进行了完善和优化,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担保方式,化解了种植、加工、贩运、仓储等产业链条上不同环节的担保难题。由8位村民组成的首阳镇中药材贩运加工户,长期合伙从事中药材生意,为了解决周转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联保协议,成立了联保小组,合行首阳支行按照“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方式,为联保小组成员贷款8笔共计金额100万元,短短的半年时间,贩运加工户已获利超过30万元。

  截至2014年4月末,“陇药通”已在陇西县全面开办,累计发放“陇药通”贷款9661户138210万元,实现了广大药农的全方位收益,为推动陇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陇药通’信贷业务犹如一棵健壮的幼苗,在合行人的精心培育下,已逐渐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焕发出勃勃生机。”陇西合行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省农村信用社创新研发部总经理杨子江介绍:自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来,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向内大力挖掘农业增收空间,向外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坚持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多次前往有新产品、新业务需求的地区实地调研,设计产品的研发方案,制定产品的管理办法,经过反复尝试和修改,创新推出了八个特色信贷产品,从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贷款难题,推动了我省马铃薯、蔬菜、果品、玉米制种、酿酒原料、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金薯宝”助农种出了“金蛋蛋”

  初夏定西芋花香。驻足安定区南山顶,长势喜人的洋芋花从山腰一直延伸到南川,满目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正在洋芋地里忙着除草的牛国荣笑着说:“是农信社的‘金薯宝’帮助山区农民种出了金蛋蛋!”

  牛国荣是安定区李家堡镇的村民,一直从事马铃薯种植和贩运。近几年,随着农产品自由贸易市场不断放开,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规模化种植和贩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日趋突显。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牛国荣发愁自己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失去市场,所以必须尽快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经营转变。可要想扩大规模,资金又成了一大难题。于是,牛国荣来到李家堡信用社申请贷款。让他没想到的是,信用社不仅为他发放了120万元的“金薯宝”贷款,而且还指导他做起了马铃薯贩运生意。去年,牛国荣家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多亩,平均亩产量1000多公斤,除去成本,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仅种植这一项,每年可实现纯收入24万元。用贷款建成的13眼马铃薯贮藏窖也发挥了明显的优势,去年在收购旺季储藏的3000多吨马铃薯也卖出了好价钱。

  定西宏煊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定西市成立最早的民营淀粉加工企业。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公司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发升级、延长产品链条的迫切需求,而资金短缺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最大制约瓶颈。安定区凤翔信用社借助“金薯宝”特色信贷产品优势,积极落实安定区联社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贷款政策,及时受理了该公司贷款申请,并于第一时间完成贷前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为该公司给予了900万元贷款扶持,切实解决了该公司的燃眉之急。

  在安定区联社的支持下,定西宏煊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逐步迈上了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的发展路子,解决了周边地区大量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5200万元,税后利润达4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0%和22%。同时,该公司经营守信,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黄金客户。

  杨子江告诉记者,马铃薯是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因此,早在两年前,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就“以马铃薯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围绕解决马铃薯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和经营户的融资困难,积极创新特色产品,先后推出了“金薯宝”特色信贷产品和与之配套的特色支农卡—“金薯卡”。

  “金薯卡”也成了第一张支持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银行卡。该卡除具有普通借记卡的现金存取、转账结算、消费理财、代收代付、电话银行等全部功能外,还有自助办贷功能,50万元(含)以下“金薯宝”贷款的发放、归还、查询等业务,突破了办贷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持卡人可在授信额度内随借随还,总融资成本较传统模式可节省30%以上,且无须担心还款后信用社因信贷规模的约束无法及时给予续贷的问题,满足了马铃薯小微客户的资金需求;持卡人还可根据担保方式确定的授信额度办理任意类型的自助循环贷款。截至目前,“金薯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达5.16亿元。有效解决了马铃薯企业和从业者的贷款难题,促进了马铃薯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解决区域内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金融创新之路。

  飞天卡助力地方经济腾飞

  王建学是张掖市明永乡的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是农信社的老客户。3年前,他与6位村民联合成立了建涵蔬菜种植运销合作社,并与南方客商签订了2100亩高原夏菜的种植合同,进行大规模的高原夏菜种植。短短3年来,王建学带动全乡743户农户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解决了220个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去年建涵公司经济总收入达4287万元,实现净利润728万元。

  说起建涵农产品合作社的迅速发展,王建学的脸上总是显露出对农信社贷款支持的感激之情。

  建涵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得到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一次性贷款160万元,建起了占地500亩的蔬菜大棚。连续几年,该合作社种植的娃娃菜、花椰菜等十多个品种的无公害蔬菜在南方市场供不应求。

  今年,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农信社又向建涵蔬菜种植运销合作社贷款上百万元,用于春播之时的前期投入。

  省联社主任王广平告诉记者,近几年,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思路,主动调整信贷投向,着力探索推广“专业合作社+农户+信合”、“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信合”等新型贷款模式,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产的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三农产业,投放贷款余额达到1489.27亿元。

  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养殖业带头人温汇斌,如今在新阳镇拥有一个大型养殖繁育场,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

  当初,温汇斌流转了30亩土地作为种猪的繁育和肉猪的养殖基地。当初,由于猪肉价格的疲软,加之养殖繁育场还处于建设初期、规模效应较小、抵御价格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养殖繁育场资金链紧张,后期的建设也不得不停滞,养殖基地的处境非常困难。

  温汇斌在养殖场资金吃紧的情况下想通过贷款渡过难关。于是带着飞天卡来到麦积合行新阳支行咨询办理金果宝贷款。信贷人员通过对养殖繁育场的实地走访了解、并对种猪、肉猪的市场调研,麦积合行新阳支行最终给他发放了金额为20万元的金果宝贷款一笔。有了20万元的金果宝贷款,温汇斌引入最新的优良种猪品种、肉猪品种,使养殖繁育效益显著改善。如今,养殖繁育场年出栏猪仔4500多头、肥猪达5000头,年营业额达700多万元,净利润100多万元。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玉米制种基地、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一批产业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省农信社抢抓机遇,创新研发出了“金种宝”和“旺畜宝”系列信贷产品。同时将信贷投向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按照“村户抓模式,乡镇抓特色,竞争抓品牌”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积极支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用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截至2014年4月底,累计投放“金种宝”系列种植贷款50201万元,余额达到40553万元,累计投放“旺畜宝”系列养殖贷款64230万元,余额达到38216万元。

  福地种业公司是张掖市社会与劳动保障局确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密集型小企业,属政府劳动部门贷款重点扶持对象。在农信社的惠农贷款支持下,该公司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发展,先后与1.6万多户农户签订订单繁育玉米种子3万多亩,亩包产值2500元。农信社创新研发的“金种宝”系列信贷产品,采取担保、抵押方式给福地种业贷款2200万元,用于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款和部分玉米预付款项。该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但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也推动了当地订单农业的发展,对甘州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汇商通”为中小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4月的一个早晨,兰州市拱星墩信用社文明村分社的营业大厅里叫号机此起彼伏,大堂经理正在热情地向顾客介绍着存贷款业务。

  这时一位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走到网点主任陶菊霞的身边试探着问:我看了“汇商通”宣传单,我急需一笔贷款!陶主任回头一看原来是杜跃忠,杜老板是东部市场的一位老经营户,经营休闲类运动服已有十多年,他也是信用社的忠实客户,每月的存款流水额能达到100多万元。陶菊霞微笑着将杜老板请进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杜老板向南方一厂家订了价值80万元的服装,并按合同预付了定金。当天货物已经入库,按合同约定货到后两天内必须付清余款,逾期要赔偿货物总价款20%的罚金。可没想到他下级经销商没有按时回款,导致他不能按时向厂家支付余款。陶主任当即答复:您是我们的老客户,您的条件符合信用社汇商通贷款。于是采取了商铺使用权质押与库存商品抵押的组合模式,向杜老板办理了70万元的汇商通贷款业务。

  3天后在贷后回访时,杜跃忠满心欢喜地对陶主任说:“农信社给我帮了大忙,我一定有能力按时还本付息,并且还要做农信社的义务宣传员,把我的亲戚、朋友全部介绍到信用社存贷款。”

  去年9月,兰州市拱星墩信用社在南山路汽配城宣传“汇商通”,南山路汽配城的经理任方永希望能得到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原来,该市场一期工程结束,由于商户们在进货同时又要缴纳仓库租赁费等各项费用,因此导致二期工程资金不足,信用社随即对经营商户和市场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商户们经营正常,库存商品流动性很快。于是,信用社利用“汇商通”贷款里的市场方担保、商户联保的方式对市场商户进行了授信,累计向市场商户发放了800余万元汇商通贷款。3个月后,该市场的二期工程告竣,商户又增加了几百户,担保融资的商户们络绎不绝,汽配城里车水马龙、生意红火。

  省农信社市场部总经理宋卫说:“近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从政策落实、信贷投入、创新服务、搭建平台等方面,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和服务力度。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共研发服务小微企业信贷产品6个。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3.96亿元,较年初净增4.53亿元,增幅达1.13%。”

  为了更好地履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立社宗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参加由省政府、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等单位举办的银政、银企洽谈会和中小企业产品推介会,将推介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做成名录,及时下发到全省农村信用社,保持融资方和各行社间的信息畅通。目前已与省金融办和省工信委成功对接项目751个,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7个,融资金额达到83.62亿元,共与114家担保公司或担保中心开展了业务合作,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宝三通”服务农村金融市场

  5月8日,在庆城县赤城乡麻芋村,村民王存怀来到村里一家有三农自助服务终端的“小卖部”刷卡贷款2000元,准备租赁土地扩大果树面积。彭原乡60多岁的村民赵海成再也不必长途跋涉,在家门口的“助农服务点”就能取现金购买养牛的饲料。王存怀说:“家门口的银行解决了农民以前存取款需进城办理的烦恼,为农业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村民们反映,这张“飞天卡”不仅具备储蓄、贷款、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功能,更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客户需求。飞天卡还提供代发退耕还林资金、粮食直补资金、低保金、医保资金等财政补贴资金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农民贷取款提供了便利,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从陇东到河西,记者发现各地的农村群众流行刷“飞天卡”存取贷款,并且无需支付手续费用。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科技部总经理陈国庆告诉记者,为解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小额提现难问题,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地区选择信誉良好的商户,通过为其安装“三农服务终端”设备,为农民提供“飞天卡助农取款服务”,而且这张小小的飞天卡异地汇取款等交易十分便捷。

  陈国庆介绍说,近几年,省联社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开发新产品,为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努力提升三农信贷产品创新能力,因地制宜,一县一品,先后研发了“陇药通”、“汇商通”、“民贸通”、“金薯宝”、“金果宝”、“金种宝”、“旺畜宝”、“双联致富宝”等“五宝三通”特色信贷产品。还自主研发代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收缴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财政非税收入系统、工商验资、校园卡、代理烟草销售,代收话费、飞天卡医保卡、代理保险业务,中间业务产品的不断丰富,大大地提高了中间业务收入。自主研发了步步盈、七日盈、“金土地”系列理财产品,满足了广大客户理财增值需求,优化了资产结构,实现了互利共赢;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提升了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各项业务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农村信用联社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尹进亮介绍,农信社还研发了六种银行卡产品,包括普通借记卡、具有小额贷款功能的飞天富农卡、针对高端客户的飞天白金卡、为支持马铃薯产业量身定制的飞天金薯卡、向财政预算单位公务人员发行的公务卡以及具有电子现金功能的金融IC卡。截至2014年3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行借记卡1104.86万张,卡内存款余额627.95亿元。

  为了促进省委、省政府“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深入开展,省农村信用社创新研发出以“双联致富、农信相伴”为宗旨的“双联致富宝”特色信贷业务产品。面对静宁县苹果产业基地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实际,成功推出了“金果宝”特色信贷业务产品。为了进一步拓宽我省从事种植、养殖、民族贸易等特色产业的企业及个人的融资渠道,解决他们的贷款难题,根据河西地区制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甘南、临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贸易较为繁荣的情况,创新研发了“金种宝”、“旺畜宝”、“民贸通”等特色信贷产品。由于部署到位,特色产品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双联致富宝”累计发放金额106.72亿元。

  尹进亮告诉记者,近几年,省联社坚持“科技强社”发展战略,依靠科技支撑力量,不断丰富电子银行业务为目标,将加快三农自助服务终端布放工作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便民惠民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连续两年把三农服务终端推广工作确定为“理事长工程”,由省联社和各行社理(董)事长亲自抓,着力打造民心工程、惠农工程。通过便民金融服务点扎扎实实的便民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改善了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抢先占领了农村金融市场,树立了农村信用社良好的行业形象。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截至2014年3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布放各类电子机具30924台,其中:自动取款机1229台,存取款一体机167台,查询自助终端119台、农信银自助终端2492台,POS机24442台、三农服务终端2475台,有效解决了全省4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延伸覆盖了全省60.8%的行政村和56.4%的农牧民,累计完成交易金额85.2亿元。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村,办理金融业务”的期盼。三农服务终端的布放实现了“一对一、面对面”服务,便民金融服务点真正成为了设在“农民家门口的银行”。

  以农为本,坚守“最后一公里”

  5月10日,在榆中农村合作银行甘草支行车道岭村便民金融点内,一位村民取到了儿子从外地打到卡上的1000元现金。这位村民表示,“过去,在南方打工的儿子只能通过邮局给家里汇钱,我进县城取汇款来回就得一天。如今,只要儿子打电话说给家里寄来了钱,我就能在村里农信社的便民金融点上取到现款。”

  其实,全省1215个金融服务空白村都有了一个叫便民金融服务点的地方,农民存款取钱再也不用到乡上镇里或县里,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

  早在2012年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承担起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任务,建立乡镇便民金融服务站。乡镇便民金融服务站可为农村群众提供办理小额现金存取、各类强农惠农补贴支取、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口头挂失和存折补登等基本金融服务,使偏远山村的农民不出乡镇就可享受金融服务。

  在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向全系统制定一项工作目标,三年内向全省450万农户授信1350亿元,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到全省广大农户。这项工作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确定为当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之一。

  回忆起当时,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雷志强坦言:“坚守农村,就得以农为本,农兴才能社兴。”长期以来,缺本钱一直是我省贫困地区农民难以脱掉“穷帽子”的一个原因,而农民想贷款却又无法提供有效抵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农村信用社创新推出了农户小额贷款,通过为农户评级授信以及无抵押农户联保的方式向农民提供贷款。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已评级授信农户362.18万户,评级授信面达到83.48%,授信总额达到1104.08亿元,贷款余额为209.85亿元,较2013年初增加74.69亿元,增长55.26%。

  为了农村金融服务好“最后一公里”,向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农信社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近年来,农信社不仅研发了“陇药通”、“汇商通”、“金薯宝”、“金果宝”、“飞天金薯卡”等系列特色信贷业务品牌,还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担保方式,逐步扩大林权抵押贷款发放范围,并推进农户联保贷款由以农户为主的“小联保”向企业、协会、政府担保公司等各种信用共同体参与的“大联保”转变……众多支农惠农产品的推出,有效地带动了群众致富积极性,使他们致富更有盼头了。

  在拓宽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省联社电子银行部等部门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己任,以三农服务终端为依托,设立2460家便民金融服务点,覆盖了全省60.5%的行政村和56.2%的农牧民,使全省9844个村,117个社区,222.9万户,918.8万农牧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存取款、转账、查询等基本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开发结算品种、不断创新支付手段,陆续推出了飞天系列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收单等新的支付结算渠道,提升了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起“支农、便农、惠农”的支付体系,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有力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因为‘三农’是农信社经营壮大的主阵地,也是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农村这一最基本的经营阵地,农村信用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雷志强这样平静地表示。

  事实上也是如此。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客户总量的80%是农户和涉农企业,各类存款的70%以上来自农村,贷款总量的87%发放在农村(含涉农企业),全省2251个营业网点80%以上布设在农村,经营效益的65%以上来自农村机构网点。可以说,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既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和运用主体,又是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因此,上个世纪当一些金融机构陆续放弃农村市场“下山进城”时,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始终不曾动摇,一直坚守着农业、农村和农民。近两年,省联社根据我省实际省情又开始主动出击,填补农村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巩固与“三农”的血肉联系。

  正是因为“最后一公里”有了金融服务保障,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1467.49亿元,涉农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占比位于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第二位。因此,时任副省长冉万祥批示:“省农村信用社今年经营业绩很好,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服务‘三农’成效显著。望再接再厉,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防控,加大支农力度,为扶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了涉农贷款总量和占比“两个不低于”的目标要求,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占比位于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前列。

  去年新春时节,在北京举行的“2012中国国际金融展”颁奖仪式上,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申报的“三农自助服务终端”荣获展会最高奖—“金鼎奖”暨优秀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奖。同时,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电子银行部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年度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先进集体”。

  面对成绩,农信社人不会忘记2013年8月18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岷县农村信用社时说的话:“你们是在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农民是你们的客户,也是你们的衣食父母。只有他们生活好了,你们的农村信用社才能真正壮大。”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这么多年,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继往开来服务“三农”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根植于农,创新服务于民,有效助推了我省特色优势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省高效农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作为我省最大的省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怎样把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呢?

  “支持‘三农’不仅因为遵循政策导向,而且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产业的需求就是甘肃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重点,只有不断创新、破解‘三农’融资难,才能激发高效农产业发展的活力。”雷志强掷地有声。

  近几年,省农村信用社把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作为业务发展的着力点,适时调整信贷投向,切实改进服务,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将信贷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等领域倾斜,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工作要求和“1236”扶贫攻坚计划,从改善金融服务、强化信贷扶持入手,扎实推动联村联户行动纵深发展。针对双联帮扶实际,研究开发了特色信贷产品“双联致富宝”。截至今年3月底,已累计发放“双联致富宝”贷款60.87亿元,支持了贫困地区10.69万农户、专业合作社492户。为省联社的10个“双联”村1534户农户发放贷款4651.2万元。同时,近两年省联社还自筹资金1000万元用于联系村50个帮扶项目的建设。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21.54亿元,支持创业就业妇女51.18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该项产品在全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暨支农评先表彰大会上荣获“最佳微型创业金融产品创新奖”。

  尽管数字看似乏味,但数字最能说明事实。

  今年以来,省农信社将“双业”贷款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已累计发放“双业”贷款70.58亿元,支持规模养殖户5.8万户。同时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341”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计划,省联社确定全年新增农户贷款240亿元支持农业生产,坚持把信贷投向和支持重点放在与农民增收直接相关的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上,积极培育新兴农业产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去年末,全省农信社涉农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贷款达到244.37亿元。全力支持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特色农业贷款余额达到251.87亿元,较年初净增4.82亿元。

  据了解,今年省农信社将再筹资500万元,巩固10个定点帮扶村前两年的工作成果,全力落实项目帮扶和整体脱贫计划。同时充分运用“双联致富宝”,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好草食畜牧和设施蔬菜业贴息贷款及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等政策性惠农贷款的投放工作,将政策性信贷业务向58个贫困县倾斜,竭力扩大贷款覆盖面,使广大农户广得益、普受惠。同时,推行利率差别化措施,制定完善农户生产生活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努力减轻农户贷款利息负担,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贵”问题。

  广袤田野地生金,沃土平畴织锦绣。事实证明,甘肃省农村信用社不懈创新服务模式,坚守城乡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唱响了惠农主旋律,一张飞天卡激发了高效农产业发展的活力。1463亿多元涉农款“贷”动了陇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省农村经济的腾飞注入了茁壮成长的“营养液”。

  哦!在飞天的故乡,我们又听到了一曲豪迈的新时代飞天之歌!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七日盈是指银行的一种理财产品,七天为一个周期。
当银行卡余额超过协议的金额,自动转入该理财产品中,获取一定的收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七日盈是指银行的一种理财产品,七天为一个周期,这是您的账户购买了7日盈,所以会出现这个交易明细的呢,当银行卡余额超过协议的金额,自动转入该理财产品中,获取一定的收益。具体咨询银行客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定期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