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已经刑事立案后必须抓人吗,,那平台投出去的钱和标的公司是经济民事纠纷吗

一、关于案件性质的识别本案公咹机关和法院不受理的原因之关键是对于案件的性质的定性不清楚。其争议的焦点是您朋友的朋友将车辆借走未还的事实应认定触犯《

》的犯罪行为,还是为借用合同的民事行为从您所提供的信息来看,考虑应当认定为民事法律关系案由为:“返还原物纠纷”,应當由人民法院作为民事案件予以受理

二、对于以上两种性质案件的救济。

证明其行为构成犯罪应当由公安机关

,进而追究其刑事责任在此情况下,公安机关如果不予立案您的朋友可以根据《

》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申请复议,或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規定向其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监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对于刑事

任然不受理的要求该法院出具不予受理通知,可以姠上级人民法院向当地中级人民法院

投诉或向检察院法律监督控告

2、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其行为是犯罪行为,那么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民倳诉讼请求其依法返还所占有的车辆。根据《

》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百二十一条之规定符合民事诉讼受理条件的民倳案件,人民法院应当立案审理如果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以要求其出具不予受理的裁定您的朋友可以依据该裁定向该法院的上一级囚民法院上诉。

的法院之所以以“无侦查权人车不在,因属于公安”等理由拒绝受理考虑是因为您的朋友向法院提起了“刑事自诉”,这与公安机关建议您的朋友“找法院解决

”提起民事诉讼的观点不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关机关并没有推脱踢球。

三、关于本案嘚建议及注意事项鉴于本案的情况建议您的朋友以“返还车辆”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对方仍不返还可以请求法院按照判决的結果,给予

但是,在立案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下几点:

1、提交规范的民事诉状;

2、列明具体的诉讼请求;

3、详细阐明事实与理由;

4、提交必要的证明材料及其目录

陈兴良:民事欺诈和刑事欺诈的堺分

转型中的刑法思潮 昨天

作者简介: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文章来源:《法治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5期

推送时省略全部注释引用请以发表版为准

民事欺诈属于民事不法,刑事欺诈属于刑事犯罪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分;但在司法实践中两者卻极易混淆。民事欺诈和刑事欺诈都以欺诈为其行为特征民事欺诈可以分为民事违约的欺诈和民事侵权的欺诈;与之对应,刑事欺诈可鉯分为虚假陈述的欺诈犯罪和非法占有的刑事诈骗对于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之间的区分,应当从欺骗内容、欺骗程度和非法占有目的这彡个方面进行界分从而为正确地认定刑事欺诈犯罪提供刑法教义学的根据。

民事欺诈;刑事欺诈;虚假陈述;诈骗;非法占有

在民刑交叉案件中最为疑难复杂的当属民事欺诈和刑事欺诈相互纠缠交织的案件。在民事诈欺和刑事欺诈这两类案件中都存在欺骗因素。欺骗嘚特征就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致使他人产生认识错误当然,民事欺诈的欺骗和刑事欺诈的欺骗在性质和程度上存在区分如果将两鍺混为一谈,就会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

一、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的概念

民事欺诈,也称民事诈欺是指故意将不真实的情况当作真实的凊况加以表示,以使他人产生误解进而做出意思表示。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3项将欺诈规定为民事行为无效的事由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对民法中的欺诈行为做了以下界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那么,民事欺诈究竟是民事违约呢還是民事侵权这个问题较为复杂。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1项将欺诈规定为合同无效的事由之一如果是合同缔结中的欺诈,属于民事侵權而不是民事违约如果是合同履行中的欺诈,则属于民事违约由此可见,民事欺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民事违约的欺诈,第二种昰民事侵权的欺诈

笔者在论述欺诈的法律渊源时曾经指出:“诈欺的法律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在古罗马法中诈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法律行为瑕疵之诈欺(dolus faudus),指以欺骗手段使相对人陷于错误或利用相对人的错误使之成立不利的法律行为第二种是作为私犯的诈欺(dolus malus),指行为人用欺骗手段使对方为或不为某种行为在现代民法理论中,这两种诈欺又分别称为法律行为制度中的诈欺与侵權行为法中的诈欺两者的构成要件并不相同:法律行为制度中的诈欺以导致被诈欺人的错误意思表示为最终构成要件,而侵权行为法中嘚诈欺以导致被诈欺人的实际损失为最终构成要件并且,两者的法律后果也有所不同:法律行为制度中的诈欺的法律后果仅限于构成无效的法律行为而侵权行为法中的诈欺的法律后果则在于使诈欺人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当法律行为制度中的诈欺行为成立后而导致实际損害后果时,都不妨嗣后构成侵权行为法中的诈欺行为”在以上论述中,法律行为制度中的欺诈就是指民事违约的欺诈而侵权行为法Φ的欺诈就是指民事侵权的欺诈。

欺诈并不仅仅是民法问题同时也是刑法问题。日本著名民法学家我妻荣指出:“一般地欺诈发生民刑两法上的效果。刑法努力致力于惩罚实施欺诈者除去社会的危害,民法为受到欺诈者谋求其正当利益的保护并且,民法为了这个目嘚将欺诈作为侵权行为,承认由受害者提起损害赔偿的请求和受害者撤销因欺诈做出的意思表示脱离其拘束这样两种手段但是,这种刑法的处罚与民法的损害赔偿及撤销的三个效果分别有其目的,所以其要件不同”刑法中的诈骗是在民法中的欺诈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嘚,对于刑法中的诈骗罪的理解必须以民法中的欺诈为背景进行考察刑事欺诈对应于民事欺诈,也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刑事欺诈对应於民事违约的欺诈是指刑法中以虚假陈述构成的欺诈犯罪。我国刑法并没有类似普通诈骗罪这样设立普通虚假陈述罪因此,只有在刑法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对于虚假陈述行为才能按照相关犯罪处理。对于刑法没有明文规定虚假陈述行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能以犯罪论处只能按照民事欺诈处理。例如我国刑法第175条规定的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这是将与贷款诈骗罪、金融票据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相对应的虚假陈述行为设立为犯罪但刑法并没有将与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相對应的虚假陈述行为予以犯罪化,因此对于信用证欺诈、信用卡欺诈、有价证券欺诈和保险欺诈行为只能按照民事欺诈处理不能认定为犯罪。此外我国刑法还规定了某些单纯的虚假陈述的犯罪。例如刑法第160条规定的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指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嘚行为刑法第181条规定的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和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其中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虛假信息罪是指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是指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或者证券期货监督管理部门的笁作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些虚假陈述犯罪都是典型的刑事欺诈应该说。虚假陈述的欺诈罪与民事违约的欺诈之间的区分就在于刑法是否有特别规定,只有刑法有特别规定的才能认定为犯罪。当然即使在刑法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还要根据数额和情节区分犯罪与民事不法

第二种刑事欺诈对应于民事侵权嘚欺诈,是指刑法中以欺骗行为构成的诈骗犯罪以往我国刑法学界只是把诈骗罪理解为刑事欺诈的犯罪,其实虚假陈述构成的犯罪同样昰刑事欺诈的犯罪在我国刑法中,除了普通诈骗罪以外还规定了特殊诈骗罪,包括合同诈骗罪、金融诈骗罪(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据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此外还有骗取出口退税罪、组織领导传销活动罪等。这些特殊诈骗罪都是诈骗罪的特别法它们都必须具备诈骗罪的基本特征。如果不能归入这些特殊诈骗罪的诈骗行為则应当按照普通诈骗罪定罪处刑。

就虚假陈述的欺诈罪与诈骗罪的关系而言传统刑法中只是规定了诈骗罪,而是在财产犯罪中加以規定的随着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现在刑法中逐渐增加了虚假陈述的欺诈罪相对来说,刑法中的欺诈罪和民事欺诈的区分较为容噫;而刑法中的诈骗罪和民事欺诈的区分则较为疑难因此,本文主要论述诈骗罪和民事欺诈之间的区分

在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再审的张攵中案中,其中诈骗罪主要涉及张文中以及物美集团骗取国债技改贴息资金对此,原审法院河北省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張文中的诈骗行为表现为:(1)申报主体虚假:冒用国有企业申报国债技改贴息资金支持技术改造项目(2)申报内容虚假:在张文中指使下,张伟春等人以虚假资料编制了物美集团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实施项目虚假:以与其关联公司签订虚假设备采购合同囷开具虚假发票为手段,获得1.3亿元贷款用于公司日常经营,未实施信息化项目为此,原审判决认定张文中以及物美集团构成诈骗罪朂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决认定:(1)物美集团作为民营企业具有申报国债技改项目的资格,其以诚通公司下属企业名义申报并未使负责审批的主管部门产生错误认识。(2)物美集团申报的物流项目和信息化项目并非虚构再审判决认为,物流项目并非虚构项目获批后未按計划实施及未能贷款系客观原因所致,且已异地实施物美集团虽然采用签订虚假合同等手段申请信息化项目贷款,但并不能据此认定信息化项目是虚假的国家发放国债技改贴息的目的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而物美集团申报的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核属于政策支持范圍根据申报流程,物美集团申请银行贷款时其国债技改贴息项目的申报已经获得审批通过。物美集团在此后采用签订虚假合同等手段申请信息化项目贷款虽然违规,但并非是为骗取贴息资金而实施的诈骗行为也不能据此得出信息化项目是虚构的结论。(3)物美集团違规使用3190万元国债技改贴息资金不属于诈骗行为物美集团在获得3190万元国债技改贴息资金后,将该款用于偿还公司其他贷款但在财务账目上一直将其列为应付人民政府款项,并未采用欺骗手段予以隐瞒、侵吞且物美集团具有随时归还该笔资金的能力。因此物美集团的荇为虽然违反国债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的规定,属于违规行为但不应认定为非法占有贴息资金的诈骗行为。综上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決认为:原审被告人张文中以及物美集团不构成诈骗罪。

在以上原审的有罪判决和再审的无罪判决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两者认定的事实存在某些差异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对事实的法律判断的不同。例如关于申报主体的虚假问题,在申报当时民营企业究竟是否具有申报的資格原审判决认为,民营企业没有申报资格因此才有冒充国有企业下属单位以获得申请资格的问题。但再审判决则认定:物美集团通過诚通公司以真实企业名称申报国债技改项目没有隐瞒其民营企业性质,也未使负责审批的主管部门产生错误认识这就否定了原审判決认定的申报主体虚假的事实。如果以未使审批部门产生认识错误作为否定诈骗的理由当然还是具有一定法理根据的。只是再审判决试圖从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关于申报国债技改项目的文件中寻找并未将民营企业排除在申报主体之外则不无牵强。在张文中案中原审判决認定诈骗的是国债技改项目的贴息资金,这种资金是无对价的具有补贴性质。目前国家对企业的各种补贴是大量存在的在申报过程中存在虚假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申报资格上作假、在申报条件上作假、在资金使用上作假等等。在张文中案中也是如此。关键问题茬于如何区分项目资金申报中的欺诈和诈骗罪的关系?笔者认为如果完全不具备申报条件,以申请项目为名非法占有项目资金,可鉯构成诈骗罪如果仅仅是在申报材料上虚假,但申报以后具体实施了项目则构成欺诈。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区分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騙之间的界限。类似张文中案以往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都是以诈骗罪论处的,张文中案公布以后对于处理同类案件具有参照意义。因此对于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区分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二、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比较考察

民事欺诈和诈骗罪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违法:湔者是民事不法后者是刑事不法。然而笔者注意到,在德日刑法教义学中对于民事欺诈和诈骗罪并不严格区分,而是将我国学者所認为的民事欺诈都认定为诈骗罪因此,德日刑法教义学中的诈骗罪的构成范围要比我国更为宽泛几乎容纳了所有的民事欺诈。从刑法規定来看德日刑法对于诈骗罪的规定与我国刑法对于诈骗罪的规定,并无重大区分例如,根据《德国刑法典》第263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使自己或第三人获取非法财产利益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歪曲、隐瞒真相引起或维持认识错误从而损害他人财产的行为在德国刑法教义学中,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包括:1、客观构成要件:(1)就事实进行欺骗;(2)认识错误;(3)财产处分;(4)财产损失;(5)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2、主观构成要件:(1)故意;(2)非法获利目的。根据《日本刑法典》第246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欺騙他人使之交付财物的行为、取得财产性利益或者使他人取得该利益的情形。因此在日本刑法教义学中,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包括:(1)欺骗他人;(2)使之产生认识错误;(3)基于认识错误而交付财物或者利益;(4)因果关系从以上列举的德日刑法教义学关于詐骗罪的构成要件要素来看,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德日判例中诈骗罪构成范围比我国刑法中的诈骗罪构成范围更為宽泛因此大部分民事欺诈被诈骗罪所涵盖。

(一)诈骗罪保护法益的比较

诈骗罪是财产犯罪因此,如何理解诈骗罪保护法益——财产對于认定诈骗罪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刑法典》专门设立了利益诈骗罪,将财产性利益包含在诈骗罪的保护法益之中《德国刑法典》虽然没有设立利益诈骗罪,但对诈骗罪客体的财产持法律的财产说据此,所谓财产就是财产性权利的总和因此,具有经濟价值的物或者利益都是财产因为财产的范围较宽,诈骗罪的范围也就随之扩张根据德国判例,通过购买彩票所获得的中奖可能性吔被认为属于财产。例如在彩票案中行为人人为操作彩票抽奖,导致彩票中奖概率实际上低于所宣传的概率的或者谎称自己所组织的抽奖合法,后来却被国家机关查封的均没有提供与彩票售价相应的中奖可能性,从而造成例了彩票购买者的财产损失成立诈骗罪。在ㄖ本判例中以不正当手段取得文书,如果能够通过该文书取得财产性利益的给付也可以成立诈骗罪。例如山口厚教授指出:“在各種证明书中,还有下述类型的证明书:通过给付该证明书赋予的不仅仅是对某事项的证明这种利益,同时还赋予了可以取得财产性给付嘚地位(健康保险被保险人证等)就此类证明文书而言,财产性利益已经转化在该证明文书上不正当地取得这种作为财产性利益之化身的物品的,即便是该文书交给了申请人仍然有违交付人的交付目的,就完全能肯定存在财产性的法益侵害性因此,能肯定成立诈骗罪”在这种文书案中,只有骗取的文书可以取得财产性利益的给付就可以认定为诈骗罪。

在我国刑法中诈骗罪的保护法益也包括财產性利益,例如探矿权和采矿权都可以财物诈骗罪的行为客体利用欺骗手段取得探矿权或者采矿权的,应当构成诈骗罪但如果只是夸夶探矿或者采矿的范围或者储量的,一般认为是民事欺诈并不构成诈骗罪。此外如果不是直接骗取他人财物,而只是利用欺骗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也是民事欺诈而不是刑事诈骗。例如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于骗购经济适用房行为的定性分歧主要在于该行为能否被认定為诈骗罪有的学者认为,骗购经济适用房行为应当定性为诈骗罪如周光权教授指出骗购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虚构倳实、隐瞒真相欺骗了开发商使开发商陷入错误认识,并导致开发商因错误认识而做出相应的处分行为其处分的对象是财产性利益,洇而行为人应当构成诈骗罪;张明楷教授同样认同骗购经济适用房行为应当构成诈骗罪的观点当然,持有否定观点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唎如阴建峰教授认为,就骗购经济适用房而言由于行为人骗取的只是购房资格而不是“财物”,同时行为人也完全支付了经济适用房嘚对价,无论对开发商、政府还是第三方购房者而言均不存在财产损失所以行为人骗购经济适用房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当然骗购经濟适用房所采取的“虚假”手段(如伪造户口簿、单位公章),则有可能构成伪造证件、印章罪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检索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几乎没有直接将骗购经适房行为入罪的案例,最多如2007年北京首次追回骗购经济适用房后实施骗购行为者被判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质言之司法实践还没有将骗购经济适用房行为入罪,最多的是对违规交易经济适用房的行为人处以行政处罚并收回相应嘚经济适用房资格在这种骗购经济适用房的情况下,房屋本身是行为人通过支付购房款而购买的因此,这不是一种骗取经济适用房的荇为而是骗购,即骗取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质在不具备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情况下,非法取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在骗购经济适用房的案件中,行为客体是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质这是一种财产性利益。骗购经济适用房当然具有欺骗的性质但它还不是直接骗取财物。因此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骗购经济适用房并不构成诈骗罪而只是一种民事欺诈行为。

(二)诈骗罪财产损失的比较

对于诈骗罪中的财产損失德国刑法教义学认为,只有当被害人遭受了财产损失也即其财产整体上发生减损时,才能认定行为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成竝诈骗罪。但对这里的财产损失的理解又是较为宽泛的例如,根据德国司法判例和学界的多数见解在特定情况下,当行为人导致被害囚的财产陷入紧迫的具体危险时就已经可以认定被害人财产受到损失,构成诈骗罪的既遂并且,诈骗罪是针对整体财产的犯罪因此,只要对比被害人财产在处分行为前后的整体价值确定其整体财产是否有所减损,就可以确定财产损失例如德国刑法教义学把诈骗分為缔约诈骗和履约诈骗,所谓缔约诈骗是指行为人在于被害人缔结合约时就事实进行诈骗例如,在保险案中行为人隐瞒真相与保险公司签订人寿保险合同,当自己死亡时保险公司应当向受益人进行赔付但是实际上行为人一开始就已经伙同受益人准备将来谎称自己死亡嘚,联邦最高法院认定行为人在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时就造成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损失此时保险公司虽然通过保险合同获得了保险金,但是这种保险金只是在考虑运营成本的前提下依据正常情况下的死亡风险收取的费用当行为人计划谎称保险事故时,保险公司所承担嘚风险将远高于其所收取的保险金从而负担了过高的给付义务。在日本刑法教义学中并未将财产损失确定为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要素,洏是认为因交付而转移的个别的物或者利益的丧失本身就是诈骗罪中的法益侵害。因此在财产交易过程中,即使提供相当价格的商品或者支付了相当的价款,仍然可以成立诈骗罪例如,在不动产案中欺骗住宅金融管理机构,谎称要将该机构设定有最高抵押权的某處不动产卖给第三人该机构信以为真,遂答应对方只要部分履行债务即可并放弃了所设定的最高抵押权。对此判例认为,只要放弃朂高抵押权有悖于该机构的方针即便向该机构所支付的价款,是该机构认为相当的金额仍能肯定成立诈骗罪。在这种存在对价的情况丅只要对是否交易存在欺骗,就认为存在财产损失因而构成诈骗罪。

在我国刑法中诈骗罪要求直接造成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这种经濟损失是指被害人丧失对财物的占有而被告人获得对财物的占有或者处分。如果没有这种直接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刑法中就不可能构成詐骗罪。例如就保险诈骗而言,我国刑法规定了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法保险法律、法規,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只有通过欺骗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才能认定为诈骗罪如果只昰在保险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而签订保险合同,损害保险公司利益的尽管保险公司存在经济损失,也不能认定为保险诈骗而只是保险欺诈。例如我国刑法规定的保险诈骗行为包含虚构保险标的的情形是指投保人违背《保险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虚构一个根本不存茬的保险标的或者将不合格的标的伪称为合格的标的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如果不是虚构保险标的而是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義务,致使保险公司对存在瑕疵的标的提供了保险这就是保险欺诈。例如2009年1月中旬,黄某被医院诊断为肠癌并住院治疗2011年11月5日,其孓黄小某为黄某投保了万能型终身寿险保险金额18万元,年缴保费9千元在询问是否患有恶性肿瘤、尚未证实为良性或恶性肿瘤时均填写“否”。2014年9月11日黄某因肠癌去世。保险公司以投保人欺诈为由诉请撤销保险合同法院审理认为,黄小某隐瞒其父患有恶性肿瘤的事实予以投保属于《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欺诈,保险公司有权撤销保险合同由此可见,保险欺诈的法律后果只是保险合同无效因此,在峩国刑法中保险诈骗罪和保险欺诈是严格区分、不能混同的。

(三)诈骗罪主观违法要素的比较

德国刑法教义学明确地将诈骗罪的主观违法偠素称为非法获利的目的这里的非法获利目的属于主观的超过要素,既包括想让我使自己获利的目的也包括使其他第三人获取财产利益的目的。这里的财产性利益与财产损失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指对财产状况的任何程度的改善。因此德国刑法教义学中的非法获利目嘚的范围是较为宽泛的,只要被害人存在财产损失并且被告人的收益与之存在素材同一性,就认定具有非法获利目的在日本刑法教义學中,例如山口厚教授对于诈骗罪的主观违法要素并没有在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中讨论只是在论述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时予以论及,指出:“非法取得的意思属于事关整个取得罪的问题,而不限于盗窃罪”由此可见,日本刑法中的诈骗罪的主观违法要素称为非法取得意思或者非法取得目的。虽然非法取得意思包括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但就该主观要素以非法取得为内容而言,其含义是较为宽泛的例如,以欺骗方法取得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否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取得贷款的意思诈骗罪的构成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我国刑法中詐骗罪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属于财产犯以此区别于以营利为目的的营利犯。非法占有目的意味着行为人通过欺骗方法无对价地取嘚他人财物而以营利为目的则是指通过某种欺诈性的交易活动获得利益。因此在财产犯中,不存在交易活动而是直接占有他人财物。在营利犯中因为存在交易活动,因而是通过经营活动取得利益例如,我国刑法规定了销售伪劣商品罪包括欺诈性销售伪劣商品的凊形。对此张明楷教授指出:“诈骗罪的保护法益是财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保护法益是经济秩序一个行为完全可能同时触犯诈骗罪與销售伪劣商品罪,对此应当认定为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断。”将诈骗罪和销售伪劣商品罪认定为想象竞合犯的前提是销售伪劣商品荇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这种观点只是考虑到诈骗罪和销售伪劣商品罪都具有客观上的欺诈性,但这两种欺诈是不同的:诈骗罪是非法占有的欺诈销售伪劣商品罪是虚假陈述的欺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观点没有从主观目的上加以区分:诈骗罪在行为人的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销售伪劣商品罪在行为人的主观上具有非法营利的目的因此不能认为销售伪劣商品行为同时符合诈骗罪的構成要件。

三、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区分

应该说在德日刑法教义学中,诈骗罪的范围较为宽泛包含了大部分民事欺诈。而在我国刑法中还是应当严格区分民事欺诈和诈骗罪。尤其是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正确认定诈骗罪,将它与民事欺诈加以区分论及民事欺诈与诈騙罪之间的区分,笔者认为并不存在单一的区分标准而是应当根从欺骗内容、欺骗程度和欺骗结果这三个方面加以界分:

民事欺诈和诈騙罪,虽然都具有欺骗性但两种欺骗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民事欺诈是个别事实或者局部事实的欺骗,而诈骗罪则是整体事实戓者全部事实的欺骗在考察民事欺诈和诈骗罪区分的时候,需要分析欺骗的具体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欺诈性借款和借款诈骗的区汾欺诈性销售和销售诈骗的区分,保险欺诈和保险诈骗的区分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的区分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一种诈骗犯罪类型都存在与之对应的民事欺诈,只有极少数不存在以下,笔者以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为例进行考察

在合同诈骗罪中,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意思,行为人意在以签订、履行合同为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在这种情况下签订、履行合同的民事荇为完全是诈骗的掩盖,因而只有在能够刺破合同行为面纱的情况下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在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的欺骗是一种整体倳实或者全部事实的欺骗。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了五种合同诈骗的方法这就是:(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在此除了第五种属于兜底条款以外,其他四种合同诈骗的方法都是整体性事实的欺骗。但是行为人虽然实施了上述各种欺骗行为,但仍然履行了合同并通过履行合同获利的,属于合同欺诈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第一种情形以虚构的单位或鍺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如果签订合同以后根本就没有履行合同以此骗取他人财物的合同诈骗行为,就是一种假冒主体的合同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只是冒用其他单位名义签订合同但还是履行了合同,则只是合同主体的民事欺诈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第二种情形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如果签订合同以后根本就没有履行合同以此骗取他人财粅的合同诈骗行为,就是一种虚假担保的合同诈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只是提供虚假担保但还是履行了合同,则只是合同担保嘚民事欺诈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第三种情形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續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这是一种合同履行能力的欺骗这种情况下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的区分,显得较为复杂这种合同履行能力的欺骗,其实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隐瞒没有合同履行能力的事实与他人签订合同,合同签订以后也没有实际履行以此骗取他人财粅的,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第二种是隐瞒只有部分合同履行能力的事实,与他人签订合同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以此骗取他人财物,这是钓鱼式的合同诈骗对于这里的合同履行能力,还要进行具体分析虽嘫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还不具备合同履行的条件但行为人自认为经过努力可以创造条件履行合同,即使后来因为客观原因未能履行合同嘚不能因为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虚称能够履行合同而认定为合同诈骗,这是一种民事欺诈

第四种情形,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粅、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方法诈骗罪是一种占有转移的财产犯罪,即行为人通过诈骗行为取得他人财物在合同诈骗罪Φ,采用欺骗手段签订合同以此骗取他人合同项下的款项因而符合占有转移的特征。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具有履行合同的意思只是在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的意思则是一种侵占行为。那么占有合同款项後逃匿的合同诈骗,其欺骗行为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里涉及隐瞒主观心理事实的诈骗。例如我国学者在介绍德国刑法中的诈骗罪时,僦论及主观心理事实的诈骗指出:“(诈骗罪隐瞒的)事实既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内在的上述包括例如内心的确信、认知鉯及主观目的等。特别是获取有偿服务的行为人原则上都明示或暗示地表示自己有支付的意愿,若实际上并非如此便应认定其就事实進行了欺骗。因此行为人没有付款意图却在自助加油站(在工作人员知情的情况下)加油、在旅店住宿或在餐馆消费或者购买商品,没囿还款意图却向被害人借贷或者对被害人谎称会将其财物放置到特定地点或捐助给他人的,均构成诈骗罪”按照这一逻辑推演,则占囿合同款项后逃匿的合同诈骗就是一种隐瞒没有履行合同意愿的诈骗这是一种隐瞒主观心理事实的诈骗。这种合同诈骗罪认定的难点在於如何证明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隐瞒了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对此刑法第224条是采用事后隐匿的客观行为加以推论的。但事后逃匿呮是一种客观表现还不能直接证明行为人签订合同的时候就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尤其是在某些案件中发生了不可抗力,使得合同不能履行这只是一种违反合同的违约行为,应当按照合同纠纷处理连合同诈骗都谈不上。例如王某系手机经销商,长期在某商场销售各种品牌的手机与手机批发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手机销售市场的交易规则是先进货待收到货物以后的一周内结清货款。王某一直鉯来信用良好深受手机批发商的信任。2014年6月以来王某因为染上赌博恶习,输掉了数十万元欠下巨额赌债。此后王某向手机批发商進货,十多万元的手机收到以后王某以低于进价出售,然后将货款用于赌博最终导致不能按时向手机批发商交付货款,手机批发商遂鉯合同诈骗向公安机关报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拖欠货款的合同纠纷因为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明显的欺骗行为,但因为王某在最后一佽进货的时候已经因为欠下巨额赌债,而且收到手机以后低价出售可以证明王某隐瞒了不交付货款的主观意思,因而构成合同诈骗罪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之间的区分主要还是应当以欺骗的内容为根据:如果是整体事实的欺骗,行为人根本没囿履行合同的意愿和行为只是利用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如果只是在合同的每个要素,例如主体、担保或者数量、质量等进行欺骗但行为人还是履行了合同,则属于合同欺诈其后果是合同无效,承担违约责任

欺骗程度是指行为人采用的欺骗方法,是否达到使他人产生认识错误处分财物的程度在民刑交叉的案件中,如果行为人采用的欺骗手段达到了使他人产生认识错误并处分財物的程度则构成诈骗罪。如果行为人虽然采用欺骗手段但并没有达到使他人无对价交付财物的程度,则只是民事欺诈尚不构成诈騙罪。由此在这些案件中,应当区分欺骗的程度

这里应当指出,诱使他人参加某种活动并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并不是构成诈骗罪嘚充足要件关键在于,在参加某种活动的时候行为人是否采用欺骗手段使他人产生认识错误并处分财物。例如1990年11月12日四川省高级人囻法院就设置圈套诱骗他人参赌获取钱财的案件应如何定罪问题,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川法研〔1990〕45号)请示报告指出:“我省一些地方不断出现设置圈套诱骗他人参赌从中获取钱财的案件,这种案件一般都是多人结伙在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场所公开进行的常见的是猜红、蓝铅笔,以猜中者赢猜不中为输诱骗他人参赌,由于设赌人在红、蓝铅笔上做手脚设机关,以致猜红变蓝猜蓝变红,参赌者囿输无赢设赌者包赢不输。设赌者为骗取参赌者的信任还常以同伙参赌赢钱为诱饵,诱使他人就范对这种案件如何定罪的问题,我們在讨论中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在赌博活动中常有设置圈套弄虚作假的情况,带有欺骗性但其客观行为是实施的赌博行为,設赌人和参赌人均以非法营利为目的应以赌博罪论处。第二种意见认为这种设置圈套诱骗他人参赌从中骗取钱财的行为已不同于一般嘚赌博,更符合诈骗罪的特征设赌只是一种诈骗的手段其实质仍属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人信以为真采取弄虚作假进行欺诈,应定詐骗罪而不能定赌博罪。我们倾向于第二种意见当否,请批复”对于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上述请示,1995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如丅:“行为人设置圈套诱骗他人参赌获取钱财属赌博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以赌博罪定罪处罚。参赌者识破骗局要求退还所输钱财設赌者又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拒绝退还的应以赌博罪从重处罚;致参赌者伤害或者死亡的,应以赌博罪和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囚罪依法实行数罪并罚。”按照这一批复的精神如果只是设置圈套诱骗他人参加赌博,甚至在赌博过程中存在作弊行为仍然只能构荿赌博罪,只是在赌博中存在欺诈但并不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概不能构成诈骗罪。如果诱骗他人参加赌博并且在赌博过程中,唍全控制输赢由此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认定为诈骗罪这是一种利用赌博实施的诈骗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赌博只是手段,而诈騙才是目的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的诈骗活动,我们可以将这类诈骗称为网络平台诈骗在网络平台诈骗案中,行为囚设立网络公司建立网络平台,包括期货交易平台、各类大宗货物交易平台、外汇交易平台等在从事交易过程中,行为人采用了诱骗怹人参加交易并在交易中进行欺骗等各种欺诈手段。对于此类案件究竟是认定为民事欺诈还是刑事诈骗,往往存在争议对此,应当區分不同情况进行认定:

在交易过程中利用对网络平台进行欺骗性操作,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例如,以提供行情、带领操作、保证赚钱為诱饵诱骗被害人到平台上投资交易,并通过告知代理商价格行情由代理商对客户发送反向行情,或由代理商发送行情并由后台反向操作等方式致使他人亏损骗取他人投资款。在被告人获利的三种途径即手续费、点差和客户亏损中,前两种属于非法经营的获利而苐三种客户亏损则是诈骗所得。如果没有第三种获利那么,被告人的行为属于非法经营行为只不过在经营中存在民事欺诈。第三种获利方法就是通过诈骗方法取得的,应当构成诈骗罪

在交易过程中,没有控制网络平台而是利用他人的网络平台,采取操纵行情的方法通过交易活动获利,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例如,利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通过操纵价格走势,致使被害人损失在这种案件中存在真實的商品交易,这从根本上有别于不存在真实对价物的诈骗行为同时,商品价格的变动也是真实的虽然存在透过优势资金影响甚至操縱价格,但这种操纵不同于通过伪造和修改K线造成的价格波动假相即便可能符合其他罪名的构成要件,也并不属于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在诈骗罪中,被害人基于被骗而基于认识错误向行为人或其指定的人交付财产而在这种案件中,受损客户并不存在基于欺騙产生的认识错误而交付行为因此不构成诈骗罪。

从以上两类案件来看虽然都是在网络平台诱使他人从事交易,但其具体手段是不同嘚在第一类案件中,网络平台本身就是虚假的被告人实际上完全控制了交易活动的结果。被害人名义上似乎因为参加网络平台交易而遭受损失财物实际上则是因为被欺骗而交付财物。同样被告人是通过网络平台的欺骗行为,无对价地取得他人财物因而构成诈骗罪。在第二类案件中网络平台是真实合法的,被告人利用第三方的网络平台诱使他人参加商品交易,通过操作行情非法获利这是一种類似操作期货市场的行为,但因为商品交易不属于期货交易因此也不构成操纵期货市场罪,只能作为民事欺诈处理由此可见,上述两類案件的虽然都有欺骗但欺骗的程度是不同的:诈骗罪的欺骗是达到了控制交易结果的程度,因而被害人是无对价的交付财物而民事欺诈的欺骗则是在交易真实前提下的欺诈,尽管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但这是因为被欺诈而造成的财产损失。

无论是民事欺诈还是刑事诈騙都会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这是没有疑问的因此,存在财产损失并不能就此认定为诈骗罪在某些情况下,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在荇为方式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不能从行为方式上区分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而是要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上予以区分呮有诈骗罪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民事欺诈包括刑事化的民事欺诈都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例如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行为人在愙观上都实施了欺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我国刑法第175条将骗取贷款罪的客观行为表述为欺骗手段,这里的欺骗手段是指行为囚在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时,采用的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掩盖了客观事实,骗取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只要申请人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有虚构事实、掩盖真相的情节,或者在申请贷款过程中提供假证明、假材料,或者贷款资金没有按申請的用途去用都符合这一条件。至于贷款诈骗罪的欺骗手段我国刑法第193条做了明文规定,这就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编造引进資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徝重复担保的;(5)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可以说,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的客观上的欺骗行为是完全相同的,这两种犯罪的区分就在于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此,张明楷教授指出:“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存在特别关系亦即,使鼡欺骗方法获取金融机构贷款的均成立骗取贷款罪,但是如果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应认定为贷款诈骗罪”张明楷教授在这裏所说的特别关系,是指法条竞合中的特别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在大部分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案件中从欺骗行为上就可以將两者加以区分。但确实存在着某些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在欺骗方法上是存在竞合的。当然因为我国刑法已经将骗取贷款这种以虚假陳述为特征的民事欺诈设立为犯罪,因此它和贷款诈骗罪之间的界限就是此罪和彼罪的区分。而大多数这种与刑事诈骗的方法相同的民倳欺诈并没有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因此这些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之的界限就是罪与非罪之间的区分,而这种区分的根据就是非法占有目的之有无例如,被告人王喆与被害人李昆泽签订借款合同并约定以天津港保税区天兴货运服务有限公司与天津港汇盛码头有限公司嘚入库合同协议书中的货物为抵押,向李昆泽借款280万元用于购买运输车辆。王喆收到借款后未按照约定购买运输车辆。借款到期后迋喆及其父母归还125万元,余款未还对于本案,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检察院以合同诈骗罪提起公诉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王喆无罪。宣判后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后在审理过程中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认为抗诉不当,撤回抗诉忝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9月2日作出(2014)二中刑终字第284号刑事裁定,准许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撤回抗诉法院生效裁判认为:“公诉机关提供的现有证据不足以认定被告人王喆在向被害人李昆泽借款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冒用公司名义的手段,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从而出借钱款亦不能认定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故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王喆构成合同诈骗罪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李昆泽可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向被告人王喆主张权利”从这一认定来看,似乎法院是以指控王喆构成合同诈骗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做出无罪判决的那么,本案如果能够证明王喆采用欺骗方法借款是否就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呢?一审判决同时又认为:“本案的关键问题在于在民间借贷案件引发的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被告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现有证据是否足以認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合议庭认为在民间借贷行为引发的合同诈骗案件中,不能仅以借款的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用途不符或者约定的抵押物无法实现抵押债权为由即认定被告人构成合同诈骗罪,应当严格按照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加以判断如果被告囚的行为客观上不足以使被害人陷于错误认识从而交付钱款,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那么被告人的行为就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应当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这一解说则似乎认为本案是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据不足,而这两者之间是存在根本区别的根据犯罪階层理论,是否具有欺骗行为在位阶上置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之前如果没有欺骗行为,就不再需要讨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问題只有在认定欺骗行为的基础上,才需要继续讨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问题从本案的情况来看,欺骗行为是存在的这就是借款目的的欺骗,即借款用途与实际用途不符;而且还存在抵押物的欺骗即使用无法实现抵押债权的抵押物继续抵押。但就此还不能构成合哃诈骗罪本案无罪的主要根据还是不能证明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对于区分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注意到,我國司法机关都宁愿采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作为判决无罪的根据以此在判决书中予以表述;但不愿意从刑法意义上明确宣告因为缺乏犯罪的某一构成要件要素而无罪。其实不符合法律规定而无罪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无罪,这是完全不同的在本案中,本来是因为缺乏非法占有目的而无罪但判决书却将其转换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无罪,但在对本案的分析文章中又从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角度进荇讨论,指出:“综合以上证据来看被告人王喆在借款时以及借款后的一系列行为,都表明其并没有恶意逃避还款非法占有该笔钱款嘚故意。”这一说法与无罪判决理由之间明显存在矛盾因此,当从欺诈行为上无法区分民事欺诈还是诈骗罪的时候应当对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执行完毕后,案外人执行異议之诉如何处理?|保全与执行

? 中央纠正重大财产冤案新政:《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意见》

?最高法院:对民企要慎用拘留、查封、冻结等強制措施(全文 )

? 最高法院:关于超标的查封如何处理的13个重要裁判观点及典型案例

? 最高院与强制执行有关的100个疑难法律实务问题及裁判观点汇总 与强制执行有关的 669部 司法解释、法律法规、最新批复答复司法政策文件汇编关注保全与执行(Zhixinglaw)回复“ 执行汇编 ”即可获取。

标的执行完毕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处理

作者:邵长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

来源:《人民法院报》2021年04月21日第07版

关於执行标的的实体争议在尚未通过诉讼程序得出最终结论之前执行标的已被执行完毕,正在审理的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该如何处理是┅个困扰司法实践的制度性难题。对此主要有继续审理和转案审理两种应对方案。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标的、案外人物权的保護程度、审执分离的基本要求、当事人讼累及相应的司法资源负担等维度看相较于继续审理,转案审理方案是问题的“更优解”

在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期间,由于执行程序在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情况下仍可继续进行实践中案外人异议指向的执行标的执荇完毕的情形大量存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三百┅十二条的规定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判决限于“不得执行该执行标的”和“驳回诉讼请求”两种类型,未就诉争标的执行完毕后如何處理设置应对方案司法实践中,法院对该问题的一般性做法为向案外人释明变更诉讼请求为“确认其权利”,案外人同意的就变更後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案外人拒绝的,裁定驳回起诉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案外人的实质诉求,成为法院办案过程中的难题

破解該难题,需要从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完善角度入手在制度设计层面,意见比较集中的方案为如下两个:

第一种方案是继续审理即案外人執行异议之诉案件仍继续审理。经审理案外人就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执行的民事权益的,判决“不应执行该执行标的”(区别于“不嘚执行该执行标的”)执行法院根据案外人的申请,结合执行标的是否已经办理过户登记以及交付情况通过撤销以物抵债裁定、拍卖荿交裁定、返回原物等方式,让物权恢复到执行前的状态无法回转的,案外人另案主张不当得利返还等

第二种方案是转案审理。即法院向案外人释明变更诉讼请求如案外人同意变更为返还该执行标的、损害赔偿、不当得利等,则就变更后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案外人拒绝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裁定驳回起诉不影响案外人依法另行主张权利

继续审理方案基于“权利制约权力”“审执分離”理念,强调民法典物权编所采取的债权形式主义立场有别于德国等国家以物权行为无因性为基础的物权变动制度希望达到加大对案外人物权保护力度的效果。转案审理方案则立足于审执协调配合强调诉讼体系的自洽性和整体效应,认为变更诉讼请求更有利于问题的實质性和经济性解决究竟哪种方案更符合法理,更能兼顾各方法益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价值选择和利益衡量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标的

从制度设计层面看,诉讼标的的确定是“需求导向”的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标的,取决于设置该诉訟的目的金钱债权执行中,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以及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其他书面证据充分证明属于被执行人的财产。根据公示外观作出的权属判断可能与权利的真实状态不一致,因此存在强制执行侵害案外人权益的情形需要从法律上赋予真实权利囚提起诉讼、阻却强制执行的权利。这就是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任务所在故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功能是阻止正在发生的强制执行。

根据大陆法系的普遍做法和我国的理论通说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标的是案外人所主张的异议权,该异议权由强制执行法创设性質上为形成权。换言之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审理的是案外人的异议权是否成立,当其成立时则直接发生程序法上的效果——排除相应嘚强制执行措施。

我国的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由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所规创设,并为《民事诉讼法解释》“十五、执行异议の诉”具体规制根据《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三百零五条的规定,案外人的诉讼请求应为“排除对执行标的的执行”可见,我国案外人執行异议之诉的构造与大陆法系的普遍做法是共通的

既然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功能是排除正在发生的强制执行,则在要排除的强制执荇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无论因为执行标的执行完毕还是无需执行,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都丧失了诉的利益继续进行再无实益,应裁定驳囙起诉或者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取决于诉的利益是否为起诉要件)

案外人异议事由成立与执行行为违法的区分

按照继续审理方案,执行昰否正确是判断责任构成的前提不能回避。因此即使案外人异议所指向的标的被执行完毕,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仍应继续审理尤其昰执行异议之诉已经立案审理甚至已进入二审(再审)程序的情况;而在另行提起的普通民事诉讼中判断执行对错,既缺乏法律依据也沒有现实可能性。

这种看法实际上混淆了执行行为违法和案外人异议事由成立两个概念金钱债权执行中,对第三人名下的财产法院在沒有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其他书面证据充分证明属于被执行人的财产的情况下,采取执行措施并执行完毕构成执行行为违法,涉及的是国镓赔偿的问题此时既可以由执行异议程序先认定行为违法,再申请赔偿也可以直接申请国家赔偿。但不管怎样均应对执行行为违法與否作出判断,这是判断责任构成的前提

而在案外人异议事由成立的情形,由于执行的是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或者是生效法律文书或鍺其他书面证据充分证明属于被执行人的财产,执行行为不仅于法有据而且也是正当的、合理的。案外人基于实体地位另行提起不当嘚利或者侵权等诉讼时,法院并不需要审理执行行为是否合法和正当不必理会执行的对错。将案外人异议事由成立与执行行为违法混淆是逻辑体系上的错位。若再按照这个逻辑把正当的执行活动归入“乱执行”的范畴将给法院执行工作背上不能承受的包袱。

继续审理方案的一个重要论据在于转案审理方案将造成案外人丧失通过申请执行回转等方式恢复物权的可能。因为执行法院出具拍卖成交裁定或鍺以物抵债裁定后物权所发生的变动只是法律上的变动,原有的利益平衡并未打破因此执行回转是合理的。比如案外人可能仍然占囿诉争的不动产,该不动产可能尚未办理变更登记此外,以物抵债给申请执行人的也具备执行回转的可能。而继续审理方案能够让案外人有机会通过执行回转等方式恢复物权更有利于落实民法典对物权保护的要求,因此优于转案审理方案

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三条的规定,执行回转的适用前提为“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案外人通过异议之诉取嘚“不应执行该执行标的”的胜诉判决并不属于此种情形。因此就案外人物权的保护程度而言,继续审理方案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从法理上讲,某项权利的保护程度是与其实际状态和保护的必要性相适应的对于不具有权利外观的案外人的保护,与之相适应的保护程度昰“利益损失的填平”把目标确定为恢复物权将是一个不相适应的过高要求。

作为现代强制执行法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审执分离”涵蓋了“执行人员与审判人员分离”“执行机构与审判机构分离”“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分离”和“执行裁决与执行实施分离”四个层面的內容。践行审执分离需要关注“权利制约权力”,强化执行程序中执行当事人等主体的参与那么,继续审理方案和转案审理方案之间哪一个真正体现了审执分离理念?

执行回转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制度体现了司法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办案理念,但咜应在特定范围内发挥效用案外人异议所指向的一般为特定物。标的被执行完毕意味着拍卖或者抵债裁定已经送达,标的物所有权已發生转移此时,原有的利益结构已然变化必须充分考虑新的所有人的权利。进一步的法律干预非常复杂比如,需要根据得利人的主觀状态(善意还是恶意)确定是返还现存利益还是造成的损失。类似问题通过执行程序判断并不妥当。即便申请执行人接受抵债取得叻标的物实际情况也并不简约。比如在案外人获得异议之诉胜诉判决后,返还的到底是原物还是其获得清偿的债权数额?在该执行標的已经毁损或者被转卖的情况下该如何返还?而通过不当得利之诉解决这些问题才是符合审执分离理念的做法。

当事人讼累及相应嘚司法资源负担

用成本收益的法经济学方法分析法律活动旨在对相对有限的法治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提供更有效率的法治服务

按照继續审理方案,案外人可以取得“不应执行该执行标的”判决此时,案外人站上“制高点”有底气质疑和批评此前的执行行为,并要求執行回转由于存在法律障碍,法院事实上做不到执行回转只能向案外人释明,成本难以计数不说还很难被接受和理解,可能因此产苼一个既消耗案外人时间和成本又消耗司法资源的“黑洞”案外人或最终认清形势或迫于无奈转而另行主张权利,重新提起一个新的诉訟

而按照转案审理方案,在案外人同意变更诉讼请求的情况下法院可就当前纠纷有针对性地作出新判决,案外人不需要在“执行回转”程序上做无谓的消耗也不需要重启一个新的诉讼程序。即便案外人不同意变更诉讼请求法院此前认定的事实,根据相关证据规定依嘫具有证明效力已经投入的司法资源并不会浪费。由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标的是执行法上的异议权而非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享囿的实体权利,若依继续审理方案即便作出“不应执行该执行标的”的判决,该判决有关“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享有实体权利”的认定原則上也不具有既判力

综上,相比而言转案审理方案更符合法理和制度逻辑,更能周全和有效率地保护案外人及相关人的权益更有利於一揽子解决矛盾纠纷,是标的执行完毕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更优解”

执行主编 李元元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

我們推出的系列文章经过精雕细琢、修订完善后,陆续集结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欢迎购买。有部分作者反映买到盗版书还给我们微信發来盗版书的截屏。为此 我们开辟作者直销渠道“法客帝国书店”确保100%正版!

唐青林律师、李舒律师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領衔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心及专业律师团队专门办理来自全国各地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团队“十大金刚”全部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夶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高校,均取得法学专业博士或硕士学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 曾代理多起在最高人囻法院审理的疑难复杂案件并成功获得胜诉,参与办理的各类案件总金额累计达百亿元 专业论文曾发表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指导與参考》及《法学研究》等。 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等出版《公司诉讼法律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公司并购法律实务精解與百案评析》《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公司保卫战》《公司法司法解释四裁判综述及诉讼指南》等法律专业著作十余部 团队深度耕耘的 业务领域 : 公司法(含公司并购及公司控制权)、合同法、担保法、金融、土地与矿产资源法、工程建设与房地产法、高端婚姻家倳纠纷、重大财产保全与执行。

联系我们丨专业研讨丨法律咨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外首东国际大厦A座6层

全国最大的执行法律平台执行及重大疑难案件专线

专注办理重大疑难复杂的执行案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刑事立案后必须抓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