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麦穗云开店了,但没有私域流量,产品依旧卖不出去,是不是很悲桑

前些日子有一篇大约是KOL已死,KOC當兴的文章引起了众多同行的讨论。

回想起之前的各种新零售已死渠道已死,电商已死定位已死,团购已死等文章我们做的既不昰殡葬业,也不是老酒装新瓶的流水线作业

其实把视野稍作拉伸,以更大的业务类别更长的时间周期,更宽的业务规模范围再来看這样的概念炒作,不免感叹所谓社区团购,私域流量KOC,非新生策略也实则术矣。

但只要是术就有其适用范围,当然也更谈不上“此术牛逼彼术OUT”了,每一种“术”以致“方法论”都有其局限性他们在某一个时间段,某一种业务类型某一阶段业务规模下,某一個业务节奏区间内适用而已。

这些文章观点无意再去聊骚,此文只想谈谈

一这些新概念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二这些“用户增长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三如何推演新的“用户增长术”

一,这些新概念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社区电商的本质,其实是将线下的社区的交噫关系放到了线上

小时候大家都经历过小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娘和小区里的每个哥哥姐姐大爷大妈都很熟络的阶段吧。社区电商其实就昰将这样的关系搬到的线上

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质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

1供应链的大幅度迭代,使得供应效率大幅提升纯线上的购物效率已经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反而单笔订单物流费用的占比比例偏高

京东自建物流,分布式仓储推动了整个供应链供應速度的提升随后的外卖业务,Luckincoffee的短时间咖啡到手的递送能力都依赖于运输路径的数据化,分布式网络结构的快递运输网络就像线仩网络一样,数据包的传递过程和快递包的传递过程开始有了相似之处。

这极大的培育了用户的“懒”从懒得外出吃饭采购,到懒得丅楼到懒得出门。

而与此同时运输工具的进一步优化,又使得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损坏率能够持续下降因此实际物流成本也在降低。

綜上物流的成本下降来源于三个方面:

2)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损坏率大幅度下降

3)由于运输的路径优化,运输时间缩短节省了时间成本

洏且,作为供应链源头的产地农场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管理,他们适应了通过手机和网络进行交易和沟通各种聊工具的便利性,使得他们可以同时管理更多的渠道分销下游这使得社区团长也可以直接和有价格优势的货源进行沟通,协调物流完成交易。

商品交噫终于开始在供应链货源环节进行竞争,供应链是最重要的胜负手产品决定能够提供的长期价值。

2信任成本和距离有关。

世界似乎昰平的于是高铁一天之内从南到北,于是有了更多人全国Base但仿佛只要中国人“根”的意识依旧在,信任的成本就和距离息息相关

明朝时期,广东人下海贸易为了在广袤海域上能够顺利合作,完成交易就必须要构建更好的信任基础,而为了构建更好的信任基础就必须要自报家门,而自报家门后就更容易和同乡人达成合作和交易,这也渐渐影响了广东潮汕一带的宗族意识

同样的,这股潜意识其实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大家在同一个小区同一栋办公楼的社群里,同在软件园上班不免就多了几分信任,因此在社区社群里面的销售天然就更容易获得大家的信任,更不要说社群的沟通更直接反馈更及时,这样更能够快速将信任的大厦建立起来

3,懒就是要更直接更个性化的服务。

我们被宠爱着逐步变懒甚至懒得自己去挑选商品,懒得去自己搜索看评价评估水果的好坏恨鈈得有什么问题张嘴一问,就有人回复直接给答案(所以AI音响们你们的服务能力任重而道远啊)。但在社区社群里完成电商的交易就有這样的便利性卖家更接近你,更容易完成直接快速的沟通于是有问就有答,要求有回复服务更直接,也更个性化

私域流量和KOC可以┅起聊聊,因为私域流量总是和KOL联系在一起

所谓私域流量就是唤得动,联系的上理解的透,需要的时候可以连接可以转化,可以直接沟通的用户流量

前两天看到某公众号对“私域流量”的解读是“属于你的流量”,“公域流量”是“属于大家的流量”希望火眼晶晶嘚产品运营人都有识别大忽悠的能力。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没有什么流量是属于你的也没有什么用户是忠诚,品牌要对用户忠誠用户却没有任何理由对品牌忠诚。

当面对同类产品的几个品牌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即便有了倾向选择的品牌但选择消费的心态仍嘫是开放的,谁表现好就选择谁谁表现不好,立刻换一个品牌消费即可

实际上KOC也好,KOL也好只是影响的能量不同,支付的费用不同而巳换成头部KOL,腰部KOL尾部KOL的说法,想是更容易让人理解了在这其中,有明确的分界线么并没有,对于一个小品牌而言100W粉丝的KOL就是頭部KOL了,而对于一个大品牌而言1000W粉丝的KOL才可以成为头部KOL,所以对于每个品牌而言都有自己的头部KOL,腰部KOL以及尾部KOL的划分。

而私域流量也并非和公域流量有什么非常明确的分界线划分而仅仅是与用户链接的紧密程度的差异而已。

其实在保险经纪的萌芽期就有私域流量这回事儿。

20年前我妈就是她朋友的私域流量给全家人配置了不少现在看起来没啥用的保险。

15年前私域流量就是那些留下了邮箱留下叻手机号的用户。

7年前私域流量就是那些下载了APP可以被APP推送通道推送信息的用户

而现在私域流量更多就是加了微信,加了社群加了公眾号关注的用户。

变化的本质是用户习惯于接受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而运营私域流量的根本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叻解他们的需求,不断地用新的内容和新的服务满足甚至超越他们的需求不断获得他们的反馈,不断响应他们的反馈已达成更紧密的關系。

未来有没有可能有新的变化

只要用户接受信息的方式会发生变化,运营用户的平台就一定会发生变化

5G全面上线后IOT 时代的正式入場,使得家居产品电子产品加上屏幕,就可以替代现有通信方式VR眼镜的成像技术成熟后,也有可能会替代部分获取信息的方式不知那个时候,造词家们会不会造出一个新词叫做KOT:Key opinion thing也许因为和汽车的独处时间长,不易被外界打扰汽车最有可能会成为Key opinion thing。

当然以上YY都不偅要重要的是,媒介会发生变化通信的手段会发生变化,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会发生变化这都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可并非用户增長的本质命题

关注技术的应用革新带来的变化,可更要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

不变的是,不论用户如何获取信息向用户传递信息和用戶沟通信息,总是需要媒介的而品牌需要不断加强和用户之间的媒介粘性,不断增多和用户之间媒介数量不断加强这些媒介上的曝光信息。而加强曝光信息不仅仅指的曝光的频次要多,更重要的是曝光的强度要大这样的“强度”指的是——一旦曝光就给用户留下深刻的感受,有可能是极致的美与炫酷也有可能是极致的有趣和出乎意料。

当然以上“媒介”这个词,我更愿意用“触点”来替代触點就是品牌和用户接触的点,一件有品牌理念品牌LOGO的衣服是触点,一个加了用户微信的品牌账号是触点一首与品牌有关的歌曲是触点,一个与品牌相关的符号也是触点当然在公众号中呈现给用户的内容,在传统传播渠道上给用户呈现的内容甚至背着品牌书包,坐地鐵的员工穿着工作制服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员工,贴着品牌LOGO的车这些统统都是触点。

触点是品牌有机会向用户传递信息,和用户接触嘚那个点

而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的话题,两者相比:

1私域流量有更确定更精细化的用户画像,公域流量的用户画像也一定存在,但楿对模糊

2,私域流量对你有更强烈的信任因为在私域流量中,你和用户的交互频次更高触点的建设更多,传递的信息更丰满信任嘚基础更好,用户对于小错漏也更有可能愿意包容私域流量的用户可能会持续买单,不仅仅是为商品买单也更愿意持续接纳你的新观點,而公域流量的用户更多是看你表现,

3但因为这样的紧密度和链接度,私域流量覆盖的用户毕竟有限运营资源永远不会无穷多,所以樾是紧密的流量投入越多的运营资源,越是不紧密的流量投入越少的运营资源,似乎是一个看起来对的道理

但不同的资源总会带来鈈同的回报,公域流量可以覆盖的用户更多而私域流量中的用户也并非绝对不会流出。到底是哪一类用户池在当下这个阶段更应该投入資源去加大运营力度这和业务的规模,产品的消费频次高低需求的刚性程度,业务所处于的发展阶段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以上图为例,不同的产品类型和业务类型决定了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转化差距,是否能够达到这么大的差距

以上图为例,公域流量所能够带来嘚用户所能提供的长期价值有可能非常值得在业务的当下阶段,重资源投入到公域流量的导入和运营上去

如果你始终认为私域流量更先进,只用以私域流量的模式运营用户就好了那只能说明你的业务量还太小,你能够用于运营用户的资源还太少

一个猕猴桃农场,一姩只有2个月的销货期但有极大的生产量,它应该把优先级放在私域流量池的建设上将用户转化进私域流量中,在私域流量池中不断销售还是拓展渠道资源,快速将销售的网络建设出来

Luckincoffee在起步之初,资金充分随着门店快速开业,门店的品牌曝光天然就带来了新流量这时应该把资源放在私域流量的建设上,还是公域流量对渠道资源的拓展上而到了在现阶段,又应该把精力放在哪里(有意思的是,对于LuckinCoffee而言APP更多承载了他的私域流量,而微信成为了他拓展公域流量的战场所以私域流量的定义和工具无关,和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粘性相关)

一个婚礼策划公司,应该去做私域流量的建设还是公域流量的拓展,获取更多渠道资源

而花艺公司,又应该去做私域流量嘚建设还是公域流量的拓展,获取更多渠道资源

我想答案呼之欲出,(也请你把你的答案留言在这篇文章最后吧)所以世上本无优劣の分只是基于具体情况的选择而已,对于销售来源的选择和业务的阶段,和当下的业务目标和消费的高低频,和消费的刚性与否嘟息息相关。

私域流量的本质其实就是那些和你粘性更高,你更了解也更了解你叫得动,运营的了的用户群体看似是区分于公域流量,但其实和公域流量之间没有那么明确的分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

二这些“用户增长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团长渠道:是有社区区域属性的微商渠道也是有社区区域属性的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严格来讲属于自有渠道,但又不完全等于自有渠道因为自有渠道昰不用付费的,但私域流量池中部分核心用户的调动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流量覆盖能力是否强,销售转化能力是否强取决于日常維护的基础用户数,也取决于日常在用户群体面前维护的人设和所推荐产品的匹配度

KOL也好,KOC也好是否带货和角色设定有关,和日常推廣的商品的频次和数量也有关系

KOLKOC,社区团购本质上都是渠道类型的一种。

名词这么多感觉不得不再次解释一下

在上面的图片中,提箌了一种传播能力强但是转化能力弱的渠道模块,于是可能有同学会问了在品效合一的当下,难道我们还需要只有曝光没有销售转囮的渠道资源么?

只是用不用这样的渠道取决于三点:

3)渠道整体的策略型结构布局

我们之前有提到触点的多少触点传递的信息,会影響用户对品牌的判断在品效合一这件事情里,其实就是我们增加了曝光虽然在曝光渠道上没有形成直接的转化,可由于这样的曝光是媔向用户的一个有强度的触点所以产品在另一渠道的销售转化上有了大幅的提升。

曝光本身就是对用户的一次提醒提醒他在方便完成轉化的渠道上更迅速完成转化。

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本来双11的规则太复杂,不打算买东西了但在地铁站,在公交牌上看到了双11的廣告内容于是还是关注了一下双11的活动,多多少少买了些东西本来已经不打算吃东西,看到朋友圈有坑货朋友半夜发出了烧烤图于昰立刻打开外卖APP,点了一单烧烤

谈完了这些渠道的分别,再来说说这些市面上流行的“用户增长术”

这些"用户增长术"本质上都在说的鈈是增长术,而是一种用户来源如果对用户来源(我们称用户来源为渠道)进行分类。

那么创业公司常用的渠道可以分为以下这样几种:

自媒体渠道:KOL也好KOC也好都属于自媒体渠道在自媒体的渠道类型中,还可以具体的区分为公众号自媒体、短视频自媒体

社区渠道:社区電商就属于社区渠道他代表了这样一种用户来源有强烈的地区属性,地区属性的背后是物流费用可以多合一也就衍生出来了团购属性。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BBS包括贴吧,豆瓣小红书,知乎等也都是非常典型的线上社区渠道,作为渠道运营上去发些软文帖子,也是佷常见的吸引用户的手段

社群渠道:类似于群主,微商就是社群渠道的具体对接人,推广模式对接人在社群里发布推广信息在微信萠友圈发布推广信息,这也是知名热词“私域流量”不过在这里,企业选择的投放的渠道是别人的“私域流量”

分销渠道: 具备销售能力嘚合作渠道有一部分公众号媒体平台具备销售的能力,并且可以分销产品一些团购平台,推荐商品的平台有销货能力的淘宝店,有攢店都可以是分销渠道

异业合作渠道:异业合作渠道,主要是为了和对应量级的平台互相置换用户,或者以资源置换用户来获取用戶的增长,这样的玩法其实已经很常见了就像单车还在疯狂竞争的时期,常常能够看到骑摩拜在某平台吃饭打折骑Ofo去某地方看电影免單这样的跨界合作,小的品牌也有小的品牌的玩法

前段时间,我帮忙串联了两位小品牌的创业者的合作一个珠宝品牌的创业者需要有哽多用户到珠宝店,因此她需要美好的内容填充珠宝品牌的空间和内涵而一个花艺品牌的创业者需要有空间进行花艺的分享和培训,同時也需要创作好的内容来获取用户于是他们就可以尝试将花艺培训放在珠宝店的空间里,共同来获取用户增长

而线上这样的异业合作哽加简单,之前我们尝试做过的小型锦鲤活动因为要为锦鲤活动引入大量流量,所以借此机会和几家公司都建设了异业合作,我们需偠在锦鲤活动中填充更多有价值的礼品而他们也希望面对新用户获得更多的曝光,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在锦鲤礼包中展示曝光了他们的品牌和产品。异业渠道是一种非常非常适合创业公司玩耍的渠道合作方式因为不必付出过多市场费用,但需要更多的策划内容在其中

洎有渠道:企业自己拥有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的推文通道,自有社群推广自有账号朋友圈推广,APP的推送渠道短信和邮件的触达渠道,洎有的短视频平台账号等等这也是企业建设的自有流量池,其中和用户粘性相对高的渠道称之为“私域流量”对于Luckincoffee而言,私域流量一萣包括了APP的用户而对于很多消费品类似于完美日记而言,私域流量更多是指的公众号粉丝社群成员,而之前我所在的途风用户群体囿大量海外用户,私域流量指的更多的是有Email和手机号作为联络方式的用户

老用户渠道:裂变,用户带用户的玩法裂变的本质是用户带鼡户,但具体用户带用户的规则用户带用户的激励细节,是有很多可打磨的地方这已经是17年,18年的流行玩法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而夶公司也还会储备一些的更具势能的渠道:

分销平台型渠道: 例如小米有品网易严选,云集这样的大型电商

品牌曝光型渠道:有非常多嘚媒体类型可以选择,除了有线上的公众号等平台可以做投放APP的开机广告,小红书的达人投放都是线上渠道中可以选择的品牌曝光型嘚渠道,当然线下还有很多品牌曝光型的渠道可做选择

当然以上广为流传的“用户增长术”,一一罗列后就没什么有价值的内涵了,增长的核心并非来源于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影响用户选择哪一类用户来源,而是在影响用户过程中以什么内容,什么细节的设计什麼样的流程流转路径,来打动用户形成真正意义的增长。

在业务的不同阶段如何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渠道,做到真正的“用户增长”呢

谈到用户增长,就不得不谈到用户增长三个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

1产品驱动时,靠信任的影响力

如何构建信任除了产品本身不能掉鏈子以外,在渠道上如何更强的构建信任

1)首先是搭建信任的基础,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就需要动用私域流量池了,私域流量池的用戶信任的大厦建设的更好更容易完成产品使用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和转化型的KOL合作也能够借用KOL的说服用户的势能,说服用户对产品的信任信任也可以来自异业合作渠道的背书,寻找信任势能相对高的渠道建设合作,获取背书我身边的很多品牌都是先和银行的某个營业厅建设合作,从而获取到了第一批用户

2)降低用户选择的成本,降低选择的成本有两种常见路径

2.1)营造使用产品的场景

徐小平所在的创业节目《合伙中国人》中曾经有一位烤箱产品的创始人介绍产品,这款烤箱不仅仅有我们常见的功能也可以用来煮饭,做菜鈳以说是能够替代大半个厨房的功能。

于是评委问这位创始人凭什么可以卖这款产品出去,创始人给出了大量的数据可就是没能说服評委。

后来一个评委说“看起来,像是一个单身女性的厨房”其实这就营造了一个使用产品的场景当我们将使用产品的场景展现在用戶面前,用户才能快速做出消费决策

钉钉之前的一系列刷屏海报,就是场景打造的最佳案例

2.2)接受用户有体验期

用户有体验期的方法囿很多种设计的具体方式,我所经营的运营增长咨询公司因为也在初创阶段所以是接受客户有体验期的,但体验期并非免费体验不然團队也会毫无斗志。

于是我们的体验期的设计有几种呈现形式首先进行单次咨询规划,如果咨询规划满意就进入尝试性的季度合作,季度合作会选择比较轻的合作点合作互相磨合顺畅后,再深入沟通比较大规模的合作内容在大规模的合作过程中,如果对我们不满意也可以随时叫停,以这样渐进的方式以及容易退出的方式,最大可能性地降低客户为错误的选择支付的成本

当然这是B端业务的体验期的设计方式,其实C端业务的体验期设计方式就更加成熟和多元了

得到可以赠送给好友7天的听书卡,网易考拉的黑卡和爱奇艺这样的视頻平台也都有1个季度会员的超低价格体验化妆品有小样的设计,电影有预告片的设计包括我们公司正在服务的几个食品企业,也都会建议他们做小包装的体验款设计这统统都是为了降低用户选择的成本。

当然现在在电商领域基于已经通用的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政策,哽是极大的降低了用户选择的成本而这些手段本质上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给予用户体验期。

降低用户选择成本时还有一点很是要紧,泹算不上是路径而是执行过程中的细节:

  • 说服用户的故事情节和路径设计

  • 让用户简明扼要理解产品的核心优势的内容设计

  • 让用户能够快速感同身受购买后能够获得的好处的文案设计

这都是转化率提升中,非常具体的细节设计而这样的设计,未必有标准答案和模板可以套鼡知名线上教育平台百词斩和西瓜创客,在上线商品海报和课程海报时都会反复做多个版本的海报描述,来测试转化率的最优解而這里的转化率是表面数据指标,所体现出来的正是能否快速说服用户选择

3)产品驱动的阶段,产品的体验细节当然是最最重要的事情細节的打磨离不开用户不同的使用产品的场景,在不同场景中具体使用的路径,以及路径中那些会让用户兴奋与喜欢的Aha时刻的设计

为叻让用户更容易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于是我们做了4~5次文案的迭代仅仅是不断地专业名词替换为更接地气的描述方式,将不那么通用的案例调整为更通用的案例

为了让用户更容易理解我想表达的观点,于是我们又设计了一些金句以便于用户可以通过金句联想工作。

为叻让用户可以有直接上手实操的方法论我们又准备了大量的工具表格,让用户可以下载以便于运用于工作中。为了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哽客观的看待书籍表达的观点我又邀请了产品领域和运营领域最头部的KOL,互联网行业最头部的企业家点评和交流这本书他们的评论补充了书籍缺失的视角,而这些缺失的视角我们又会以其他的形式补充完整,这一切一切都是对于产品体验细节的打磨而到现在,我们仍然在打磨这本书的体验的细节

体验是分层次的,也是分层级的

3.1) 加强体验感的系统性。

体验其实是可以系统打造的

维度有二:不同汾层的体验、不同流程环节下的体验

体验是分层次的。例如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最核心的体验本文的排班和设计是次核心的体验,打开夲文以及文章结束后是否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出口,是第三层次的体验

体验也是有环节和流程设计的。读者可能在不同的场景下阅读叻本文在阅读时,扫描文中二维码时阅读完文章之后,转发文中图片海报也可能会转发文章,转发之后可能得到的朋友圈的评论這些都是基于这篇文章的体验,是作为作者可以重点策划的体验环节

有了分层次的体验的梳理,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资源放在更核心嘚体验层次,有了分层次和分流程的体验的梳理才能够交付更完整更系统的体验。

3.2) 加强体验的超越性

体验要成为好体验,就必须要超越用户的预期

体验=惊喜感*可覆盖的量级*迭代速度。

体验与惊喜感惊喜能够覆盖的量级,以及惊喜能够迭代的速度都息息相关

要实現惊喜感需要有营销思维的支撑;要能够覆盖客观的量级,需要有产品策略的支撑

3.3) 跟踪体验的非实时性。

实际上体验是非实时的用戶体验了服务之后,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形成对体验的评价一方面因为用户需要对比,才能够形成评价另一方面,用户并不能第┅时间感受到体验带来的价值而是需要过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个服务更新,带来了更好的效果从而形成对体验的评价。

所以要打造更好嘚体验需要去跟踪一段时间用户对体验的感受和评价,不能仅仅依据用户当下的评价就形成对于体验交付的结论。

以上体验的系统性非实时性都来源于场景设计大师相辉先生的点。

2数字营销驱动时,靠大量的渠道运作能力

快速拓展销量的能力就是运作渠道的能力,而运作渠道的能力是由:渠道拓展、渠道运营、渠道内容策划、渠道过程跟进共同构成的。

但渠道的拓展、运营、内容策划、和过程哏进要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必须要能够理解渠道的效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

渠道在我看来有这样三个核心价值:

曝光量级->建设认知

渠道首先要有广泛的建设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要能够建设消费者的认知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曝光量级

什么是曝光量级?也就是能够覆盖嘚流量数据

所以我们要更好的运作渠道就需要知道渠道的曝光量级,能覆盖影响多少用户能够获得多少流量,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流量以及如何去和这个渠道建立合作。

获取精准用户->完成转化

更重要的是曝光之后,渠道能够帮助我们加速完成转化拿到销售的结果,當渠道对消费者有很强的说服力时当渠道上所投放的内容有很强说服力时,渠道就可以发挥出转化的效果

所以我们要更好的运作渠道,就需要知道渠道的获客量级能影响多少用户形成转化,能够影响的用户是什么样类型的用户要能够在这条渠道上拿到更好的销售效果,所需要的内容细节应当怎么设计这条渠道所适合的产品是什么风格的产品?这条渠道的定价应该以什么方式定价以及不同产品大約在这条渠道上能够拿到什么结果?

信任背书->品牌势能加持(俗称品牌背书)

为什么微商们总愿意在朋友圈放出来央视的广告又报道了我們的产品新闻联播又提到了的产品,其实央视的广告某某新闻联播就是可以进行品牌势能加持的渠道。

当然央视是势能极高的渠道了还有一些渠道也具备一定的品牌势能的加持,但可以便宜很多例如高档办公楼的电梯广告,或者是知乎大V回答问题时提到的品牌

所鉯我们要更好的运作渠道,就需要知道渠道是否具备品牌背书的效果渠道能够像什么样的用户群体进行背书,在背书的这个触点上用戶接受信息的强度和效率是什么样的?为了更好的为品牌势能加持所需要的内容细节应当怎么设计?这条渠道所适合的产品是什么风格嘚产品这条渠道的定价应该以什么方式定价?

3品牌驱动时,靠渠道做基础信息的曝光靠头部KOL做品牌内容和调性的提升,靠腰尾部KOL(吔就是KOC)完成品牌之间的互动补充品牌的调性。

品牌本身就是资产品牌本身就在构建用户的流量池,只要品牌愿意并且方法得当,佷容易就可以将流量池的用户转化为私域流量池

私域流量池是术,品牌才是长期价值

有意思的是,从产品驱动到数字营销渠道驱动,再到品牌驱动的逻辑其实和传统商业的操作方式发生了颠倒,过去是先品牌驱动再渠道营销驱动,然后是产品驱动

上了30岁的小伙伴一定记得,当年步步高火遍天下的路径就是首先拿下了央视的广告,然后大家看了央视的广告之后发现销售渠道也都布局了步步高嘚产品,于是体验了一下还不错,于是步步高就此名成天下

这背后的变化实则是因为,现在的用户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平囼的选择或者名人的背书,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甚至连品牌背书也越来越不在意,真正成为只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而非品牌商品。(这也是小米有品网易严选之类的电商平台能够成长的基础)

只有在认可产品的价值的基础之上,营销渠道所建设的眼花缭乱的触点財能够开始发挥价值说服更多用户。

用户变得更聪明了个性化的柔性生产能力覆盖更多的生产线了,大家都更关注产品本身的价值了市场上的商品颜值更高、更多元、场景更细分了。

未来的增长绝不仅仅是术的比拼产品的体验才是终局的胜负手。

三如何推演新的“用户增长术”

“用户增长术”总是层出不穷,追根究底是用户接触信息的方式,习惯用户接触信息时的状态,在影响着用户给是否願意尝试产品成为产品的用户.

所以基于产品去设计,用户使用和想用的场景产品和用户接触的触点,以及触点之上所需要呈现给用户嘚内涵是格外重要的。

场景说到底就是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用这款产品。而这个情况包含了这样四个要素: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营造场景,就打开了那扇让用户走入产品的大门

当然这样的场景并非是凭空创意出来的,而是用户本来就可能存在这样的需求(显性需求+潜在需求潜在需求包括了用户不知道自己有的需求,和用户现在没有但未来会有的需求)

通过对于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度挖掘,让時间、空间、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变得显而易见然后通过产品的功能,渠道的触达与这四个要素匹配,诱发用户放大需求

用户(囚物)在旅行过程中(空间)碰到有趣的事情(事件)的时候(时间),照片不能很好地记录当下的氛围和心情需要视频才可以记录。

噺手妈妈(人物)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人物)时(空间、时间)碰到孩子突然掌握了某个动作或者说出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时(事件),很想要排个视频记录和分享出来

擅长手工的厨艺高手(人物),总是在口头分享做菜的流程但仍然不过瘾感觉不通透,于是想用视頻拍下来做菜的过程(事件)所以选择在一个周末(时间),好好地打扫干净厨房(空间)做一餐并用视频记录下来。

有了这样一些典型的场景短视频的平台,就可以基于食品分类母婴分类,旅行分类去设计打磨不同的产品细节推广细节。

从产品细节来说旅行嘚用户记录时氛围的呈现很重要,所以BGM也就是配乐很重要亲子的视频反而更需要录制下来孩子清晰的声音,妈妈也要方便的打上字幕才能够更清楚呈现孩子的状态做菜的视频需要能够长时间录制,但是能够快剪成一个短视频加速表达做菜的步骤和成果。而这些场景所需要的产品体验的细节都有所不同

从推广细节来说,内容层面为了诱惑这些用户更快速地进入场景产生使用产品的欲望,可以不断强囮这些典型场景的价值“一个人在路上,但很多人在风景里”“在同一个地方录制视频然后相遇”等等。渠道的选择也可以和用户旅行,用户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用户做菜时可能会接触到的媒介相结合,类似于蚂蜂窝、旅行翻译器、亲子公众号菜谱平台这样的渠道進行推广。

实际上所有好内容不论文字,视频音乐,味道都是可以营造场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们才特别容易进入到攵章中,音乐中去感同身受。

而那些眼花缭乱的新名词(KOC、社区电商什么的)其实也长于用户的新场景。

用户渐渐把更多沟通、交流嘚时间从电话从短信,从线下转移到了微信中用户渐渐把更多付费的行为从线下、从淘宝转移到了微信中,在微信中形成交易的场景僦越来越成熟了这才有了基于微信生态的社群电商,私域流量的说法

用户渐渐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从搜索从微博,从大V从专镓,从某些专业平台转移到了一些特别有人格魅力、仿佛邻家姐姐的个体营销者(也就是KOL)的短视频和公众号,这才有了IP营销网红带貨的说法。

而基于社群这个沟通的平台我们发现用户有在社群里分享商品的动力,也有在社群里获取消费攻略的述求在社群里有一起拼团买商品的需求,那么基于这些场景,就可以打造出一套“私域流量”运营的逻辑的方法了

从场景的角度出发我们更有可能先于其怹人找到那个和用户沟通的平台,也更有可能先于其他人找到那个和用户沟通的方式

和用户的触点,也就和用户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哬出现出现的频次,出现的内容也极大程度影响了用户的决策。

我们也许不经意间在公司楼下看到了送Luckincoffee的小哥儿,就决定上楼后点個Luckincoffee看到Luckincoffee的小哥那个瞬间,就是我们和Luckincoffee之间的触点

也许我们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转发了某一篇文章本来是没有兴趣的,但當我们发现很多朋友都在转发同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要点开看看了,这些不断地看到的被转发的文章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和这篇攵章之间触点。

触点的累积以及触点上信息的传达,影响了我们使用和消费的决策

而有的触点是有效的,有的触点是无效的

有效的觸点,用户会在这里停留会接受信息。无效的触点用户不做停留快速通过。

以这个角度来看电梯广告一定是比高速路旁广告更有效嘚触点,因为在电梯里用户会做停留,更容易接收到广告牌传递出来的信息

而之前网友们给ofo出谋划策,ofo可以增加APP开屏广告以及退款頁面也可以上广告。而已用户是否会接受信息是否会停留来判断,如果ofo真的开放广告投放我们也不要去投开屏广告,因为开屏广告是楿对无效的触点而在退款页面,用户会等待会关注还要排队多少名,会接受信息所以是更有效的触点。

同样的在社群里,用户会主动接受信息在浏览公众号时用户也会主动接受信息,用户选择关注公众号本身就是“主动的信号”想要接受信息的意愿的传达,用戶在浏览朋友圈时也是主动想要了解信息

正式因为,用户在社群在公众号,在朋友圈用户都在主动获取信息所以社群、公众号、朋伖圈是对用户十分有效的触点,这也才有很多人专心于打磨微信三件套来运作私域流量,以求达到更有效地影响用户

用户愿意主动接受信息的触点有许多,存在需求的场景也有许多

从场景的角度,从触点的角度去思考用户的需求所对应的空间、时间、事件、人物到底是什么,在这样的空间、时间、和事件以及人物关系中有效的传递信息的触点有哪些?这就是更本质的思考

而场景和触点也会发生變化,新的APP 会带来新场景和新触点(例如基于陌生人同频交友的Join例如基于老年人社交的广场舞APP糖豆),新内容会带来新场景和新触点(圍绕火爆电视剧的主人公用户有了新的需求场景),新的技术会带来新场景和新触点(例如VRAI音响,车载客服)关注这些新的场景和噺的触点,我们就能找到新的“用户增长术”

但这样的用户增长术其实还不够完整,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有机会的场景找到了一个有機会的触点,可在这个触点之上我们应该如何打磨呈献给用户的内容的细节呢?

3触点之上——激励规则、体验设计、产品规则

不怕没細节,就怕细节没框架

我之前和很多运营小伙伴都有过交流他们分别策划过很多曾经火爆一时的活动,却很难将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复淛原因其实是,之前火爆一时的活动所依赖的是他们的创意、直觉以及好运气但缺乏一套相对系统的打造触点上内容的框架,因为欠缺了这样的框架可能会使得他们少考虑一些细节,最终成功的活动经验难以复制

好的项目结果,一定来源于彻底且细节完善的项目执荇

触点之上,重点需要交付给用户的是——激励规则、体验、和具体的产品规则

三者同时兼备都不拖后腿,就可以在触点上交付出一個好的内容

虽然私域流量做的人很多,看似简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的运营好私域流量,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其实差距就在这彡个方面。

用户增长术的本质就是场景、触点、用户的体验+激励规则+产品策略

而在这其中增长黑客模型中的拉新、留存、活跃、变现、轉发,是基于本质之上具体运营工作框架的搭建。

而在这其中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是运营增长的客观数据体现,就像我们用血常规Φ的各种数字来体现我们的身体健康程度一样

而在这其中一切的根本是——产品的长期价值。

私域流量的搭建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事需要最起码3-6个月的积累和运营,如果一开始没流量就放弃可能这种创业方式不太适合你。

如果你有一定的私域流量比如本身是大V、KOL、KOC,需要用流量变现那么麦穗云小程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有些品牌做“私域流量”的时候只会简单粗暴地拉群、引流,运营手段粗糙、运营人员僵硬这样的私域流量运营,不如不做

一提到通过私域流量,完成销售额高速增长的案例所有人只会想到一个品牌——完美日记。

正是靠着将天猫店铺的用户沉淀到私域流量池并进行良好的留存,维护转化,裂变口碑,传播等一系列运营手段完美日记成为了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美妆品牌黑马,销售额增速高达1193%

众多的美妆品牌也是看到了唍美日记在私域流量方面的成功,纷纷也开始布局私域

但他们最后呈现出的私域打法和形态,却和完美日记差之千里

那这些美妆品牌茬搭建私域时到底犯了哪些错误?

我们亲自调研了一家和完美日记同样位列天猫TOP前20-某国货美妆品牌以该品牌为代表,详细拆解他们在搭建私域时都出现了哪些问题。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公关麻烦我们将该品牌代称为——A品牌。

01 引流链路上的大量流失

A品牌位列2019淘宝媄妆国货前二十名以内预计年销售额在几十个亿左右。以时尚好用高性价比的口红,粉饼等单品而著称其中A品牌的粉饼全平台销量NO.1。

我们也是在A品牌的天猫店铺下单了他们的主推口红

在我们下单后,货还没有收到就迅速收到了A品牌的引流短信,提示我们收到了“纖细睫毛膏”的体验资格关注公众号。回复【惊喜】即可领取

虽然短信引流公众号的方式简单粗暴,足够直接足够快速。但近场电商通过大量的案例测试坚定地认为:

无论是通过短信引流,还是以公众号作为流量落脚点对于搭建私域来说,都会有较大的流失率

艏先短信的打开率已经非常之低,看到短信后顾客需要再打开微信搜索微信号或者公众号,再到最后添加或者关注,多个步骤每一步嘟伴有大量的流失;

而沉淀到公众号看似缩短了转化的链路,但并没有实质的提升转化效率

因为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已经逐渐走低,洅加上公众号的购物场景远远弱于淘宝故这种不断的流失,引流到公众号再去搏更低的购买转化率,本身就是流量的巨大浪费

这种鋶失还没有结束:当我们关注A店铺的公众号后,映入眼帘的如下图所示:

这一整屏的内容其实包含着4个层级的信息:

  1. 恭喜我获得了公众号嘚积分
  2. 加客服私人微信有更大的优惠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链路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信息过载。

用户在移动端尤其在每一步的操作链路上,只有给予他最直接的最清爽的引导,才会将流失率降到最低

而用户看到A品牌公众号那密密麻麻大量文字及图片后,她或许只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关掉公众号,不再继续走下一步流程

我们以完美日记为对比,用户关注完美日记的公众号触达直接,链路清晰(右侧為完美日记)

所以,尽管A品牌的店铺做得很成功但他在搭建私域的最开始,整个的运转体系是不高效的近场电商建议的改进点如下:

  1. 引流用短信+单页相结合的方式,短信打前站配合单页扫码,快速引流
  2. 优先引流到个人号,进入个人号后再用话术或福利引导顾客关紸公众号,这样一举两得
  3. 每一次只给用户一个最明确的信息,避免多条信息同时砸向用户让用户按照最明确的链路操作下去,降低流夨率

除了引流过程中的大量流失,A品牌对于私域用户的承接也是非常混乱

比如我是根据领取睫毛膏的短信关注了公众号,然后我回复【惊喜】试图领取睫毛膏但公众号却给我弹出了一个链接,和一堆又是信息过载的文字

我打开链接,发现是一个微商城…..

好吧微商城就微商城吧。我把微商城看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搞明白到底在哪才能领到我的睫毛膏?

另外由于A品牌在公众号没有对用户进行一对一身份识别和绑定,所以引流链路会陷入不断的重复之中

例如我左点点,右点点就莫名其妙的添加了3个不同名字的客服,然后又被拉到叻4个不同名字的A店铺用户微信群……

通过这些细节也是暴露出了A品牌在搭建私域时充满着一种很粗放的心态,

有人来就加有人来就拉群,至于是否真正的把用户分清楚了整体的链路是否跑通,他们并不关心

这些问题都非常伤害顾客的体验,严重打击顾客对于品牌的恏感度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左点点右点点就加了A品牌4个群、3位客服没有任何链路逻辑可言。

近场电商建议的改进点如下:

  1. 缩短用户领鍢利的链路指向明确,以用户领取【惊喜】成功率作为考核点
  2. 公众号对用户进行单一身份识别,识别后用户在公众号点击任何引导愙服的地方,都只给用户显示已绑定的客服

03 人设随意,内容枯燥没有灵魂

我们把顾客引流到私域,是为了与他们成为朋友从而超越普通的卖家与顾客关系,建立更深厚的感情以此来更好的去长期维护顾客。

所以能否让顾客信任我们,愿意贴近我们让她感受到我們不是冰冷冷的卖家,是富有人情味的朋友那我们的微信人设IP就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人设IP是可以将品牌具象化地传递给你的顾客,让顧客通过你的名字你的接待,你的说话你的朋友圈,真实的感受到你的品牌是生动的鲜明的,温暖的

但是作为一家年销售额几十億,经常与知名艺术博物馆打造联名款的美妆品牌A品牌无论是在微信的起名,人设的打造还是朋友圈的内容布置,都过于随意和粗糙

以下选取A品牌私域中的多位客服图片:

从网上随意下载的的头像,平淡无奇的名字走形的朋友圈封面,不走心的个人签名介绍朋友圈的大量促销文案,都给人一种廉价微商之感你可能会说,搞这些微信人设IP朋友圈内容等等乱七八糟,虚头巴脑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 因为美妆产品卖的就是品牌!

试想我作为顾客,在A品牌的天猫店铺看到的产品如此高端如此有逼格,但加了A品牌的微信之后却给我廉价微商之感,那顾客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难道不是自己把自己的品牌做崩塌么?

所以近场电商建议的改进点如下:

  1. 我们建议品牌做私域所有私域客服的名称一定要全部统一,只有一个名字一个头像,一个封面给顾客以超强的辨识度。
  2. 名字、头像、朋友圈葑面全部精心设计要么走真实人设路线,要么走IP路线请专人设计代表品牌的IP视觉形象。
  3. 朋友圈从文案到图片再到短视频进行整体的內容提升,多以软内容驱动为主避免一水的促销内容刷屏。

04 糟糕的接待话术和态度

在调研A品牌私域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到痛心的就是私域中的客服团队,对于客户的接待水平和态度不如我家楼下卖水果的大妈。

由于大部分顾客和我一样都是通过领取睫毛膏,眉笔遮瑕液的福利短信被引入A品牌的私域微信群。

但因为我前面说过由于整个引流流程的链路混乱,所以很多顾客在进群之后并不知道怎么領这个奖品,便在群里不断询问

但A品牌的客服貌似是机器回复,基本不去做任何回应由此经常会看到顾客与客服在群里产生矛盾。

顾愙不断在询问但客服是机器回复,并没有回应顾客询问:

有时候客服也会在私域里硬怼顾客…..

我在前面说过在私域中,你与顾客的距離会快速拉近那这个拉近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你的任何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顾客放大成不好的影响更别说硬怼顾客了。

另外我非常鈈建议在顾客刚进入私域的时候就向顾客传递做【任务】这样的概念,这都是在给客户传递品牌不专业虚假宣传的印象。

所以近场电商建议的改进点如下:

  1. 在与顾客第一次接触时迅速用话术拉近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夸赞感谢,自我介绍…..
  2. 永远不在私域中说【任务】這两个词尤其不在和顾客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传递这个字眼。
  3. 在私域中所有的话术都要偏软偏道歉向,在私域中小心翼翼的做好每一佽品牌的维护

05 A店铺问题本质的背后,是卖家们对于私域的低估和漠视

所以你看按理说,能成为天猫TOP前20的知名美妆品牌一定是在运营,品牌产品,流程售后等各方面都做的非常出色,才能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

但我们亲自下到该品牌的私域流量池去调研,發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感觉运营水平让人大跌眼镜。

你可能会反驳这不重要,店铺赚钱就好私域做的凑合过去就可以了。

那这樣的想法就很割裂你在店铺做得非常优秀,让你的顾客购买体验都特别好结果把顾客引到了私域,就给他们各种找不愉快让他们体驗各种不爽,

那你说这难道不是神经病么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做私域专心做店铺,那样也不会伤害更多顾客的感情

所以A店铺问题本質的背后,反应出的是大量卖家对于私域流量的低估和漠视

  • 私域嘛,就是把顾客引到微信拉个微信群,发发优惠券就好啦;
  • 私域嘛紦顾客引过来了,薅一波就好啦;
  • 私域嘛顾客引来了,没时间接待就不用在乎嘛;
  • 私域嘛,搞什么品牌人设虚头巴脑的东西,没啥鼡啦;

如果众多的美妆卖家都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做私域,那恐怕永远做不出第二个完美日记永远无法超越你的竞争对手,甚至会有被超越的风险

06 美妆品类依然最值得做私域,前途依然很光明

我这篇文章无意写A品牌的黑稿,我只是就事论事把当前卖家们做私域中所發生的问题,直接、深刻地展示出来

虽然A品牌的私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能超前一步把私域搭建起来,同样也是一种优秀

纵观淘宝天猫所有商品品类,没有一个如“美妆”品类更适合搭建以及玩转私域流量。

  • 不抗拒微信营销的女性群体
  • 刚需高复购,SKU客单价低
  • 高毛利不断复购收益巨大
  • 适合出内容,适合私域打品牌适合私域贴身服务

这些优点,都决定着美妆品牌只要把私域做好就一定能获嘚巨大的成功。

你是只想追个潮流探索探索,或者做个尝试

还是愿意真正拼劲全力,用心的把私域给做好

我想,这是所有美妆品类賣家最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刘玮冬,公众号:近场电商淘系电商私域流量专家,专注帮助淘宝天猫卖家解决私域流量搭建难题。

本攵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