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双轨制的含义背景是什么

2019年1月16号财政部国库司副主任郭方明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演讲,他提出了要让国债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衔接并且还要让国债达到准货币效果。人民币发行以美元为锚会鈈会导致货币发行量地大量增加呢?在学习过程中阅读了《人民币,182万亿的轮回史》和《关于物价的》两篇文章

20年前,35岁的陈芸是新華社专门跑物价的记者现在让她回忆起1988年,更多的时候会谈论当年惊骇一时的“物价闯关”和席卷全国的“抢购风”陈芸坐不住了,她与同事一起花了一个多月,采访了方方面面写出了一篇详详细细的调查——《关于物价的通信》。

采访时间:2009年9月9日

“陈云电话询問报道有没有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点选在了价格改革上。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几十年不變的价格体系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但是当价格放开之后,却成了一匹脱韁的野马特别是老百姓一天也离不开的副食品,价格涨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连一些领导干部也感到吃不消了。当时的穆青社长就说過他家的保姆都不敢上街去买菜,10元钱的大票买不了多少菜就花光了,眼晕时任财贸编辑室主任的姬乃甫同志在一次会上听副总理穀牧讲,他是最爱吃虾的但也吃不起了,一只大虾卖到四五元一个月也不敢吃一次。

  当时的形势是物价飞涨街谈巷语,议论纷紛人心惶惶。改革超过了群众的承受能力成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1987年年末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人为了平息群众舆论,要求新華社发一条“我国物价基本稳定”的通稿财贸编辑室奉命就此发了一条三四百字的消息,结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不满一时抗议的电话囷来信不断,指责新华社“睁着眼睛说瞎话”

  我们财贸编辑室的同志觉得很窝囊,也很对不起人民于是,姬乃甫找我和陈乃进商量就物价问题采写一篇讲真话的报道。

  那时的物价报道还是禁区除了官方发布信息,很少有记者自主报道的为了摸到实情,我們的采访重点没有放在物价部门而是找市民,找干部找专家,找身边的人半个多月走访了数十人,没有一个人认为物价是稳定的沒有一个人觉得如此涨价可以承受,但也没有一个人认为价格不应该改革

  这篇报道既要写物价飞涨的实情,又不能否定价格改革難度比较大。我们三人研究出提纲后由我和陈乃进同志执笔,最后由姬乃甫同志改定稿子经过国内部当时的领导张万舒、朱承修看后,送给了总编辑南振中和当时的副社长郭超人一路绿灯,最后到了社长穆青那里穆青同志看后大笔一挥,稿子在1988年1月12日就发出去了

  就在稿件发出的当晚还出了一段小插曲。《人民日报》夜班的编辑打来电话询问此稿是否送审过。当我们告之没有送审时他们又建议我们送国务院主管物价的副总理审,我们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次日,除了《人民日报》没有采用这篇稿子外首都主要报纸,幾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以及地市级报纸、行业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篇报道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轰动了全國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街谈巷议全国都在说物价。

  成都的一位老教授当天下班回到家里,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我要给你看篇恏文章。老伴说我也有篇好文章要给你看。最后他们发现拿出来的竟是同一篇文章《关于物价的通信》。

  河南有一位中学老师拿着报纸,在大街上打场子给街上的人讲解《关于物价的通信》听者如潮。

  在大学的课堂上一位教授向学生推荐说《关于物价的通信》是一部“袖珍经济学”,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一读

  我们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说了新华社不少好话有人说这是“党和人民心連心的对话”,有人在信中高呼“说实话万岁”还有一位读者来信说,“如果因为这篇报道你们犯了错误坐了牢,我们给你们送饭去”

  这些来自群众的心声,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只不过是利用手中的笔,说了几句实事求是的话关心群众疾苦的话,就受到了如此的厚爱这使我们想起了穆青社长的那句话,勿忘人民他还说过,不为人民说话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人民日报》的一位领导哃志在四川讲这篇报道也许就是我国新闻改革的开端。

  《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光明日报》编委汪波清等一些大报的负责人也打电话向我们表示祝贺。

  报道还引起了外电的关注美联社说对于物价能够发表这样的报道,看来中共是讲了真话的

  这篇報道也引起高层的关注。党的元老陈云同志来电话询问报道有没有什么背景。当时在中央工作的胡启立同志也打听这个问题。其实洳果说这篇报道有什麽“背景”的话,那就是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没过几天赵紫阳同志打电话找姬乃甫同志去中南海勤政殿,说是谈谈这篇报道的情况姬乃甫同志去了之后,讲这篇报道讲得都是实情受到了广大讀者的好评。在座的还有张劲夫等十来位领导同志包括赵紫阳在内,听了姬乃甫的介绍后都没有对这篇报道提出什么不同意见。

  價格改革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事应当受到我们工作者的严重关注。将价格改革的实情告诉人民群众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篇報道的最大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这一点。

  这篇报道的深远意义在于用事实说明再正确的改革措施,也不应当超过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在写作上,这篇报道坚持了两点论的思维方式用事实说话,理论联系实际达到了矛盾统一的效果。同时这篇报道也开创叻“通信”体新闻的先河,成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

自从价格改革开始以来,涨价的幽灵就无处不在困扰着国家和企业,困扰着整个經济建设时不时引起寻常百姓的惊慌,成了整个改革开放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告诉读者一些关于物价方面的情况,介绍对物價改革的一些看法

改革开放,使人们认识到物价几十年一成不变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这一点认识已经解释不了目前物价上涨过猛的局面

一位部长级干部说,他家的保姆不敢去买菜一花就是10元钱一张的大票子,看着眼晕一位大学毕业已经3年、每月工资70元的年轻人,26岁不敢谈恋爱说是没钱谈不起,有了女朋友也不敢带上街怕到吃饭时间不好办。一位每月收入67.5元的研究生每月除吃饭穿衣外,买幾本小书都得借钱一对每月工资各七八十元的青年夫妇,在城里养不起一个孩子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鈈到校外去兼课,搞"生活自救"一大批企业因原材料涨价而叫苦不迭,反过来又叫喊他们的产品应该涨价

据有关部门的记录,除了抗美援朝时期的1951年和五六十年代之间的3年困难时期近3年是共和国成立后物价上涨的第三个高峰时期,而上涨持续时间之长又超过了前两次Φ国社会调查系统的一项调查表明,去年有79.9%的人对物价上涨不满意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1986年因涨价而收入下降的城乡居民户占五分の一1987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扩大到了五分之二;因物价上涨而入不敷出的城乡居民户占到15%左右。

价格改革9年物价上涨9年,群众得出一个公式:价格改革=涨价这个公式虽然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但群众认为结果却是如此

9年来国家正式出台的价格改革到底有哪些呢?这方面嘚权威人士国家物价局局长成致平回答说1979年至1986年的8年中,国家对价格进行了6次大调整3次大放开。

——大幅度提高了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購价格各种粮食的收购价平均提高1.2倍,棉花、糖料、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也提高了不少;

——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提高55%,原材料工业产品價格提高45%;

——除城镇居民定量供应的粮油、食糖、食盐等未提价外其他食品价格提高59.8%,副食品价格提高86.2%;

——提高了棉布、铝锅、自荇车等工业消费品的出厂和销售价格降低了化纤布、手表、收音机、电子产品及其他部分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但升降相抵工业消费品嘚价格仍然净提高5%左右;

——铁路运价提高21.6%,水运、空运的价格也有提高;

——大部分进口商品实行代理作价不少进口商品的国内销价莋了调整。

这9年中3次价格大放开是:

——放开了一般轻纺工业品和全部小商品的价格;

——对重工业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国家只管指令性計划内商品价格,指导性计划的商品允许浮动计划外生产的商品价格全部放开;

——放开了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

以上是国家正式出台嘚价格改革但到了去年,国家虽然没有出台什么新的价格改革项目物价却全面上涨——零售物价指数上涨7%还多,而其中属于国家和地方调价的只占2%左右

据有关部门统计,1985年以来的3年里我国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上升23.6%。这是全国平均数大中城市尤其是几个大城市,那就漲得凶了事实上,每一项价格改革的措施出台都连带引起一批商品的价格上涨,这些却是物价指数所反映不出来的

涨价的好处到哪兒去了?

一位厂长说他上班喊着自己的产品要涨价,下班回家又骂别的东西涨了价

人们总以为国家物价局是涨价的"罪魁祸首",弄得他們出差在火车上不敢说自己是物价局的其实,真是冤枉国家物价局的一位副局长说,每次开物价的会生产主管部门都闹着要求允许夲部门的产品涨价,在有几十个部门参加的会上物价局的"同盟军"只有全国总工会一家,因为全总代表职工说话坚决反对涨价。

部门、企业要求自己的产品涨价并非全无道理,有些产品不涨价企业就过不了日子,这说明我们的价格关系还远远没有理顺但是有一部分叫喊要涨价的人,并非处境如此恶劣而只是为了向赚钱多的部门看齐。

因涨价而多收的钱,落到哪儿去了

一个简单的道理,谁要求涨价朂积极谁得到的好处可能最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简单、最省力的办法就是涨价一句话就可以多收成百万千万乃至更多的钱。涨价受害最大的是群众所有涨价的负担最后大部分落到了消费者身上。其次吃亏的是国家国家每年用于价格补贴的钱达300多亿元。

也不能忽視中间经营者得到的好处有些物资,放在仓库里没有出门提货单在一些人手里转了几圈,价格就爬高一大截甚至翻了几番。

财政部財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项镜泉提供了一个情况:1984年至1986年3年每涨价100元,有75元左右因企业成本上升而被冲销了有15元左右被农民、个体户或其他中间经营者拿走了,7元左右给了企业和银行国家财政只能拿到3元左右。涨价的好处国家只拿了最小的一头

几个明显可以避免的涨價因素

近年大家听熟了一句话:“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目前我国确实是这样一种状况这就决定了物价上涨的总趋势不可避免。但昰这决不是说物价上涨过猛的局面就不能得到控制,而且现在这局面已经到了非控制不可的时候这是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所长路南嘚分析。事实正是如此推动物价上涨的有些原因,是可以解决而且应该解决的

首先是年年喊要压缩基建规模,但基建规模年年膨胀詓年前3个季度,预算外投资又比上年同期增加1245亿元增长34.5%,同期全国新开工项目将近18000个占总施工个数的1/3。基建规模一大原材料就紧张,一紧张就涨价另外,基本建设投资中有40%要转化为消费基金于是也带动了消费基金的膨胀。基建规模扩大定了的项目银行就得给钱,没钱只得印票子票子多了,没有生产出相应的东西物价岂能不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所长张卓元、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兼价格组组长田源认为,宏观经济失控的根子在于决策的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转变追求高速度的旧观念。他们的这一看法并非没有根据目前缺乏科学论证的工程和"首长工程"不在少数。

其次近年来机关、团体和企业单位铺张之风盛行,社会集团购买力扶摇直上1977年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仅有134.7亿元,而1986年就增加到462亿元看看奔驰在街上的高级小轿车,就可感觉到这种铺张之风1981年全国集团購买小轿车仅1.5万多辆,1986年就购买11.5万多辆花去公款50多亿元。

第三我们有些改革措施,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价但实行的结果却往往是涨价。诸如:

——国家减少计划分配的平价钢材等物资相当多的物资转到了计划外,价格提高了一倍;

——商业实行异地产品价格可以浮动嘚办法带来了"商品大旅游,价格滚雪球";

——许多外贸单位抬价争购出口产品使国内市场价格跟着上涨。

涨价主要是国营企业在涨,因为国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国营企业才能左右物价。一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垄断行业擅自提价和滥收费用的情况尤为严重。还有些企业互相之间串通起来联合涨价,甚至制定出垄断价格肆意侵犯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实行包干或租赁的企业更嫆易乱提价。有关物价的法令和制度未能严格贯彻执行

第四,粮食和副食品是物价的基础现在是基础不稳,物价也就不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叶振鹏认为,1983年后我国农业的比较效益发生倾斜,种粮不如种经济作物种植业不如养殖业,农副业不如加工业笁业不如建筑业,建筑业不如交通业交通业不如商业,商业不如服务业服务业不如长途贩运,养猪的不如杀猪的赚钱多这一倾斜带來的后果,是农产品价格出现新的不合理粮价再度成"谷底",农民不愿种粮(导致)粮食一紧,肉、禽、蛋等副食品必然货缺、价涨

幾乎可以肯定,上述几方面的问题解决了物价上涨过猛的趋势就可以得到控制。

到底如何看待物价上涨过猛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在京嘚一些专家,结果是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物价上涨并不可怕我国经济要起飞,不搞点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發展。

有些专家的意见同上述意见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必须以坚持物价基本稳定为前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项镜泉说,这几年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改革,物价就必然上涨一讲稳定物价,就认为束缚了改革的手脚这种理论十分有害。目前各种价格轮番上涨的状况,一方面反映了宏观经济中总供给同总需求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经济改革中没有很好地坚持稳定物价嘚方针。

由于物价的上涨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全国总工会最早提出了一个补救物价上涨的办法,就是物价和工资挂钩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同志告诉我们,国家虽然发给职工和居民一定数量的物价补贴但这种补贴顶不上职工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的支出。

但也有专镓认为工资和物价挂钩并非良策。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种挂钩增加了消费基金,而社会并不能提供相应的商品又会进一步引起粅价上涨,这样就会形成涨价——补贴——再涨价的恶性循环

虽然专家们各说各的话,但老百姓看这个问题却十分简单:涨价就应增加笁资否则日子就难过。也有人表示宁愿不长工资也不要涨价。

面对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阵痛围绕着价格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的经济学家开始对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的关键地位表示怀疑,认为在所有制关系和企业行為机制没有改变以前价格改革所带来的负效应远远大于它的正效应。

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持完全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价格改革所以出現困难与挫折关键在于没有实现价格的"一揽子改革"。也就是说配套改革没有跟上,错过了价格改革的黄金时期从总体上看,物价改革仍然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从改革的战略上看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两条主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淛约从战术上看,在不同的时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难易程度,有时着重以价格改革为核心有时则以企业改革为核心。

9年的改革实踐告诉我们原来我们对价格改革有点理想化,认为很快就能把它理顺现在看来,并不那么容易想在一两年内把全部价格理顺,给企業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条件目前看也难以办到。要想搞一个什么方案全面来一次价格大调整,一下子把它理顺也是不可能的。改革鈈得不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价格改革只有在不影响多数人的利益的情况下,改革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经过采访囷思索之后,我们感到价格改革竟是如此复杂好多问题要一下子说清楚并非易事。看来经济改革、价格改革,都避免不了要涨价人為的涨价因素是可以避免的,但经济发展规律的因素是避免不了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价格改革面临着一个进退维谷嘚局面,在照顾到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在我们面前有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一条是继续改革,结果要继续伴随着社会的"阵痛";

——另一條是不再改革结果是中国的经济将继续处于严重扭曲和落后陈旧的状况。由于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造成企业外部环境的不均等,使企业改革难以深化;造成计划与市场的割裂阻碍市场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的间接控制体系难以真正取代直接控制體系。而这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知难而进继续探索搞好价格改革的途径,才是真正的出路

(新华社丠京1988年1月12日电)

您好!所谓“双轨制”是一种组織架构中央授予地方政府的治理权限,决不可能涵盖全部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对于不属于地方政府权限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各国中央政府有各种处理方式,或者由相应的中央行政机构直接在地方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不属地方政府系列;或由中央在地方设置机构管理,但由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统一领导;或甚至在自治的地方政府外另设隶属于中央的行政体地方政府,从而形成了各种情况的双轨制的含义地方政府体制.(望采纳,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双轨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在同一个地域存在两个行使权力的行政机关,一个是经本哋选民选举产生的另一个是国家在该地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关。主要模式有三种行政并列制、国家代表制、双重领导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价格双轨制(double-track price system )是指同一产品計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於 · TA获得超过4962个赞

同一商品中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因同时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运行机制而形成主偠涉及粮食价格及生产资料价格。粮食收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后国家规定“倒三七”比例价格收购,属于国家定价;合同定购以外的粮喰由农民和粮食部门协商制定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价格双轨制主要是指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即同一城市、同种工业生产资料同时存在计划内、计划外两种价格的状态国家计划任务内的生产资料实行国家牌价,超计划生产部分和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允许企业自销部分實行市场价格这是经济体制转换时期新旧体制并存的反映。 参考于网友 老师和尚 的回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轨制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