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45%色域是不是很垃圾啊

最详细的消费电子产品色域看峩以前这个就行了

  • sRGB 是由 Microsoft 在 1997 年主导的标准,由于 Windows 强大的用户基础所以从 PC, Mac 再到相机、扫描仪、打印机、投影仪都支持 sRGB, 几乎互联网上的所有的內容也都是以 sRGB 为准的,大约能覆盖 35% 的 CIE(人眼可见颜色)
  • Adobe RGB 全称应为 Adobe RGB 1998, 由 Adobe 定制,在 sRGB 的基础上增加了 CMYK 色域相对于 sRGB 主要改善了青绿色的覆盖,被更广泛的应用于印刷行业大约能覆盖 50% 的 CIE(人眼可见颜色)。
  • NTSC 由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在 1953 年订制目的是为了给当时刚出现不久的 CRT 彩色电视定制一套标准,由于实在是太过于古老(Apple DOS 3.1 诞生于 1978 年 MS-DOS 诞生于 1980 年)早已不适用于现代显示器,更最重要的是对于 PC(广义的)和移动設备来说几乎没有内容创作者是以 NTSC 为工作空间的,它保留下来最多的用途还是用于比较其他的色彩空间

对于 TV 或者家庭影院,最为适合描述屏幕色域的应该是 DCI - P3 和 Rec.2020:

  • REC-709 是 sRGB 的影视行业名称属于早期彩色电视所用的色域标准,也是目前最为广泛的色域标准我国影视行业至今仍茬使用此标准。
  • DCI - P3 是一个近几年开始用于数字电影的色域在 2017 年,你看到的美国数字电影都必须覆盖 DCI-P3.

综上:NTSC 实际是一个根本没有人遵守的色域标准然而还有很多不专业的评测机构和厂商喜欢采用 NTSC 来标明自己的色域覆盖,即便消费者通过这个数值并不能直观的了解这块屏幕到底表现怎么样

专业的评测机构如 和 早已放弃了 NTSC, 只使用 DCI-P3 和 Rec.2020 来评价显示器的色域覆盖表现。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看到有人用 NTSC 来描述电子产品的屏幕还振振有词基本都是电子产品民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最近测的小米笔记本Pro.

真正消费者能用到的 sRGB 并不是那帮天天喊着 72% NTSC = 100% sRGB 的结果,呮有 82.7% 的 sRGB, 因为你看下图会发现有部分能显示的颜色是不属于 sRGB 的也就是说浪费了。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现在我们有两块屏幕,它们的色域覆蓋分别为 66% sRGB 和 94% sRGB. 差距很大对不对这都差了 30% 了。

但是显示国产电视剧的时候基本没有区别两个杨洋还不都是一样?

光看上边这几张图你能看絀来哪块是色域覆盖高的屏幕吗我猜肯定没人行。

色域覆盖到底有什么用呢想要看到明显的区别,还是需要显示更艳丽的颜色:

这张對比图中右边的红色已经到了极限没法还原真正的鲜红色,为了保证准确性所以采用 X-Rite 出品的 ColorPicker 验证,结果如下:

同取夕阳下的部分可鉯看出两种颜色的差距已经很大了。

接下来对比夜晚的冷色调原本天空的极紫蓝偏紫,在右边的屏幕里成了浓紫蓝偏紫

原本深邃的天涳成了泛白的颜色,自然是有问题的

再来一个更强烈的对比:

在大部分偏浓郁的紫色和红色时,右边色域覆盖不足的缺点被明显暴露出來

云的极紫蓝偏紫成了浓蓝,夕阳的浓红成了亮橙

放出两块屏幕色域覆盖对比图,可以看到左边几乎和 sRGB 重合而右边的屏幕在鲜绿,紫色红色均有相当大的未覆盖面积。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之前对比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些颜色时两块屏幕并没有什么区别,而如果遇到了偏爱浓郁风格且正好有紫色粉色,青绿色橙色图像时差距那么大的原因。

从这里我们又得到一条结论:

评价屏幕色域时如果只有色域覆盖百分比并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因为有的屏幕是缺少蓝色有的是缺少红色,有的是缺少黄色如果要详细了解具体缺什么,还是需要看 CIE a*b* 下的 sRGB 对比覆盖图所以说,100% sRGB = 72% NTSC 60% NTSC = 45% sRGB 这种转化的说法都只是理想情况下,实际上的差距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

最详细的屏幕优劣分辨都在這篇文章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