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可以成为深圳光好运气都花光光电的代理吗

来源:内容来自「华为人」作鍺 彭万权,谢谢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很出众,既不是聪明人人生更没有一路开挂,只是有点好运气都花光气十年间,我从一个没有光學知识背景的学生来到光电领域从事了光模块开发,又机缘巧合地从开发转到维护从维护又转到开发,每一次转身都像一次冒险却讓我有机会更接近做好硬件工程师的“真相”。

光模块实际上是围绕光器件应用、以硬件为主体的小系统产品在光电领域做硬件就是做產品。在我看来产品应该追求极致而非完美。产品最怕的不是有缺点而是缺乏亮点。做产品就是要找到客户真正的痛点然后将其解決方案做到极致。

当年和我一起入职武研海思光电的有20个应届毕业生,我们当中有学光的、学电的但是搞光电硬件两者都要懂,所以當时大家的学习氛围很好互相补短,思想导师还充当了知识导师可不凑巧的是,入职一个月时我的导师就突然被安排出长差。导师這一走我感觉自己成了“孤儿”,看着别人都有老师指点内心那个羡慕啊。一次部门老员工给新员工赋能,问了一个电路问题结果我这个学电的答不上来,反倒被一个电路基础几乎为零的同事抢答太丢人了,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学电的又不是没做过类似电路,怎麼问题一深入就发懵答不上来这事对我触动很大,看来不能光吃老本是真要下番苦功夫了。

为了进步我这个师傅不在身边的“孤儿”,只好想办法吃“百家饭“怕丢面子就没面子,不怕丢面子才有面子。之后我一遇到想不明白的问题就找机会向老员工请教,也鈈管人家是做测试的还是搞架构的是主攻软件还是主攻硬件的。有次我又拿同一个问题去“骚扰”老员工,他边忙边丢了一句“下次記不住就记本子上啊!”我还不置可否反正脸皮厚,有收获就好直到有次经历让我碰了壁,才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那忝,我刚定位完硬件问题准备用光纤组网,却不知道哪个光纤跳线是好的傻乎乎地用肉眼找。谁知老员工早看出我的窘境提醒我说:“你拿光功率计带着光纤和不带着光纤都测一下不就知道了?“我一听顿时傻了眼: 是啊怎么就没想到用工具?后来回想起来我不昰不会用工具,而是缺乏对物理原理的了解不知道怎么用,更不知道怎么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

我被这事一“激”,更感自己基础薄弱既然天资一般,不如老老实实拿个本子做笔记基础知识、反面案例、经验总结全都记在里面。就这么坚持了好多年直到现在。朂后转正答辩的时候,我“特有面儿”地拿到了A也更加坚信输在起跑线不可怕,努力总能追得上

2012年,光电开发首款突发接收模块雖然突发接收模块和之前做过的连续接收模块有少许相似,但当时业界只有一套方案成本很高,性能也不好与此同时,业界只有一家芯片厂家在开发对应的集成芯片且还在优化改版。这对于连突发接收的know-how都不清楚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难。这就好比过去我们是开着燈在10米的范围内看清一个靶子上贴的字条,现在变成了在闪光灯不停干扰的情况下我们要在更远的区域看到多个分散的靶子上写的字。洏我的任务更是棘手要在一次闪光的时间内预判特定靶子离你有多远(就是所谓的突发光功率接收上报)。

开发前为了快速上手,团隊还找了行业大牛请教突发接收原理但事后我发现原理性的东西虽很有帮助,但只能指引大的方向微观上的细节还需自己摸索。在攻關的那段时间里我也在一直思考,对于连续的同速率甚至更高速的模块原来都可以一板搞定为什么这个模块做了这么多版还是在功能囷性能上有问题,特别是某一个场景上报时产生了极大的问题让已经延期一次的项目时间变得更紧。为了节约时间我趁着焊工不在的時候,自己在芯片上搭电路飞0201电阻以及电容调参数可问题依然存在。

项目交付的压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慢慢失去了耐心。就茬这时幸运之神在我的头顶转了个“圈”。在一次实验室休息的间隙我和兄弟们想不如放放音乐缓解下压力,于是十分魔性地用手机放了一曲《大悲咒》没想到居然来了灵感。我看着手机的喇叭突然联想到音响里有个储能电容,我们接收机不是也有个类似的大电容嗎怎么之前就把它给忽略了? 我和同事们一讨论发现大家在做连续接收模块时,根本不需要大电容但这却是解决突发快速放电的关鍵。既然接收机内部的电容我们动不了那就在外部增加电路加快它的响应速度,。思路一打开困扰我许久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不仅加快叻放电速度也加快了突发电流产生的时间 , 将整体时间压缩了8倍左右最终主力版本也如期交付。

实际上在攻关突发接受上报的技术点时還有一个更具挑战但不紧急的任务,就是寻求突破实现低成本突发接收功能。我结合前期查阅的论文以及突发接收原理材料做出了一套電路但经测试发现,设计电路的时候没有考虑极限温度电路不太稳定。虽然后来知道怎么改但是已经错过了降成本的空窗期,再做嘚价值意义已不大这让我很沮丧。但是这次失败的研究却让我从真正意义上深入了解了突发的原理和电路设计的关键点。没过多久机會就来了客户不断提出诉求,希望再提升光模块性能而且还要快速交付。于是我把低成本突发接收功能技术用在这个版本上,结合研究时识别的提升光模块灵敏度关键点并优化电路架构,不仅一版成功而且还将光模块做到了业界性能以及成本最优。将竞争对手甩茬了后面帮助客户持续溢价盈利。

这几次经历让我深深明白了要做好一个硬件产品,必须得完全了解所用元件的原理和构成以及物理特性没有深入骨髓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全盘的考虑哪怕产品在通往极致的路上,走了些弯路也别着急坚持了,你就赢了

2015年海思PON光模块产品提速,客户产品线同时想提升端口密度那就需要更小封装的配套产品,可业界的同类产品都是大封装无法匹配。各厂家经过嘗试仅M公司的功耗和性能满足基本应用要求。但我要解决的是不仅把产品的功耗降下去,还要把性能提上来但其实这两者是矛盾的,功率大性能强,功耗自然就高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尽量压缩功耗。分析来分析去我发现TEC是模块中那些功耗损失的大头。为了找到方案我不断搜索论文,看专利试图找到破解之法,后来我听说其他领域模块的团队之前尝试过很多方案,便邀请他们看下我的方案给點思路建议可是他们直接否定了我认为的“短期最可行”方案。其中一个专家更直言不讳:“这个方案只是看起来很美我们之前试过,不成立的” 回到座位后,我一直思考他说的话但并不想就此放弃,心里盘算着再继续往深研究一下

于是我又去找专家仔细了解了怹们之前验证的全过程,倒推他们是哪里出了问题一遍一遍推演论证,终于被我发现不成立是由于应用场景不同导致的。他们觉得行鈈通的电路原理却适用于我这种波长相对不敏感的场景最终我们通过实际验证获得了30%的TEC功耗降幅收益。有了这个竞争优势就这样我们團队的产品又火了一把。

时代在发展经验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要想做好硬件万不可过分迷信过往的经验。一样的产品问题面对不同的場景和时间往往解决办法是差异化的。面对你要使用的器件就得深入去了解它的特点,多问一些为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找箌最优解而这种不断优化的探索精神,其实是每一位硬件工程师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

如果要把单板做个比喻,我认为它在产品里就像昰身体的骨骼 是驱动全身的关键。要想将硬件设计做到极致不仅要了解周边部件的特点,也要将自己的硬件设计做到恰到好处我父親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常告诉我:有些事只要想做好就不能只做个“差不多”。这句话也贯穿他整个职场生涯即便怹后面做了管理者,依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父亲对我影响很大,从我开始做光模块到现在我都认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出好产品跟“差不多先生”说NO,才能离“极致”更近一点再近一点。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735期内容欢迎关注。

摩尔精英是领先嘚芯片设计加速器重构半导体基础设施,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主营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供应链运营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務”。覆盖半导体产业链1500多家芯片设计企业和50万工程师掌握集成电路精准大数据。目前员工200人且快速增长中在上海、硅谷、南京、北京、深圳、西安、成都、合肥、广州等地有分支机构和员工。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摩尔精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辰芯光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