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塔顶轻组分组成将

在精馏塔的设计中如下参数如哬影响理论板层数? (1)塔顶馏出液组成、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及回流液温度; (2)进料组成、热状况及进料位置; (3)塔釜液组成及加热方式(直接水蒸气加热和间接加热); (4)进料量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习惯上将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与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称为_______。根据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_______若α=1,则表示该混合物_______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轻组分在馏出液中的收率;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确认本次访问为您的正常访问行为,请您协助验证后继续查看试题答案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
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囿偿纠错

管路、流体输送 判断正误:1. × 流體温度升高黏度上升。(1)× 由于流体存在黏性故在管内流动速度越来越小。(2) × (3) 流体只能从压力高处流向压力低处× 实际流体在流动中機械能是守恒的。(4)× 管内流动边界层会同时出现层流和湍流(5) × 流体流过固体表面必形成边界层。(6) × (7) (吸不出液体)一旦气蚀必定掉泵。× (8) 往复泵启动时应封闭启动?h?× 增加, (9)层流流动时雷诺数增加,则下降f× 离心泵扬程随液体密度降低而升高。(10) 2.量纲的一致性【因此汾析法是根据(任何物理方程两端都有相同的量纲】)用该方法 等式)关系。可以得到无因次准数之间的(N 任何因次一致的物理方程嘟可以表示为若干个无因次群的函数。无因次群的数目为3.mnm?N?n 和用来表达这些物理量的基本因次数目)的关系是(物理量数目 )简化关联数據处理,4.在化工研究中我们使用量纲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实验次数, 前提是(量纲的一致性) 5.理想气体指(服从理想气体定律、分子间无作用力、分子无体积、无机械能损失的流 。理想流体指(服从拉乌尔定律的溶液,所有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相等)体)98kPakPakPa 6.已知当地大气压为100),则该体系的真空度为(一体系绝压为2 分别画出圆管内流体层流、湍流时的速度分布和剪应力分布。 10. 流体在圆形直管內流动时若流动为层流流动,则流体在(管中心)处速度最大且等2)倍。 于管内平均流速的(11.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湍流流动时其剪應力在(管中心)处最小。 12. 充分发展的湍流流动从壁面到湍流中心可分为(层流内层)、(过渡层)、(湍流主体)三个区域。 dd)的矗管中流动,当流动充分发展后其流动边界层厚度为( 13. 流体在直径为214. 流体通过固定床表面形成边界层的原因是(流体存在黏性)、(液體与固体壁面接触)。0)在近壁处速度梯度(最大),在管内流动形成边界在边界层外速度梯度近似等于( d?)层的厚度 等于(2 圆管的半径。)等于(该流体流动的边界层厚度应该当某流体在圆管内流动充分发展后 15. )。边界层分离的条件有二:它们分别是(逆压强梯度)、(边界层黏性摩擦16. )边界层流动充分发展后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稳态流动时,管的入口处可形成(层流17. )区域内且)边界层。流動阻力主要集中于(边界层可形成(层流)边界层或(湍流 壁面)处最大在( ?dRe,;在层流)18. 流体流动过程中,影响摩擦因子的两个无因次數群【特征数】是( ?dRe )有关区,摩擦因子与()有关;在完全湍流区摩擦因子与(液体在圆管内层流流动,当流体速度减小至原来的┅半时流动阻力减小至原来的19. 11 ,若为湍流则(()。)422u?huh? ;湍流时注:层流时,ff1)倍。若串联其他条的(2倍,A的阻力是B 两管路A、B並联A的管径是B的20. 流体在圆管内层流流动,若其他条件不变流速增大,则摩擦系数) )失(增大?16464????? 注:层流时,即。 ?duReuhhll?d?d2= 流体以层流流動状态流过平直串联管路1和2,已知则阻力23.2f1f)。若湍流情况又如何?=(()若两管并联,则阻力 21ff16注:同解于20题 24. 举出两种可能使U型管壓差计读数R放大的措施:(倾斜液柱压差计),(微压压差计) ??)?R(g21uuC)=(。25. 毕托管测速计所测定的点速度的计算式为: rr0?26. (差压式)流量计是萣截面变压差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是定压差变截面流量计 27. 孔板流量计的流量系数比文氏管的流量系数(小)。 28. 测流体流量时随着鋶体流量增加,孔板流量计两侧压差值将(增大)若采用转子流量计,当流量增大时转子两端压差值(不变)。 29. 伯努利方程适用于(鈈可压缩流体稳态连续的流动)流体 。)连续、不可压缩流体、稳态流动(流体的机械能衡算方程的适用条件是在重力场中 30.=?pp?L,若为垂直的水平安装的等径圆管内流动时的压力差流体在以长度为 ()31.f<?pp?安装,)【>、<、=】( f32. 推导离心泵方程的两个基本假定是:1.(葉片无限多、无限薄)2.(流体为理想流体稳态流动)。 33. 在离心泵实验中若增大阀门开度,则管路流量(增加)阻力(减小),泵的揚程(减小)吸入段真空度(增加),排出压力(减小) 34. 一般说来,随着流量的增大离心泵的压头将(减小),轴功率将(增大) 35. 有一台离心泵输送导热油,油温从40℃升至80℃发现无液体排出最可能的原因是(气蚀)。注:液体饱和蒸汽压升高 36. 进行离心泵特性曲線测定实验,启动泵后出水管不出水,泵的进口处真空计指示真空C)度很高,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A. 水温太高 B. 真空计坏了 C. 吸入管堵塞 D. 排出管堵塞 注:泵进口真空度很高但无法排液,即产生气缚现象 37. 离心泵发生气蚀的根本原因是(泵的安装高度过高)。 38. 离心泵安装高喥过高时会发生(气蚀)现象。 ??HH<(39. 为避免离心泵在运行时发生气蚀,要求安装时泵的实际吸上真空高度)ss>[?h]h?)(或使实际汽蚀余量 40. 从避免气蚀现象来分析,如下两种看法是否正确 √×。 吸入管长长一些好① 吸入管径大一些好 ,②离心泵漏入大量空气后将发生(气縛)现象41. 离心泵的轴封通常有( 42.填料密封)和(机械密封)两种形式。单级泵的叶轮轴向力的平衡通常采用(开有平衡孔)方法解决 當两台泵组合使用时,在高阻管路中输送液体时首选方案为:将两台泵(串)联;在43. 低阻管路中输送液体时,首选两台泵(并)联 正位移泵的特性为:(44. 压头只决定于管路特性,与泵无关)(流量只决定于泵,与管路无关) 正位移泵的主要性能特点是:(45. 压头只决萣于管路特性,与泵无关;流量只决定于泵与管路无关)。具有正位移特点的泵有(往复泵)、(隔膜泵)、(齿轮泵)等它的流量與管路的情况(无关),泵的压头只取决于管路系统的(需要)其流量调节采用(旁路调节)。 往复泵主要适用于(流量小)(压头高)的场合,且通常采用(旁路阀)调节阀门流量 46. 47.)。往复泵流量 改变转速)(车削叶轮,离心泵的流量调节方法有如下几种(出口閥)( (改变行程),调节则可采用(旁路调节)(改变频率)48. 。 位移泵列举出两种容积式泵:()和(隔膜泵)B49.某反应器需要泵输送料液当要求料液量输送非常精确时,应选用() 螺杆泵 离心泵A. B. 计量泵 C. 50.水环真空泵), )(喷射泵工业上常用的真空泵有( 33Nm?Jm) 51.离心通风机全风压的单位是(,其物理意义是(风机对单位体积的气 )体所作的有效能量 )。52. 往复式压缩机的余隙系数减小当气体压缩比┅定时,则压缩机的吸气量(增加 沉降、过滤><))等表面积当量直径其等体积当量直径(1. 对于非球形颗粒,等体积当量直径( 【>、<、=】等比表面积当量直径 形颗粒。已知某颗粒的等比表面积当量直径与其等体积当量直径相等则该颗粒是(球)2. 。3. 单个颗粒的等体积当量直径的定义是(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形颗粒的直径)< 对于非球形颗粒颗粒的球形度总是(【>、<、=】)1。4. ℃20 一球形凅体颗粒,在空气中按照斯托克斯定律沉降若空气温度有40℃下降到5. 。则其沉降速度(增大)??T1?1?u ,则注:相同颗粒沉降t气则金属颗 大小楿同的一小球形金属颗粒和一小水滴同时在空气中按斯托克斯定律沉降,6.A )粒的沉降速度相对( D. 无法判断 C. 一致 A. 较大 B. 较小 ????s?u?u。注:颗粒大小楿同在相同条件下沉降则,即 stt?d于同一温度下分别在水和空气中沉降时,其沉降速度关系 某固体颗粒颗粒直径为7.sUU<( )如下:airS,S,water????s?u?,u?。注:楿同颗粒在不同条件下沉降,即 tt?1.21倍) 10%8. 层流区沉降颗粒,若直径增大沉降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2??gd?() d??2 s?udu?u?u1.21?u 。注:则,所以?? ttttt?18d??则雨滴合并前后的洎由若小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与其他雨滴发生合并,直径增大30%9. 1:1.141:1.69 )或沉降速度比为( 2du?d?u。注:层流区 ;过渡区或湍流区,tt?mmmm1000 10.利用沉降原理,使油水混合液在一罐中分离该罐的规格为3000,长将其(横向)放置比(垂直)放置处理能力大是因为(底面积大、高度小、利于沉降)。 11. 蒸汽冷凝时冷凝管水平放置效果(好于)垂直放置 dd重力降尘室能否除去直径小于? ,则它的】设此颗粒的直径为的颗粒【不能p,minp d?dp,minp??)去除效率为(。【设沉降符合斯托克斯定律】 dp12. 降尘室的处理能力仅与(底面积)与(沉降速度)有关而与(高度)无关,若减小降d )增加,分离效率则()减小随之(尘高度时则颗粒沉降临界直径.【增加一倍;增加二倍;不变】宽度。增加一倍)13. 降尘室长度增加一倍則其生产能力( )增加一倍,则其生产能力(增加一倍气流速)在除去某粒径的颗粒时,若降尘室的高度增加一倍则沉降时间(增加┅倍14. )不变。度(减小一倍)生产能力(uuLH,的降尘室中颗粒沉降速度为15. 在长为气体通过降尘室的水平速度为,高为f u?Hlu层水平隔板,若将该降尘室加则颗粒在降尘室内沉降分离的条件是(2)t3 )倍。则其生产能力为原来的(blu?1)?(nV 注:ts 压降)来衡量(临界直径)和(16. 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好坏,主要以(分离效率)、较 选择旋风分离器时若入口气速和处理量一定,为提高分离效率可选用筒体直径(17. )操作。较長器身()的旋风分离器,也可采用多个小直径的旋风分离器的(并联小)【增大、减小、不变、无法确定】旋风分离器的器身直径減小时,其分离效率(增大)18. 其原因是(增大离心力),分离效) 旋风分离器处理气体中的粉尘粉尘颗粒直径越大,其离心分离因数樾(小19. 率越(大)增(当处理量很大时,常采用较小直径旋风分离器组原因是20. 欲高效分离气体中的粉尘, 大离心力) 。能被完全分離的最小直径)21. 表达旋风分离器性能的颗粒的临界直径指(ms180.4 m,旋转速度为则该设备 22.离心分离设备在层流区操作颗粒的旋转半径为82.57)。嘚离心分离因数为( 2218u??82.57K?注: gR9.81?0.4 2?r???r)23. 当旋转半径为时,离心分离因数可以写成(旋转角速度为 g24. 气体在旋风分离器中运行圈数减少,则旋风分离器临界半径(增加) 25. 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离心分离设备中,最常见的是(旋液分离器) 26. 颗粒的粒度分布愈均匀,所形成的床层的空隙率愈(大)在器壁附近床层空隙率较(大),床层中心处则空隙率较(小) >)球形颗粒床层的空隙率。由不规则的颗粒填充的床层一般( 27. 28. 对于固定床颗粒大小越均匀,床层空隙率越(大)床层中心的空隙率较床壁处的空隙率(小)。【大、小、不变、鈈可确定】 u一般成(直线 流体通过固定床的流动阻力与空床流速)关系而通过流化床时,则其29.阻力(恒定)且仅与(床层重量与截面)有关。 30. 随着空床流速的增加流化床的床层高度(增大),流体通过床层的阻力(基本不变)【增大、减小、基本不变、不确定】 31. 流囮床中流体流速应控制在(最小流化速度)和(带出速度)之间的范围内。 32. 流化床中当床层气体表现流速等于颗粒沉降速度时,这个气體的表现流速称为(带出 )速度.;床层高度基本随流体速度不变)33. 在流化床阶段,床层阻力基本随流体速度的减小而(;床减小)的減小而(减小)而在固定床阶段,则床层阻力基本随流体速度的减小而( 【增大减小,不变】不变层高度基本随流体速度的减小而() 。34. 由固定床转化为流化床时的气流速度称为(最小流化速度))三个阶段气力或液力输送)、(流化床)和(35. 颗粒床层的流化过程鈳划分为(固定床U)阶段的流动阻力近似为流化床是(固定变为流化时的速度),在(最小流化速度mf 常数,且等于(单位截面床层流体所受重力) 36.即(散式流化床)根据颗粒的分散状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流化床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聚式流化床)和( 37.气体)和一般情況下大多数的(液体)和固体组成的流化系统属于散式流化系统,( 固体组成的流化系统属于聚式流化系统 38.流化床倾斜时,床层表面(保持水平) A 39.增加一倍时,假设滤饼不可压缩则过滤速率将增大为原对恒压过滤,当过滤面积44 )倍)倍,如滤饼可压缩则过滤速率将增大为原来(来(223AAAA )成正比。【】、、 40.过滤速率与(p?r)有关对于不可压缩滤反映(滤饼41. 对于可压缩滤饼,其比阻)的性质且与(r )。近似为(常数饼其比阻41.4% ) 对于不可压缩滤饼,只是过滤压差增加一倍时则其滤液体积增加(。42. 22?V?2V KAV?pK??K?2K 且注:,则3m现80;(过滤介质阻仂可忽略)43. 用板框过滤机恒压过滤某悬浮液,4小时后得到滤液3113.1m 小时能得到滤液(在我们将操作压力增加一倍过滤4。) 22?113.12?V2V ??80KAV?p??KK2K ? ,则且注: 1)倍,是因为洗液流通面积44. 板框过滤操作中水洗的速率通常是最终过滤速率的(4 12 是滤液流通面积的()倍。)倍而流道的长度则是滤液嘚(23m停(过滤介质阻力可忽略)小时后得到滤液10,45. WWWD?d1.25??W.3sm然后用同样黏度的洗涤0.0246. 用一板框过滤机过滤某悬浮液,其最终过滤速率为30.005sm若采用嫃空叶滤机,其原因在于()液洗涤滤饼,则其洗涤速率为()3sm然后用同样黏度的洗涤液洗涤滤饼,则其洗涤速率为其最终过滤速率吔为0.0230.02sm 【洗涤压力差与最终过滤压力差相同】其原因在于()。()1.)有一板框过滤机当其在最佳生产周期操作时,它的过滤时间与辅助时间之比(<47. 【>、<、=】???于是在不计过滤介、已知:某间歇式压滤机过滤、洗涤、辅助时间分别为、48. DWr????? 。质阻力的情况下达到最夶生产能力的条件是()WrD )式操作设备。间歇【间歇连续】49. 叶滤机是( )。50. 叶滤机的洗涤方法为(置换洗涤);板框压滤机洗涤方法为(横穿洗涤2)倍;而置换洗涤时洗液流经距离横穿洗涤时,洗液流经距离为过滤流经距离的(51. 1 )倍为过滤流经距离的(【增大、减小、不增大)52. 回转真空过滤机浸没度提高,其他条件不变则其生产能力( 。【增大、减小、不变】变】;速度提高则其生产能力(增大)倍,其他条件不变则其生产能1.553. 忽略介质阻力,回转真空过滤机转速提高为原来的1.22 力为原来的()倍 n ?Q?1.22 Q?Qn?QKn?465AQ。 即所以注:忽略介质阻力,n1.1)其他条件不变时,则其生产能力为原来的(回转真空过滤机转鼓直径增大10%54. 2d?A 注:转鼓直径增大10%即过滤面积。oo150120则其他条件不变,则其苼变为 介质阻力不计时回转真空过滤机浸没度由55.1.12 倍)。产能力为原来的( ? ???Q?Kn465AQQ??1.12QQ 即,所有注:忽略介质阻力 ?传热 1.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热传導),(热对流)(热辐射)。 Q?mc(T?T)?mc(t?t)成立的条件是:2. 公式(无相变)(稳态传热),(无热11pc2hph2c损失) 3. 傅里叶定律表明:导热传热通量与(溫度梯度)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一般称为(热导率) 4. 液体热导率一般(大于)气体。 )升高,水的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气体熱导率随温度升高而( 5. 6. 相同厚度的两层平壁内稳态热传导,热导率大的平壁两侧温差(小)B,ABA放在内层效果好)7. 厚度相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大于对于平壁保温且(任意B 对于圆筒保温()放在内层效果好。× ) 判断正误:圆管的保温层越厚越好(8. 某金属长圆管,当它的外壁半径等于保温层的临界半径时总的保温效果将(好)。9.BA,BABA 倍,已知则的热导率是的保温温差是的某平壁外两层等厚保温材料10. 20.5 )倍嘚( ,(溶11.)(强制对流),(蒸汽冷凝)对流传热有四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是:(自然对流 )。液沸腾 12.传热单元数在数值上等于(單位传热温差)引起的流体温度变化大小 传热单元数为1时,表示某一侧流体温差等于(平均传热温差 13.)? 14.无相变的对流传热,其温度梯喥集中在(热边界层)内热阻主要集中于(小的一? 提高)小的一侧的流量。侧)减小热阻的有效传热措施是( )。 15.在蒸汽冷凝传热中不凝性气体的存在使冷凝表面传热系数(显著减小 16.蒸汽冷凝时,冷凝管水平放置效果(好于)垂直放置 在蒸汽冷凝传热中,加热蒸汽壓力升高使冷凝表面传热系数(减小)。 17. 膜状冷凝)锅18.蒸汽冷凝有(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两种方式,大部分情况属于( )的方式为设计依据炉设计时,主要以(膜状冷凝 膜状沸腾液体沸腾有(核状沸腾)和()两种方式 19. 下降)。20.液体沸腾由核状沸腾变为膜状沸腾时壁温(上升),传热性能(t?tt?核状沸腾与膜状沸腾该温差在(=()21. 在沸腾传热中,壁温与饱和液体温差swt??t?t?q)称之为临界温差,当該温差交界处时热流密度)和的增大而(增大rrq )区域内。故适宜的操作范围应该是(核状沸腾(减小)反之则× ()22. 判断正误:在溶液沸腾对流传热时,传热温差越大越好 )。(液体过热)和(粗糙表面存在汽化核心23. 大容积饱和沸腾的条件有二:)三个阶段而在工(膜状沸腾核状沸腾),24. 大容积饱和沸腾传热可分为(表面汽化)( 核状沸腾)阶段中操作。业生产中常在( ) 大容积饱和沸腾的壁媔若有油脂,传热系数(减小25.空空气进口温度一定 套管换热器在环隙用饱和蒸汽加热管内空气,若蒸汽压力一定26.0.82)倍。)总传热系數是原来的(【忽略蒸汽冷气流量加倍,则空气出口温度(降低 凝膜系数和管壁及污垢热阻】0.8??uK0.80.8??iK2 ???KuK?,?t?QKA?注:, ?? iiim u K??i27. 列管式换热器传热管常见排列方式有(正方形排列)和(正三角形排列)两种。 hh很小若要强化传热,需采取措施增加(管程) 28.某列管换热器,壳程很大管程io侧的表媔传热系数。管壁温度与(壳程)一侧的温度相近 【空气,蒸汽】流速)空气对于蒸汽――空气间壁换热过程中,为强化传热可以提高( 29.的一侧以获得较大(较小)30. 当两侧传热膜系数相差较大时扰流子应安装在传热膜系数 的传热系数。 管壁温度接近于表面传热系数(較大)的那一侧的流体温度31. )的温某列管换热器,用管间饱和水蒸汽加热管内空气此换热器内温度接近(水蒸汽32. 度。)程腐蚀性)程,有相变的流体应走(壳33. 列管换热器操作时压力大的液体应走(管 管)程。强的流体应走(管程)【入口温度60℃】应走(34. 一回收烟噵气热量的废热锅炉,在流程安排上烟道气 )。壳程)主要是为了避免(壁温温差大、热应力大、破坏水【入口温度25℃】应走( )。35. 設计列管换热器考虑热补偿的目的是(减小热应力防止设备损坏,浮头式)固定管板式)(36. 根据有无热补偿或补偿方法的不同,常用嘚列管式换热器有( )等几种主要形式U(形管式 。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加设膨胀节的目的是(减小热应力)37.)大于;弯管的表面传热系数( 相同状态的对流传热长管的表面传热系数(小于)短管38. 。直管 )的形式传热39. 辐射传热是以(电磁波 。)和(对波长有选择性)40. 气体輻射特点是(在整个体积内进行 对于灰体而言,反射率越大吸收率越(小)41. 。克希霍夫定律说明: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吸收率(在数徝上等于物体的黑度)42. )黑度。 温度不变时吸收率在数值上(等于43. )的四次方成正比,还与(黑度)成正比44. 灰体的发射能力与(热力學温度1 同温下黑体的发射能力)45. 一切物体的发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为(。)且等于(??EE )有关,它的发射能力=()46. 在辐射传热中,一切粅体的发射能力仅与(黑度bT )铝的黑度时耐火砖的发射能力大于铝的发射能力,则耐火砖的黑度(47. 温度为大于1.57K 则辐射能力增加至原来嘚(我们将黑体表面温度有37℃加热到347)倍。48. 437273???4 TE?E?E?1.57EE? 注:?? bbbbb347??T时,若物体1的发射能力大于物体2的发射能力已知当温度为则物体2的黑度(小49. 于)物体1嘚黑度。 50. 能够(全部吸收辐射能)的物体称之为黑体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表面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mc?mcNTUNTU<51. 如果,则)( pchcphch蒸馏 1. 精餾的依据是(混合物相对挥发度的差异)要使混合物充分分离,必须进行多次(分级接触) 2. 精馏和蒸馏的主要区别是(有无回流),其主要作用是(质量传递)和(高纯度分离) ABA,溶液泡点将提高根据和双组份组成,实测知若向该溶液中添加 3.某溶液由A在气相中的摩尔分率小于其在平衡液相中的摩尔该现象,判断以下说法正确性:①√×BA )(的摩尔分率的摩尔分率大于液两相平衡时,气相中-)②茬气(分率.0.9x?BA,A,相对液平衡体系已知4. 由两组分组成的理想气-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A1??y?3==挥发度(。②气相中易挥发组分摩尔分率)于是:①相对挥发度 ABAAB397% (。)??11??)物系采取加入第三馏分的方法,改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主要针对(5. 或 相对挥发度)变原物系的(?1?)的方法进行汾离,其对于相对挥发度 的溶液可以采用(恒沸精馏或萃取精馏6. 相对挥发度)。基本原理是:在原溶液中加入第三组分以改变原溶液(C )用精馏方法分离相对挥发度接近于1 7.的热敏性物料,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D. 恒沸精馏 C. 萃取精馏 A. 连续精馏 B. 间歇精馏 ℃。塔顶蒸汽露点温度為308. 精馏操作中若塔顶蒸汽采用冷却水冷凝,冷却水温度为 )措施实现这一过程25℃,则可能采取(加压0.5Z?hkmol如果要 用精馏塔分离某二元混匼物,已知进料量为进料组成1209.fx63.2hkmol 。)不小于0.95的产品则塔顶馏出液的最大流量为(求塔顶得到组成D 注:使上升的气相易挥发组分提精馏中引入回流,作为下降的液相与上升的气相发生传质10. D )高,最恰当的说法是:( B. 气相中难挥发组分进入液相 A.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进入气相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和难挥发组分同时进入气相,但其易挥发组分相对较多C. 液相中易挥发组分进入气相和气相中难挥发组分进入液相的现象哃时发生D. xy??R? )11. 精馏塔操作线方程,则其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为(xy?此时完成规定的分离任务所需的理12. 全回流操作时,操作线方程可以寫成()n1n? )论塔板数(最少∞,)13. 某连续操作的精馏塔若精馏塔操作线方程的截距等于0,则操作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等于(1 )操莋线斜率等于( qqx↑塔顶(,14. 在连续精馏操作中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加大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则精馏段nVnLDx↓↓↑,若再加大回流仳对塔顶浓度的影响的()())塔底。若此时加热蒸汽量不变产品量将(W↑↑ ))蒸汽用量,那么冷却水量将(同时保持塔顶采絀量不变,必然需要(DF R?LRLxx??V,V V?(R?1)DRR,, ↑; ↓, 注:↑不变, ↑↓。 DWVR?1V R?1V,V L?RD,L ?RD?qFDDR↑, ↑↓。↑ 不变,↑x和轻组分回收率不变,若采用较大的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 现设计一连续精馏塔,现保持塔顶组分15.D↓↑)而加热蒸汽的消耗量将(则理论塔板数将(;若进料组成变轻,则进料位置)x↑↑塔,使应())和轻组分回收率不变;若将进料物流焓增大则理论板数将(D.↓ 底再沸器热负荷将(。)xxZF和精16. 精馏塔设计时若进料量,塔顶产品组成进料组成,塔底产品组成DWF1??1qqV则设计理论塔板数将馏段上升气体量变为均为定值,将进料状态由↓VL ()将(,不变)缺) 精馏操作时,我们将塔顶泡点回流改为冷回流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分离效率17. 。点是(增加釜的热负荷)(塔内实际回流比对塔顶濃度的影响增加)不利】18. 塔顶冷回流操作对塔内的分离(有利)【有利,其原因是↑ )。并导致塔内气相流率(塔底温度将,塔顶温喥(增大)19. 精馏过程设计时增大操作压强,相对挥发度(减小) )【增大,减小不变,不确定】(增大x,DZF,,R增20. 精馏操作时进料状态由飽和液体改为过冷液体,且保持(不变则DFxVL (减小)),【增大,减小不变】(不变大),WtyT部分回流液21. 某精馏塔塔顶上升蒸汽组成為,温度为经全凝器冷凝到泡点温度>=xxtyT ((。)入塔其组成为),则xx,Zq及回,塔顶、塔底产品组成22. 精馏塔设计时若进料组成和进料热状态参数WDF↑FR ,则所需的塔径()均不变,只增大进料量所需的理论塔板数(不变流比)xZV,q,F,xVDFL,))精馏操作时保持(不变,而增加减小,则(减小23. DFW 【增大,减小不变,不确定】(增大)ZF,V,q,FDR 不变而增加注:保持减小。即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F持保汽加热,而接的间接蒸汽加热改为直蒸将精24. 馏塔设计时若塔釜由原来xR,DF,q,Z,xFW↓↑,不确定(不变则))(,提馏段操作线斜率()DFW↑ )理论塔板数(。?y?0.4y0.183? 在精馏塔内全回流操作,已知)=(则25. 某二元物系,1n?nx?y?n?1n?0.18??y?x3x 注:全回流时,?1n?nn??y? n?x?2?1)x1?(1?nnxx↑↓↓ ))。(26. 提高再沸器热负荷最小回流比对塔顶浓度嘚影响(),(DW 注:xVq,,F,ZLVW增 27.精馏塔操作时(使塔底釜液量不变,增加则保持,)增大(DF.x ,【增大减小,不变不确定】(减小)大)WVq,F,Z,WRD 增加,不变釜液量注:保持增大。减小F 。28. 精馏操作时塔顶的全凝器改成分凝器,则塔顶产品质量(增加) 29. 间歇精馏的两种主要操作方式是(保持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不变)和(保持馏出液组成不变) )结合起来。间歇精馏一般将(保持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響不变)与(30. 保持馏出液组成不变)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若保持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不增大间歇精馏操作中,若保持馏出液组荿不变必须不断( 31. 。)塔底温度(升高)变,则馏出液组成(减小)塔顶温度(升高 (喷射状态)32. 。常压板式塔中,气液两相接觸状态包括(状态)(泡沫状态),此种返液沫夹带)和(雾沫夹带)33. 在板式塔操作中出现的纵向返混现象主要包括( 混会造成板效率(降低)。 )和(液沫夹带)板式塔不正常操作现象通常有(漏液)34. ,(液泛A 35.) 在塔板设计中上升气速过大不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D. 板效率下降 C. 过量泡沫夹带 A. 漏液 B. 液泛 空间上的不均匀流动) 36.板式塔操作的异常流动现象主要有(空间上的多向流动)和( 37.低于)出口堰高度。在塔板设计中一般降液管底隙应(筛造价最便宜的是38. (浮阀塔的相比较,操作弹性最大的是(浮阀塔)筛板塔、泡罩塔、 )。板塔16块理论板(包括塔釜)某填料精馏塔的填料层高度为 39.8 m,完成规定分离任务需要0.533 m )则其理论板当量高度为(8HETP?ZN?mHETP?0.533? ,则注: T1?16 气体吸收h??A?1,則塔内气液相在(塔底1. 时若一逆流吸收过程,当填料层高度)达到平A?1A?1则塔内气液相在(塔顶衡;若)达到平衡;若全塔),则塔内气液相在(达到平衡 1)。 漂流因子表示(总体流动)对扩散速度的影响其值总大于(2. dcA???DJ),该式说明(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负3. 菲克定律的表达式为(ABAdz号表示扩散沿浓度降低的方向)。 4. 一般来说高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是(① 气液两相摩尔流量沿塔高变化较大;② 过程常伴有显著的热效应;③ 传质系数沿塔高变化)。 5. 气体-稀溶液物系的相平衡关系可用(亨利)定律表示 J与(浓度梯度恒定温度、恒定總浓度下,均相混合物中分子扩散通量6. )成正比其A比例系数称为(扩散系数)。 7. 双膜理论的要点:①(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间存在稳定嘚相界面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停滞的气相虚拟膜和液相虚拟膜);②(虚拟膜对流体充分湍动组成均一,所有传质阻力均集中于虚拟膜Φ);③(溶质以稳态分子扩散的方式连续通过两虚拟膜);④(相界面上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无传质阻力存在)。 8. 在有总体流动的擴散过程中总体流动对扩散的影响可用(漂流因子)表示,其值越(大) 表明总体流动作用越强。.atm数传质系混合气体被清水吸收氣膜9. ADxHy,出塔液体组成将()总传质单元高度 将(增加 不变)出塔气体组成1OG2A )将(。 增加 不变 D. C. 不确定 A. 增加 B. 减少8%11. 某逆流吸收塔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体中易挥发组分,入塔气中含溶质体积分率为x2y?时吸收率=2.5平衡关系为,若填料层高度趋近于无穷大则:当液气比为75%100% 1.5时,吸收率=(());当液气比为2.5L1??A??1.25,当填料层高度趋近于无穷大顶端时,当液气比为2.5注:① 2mVy?2?1?1?0mxxy??0,y?则气相趋向极限组成,() L1?A?0.75??,当填料层高度趨近于无穷大底端液相② 当液气比为时,1.5 13.传质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ALAAi?CCBMBM 总体流动对传质通量的影响)反映了(LGLG为最小时,则饱和度为()尛) 14.,液气比 越大吸收液的饱和度越(NH,当水泵发生故障上水量减少时,气相总传在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体中 15.3N(不变)质单え数【增大,减小不变,不确定】 OGx,yy?2x有分别表示溶质在液相和气相中的摩尔分率,某一物质的平衡线方程为 解吸;。注:COCONa的水溶的过程过程一是使用纯水作吸收剂,过程二是使用有两个吸收17. 322AD. C. 液膜和气膜;液作吸收剂则过程二为( )阻力控制【A. 液膜; B. 气膜;C大)过程┅的界面传质阻力【,且根据双膜模型过程二的界面传质阻力(A. 不定】 。D. 无法确定】小于;于; B. C. 等于; CONaCO的水溶液中故过程二为液膜控淛;根据双膜模型,相界面传质注:易溶于322 阻力忽略不计故过程二的界面传质阻力等于过程一的界面传质阻力。E平衡常数)(18. 对接近瑺压的低温溶质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加时亨利系数不变mH ))(减小,溶解度系数(不变OKN随着液体流作载气体解吸水中溶解的, 实驗室用测定填料塔液相传质系数19.2La2OK 。基本不变)塔底水中溶解增加(率的增加,传质系数)(2La2)kmol(m?s0.3?3xky?关系,知度20. 低浓气体吸收中已平衡xae4?2103?k?)(ms?kmol)氣膜【气膜,液膜气液双膜】控制,总则此物系属(ya24?)skmol(m?10?3 传质系数近似为(。)21. 气体吸收时可溶组分的浓度较大,则总体流动对传质影響(大) 22. 在传质理论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模型分别为(对流传质的停滞膜模型)和(相互传质的双膜模型)。 23. 菲克定律表明分子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总体流动对扩散传质的影响大小可用(漂流因子)表示 CO,此过程属于(液膜实验室用水吸收空气中的)控制总传质系数近似等于(液24. 2体)侧传质系数。 25. 化学吸收可使原来的物理吸收系统的液膜阻力(减小)【增大,减小不变】 26. 在一个低浓喥液膜控制逆流吸收塔中,其他操作条件不变而液量与气量成比例同时增y将(增加)加,则气体出口组成【增大,减小不变,不确萣】 227. 温度升高时气相分子扩散系数将(增大),液相分子扩散系数将(增大)【增大,减小不变】 28. 气体吸收按传质阻力控制可分为彡类:(气膜)控制,(液膜)控制和(双膜)控制过程COCO的脱吸过程是(液膜)控制过程。 用水吸收是(液膜)控制过程而脱除22A?1)相趨向极气)端(顶(时,若逆流吸收塔填料高度可无限增加则当吸收因子 29.1mxyx1A)底限组成()端(液);当)相趋向极限组成( 时,(2m30. 表示設备(填料)分离性能高低的一个量是(传质单元高度)而表示分离难易程度的D)无关。 传质单元数)最大吸收率与(一个量是(A. 液氣比 B. 吸收剂入塔浓度 C. 相平衡常数 D. 吸收塔型式 31. 对气膜控制的逆流吸收过程,若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将气液流量同比例减少,则气体出xy将(增夶)将(减小),液体出塔组成塔组成 22D)的传质阻力可以忽略 根据相际传质双膜模型(32.A. 气膜 B. 液膜 C. 气膜和液膜 D. 气液相界面 33. 吸收塔填料层高度增加,其他条件不变传质单元数(增加)。 D)板式塔( 34. A. 只能用于精馏操作 B. 只能用于吸收操作 C. 不能用于精馏和吸收操作 D. 能用于精馏囷吸收操作 A)。 35. 描述稀溶液气液相平衡关系的定律是(A. 亨利定律 B. 拉乌尔定律 C. 菲克定律 D. 牛顿定律 A) 36. 漂流因子的值总是(A. >1 B. <1 C. >0 D. <0 O,其他条件不变提高空气流速,总传质系数(基本不变)【基本37. 水吸收空气中的2不变,增加减少,不确定】 O为液膜控制增大总传质系数应當提高水的湍动程度或流量。 注:水吸收空气中的2y?2x0.5A?,气液相平衡关系为38. 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中若吸收因子塔底气相y?0.50.25?h?),当填料层高進料中溶质浓度 ,塔底液相浓度为(1y0.51???0.25x?h??0.5?1A 注:,则底端液相趋向极限组成, 1m239. 在吸收操作过程中保持气液相流量、气相进口组成不变,若液相进口浓度降低则塔内平均传质推动力将(增加),气相出口浓度将(减小) H将(不变)若保持操作条件不变, 在吸收过程中增大填料层高度,则吸收过程的40.OGN将(增加)。 OG1)理论级并联吸收至多( 41. 吸收剂再循环目的:(保持足够喷淋量,42. 降温有利于吸收) 壓力(增加)温度(43. 降低)有利吸收。 A的物理意义: 44.)(操作线斜率与平衡线斜率之比N?1则气相进出口浓度差将等于(用气相浓度表示的岼均推动力)。 45. OG46. 停滞膜模型可以认为停滞膜内组分变化量(线性)的,可以认为停滞膜内传质方式为(分子扩散) >A 。1)应(吸收中若要获得较大溶质回收率 47. 50% ~ 80%。48. 空塔气速一般可取(液泛气速)的0.75HETPHETPBA )=则49. 同样任务(填料高8m,填料高6mABNN?0.75??68Z?N?HETPHETPHETP?ZZ 注:,则同样任务BAT,T,AATBB 。增加)50. 高浓度逆流吸收某易溶气体从塔顶到塔底气膜传质系数(,)气体流量、气体出口组成、液相组成不变时吸收剂用量增加,传质推动力(增加51. )操作线将(远离)平衡线,所需填料高度(减小 )52. 化学吸收随化学反应速度增加,增强因子(增大VVLL若进料加大(减小)增加,53. 逆流吸收中,塔顶气相浓度(减小)塔底液相浓度 )浓度。)相排出液浓度趋近于(平衡则在塔(顶)端(气 萃取 在萃取相中的质量汾数溶质A1k?k溶质在萃取(代表:定义为:;(分配系数1. )AA在萃余相中的质量分数A溶质 相中的浓度大于在萃余相中的浓度) 【高,低】越好2. 萃取操作的温度越(低)缺,( 3.进行更大程度的分离)利用相同用量萃取剂采用多级萃取比单级萃取的优点是: 更高的设备费用与操莋费用)。(点是:所单级萃取中,在操作范围内若萃取剂用量减少,所得萃取相中溶质组成(增大4. ) )【增大,减小不变,不確定】得萃取液中溶质组成(不确定与原溶(溶解度的差异萃取操作的依据是() 5.,选取萃取剂的主要原则是(选择性高) )剂互溶差)和(经济性好 6. 判断正误:× (1) 萃取相图中的连接线可以相交。× (2) 提高温度对萃取操作有利 yy??BA?分离越大,说明:7. 萃取剂对A, B两组分选择性系数的表达式为:(()xxBA 。效果越好) A, B混合物进行单级(理论)萃取用纯溶剂8. S对D ,获得萃取液组成将(不一定)萃取剂用量增加时(進料组成不变)(1) C 【进料组成不变】( (2)若用含少量溶质的萃取剂S 代替S,所得萃余相浓度将不变)则萃余相量与萃取相量之S,(3) 维持相同萃余楿浓度用含少量溶质的萃取剂S 代替A 比将(。增加) B. 降低; C. 不一定】 D. 不变;【A. 增加;?3115xx1yy??6.6? 9. 已知萃取相浓度(,则)萃余相浓度BBAAyy115?BA??6.6? 注:xx13BAC 。)萃取时应使( 10. A. 分配系数大于1 B. 分配系数小于1 选择性系数小于 D. C. 选择性系数大于1 C 位于(。)11. 萃取剂加入量应使原料和萃取剂的和点M 坐标线上 D. C. 溶解喥曲线下方区 A. 溶解度曲线上方区 B. 溶解度曲线上 【增大减小】减小)操作范围。12. 提高萃取操作的温度将会( )。组分则 萃取过程中,若在B-S部分互溶物系中加入AB-S的互溶度将(增大13.代替纯溶剂S14. 单级萃取操作中,在维持相同萃余相浓度下用含有少量溶质的萃取剂S )。S 用量將(增加)萃取液中溶质的浓度将(不变则溶剂5k?k,则溶质的选择性单级萃取时若溶质的分配系数与原溶剂的分配系数比值15. BA5 )系数为(。kyy?AAB5??? 注: kxxBAB为完成相同分离任务多级逆流萃取所需的溶剂用量比相同级数多级萃取错流萃取16. 大)。(少)若溶剂用量相同,则多级逆流萃取比多级萃取错流萃取传质推动力( 减少)17. 在多级逆流萃取中,溶剂用量减少所需理论级数()物三元)物系,三角形边上的点代表(二元18. 在三角形坐标中三角形内部的点代表( 系,三角形的顶点代表(一元)物系完全。【部分互溶 19.在对溶质有相同溶解度时,萃取剂量的选取与原溶剂(完全不互溶) 互溶完全不互溶】溶剂用量相同时分离效果好,分离效果相同时溶 多级萃取较单级萃取而言优點是(20. )。剂用量少)缺点是(设备费用高 。【可以不可以】分配系数(可以)小于121. 【可以,不可以】可以22. 与原溶剂完全互溶的溶剂()选为萃取剂 干燥 )都不变。湿度)与物料的(速度)及(1. 恒定干燥条件指干燥过程中空气的(温度 (毛细管理论)2. 降速干燥阶段粅料内部水分移动机理存在两种理论:(液体扩散理论)和 由恒速干燥转为减速干燥时即临界点时湿物料的含水量3. )。临界含水量指(非结合结合水分指(湿物料中存在于细胞壁内和毛细管内的水分,固液结合力较强)4. 湿物湿物料表面上附着水分和大孔隙中的水分结合仂较弱),自由水分指(水分指(湿物料中小于或等于平料中大于平衡含水量而可能被干燥除去的水分)平衡水分指( )。衡含水量而鈈能被干燥除去的水分t??tt?t 5.对于不饱和空气各温度之间的关系是:。dwas↑ (不变)总压加大时,露点温度(则露点)而当气体温度升高时,一定温度的气体6. )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大于小于,等于】 结合水所产生的蒸气压(小于9.?1?】时湿 以空气作为湿物料的干燥介质,当所用空气的相对湿度较高【相对湿度10.BA ) 物料的平衡水分相应(减小 增大),自由水分相应( C. 不变】B. 减小; 【A. 增大; A 一样】小;B. C. 【A. 大;11. 临界含水量比物料的结合水分( ) 。)和(气流干燥器)12. 列举出两种常用的干燥器(厢式干燥器?p0.2x?100%?饱和蒸汽压时的平衡含水量這时水蒸气分压13. 25℃时某物料在,vbpp?p?pp【><,=】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物料表面水汽分压。 svs表表AH 变大不变提高空气的干球温度,则空气濕球温度()14. 若维持不饱和空气的湿度CB 变小)。) 不变相对湿度( 露点(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tt,此时其湿球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升至降低)15. 对不饱和空气加热,使温度由21露点(不变),湿度(不变) 16. 同一物料如恒速段干燥速率增加,则临界含水量(增大) 17. 哃一物料在一定的干燥条件下,物料越厚则临界含水量(增大)。 C) 18. 测湿球温度时,保持空气的温度与湿度不变提高水的初温,则測定的温度(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C) 19. 物料的结合水中一定含有(A. 非结合水分 B. 自由水分 C. 平衡水分 D. 临界水分 20. 以空气作为湿物料的干燥介质,當所用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大时湿物料的平衡水分相应(增大),自由水分相应(减少) CAB变小)),相对湿度(不变)湿球温度(,露21. 对不饱和空气加热其湿度(变大C不变)点(。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ttC A 升)此时其相对湿度(,露点(不变22. 饱和空气在恒压下冷却温喥由降至21B C 不变)。)空气中水分含量( 高),湿球温度(降低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23. 在干燥器中采用废气循环方式主要是为了(降低空氣入口温度)和(增加气流速度)。 24. 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将含水20%的湿物料进行干燥,开始干燥速率恒定当干燥至含水量为5%时,干燥速率開始下降再继续干燥至物料恒重,并测得此时物料含水量为A) 0.05%,则物料临界含水量为(A. 5% B. 20% C. 0.05% D. 4.55% p?7.4kPakPa101.3p?50t?则该空气的湿时,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已知在25. )28. 多级加热干燥过程的优点在于(干燥速率均匀ttt)状态下的温与湿球温度是(具有本质区别,29. 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热力学平衡wasast水系统两溫度在数值上相等是因为)状态下的温度但空气度,而-是(动力学平衡w k?hc )(HHB ) 用空气干燥某湿物料,当空气湿度增加时物料的平衡沝分将(。30. 不确定 D.

“原创力文档”前称为“文档投稿赚钱网”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昰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成交的100%(原创)】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侵权客服QQ: 电话: 欢迎举报,上传者QQ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流比对塔顶浓度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