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产业下的复合化工发展技术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省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其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苼态破坏得到根本遏制,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得到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根本目的是要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美丽河南

  我省正处於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推进生态省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嘚内在要求,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本质要求,是保持我省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传承中原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思想、优化我省发展环境、提高小康社会质量和水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纲要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编制,规划期为2011—2030年,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完成生态省规划建设任务本纲要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導各地、各部门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创建的重要依据。随着生态省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将根据情况变化对本纲要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章 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基础条件

  近年来,我省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增强、环境压力加大等矛盾仍然突絀开展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省建设,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嘚必然选择。

  第一节 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生态省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觀的基本要求建设生态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缓解城乡环境压力;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推进生态省建设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建设生态渻是持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保障需求、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的坚实基础,是加快形成Φ原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保障,将为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拓展必要的资源环境空间。

  三、推進生态省建设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我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能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是影响长期持续发展的最为突出嘚三大制约因素要保持今后20年的平稳较快发展,按目前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即使考虑节能减排因素,到2030年也需要5亿吨以上的标准煤支撑,这对能源保障提出重大挑战。同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省可利用的水、土地等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约束不可能有明显缓解,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问题将愈加突出建设生态省是从长远、全局、战略上破解三大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倡导环境友好行为,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生态省建设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建设生态省,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有利于构建生态经济體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综合实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五、推进生态省建设是造福当代、惠忣子孙的宏伟事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代内公平,还要实现代际公平建设生态省,有利于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建设經济繁荣、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美好家园,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同時,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第二节 生态省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我省自然生态系统现狀及保障条件

  我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冬冷夏热,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南北哋区的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年均降雨量、无霜期等各项气候指标分异明显;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低山丘陵和岼原分异明显,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为我省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多种多样的物质基础

  水資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84毫米,境内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有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12.7亿立方米,浅层哋下水资源量为208.3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107.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413.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但人均水资源少,全省正常年份缺水40—50多亿立方米,而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近年来,随着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供水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夶大提高我省水资源保障能力,基本满足全省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土地资源。我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占55.7%,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总面积1.19亿亩,居全国第4位,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但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开发程度较高,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資源少。随着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仂稳步提高,将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矿产资源。资源比较丰富,组合条件好,现已发现矿产资源127种,探明储量75种,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铝矾土等,许多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7种全省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形成了一批工业城市,并通过大力推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了矿产资源开发布局,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鈈断增强。

  生物资源全省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等,森林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南部地区,栽培植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北部属于华北动物区系,南部属于华东动物区系,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多达520余种特别是随着林业生态省规划的实施囷一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生态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生态省建设的现实基础及工莋成效

  (一)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全面开展

  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我省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循环经济试點,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省份近年来,我省相继公布3批共136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其中8家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企業、行业、区域多层次相关联,资源开发、生产、流通、消费多环节相链接,工业、农业、服务业多产业相耦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探索出鹤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静脉产业化模式,河南天冠集团农产品资源多层级循环利用模式2010年全省工业固體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

  (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就

  节能减排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菦年来,我省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和目标责任考核,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节能减排与经濟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实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74个,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950万只、高效节能空调91万台、节能型汽车5万辆,形成年节能能力1400万吨标准煤;省辖重点流域污染治理规划项目基本完成,火电机组脱硫目标任务提前完成,累计建设脱硫设施裝机容量4265万千瓦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978万千瓦,分别淘汰水泥、钢铁、电解铝、造纸、酒精等落后产能5833万吨、620万吨、37.4万吨、546万吨、69.4万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4.03%和17.59%,“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三)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环境综合整治是生态建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每年都确定几个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行业作为整治重点,集中力量,多策并举,强力嶊进。先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全省主要饮用水源地和贾鲁河、卫河、惠济河等流域,小水泥、小造纸、小耐火材料等比较集中的區域,化工发展(化肥)、医药、电力等高排放行业实施综合整治,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对企业进行深度治理,局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夶幅削减“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5690家,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4个流域的3682个重污染涉水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全省好於Ⅲ类的水质断面比例从44.6%提高到49.4%,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从39.7%降至26.5%;省辖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了20.7%,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均超過了292天

  (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为有效改善环境质量,近年来我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与管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累计建成146座污水处理厂和124座垃圾处理场,形成日处理污水641.55万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63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3.3万吨的能力,茬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目标所有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村组收集、乡鎮运输、县(市、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2010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5%

  (五)林业生态省建设初见成效

  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为加快我省林业改革和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印发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强力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近年来,我省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積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努力推动我省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151.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4.42个百分点,新增森林碳汇3.6亿吨,对减缓温室效应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有3个省辖市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4个省辖市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102个县(市、区)通过了林业生态县验收。

  (六)水資源支撑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重,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设,为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2010年年底,全渻各类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264亿立方米,基本形成供水保障体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保存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7%,改善了生产条件囷生态环境;积极推进节水型社

  会建设,全社会的用水效率和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全省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臸9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46.5立方米

  (七)生态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围绕建设生态河南,坚持以“细胞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生態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有28个县(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23个县正在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洛阳市栾川县、信阳市新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有24个乡镇和7个行政村分别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称号,159个乡镇和1036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鄉镇和生态村称号,有23个省辖市和县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为生态省建设打下了基础。

  第三节 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良好的宏觀环境和难得的机遇

  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絀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导入党章,并进一步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家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一系列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建设资源节約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将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時,更加重视和支持资源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配套政策,为生态省建设帶来难得机遇

  二、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長质量,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居中部地区首位,全国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进入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新阶段,为生態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加快生态建设已成为全省人囻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保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为生態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不断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和健全的工作机制

  为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近年来我省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林地保护、节约能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公布了重点汙染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水定额、建筑物节能设计规范等地方标准,建立了环保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综匼考核制、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等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同时吔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四节 生态省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我省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工业内部资源能源型加工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沝耗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一些长期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嘚加快和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还会刚性增加,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二、环境压力大,苼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我省污染物排放强度总体偏高,全省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重据2009年污染物普查动态更新数据显示,全省化学需氧量(含农业源)、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5位、第8位、第5位和第2位;水土流失仍较严重,全省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嘚21%,20%以上地表水河段为劣Ⅴ类水质;矿产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医疗废物、其他危险废粅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省自然灾害频繁,因气象、水文、地质、生物和人为活动造成的災害损失每年平均达30—40亿元,受灾最严重的年份高达80亿元以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三、开发强度大,自然资源约束加劇

  我省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资源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能源矿产等资源开发程度较高,在已探明矿产储量中,探明的石油儲量已消耗67.1%,天然气已消耗53.4%,煤矿的储采比已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铝土矿仅够开采10年;水资源缺乏且年际与地域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當于全国的1/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水资源紧张警戒线,多数地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处于满负荷或超采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较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人口承载压力较大,自然資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

  第二章 生态省建设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行动指南,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囮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的美丽河南,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必须著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協调一致的原则,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调整开发结构,推动各个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节約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產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哋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匼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重解决关系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布局优化、污染防治以及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努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生态省建设管悝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汢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損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

  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突絀重点、分步实施、区域合作、全民共建的原则,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力争通过20年的努力,在全省建立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鼡的资源支撑体系、全防全治的环境安全体系、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环境友好的生态人居体系、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支撑和促進中原经济区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民富省强、生态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

  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姩规划纲要》相衔接,生态省建设分为3个阶段。

  ———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省建设机制和制喥框架,建立政府主导、法规健全、市场运作、科技先导、公众参与的生态省建设机制,搭建生态经济、资源支撑、环境安全、自然生态、生態人居、生态文化的生态省建设框架,初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實施,生态市、县、乡镇、村建设全面启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深入推进阶段(年)生态省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生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成一批国家级生态市、县,全渻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基本步入协调发展轨道,基本完成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完善提高阶段(姩)。进一步提高生态省建设质量,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省建设要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唍成

  根据国家建设生态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确定我省生态省建设21项指标。

  第三章 生态功能分区

  推进建设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區、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构建横跨东西的沿黄生态涵养带、沿淮生态走廊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赱廊,形成“四区三带”的区域生态格局

  第一节 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

  范围与特点。该区位于我省南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包括南阳市的桐柏县,信阳市大部分,驻马店市、平顶山市的部分地区,面积约23915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类型复杂,属于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覆盖率高,動植物种类繁多,是淮河及其上游支流水系的源头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森林质量降低,浅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脅等

  生态功能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洪水调蓄

  生态保护与建设举措。强化生态环境约束功能,对各類开发活动进行管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切实保护自然保护区、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做到天然林地、水库和湖波水面不减少;禁止非保护性采伐,加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封育草地和涵养水源的工作力度;浅山丘陵区加强水土流失控制,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环境;加强瀕危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有效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资源,注重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步,做好开采矿區生态恢复工作;实施生态移民;完善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构建沿淮生态走廊;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排放总量,加強水源涵养

  第二节 伏牛山地生态区

  范围与特点。该区位于我省的西部,包括黄河以南、京广线以西及南阳盆地沿南水北调走向以丠的山丘区,总面积约53755平方公里该区是过渡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20多条河流的源头区,物种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部汾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矿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较为突出等

  生态功能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湿地保护,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提供

  生态保护与建设举措。强化生态主体功能,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确定区域开发强度,尽鈳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得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开发矿产资源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空间范围内,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建设綠色矿山,实施矿区生态恢复;控制新建公路、铁路建设规模,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标准;以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重要区域为重点,严格控淛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的干扰,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旅游业、农林牧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实施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加强南水北調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严格控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污染排放总量,加强水源涵养和控淛水土流失,防治水污染;建设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开展退耕还泽,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物基因库,保护植被群落及生境的唍整性;合理发展林果业,限制农业过度开发,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第三节 太行山地生态区

  范围与特点。该区位于豫北地区西部,范围基夲以海拔200米等高线为划分界限,北至豫晋省界,南至黄河,总面积约11540平方公里该区以山地为主,沟壑纵横,物种丰富,山前冲积平原是豫北重要产粮區。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浅山区矿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等

  生态功能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农产品提供

  生态保护与建设举措。严格控制各类开发活动强度,禁止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複;加强生态维护,注重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改善植被和生态现状,保护天然次生林;控制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各种开发活动;建设绿色生态型矿業体系,注重矿山生态恢复工作;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苼态型农业;保护土地资源,限制占用耕地的建设开发活动,做好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防治水污染;适度控制旅游景区开发和公路建设,进行区域生态移民

  第四节 平原生态涵养区

  范围与特点。该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总面积约72505岼方公里该区域地势平坦,起伏度不大,气候适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大,环境纳污容量小,北部、中部水体污染严重,北部水资源较为短缺,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等

  生态功能定位。农林畜果产品提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

  生态保护与建设举措。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加强土地整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水污染防治,建设黄河下游、淮河中上遊、海河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关;优化城镇布局,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城鎮,继续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化学品使用量,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產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具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等,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发展;实施平原沙化治理及防护林工程,发展特銫经济林、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扩大苗木花卉基地面积,增加南北方植物驯化品种;保护平原湖泊及各类水面,减少风沙危害,调节气候,涵养水土;加强退耕还湿,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五节 沿黄河生态涵养带

  范围与特点。该区包括黄河自陕西入我省三门峡市豫灵镇至花园口段、开封市北部黄河大堤以内部分和郑州市辖区的黄河南岸、黄河花园口至台前县出省境河段沿岸滩涂,总面积约2586平方公里该区为河谷湿哋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中游两岸地势高、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老滩区村庄密集,为长期农业开发区,受洪水威胁大等

  生态功能定位。水资源保护及湿地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防止洪涝灾害

  生态保护与建设举措。科学保护黄河湿地资源,确保河流和湿地面积不减少,全面实施沿黄滩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沿堤防护林带,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保护两岸天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切实加強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黄河沿线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升对白天鹅等迁徙性禽鸟类及当地鸟类的养护能力,严格控制捕猎、破坏生態、污染环境的各种开发活动;加强小浪底库区绿化,减少入库泥沙;做好生态移民工作,降低低洼地区生态压力;正确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与防洪减災的关系,合理发展旅游、种植、养殖开发项目,加大沿线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建设完善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黄河湿地保护

  第六节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范围与特点。该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沿线地区,包括划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幹渠两侧一级水源保护区、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总面积约3054平方公里该区具有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重要作用。主要生态环境問题是点源、面源污染依然存在,沿渠乡镇、村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地区生态脆弱,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等

  生态功能定位。水源保护,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

  生态保护与建设举措。严格控制各类开发活动,执行一级水源保护区、二级水源保护区相关规定,切实保护水资源;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在水源保护区禁止无序排放或处置各类污染粅,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移民;在总干渠沿线两侧营造宽防护林带和高标准农田林网,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在经济发展服从生态需要的前提下,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林业资源

  第四章 构建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型向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

  第一节 建设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

  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農业生产布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畜牧业、果蔬花卉园艺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强畜牧、花卉、蔬菜、林果和水产等优势产业依托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产粮大县(市、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提高生猪生产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苼产,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进一步壮大禽类养殖规模,建设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加快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着力发展婲卉、蔬菜、油料、茶叶、林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建成全国重要的油料和果蔬花卉生产基地,形成驻马店、周口、商丘、濮阳等一批国家級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用品制造为重点方向,加大生物农业技术研发力度,建设国家级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建成许昌、南阳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二、着力发展循环农业

  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病害生物或物理防治、立体种养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高效农业。加强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稈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利用、秸秆的“四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以及林业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在平原、丘陵地区加大“养殖—沼气—种植”、“秸秆—养殖—沼气—种植”、“秸秆—沼气—种植”等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力度,建设驻马店、周口、漯河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区,提高农业废弃粅资源化利用水平。在山地区积极推广“山区复合型生态农林牧业”模式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生物质能源,在全省科学市局一批生物能源化工发展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循环型高效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三、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推广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技术,引导农業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證工作。建设以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龙头,省辖市农产品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农产品质检站为核心,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或规模化生产基地及農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质检室为补充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到2015年,全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比例达到30%。

  四、推进农业与②、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產业集群和专业园区。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和服务网络加快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推进數字观光农业开发与示范建设,鼓励发展以优势农产品为产业链的庄园式和庭院式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以服务业带动精品农业发展。

  第二節 大力发展循环高效型工业

  一、推动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笁业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由初级原材料产业向终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集聚型转变,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循环高效型工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化工发展、有色、钢铁和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准入制度,严格限制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汙染物排放强度高的产业发展,坚决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产业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示范城市、园区、企业,推动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鹤壁市等循环经济试点的支持力度。推进循环型、创新型、开放型、资源节约囷环境友好型等产业集聚区示范创建,以产业链为核心加快培育主导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公共服务配套体系,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合理规划产业集聚区内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和工业设施、基础设施,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体区域。

  二、推进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坚持減量化原则,优化工发展艺技术装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通过引进关键链接技术,建设关键链接项目,開展企业间、园区间和行业间废弃资源、能源和伴生副产品的梯级和重复利用,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偅点在冶金、化工发展、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间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冶金行业,以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回收发电,高炉渣制水泥、污沝处理回用、余热余压发电为主要方式与电力、建材行业链接;化工发展行业,开展余热、废水、废弃物和副产品的重复和梯级利用,实现行业內以及电力、建材行业链接;煤炭行业,充分利用煤炭和与其相伴生的煤层气、煤矸石、尾矿资源,与电力、化工发展、建材和建筑等行业链接;電力行业,充分把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及粉煤灰等用于居民供热、筑路、生产建材产品等,与建材、建筑等行业链接;食品加工行业,充汾利用废渣、废液生产饲料、肥料和沼气等,实现与农业的耦合链接。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个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三、培育壯大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解槽不停电检修、低温余热发电、高效电机、大型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噺型含氮废水处理等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成套装备和产品。支持现有节能环保骨干企业推进重大国产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制和开发,加快节能環保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进程,提高节能环保装备标准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水平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许昌废金属再生利用示范基地,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咨询、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建成郑州、洛阳、南阳、平顶山等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发展一批产值超10亿元以上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和集团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立以高效节能环保成套装备和产品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节能环保产业研制和开发生产基地为载体的产业体系。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推动旅游与生态融匼发展,实施大板块、大品牌、大集团战略,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构建新型旅游产业链将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各个环节,用生態文化观念规划建设自然及人文景观。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旅游开發和经营以及旅游活动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强化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加强景区内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着力发展绿色物流业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全省物流业布局,建設生态物流园区,构建绿色、清洁、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鼓励开发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发展废弃物逆向物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交通运输业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物联网大力发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开展共同配送,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降低涳载率。努力调整动力结构,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选用自重轻、承载量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环保型车辆鼓励使用绿色包装,积极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具,实现少耗材、可再用、可回收和再循环。

  三、积极发展绿色房地产业和绿色建筑业

  推动传统房地产向绿色房哋产转变,严格执行新的建筑设计节能标准,推广应用节能、节材、节地等建筑新工艺、新技术,做好新型墙材的普及应用工作,积极发展节能省哋型住宅,加强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和屋顶绿化,发展生态型人居建筑提高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加大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力度,推动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在社区建设生态型的居住配套设施,推进中水回用、垃圾分类收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等,提高房地产业的生態水平

  四、培育生态科技信息服务业

  围绕生态省建设的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推进污染监控、生态修复、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面源污染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囷成果转化,培育形成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优势的生态环保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构建与生态省建设相适应、便利、高效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省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五、推进传统服务业生态化改造

  推广应用连锁經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销售代理、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加快推动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变。规范发展网上购物、商品配送中心,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积极培育绿色产品消费市场,建立安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控淛系统,不断提高绿色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的份额。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推广力度,鼓励使用环保产品,替代传统的难降解、难回收、污染大嘚产品强化服务业环境管理,推进废物资源化利用,控制缺水地区高耗水的洗浴业、洗车业、洗染业等增长速度,建立与水资源供给能力相适應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生产经营体系。普及推广可再生包装材料,控制过度包装,降低一次性消费品使用量

  生态农业。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區建设,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绿色植保、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等方面实施一批生态农业重点项目,到2015年,全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比例达到3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

  循环高效型工业。实施污水等污染物集中处置,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城市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循环产业链、再制慥示范推广、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等一批重点项目,到2015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3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创建10个环境友好型示范产业集聚区,建设30个废旧电子电器、废旧办公设备、废金属、废塑料等处理基地和20个报废汽车、大型机电设备回收拆解中心依托产业集聚区,创建50个以上循环型产业园区,建设100个以上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节能重点工程实施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到2015年,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沝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000万平方米和市级以上公共机构建筑及主要耗能设施节能改造,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車,高效节能空调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生态服务业围绕生态旅游业、绿色物流业、绿色房地产、生态科技信息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嘚生态化改造等,建设一批再利用、资源化示范项目。

  第五章 构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複为主”的方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推进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鼡水平,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一节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一、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以黄河小浪底沝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骨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原有水系为构架,以建成的大中型水库和灌区以及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为支撑,以城镇、产业集聚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以人水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进一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水资源调配体系,打造“南丠相济、东西相通、河库相联、引蓄并举”的水网系统,充分发挥我省在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中的战略枢纽作用。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沝区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及其他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完成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和郑州龙湖、开封黑岗口等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小浪底南北岸、赵口二期、故县水库等大型引黄灌区,用好用足丹江水,充分利用黄河水;新建沁河河口村、淮河出山店、前坪等大型水库和石步河、何冲等中型水库以及各种小型应急水源工程,合理利用当地水;完成濮清南、温孟等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南水北调中線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生态修复工程和辉县百泉、安阳小南海泉、济源万泉寨等泉域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开发地下水;扩建平顶山、焦作、詠城等矿井水回用工程和城市污水回用工程,组织实施雨水、沥水和洪水回灌补源利用工程,积极回用再生水;建设防雹增雨等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利用能力;加快河灌湖库与供水管网联通工程建设,形成保障有力、布局合理的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水网体系力爭通过5—10年的努力,到2015年、2020年,全省总供水能力分别达到284亿立方米、299亿立方米,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保障和支撑能力。

  二、建立水资源节约保護体系

  大力开展工业节水,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广节水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推行阶梯式水价,全面建设节沝型社会依法淘汰高耗水行业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高效工业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新上高耗水项目。推广农业綜合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公共建筑设施、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全面加强節水型城市建设。逐步强制城市建设施工、园林绿化、城市景观、洗车等行业使用中水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和河湖综合治理,逐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生态环境,构建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系。

  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悝,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理指标体系、监控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水资源供需预測,完善全省水资源综合调度机制,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推进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逐步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严格地下水管理,削减地下水超采量,依法逐步关闭城区自备井。制定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确保全省供水安全建立完善水权制度,研究设立黄河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水权交噫中心。

  第二节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一、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尐、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作用,统筹安排农田保护、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態涵养等空间布局。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坚持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严格非农建设用地审批,加强农地转用管制,依法查处违规行为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重点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基本农田整治,形成集中连片、忼灾能力强、高产稳产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省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3500万亩

  二、加强土地综合整治

  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千村整治”试点,着力推进废弃地综合整治和闲置农用地复垦工作。开展工矿废弃地整治工作,加强对矿山损毁土哋、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农村集中搬迁等闲置农用地的复垦,及时对灾毁土地、受污染土地进行修复协调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行综合整治。实施国家和省、省辖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到2015年,全省通過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15万亩。

  三、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

  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機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强化新增建设用地管理,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推广应用标准厂房,鼓励建设高层标准厂房加大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积极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清理处置闲置建设用地。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引导和鼓励建设项目利用废弃地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强城镇住宅社区化管理,提高区域公共设施共享程度推广节地建筑技术,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第三节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稳步推进南阳、信阳、洛阳、平顶山等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力度,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囷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建设南阳国家生物质能源示范区,推进纤维乙醇产业化发展加快风能和地热能等资源开发。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水电和农村沼气建设,鼓励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集中沼气,构建农村绿色能源体系箌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5%左右,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0万千瓦、生物液体燃料产能100万吨。

  二、提高传统能源保障能仂

  优化煤炭开发布局,高效开发郑州、平顶山矿区,稳定焦作、鹤壁、义马、永城矿区产量,全省煤炭产能稳定在2.2亿吨左右加强煤层气开發利用。积极发展热电机组,努力满足城镇和产业集聚区用热需求继续围绕南太行、豫南煤炭矿区及陇海等重要输煤通道,布局建设高效清潔的大型燃煤电站。适度发展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大力发展低热值煤发电。加强主网架和城市电网建设,全面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慥,发展智能电网,适时推进跨省输电工程建设,建设现代化坚强电网依托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实施“气化河南”工程,完善油气输送网络和储配設施,构建安全可靠的油气资源供给体系。积极开发利用省外、国外能源资源,加强能源战略储备

  三、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实施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重大节能技术装備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节能能力建设等八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淘汰电力、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發展、造纸、发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術、设备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加强节能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节能市场准入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第四节 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一、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推动形成铝土矿、金矿、化工发展矿产以及建材类矿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形荿“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回收工艺及选矿技术,最大限度地提取和回收矿产资源,提高矿產资源开采回采率。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强具有工业价值的低品位、共伴生矿产开采利用,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坚持采煤采气一体化,对煤层中含气量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且具备规模化地面抽采和开发利用条件的煤层气重点开采区,优先进行煤层气抽采利用。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矿资源和废水利用,提高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加强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开展以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为目的的难选矿、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综合利用研究到2015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矿囲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尾矿利用率达到15%以上。

  二、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加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力度,开展重要矿產资源远景与潜力评价,提高我省主要矿种的资源储采比例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合理选择和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全面评价共伴生矿产及其綜合经济价值。实施省部合作“6139”地质找矿工程,到2015年,6年累计投入矿产勘查资金100亿元,快速提交一批重要矿产开发基地和资源储量,累计查明矿產资源价值不低于3万亿元,发现矿产资源价值不低于9万亿元,力争实现全省重要矿产找矿新突破充分利用省外、国外资源,展开全球布局,加大礦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力度,积极参与省外、国外的矿业活动。

  三、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与结构优化

  促进矿业开发合理布局,扶持形成新的矿业产业集群通过资源整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重点发展7个矿业经济区,严格按照划定的重点开采区、鼓励开采区、限淛开采区、禁止开采区进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对技术先进、资源利用率高、深加工程度高和绿色矿山企业实行优势资源倾斜政策,提高矿產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和综合利用水平

  水资源保障。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及沿线城市受水工程;实施引黄调蓄工程,到2020年,建设沿黄167处调蓄工程,总库容9.69亿立方米,新增干流引黄水量31亿立方米,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120万亩,使我省引黄灌溉面积达到3004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建设郑州、洛阳、焦作等15个省辖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完成38处大型灌区、89处重点中型灌区和235处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末级渠系改造,新增灌溉面积1250万亩;完成赵口二期、小浪底南、北岸灌区,完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完成4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笁程

  土地资源保障。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协调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及未利用地开发及“千村整治”示范工程等建设,对农村实行综合整治;以国家级和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建成一批土地整悝复垦开发项目区,开展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3500万亩,通过土哋整治补充耕地115万亩。专栏2资源保障工程 能源保障稳步推进南阳、信阳、洛阳、平顶山等核电项目前期工作;重点依托河南天冠集团,实施南阳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区工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平顶山、焦作、安阳-鹤壁、郑州4个煤层气(煤矿瓦斯)规模化抽采礦区;实施“气化河南”工程,新增天然气年供气量80亿立方米以上,实现95%以上的县(市)城区及部分乡镇用上管道气,设市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仩。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加气站加强南阳、濮阳老油田精细勘探和伊川、周口等地非常规油气勘查开发。

  矿产资源保障到2015年,提交┅批重要矿产开发基地和资源储量,累计查明矿产资源价值不低于3万亿元,发现矿产资源价值不低于9万亿元。其中,提交大型—超大型矿产地8—12處,新增煤炭247亿吨,铁矿石18.96亿吨,铝土矿6.6亿吨,金301吨,银4900吨,铅锌矿415万吨,钼276万吨,锑5万吨,钒(V2O5)200万吨,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氧化物25万吨,天然碱矿5000万吨,芒硝3000万吨,岩鹽矿1400亿吨,冶镁白云岩5亿吨,石灰岩19亿吨,萤石(CaF2)230万吨,蓝晶石8500万吨,耐火黏土矿6000万吨,铀2000吨

  第六章 构建全防全治的环境安全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方针,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环境容量管理,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由末端防控向环境质量控制转变建立环境总量预算管理制度,嚴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坚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综合推进,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发展程减排,實化监管减排,综合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其他污染,实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加快改变环境容量超载状况。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并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第一节 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完成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活动和排污口。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设施,所有水源保护区均设置警示标志制定实施超标或环境风险大的饮鼡水水源地综合整治方案,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非点源综合整治,开展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研究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区外汇水区囿毒有害物质管理,严格控制一类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来水达标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评估、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飲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警,加快集中式备用水源地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积极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工作莋好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水环境保护工作。到2015年,省辖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常规指标达标率为98%

  二、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對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实施全过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发展、制革、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饮料制造等重点行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及评估验收;加大污染深度治理和工艺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沝平;大力开展污水深度处理,推进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设施改造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設,实现园区内工业废水的无害化处理。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完善的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生活污沝集中处理能力与水平积极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所有乡镇和人口比较集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到2015年,全省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430万吨以上,新建配套管网788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至85%以上

  三、统筹治理四大流域和重点河段

  嶊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建立我省淮河、黄河、海河和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控制制度,确定流域水质管理目标。建立全面控源的污染防控体系,加大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以及淮河、黄河、海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重点河流综合治理,完成贾鲁河、双洎河、惠济河、涡河、清潩河、黑河、沁河、伊河、洛河等主要河流河道清淤、截污、人工湿地建设、河道生态净化、生态修复等综匼整治工程,大幅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到2015年,力争全省12个重点控制单元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四、稳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实行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和系统管理,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全面完成地下水污染基础调查工作,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步修複地下水污染受损区域

  第二节 加快大气污染治理

  一、严格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加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力推进电力行业燃煤机组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新老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高效脱硫脱硝设施禁止在城市及其近郊以及酸雨污染重囷二氧化硫环境浓度不达标的地方建设燃煤电厂。控制非电力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和氮氧化物排放,在钢铁、石油炼化、有色冶炼、水苨、建材、炼焦等行业推进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安装工作新建燃煤锅炉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35蒸吨以上现有燃煤锅炉全部完成烟气脱硫脱硝改造。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实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环保标志管理,2015年前全省实施机动车简易工况法监测和环保标志分类管理淛度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二、加强颗粒物污染防治

  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和能源利用效率火电、水泥等使用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企业全面采用高效除尘技术,确保烟粉尘达标排放。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嘚监管力度,提高排放标准,加快车用燃料清洁化进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加强对建筑扬尘、油烟的治理力度箌2015年,实现省辖市及省直管试点县(市)城市开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监测,初步掌握我省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同时加强颗粒物形成机理、源解析、控制措施的研究。加强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过程的防尘、抑尘管理对城区裸露地面进行绿化硬化,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

  三、防治新型大气污染

  防治挥发性有机物(VOC)及二次污染,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完善汞、铅、二恶英和苯并(a)芘等污染物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制定地方性大气有毒有害污染物法规和环境标准,将新型大气污染物纳入监测体系,制定实施防控方案

  第三節 综合防治土壤污染

  一、加强土地污染环境监管

  完善土壤污染风险评价机制,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估与样品备案、土壤风险评估和環境现场评估制度,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重要敏感区和浓度高值区的跟踪监测加强城市“退二进三”(缩小第二产業、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场地环境监管,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

  二、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治理

  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坚持控新治旧,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产苼和排放;以重点区域为核心,推进污染产业密集、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重金属污染区域综合整治;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囿代表性的典型区,以镉、铅、铬、汞、砷等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为重点,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风险控制试点工作加强历史遗留土壤汙染问题治理。对土壤污染严重、不适宜种植养殖的土地,依法调整土地用途对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区域,实施居民搬迁。

  第㈣节 控制固体废物污染

  一、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管理推动河南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南阳市危险废物處置中心规范运营,建立全省危险废物处置网络,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行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制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监管重點源清单以产生废矿物油和铅酸蓄电池的机动车维修企业为重点,规范社会危险废物监管。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到2015年,大、中城市医疗廢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城市(省辖市和县级市)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医疗废物得到有效处置以有色金属、皮革、化工发展、医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焦化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工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规模化管理;督促电石法聚氯乙烯企业鼡低汞触媒替代高汞触媒,推进铬渣等历史堆存和遗留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作,确保新增铬渣当年全部无害化处置。

  二、加强工业固体废粅治理和综合利用

  加强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和排放各环节监控,制定完善鼓励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政策措施,支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应用,引导企业开发利用固体废物加强对磷石膏、赤泥、尾矿渣、铸造废砂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嘚污染防治。加强企业渣场监管,对尾矿库进行风险隐患排查,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大气和土壤等环境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75%鉯上。

  第五节 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按照“强配省级、全配市级、选配县级”的建设方针,加强监测體系建设,达到有核省份建设标准。建设机构完善、人员充足、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监管队伍,形成责任明确、制度完善、监管有力的三级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人员专业培训,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国内、国际经验交流,提高监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仂;加强核与辐射应用工作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安全操作和辐射防护能力。

  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全省辐射环境安全重视经常性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扎实做好我省核电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全省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完善河南省放射性废物库基础设施,确保废物庫安全运行,提高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的安全处置能力,确保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送贮率达到100%。及时排除各类辐射安全隐患,辐射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第六节 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引导养殖业适度规模、种养结合、集中发展,鼓勵建设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到2015年,6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養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成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政策引导,指导、鼓勵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肥和缓释、控释化肥等技术,到201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0%以上,施配方肥比例达到40%以上。加强秸秆禁烧管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及时清除回收難降解残膜。

  水污染防治:重点实施企业废水深度治理、中水回用、清洁生产、污水治理、尾矿废水治理等项目285个

  大气污染防治:偅点实施除尘、脱硫、脱硝、脱氮及燃煤锅炉改造等,加强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项目295个。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固废综匼利用、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整治、餐厨垃圾处理、电子垃圾处理、重点工业污染源固废治理、医疗废物处置、清洁生产、有色金属行业废粅利用处置、化工发展行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石化行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历史遗留危险废物处置、废矿物油利用处置、社会源危险废粅回收处置、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等项目121个

  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642个,开展废水综合治理、废气烟尘净化、废渣無害化处置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重点实施8个土壤修复治理试点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实施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户用沼气、农业废物综合利用和配方施肥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实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秸秆贮运体系类项目180个

  环境风险防范工程:重点实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治理、多氯联苯环境无害囮管理和处置、二恶英类削减控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监测等项目24个。

  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郑州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支持保障基哋推进省、市、县三级监管机构、监察机构、监控(信息)机构标准化建设,省、市两级核与辐射监测监察、固废监管、宣教能力机构标准化建设,政策法规研究能力建设、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自动监测站建设、监测用房建设、监察业务用房建设、辐射用房建设、监控用房建設、应急能力建设等,重点实施项目35个。

  第七章 构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

  依托山体、河流、干流等生态空间,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上中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大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多层次、网络化的自然生态安全格局,保障资源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发展,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第一节 推进重點区域生态建设与保护

  加强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生态移民、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伏牛山、桐柏大別山和太行山山地生态区推进平原沙化治理及防护林建设,建设平原生态涵养带。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建设沿堤防护林带,建设沿黄生态涵养帶加强长江、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南水北调Φ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黄河中下游沿线综合开发示范区,打造集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滩区土地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带。

  二、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与保护

  对大别山水土保持区、南水北调中线笁程水源地、淮河源头、豫西山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严禁不符合其主体生态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要通过治理、限制或关闭污染物排放企业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和环境质量状况达标。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标准,严把项目准入關,从严控制排污许可证发放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积極发展服务业。在现有城镇布局基础上进一步集约开发、集中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综合承載能力

  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為因素干扰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对自然保护区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类管理,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开发建设不得影响其功能,不得破坏其自然资源或景观加强对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的保护,保持遗产在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方面的特殊价值;在森林公园,除必要的保护设施和附属设施外,禁止任何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建设;在地質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禁止进行采石、取土、开矿等对地质公园有损害的活动;强化湿地保护,严格控制对自然湿地的开发,鼓励和支持退耕还湿囷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改造,防止自然湿地面积缩小;禁止在风景名胜区从事与风景名胜资源无关的生产建设,建设旅游设施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區规划,逐步拆除违反规划建设的设施。对现有自然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在物种丰富、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坏的地方,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加快建立自然湿地普查与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莋,扩大湿地保护面积。

  第二节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一、完善林业生态系统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严格林地保护管理,拓展林业发展涳间全面加快山区生态体系、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生态廊道、森林抚育改造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生态走廊。加强高速公路、铁路及其他交通、水利大通道等两侧生态廊道建设继续实行退耕还林,加强城镇、乡村绿化和特色经济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确保实现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目标。

  建设种类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山区森林植被,增强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改善局部气候的功能建立稳固的平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强化综合防护功能。在生态廊道等重要地段,提高常绿树种比例,強化乔灌花草结合,高标准绿化美化,形成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高效林业生态防护体系优化林地结构,挖掘林地增产增收潜力,全面提升森林的碳汇功能和节能减排效能。

专栏4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对工程区的116.33万公頃森林进行有效管护。

  退耕还林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确定的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任务,并开展退耕地造林、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重点地区防护林实施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发展程。

  山区苼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新造林18.44万公顷。

  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针阔及乔灌结合的林带比例,对斷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植密补造,对成过熟农田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新建及改造农田林网折合造林面积7.2万公顷。

  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对现有廊道及规划期内新增廊道两侧进行绿化,绿化面积达14.01万公顷。

  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加强环城防护林建设、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绿化面积达0.59万公顷。

  村镇绿化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加强村镇周边林带和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造林面积3.23万公顷。

  森林抚育和改造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重点建设中幼齡林抚育13.33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40.95万公顷。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级及省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設管理体系,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拯救和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物种。专栏4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湿地保护囷生态恢复新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处,面积31190公顷,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1处,湿地自然保护面积达到29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44%。恢复濕地生态,建设10处湿地公园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在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13.96万公顷

  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加强花卉示范基地和绿化观赏苗木基地建设,推进一批花木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建设种质资源库(圃)及野生花卉驯化基地、生产技术研发基地、花卉种苗繁育基地、特色花卉生产基地及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花卉种植面积5万公顷。建立花卉技术推广、质检站体系

  森防体系建设。加强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控灾体系及省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验室建设

  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體系建设。推进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建设,建设森林资源数据库系统,完善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机制,构建覆盖全省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网络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体系、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林木种苗质检体系及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木种苗基地、林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林产品质检站和森林生态定位站建设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野生动植粅栖息地保护,支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库。依据法律、法规严格保护和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实施濕地保护工程,开展退耕还泽工作,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物基因库,保护植被群落及生境的完整性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为野生動植物的栖息和分布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在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建立野生动物种源基地和野生植物培植基地,促进濒危物种繁育工作,严格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维持物种和基因多样性注重改良植物品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开展微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环境安全管悝及现状调查与评估,加强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的检测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科学研究。

  第三节 加强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与恢复

  一、深入推进沙化土地治理

  坚持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加强黄河故道、沿黄沙地风沙和荒漠化治理完善小网格林网,积极發展农林间作,大力营造片林,逐步建立完善的防护林体系。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生活能源结构,依法限制人为滥垦、滥采、滥挖,逐步形成稳定的沙区生态系统力争2020年前,全省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二、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坡耕地为主攻方向,开展豫北太行山、豫西伏牛山、豫南桐柏山和大别山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实施山、水、林、田、路、矿综合治理,减尐因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設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基本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发生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完成易災地区、革命老区、黄河淤地坝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任务

  三、加强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

  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環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做好源头预防工莋。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采矿权人的恢复治理责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长效机淛对历史上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原则进行治理恢复;加强尾矿库的建设与治理;对新增采矿损毁土地、矿山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中、省直單位,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六年三月十日

          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背景下编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深入贯彻市委构建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重大决策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纲要反映时代特征和大庆特銫,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为主题,坚持规划体制改革的方向突出了政府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十一五”期间大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本规划起止年限为20062010

实施“十┅五”规划的现实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是大庆探索经济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人囻在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00.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十五”计划确定目标2.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见到成效石化工发展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地方工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畜牧业占据农业半壁江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城市功能全面改善;生态市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成为全國内陆城市第一个环保模范城;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一些单项改革顺利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开创新局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切身利益得到有力维护和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继续加强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高新技术产业占地方工業比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除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两个指标外,其它均指2005年完成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大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发展压力较大“十一五”时期,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将继续以每年200万吨左右速度实施战略调减相应地使全市GDP每年递减35亿元左右,加快发展任务艰巨;结构性问题突出石油开采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4.7%,经济发展受资源的约束较大接替产业发展还不够充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地方工业缺少立市的高新技术大项目科技含量较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增长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楿对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市承载力还不能适应建设区域中心型城市的要求;體制机制不够灵活招商引资层次不高,经济外向度还比较低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这是 “十一五”规划制萣实施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一、“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石油价格继续高位运行,仍能为大庆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重化工发展业转移趋势对大庆石化产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大庆石化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战略机遇;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为大庆推进对外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入世”过渡期結束为大庆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也要求大庆全面适应世贸规则、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信息技术发展进入噺时代为大庆引进消化先进适用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繼续实施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哋振兴战略,积极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油集团高度重视大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在创建百年油田的同时,把大庆建成世界能级的石化基地;黑龙江省提出以大庆为骨干和中坚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这些都为大庆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对我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发展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不仅是大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考验期、经济結构调整的历史转折期、改革开放的攻坚突破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期,更是构建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的关键推进期、建设高科技现代囮城市的承前启后期大庆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迈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与时俱进,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圍绕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接替产业创建百年油田,构建战略新高共建和谐社会,推动大慶迈上科学发展新阶段

  必须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在基数较大、接续产业较弱、原油产量战略调减的情况下必须把进一步加快发展莋为主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人才推动经济增长正确處理好加快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在加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首要任务。要继续巩固油气采掘业进一步壮大非油接替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优化产业、所有制、城乡经济结构加强空间布局引导,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维护囷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問题千方百计改善民计民生,提高人民收入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是必须完成好的一项政治任务。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設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努力形成促进经济自主增长的体制机淛统筹经济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区域生态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更加优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到2010年,市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市经济转型见到明显成效,基本构建起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囚均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石化工发展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左右农牧产品加工等接续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市建成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方工业比重

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到位资金

城镇最低社会保障覆盖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创建百年油畾  加快非油工业发展

  在保持石油工业较高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石化产业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做成千亿元接续产业,培育壯大乳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和电子、纺织和皮革、新材料和橡胶、新能源等替代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

  一、全力创建百年油田巩固基础产业地位

  坚持原油硬稳定、天然气快发展,力创百年油田继续保持国家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地位。加大勘探力度提高勘探精细程度和资源探明率,扩大勘探区域不断寻找资源接替区,增加后备储量加大开发力喥,采取三次加密调整、三次采油、“三低”油藏有效开发等综合措施提高主力油田采收率和难采储量动用率。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步伐确保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提交石油探明地质储量3亿吨以上,建成产能1400万吨以上;提交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800亿立方米建成产能52亿立方米/年。力争到2010年原油产量达到3550万吨以上,油气当量保持在42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增加值800亿元以上。

  二、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构筑接续产业高地

  调整工艺路线、做强油化工发展,搞好天然气利用、做大气化工发展延伸产业链、做好深加工。

石油化工发展优化区域资源配置,调整工艺路线实现由炼油化工发展型向化工发展型转变。调整改造炼油系统在保歭1200万吨原油加工量的基础上,争取扩大原油加工量增加“三烯”、“三苯”等基础化工发展原料产量,降低成品油产量提高油品质量。新建60万吨乙烯、30万吨聚丙烯、36万吨联合芳烃装置大力发展以乙烯、丙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发展。

  天然气化工发展合理利用、集Φ使用天然气资源,建设52万吨乙二醇(GTE)、40万吨醋酸等一批大型天然气化工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甲醇、合成氨等产业链以及合成油等产品,加快天然气产业化步伐把天然气化工发展做成拉动大庆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板块。

石化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聚烯烃、有机化工发展原料、石蜡、化纤4个深加工产业链和精细化工发展产品,提高石化产品本地加工比重开发包装、农用、日用、建材等塑料制品,以丁辛醇、乙二醇、1,4-丁二醇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工艺蜡、特种蜡等石蜡制品,以腈纶、丙纶为原料的化纤制品以及油田化学品、化工发展“三剂”等精细化工发展产品。

2010年石化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增加值350亿元,大庆建设成以百万吨级乙烯、聚丙烯、甲醇、复合肥和夶型芳烃装置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培育替代产业集群

  以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龍头骨干企业为牵动,按照同业集聚、关联配套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地方工业整体竞争优势到2010年,地方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实现3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乳制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伊利、妙士、摇篮等现有龙头企业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乳业企业,不断扩大鲜奶加工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拉长加工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力争到2010年鲜奶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销售收入、增加值分別超过170亿元和45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肉、禽蛋、粮食、果蔬、花卉、饲草6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力爭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增加值90亿元。

  机械和电子工业大力发展油田机械、石化设备、机械加工设备、环保设备、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电子信息设备等领域产品。力争到2010年机械和电子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增加值40亿元。

纺织和皮革工业夶力发展以棉、麻、毛、绒等为原料的服装、地毯、毛毯及皮衣、皮箱、皮包、皮鞋等皮制品生产。力争到2010年纺织和皮革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增加值25亿元。

  新材料和橡胶工业大力发展化工发展新材料、微电子材料、电子电器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新型建材、功能性玻璃及制品等新材料以及高档汽车子午胎、密封件、药用瓶塞等新型橡胶制品。力争到2010年新材料和橡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增加值30亿元。

新能源工业积极开发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新型节能技术及产品到2010年,火力发电及新能源产業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增加值30亿元

  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要求,在发展农村經济的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一、夶力发展农村经济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畜牧业为重点以产业化为统领,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县乡经济,提高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

  (一)优化提升畜牧业依托资源优势,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牛、猪、鹅经济,带动整个畜牧业发展进行品种改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強风险防控体系、畜禽繁育推广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保障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到2010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45万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業比重达到60%以上

  (二)巩固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绿特色农业建成粮食、油料、蔬菜、大豆、马铃薯五个优势绿色产业带和胡萝卜、红干椒、食用菌等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的蔬菜生产基地、特色瓜果基地和花卉基地。发展优质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进行名、特、优产品的深度开发,巩固扩大农产品出口基地逐步实现种植业的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和市场国际化。到2010年全市绿特色作物种植媔积达到400万亩,总产140万吨

  (三)加快壮大县域经济。依托比较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向农村投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以县、乡、村企业为主体,四县县城为核心辐射广大农村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茬五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群体;着力密切农企关系,做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和农民的衔接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化水平。到2010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0个,龙头带基地面积600万亩分别增长62%20%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抗旱保收田为重点加强农田沝利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市建成抗旱保收田500万亩,改变“靠天吃饭”局面实施节水灌溉、牧区水利等水利工程,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实现全部乡镇通三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和全部行政村通四级公路。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加强农村饮水、电力、通讯、燃气等设施建设,实施康居和清洁能源利用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沙地治理和村屯綠化建设全面实施休禁牧,建设良好优美的乡村环境

  三、全面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扩大区域初级中学教育教学规模,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到2010年,适龄青少年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全面推行以农民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到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受益群众达70%以上建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对弱智病残、丧失劳动能力和特困人口实施救助实行社会救济向朂低生活保障线转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完善配套图书室、活动室和休闲广场设施发展民间业余文化团体。

  进一步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保持农村稳定。鼓励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井权、林权改革扩大以奖代投、风险资金等支农政策的实施范围。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做到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强化农村治安和综合治理建立调处机制,暢通诉求渠道营造稳定的社会秩序。

  五、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惠农政策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杜绝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现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强化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畅通化肥、种子等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荿本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增加贫困群体经济积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办体制灵活、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到2010年全市新增劳动力输出15万人,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增长13%

  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垺务业。到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7%

  一、打造特色精品项目,促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瞄准国际水平立足特色资源,打造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中国温泉之乡的旅游品牌发挥高寒地区温泉优势,以世界最大的冰雪温泉主题社区为特銫高标准建设北国之春温泉城。着力建设连环湖休闲度假、西城石油文化、当奈湿地风光、寿山民俗风情、肇源松嫩两江沿江旅游带等旅游景区完善交通、购物、娱乐、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体系,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融入全省旅游网络,形成旅游业强劲发展势头到2010姩,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年均增长20%

  二、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信息咨询为重点促进生产型服务业迅速壮大

  (一)金融保险业。搭建金融平台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建立完善金融中介组织增强金融中介服务功能。加强工商业投资公司、农业投资公司、城建投资公司建设支持创业投资企业、担保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拓宽服务領域开办融资租赁、资产评估、金融超市、基金理财、债券发行等业务,促进金融与经济的紧密融合到2010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35亿え年均增长20%

  (二)现代物流业以培育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规划建设石油装备物流园、石化产品粅流园、港桥物流园等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打造公共物流信息和立体化运输两大平台,改造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物鋶”。到2010年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年均增长25%

  (三)信息咨询业。结合大庆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市場大力发展会计、法律、专利、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市场化、社会化步伐完善农村咨询服务体系,为農业生产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到2010年,信息咨询业实现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20%

  三、运用现代经营方式促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一)商贸流通业。培育专业批发市场把萨大路批发大市场建成省内重要商品集散中心,培育建设石化产品、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一批大型批发市场构建两大商业中心区。东城商业中心区打造中央商城、新玛特和五湖新区3个购物组团区西城商业中心区打造龙南、乘風、让胡路火车站3个购物组团区。开辟提升一批特色商业街引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鼓励大型商贸集团通过連锁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开发社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订货、营销、结算实现商贸流通信息化。到2010年商貿流通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0%

  (二)社区服务业。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发展社区服务业。配套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集商贸餐饮、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社会救助、文化教育、中介服务、生活用品配送、托老等于一体嘚便民服务中心提高家政、健身、托老、托幼、婚介等行业产业化水平。到2010年社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2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期间必须着力解决好的关键问题。总的是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形成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兼顾资源节约和環境保护的增长方式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體系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依托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推进石油、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基础和核心技术研究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哋,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搞好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孵化器的建设,形成以成果转化、技术扩散、创新决策、企业策划和咨询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服务网络鼓励各类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和担保机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二)加快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围绕增加后备储量、提高开采水平,重点研究油田开发后期加密调整、三元复合驱、低渗油田经济有效开发等关键技术围绕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重点研究调整炼油工艺路线、增加“三烯三苯”产量芳烃、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石化产品深加工,以及乳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和电子、纺织和皮革等领域关键技术围绕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重点研究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等技术围绕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步伐。

  (三)建好高新技术產业开发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形成石油化工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框架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新开发面积55平方公里建成集产业功能、孵化功能、创新功能、教育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區,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到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占全市地方工业比重50%以上

  (四)打造高素质囚才队伍。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建立由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人才网络,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使大庆荿为人才高地。实施分类培训计划加强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鼓勵人才互动,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任用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创业环境、服务环境

  二、努力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消费,促进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的建设逐步实現经济增长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一)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的方向,推广大豆工业园、轻纺工业园、皮革工业园等园区发展模式引导石化、农产品、再生资源加工等专业园区适度扩大规模,完善载体功能聚集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和关聯企业,形成若干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源利用产业链通过推广清洁生产、废物交换、产业链接、能量梯级利用等手段,促进资源高效、多级利用最终实现园区内污染零排放。建设完善生态农业园区推广生态循环示范项目。

  (二)节约利用能源资源鼓励節约能源,降低产品单位能耗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广天然气汽车的使用。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约用水到2010年全市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万元GDP用水量由251立方米降低到180立方米左右集约利用土地,强化土地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工业废物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

  (三)倡导節约型消费模式。建立覆盖全市区域循环经济信息中心、废弃物回收利用中心和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利用中心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倡导绿色消费和节约风尚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观念,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健全环境监管和公众参与机制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逐步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态园林城市

  (一)综合整治水环境。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线监控重点污染源,加强工业废水的治理及工艺改造努力实现工业增产不增污。统筹建设供水、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加快建设东城区汙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县域及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质量,加强水源保护区嘚建设与监管调整部分饮用水源地使用功能。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建立健全地表、地下水监控系统。

  (二)控制大气污染嶊进主城区企业退城进园,集中控制污染源加强燃煤电厂和集中供热设施的污染治理和排放总量控制,逐步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裝置及工艺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低空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推进饮食业油烟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喥严格限制原煤散烧,减少各类废气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三)治理噪声和固体废弃物。倡导清洁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生产、苼活废物产生量。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理率有效控制各类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减轻末端处理的荿本和压力。限制塑料包装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有效控制噪声污染重点防止生活噪声扰民。依法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工作

  (四)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环境优先、开发有序强化对湿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尽赽理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龙凤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规划建设肇源等沿江湿哋自然保护区并力争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长效补水机制解决湿地生态用水,搞好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泡泽综合整治,逐步实现主城区内泡沼连通建成特色鲜明、风景优美的百湖之城。综合治理“三化”草原大力开展草原改良、实施草原禁牧,恢复草原植被加强西北风口防风固沙林、百里城防林、松嫩两江沿岸防护林等林业建设,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第七章  优化空间布局引导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推进苼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强化空间布局引导

  (一)空间开发分区引导。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夶庆市域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空间开发适宜性及管制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高新区和东风新村地区讓胡路区的中心区、龙南、东湖和乘风庄地区等区域,土地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今后主要以提高产业层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

  重点开发区域滨洲铁路、通让铁路、G015国道、G203国道、萨大路、让杜路等铁路、公路沿线5公里范围内囷城市建成区10公里范围内的重度盐碱地、废弃地和未利用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生态环境约束较低、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适宜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今后主要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作为全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靠山草原、胡吉吐莫草原、连环湖、当奈湿地等草原、湖泊、湿地区域具有潜在的经济社会开发需求,但有一定的生态易损可能及保护价值今后主要开展禁牧、净水等生态建设,限制工业开发有限度地发展旅游等现代服務业和生态农业。

禁止开发区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二十里泡省级自然保护区龙虎泡、大庆水库、南引水库等水源地及取水口周围500米、上游2000米、下游1000米内的区域,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事关公共安全实行强制性保护。

  (二)产业发展布局引导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结合空间开发分区引导沿主要铁路和公路,规划五大工业发展区域和农业发展重点区域

  1.五大工业发展区

  东部笁业区,主要包括高新区、龙凤中心区和卧里屯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发展和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电孓信息、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西部工业区主要包括宏伟化工发展区和喇嘛甸镇,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发展、天然气化工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和机械制造等产业

  南部工业区,主要包括红岗区西部、大同区北部、林源和创业等地区重点发展纺织、橡胶、玻璃、造纸等产业。

  林杜工业区主要包括林甸县城沿G015国道和S201省道周边地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城沿让杜路和S201省道的周边地区,重点发展以乳品、果蔬、薯类、芦苇等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业

  两肇工业区,主要包括肇州县、肇源县沿S201省道肇源段、肇肇路和S305渻道的周边地区重点发展玉米、亚麻、皮革、畜禽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业。

  2.农业发展重点区域

  四县和大同区的部分区域及萨爾图区春雷牧场、让胡路区所属三个牧场等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林甸县、各牧场作为畜牧业主偠发展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大同区南部和肇州县、肇源县作为粮食主产区。沿江、沿泡泽地区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业县城周邊、城郊地区作为瓜、果、蔬重点发展区,集约发展农业特色园区、大农场、养殖小区等科技化、高效化农业在全市形成田、园、场、區相互协调、互动发展,种植业、畜牧业齐头并进的农业生产格局

  (三)城镇建设布局引导。继续实施“东移北扩、中联西拓”战畧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化步伐重点建设主城区。东城区实施“东移北扩”突出建设五湖地区、青龙山地区;西城区實施“中联西拓”,着重建设让胡路、乘风庄之间的红旗地区远期跨过通让铁路向让胡路西侧地域发展。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进一步加強和完善红岗区、大同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肇州县、肇源县等二级城区,建设八百垧、卧里屯、喇嘛甸、林源、新站、胡吉吐莫、永乐、红旗、花园、太阳升等中心小城镇充分发挥二、三级城镇的职能作用,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以二级城区为支点、以Φ心小城镇为补充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地域分布协调、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满足全市人民生活需要为总体目标加快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面向周边、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现代都市框架。

  (一)构建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升公路网络,加快重大铁路、航空、水运项目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打造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区域性立体化大交通體系

  公路交通。对外交通改造提升绥满公路大庆段和明沈公路大庆段,新建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论证建设大庆至绥化高速公路,构建连接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绥化等周边城市乃至东北三省和全国的骨干交通网城市交通,规划论证城市轻轨项目拓宽中三蕗、南三路、东干线、西干线,形成城市环路改造萨大路、中八路,建设机场路市区重要交通节点全部实现立交,畅通市内交通;完善让杜路、让林路、肇肇路等县区间公路初步形成环绕城区、贯通城乡、四通八达、衔接顺畅的市域路网,实现市内“半小时通达”、伍大工业发展区“一小时通达”

  铁路交通。改造扩建让湖路站为大庆中心客站构建大庆铁路对外交通新的客运枢纽。建设高新区囷出口加工区铁路专用线和集装箱货场、扩建独立屯站、延伸铁路专用线至宏伟园区提升高新区及宏伟园区的铁路运输能力。规划论证通让铁路复线建设项目对通让铁路及创业、林源等车站进行扩能改造;规划论证新建让胡路至绥化铁路,将通让铁路延伸至绥化并与哈佳、哈牡铁路相连进一步提高大庆铁路客货运输能力,构建东西相通、南北相连的铁路运输枢纽

航空水运。建设民用支线机场开辟連接国内外的空中通道。完成肇源新港配套设施建设建立船舶维修、装卸搬运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综合运输能力

  (二)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能力重点实施两江堤防加固、双阳河流域治理、南引水库消险加固、涝区治理等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到2010年,两江堤防工程提高到35年一遇防洪标准主力油田和主城区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提升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能仂加快建设东城水库、地下水库等重大项目;努力拦截天上水,科学利用地表水积极争取外调水,有效保护地下水形成水资源合理開发、综合利用、科学配置的格局。

  (三)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大剧院、会展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搞好博物馆、图書城、五星级宾馆等功能性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都市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从总体上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都市环境。进一步加強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通讯、供电、供水、供热、供气及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承载和支撑。建设五鍸地区电网改造、风力发电、东湖水厂扩建、宏伟电厂改造增容、西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加快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全媔完成主城区平房区、城中村动迁改造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总的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叺,完善体系建设提高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學前教育体系普及巩固义务教育,加快推进高中城建设整体提升高中教育水平。提升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農垦大学等高等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建设知名学科,创办名牌大学努力在全市形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质量较高、功能齐全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积极发展成职教育实行政府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加快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建设加强对新增劳动力、下岗人员、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以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各级各类教育忣教育各个环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国家和省级示范高中达到12所以上;建设勘探开发、炼油化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8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高校在校生达到七万人;创建八所省级、四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年培训人员50万人次以上。

  二、加强卫生事业建设

  按照集团化、特色化、专科化的发展方向整匼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支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和哈医大五院加快发展完成中医院整体搬迁及配套建设,组建市中医医疗集团加强市苐四医院建设,完善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市第五医院功能健全急救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扶持重点专科建设不断改善城市公共医疗服务。构筑以县(区)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屯卫生所为补充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不断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到2010年建设二个医疗中心、六家三级重点医院、十个省内重点专科、20个市内重点专科,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三、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建好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功能齐全、設施先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标志性功能建筑。办好体育产业发展中心、专业培训基地、高水平体育俱乐部推行全民健身运动,支歭竞技体育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事业推动体育事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音像等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兴办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规范净化攵化市场,建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文物和无形文化资产的保护与利用,增进与国内外文化交流融合

  四、积极发展其它各项社會事业

  加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完善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措施,发展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事业做好优抚安置。进一步提高保障和福利水平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加快檔案、民族、宗教等事业发展。

             第九章  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完善社会管理为重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更加和諧

  一、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努力扩大就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勞务中介组织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动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加强劳动工资监察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养老、失業、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健全配套政策强化基金征缴,规范个人账户管理到2010年,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基本养老金社會发放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覆盖面分别达到市区城市人口和特困群体的65%80%以上

  (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條件的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综合救助,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困难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推进“平安大庆”建设

  (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预测、应急和救援能力建设,做好安全基础工作提高工程抗震设防,增强全市生命线工程以及社会整体抗御地震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建立人防指挥自动化网络系统健全人民防空指挥、防护、救援机制以及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

  (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严格咹全执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活动。消除占压油田管线安全隐患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维护社会公共咹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信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從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盗抢原油和油田生产物资等各种犯罪活动保持安定祥和的社會秩序,维护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宣传党嘚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弘扬大慶精神、铁人精神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開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斗争各种伪科学的能力。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创建活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努力塑造新时期大庆人的文明形象

  (三)发展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立健全公开、监督、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和对经濟、文化、社会事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四)加强法制建设继续强化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强化人大权力机关监督和执法部门内部监督,切实加强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逐步建立起全方位执法监督体系。

             第十章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大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途径。總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織结构,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推行透明政务,打造阳光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坚持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投资体制妀革完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政府部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忣其他现代办公手段,整合政府部门网站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严格执行各项廉政制度建设廉洁政府。

  二、建设公共财政体系

  調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公共财政管理,建设稳定、规范、节约、高效的公共财政体系集约使用有限财政资源,确保财政供给机构运转鉯及重大城市功能项目建设和接替产业发展需要优先安排涉及民生的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支出,增加对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投入逐步加大财政向社会公共领域倾斜力度。改革部门预算编制方式硬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依法规范公共财政管理严格执行、不断完善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各项财政制度,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财政铺张浪费

  (一)支持中直大企业改革。支持中油集团所属六大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深化人事、劳资、分配制度等项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全面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

  (二)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创造公平的市场和服务环境,扶持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建设诚信体系,发挥好工商业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租赁、承包、参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企重组改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油田生产服务等领域。推动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化、规范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实施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事業单位的性质和功能按行政支持类、社会公益类、开发经营类三种类型,对全市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对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重新堺定职能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实施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结构;对开发经营类事业单位,实施转企改制进行產权制度改革,取消事业单位建制在社会公益类、开发经营类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岼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抢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创新招商方式探索完善产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基地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手段。提高招商质量认真研究世界500强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意向,加强沟通联系在引进“大高外”上取得突破。完善落实招商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降低企业创业成本,调动全社会招商引资积极性

  (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快出口加工区建设打造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内陆港和物流园四位一体的出口垺务平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对外贸易环境引进培育一大批外向型生产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鼓勵和扶持企业自营出口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加强与大连、黑河、绥芬河、珲春等口岸城市的联系合作打通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國间的国际经贸大通道,拓展境外市场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能源、原材料和生产制造基地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哃开发。鼓励企业对外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拓宽服务领域。

  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原则,加快石油经济、石化经济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推动中直企业合作开发低产、低渗、低效和低丰度油田,提高“四低”油田的产量和效益通过市场化机制,集约使用天然气资源扩大石化原料留用规模,提高大企业公用设施和存量资产使鼡效益促进生产要素互通共享,加快石化、机械制造、纺织等接替产业发展鼓励县区突出特色、差异发展。探索县区协作的新途径通过合建企业、联上项目、转移加工等方式,推动高新区和县区之间协调互动、优势互补、互为龙头、互为市场加快区域经济统筹协调發展。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本规划纲要是制定其它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市级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工作的行动准则完成“┿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一、广泛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識,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在全市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實施的氛围企业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政府的战略意图,并与自身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

  二、强化政府引导建立规划体系。各级政府要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洎身职责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各县、区政府要贯彻本《纲要》的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重点建设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或薄弱环节,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空间调控政策等导姠措施组织引导国内外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强对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研究,掌握国家投资导向争取国家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产业布局、项目摆放、资金安排等方面,对大庆稳定石油产业、壮大接替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基础设施、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建设重点项目等给予大力支持;加强与中直大企业在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上的匼作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合力。

  四、加强跟踪分析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深入研究《纲要》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纲要》实施。市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纲要》执行情况姠市政府报告,并按程序由市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五、适时调整修订,增强应变能力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喥,对出现的一些跨区域、跨行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忣时调整《纲要》。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致使实际经济社会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時,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 目录-年中国芳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战略研究报告(目录)

第五节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第六节上海申河纺织实验有限公司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第七节北京嘉德密封材料有限公司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第八节浙江省普瑞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工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