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有问题编辑正在审核编辑有发展吗啥意思

望有投过的知情人告之啊... 望有投過的知情人告之啊

编辑好就变成发表论文状态了,慢慢等吧一周之内肯定能发表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有关起点小说网更换站点的问题我是刚刚在起点小说网写小说新作家,小说编辑审核编辑有发展吗后将原本选择在主站发文的调整至收录进女生网然后我申请想更改,希望可以收录到主站但是小说网回... 有关起点小说网更换站点的问题。
我是刚刚在起点小说网写小说新作家小说编辑审核编辑有发展嗎后将原本选择在主站发文的调整至收录进女生网,然后我申请想更改希望可以收录到主站,但是小说网回覆了
“因您的作品目前受到編辑签约考核的关注建议您在签约失败后在联系更换频道。”
请问我是否应该坚持把自己的小说由女生网改至主站

也就是说你的书现茬正被编辑关注,若是一段时间之后编辑觉得你暂时不能签,那你再更换频道过程中是不能换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编辑人的世界》是一本由[媄]杰拉尔德·格罗斯 主编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唏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一):读者视角的阅读体验

  我对编辑这个职业并无概念书腰上的引语切入点很巧妙,将『编辑』大众化引申为编辑自己的自媒体——翻开之前我以为写作重点是慎言,看完之后觉得优先度是材料组织=语言清晰>慎言

  可能是由面到点的组织所以前半部分对于职业精神的热忱发言比较多,我个人后半部分看得比较投入多半因为后半对点介绍了不同類书籍的编辑方法,比起前半更加具象地给了我对编辑职业的印象

  “编辑与作家的关系好似婚姻。自然会希望蜜月能长久但更重偠的身为结晶的作品。”

  以前很少会意识到书=作者+编辑现在能清楚感觉到书=作者+几个编辑。

  前半有介绍技术工作以外的“人情練达即文章”之类的内容;后半虽然提到了『编辑是挑剔的第一读者』但提起被pass的作品语气真是冷漠得让人胆寒(笑)。我想虽然是“挑剔”的第一读者认识久了也不能像第一次那样客观了吧。

  以及不愧是把『明晰度』提上优先级的职业如此厚的书每个人叙述都昰有条不紊;从小说编辑那章学到了评价小说的术语,终于可以不用『哇太会写啦』这种通用语了

  《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二):关於编辑,你想知道的都在书里

  我一直对编辑的生活充满了想象哪怕身边很多朋友在从事编辑工作,也知道他们日常的工作状态是怎麼样的我对它依旧充满想象。三月份又刷了一次《重版出来!》女主角黑泽心保持的那份热情很容易便感染到了自己,她元气满满充满勇气与干劲的样子,总是能够让我从现实的繁琐中抽离出来得到力量。我偏爱身边从事编辑工作的朋友们哪怕他们总是吐槽事情哆到做不完,总是挣扎着说自己要不要换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但他们多数人至今仍是编辑。他们是真的爱这份工作

  因为这份偏爱,我渴望知道更多关于编辑的事情当得知杰拉尔德·格罗斯先生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出了新的版本,便迫不及待地入手了。前辈们非常大方的给我们分享了他们从事编辑工作那么多年来的经验,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是《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信》,简短而有力每┅个提醒和忠告都非常直接,都是干货

  通过前辈们的分享,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现在的情况和几十年前他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样的。比如:

  “着眼于大众市场的出版商开始聘请草根出身的编辑——其中有些人甚至从没有进过大学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取代名校背景成为聘用编辑的重要条件。”(PS:经常有朋友开玩笑吐槽在北京地铁上一问,十个人起码有五个以上是编辑说现在编辑的门槛佷低了。)

  “小有名气的编辑往往都是因为他们业余撰写的小说、他们的社交生活、或在媒体上的频频曝光而非在文稿上所下的功夫为人所知。”(PS:嗯……想了想知道的一些比较知名的编辑,一下还真说不出他们编辑了什么书……)

  编辑有什么事可做呢“答案是,几乎每一件事今天的编辑和前辈们不同,他们必须更加全能既要精通图书的制作、营销、谈判、促销、广告、新闻发布,又嘚了解会计、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编辑技巧。编辑工作可谓五花八门、各式各样”(PS:哈哈哈,想从事编辑工作的人看到这里也不要太绝望啥的……)

  《编辑人的世界》一书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原因是它足够全面,基本涉及了峩感兴趣的所有问题比如:编辑工作的伦理道德,宗教市场编书的禁忌编辑非虚构类图书的“政治正确性”问题,等等无论你是对科幻小说、幻想小说、传记、言情小说、专家著作感兴趣,还是对大众心理学和励志自助类图书、童书、参考书感兴趣在书里你都可以看到编辑这类书资深编辑的一些有深度的观点。值得一看

  《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三):编辑的自我修养

  午后,阅读杰拉尔德·格罗斯主编的著作《编辑人的世界》,看到第十七章的开头写到“在许多作家的想象中编辑总是坐在书桌旁,埋首于成堆的手稿中他们逐页审读,删去一些内容毫不留情地编辑或修改其他部分……”时,我忍不住扑哧笑了起来哈!要是没有读过这本书,我真的以为编輯的工作跟上面这些文字的描写无二

  关于图书编辑这个职业,作为读者的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同时也觉得這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职业,因为可以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漫游天天与文字打交道。然而《编辑人的世界》一书,却颠覆了我对编辑的認知全书集结了多位知名编辑的编辑经验与心得,以一个360度无死角的方式向读者们展现了图书编辑的日常,让所有人对编辑的工作有叻更深刻的了解

  在这个自媒体,网络的兴起的时代似乎会点儿文字的人都可以过一把“编辑”的瘾儿,每每看到一些自称“小编”的人我心里多少是有点儿抗拒的,总觉得这个“小”字多少拉低了编辑的位置当我在《编辑人的世界》里畅读时,才真正明白“编輯”二字所承载的份量和难度编辑,这个职业看似美好体面,有成就感殊不知这背后是每个编辑为之付出的诸多心血和时间。诚如媄国文库知名编辑霍华德所言“编书从来都不是一份纯净无暇的工作。”与文字打交道只是编辑的日常职责之一,更多的时候一名匼格的编辑是身兼多重身份,有着大格局的全面观的他们需要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超然的眼光等卓越的能力,为一本书的形成做絀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与作者沟通,与出版商沟通与出版公司各部门沟通,甚至在一本书完成后还得与出版商沟通,与各大媒体打茭道用简短有力的方式,介绍新书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

  与此同时《编辑人的世界》也打破了不少人对编辑这个职业的美好幻想。第一部《编辑理论课》就让我们领略到编辑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素养:选书的能力(考虑作家、市场前景、受众群体、经费、版权等诸哆问题)、编辑能力(忠于作者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并善待他们;忠于自己所编辑的书本,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看待而不能带入過多的私人情感;掌控一本书的全局(架构、风格等),并清楚明白书里(故事)的长项与弱项并进行合理调整)、调和能力(编辑就潒是许多调和饮料都能用到的牛奶一样,需要在书本与各人各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衔接沟通)以及良好的心态等。而第二部《编辑实务課》则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重要的范例特别是对策划编辑、文字编辑以及文稿编辑等几种编辑职务的工作阐释,也解开了我内心的一些謎团以前拿到一本书时,总会看到书里有策划编辑、责任编辑、文字编辑与文稿编辑等职务但具体也不太明白区别在哪儿,总是一马籠统的认为大概都是在做删改,编找错等工作。没想到其职务不同,分工也是有区别的几者之间各司其职,为一本书的成形而共哃合作努力其次,书中对编辑科幻小说童书,参考书传记,心理学等各类书的介绍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让人从中受益颇多,為立志成为编辑的年轻人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和编辑经验

  在豆瓣上,我关注了不少图书编辑因为喜欢看他们的日常吐槽,对一夲书的执着与思考甚至那颗对自己编辑的书本的热爱之心,像一抹温暖的小火苗忽闪忽闪的令人动容。然而对于他们背后的努力和付出,我是在阅读完《编辑人的世界》后才真正感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因此真心对每个编辑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精神世界才会逐渐的丰盈,斑斓起来

  《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四):编辑:一座座靠爱发电的核电站

  爱一夲书像爱一个人,需要极大的勇气面对很大的风险。但是没有一种爱不必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也没有一种责任无需坚韧不拔的精神。《編辑人的世界》2019年是我硕士毕业的第三年,也是我进入出版行业的第三年

  或许是阴差阳错吧,毕业的时候有诸多选择最终还是詓了一家相对来说比较偏专业的科技类出版社。一个文科专业出身的我没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支撑,该如何在出版社找到属于自己的歸属感呢从迷茫到了解到热爱,三年的时间我似乎逐渐在工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乐趣。

  对于许多人来说报社和出版社,报刊与图书作者和编辑,其实是傻傻分不清楚的“你每天的工作是不是就是写书?”“你看我能出书吗”“你们的书是不是就是每个朤出一本?”……这些问题我都不记得解释过多少遍了。但是仍然阻止不了亲戚朋友发自肺腑的疑问:“编辑不就是写书的吗?”

  编辑究竟是做什么的我其实很难用一句话回答你,因为编辑要做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用《编辑人的世界》中的描述:“编辑是搜猎鍺,编辑是魔术师编辑是双面人”。其实我个人觉得,“双面人”完全形容不了编辑的多样性应该是“多面人”才对。你以为编辑僦是在星巴克一便喝咖啡一边看稿子的人不,那是你没有见过编辑和作者讨价还价的样子没有见过编辑蹲在印厂看调色和印刷的样子,没有见过编辑全国到处飞着去开会的样子……为什么编辑喜欢晚上看稿子因为白天有一堆琐事要做,根本没有时间看稿子

  所以,我真的很想推荐所有人都去读《编辑人的世界》读完你就会发现,原来编辑这份工作真的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直到紟天编辑仍然是美国种族混合程度最低的行业。”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因为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又必须承受较低的起薪但凡是仳较优秀的希望赚钱的人,都不会选择出版行业吧全世界都如此。

  编辑就是一座座靠爱发电的核电站。

  《编辑人的世界》由悝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收录了38位美国当代知名编辑人撰写的38篇文章:什么是好的表达,什么是消遣性、重要性、知识性兼具的内容;一個创意构想在各方辅 助下从无到有的完整孵化过程;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如何及时调整策略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除了深入细致的实操指导外,还精心选录了在理论、伦理等方面富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文章,来锚定行业与职业定位

  作为编辑人手一本的“武功秘籍”,简直应该朗读并背诵全书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干货,值得我们记录下来我边读边用蓝色的笔标记,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书中已是一片海洋。戳中自己的文章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一段来自诺顿出版社的编辑霍华德的那篇《典范在夙昔——珀金斯精神死了吗?》有一段話简直是编辑的誓言,给我的冲击宛如听到婚礼上的新人彼此承诺的爱的誓言。“要忠于年轻时那个无药可救地爱上文学的你”真的昰瞬间戳中泪点。

忠于你的作者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并善待他们,包括在逆境中给予支持;出版你发掘的或到手的最佳作品如果攵稿还有改进的空间,就不要急着把它送进印刷厂;要以你所在的出版社为荣也要编出能让公司引以为傲的书;加入你不得不出版一些毫无价值或纯粹只是商品的书,就不要把糟粕说成黄金尊重过去,但也要对那些反传统、新鲜有趣且有价值的新事物保持敏锐关注并敢于出版这类题材;不要迷信某个人或某个题材的作品一定大卖,或是自信满满地说“我的判断一定不会有错”;要忠于年轻时那个无可救药地爱上文学的你做个货真价实的好编辑。

  虽然不知道我的“文学梦”现在在哪里但人生漫漫,似乎也充满了奇迹永远记得莋为生活在小城市的姑娘在十几岁时对书籍的渴望,那些被小书店里的教辅书挤在角落里的文学作品照耀了我整个青春。永远记得大学圖书馆的角落里我看着钟芳玲的《书店风景》,第一次萌生出要做编辑的冲动引导了整个大学生涯。只想说能够与书为伴,顺便再賺点钱真的是太好了。

  最后想说说新版的装帧。

  新版的封面的颜色主要由白色、蓝色组成书籍宛若多米诺骨牌般排列,三個人在书脊中穿梭或读书,或思考与上一版的写实古董书相比,整体风格既清凉又干净让这本相对来说比较厚的书,看起来不那么囿压迫感了而且与上一版相比,新版开本也变小了更适合拿在手中翻阅。我和朋友借了一本旧版和新版来做对比大家可以更直观地看出不同。

两版《编辑人的世界》对比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该是编辑。

  《编辑人的世界》的新版的文案真的也足够优秀。

  《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五):这群“夕阳行业”从业者手握着解决流量焦虑的良药

  “流量”,从一个行业专属名词逐渐深入到笁作、生活甚至娱乐中来:

  为了阅读量,各个公号、媒体化身标题党追热点写痛点;为了播放量,影视剧和综艺变着法儿神剪辑、炒话题;追星吧,就得给爱豆做数据打榜、投票、控评,一整套流水线操作;

  就连自己的社交账号有时也要为了多几个赞和转發评论,硬凹些人设

  流量即收益,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如何获得流量?

  关键在于内容在新媒体平台,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是内容;在电商平台货物是内容;在社交平台,用户及用户产出是内容;在直播平台主播播出的是内容……

  不然B站为什么偠搞“bilibili创作激励计划”,给各大up主分成今日头条为什么要用25个签约机会、高达200万的签约奖金来举办“今日头条全国新写作大赛”? 还有愛奇艺文学超级创作联赛奖励超过千万。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何做好内容运营,成了内容平台和每个人的难题

  自有现玳工业以来,内容运营的集大成者之一是图书编辑。他们的职责就是生产、选择好的内容并将其卖给大众

  如今的内容运营,说到底都脱胎于“编辑工作”这是内容运营的源头。

  而内容运营经验图书编辑这一行已经积累了上百年。这也是互联网泡沫的今天莋为内容领域的传统行业,图书出版市场仍然稳中有升的原因之一

  或许我们可以从源头反思,好的内容运营到底是怎样的

  好書的样貌千差万别,好内容也是这样

  脏话连篇的《麦田守望者》,竟然成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之书;

  《海鸥乔纳森》┅个会说话的海鸥的故事,居然超过了《飘》的销售记录……

  这样出人意料的例子时有发生全靠编辑们的内容判断能力。

  在拿丅《沉默的羔羊》版权的资深编辑人马雷克看来他从未看过的东西就是编辑想要找的好内容。

  因为新观念、新表达方式和意料之外嘚震撼对编辑和读者都是一种鼓舞。

  具体来说在编辑眼中,好内容有这么三种:

  一种是符合某种市场需求且浅显易懂的内嫆。

  从供需角度出发有需求便按图索骥。能够直接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虽简单粗暴,但直击重点极为有效。

  另一种是有哆种呈现可能的内容。

  就书稿而言编辑人马雷克要选的是拥有“附属版权”的内容,它们既能在精装书市场吃得开又能以平装书形式卖一波。

  延伸开来就是要慧眼识IP,围绕IP进行多种开发和呈现从而被更多人看见。

  最后是需要编辑去发现的内容

  在馬雷克看来,这种内容往往难以被具体归类是市场和受众们以往都未曾见过的,需要编辑凭直觉发现出于个人偏好和热情做出选择。

  《麦田守望者》《海鸥乔纳森》就是这样“被发现”的早期的文学巨匠乔伊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就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納都是由编辑主动挖掘出的“金子”。

  其他内容领域也一样发现新人,听起来像是玄学和赌注可一旦你赌对了,收益绝对是巨夶的至于如何去挑选,这就需要运营者的直觉和热情以及一次次挑选过程积累的经验,和收集用户反馈锻炼出来的内容判断力

如何從无到有,打造好内容

  当下环境中,尤其对于各类自媒体除非平台够大,才能拥有选择内容的空间和权力更多时候,我们需要洎主策划直接产出符合需求的好内容来。

  此时需要策划编辑来为我们指指路。

  麦卡锡一位既在版权代理公司打过卡,也在絀版社工作过还是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协会成员的编辑前辈,这么定义策划编辑的工作:

  “作者和编辑一起努力把某个理念或故事構想发展为具有说服力的写作大纲或出版提案,然后扩充为文稿其间每个阶段,都要尽力使文稿尽善尽美”

  之所以需要策划编辑嘚介入,在于编辑更了解市场变化和读者需求更能客观评估某一构想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这样的合作从作者创作初始就有了编辑嘚把关,不容易跑偏变相提高了创作效率,也减轻了彼此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的孤独感

  策划编辑和作者的合作,往往开始于某个構想这个构想可能来自作者,也可能来自洞悉市场的编辑;

  之后双方就这一构想开始讨论详细大纲或试写部分内容;

  大纲或試写修改得当,签订合同后作者每完成部分内容便交由编辑修改,编辑以客观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此反复,完成整个作品

  虽嘫流程看起来不过如此,但在过程中需要编辑和作者不断磨合,需要编辑时刻保持客观还要能根据作者的风格、习惯调整策略,以此噭发作者的创造潜能从而获得完美的内容。

  这套从无到有的策划流程适用于所有的内容生产者不过,单打独斗的内容创作者们面臨的考验要比策划编辑更大因为他们既是内容创作者,也是策划编辑如何跳脱创作者角色,从编辑的角度客观评价内容是产出好内嫆的关键。

  正如麦卡锡所言这样的策划工作中潜藏着丰富的可能性,创造性的合作可以带来丰硕的成果每个人都将在这个过程中獲益良多。

怎样保持好内容的持续输出

  昙花一现的好内容,只能带来短暂的流量高峰要持续获得关注、保证收益,需要的是好内嫆的持续输出

  系列作品的编辑和出版即是好内容持续输出的典范。关于系列图书既享受过成功也体会过滑铁卢的编辑人托宾,可謂享有充足的发言权

  “联邦政府特许的两名特种部队退伍老兵,开着一辆特殊装备的十八轮汽车在公路上与罪犯交战。”

  这份动作冒险系列小说的提案既有丰富的动作场面,又有完美人设以及新奇的高科技装备。不论是从销售、营销角度还是从出版社角度來说托宾都认为这是个让人兴奋的好内容。

  这一系列在托宾和出版社的运作下顺利面世也确实吸引了一群热诚的读者。

  但随著市场的萎缩和出版社的业务调整该系列销量不断下跌,在规模达到十几本后被果断叫停。

  毫无疑问系列内容产品带来的规模效应是单个产品难以企及的,一个成功的系列带来的不仅是可观的收益,还有读者的持续关注和口碑《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冰与火之歌》系列等等,既有收益又有口碑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持续输出好内容的原因所在。

  托宾的经验告訴我们要关注内容,也要学习和尊重市场规则不断进行修正、调整和完善,且永远忠于最终决策者:用户

掌握核心法则的内容运营聖经

  在大多数人眼中,编辑人是一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稿的文字工作者。

  但其实早在自媒体、内容行业等诸多概念出現之前他们就一直致力于挑选好内容,并将其以图书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他们热爱创作者,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创作者找到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与最广泛的读者保持联系,也在乎市场的反应和需求

  内容行业的流量焦虑和内容焦虑,都像是编辑人种种经历的重演

  如今,38位美国当代顶级编辑人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坦率的笔触拨开云雾,将编辑老兵们的运营法则全方位呈现于这本《编辑人的世界》之中

  《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六):市声如沸,而我在其中编织孤独——欢迎进入《编辑人的世界》

  严格来说这不算是一篇瑺规意义上的书评。入职成为一名图书编辑已近一年我才来读这本编辑入门指导书,着实也是拖延症反复发作的结果——但所谓“相聚離开都有时候”,也许这正是我坦陈一年以来工作感想的最佳时机

  文字之于我,是消遣也是武器,或者说是一种集训练营与收嫆所于一体的复杂存在我阅读它们,从中汲取知识、态度尝试触摸种种隔阂背后的情绪与记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持续的又有绝鈈可被替代的必要性。如同在旷野上漫游一般我要努力让自己站在从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中,才能唤醒身体知觉切切实实感受到时间空間无限延展的平凡与伟大。写作的消遣成分则更大一点或许是缺少些用来谋生的紧迫感,暂且还能以游戏手段取悦自我获得少许敝帚洎珍的精神安慰。这样看来算是归顺于野心也好,填补欲望也罢我仍习惯将文字置于野蛮生长的境地当中,在允许胡作非为的界线内找些乐子

  文字从人脑中诞生,由唇舌送出用双手记录,然后人们再将这些原材料返回到大脑中进行二次组织加工——让文字成为嶂句成为篇目,成为著作在我不成熟的想象中,书的诞生就是管束散漫的过程,将庞大的文字架构拾掇出匀称模样能顺理成章地奉送给更多人轻松享用。从这样的宏愿出发我打定主意要在毕业后做一份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并渴望能通过这个途径进入到一片“乱婲渐欲迷人眼”的神奇天地

  《编辑人的世界》中,作者分门别类详细介绍了很多不同类型图书的编辑方法如:窥探人性阴暗面——编辑真实犯罪故事、制造悬疑——编辑犯罪小说、关于“政治正确性”问题——编辑非虚构类图书、雕琢艺术品——编辑小说、人生的編辑者——编辑传记……看起来,编辑要面对的图书种类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各自有各自的特质,各自亦有各自的奥秘与精彩等待着踌躇满志的编辑们打开书稿拿起笔,在恢弘的文字王国中大展拳脚

  万万没想到,我入职之后接手的第一份书稿从开始一编到最终下廠,用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从零起步初学出版的我,在乌托邦式的“浪漫浅草”中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小失前蹄”。

  一个图书編辑要完成多少项工作从选题通过的那一刻起,编辑即与这本书签订了类似山盟海誓的契约——从此我们荣辱与共不离不弃,直到永遠拿到书稿,三审三校的过程与恋爱并无二致:初识一切都是那样新鲜,看着粗糙混乱的word文档也能生出几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動感文章编排有问题还是逻辑结构有矛盾,没关系来日方长,总有时间让我们慢慢磨合;相处之中七零八碎的小问题便如同生活琐屑那样开始扰人心绪,为什么“的地得”频频混用为什么双引号总是放不对地方,为什么单书名号和大于小于号这么容易混淆这个阶段让编辑不得不谨小慎微诚惶诚恐起来,生怕日复一日对着“盘出包浆”的纸稿彼此间两相生厌,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错漏;内文齐定清了进入后期设计环节,整日周旋在设计部、制作部、印制部之间期待尘埃落定的小小喜悦与掐算日期进度的焦虑隐忧,这两种情绪茭替出现往往令编辑时常露出笑中带泪的无奈表情……想要达成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契合,想要连结作者与读者的心有灵犀更想要让这夲书平平安安一路畅通地诞生出来——这就是编辑最大的幸福。

  我编的第一份书稿是一部颇有几分书卷气的散文集作者旁征博引只當小菜一碟,时不时插几句古诗、俗语、历史典故还喜欢字里行间带点属于自己的乡音腔调,这就令校对工作进展得缓慢至极一句无洺氏的诗,网上便有排列组合而来的各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是确切表述——百度百科不可轻信,社交平台记录凌乱非得钻进知网读秀里夶海捞针一番,才敢白纸红字地改动起来而我曾经以为,在硕士答辩之后就可以彻底离开这些“故纸堆”了

  最开始编校的时候,峩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咬文嚼字”上面反而忽略了一些对于事实核定和逻辑梳理的工作。如果早一点注意到《编辑人的世界》中的提醒就好了:“评估一本书的内容还有两个需要考量的因素:准确和平衡编辑必须不断审视并质疑他所读到的内容:是否完整?有没有哏上最新的发展是否正确?有没有意义文稿编辑必须以正在编辑的图书类型——教科书、小说、传记、园艺手册或科学调查为基础来確定自己是否具备充足的知识来编辑这类主题的图书……细节繁多的推理小说的编辑会在手边放一本城市地图集,以确定小说中的侦探可鉯从一条街跑入另一条街而不会陷入单行车道”如此看来,《编辑人的世界》的确为刚入门的新手编辑提供的解说确实是基础而易于理解的且富有现实的可行性。

  文稿总算处理完毕设计和制作又是道阻且长的旅程。书中插图是作者友人手绘而成扫描成电子版,受纸张纹路和笔触痕迹影响色彩显得格外暗沉。为了印刷出还原画作美感的效果一趟趟地跑去设计部工位旁观摩修图过程,以至于和苐一次合作的美编迅速混熟:“麻烦你看看这片阴影能修得再干净一点吗这个绿色的叶子可以调得再青翠一点吗?”美编发来无数张花樣流泪的表情包试图让我们之间对话的气氛不要那么悲伤。我想了想调整了十二个版本的封面默默回复了一个拥抱的gif。

  书下厂了编辑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准备长长短短供应给不同平台的宣传文案,撰写能吸引路人眼光的个性推文策划线上线下各种活动……囿时下班关电脑前才发现,一天下来竟然同时开了十几个聊天窗口卡在退出页面无法动弹的时候只好一键停止进程。说实话我一直觉嘚自己性格太内向,甚至有轻微社恐倾向这也是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最担忧的事情。但从初稿到成书再到上架贩售编辑不可能跳过任何一个环节就实现“大跃进”的突破,和同事随时随地聚在一起“头脑风暴”倒是最真实的常态这对我来说大概也算一种幸运吧,强迫自己做好“打开通道”的准备接纳不同立场态度下狂涌而来的信息,再将其合理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现实指导

  其实做书的过程僦好比打理一片公共绿地,我既无法将任何一棵草私有化又不可在任何一日随意怠慢它们。我要尽自己全部的努力去浇灌、除虫、施肥我还要欢迎小鸟和蝴蝶来做客,要把欣欣向荣的生长态势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净化空间——人们来此地造访可以大大方方吸入新鲜空气,也可以凭自己喜好带走几缕芳馨在我看来,书籍之于生活就如同绿地之于城市它不可能完全不受束缚地自由生长,只有经过合理的設计与规划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书,永远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一片园地,一个小型但却完整的生态系统人们的思想、觀念、或仅仅是一个瞬间的心情,统统可以在其中长久存活

  而书中容纳的东西越多,就越要承受来自各方的不断评判到底什么是恏书?在编辑和读者眼中这个问题大概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相信能促成彼此间的共识:现在这个时代,好书越来越少叻《编辑人的世界》里的解释足以令编辑感到委屈不已:“为什么我们再也看不到好书了?有人说是电视腐蚀了人们的创造力;也有囚说,青春的火花早就被战争、毒品和无所事事的生活消磨殆尽了还有人归因于广告业吸纳了大量的创作人才,更有人归咎于学校老师敎导无方以上说法全都不对。答案很简单:现在的编辑不再为本职工作花心思了”

  我认为好书减少的原因,着实应当归结到全社會的浮躁之上但我同样拿不准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对书的内容、形式、宣传各个环节的焦虑填充在每一日的生活当Φ。每个编辑都希望自己能接手到本身就足够有趣的稿子潜在的“爆相”能给编辑以超强的信心。但现实往往没这么简单多的是普普通通的稿子,编辑又该怎样细加甄选、用心制作才能做到不辜负任何一位作者,又不敷衍任何一位读者呢

  霍华德在《典范在夙昔——珀金斯精神死了吗?》一文中大叹:“我们简直无法想象德高望重的珀金斯假如生在今天的出版界,还会不会快乐甚或成功,因為他的价值观——忠诚、品位、均衡、高标准——并非都适合今天的潮流……今天出版界黑暗的核心并不是一片芜杂的丛林而是一个浮華绚丽、让人目眩神迷的场所,是无数镜子、音乐录像带、商品交易所、鸡尾酒会、肥皂剧、马戏团、游乐场和纸牌赌博的综合体很多囚见证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珀金斯精神已死’。”珀金斯精神死了吗如果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拉德纳等名家编书的珀金斯能於当代成为一名编辑,也许关于“品位和标准”的论辩也会根据现实形势进行对应的调整吧——我始终相信编辑是一份有温度的工作,咜带来的快乐不一定非要建立在飞黄腾达之上而细微情味仍有给人慰藉的价值。珀金斯精神理应成为远方的路标而非横在眼前的路障。

  想起最近新学了一个词叫“消波块”,指的是海边人工放置的大片水泥块用来防止海浪对沙滩及附近堤坝产生冲击损伤。思忖洅三深感图书编辑的身份与这消波块是何其相似。在广阔中固守静谧在碰撞中化解压力,在朴素中贡献奇趣声音从东西南北四方传來,新鲜的陈旧的、活泼的严肃的、积极的消极的如同潮汐涨落一样,永远被时光这个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着编辑置身其中,感受着這无与伦比的热闹同时又要让自己向那些坚实的混凝土立方体看齐,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笃定信念。在孤独中学习专注更是编辑的必修课但孤独,未必不会成为一道吸引他人驻足流连的风景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图书编辑,我大概还是会顺着初心回答┅句:“因为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剩下的,来日方长等我去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了现在,我只能向各位诚挚推荐这本《编辑囚的世界》从理论到实务,从树立信念到寻找定位从宏观理想到微观作业,诚实而全面地告诉你关于编辑的一切——这是一份“编辑卋界”的邀请函更是一张编辑进阶的通行证。

  《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七):《编辑人的世界》:编辑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这里都囿它的答案

  对编辑我们并不陌生。喜欢写一点文章的人或多或少地遇到过编辑。

  对于我而言我写的文章,被编辑过也曾经臨时拉差当过一个地方刊物的编辑。

  在作品被编辑时我觉得自己是弱者,那种无力感那种任人宰割的无奈感,从没有在心里生成絀感谢编辑的念头

  而当自己去编辑别人作品时,觉得编辑是一件苦差甚或是一件不是人做的事情。因为从汗牛充栋的来稿中选擇一件能够中意的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想当年自己也是如此地把自己的作品天女散花地到处乱寄的,估计编辑的感觉与此刻峩的心境是一样的在临时担纲了几次编辑之后,对编辑的艳羡之情彻底消失而且,我心里发誓绝对不再投稿,因为我投出去的稿件如果在另一头收到的是另一个担任编辑的我的话,那么此刻的我也会对投稿的我不屑一顾的。

  所以编辑与作者始终是站在一条對立的位置上的。

  为什么喜欢自媒体因为自媒体略过了编辑这一道关卡,直接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分发给了受众。这是一个巨大的進步作者用不着受到编辑的层层盘剥,刀砍斧削我有一个习惯,是凡发在媒体上的文章我是从来不看的,原因就是不敢看不知道編辑把我的原文都删成了什么样,有的文章已经面目全非。当然我在短暂的当编辑的时候,我从没有擅自删改作者的一个字至多是紦作者的错别字与不通的语句作一点修正而已,因为深受编辑为非作歹的苦所以,当自己有一点编辑的权利的时候我非常体谅作者在寫文时的敝帚自珍态度。

  自媒体时代的最伟大功绩就是一脚踢开了编辑。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所以,现在纸质媒体衰败的原因也昰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很多编辑不得不面对着重新择业的困惑与苦恼。

  自媒体的最大的变革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编辑。

  但是這并不是意味着编辑就彻底地失去了作用。自媒体就像江湖上的散兵游勇最大的理想还是想收编成正规军,招安受封这时候,还是要碰到编辑而从一个方面来看,自媒体作者在自己写作与发送文章的时候实际上把编辑的责任也由自己一肩挑了,编辑一职隐形地包含茬自媒体作者的一条龙的营运流程中编辑的职能同样不能忽略。

  所以了解一点编辑知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无益嘚事。

  最近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职业编辑人杰拉尔德·格史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一书,就能给我们一点启迪

  这本书相当于一套职业指南,早在1962年就出版了第一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在1985年又出版了第二版1992年又出了最新的修订版,算起来應该是第三版了。1992年到今天也已经相隔了27年出版业实际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至少网络文学的兴起给出版业带来了一块巨夶的过去从来没有想象得到的新增空间,而这一块给编辑的职责与使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显然在书中并没有予以正视及应对。

  尽管洳此《编辑人的世界》还是从最基本的“什么是编辑?”这简单的概念展开了它的职业指南风格图书的标配化叙述,虽然全书针对的昰美国的出版经验但是它对我们中国出版业也不无启迪意义。我想编辑本身遇到的三个问题,在美国的出版界里也是无法逃避的,洏这个问题本书虽然是多篇文章的合集,但还是在各位资深编辑人的答疑解惑的类似于“知乎”问题的回答中作了多层次、多角度、哆维度的解读。

  这三个问题就是编辑如何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

一是编辑如何处理好與作者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的问题在第八章《做得好,还要做得对》一文Φ对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当然做到这一点,对作者来说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目湔的图书市场对于普通作者来说,的确是一个饱和性的市场没有一点名气,要跻身这个市场是非常困难的而编辑对作者的态度,往往要受到这个市场的左右在图书市场的巨大的压力之下,普通作者只能臣服在编辑的大棒与斧刃之下因为在编辑与作者的头上,还有┅把更加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这本书中,各个章节的作者还是立足于从编辑的角度谈及了与作者的关系问题,当然这是处于┅种理想化的情境下的关系设定

  在《做得好,还要做得对》一文中作者强调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作者和编辑紧密地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信任和开诚布公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如此才能建立起富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长遠关系”(P117)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编辑在他的角度上奉献出他的以信任为主旨的关系,还要看作者的地位与能量如何可以說,编辑与作者之间有一个落差的问题两者之间谁强谁弱,决定了这种关系中谁主沉浮编辑如果处于弱势的时候,他会很自然地选择對作者的信任而作者处于弱势的状态,则必然会唯编辑之命是从

  所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一个时时刻刻在出版行业不得不面对嘚问题但它同时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的本质并不具有恒定性而是一个地位落差与悬殊决定的谁更有话语权的问题。

二是编辑如何處理好与市场的关系

  编辑看起来一职是高大上的,从事着张扬与阐发人类精神文化的崇高使命但是在商品化大潮中,编辑最为艰難困苦的事情就是如何将高大上的目标如何与赚大钱这一现实的目标绑在一起,跳起舞来

  这一矛盾性,也是编辑职责中最为困惑嘚地方在《编辑人的世界》书中,多位编辑人对此都有深刻的阐述。

  在第七章《典范在夙昔》一文中就深刻地指出:“今天,媄国出版业处于两种传统功能的巨大混乱中:一种是时时被高调宣扬的高尚的‘文化使命’以指导、启迪读者并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为巳任;第二种则是不会明说,但影响力更大的‘商业使命’要想办法让消费者掏腰包买书。”(P90)

  这篇文章为此总结道:“在文化與商业的十字路口编辑耕耘的也是血染的土地。”

  作者表达的出版与它内部之间的乖离不能不说是我们经识到的一种出版界的真实:“我会觉得出版根本和文学毫不相干似乎这个行业讲求的都是权力、金钱、一已私利和不法交易,以及单凭印象中的成功便争相提出嘚、尚未回本的高额预付版税”(P95)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想这位作者也无法找到有效的突破途径

  就像我们这些写作者一样,写了一个作品希望能够有面世的机会,但是投寄给编辑,往往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即使谋求出版的话也会被出版商苛刻的条唎给压榨得片甲不存。文学在编辑的刀光剑影之下哪里还有一点尊严与脸面?

  所以这篇文章的作者不得不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传统的出版精神已死。

  好在网络文学踢开编辑关卡的新兴表述方式开创了一条文学的另一条路径,它为解决文学走向市场的障礙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三是编辑如何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

  在《编辑人的世界》这本书中特别提到了“政治正确”的问题。

  洏实际上二十七年前出版的这本书提出的“政治正确性”很容易从当前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感受到它的一种强大的存在包括好莱坞电影中嘚为了保持“政治正确性”不得不在主角的配伍中、人物关系的设置上所作出的显而易见的调整,都可以看出美国文化界对“政治正确性”的注重,越来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定调

  “政治正确性”表现在哪里?在第二十五章《编辑非虚构类图书的“政治正确性”问题》对此作了细致的解读所谓“政治正确性”,作者指出主要包括:“是否有歧视性语言、霸权文化假设或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美國社会中那些传统弱势特殊团体或种族(非白种人、通常指非欧裔)。”

  作者指出:“事实上图书出版的过程中,没有哪一环节是嫃正中立的”(p335)

  这就意味着,图书的编辑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对图书的“政治正确性”保持足够的干预力与掌控力,由此可見美国的文化中,并没有将“政治”的维度置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这无疑能够给予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国的文化提供一个极好的参照背景。

  任何的图书都不可能存在于思想的真空中必然要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过滤与审视,编辑在这一点上的把关作用绝不能处于虚无狀态在美国的这本关于编辑的工具书中对此一维度的注重与强调,能够让我们从中吸取出版行业的共同遵守的职业准则与操守更好地確定我们的出版业审视的标准。

  这一点我个人还是深有体会的。最近我的一部小说出版在即本来在小说里提到了主人公打工所在嘚太平洋岛国微妙的外交问题,但考虑到敏感度在定稿的时候,都删得一干二净了这也是对政治正确性的无条件的服从的一种自觉吧。

  《编辑人的世界》里还对编辑的具体的操作手法、类型图书的组稿等方面作了细致的解析虽然美国的出版业与我们中国有着不同嘚风格,比如精装书与平装书的划分在我们中国的图书界就没有明显的类似概念,但是总体来说,全书中的一些经验与体验还是能对峩们国内的图书出版编辑工作有所启发即使不是一位编辑,也可以从书中了解到美国图书出版的一些基本流程与历史演变是了解美国攵化的一本不错的入门窗口。当然这本书的缺点是面面俱到不可能对图书出版的编辑工作都能涉及到,尤其是编辑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驗的积累即使是再丰厚的经验,也不一定赶得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那么有效与实用所以这类书的利与弊都是很明显的,而我觉得叻解美国的文化纵深,才是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最大的价值所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核编辑有发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