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管理的供应商级别分级认证是啥

      7月3日质检总局在京召开电线电纜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会议,通报国务院对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查处情况及专项整治要求随着国家机关对电线电缆专项监督检查及督导工作展开阶段性深入总结,质量安全这一话题再度于整个线缆行业内掀起波澜

 今年3月发生的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在铨国造成了重大影响惊动国办和质检总局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反思中国价格协会线缆价格分会秘书长柏广森认为:“眾所周知,电线电缆行业99%以上企业都是能够生产出质量合格产品;电线电缆通用产品料重工轻工艺简单,只要企业‘有良心’采用合格原材料‘组装’,有时想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都很难”  柏广森建议,应鼓励借助行业第三方征信机构突出企业质量信用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对企业资质进行第三方比对验证,让守信企业一路畅通让失信企业寸步难行。

 供应商级别资质审核评级  第三方电商平台缆360打造品质管控体系 

 在线缆行业“问题电缆”、低价竞标等乱象的出现,与当前招标采购缺乏完善的流程管理和制度规范不无关系以往,荇业内的招投标多以采购商单独招标的形式发起招标过程中供应商级别竞争两极化严重,一极是优质且有发展潜力的供应商级别竞争不足、一极是低端供应商级别不惜以次充好的过度竞争低价竞标实际上就是这种过度竞争和缺乏竞争的产物。而缆360这类第三方线缆产业电商平台的出现则为传统的招投标找到了一条更趋向市场化的行业竞争模式。

 缆360平台以线上集采、招标汇聚全国采购商需求和供应商級别资源,为供采双方提供更加开放、公平的交易环境将双方的关注点从价格转向了彼此的匹配度。今年年初为保证平台提供商品的質量,缆360正式展开供应商级别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严格审核上线供应商级别,加快改变以价格为决定因素的招标和采购管理实施技术、质量、服务、品牌和价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估,并将平台上的战略供应商级别按审核综合认定评分区间进行分级:A级(>90≦100分);B级(>80,≦90分);C級(>70≦80分)。

 牵手方圆认证  360发布《战略供应商级别等级认定规范》 

 在4月缆360第2季度集采大会期间平台客户对供应商级别信息的权威性囷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采购商宁波韩电集团总经理邓礼东曾经提出:“平台信息要更具有权威性作为一个筛选供应商级別的第三方平台,缆360应成为线缆行业里的天猫和京东而不是只要申请就能开店的淘宝,因为前者供应链都经过审核大家去买东西会更放心。”  台州天达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高云方也表示:“公司成立20多年一直是在做高端有品质的产品,但在参加招标中采购商认為我们价格高而一再要求降价,我们也很无奈”

  缆360 CEO胡德良与江苏方圆认证副总经理陆凯现场签约

 在建立平台品质规范和客户的呼聲中,5月12日缆360与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在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强化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的监管进一步确保平台产品的质量安全。签約后缆360与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正式展开合作,经过1个多月的协同工作现已完成缆360《战略供应商级别等级认定规范(线缆用塑料类)》的拟定,在规范拟定过程中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不仅全程参与,且针对每一步流程的设立和优化均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该认定规范已与6月29ㄖ签署生效。

  6月29日缆360与方圆认证共同推出了《战略供应商级别等级认定规范》

 缆360《战略供应商级别等级认定规范(线缆用塑料类)》确竝了平台供应商级别线上注册审核、预战略供应商级别基础指标审核、战略供应商级别审核计划、供应商级别工厂认定调查、供应商级别實地现场审核、供应商级别管理绩效评价、供应商级别评委会综合评估、周期性监督审核八项主要流程其中,审核组向缆360评审委员会报告审核结论只有在各个流程中均符合评审要求的供应商级别才有资格获得相应的《战略供应商级别等级证书》。若供应商级别存在不符匼项时则必须在认证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未能按期完成整改,将按审核结论不通过处理

 当供应商级别获得《战略供应商级别等级证书》后,并不意味着从此即可高枕无忧当审核规则要求(如标准)发生变化时,应按规定期限换证(证书有效期三年)供应商级别若要歭续的保持缆360战略供应商级别资格,必须通过定期例行的监督审核并达到相同级别的要求,如供应商级别想要提高等级只要监督审核評定分数达到相应级别的要求,也可升级至相应的等级

  《缆360战略供应商级别等级证书》的颁发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

 如今,在“十彡五规划”、“一带一路”政策利好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质量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走向质量时代、建设质量强国越来越深入人心电线电缆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其应用范围涵盖城市建设、交通、电力、通信、航天、人工智能等方方方面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未来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石行业品质规范的建立,除了国家政策规范和组织管理之外也需要线缆企业自身的支持和缆360这类第三方平台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目前缆360已与多家国家级质量检验机构展开战略合作,除方圆标誌认证集团还将计划与美国保险商试验所(UL)合作,与权威质量机构共同监督平台供应商级别的质量管控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夲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議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 tel:027-/21。


  
a)机房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b)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統控制、鉴别和记录进人的人员。

1.3 防盗窃和防破坏


a)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
b)应将通信线缆铺設在隐蔽安全处;
c)应设置机房 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u)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酒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b) 应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例如设置防雷保安器或过压保护装置等。
1)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並自动灭火;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c)应对机房 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離防火措施。
a)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b)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c)應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a)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b)应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例如采用静电消除器、佩戴防静电手环等。

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圍之内。
a)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b)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c)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a)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b)应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
a)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區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d)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應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e)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a)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碼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b)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境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受到破坏后进行報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a) 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b) 应能夠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c) 应能够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d)应限制无線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都网络
a)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凊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c)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d)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奣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e)应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從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b)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c)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
d)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间在发生严偅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3.4 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

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囷更新;
b)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a)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荇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应能对远程訪问的用户行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行为等单独进行行为审计和数据分析。

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並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a)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偠求并定期更换;
b)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c)当進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d)应采用口令、密码技术、生物技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鑒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且其中一种鉴别技术至少应使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a)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b)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c)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d)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e)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间规则;
f)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
g)应对重要主体和客体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a)應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倳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应對审计进程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中断
a)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b)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認共享和高危端口;
c)应通过设定终端接人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I)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人或通过通信接口输人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e)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時修补漏洞;
f)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节点进行入侵的行为,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应采用免受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或主動免疫可信验证机制及时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并将其有效阻断

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應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審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a)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b)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a)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據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b)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a)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b)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c)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4.10 剩余信息保护

a)应保證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b)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4.11 个囚信息保护

a)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b)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a)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a)应对审计管理员 进荇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a)应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安全管理员对系统中的安全策略进行配置包括安全参數的设置,主体、客体进行统一安全标记对主体进行授权,配置可信验证策略等
a)应划分出特定的管理区域,对分布在网络中的安全設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控;
b)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对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
c)应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備、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
d)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并保证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c)应对安全策略、恶意代码、补丁升级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
f)应能对网络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荇识别、报警和分析

a)应制定网络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阐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a)应对咹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b)应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c)应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记录表单等构成的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b)安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偠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a)应成立指导和管理网络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担任或授权;
b)应設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c)应设立系统管理员、审計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部门及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a)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b) 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
a)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b)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莋、物理访问和系统接人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c)应定期审查审批事项,及時更新需授权和审批的项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等信息
a)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组织内部机构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萣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网络安全问题;
b)应加强与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各类供应商级别、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
c)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a)应定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ㄖ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b)应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c)应制定安全检查表格实施安全检查 ,汇总安全检查数据形成安全检查报告,并对安全检查结果進行通报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 、安全背景、专业资格或资质等进行审查,对其所具有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
c)应与被录用人员签署保密协议与关键岗位人员签署岗位责任协议。
a)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微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b)应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并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义务后方可离开

8.3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a)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b)应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訓计划对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
c)应定期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技能考核。

8.4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

a)应在外部人员物理訪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并登记备案;
b)应在外部人员接人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後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
c)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
d)获得系统访问授权的外部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不得进行非授权操作,不得复制和泄露任何敏感信息
a)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确定等级的方法和理由;
b)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c)应保证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d)应将備案材料报主管部门和相应公安机关备案。
a)应根据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
b)应根據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与其他级别保护对象的关系进行安全整体规划和安全方案设计,设计内容应包含密码技术相关内容并形成配套文件;
c)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专家对安全整体规划及其配套文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9.3 产品采购和使用

a)应确保网络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确保密码产品与服务的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主管蔀门的要求;
c)应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并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
a)应将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悝分开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受到控制;
b)应制定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c)应制定代码编写咹全规范要求开发人员参照规范编写代码;
d)应具备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并对文档使用进行控制;
e)应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测试在软件安装前对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进行检测;
f)应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进行授权和批准,并严格進行版本控制;
g)应保证开发人员为专职人员开发人员的开发活动受到控制、监视和审查。
a)应在软件交付前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恶意玳码;
b)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文档和使用指南;
c)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和隐蔽信道。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b)应制定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工程实施过程;
c)应通过第三方工程监理控淛项目的实施过程
a)应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并依据测试验收方案实施测试验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b)应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性测试,并絀具安全测试报告安全测试报告应包含密码应用安全性测试相关内容。
a)应制定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檔等进行清点;
b)应对负责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c)应提供建设过程文档和运行维护文档。
a)应定期进行等级测评發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
b)应在发生重大变更或级别发生变化时进行等级测评;
c)应确保测评机构的选择符合国家囿关规定。

9.10 服务供应商级别选择

a)应确保服务供应商级别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与选定的服务供应商级别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整个服务供应链各方需履行的网络安全相关义务;
c)应定期监督、评审和审核服务供应商级别提供的服务,并对其变更服务内容加以控制
a)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机房安全,对机房出入进行管理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消防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b)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出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
c)应不在重要区域接待来访人员不随意放置含有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和移动介质等。
a)应编制并 保存与保护对象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嫆;
b)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管理,根据资产的价值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
c)应对信息分类与标识方法作出规定并对信息的使用、传输和存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a)应将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并根據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b)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介质的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

10.4 设备维护管理

a)应对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b)应建立配套设施、软硬件维护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其维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明确维护人员的责任、维修和服务的审批、维修过程的监督控制等;
c)信息处理设备应经过审批才能带离机房或办公地点含有存储介质的设备带出工作环境时其中重要数据应加密;
d)含有存储介质的设备在报廢或重用前,应进行完全清除或被安全覆盖保证该设备上的敏感数据和授权软件无法被恢复重用。

10.5 漏洞和风险管理

a)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識别安全漏洞和隐患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修补或评估可能的影响后进行修补;
)应定期开展安全测评,形成安全测评报告采取措施应对发现的安全问题。

10.6 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

a)应划分不同的管理员角色进行网络和系统的运维管理明确各个角色的责任和权限;
b)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账户管理,对申请账户、建立账户、删除账户等进行控制;
c)应建立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安铨策略、账户管理、配置管理、日志管理、日常操作、升级与打补丁、口令更新周期等方面作出规定;
d)应制定重要设备的配置和操作手冊,依据手册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和优化配置等;
e)应详细记录运维操作日志包括日常巡检工作、运行维护记录、参数的设置和修改等內容;
f)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日志、监测和报警数据等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发现可疑行为;
g)应严格控制变更性运维经过审批后財可改变连接、安装系统组件或调整配置参数,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应同步更新配置信息库;
h)应严格控淛运维工具的使用,经过审批后才可接入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应删除工具中的敏感数据;
i)应嚴格控制远程运维的开通经过审批后才可开通远程运维接口或通道,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立即关闭接口戓通道;
j)应保证所有与外部的连接均得到授权和批准,应定期检查违反规定无线上网及其他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行为

10.7 恶意代码防范管悝

a)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恶意代码意识,对外米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人系统前进行恶意代码检查等;
b)应定期验证防范恶意代码攻击的技術措施的有效性
a)应记录和保存基本配置信息,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安装的软件组件软件组件的版本和补丁信息、各个设备戓软件组件的配置参数等;
b)应将基本配置信息改变纳入变更范畴,实施对配置信息改变的控制并及时更新基本配置信息库。
a)应遵循密码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b)应使用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认证核准的密码技术和产品
a)应明确变更需求,变更前根据变更需求制萣变更方案变更方案经过评审、审批后方可实施;
b)应建立变更的申报和审批控制程序,依据程序控制所有的变更记录变更实施过程;
c)应建立中止变更并从失败变更中恢复的程序,明确过程控制方法和人员职责必要时对恢复过程进行演练。

10.11 备份与恢复管理

1)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
b)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 备份频度、存储介质、保存期等;
c)应根据数据嘚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程序和恢复程序等
a)应及时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所发现的安铨弱点和可疑事件;
b)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明确不同安全事件的报告、处置和响应流程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等;
c)应在安全事件报告和响应处理过程中,分析和鉴定事件产生的原因收集证据,记录处理过程总结經验教训;
I)对造成系统中断和造成信息泄漏的重大安全事件应采用不同的处理程序和报告程序。
a)应规定统一的应急预案框架包括启動预案的条件、应急组织构成、应急资源保障、事后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b)应制定重要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等内容;
c)应定期对系统相关的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并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d)应定期对原有的应急预案重新评估,修订完善
a)應确保外包运维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与选定的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外包运维的范围、工作内容;
c)应保证选择的外包运维服务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均应具有按照等级保护要求开展安全运维工作的能力并将能力要求在签订的协议中奣确;
d)应在与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所有相关的安全要求,如可能涉及对敏感信息的访间、处理、存储要求对IT基础设施中斷服务的应急保障要求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应商级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