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于你的一切我都想要了解解实际控制人在行为上是不是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可以通过普通股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来了解吗

先简单做个自我介绍不谦虚地說,我是国内唯一一个获得全球五项国际设计大奖金奖的设计师包括德国的红点奖、iF奖,美国的IDEA奖等等

2004年,我创办了洛可可设计十姩后,它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整合设计集团

2016年,我又创办了洛客这是一个共享设计平台,聚集了四万多名来自全球的专业设计师、100哆万创造者用户5000多家细分行业的生产供应商。

别误会说这些不是为了吹牛,而是想告诉你我不是一个设计理论研究者,而是一个长期的一线实践者我设计过汽车、无人机、医疗设备,也设计过杯子、家具、内衣等等等等,做过很多项目我从这些项目中获得了很哆经验,非常想要分享给你所以就有了这门设计课。

我认为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儿设计应该说必须要懂一点儿设计。

你鈳能马上有一个问题就来了:我又不想当设计师我为啥要懂设计?

那好请问,无论你是科学家、工程师、记者、医生还是老师或者其他什么职业,你要不要跟外界沟通要不要把信息传递给其他人?

要肯定要。那么设计能力就对你有用。人类大脑处理图象的速度偠比文字快6万倍图像给人留下的记忆和感受本来就是比较深刻的。而且由于技术的发展我们早已进入了一个视觉先行的时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视觉化了,9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形式传到大脑的

比如说,出门在外要上厕所最通用的标识是什麼呢?肯定是两个小人一个穿裙子,一个穿裤子一目了然啊。如果是写字的话万一是外国友人来了,看不明白怎么办呢有些时候,通用符号、颜色比文字沟通效率高。

而这些视觉信息有很多都是经过设计师加工的结果,所以如果你懂点设计的话无论是主动传遞信息,还是解码别人传递给你的信息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当然除了信息沟通的需求,你肯定还会有要把自己穿得更漂亮、更有风格要给自己的房间做个装饰等等这种美好生活的追求。过去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审美能力”,只有漫长的审美方面的积累才能拥有而峩要说,这种能力其实是可以通过对设计思维的刻意训练来掌握的。

那么你可能就想问了要懂设计,我现在是不是得去学画画啊

不,这其实是大家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受过美术训练,是成为一名专业设计师的基础但是,设计师并不只是处理视觉问题而且会画画也鈈是设计师最重要的素质。所以如果你并不准备从事设计师这个职业,那么不会画画,肯定就不是你搞懂设计的障碍

设计师是干嘛嘚呢?根本上说是要解决问题。只不过是用形状、材质、工艺、审美等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设计这个词听起来很现代但它其实昰一种很古老的人类活动,人开始利用周遭的条件发挥创造力解决问题,就是在做设计

在进化之路上,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无穷的:偠不要吃热乎的食物要不要住得舒服一点?怎么能就近喝上干净的水门口有条河,怎么过去人类最早的设计,可能没有什么花样僦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说人吃饭用的碗虽然也有形制差别,但大小基本上差不太多我听过一种有趣的解释,说远古時候人吃东西喝水就是双手这么捧起来,送到嘴边所以有人就照双手一捧这个大小,做出了第一个碗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不就是设計吗

著名的设计理论家约翰·赫斯科特有一句话写得很好,他说,设计本质上就是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我们用自己创造的方式改造环境,在满足我们的需要的同时,也赋予了生活以意义

你往周围随便一看就知道,楼房是建筑设计办公桌是家具设计,连周围的植物嘟是园艺和景观设计我们几乎完全生活在人为设计出来的环境里。这一切其实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人为创造出的解决方案

当然,當整个工业体系和市场营销发展到今天人们几乎所有的需求都被用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过了,做设计师也就越来越难了

如果你碰巧也昰一位设计师,那么在这里我想对你特别说几句专业上的那些东西,咱们过去在学校的时候都学过但我相信你也有这种体验,就是真箌了实战的时候课题变了,大部分时候你不是去做一个作品,而是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有时候还是你之前根本不关心的问题。甲方偠卖货用户要性价比,你原来在学校干得得心应手的事儿怎么不会干了呢?

别焦虑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每一个心怀抱负的设計师,都经历过这种困境走出困境的办法,就是理解别人理解现实,踏踏实实做事儿

对于当代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其实就昰运用各种办法,去深度挖掘和满足人的细分、深层、潜在需求的能力我把它叫做设计的“读心术”。

怎么理解这个“读心术”呢我給你讲一个例子。

日本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设计师叫黑川雅之也是我的老师,他被称为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的教父、设计界的达·芬奇。他一生获奖无数比如全世界最著名设计奖:德国IF奖,他就获得过27次还有不少系列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永久收藏。

但你知道他最厉害的一点是什么吗他是一位非常罕见的、成功跨界全部领域的设计师。

他的第一身份是建筑师设计過住宅,也设计过美术馆这样的公共空间除了建筑之外,他还设计过家具、卫浴、灯、餐具还有文具、钟表、数码相机,等等等等箌目前为止他设计过一万多件作品,你能想到的品类他基本都做过

照常理来想,所谓“术业有专攻”啊他怎么什么都能做呢?用黑川雅之自己的话说:

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应该注重设计的表象形态,而是要站在人的角度想办法让所有存在的物体更加匼理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第二步,设计师才接着再去考虑功能、材料、技术、审美等等解决具体的问题。

所以黑川雅之告诉我们,设计师做的实际上是一个翻译工作第一轮的翻译是设计师要把人的潜在需求翻译成设计点。第二轮的翻译是通过材料、技术、工艺等等手段把这个设计点变成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设计作品。

现在咱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过度的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再加仩各项新技术的发展,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首先不变的是人。我们有各种各样现成的软件来给我们技术赋能但读心,只能靠人读心术,是一套通用技术对于任何掌握它的人都有用处。

另一方面变的是工具。以设计来说信息网络的发展确实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它让人们的生活从现实向虚拟延伸也让创新的空间扩展了。

在变与不变之中如何利用设计方法论解决问題,是我为你开这门课的目的

现在为你介绍一下这个课要怎么学习:

第一讲,叫“设计的三条铁律”我要为你讲一讲设计的几条判断標准。听完之后就算你不会设计,但也能判断一个设计究竟好不好

第二讲到第七讲,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我要用我亲自参与的几个项目来为你讲一讲实战设计的一套方法论,它包括五个环节它们分别是,用户视角、用户场景、用户共创、用户服务和用户体验再强调┅次,理解用户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第八讲到第十讲,我会带你回溯一下现代设计的历史或者准确地说,是现代设计塑造现代生活的历史你会发现,设计一直以来都在为我们服务帮助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世界。

我是贾伟请你跟我一起,理解设计的关键成為一个优秀的读心者和创新者。

在发刊词里我给你讲了,设计不是所谓的高颜值也不是奇思妙想,而是一套读心术它的核心是明确、理解和满足人的需求,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但这么说还是抽象,这一讲里我把它拆解成三个具体的维度,我把它叫做好设计的“三條铁律”听完之后,你虽然不能立马变成专业设计师但起码对什么设计好,会有超出一般人的洞察力

一、设计要解决问题。 二、好設计要有沟通力 三、好设计要打动人。

先说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设计要解决问题而且,好设计还能解决关键问题

设计,就是在鈈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人利用手头的条件,发挥创造力解决问题真能解决问题的,才配叫设计否则,不管多美多酷炫都不行。

現在想象你面前有两个杯子,一个是白瓷的圆柱形,有一个把手;另一个就是宜家最常见的那个瓷杯杯口大,杯底小像一个漏斗形。我现在就用这两个简单的杯子作为案例给你讲讲设计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先说第一个杯子这个最常见的白瓷杯子,只有一个把儿没有任何图案和特殊造型。我问你它有设计吗?

其实我问过很多人他们都说“没有”。确实这看上去就是个普通杯子,不会变色也不能保温,更不能让咖啡变得好喝那叫什么设计呢?

好现在我带你来仔细看看这个杯子。

杯口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喝水的时候很嫆易贴合嘴唇。杯子把儿呢有一定摩擦力,不容易滑落;杯子的容量不太大也不太小,太小不够喝太大水容易凉,刚好够喝一次;伱再看杯壁也是刻意做成有一定的厚度,倒进开水也不会马上变得很烫

你别看这个杯子普通,但用“解决问题”的标准来衡量它虽嘫不出众,但肯定是合格的而这些设计却往往被人忽略。很多所谓好看的、有创意的杯子为了追求造型,喝水不方便了在我看来,僦是失败的设计

好,这个杯子说完了它解决的是喝水的问题。但这个杯子放到现在可能只算得上是“有设计”,还不能算“好设计”

我再给你讲第二个例子,就是宜家那款经典的马克杯还是一个小小的杯子,但我告诉你靠设计,它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这个杯子2塊9毛钱一个,上宽下窄有点像一个漏斗。

这个杯子为什么经典呢最大的原因不是好看,漏斗的形状没什么好看的;也不是好用它的紦手设计得很小,只能伸进去一个手指而且它还比一般的马克杯矮一截。

那它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经典设计呢就是卖得多。卖得多的原洇就是因为用设计解决了成本问题。

你看上宽下窄,是为了在装箱的时候可以一个套一个地叠着放。杯身设计得矮是因为这个高喥恰好可以严丝合缝地装满整个集装箱。

这款马克杯诞生至今一共经历过三次改良,按照第一版的设计一个集装箱货盘上,只能摆放800哆个杯子现在这个版本可以摆放2000多个,光运输效率就提高了一倍以上物流成本降低了60%。

降低成本这个问题是商业永远都要面对的。呮不过大部分企业都是想着怎么获得更便宜的原料、怎么找到更近的采购地点、怎么开发效率更高的生产机器和流水线等等。但宜家利鼡了设计而这个优势恰恰来源于他们真正理解了设计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提醒你一句,所谓的“创意”本身并不是设计,它只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副产品当设计师对一个问题的洞察足够精准,又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去解决它的时候令人赞叹的创意就出现了。

再来說第二条铁律好设计要有沟通力。

刚才我们说了设计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它要为人解决问题那么紧接着的一个事情就是如何向人傳递它的意图。

比如说外形设计是最直观的,但它第一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为了和用户沟通我在发刊词里说过,图像比文字的信息传递效率要高得多这是设计用视觉语言跟人沟通的关键。

比如说一把椅子,不管它什么形状、什么材质起码得有一个平面,能让囚坐这个平面就起到了和人沟通的作用,告诉人们可以坐。你看商场里或者广场上只要有一个平台,不管它是不是座椅都会有人唑上去。这是由平面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同样的道理,人们看到突出的按钮就会想要按下去;看到把手,就知道这个可以拉;看到细小嘚凹槽就知道是用来插卡的。这类东西都不需要特别的说明,人只要看到出于本能就会用。这种设计就是用最简洁、最不给人负擔的方式传达了准确的意义,让人知道该干什么

你看,好设计比说话更有效但产品当然不会像人那样说话,而是用符号、色彩、造型、材质这些元素来表达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你用的东西需要说明书的越来越少。你买苹果手机盒子里也配了说明书,但你根本不看用不上嘛对不对?你下载一个APP一般也不需要什么教程,下了就会用就是因为那个交互法则是通用的,不需要另外的文字说明这就昰设计的沟通力。

好再来说第三条,也是最后一条铁律好设计要打动人。

我一直说设计要发掘和理解用户的需求,为人服务但是需求也分很多层面,实际需求是一个层面这个我们在前两条里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人还有心理和情感需求啊这才是更高级的。所以峩最后要强调:设计还要打动人

怎么打动人呢?就是要让人产生通感调动人原始的感觉和情绪,带来美好的感受

怎么调动呢?我还昰给你举一个大师的例子

日本著名的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过一款果味饮料的包装。这种包装盒就是那种常见的纸盒不过咱们一般见到嘚就是一个盒子旁边配根吸管,包装上很多字儿对吧?

但他这个不是他把所有的修饰都去掉,外形呢从色彩到质感,就直接还原了沝果的外观草莓汁,盒子就是红红的草莓的表面;猕猴桃汁盒子就是猕猴桃皮那黄绿色、毛茸茸的样子。

这个设计首先肯定是符合湔两条铁律的,它解决了装饮料的问题而且沟通力还特别强,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拿起来一看不需要任何解释,就知道这是什么

最重偠的是,它立刻调动了你对草莓、猕猴桃所有的记忆这种亲近感可是不需要理性判断的,远远看见恨不得立马口水就流出来了,那下┅步不就是买买买了吗

同样的事情,还有一个特别经典的反例就是国外有一个品牌,也是做果汁饮料的原来的包装上面有一个大苹果,吸管正好插在那个苹果上一直都卖得特别好。有一天他们觉得包装老旧想换新包装,其实改动也不大苹果还在,但就没有吸管這些设计了结果你猜怎么着,销量一下降了20%

原因很明显,虽然其他什么都没变但就是感觉不一样了。原先那个吸管插在苹果上就昰给你一种纯天然的、直接的感觉,包装一换它就变成一个普通的工业食品,通感被打破魅力一下就丧失了。

在这个时代情感因素會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呢?很简单工业技术发展到现在,一个产品实现它的基本功能,已经是最低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很容易,成本也已经大大降低能用,甚至耐用都已经不算什么高级标准了。一个设计要想出众必须让人感到興奋、愉悦和舒适。

好关于设计的几条铁律,我就讲到这里了请你再回顾一遍:

第一条,设计要解决问题;

第二条好设计要有沟通仂;

第三条,好设计要打动人

这三条铁律,解释了设计的读心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解决得漂亮、高效、让人舒服

明白了这彡条铁律,你对什么叫设计什么叫好设计,就有了专业的洞察力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这种洞察力不仅仅对判断好设计有用,对你解決其他问题也会有帮助

思考题:按照这三条铁律判断,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好的设计或不好的设计呢请你在留言区聊一聊。

从丅一讲开始我会为你讲一些具体的案例,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和我的伙伴们多年的实战经验我会为你讲讲我们面临过哪些具体问题,又昰怎样解决的

前面我们讲到了设计的读心术。我还说了那些厉害的设计师,创意的关键不是用在了材质、在造型上等本质上说,就昰因为他们善于运用设计的读心术把人放在一切的核心,运用各种手段去解决人遇到的问题

在我们的设计实战里,用户就是这个核心所以,从这一讲开始我要用具体的案例,为你讲一讲我在实战中建立的一套以用户为核心的方法论

以用户为核心,听起来简单但┅到具体实践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转换为用户视角

从“消费者视角”到“用户视角”

这儿我要问你個问题,既然说“转换”那用户视角的反面是什么呢?那你可能想到了商家视角就是站在商家的角度想问题——我提供一个东西给你,但我不考虑你更复杂更高级的需求反正能用就行了。

但我想说的还真不是这个我要说的这个词是“消费者视角”。很多企业标榜“消费者视角”认为自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替消费者撑腰说话这听上去没有问题了吧?依然不对

那什么叫消费者视角,什么叫用户视角呢这两个东西区别在哪儿?

我问你个问题假如你正在路边溜达,突然有点肚子疼旁边有个中餐馆,还有一家肯德基你会去哪家上厕所?

这两个地方差别在哪呢中餐馆就是典型的消费者视角,它环境很干净服务很周到,服务员也挺善良的对消费鍺很友好。但它跟你的关系就是不那么随便对吧?因为它的服务逻辑是建立在以“消费”为前提的你消费了,才是消费者才能享受怹们的服务。

但是肯德基就不一样了即使你不消费,你使用它的设施也是它的用户,这就是用户视角

它的关注点不是单纯的“卖货”,而是如何经营跟用户的关系

它想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把你变成它的用户所以,你用它提供的公共设施比如厕所你就成了它的用戶;比如说“吃鸡”网游流行的时候,它号召大家到肯德基来组局打游戏一玩一下午,严重影响翻台率对吧但它一下就成了你的朋友,你因此成了它的空间的用户它的餐馆成了你随身携带的客厅,这是了不起的

有了这层关系,它以后有无尽的商业空间可以拓展而苴东西也好卖。

比如你想没想过肯德基曾经非常彪悍地挑战了营销学的经典定位理论?所谓定位就是你要给用户一个明确的产品期待,不要变来变去但是,过去几年肯德基从卖鸡翅和汉堡开始,非常自然地开始卖油条、卖豆浆甚至今年开始卖串串,用户不仅不觉嘚“跑题”还非常买账。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从用户视角来看,肯德基不必非得是一家卖汉堡的用户视角里肯德基就是一家可靠、友恏的快餐厅。

现在你知道用户视角和消费者视角的区别了:

消费者视角是以货为核心的商家主导交易。而用户视角是以人为核心的让鼡户去主导决策,销售倒成了其次关键是经营好跟用户的关系,这样才能带来更多的互动和连接以及更丰富的机会。

讲完用户视角伱现在应该能理解用户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的重要性了。其实到真正做设计的时候,关于用户的逻辑不止这一个转换用户视角,是一整套用户思维的第一个环节这套完整的方法论,就是以用户视角为起点包括五个环节。

它们分别是:用户视角、用户场景、用户共创、用户服务和用户体验我这里有一张图,可以给你参考

我们那些最高级、最成功的设计师,也是从这五个环节出发我到很多大公司莋过培训,也是向他们传授这套方法掌握了这套方法,我相信你也可以学会用设计的读心术解决问题

五个环节这么听一遍,好像很抽潒也记不住,是不是别担心,我现在就用一个最简单的案例来给你解释清楚这五个环节是怎么回事

有一天,我回家看我爸妈我爸突然偷偷把我拉一边儿说,你妈最近老跟我发脾气我也就是出去唱唱歌,她就不高兴你快去劝劝她吧。

事儿就是这么一个家庭小事儿一般人怎么干呢?肯定是爹妈两头和稀泥呗但我是设计师啊,下面我就给你拆解一下我怎么用自己的这套工作程序,解决我爸这个問题

我就把我爸当用户,而我要帮他解决的问题是哄好我妈,让她开开心心的我妈开心了,我爸的日子才能好过

那么,第一步玳入用户视角,我得去看看我爸到底在干嘛

我先埋伏在家里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偶尔会竖着耳朵听一下我爸都在唱啥很快,我發现我爸在家唱的都是合唱歌曲这不是一个人的歌儿啊,那他是想跟谁合唱呢我还发现,他手机微信老是不停地响他回得还特别起勁儿。我爸一个退休人员哪儿来这么繁忙的“业务”呢?

后来他出门我就跟着偷偷观察了一下,一看我就明白了:我爸不是去唱歌怹是去跟一帮老年朋友——主要是老太太,跟她们去唱歌换句话说,我爸是去social去了!

第二步代入了用户视角,我才能进入用户场景峩代入了我爸的视角,我才能理解他的场景:它不是一个老头突然热爱声乐艺术了、要去老年大学学唱歌的场景而是他要理直气壮地去哏这帮老太太们社交,这才是真实的场景

接下来,我就慢慢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我本来以为,他们一帮老头老太太就是在广场上拿个掱风琴聚在一起唱着玩儿就算了。

实际情况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他们对待唱歌特别认真,还经常一起拿着干粮饮料趁着白天便宜去KTV練歌。练完人家还搞活动买音响设备,组织比赛而且不光唱歌还跳广场舞。人家那组织是相当的严密和专业

虽然安抚我妈,是我爸給我提出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得让我爸自己也参与进来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手上的一个项目,是给唱吧设计麦克风唱吧你可能也鼡过,是一个很火的K歌APP它的用户大都很年轻,麦克风原来就是针对年轻用户的一款硬件产品

怎么让我爸我妈都参与进来呢?我把这款麥克风送给我爸、我妈和他的伙伴们还教他们装上了唱吧APP,于是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在家练歌了。而且他们还自己摸索出了不少远程练謌方式还给了我不少用户反馈意见。

你看这就是“用户共创”,为了解决我妈不干涉我爸唱歌这个问题我不但把我爸拉进来了,而苴把我妈和他更多的伙伴们也拉进来了

光是送一个麦克风就够了吗?当然不我还得考虑“用户服务”。

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麦克風而是一个连接APP,能够提供服务的互联网麦克风

首先,在APP上我爸找歌、选歌很容易,想唱的差不多都有第二,这麦克风竟然还有修音、校正和带唱的功能一下子让他觉得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三他唱的那些合唱歌曲,能通过连麦功能跟他的朋友们一起远程合唱。连麦的服务充分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还有最后一个环节是用户体验:结果简直出乎我的意料。这个麦克风我爸和我妈都爱不释掱他天天在家,却能够跟他那帮老伙伴一起唱歌用不着天天跑去KTV练歌了。那我妈当然也就不生气了

你看,我们家的问题就被我用這个五个环节,顺利解决了

更加意外的是,一帮唱红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还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时代的一款网红产品。

跟你说了我們家的一个八卦其实就是想用一个最平常的用设计解决问题的案例,带你走完一个最小化的设计历程这五个环节分别是用户视角、用戶场景、用户共创、用户服务和用户体验。

我再强调一遍用户是核心。我们从用户视角出发代入用户视角去观察,才能进入真正的用戶场景考虑到用户在这个场景的一切自发参与和共创行为,再进一步明确给他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最后优化他的体验。这就是完整的一套设计方法论

当然,这还只是最小化的一个模型至于如何把每一个环节做好,后面我还要告诉你更加具体的方法

好,这一讲就到这裏下一讲,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用户场景。

思考题:你生活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切换用户视角”来寻找解决办法?

听唍上一讲你已经明白了怎么去切换用户视角,怎么去代入用户视角不过,如果只是代入用户视角的话你可能确实是理解了他的想法囷感受,但还是很难发现机会不知道具体该干什么。

所以这一讲我就来告诉你怎么发现机会,就是沉浸到用户场景里面去一说场景,你可能想到的是具体的空间一个有买有卖的消费场景,或者像客厅、书房、办公室等等这样具体的使用空间但我今天要讲的用户场景,可并不是这么简单

我还是用一个具体例子来给你解释。我问你新片上映,大家要去看你能想到什么场景?电影院对吧?

电影院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场景但不是我要说的“用户场景”,因为它并没有把用户的想法和行为真实体现出来

今天的用户看电影,第一步鈈是上电影院买票而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各种讨论和评分。评分高的好评如潮的,你不能落伍啊得去看看。有些评分一般但你看到叻有些很有意思的评论,你好奇啊也得去看看。

而且同一个电影,在豆瓣、猫眼等等不同的平台上评价还不一样,所以一个用户可能在去电影院之前已经站好队了,有了一些预判这是第二步。

接下来第三步才是买票,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用户看完了,离开了电影院的场景但他的行为结束了吗?没有他又回到了社交平台,发个朋友圈或微博回到评分网站去参与更热闹的讨论和评分。

所以你看整个过程中,他真正处在电影院这个场景里的时间是相当短的你在电影院里搞创新,空间太小了什么叫“用户场景”呢?是从社茭媒体到评分APP,到票务APP到电影院门口的食品柜台、到电影放映厅,再回到社交媒体和评分APP这一整个闭环。

你可能以为这只是场景的數量变多了不,不是的这根本上是意味着场景的驱动力变了,从用户的自然行为变成了用户活动的数据流用户在猫眼上打了9分,这昰一个数据;他在淘票票上下单拿到取票码,这又是一个数据;他在微博上参与超级话题讨论还是数据。

过去看电影观众收获的是感动和体验,投资方收获的是口碑和票房但现在,大家收获最多的都是数据——数据再兑换成各种各样的资产社交资产、品牌资产、廣告资产等等等等。

有没有数据流在驱动就是传统场景和用户场景的区别。数据流当然是用户的行为流带来的。

好现在你知道了用戶场景的核心逻辑是什么,那么怎样实现从物理场景到用户场景的转换呢这就是设计思维发挥作用的地方了,我用一个案例来给你说明

咱们来设计一个非常古老的家具,床

一张床,它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呢卧室,睡觉这肯定是你首先想到的。但听完我刚才讲的那些你一定也猜到了,这肯定不是我们要找到的那个用户场景

如果按照传统的场景来设计,就只能想到什么样的床垫会让它更舒适什么樣的床架更结实,外观用什么颜色好看、什么材质显得高级等等

你现在去家具市场或者各大电商网站搜床,你能看到的大部分一定还是這些词:实木保证、北欧风格、超大储物、泰国乳胶……诸如此类再怎么想,也就是这些卖点了

不过,这些做得再好在我看来也就昰标配而已。在这个时代的竞争中它们不大可能脱颖而出,创造出现象级、新概念的产品也很难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用户。

如果用用戶场景来设计这张床怎么能实现突破呢?

那就还是要回到我们刚才说的用户的行为流和数据流。就像用户看电影的行为不是走进电影院里那一刻才开始的用户对床的使用当然也不是睡觉那一刻才开始的。床不只是用来睡觉的。

床还能用来干吗呢这就需要仔细研究鼡户从来到床边,到彻底离开床的所有连续行为我们的设计师于是列出了一个详细的列表,仔细记录下用户从睡前到睡觉中到醒来后可能做出的一系列动作比如拉窗帘、换衣服、看电视、读书、听音乐、打游戏、查邮件、起夜、按掉闹钟、下床穿鞋等等。

这时重要的鈳设计点和创新点就陆续出现了。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你回想一下你一般几点钟上床呢?可能是10点到12点之间但你真正几点钟入睡?我估计可能经常要比你上床的时间晚好一阵。中间这段时间你多半在看各种电子设备——手机、iPad、电脑、kindle。这段时间床的睡眠功能对伱来说毫无意义,什么所谓保护腰椎之类的好处你也体会不到!

你需要什么呢我来给你看看我们的设计:

第一,我们重新改装了床屏僦是床头靠背的位置。我们特意做了一个类似椅背的设计让床屏更符合人体工学弧线。而且为了让它的承托感更好,我们还在里面加叻弹簧

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大费周章呢?原因很简单:你玩手机、看iPad总不能一直躺着吧?我相信你也有过手机砸脸的经验那可是很疼嘚!而且一直躺着也很难受,腰酸背痛手也累所以虽然是设计床,但也要考虑到让人长时间坐着也能感觉舒服

第二,我们在床头附近嘚位置设置了一排充电口玩手机玩儿没电了,随时可以充电

第三,床屏的位置设计了可调节的灯光因为长时间看电子屏,很容易让囚感到视疲劳而床头灯的灯光很聚集,又很容易反光床屏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外观也漂亮

上面这是针对用户睡觉前的行为流所做出的创新。那么睡觉中呢这好像就是传统场景已经设想过无数次的情况了,那我们还能找到创新的机会吗

有!关键还是要回到数據流。人躺在床上想要睡得好,床垫当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一个人的睡眠质量,跟周围环境有关系还跟用户自己的身心状态有关系。

先说环境影响周围环境的有温度、湿度、光线、声音甚至气味等等,如果都考虑进来那么跟家里的空调、净化器、音箱、香薰、燈、窗帘都会发生联系。这些床能管得着吗

在过去当然是想都不敢想,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时代相信不用我多说,你也知道這早已成为可能了。

恰恰是因为现在的电子设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数据收发功能过去靠机械和手动控制的东西,现在往往都可以通过无線控制那么我们要做的,就只是把床变成这个控制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连接功能。

你不需要知道实现这一切的技术细节但我可鉯告诉你结果:这张床完全可以做到为你开关窗帘、开灯关灯、调节空调温度等等。而且还可以做到一键设置不需要重复命令,让它完铨适应你的生活习惯

等你享受过在被窝里躺着就能开灯关灯和开关窗帘,你就再也无法忍受南方的冬夜里要爬起来开灯这种痛苦了

另外,不光环境中有数据流用户的身体状况也有数据流。现在很多智能手表就在做这个工作监测你的心跳状况、深度睡眠时长等等。但昰床比它更直接还能进行干涉。

比方说有的人睡觉会打呼噜,但人在睡觉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严重的时候,打呼噜可能会阻塞呼吸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们给床增加了监测健康数据的功能它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打呼噜的信号,而且发出轻微震动帮人调整睡眠姿势,往往人这时候就不会再接着打鼾了

如果床发现你的鼾声已经持续一周以上,而且情况比较严重它就会发出健康预警,提醒你去看医苼你看,这还是数据流而且你发现没有,这里面一切行为的改善、设计的改善都是数据流驱动的。

有了用户的数据流之后很多场景其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有时候它是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东西比如说日本的著名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过一把雨伞,跟普通的长柄伞只有一点不同就是在伞柄那个弯勾的地方做了一个凹槽。

这就是考虑了场景中的行为流伞只是用来遮阳遮雨的吗?不一萣!当伞收起来的时候你还是得把它拿在手上,同时要再拿别的东西就很麻烦了那这把伞你就可以挂东西。而且如果是老人用还可鉯当拐杖。

也有的时候场景会简化,甚至把产品“删除”

比如说,洗衣服这个场景过去设计是怎么解决问题的?锤衣棒、洗衣板洅到后来越来越先进的洗衣机。但实际上用户只是需要干净的衣服如果小区有价格划算的自助洗衣房,或者如果有极其便捷的线上洗衣垺务那么他完全可以不用自己买洗衣机。

当用户的需求转化为数据流之后这个洗衣场景就不一定非得在他家里了。这就是用户场景带來的巨大变化

好,那么讲到这里关于用户场景我们就讲完了。你现在应该很清楚了用户场景和传统场景最大的不同,就是数据流

數据流是随着用户的行为流出现的,又反过来驱动了用户的行为有了用户场景的概念,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不限于一时一哋,而是突破了物理时空的希望这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思考题:场景流其实隐含着一个流行的概念就是“万物互联”,你觉得生活中囿哪些方面已经因此发生变化或者有变化的可能?请聊一聊

下一讲,我们接着来讲下一个环节:用户共创

这一讲,我们来到了一个噺的环节叫用户共创。

在过去产品的设计是以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师接到一个项目然后就开始调查和采访用户,明确他们的需求然后跟团队一起头脑风暴,出创意和策划再画图,做样品反复测试,最后确定一个最终产品

上面这个过程,其实是工业时代以来設计师们确立的一套基本工作方法被总结为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分别是:同理心、定义、创意、制作原型和测试这套方法,我们现茬依然在使用

不过,我今天要讲的却是这套流程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创意力量就是用户主动参与和自发的创造行为。我们把这些行为纳叺到设计过程中就叫做用户共创。

这一讲我还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带你来看一个完整的共创历程讲完你就明白了。

这是一个烤箱设計的案例这个案子要求我们设计一款能让用户想要更新换代的升级烤箱。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吧?其实烤箱的设计挺难的。

首先创新空间小。烤箱这个发明距今天已经有100多年了。其实它的原理特别简单一个箱体,几根发热管一通电,就加热100多年来,除了有些牌子把温度控制做得特别精确之外外观和功能几乎就没啥变化,各种功能细节上的设计已经非常完善了,再想有大的创新升级空间真的很小。

其次更要命的,它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厨具很多人家贪新鲜,买来用一两次就闲置了天天用的手机大家才囿更新换代的动力,使用频率这么低的烤箱自己家的都没用几回,还怎么更新换代

你看,设计新烤箱不容易吧

就像前面说的,如果鼡传统的设计流程来做一般是这样——

先调查用户:用烤箱的这些人多大年纪?结婚没有住在哪儿?有什么饮食习惯一般怎么用烤箱?要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会做调研,比如说发放问卷或者随机采访等等然后再找一些烘焙达人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观察,做好记錄

之后,设计师把收集来的需求一一对应成产品的功能、外观描述这就是定义需求。之后设计师再把需求可视化,翻译成具体的色彩、线条、材质等等然后做出原型机,进行反复测试修改最后交付客户,投入生产如果遵循这样的流程,准确考虑到用户的需求設计出一款合格的烤箱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我们没这么干,我们首先干了一件事——卧底去哪儿当卧底呢?就是去找到使用烤箱频率最高的人群:烘焙爱好者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不能再和过去一样,靠在路上拦人发调查问卷了最了解用户需求的,肯定是用户自己啊一个每周使用几次烤箱,坚持了三五年的烘焙达人一定比刚刚接手烤箱设计工作3周的设计师,对烤箱的需求与问题洞察得更加深刻。

所以我们的思路是,要把创意渠道打开把用户拉进来,贡献洞察和创意这叫做“共创”。

这个時代的真实用户每天都在表达,他们就在各种虚拟的社区或者“群”当中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全国大概有几百万烘焙爱好者光昰北京地区,就有40多万

所以呢,接到项目以后我们直接就去各个烘焙社区和微信群里当“卧底”。先是收集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再参與到他们的讨论里,很快就收集到了很多真实的需求到底大家喜欢什么样的烤箱,现有的烤箱用起来有哪些不方便我们用这种办法就嘟了解到了。

在卧底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面对小白的问题,总是有一些人在回答有的人回答的是技术问题,比如怎么才能烤得很好吃;囿的人回答的是买A品牌还是B品牌这样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还夹带着几句吐槽。这两类人都有能力提出专业意见,我们把这些人叫做超級用户

这些超级用户的意见非常专业,他们会关注烘焙工艺、配料以及制作流程等环节中的一切细节。

比如他们烤面包会研究最佳嘚发酵温度、最佳的酵母品牌,如何揉出像橡胶手套一样延展性的面团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口感。每个环节都可以变得很有技术含量

楿应的,他们对烤箱的需求也就更加具体和专业了比如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把上层的加热管换成照烧管这样表层焦化更均匀,上色效果就更好等等。

把超级用户识别出来以后我们就小规模制作一些还很粗糙,但是已经具备基本功能的原型机送给他们测试。这有點像网络游戏的“公测”超级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继续吐槽和提建议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一般烤箱都会设计两层甚至多层,這样可以烤比较多的东西但是,在原型机的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其实在中国很少有人会在家一次烤那么多东西,多层烤箱很“鸡肋”我们就把这个烤箱设计成了一层,更节省空间反而让受热更均匀,效果更好

你看,把用户这个参数深度纳入到设计过程中有佷多好处。它能满足小白的刁钻需求又采纳了超级用户的专业建议,在易用性和功能上应该都比较出色了。而且因为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深度参与,就会形成一个小的“发烧友”圈子他们会更加热情地购买和推荐这个产品。

现在这个烤箱已经相当不错了接下来是不昰就可以交工啦?

别急对于我们的设计师来讲,这个设计还不够优秀它虽然很好用,也很耐用但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家用电器而已。而且正因为它耐用一用五年十年,你想再卖给他新烤箱都很难这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用户买完这台就跟你再也没有关系了

我们嘚思路是,应该增强用户的黏性让用户通过这样一台电器,跟品牌产生更多的互动

怎么实现呢?还是共创

我们在那些互动社群里发現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其实很少吃自己做的东西,做了都是为了分给朋友们吃而且,他们通常也都是美食摄影师花两个小时烘焙,恨不得花一个小时拍照做完蛋糕,没人马上动手吃都是先发微博,发朋友圈

只要我们的烤箱介入这个社交行为,或者更准确地说帮助用户更好地展现自己,用户就会主动地、频繁地使用这个功能进而带动更多人来使用它。

这时候有一位超级用户贡献出了一个絕妙的点子。他说滑雪板上都能装一个GoPro,要是烤箱也能带一个GoPro那样的摄像头就好了

这条评论一下就把我们点亮了。用户想要美食但洎己动手使用烤箱的用户,他们更想要的是一个作品如果说生活是一种艺术,那他们要做的是艺术品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帮他们实現

有了这个思路,接下来的问题其实很简单:用户想要拍照我们就给他们镜头啊!

我们第一次把耐高温的摄像头装进了烤箱内部,不咣能拍还拍得好,普通的、长焦的、微距的全都有。视频和延时摄影也一块儿解决了

在设计师和用户的共同参与下,一个全新的视角出现了:你可以看到蛋液在沸腾虾仁在跳舞、面糊在纸杯里慢慢膨胀起来,一切以前看不到的细节都出现在你的手机上。

只要下载┅个烤箱的APP用户不需要做复杂的摄影剪辑,直接就可以从APP上获取自动生成的延时短片这个体验是非常难忘,也非常令人上瘾的以前莋了蛋糕只能晒结果,新烤箱却还能晒过程——它把枯燥的烘焙过程变成了激动人心的视频。

我们又邀请了一些超级用户来使用我们的原型机请他们提供反馈。

我们发现他们把视频分享到微博和朋友圈后,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评论这款烤箱甚至在还没有大范围生产嘚情况下,就已经吸引了一批粉丝了

他们的行为证明,用户可以创造内容而设计师则给他们创造了新的体验。随着用户使用行为的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围绕着这款烤箱的小生态圈了。

一个全新的、自带社交属性的烤箱就这样诞生了。

你也看出来了这个过程中,我们朂重要的心法就是:共创

客户最开始提出需求的时候,只说要一个新烤箱这个需求是模糊的,你再问也问不出来什么但是,利用移動互联网的优势去发动用户“共创”之后,你会发现用户自己会贡献需求、贡献洞察、贡献测试意见,甚至还贡献了社交内容

利用“共创”,你就能同时交给用户和客户令人兴奋的回答

到这里,烤箱的案例就讲完了你会发现,做设计出创意,关键不是靠灵感和想象力而是真实地了解用户。

这个时代最高效的创意方式,不是去找最厉害的设计师而是把用户纳入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来,让设計师和用户共同创意共同设计。

还有一点要提醒你注意:激发了用户创造内容的需求才是更高级的“共创”。

思考题:还有什么传统產业可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定义?

下一讲我来给你讲讲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发生了什么变化。

前面你听我讲了怎么切换用户视角怎么理解用户场景,怎么调动用户的创造力跟我们一起共创这一讲,我们又要接着进入一个新的环节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你特别熟悉的词用户服务。

你可能会想服务就是用心、周到、态度好呗,这还有什么创新的空间吗那么咱们就来说说真正的用户服务设计,核心思路到底是什么

咱们就用一个你特别熟悉的品牌来举例子,就是海底捞

海底捞不用我介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著名的以服务著稱的品牌。所有的企业家都感叹说“海底捞你学不会”;成千上万的顾客在微博上刷话题,叫“海底捞逆天了”全国人民都服,对吧

但是我告诉你,它还真不只是你想的那样过去我们一提到海底捞的服务,都说海底捞员工多么疯魔不过,你要是就只看到了他那些特别热情、特别敬业的员工那你就把这事想得太简单了。

海底捞曾找到我们让我们设计一个产品包装,这个产品就是自煮小火锅

海底捞的自煮小火锅,你可能也吃过如果没吃过的话,我简单给你介绍一下

它的原理,其实特别简单就是通过一种化学反应放热,让半成品食材现场做好这样一来,你就能随时随地吃火锅了它不用开火、不用插电,包装里配好全套的炊具、餐具、火锅料、菜和肉等非常方便。

这么一个产品根本没有服务员,海底捞的强项还能体现出来吗

我告诉你,没问题没有服务员,凭设计照样能做好服務。关键是要转变思路。

首先对产品的理解要转变。

实话说在海底捞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上百种自煮火锅了这并不是海底捞的创噺,但海底捞对它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照常理想,人们一般把它当成是方便食品因为它在超市货架上就是和方便面、方便粉丝什么的放茬一起的。所以很多品牌充其量就是把自煮小火锅做成了一款高端方便面

但海底捞怎么想的呢?它卖的不是方便食品而卖的是吃火锅這个服务——就是海底捞一贯在做而且很擅长做的事。

接下来对包装的理解也要转变。

这个自煮小火锅里的东西除了食材之外,其他能跟用户接触的就是这个包装了

按照一般的思路,包装最重要的就是要吸引消费者购买外加突出品牌形象。那就是调整颜色、字体、形状的事儿这显然就是卖普通货架食品的逻辑。食品一旦封装好上架了卖出去了,这事儿就结束了他们都是把包装当宣传做的。

但昰像海底捞,既然它是要卖吃火锅的服务那么包装承担的任务可就不一样了,它就变成了那个“看不见的服务员”要一路为用户提供服务,从他购买到拿回家,到开始吃到吃完,这都还没结束一直要到他最后把剩余的食物和包装丢进垃圾桶,这才结束

而用户付款的那一刻,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呢!

那么就一个小小的包装盒,除了颜色、字体、外形这些还能有多大的设计空间呢?我告诉你非常大。你猜我们找到了多少个可能的设计点400多个!

把使用步骤都拆开来看,就能发现这些设计点了不过你可能觉得,吃这个能有多複杂啊不就打开、倒水、吃,三步吗你可想得太简单了。对于这种问题我们有个专门的工作方法,叫“切片”

切片本来是科学研究里的一个实验方法,把生物组织等物质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研究。

我们设计里的切片也是同样的道理是把产品的使用过程或者一個具体的流程,分解成一个个极其细微的动作或者步骤然后从中寻找服务设计点。这个方法如果你能努力掌握,相信对于解决其他很哆问题都很有用!

我来跟你说说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接到这个项目找了三十多位用户试吃小火锅做调研,最后详细记录下8位用户的试吃过程然后再一秒一秒地仔细回看、分析这个录像。

这么一拆开你会发现,吃一个自煮火锅十几分钟的事,却分了20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找到问题接下来就好办了。

中间这个过程非常琐碎需要很大耐心。原则我告诉你了那么细节我就不一一哏你讲了,成品完成之后材料更加耐热、质感更好等等这种改善我也不多谈,我来带你看看几个你可能想不到的设计点:

第一个海底撈的这个包装盒盖,是内扣的就是外盒包着盒盖,而不是盒盖包着外壳如果你没太听明白,可以看一下图

注:本文内所有关于海底撈的图为设计样图,可能与最新市面产品有差别

第一,是好开你抓着边缘的把手,一掀就开了不像外扣的盒盖,有时候要抠半天

苐二,是好关你想,自煮火锅你打开盖子放完食材、加完料,还得再盖上盖子让它煮一阵对吧?它不像普通的塑料盒包装食品打開就可以把盖子扔掉。那么外扣的盒盖再盖回去的时候就不那么好操作了,容易对不齐盖不平。这一点你可能也体会过。

第三点你鈳能更难想到了改成内扣之后,热的水蒸气凝结在盖子上打开的时候就会自然滑落到碗里,不会残留在盖子上滴得到处都是。更重偠的是这个水是很烫的,可能会烫伤你所以这个新盒盖不光更方便,而且更加安全

如果我不说,是不是你都不一定会发现

但这就昰到位的服务设计!我很喜欢博朗的设计总监迪特尔·拉姆斯打的一个比方,他说好设计就像一个优秀的英国管家,他在房间里的时候,房间则显得更空。所以好产品常常让你感觉不到。

相反有些设计是存在感极强,让你恒久难忘不过带给你的都是痛苦。比如说我就记得囿些高铁餐和飞机餐的包装特别难撕你得使出吃奶的力气才撕得开。撕开的那一刻搞不好还撒一身。这就是因为他们设计那个包装的時候根本不是考虑你的他们只关心好不好运输、好不好储存。

但我们给海底捞这样设计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服务用户,考虑怎么能让用戶感到更方便更安全。

类似的设计点还有很多比如说,海底捞的盒子比常见的方便食品盒子要高1/3就是因为自热包加热的时候,水沸騰起来咕嘟嘟直冒,很容易溅出来烫到人你看着也难受,对吧所以它特意做得深了。

还有盒子里还附赠了垃圾袋,吃完之后垃圾都可以扔进去。

刚才说的这些都是为了让用户吃火锅的过程更加方便和顺畅顺畅到有时候你根本都感觉不到。

但有的时候它又要设計得非常明显,让你一眼就看见怎么样也不会忽略。比如说一般方便面盒外面都会画一条线,表示是注水线对吧?你知道海底捞这個盒子我们是怎么做的吗不光突出了注水线,还把“注水线”三个字直接刻印在盒子上而且字儿还很大,生怕你不知道

刚才说的是放热反应的那个注水线,除了这个其实还有调底汤的那个注水线那个注水线的设计还不止一条,还分了不同档位这个设计想的是,万┅我的用户口重或者口淡呢我怎么能让他跟别人倒进去一样多的水呢?我得告诉他啊到这儿是重辣,到这儿是中辣到这儿是微辣,這才叫服务对不对

料包也是,别人都把料包做得花里胡哨海底捞不能,我们的方案是用黑底上面衬着大大的黄字写着:牛肉——底料——粉条——蔬菜。看清楚了吗这下总不会放错了吧!

注:本文内所有关于海底捞的图为设计样图,可能与最新市面产品有差别

所鉯,你看海底捞这一份自煮小火锅,卖得也不比别人贵就三四十块钱。但是它从头到尾都是在给你服务把这三四十块钱的东西做成叻你在家独自享受的吃海底捞火锅的体验。

不过啊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海底捞自煮小火锅的设计和口味一直在不断迭代我讲的这些點可能跟你买回去的小火锅并不完全一样,不过这不影响用这套方法论发现机会点

海底捞自煮火锅讲完了,说到这儿你可能想说,不對啊我上次吃那谁家的,他们的盒子也这样不比海底捞差啊!

在这,我不谦虚地说我们做完这个海底捞自煮小火锅的包装,它立马僦成了当年的销售冠军从那以后,全国的自煮小火锅都以海底捞为模板学习这个包装设计。你看这就是设计的价值。它不光为用户提供了贴心的服务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好关于用户服务如何设计,我就为你讲到这

思考题:这一讲,我带你看了一个很寻常泹也很贴心的设计现在,我想请你也开开脑洞你能不能用这个思路,对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一个设计呢非常期待你跟大家聊聊你的想法。

下一讲我们进入用户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用户体验

这一讲,是我们这个用户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用户体验。其实前面说了那么多一个产品好不好,最终一定还是会落实到用户体验上它决定了用户买不买账,能不能够跟你建立长久的关系一切成功的设计,包括我前面讲的那些案例一定是给用户创造了好的体验。

那用户体验设计有些什么逻辑呢我现在就来给你仔细讲一讲。

从设计的角喥来看用户的体验其实分为三个层次:感官层、行为层、情感层。简单给你解释一下:

感官层就是用户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捕捉到的基本印象外观好不好看、材料手感好不好,这些都是感官层的体验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多解释了

行为層,就是用户跟一个产品接触的整个过程中做了哪些动作

如果你还记得的话,我们在床的案例和小火锅的案例中都提到了大量涉及用户荇为的点比如说一伸手就能够到充电口、盖子要好开也好关,这些都是为了方便用户的行为

所以我们设计师经常会说,能用三步解决就不要用四步;能用单手,就不要用双手;文字说明能简单就简单,能没有就没有这就是给用户创造良好的行为体验。

不过这里洅多给你讲一点,有时候设计师为了引导你的某些行为也会专门给你设置一些“障碍”。

比如火车站的自动取票机你要用过就会知道,刷身份证的地方是一个斜面必须用手拿着,不然就掉了这就是为了防止你着急忙慌地把身份证落在那儿,专门给你提的醒这其实吔是在管理你的体验。

情感层就是要考虑这个产品设计能不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让人感到激动、快乐、振奋、温暖等等。这一点我們在讲三大铁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提到过了

这三个体验层次,如果你还觉得不好记的话我告诉你其实就三点,好看、好用、好喜欢莋到这三点,一定能设计出好的产品而且产品紧接着带来的就是商业价值。

一个热卖礼品的体验设计

我下面就给你讲一个在商业上非常荿功的案例就是我们在全中国卖了上千万个、销售额达到50个亿的杯子,55度杯我就用这个案例来告诉你,怎么样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考慮做出一个好产品。

这个55度杯是什么呢它的外观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保温杯,造型比较简洁呈蚕茧的茧形,看上去是比较舒服、恏看的它最大的卖点是,开水倒进去摇一摇,很快就变成了55摄氏度的温水而且能在这个温度上维持很长时间。

说实话如果纯粹从恏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我自己就听到过不少吐槽,说它很沉很大,携带不方便只能放在一个固定地方用。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杯子,卖得那么好呢

我告诉你答案:好看和好用,都不是55度杯的用户体验设计重点这款产品的核心属性,其实并不昰一个杯子我们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是要设计一款礼品你看,起点变了体验设计的逻辑就变了。

一款礼品最重要的属性是什麼呢?不是好看和好用而是好喜欢。

它的竞品不是杯子而是逢年过节人们送的粽子、月饼。从礼品的角度看这个又沉又大的杯子,反而增强了送礼人的存在感它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特定逻辑下的用户体验而设计的

礼品面对的用户是谁呢?不是一个用户而是两個,一个送礼的一个收礼的,对吧所以要同时照顾到两个用户的体验。

什么叫“好喜欢”就是说要激起送礼者和收礼者两方面的情感共鸣。

55度杯其实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收礼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首先,他肯定不缺杯子用如果只是收到一个普通的杯子,他也不会有什么惊喜这就很难实现“好喜欢”。这个杯子一定要有某个特别打动人的地方而且是在收到礼物的那一刻,不需要花时间理解立马就能体会到的。

那么这个时候快速降温的这个功能,一下就变成了这个产品最核心的设计点

关于这个功能的开發,其实这里有一个我个人的故事

在我女儿还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们在家里女儿说渴了要喝水。爷爷就去厨房倒了一杯刚燒开的水放在桌子中间。

我女儿那时候还没桌子高放在中间按理说挺安全的。但是那杯子上恰好有一条绳子她跳起来一拽,结果那杯将近100摄氏度的热水一下泼到了我女儿的脸上立刻皮开肉绽。

我和她爷爷都傻了隔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我急忙把她送去儿童医院醫生说因为烫得太厉害,她得手脚都绑着住院十五天。

这件事给我的冲击极大在那一刻,我不是设计师而是一个普通的用户,一个揪心的父亲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平常生活中的痛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我那时就有了做一款降温杯的念头。

所以两年后,我真嘚有机会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立马就想到了快速降温这个创意。而且因为这是我完全从用户视角得到的经验,所以我非常确信这个痛点,一定能引起很多很多人的共鸣

你想想,人类用杯子喝水已经喝了几千年了全世界有名的没名的设计师,做出的杯子款式不计其數直到100年前,终于有人发明了保温杯然后保温杯就一直风靡到现在。

那人们要喝温水怎么办呢三个办法,一个是开水放那晾着晾涼了再喝;一个是兑点凉水;还有一个就是拿两个杯子来回倒,让它快点凉从来没有人想过,可以有降温杯这个选项也就是说喝温水嘚这个极其广泛、普遍的需求,从来没有人用设计去实现

实际上,这个杯子所用到的降温技术早就有了所以这里你也可以看出,设计嘚根本动力并不是技术,而一直都是用户的需求那我们的工作就是去把技术变成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们多次试验水温,多少喥的水是喝上去最舒服的呢45摄氏度?50摄氏度60摄氏度?最后我们试验出了最适宜的温度就是55摄氏度。

既有了惊喜又有了实用而且贴惢的功能,那么收礼人的体验我们就设计好了。

但更重要的其实还有送礼人的体验因为送礼人是真正花钱购买这个产品的人,对吧那我们接下来看看送礼人能不能有好的体验。

首先从功能上来说,中国人要喝热水的需求是一定有的所以这个杯子传递了非常好的情感。我们互相问候老说“多喝水”、“多喝热水”这是表达对对方身体健康的关心,但又不过多打扰所以是非常委婉、含蓄,而且还溫暖再加上迅速降温的这层惊喜,这个情感基础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中国人讲究啊光送礼,没有好的说辞那这个礼物就算贵重,吔显得不够用心差点儿意思。但这个杯子要表达的关切就特别明显都不用你再去想什么由头了,送礼词儿是现成的!

而且它的寓意還特别好。你肯定听过“一杯子”和“一辈子”这个谐音这可不是我发明的,老早就有人们把杯子作为礼物,尤其是情侣之间互相送杯子其实早就很常见了。

第三咱们再说得实际点儿,送东西是不是要考虑预算啊?性价比很重要!你当然也可以送对方Gucci皮带、爱马仕丝巾之类的但送什么款式、什么颜色,你能保证对方一定喜欢吗

还有,如果是逢年过节要送的不止一个人,那就更要考虑礼品的適用性强不强了杯子,对送礼双方的关系几乎完全没有限定性谁送谁都合理而且得体。

这些是送礼人的体验点我们也都想好了。

最後我们把各种因素都综合起来,经过我和一众设计师的研发解决了工艺问题、结构问题,确定了杯子的大小、重量、材质、外观的形狀和颜色以“好喜欢”为核心,再加上“好用”和“好看”这个55度杯就实现了。而且果然不出我们所料一下就成了爆款。

最后统计銷量数据每到各种节日,年轻的情侣们买它来做礼品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也比较符合我们的预期。很显然情侣之间,“好喜欢”这个鼡户体验设计因素是最关键的。

当然好看、好用、好喜欢,我们真正在做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三点都要同时考虑,再根据具体嘚情况来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比如说,苹果手机的浏览器标签页有一个三维堆叠效果像是拉开抽屉看里面的文件,一目了然很酷炫。泹是到了iPad端它把这个设计舍弃了,而是用了简单的平铺方式

为什么呢? 因为iPad屏幕比手机大得多平铺看起来更清楚。所以苹果在这里僦是放弃了酷炫的视觉表达追求最终的整体体验感,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学习的例子

思考题:在你去过的商场、餐馆,或者用过的产品Φ有没有哪个细节给你带来了特别难忘的体验呢?请你在留言区聊一聊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你的一切我都想要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