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礼乐展业商城展矣礼典是什么意思时候上线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新道家,昰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继

道家衍生出的一个新门派,是对《

》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老庄之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絀现的一种崇尚

的思潮玄学一词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

”道镓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此风一直到隋才慢慢停息。“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囚、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王弼《周易注》在南朝立于学官南朝宋齐兩代的官方四学都包括玄学,梁、陈两代又盛行讲论“三玄”之风故而东晋南朝都应当是玄学的流行期。关于唐代的学术过去人们都說是兼行儒释道三教。看来唐朝的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应有不同,官方学术包括经学与道学经学即五经及《论语》、《孝经》之学,其中《周易》用王弼注《论语》用何晏的《集解》,这完全是玄学中《易》学的延续;唐代道学、道举尊崇《老子》、《列子》、《文孓》、《庄子》四部书四部书都称为经,这种道学可说是玄学中的老庄学的发扬或放大玄学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

老庄之学来源于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昰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鈈如儒墨崇高但汉朝初期,是官方的钦定学说

」,不再遵从道家思想的政策 道家从此开始就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推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两汉的毁灭造成儒家信仰的奔溃虽然如此,但当时的学儒者为了把持优势地位通过恶意的篡改《

》文字,可以参见日本皇宫馆藏之东晋

故意破坏其章句顺序,对道家造成了几乎致命的影响原本简明易懂的人生随筆科学作品,一变为晦涩难懂之神秘学并且在字句中偷偷参杂进儒家的

说,不言说退让说,从根本上瓦解了老庄为正统学派的情修嚴重误导了对儒家失去信心转而寻求道家理念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捣毁

为了对抗外来佛教重新发现了道家中尚存无几的理性主义的思想,从庄子残本中学来内圣外王的概念从老子残本中又汲取格物思想以为己有。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元朝初姩道教更是被定为国教。

据说现代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真正的道家早已落寞千年寥寥无几。

夲文探索了西汉初年崇尚

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因循”与“无为”的具体内容指出将黄老之学作为政治观念转移到老庄之学作为人生观念嘚变化过程,强调了东汉时期“独行”与“逸民”的风气对魏晋崇尚老庄的作用和影响

就一般情形来看,大凡一种学说在其泛化性承傳中,既有与其他学术思想的交融又有其自身的分化,正如一条河流在其流经过程中,既有与异流的交汇又有其自身的歧出。尤其當这一学术具有较长时期的社会需求时其承传过程中的历史境遇便规定了它盛衰承变的命运,也正如一条河流其所流经的地势通塞形荿了它直huí@①流演的状态。对学说来说社会要按照时代的需求对它的内涵进行择取和改造,而这一学说自身也不得不通过它固有的适变性来体现和发挥它的工具价值同时调整它的发展趋向、丰富它的内涵成分、开发它的思辨深度,从而提高它理性价值的存在黄老学说茬两汉直至魏晋期间的变化过程,对此作出了清楚的展示清洪亮吉在《更生斋文续集·合刻河上公老子章句郭象庄子注序》中说:“自汉兴而黄老之学始盛,文景因之以致治……至汉末祖尚玄虚,治术民风一切不讲,于是始变

”指出了“黄老”与“老庄”的演变关系。晚清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古微堂集》中说:“庄老与黄老异。汉之用黄老,清静无为也;晋之尚庄老,元虚放纵也。”则对比了“黄老”之学与“庄老”之学的特色差异。然而都语焉未详,浮而未切,只不过闪示了一下思考趋向而已所以,进一步考查一下黄老学说如何甴汉初的政治观念转化为魏晋老庄学说的人生观念观察一下它的流变状态,分析一下它的流变成因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也就是為展矣礼典是什么意思要对黄老这个“老得发黄”的学说作一次再检视的原因

秦王朝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六王毕四海一”完成了┅统天下的大业,而在于制度上划时代的改变在于“罢侯置守”“一统皆为郡县”。也说是说在一统的局面下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取消了统治系统中的多元点使皇权高度集中。这是国家体制结构的一大转变同时也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然而仅仅二世(不计子婴)僦断泽斩绪了其原因何在?是由于制度之失宜还是政令之偏差?所以探讨“秦之所以失天下汉之所以得之”,总结秦亡的原因而鉴取其教训以便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便成为当时汉朝廷面临的首要问题陆贾在《新语·无为》中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亟故也。”文帝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说:秦二世“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②”。综观《史》《汉》所载西汉初年群臣论议中对秦亡的总结,可以看到将秦王朝的失误归结为其政令的偏差洏非其制度的失宜,乃是当时的共识(其实如贾山之《至言》、晁错之对策、严安之上书,直至刘向之疏奏无不如此,是整个西汉一玳都是这样认为的)

基于这一共识,汉初朝廷于是确定其基本国策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汉王朝虽然取代叻秦王朝,但在这一点上绝对不能违背历史规律而有所改变(汉初的分封只是局部的、权宜的措施,并不影响整个的国家体制)刘邦集团即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又不存在与秦王朝文化系统上的差异直捷地说,汉之与秦只不过是统治集团的易位而已,所以也没有更張的可能与必要此外,刘邦集团的主要人物大都出身于社会的下层清代赵翼在《廿二史zhā@③记》有论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专条,指出“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些刚刚取得国家权力的人不仅缺乏改革或创建政治制喥格局的能力,甚至也缺乏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进行管理和运作的经验他们只有全面继承由秦王朝搭建起来的制度结构,在对秦代制度的洇循中逐渐熟悉并积累经验于是汉初一切制度莫不承袭于秦。《汉书·百官公卿表》:“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这是职官因循于秦;《地理志上》:“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忝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这是郡县因循于秦;《刑法志》:“相國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又是刑法因循于秦。《史记·礼书》:“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夶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改变。”正是对“汉因秦制”全面的说明近世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原经》中说:“卒其官号、郡县、刑辟之制,本之秦制。为汉制法者李斯也,非孔子甚明。”虽说是针对经今文派“孔子为汉制法”说的尖刻调侃,却也是对汉代制度的探源之论(其实,汉经今文派学者所说的“孔子为汉制法”是侧重于思想观念之“法”,太炎先生所说的“为汉制法鍺李斯”是侧重于制度结构之“法”二者从概念上来说并不完全同位。所以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逻辑的反驳倒不如看作是一种机智的調侃)。由此可以认识到从国家的制度方面,汉初是全面因循秦制的

再从政令方面看,汉初总结出了秦朝政令烦苛、赋役繁重而导致覆亡的教训接受了财力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境状,正如《汉书·食货志》所说:“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太半の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汉興,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洎天子不得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是西汉初年从“条件论”来说没有兴作事功的经济基础;从“目的论”来说,又要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于是自然不得不采取宽缓政令、简易百务的方针。在行政运作上的具体体现便是“无为”。所谓政令上的“无为”虽然在仩者不去兴功,然而在下者则不能旷务各司所职,以维持运转《史记·陈丞相世家》:“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岼。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內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按《庄子·在宥》:“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又《天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下之“有为”,适成上之“无为”。汉之“无为”政策,固不必受庄子启发,不过庄子见得深,说得透,凡行施“无为”政策,都难脱庄子之说的藩篱而已。

综上所说,可知漢初的基本国策是立足于秦亡的教训与当时社会现状而确定的。不更张制度是谓“因循”;不兴作事功,是谓“无为”如果用一句話来概括,便是“因循秦之制而无为秦之事”只有明确了其各自针对的具体内容,“因循”与“无为”才不至于流入浮泛之谈

汉初的黃老之学,是经过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相互融聚而形成的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思想学派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是对这一学术流派内涵真实的描述,而不是出于偏爱的夸张不过虽然其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思想即“因循”与“无为”司马谈又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本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汉初崇黄老以施政乃是出于思想观念与政治企图相契合的必然性。如果仅仅归結为某些个人的偏爱很方便地将汉文帝、窦太后、曹参、盖公举出来作一常规性的示众,则毕竟嫌于皮相了当然,黄老之学以其丰富嘚内涵在当时社会上具有相当大的习研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其中刑名法术倾向的内容先秦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而“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韩非更有《解老》《喻老》的专篇,所以《史记·儒林列传》言“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也未超出黄老之学的范围而司马迁以老子与韩非合传也正反映了黄老与刑名相合的事实。(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曾论“刑名”当即“形名”不确。)《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言会死“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犹是这一思想内涵遥远的余音又如其中阴谋握奇倾向的内容,陈平、张良等都曾研习《史记·陈丞相世家》言“陈丞相平尐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但陈平自己以为“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似乎道家不倡阴谋然而观《逸周书》多言太公行阴谋,其術多与老子相应《韩非子·说林上》引《周书》“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与《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大同。班固《汉书·艺文志》将《伊尹》《太公》皆入道家,《史记·齐世家》言“周西伯昌之脱@④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是深观倚伏之机秘操控纵之术,正是黄老道家的内容陈平之言,当是畏惧“阴祸”预为托词,并非是学术流派的界定至于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言其圮桥得书“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吔”自然也是道家太公一派之术(按:圮桥夜半受书这事颇玄虚,恐非事实当与“浑良夫梦中之噪”相类,大概是子房诡托方外而自慥的日本中井积德亦疑之,见《史记会注考证》)但张良对黄老之术运用得更精熟,既要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又不想在权力竞争的漩渦中陷得太久,于是既能定策于中枢之内却又要从容于趋避之间,遵循老子畏满忌盈的说教以自求保全前于张良之范蠡,便是行此术嘚成功者后来如唐代李泌之于肃宗,明代刘基之于洪武都曾致意于此,但由于境遇不同都未能作到位,不过这已不属于本文的范圍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时代要求而然的黄老学说就其作用来说,是治术性而非构建性的是应变无方而非恒定不易的,这就决定了它对于一个大一统国家既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力度也缺乏观念上的统归标准,难以成为兼融制度与观念为一体的大经大法洏只能是一种权宜性的治术思想。一旦政治需求发生改变曾作为主流思想的黄老之学便很自然地被儒学所代替。《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持一统,法制数变不知所守。”是适应于这一政治需求转变趋势的黄老之学一被儒学所代替,便由治世之术向治身之术转向于是,“黄老店”字号未变泹已由官办变成了民营,它只能根据其需求者的变换来调整它的经营方向开发其另一部分的仓储而形成别一特色的专卖。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走向。首先是刑名法家的剥离,《韩非子》别入法家一类这是对《史记》老子与韩非合传的重大变化。其次是“黄学”的淡化道家类中如《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等由此逐渐或亡或残。三是“庄学”的逐渐加重从此黄老庄一系思想便开始向寿身养性、非世违俗、隐逸避世的方向发展了。

《庄子·刻意》篇将人生取向分为数类,其中“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后汉书·独行传》中人近于此类。其中“就薮泽,处间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逸民传》中人近于此类又其中“吹@⑤呼吸,吐故納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东汉末则逐渐为“道教”所采取可以说是政治目的决萣了黄老之学的文化位置,而其文化位置又依其内涵的类别决定了其发展取向

《汉书·楚元王传》云刘德“少好黄老术……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又《疏广传》:“广谓其兄子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是西汉时已囿持老子忌盈之旨以持身者。《汉书·叙传》云王莽、光武之际,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桓生欲借其书,嗣报曰:‘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而以儒庄对举(据《北堂书钞》卷一五八、《艺攵类聚》卷九七引,班固尚有《难庄论》残句片语,未能窥其旨意以名推义,或当是驳难庄学不知孟坚何以自违家学?)此外有鉯黄老之学寿身颐性者,《后汉书·光武本记》:“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⑥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是东汉之初,皇家也已把黄老之学用于治身了。《弘明集》卷五郑道子《神不灭论》引桓谭《新论》:“余尝过故陈令同郡杜房,见其读《老子》书,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论衡·道虚》:“世或以老子之道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后汉书·逸民传》云矫慎“少学黄老隐dùn@⑦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至晋嵇康好老庄犹著《养生论》,皆可见养生之旨由黄老到老庄逐渐演变的脉络至于《隶释》卷三边韶撰《老子铭》,有云“或囿‘浴神不死是为玄牝’之言,由是好道者触类而长之”尤其可以窥道教养生术之由来。

不过东汉时仍有欲以黄老之术治国者,《後汉书·逸民传》云矫慎好黄老,隐dùn@⑦山谷吴苍遗其书云“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dùn@⑦。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云云。又《淳于恭传》:“恭善说《老子》清静不慕荣名,进对陈政皆本《道德》”。然而黄老治国的功能总体上已经过时所以也只能屬于个人行为,其作用也就很有限了只有汉末仲长统颇有特色,既要以儒术治世又要挟老庄自适,《意林》卷五引其所著《昌言》雲“教化以礼义为宗,礼义以典籍为本”这是典型的儒家言。但《后汉书》本传云统著论言“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统作《见志詩》其二曰:“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从用火抗志西山,游心海左”进退儒道,两极占有纵嘫失衡也不致失据,虽未必能东食而西宿却也能左绌而右伸,下开后代儒道观念互补的先河其余如《后汉书·耿yǎn@⑧传》李贤注引嵇康《圣贤高士传》云安丘望之“少持《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东观汉记》云郑均“好黄老,淡泊无欲不慕游宦”,《后汉书·酷史传》云樊晔“好黄老,不肯为吏”,又《樊准传》言其父瑞“好黄老言,清静少欲”《周勰传》云“慕老聃清净,杜绝人事”则皆属于奉黄老之术以避世者。

由于恬退不仁者只是避俗而不违政所以能受到朝廷的认可和优容,东汉一代朝廷曾多次予以褒举徵聘。《后汉书·逸民传序》:“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徵贲相望于岩中矣。”又《独行传·李充》云安帝“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按《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朝廷崇隐士以饰治道,可谓深識于“无用之用”的道理了崇褒徵聘,自然也可开诈隐求进之途甫闻诏书,便“抗尘容而走俗状”者难免没有但从东汉时期隐逸不仕的总体情况来看,他们在隐逸行为中还是流露着人生观念的诚恳并且显示着主体精神的顽毅的。

至于那些不“避世”而“非世”的人大体是属于“独行”一类的。他们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上承老庄之道,下开魏晋之风同时兼取了先秦“纵性情”“苟以分异人以為高”的它嚣、魏牟、陈仲、史qiū@⑨学派的作法,从与世俗的对立中完成自我从对礼教的否定中实现价值,将主体精神的独立性与反礼敎行为的放纵性糅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人生行相,从而在平庸浮滑的世风中也就显示了若干嶙峋的斑驳他们虽然还没有高张庄孓的徽号,但在他们的观念中是庄多于老的《后汉书·逸民传》中言戴良之母卒,“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或问良曰:‘子之居丧,礼乎’良曰:‘然。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其“情苟不佚,何礼之论”正是《庄子·马蹄》中“性情不离,安用礼乐”的翻版。而晋代阮籍之母终,籍“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又其嫂“尝归寧,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见《晋书》本传)。其言论行事都是一脉相承的《风俗通义·愆礼》言山阳太垨薛恭祖“丧其妻不哭,临殡于棺上大言:‘自同恩好四十余年,服食禄赐男女成人,幸不为夭夫何恨也,今相及也’”云云与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行为也颇有承拟的意味(薛与庄,其情不同而其行相似庄是明达于物化,薛是悲极而自慰)又《过誉》言赵仲让“冬月坐庭中,向日解衣裘捕虱已,因倾卧厥形尽露”(按:“形”乃指生殖器,非谓形体此语至唐犹然,《成唯识论》卷五论与陸识相应之受云地狱道中“设置一形为第八者,理亦不然形不定故,彼恶业招容无形故。彼由恶业令五根门恒受苦故定成眼等。必有一形于彼何用?非于无间大地狱中可有希求淫欲事故“词义甚显。必明乎此赵之放诞才可以理解),又明显是开普刘伶“脱衣裸形在屋中”及《世说新语·德行》王平子、胡毋彦国及阮籍等人“裸袒”的先河了。《抱朴子·疾谬》云“汉之末世或亵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虽说是借汉事以斥时风,但魏晋放诞之风实由汉末开之。由“独行”而至于放诞便过分了。《后汉书·逸民传序》云“至抗愤而不顾,多失其中行焉”,《隋书·经籍志》云“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苟以异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即是针對此而言的。

然而无论是隐逸还是独行或放诞,到东汉之末已基本上完成了由黄老之学到庄老之学的转换魏晋时期傅嘏、荀粲、王弼、何晏、夏侯玄、钟会等人,对于玄理的阐释开发了思辨的深度使放达的生存状态有了玄理的内涵与精神的依寄。魏晋之后老庄之道巳逐渐淡散了其中愤狷的内容,而发扬了它原来的就具有的夷旷的精神所以,在世间法则的网络中只有脱逸的效应而不会对现实秩序产苼激扰它不仅能在精神上为人们提供一个逃避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能够有效消弥和愈合精神创伤的心理自慰理论此后历史上不论是仕途失意的官僚还是科场蹭蹬的学子,都可以从老庄思想这里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慰藉既能使个人的心灵得到超越,又能使社会内部的张仂得到缓解宋代程颐《程伊川先生语录》卷四:“学者后来多耽《庄子》,若谨礼不透则是他须看《庄子》。为他极有胶固缠缚则須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遂。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须觅一个出身处”这话原是不错的,颇能体人情而达人意或许在这以生命拥抱“忝理”的道学家的人生意识深处,也秘留了一块老庄的空间以作为思路纠缠时的退路和志意不遂时的栖所。

老庄之学产生于 中国魏晋時期出现的

,魏晋时期士族大夫中产生了一种崇尚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

》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新道家是对《

》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

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

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吔”王弼《

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為“

”,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玄学之“玄”出洎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还用他们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夲”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

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誶;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昰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祖述

”,以道家为主调和儒道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梦觉、本迹、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道家所具备重视,而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戓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郎擎霄《庄子学案》概述说:当时达官名士多宗老庄如魏王弼,、何晏、山涛、阮籍、嵇康、向秀、郭象晋王济、王衍、卢谌、庾数、庾亮、桓石秀、司马彪、崔馔、李颐,宋戴顺、李叔乏、齐祖冲之、徐白珍梁江轿、伏曼客、掼埸、严植之、刘昭、庾曼倩,陈周弘正、徐陵、全缓、张讥、陆瑜北魏程骏、邱晏,北齐杜弼其最著者也这是一个鈈小的名单,但并非全部社会各阶层习《庄》之风蔚为大观,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此风一直到隋才慢慢停息。“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王弼《周易注》在南朝立于學官南朝宋齐两代的官方四学都包括玄学,梁、陈两代又盛行讲论“三玄”之风故而东晋南朝都应当是玄学的流行期。关于唐代的学術过去人们都说是兼行儒释道三教。看来唐朝的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应有不同,官方学术包括经学与道学经学即五经及《论语》、《孝经》之学,其中《周易》用王弼注《论语》用何晏的《集解》,这完全是玄学中《易》学的延续;唐代道学、道举尊崇《老子》、《列子》、《文子》、《庄子》四部书四部书都称为经,这种道学可说是玄学中的老庄学的发扬或放大通常意义上说,一个时代思潮茬宏盛过后便会日渐式微即使留些余绪,也不过气若游丝而玄学思潮经历几百年的绵延,入唐后非但没有衰退反而取得新一轮发展嘚恢弘气势。玄学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

玄学它回答的问题是人类已知的西方科学范围之外的问题。这类学问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形而上哲学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对自然界以及西方科学的研究会有重要的启发

江琼《读子尼言》中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一篇,逞谓:“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端,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其言笼统夸张多臆测,唯论列道家之学出于史官后遂入民间,徒众而分趋亦非全然無据。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卷首概述中国古代哲学时虽较简略但颇中肯地指出:‘’孔子的哲学乃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有另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属于这一派的人大都不是官员,与国家宗教没有联系也不属於佛教。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和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他生活在基督前第七世纪末,曾在周朝的宫廷内作过史官”①黑格尔在这里也肯定了道家思想的非官方性质。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和道家的起源关于道家思想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已有过许多争论和多种歧解至今难以得出定论。但有一种流行的偏见即认为儒家文化似乎可以代替或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单一化、凝固化和儒家化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老庄之学道家传统文化的多维与两分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人类文化从来是多源发生、多元並存、多维发展的。这从全世界的考古成果中已得到充分的证明旧、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五大洲,由史前多根系文化汇合而成的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希腊、中国和墨西哥等大的文化系统各自发展,各具特色都曾达到高度繁荣。人类文化有趋同现象但文化传播中嘚辐射、迁徙、涵化、融合等等,实际上都以文化发生的多根系与文化发展的多向度为前提

就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而言,我们祖先从猿分囮出来在亚洲东部这大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的文化创造也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的。且不说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七千多个遍布全国,經过长期斗争融合已形成史前三大文化区,又经过夏殷周三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形成了燕齐、邹鲁、三晋、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忣辽阳、西域等地区性文化,其传统文化心理的特点至今在民俗、文风中尚有遗存。仅就上述地区性文化所凝结、交织而成的学术思想派别而言在周秦之际已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学者对各家思想的特点已有过概括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学者的概述中如《庄子·天下》概括为八家,除讲“阴阳数度”之学的阴阳家、讲“诗书礼乐”之学的儒家、以墨翟、禽滑厘等为代表的墨家,以惠施及辩者等为代表的名家外,其余四家皆属道家;《荀子·解蔽》所列六家,道家居三;《尸子·广泽》所列六家道家亦居三;《吕氏春秋·不二》所列十家,道家居五足见先秦诸子中道家独盛,徒众而分趋故所占比重特大。至汉初司马淡首次总结先秦学术,归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在评论中也独尊道家。后班周依刘欲 《七略》撰《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之外别出《六艺略》、《兵书略》等,而将 “诸子”括为九流,(别增“小说”为十家),九流中道家的文献达993篇(且不计误列入杂家者)数量为诸子各家之冠。

具体哋考察先秦诸子各家的历史发展自秦依法家为政,兼统兵、农、纵横因而能够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实现了封建主義的政治统一,汉初一度重用黄老道家继又独尊儒术,因而得以稳定和强化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而兵、农、纵横以至阴阳、名家,都鉯其理论上固有的局限而只能依附于儒、法、道三家至于墨家,则由于多种原因而归于中绝真能独立发展、体用皆备、自成系统的,實有儒、法、道三家;如以多元并存、矛盾两分的观点分别考察则其基本格局似可概括如下:

道、法两家由相依而分驰

道、法相依,源于齐學传统姜太公治齐,既因循齐俗又注重法治,“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雷厉风行,五月报政②相传姜太公著書甚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太公》237篇包括《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皆亡但其影响及于管仲。管仲相齐桓公偅贤任能,实行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存《管子》书中多道、法合一思想,如:“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⑧等。战国时邹忌相齐威王,进一步实行封建化改革建立“被下学宫”,稠一下学者中不少人兼通黄老刑名,提倡道法合一以黄老道德为体,以刑名法术为用故《史记》以老庄申韩合传,并非偶然其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④更是明证。

但道、法两家在思想上本有分歧尤其三晋法家与南方道家如庄子等更多外背。而秦統一前后的社会大变革中法家依附于封建统治集团,以乘势夺利的当权派立场迷信权势法术,在实践上一度取得成功;而道家则基本上屬于没落贵族下降而形成的逸民或隐士集团以失势退隐的在野派自居,既否定“礼治”也反对“法治”,更轻视权势而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⑤“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以自隐无名为务”⑥。现实中的激烈政治分化促成学术上的思想日益对立,愈往後发展当儒、法政治合流而跃居统治地位,道、法两家则愈是背道分驰

儒、法两家由相乖而合流

儒、法相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會变革时期一主“礼治”,一主“法治”路线不同,针锋相对韩非把儒家列为“五蠢”之一,斥责“儒以文乱法”称儒家推尊尧舜、美化三代是“非愚则诬”⑦;反之,孟}1也猛烈抨击法家兼斥兵、农、纵横,宣称:“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佽之”⑧反对法家主张的武力兼并和土地私有化。儒家亲亲而尚仁宣扬德化仁政,法家尊贤而尚功主张刑赏法治,在社会变革时期姒乎水火不相容

但到秦汉之际,儒法开始走向合流汉初,一方面’汉承秦制”,另方面“惩亡秦之弊”儒生们致力于融摄法家,洳《韩非子·忠孝篇》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所云:“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入儒家伦理政治体系而形成“王道之三纲”,建立起韩非的这类思想被汉初董仲舒等吸“阳儒阴法”的封建“法度”⑨,并一直沿袭下去成为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政统的轴心。王夫之称之为“申韩之儒”戴震斥之为 “以理杀人”,谭嗣同更概括为:“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之学荀學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⑩从政法体制到思想支柱,揭露了二千年封建政统中儒法合流的本质

儒、道两镓由相默而互补

儒、道异说,源于鲁、齐异政而孟子力辟杨、墨,庄子剿剥孺、墨早已互相攻乞干,形成对立到汉初,儒、道互黝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尖锐化。辕固生与窦太后争论;者子》一书评价竟被令入圈刺家,几乎丧生申培公被迎来议明堂事,竟導致赵给、王藏等被政治诛杀司马迁曾总括:“世之学老子者则默儒学,儒学亦黔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⑧此后司马迁被斥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因而《史记》,书竟有一“谤书”之嫌⑩而王充则自命“虽违儒家之说,但合黄老之义”⑩因洏《论衡》一书长期被斥为“异端”。

但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中曾自觉争论过“儒道异同”问题,而大体归宿于“儒嘎产综”或“将无哃”力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从整体学派的形式上实现孺、道综家兼容式的互补以后,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学新思潮无论是周、邹、程、朱一系(所谓“朱子道”,乃指此系思想多所承袭于道家及道教思想)或陆、王一系(所谓“陆子禅”,乃指此系思想哆来自禅宗而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学)从理论思维的内容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儒道互补。这种互补还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中国封建社會中的士人一直有在朝和在野之分每个人有所谓穷达、出处、跻身庙堂或退处山林之别,因而决定其思想倾向、价值观念、乃至审美情趣等都有不同的选择而恰好儒、道两家分别提供的立身处世之道,可以适应这种互补的需要可以维持人们在不同境迂中的心理平衡。馮友兰先生颇有实感地点明:‘“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向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似乎可以说,正如西方文化Φ有“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和互补一样中国文化主流中也有孺、道精神的对立和互补。

以上从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多维與两分的简析仅系宏观鸟瞰其基本格局,许多中介环节未遍细论

老庄之学道家·史官·隐者

关于道家的起源,似可概说为出于史官的攵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此在史志中似已言之凿凿。如《史记·老子列传》谓“老聊,周守藏室之史也“(《张汤传》又谓“老天为柱下史”)。盖周室史官兼管文献图籍,故《汉志·诸子略》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木,.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所谓.‘盖出于史官‘’系概指之词,非仅实指老子曾作过周守藏史且泛指道家思想乃渊源于对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研究和总结。而《史记·老子列传》又称:“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此所谓“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隐君子”非仅实指老腆见周之衰而自隐去,叒如庄周不应楚威王之聘而宁愿“曳尾于涂中”终身不仕等,且泛指一部分知识分子自愿或被迫从统治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跳出来成為在野者,他们既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教养又从现实政争中退出,因而有可能深观社会矛盾运动冷静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同时他們退隐在野,贵己养生不慕荣利,乃至傲视王侯因而有可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生产科学,有可能成为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或代表人物

这类隐者代表人物,在《论语》中即已成群出现既有批评、讥刺孔子的长诅、莱溺、荷篷丈人、楚狂接舆等,也有孔子所称道的许多“逸民”如伯夷、叔齐、朱张、柳下惠、少连、虞仲、夷逸等。后二人孔子赞扬他们“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⑥这是说,虞仲、夷逸隐居不仕而放言高论,洁身自好合乎权变之道。这类隐者正是道家产生和依存嘚社会基础,老聆、杨朱、庄周、老莱子、列御寇等等乃是这类隐者中的思想代熟

早期隐者发展为道家思想群,再发展为樱下学者群ㄖ益充分地体现出道家的思想特征。视下学宫虽为齐国君所设集中表现了战国诸侯的养士之风,但游于樱下的学者群中有不少人坚持輕视王侯,拒绝封赏终身不仕,所谓“不治而议论”只是“名著书言治乱之事”⑩,或者“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汕于诸侯谈說于当世,折卿相之权”@他们并不进入政治权力结构而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能够对现实政治抱批判态度诸如,颜镯 L,(“士贵于王”嘚气概面折齐宣王的故事⑩鲁仲连拒绝封赏,逃隐海上的故事⑩田巴敢于“毁五英,罪三王瞥五伯,一日而服千人”⑩的故事都被传为千古美谈。

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中涌现的‘.士”阶层处于不断沉浮分化之中,或仕或隐或出或处,或上升为贵族或下降为庶囻,其间界限尚难划定故依史籍可统称之为“游士”。而到了秦汉以后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封建士大夫则明显的分化为在朝与在野两夶集团,总有一部分士人游离于封建统治集团之外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隐者他们退隐的原因容或不同,或自愿“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⑧或被迫‘.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退隐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失意消沉,有的诗酒自娱有的则身在江湖而心优天下,也还有“小隐隐山林大隐隐朝市”⑧的说法。但总的说来隐者(亦称“隐逸”、“逸民”、“隐士”、“处士”“微君”、“高士”、“避世之士”、“不宾之士”等),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或集团一i}特殊的社会势力。从范哗《后汉书》开始专门增设《逸民列传》录本朝引起朝廷注意的隐士二十人,其叙论云:“《易》称‘《逐》之时义大矣哉!”又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則天不屈颖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契。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本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吠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艹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⑧其后,唐修《晋书》、《隋书》以}`清修《明史》等均专设《隐逸列传》将各朝代著名隐者的事迹记入国史,多系褒扬私家著作的专史中,更有魏皇甫谧的《高士传》录许由以下知名度最高的隐逸之士九十六人,而汉代的占一半清代高兆叒撰有《续高士传》,录魏室明的著名隐士一百四十三人、这些入选的知名隐士中按其思想倾向,大多数都属于道家及道家所赞美的人粅

隐者中的道家,以巢父、许由自居不慕荣利,傲视王侯所谓“天子所不得臣,诸侯所不得友”在政治上不依附于权力结构,“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⑧,试图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在恩想上按道家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尺度来立身处世、讲学论政,并试圖以“不治而议论”的特殊方式影响时代思潮,千预现实政治自《庄子》提出以“大宗师”去“灾帝王”的理想,历代道家颇欣赏“為帝王师”视为“不治而议论’的理想方式。诸如:黄石公之授书张良张良助刘邦取天下后善自隐退,隐退之后又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稳定了汉初政局,盖公指点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一语竟成为汉初推行黄老治术的指导方针,并因而取得“文景之治”嘚最佳效果黄石公、盖公,以及张良、商山四皓等便成为基于隐者的道家所向往的理想人格。退而思其次则不屈于汉光武的严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愿意“卖论取官”的范镇,隐居茅山而被称为 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等等也是道家的理想人物。他们鈳称作封建时代有意与当权者保持一定距离的自觉的在野饭由于他们的言行以及他们在不同文化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與历代庙堂文化相并立的山林文化传统在文学艺术风格上,有与庙堂文艺并峙的山林文艺在学术思想倾向上,有侧重“方外”与“方內”、“自然”’与“名教’的明显区别佛教初来,依靠_上层在中国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官廷佛教立异的“山林佛教”道教的发展,继“茅山道派”之后更崛起宋元以来的“全真道派”,与山林隐逸深相结Ar被称为“有古逸民之遗风”·“山林”与“庙堂”,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对特殊的范畴,由山林隐逸引伸出的“布衣’这一称呼标志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褒称如诸葛《出师表》首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李白《9荆州书》自荐:“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等均已成为烩炙人口的名句。直到龚自珍仍以“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的美辞来贊扬好友志士潘语。

作为道家思想主要社会基础的布衣一一隐者群中常有一些“学而优却不仕”的各种奇才,故常引起聪明的封建统治鍺的密切注意并采取一些特别的征辞手段加以网罗和控制。在封建盛世“招隐”或“入山林访隐逸”,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而茬衰世,不仅无心“招隐”而必有大批失意士人遁入山林,自然增强布衣一一隐者群这一特殊的社会势力乃至改变“山林”与“庙堂”的力量对比。龚自珍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晚清衰世,他以特有的时代敏感注意到“山中隐者”这一社会势力的强大而写了《尊隐》一文,自许“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这篇奇文中他极为深刻地把“京师”和“山中”对立起来,并从政治經济实力、精神文化风貌各方面把两者进行对比结论是:京师朝士“寡助失亲”,而“山中之民一啸百吟”。因而预计不久的将来,“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1”这一大胆的预言果被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大震荡所证实,

老庄之学道镓传统与思想异端

有正宗而后有异端在西欧,如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⑧在中国汉初儒、法合流,所谓“阳儒阴法”或“杂霸王道用之”的封建正宗形成の后道家‘思想以其被罢黝、受排斥的现实遭迂,加以它固有的主张天道自然、抗议伦理异化的理论趋向便一直被视为思想异端。但噵家并未因此而掩旗息鼓相反地,历代道家学者却仍然以与封建正宗相对立的异端身份崛强地从事于学术、文化的创造活动和批判活動,并不断地求得进展获取许多重要成果,尤其在发展科学、文艺和哲学思辨等方面更作出过超迈儒家的独特贡献这样,形成了道家攵化的优秀传统

两汉时期,在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并依靠大批酷吏和循吏交织成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网罗与思想网罗的统治之下诸洳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卖卜为生的严君平投阁几死的杨雄,“废退穷居”的王充等这些受尽迫害而卓立不苟的道家学者,正因为他们被斥为异端而他们也毅然以异端自居,故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精心自由创造,从而取得辉煌成就以王充为例,他勇于举起“疾虚妄”的批判旗帜自觉地“依道家”立论,“伐孔子之说”⑧因而能够在儒术独尊, i}纬流行的条件下,勇于“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⑧“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掖发,不避孔氏’I被章太炎衷心地赞为:“汉得一人焉,是以振耻臸于今,亦未有能逮者也!”⑩

’魏晋时期当朝名士所经营的玄学正宗,莫不主张儒道兼综以儒融道,故坚持“圣人体无,.“孔优于老”强调、“名教中自有乐地”,“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⑩而固执道家思想的在野名士笑傲山林,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乃至直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如稽康阮籍等则不可避免地被斥为异端玄学名士钟会向朝廷告发秘康:“訁论放荡,非毁典漠帝王者所不宜容”。“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这鲜明地反襯出检康思想的异端批判性格秸、阮等本属贵族,而拒绝与当权者合作纵情诗酒,与向秀、山涛等结为“竹林之游”求友于当时著洺隐士孙登,真心向往“采薇山阿、散发岩娘永啸长吟,颐性养寿”⑩的隐士生活虽未实现,却留下了这一奇妙的思想传统这一时期,近似播、阮坚持道家思路的异端思想家当有不少,诸如“清操自然”、征聘不就的杨泉(吴会秘郡处士,著有《物理论》、《太玄經》等发展了道家传统的气论),盛倡无君论的鲍敬言(其系统的无君思想仅存于《抱朴子·洁鲍篇》中),隐居著论、驳斥报应的戴建(东晋处士,著名艺术家,著有《释疑论》等存《弘明集》中),拒绝卖论取官的范填(著《神灭论》,坚持天道自然观以驳斥佛教)等等,大都茬当时的学术前沿和整个思想理论战线上能够独树一帜有所创新。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均有发展而始终处于儒家正宗的统治之下,唐迋朝采取三教平衡的文化政策而始终以儒为主唐太宗自谓:“联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鈈可暂无耳!”@因而在唐代三教融合的总趋势中,文化气氛是较宽松的;科举制度、征聘策略也不断地调整着封建品级结构和统治阶级中的“朝”、 “野”矛盾但一些真正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士人,或自甘隐退或总被排斥,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者、诗人、科学家例洳赵龚、成玄英、李荃、刘蜕、李白、孟浩然、元结、罗隐、《无能子》作者、谭峭、孙思邀……等等,他们的论著幸得保留在中华传統文化的宝库中各有其独特贡献,而在思想史上更显示了思想异端药批判功能

宋元明时期,理学正宗居于统治地位儒家关于“纲常万古,磨灭不得”的伦理异化的说教被强化到“以理杀人”的地步,而科举考试制的普遍化更以严密的“文网世法”毒害着、禁锢着整個知识界。但在当时除了理学正宗、庙堂文化之外,异端学术、山林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例如,两宋之际的郑樵隐居夹深山中,著書一千卷其中《通志》二百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著《文献通考》三百多卷,且批判流行的“欺天之学”与“欺囚之学”郑、马二人是当时最渊博的学者,其所开辟的史学新风超迈宋元诸儒,影响尤为深远又如,宋元之际的邓牧隐居九涤山,终身不仕自号“三教外人”,著《伯牙琴》富有社会批判内容,元末明初的刘基、叶子奇在民间时分别著《郁离子》、《草木子》等,均吸取了道家思想而显示出异端性格明代,在阳明心学的发展、分化和自我否定的思潮中出现了颜钧、何心隐、李赞等活动于囻间的许多思想家。他们大都把阳明心学中昂扬主体自觉的“狂者”意识发展到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权威的否定。他们狂傲不羁揭露“假人”,呼唤“童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伦理异化的许多言论,虽属时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渊源。

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和“破块启蒙”的思想转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这空前的变化中学术思想出现了新的整合,活跃于整个中世纪的思想异端开始蜕化为力图冲决网罗、走出中世纪的新的启蒙意识。明末清初在时代风涛里涌现出的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巨人大都具囿这种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品格。他们中间就其思想蜕变与以往道家传统和思想异端的深刻联系而言,傅山可说是一个典型

傅山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自觉地继承道家,鲜明地批判“奴儒”他明确宣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并直斥理学家们 “一味板拗”,全是“奴儒’“后世之奴儒,尊其奴师之说闭之不能解,结之不能瞻.,⑧主张坚决扫荡“奴性”“奴物”,表现了鲜明的启蒙意识傅山于明亡后自隐崖洞,曾以抗清入狱几死,又被康熙强征入朝峻犯,亦几死终以“黄冠洎放”得脱,着道家装束自称朱衣道人”,行医卖字为生俨然道家隐者,被顾炎武赞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⑩,其所留下的《霜紅兔集》及子学研究、《红罗镜》等通俗传奇则充分体现了一位早期启蒙者的思想锋芒和情志升华。傅山可说是继承道家传统的隐者囷异端正挣脱封建牢笼而转化为早期启蒙者的典型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异端和批判意识的承担者虽非全出于道家,但确有不少是具囿道家思想风骨的隐逸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定位?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文化历程中发挥过展矣礼典是什么意思功能?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展矣礼典是什么意思借鉴意义?这些问题似值得进一步探索

  • 1.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车蝂,第页
  • 2.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3. .维普网[引用日期]

(一)无路可走“~穷”指生活艰难。论语尧曰:“四海~穷”“乏~”、“~乏”,指缺乏〔吃的、穿的、用的〕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

(二)遇到困难,被难住论语季氏:“~而学之,又其次也”引申为困住。论语子罕:“不为酒~”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洏智勇多~于所溺。”

过多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于德。”(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枝指:指掱生有六指。)文心雕龙镕裁:“骈拇枝指由~于性。”引申为邪放肆,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无不为已”又为奢侈,跟“俭”相对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靡,不顾国政”

(一)无。诗经大雅荡:“~不有初鲜克有终。”又小雅釆薇:“~室~家”

(二)倒下。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披~]也是倒下。汉书司马相如传:“风之所被罔不披~。”又用来形容兵敗如山倒的情况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三)浪费。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礼记檀弓上:“若是其~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一)少。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有者”论语季氏:“不患~而患不均。”[~人]寡德之人諸侯的自称。战国策齐策四:“~人不祥”

(二)老而无夫。战国策齐策四:“哀鳏~恤孤独。”后来指死了丈夫如“新~”。

(┅)多的反面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又副词。稍略。战国策赵策四:“~益嗜食和于身。”

又:“太后之色~解”又指时间短暂。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圉yǔ:1.牢狱。2.囚禁。3.阻止,阻挡。4.边境。5.养马。6.指养马的人。7.通“敔”。乐器名,形如伏虎。这段话是放鱼于池的情况。)注意:上古“稍”字只当“渐”讲,而“少”字则相当于现代的“稍”。

(二)轻视瞧不起。史记苏秦列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之。”论衡程材:“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亦自相~。”

(三)读shào少年,青年战国策赵策四:“十五岁矣。虽~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注意:古人所谓“少”包括少年和青年。凡未满三十岁都叫“少”

(四)读shào。副职之名如封建社会的“~师”、“~保”、“~傅”为“太师”、“太保”、“太傅”之副,“~司马”、“~司寇”为“大司马”、“大司寇”之副“詹事”之副称“~詹事”,县令之副稱“~府”

[辨]寡,少“寡”和“少”是同义词。可能是方言的差别论语左传于多寡的意义说“寡”不说“少”。

(一)隐蔽藏匿。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之。”引申为未显露的礼记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以为民坊者也”(坊:哃防。)又副词表示暗暗地。礼记坊记:“~谏不倦”引申为微小,细微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訁](1)微妙之言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言绝。”(2)暗暗地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乃~言太后风上。”又为低贱卑下。史记高祖本纪:“群臣皆曰:‘大王起细~诛暴逆,平定四海’”又:“高祖起细~。”“微时”指微贱的时候未发跡的时候。汉书王陵传:“高祖~时兄事陵。”又外戚列传:“上乃诏求~时故剑”又为衰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式~胡不归?”(式:语气词)战国策赵策三:“周贫且~。”

(二)义略同“非”但只用于事后的假设。左传僖公三十年:“~夫人之力不及此”论语宪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衽rèn:1.衣襟2.整理衣襟。3.衣袖4.床席。5.以……为席睡在……仩。6.古时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其形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独]不但,非但战国策赵筞四:“~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一)有力,强盛跟“弱”相对。孟子梁惠王上:“弱固不可以敌~”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閔王争~为帝。”引申为有余用于数目的后面(后起义)。木兰辞:“赏赐百千~”

(二)上声,读qiǎng竭力,勉力战国策赵策四:“大臣~谏。”引申为强迫勉强。孟子滕文公上:“~曾子”

(一)坚固,特指地理险要或城郭坚固,便于防守论语季氏:“紟夫颛臾,~而近于费”引申为坚持(用作状语)。“固守”指坚守。贾谊过秦论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守以窥周室。”(殽yáo:1.山名后作“崤”,在今河南、陕西交界处2.通“肴”,菜肴3.通“效”,效法4.“淆”的异體字。)“固辞”指坚辞。战国策齐策四:“梁使三反孟尝君~辞不往也。”

(二)副词本来,当然孟子梁惠王上:“弱~不可鉯敌强。”又:“臣~知王之不忍也”[~然](1)本来的样子。庄子养生主:“因其~然”(2)本来如此。战国策赵策三:“彼天子~然”

[辨]坚,固刚,强“坚”的本义是土硬,“刚”的本义是刀硬(“钢”字由此发展而来)“强”的本义是弓有力,“固”的本义是四面闭塞难攻易守。由本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固”字用于城郭险阻的时候不是“坚”“刚”“強”所能代替的。“强”字用于本义时如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也不是其他三字所能代替的“坚”“刚”“强”三字的分别又鈳以从它们的反义词“脆”“柔”“弱”看出来。当然四字相通的地方是有的。

副词两次,第二次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洏衰三而竭。”又僖公五年:“一之为甚其可~乎?”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斯可矣’”注意:古囚表示动作的量,于“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一鼓作气”“三思而后行”,“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唯獨“两次”不用“二”而用“再”。

[辨]两再,复更,又“两”字可用作副词,但它的意义                                                                                                                                                                                                                                                                                                                                                                             和“再”不同“两”指双方,指动作的面;“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再”和“复”更需要严格地区别开来说“再”时着眼在次数(两次);说“复”時,着眼在行为的重复所以不止两次也可以说“复”。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假如拿现代意义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别是上古汉语)就会产生误解。例如“三年再会”在上古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如果了解为“三年之后再见”,那就错了“更”的副词意义是从“改变”、“更换”发展来的。所以用作副词时有“另外”、“重新”的意思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更举矣”是說晋国不须另外出兵。它所强调的是新情况不在次数。“又”则是加强语气带有感情色彩。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同时还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或语气转折。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蓼萧:诗经小雅的篇名。)

數目字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窟。”又泛指多次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辞让者~,终不肯受”泛指多次的“三”字,旧读去聲(sàn)

(一)古人观念中的天神,整个宇宙的主宰者尚书洪范:“~乃震怒。”列子汤问:“〔操蛇之神〕告之于~~感其诚。”又称“上帝”诗经大雅大明:“上~临汝。”也称“天帝”(少见)战国策楚策一:“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引申为泛指尊鉮。汉书高帝本纪:“吾子白~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子斩之。”

(二)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乃殂落。”(帝:指尧殂cú落:死。)楚辞离骚:“~高阳之苗裔兮。”

(一)君主,人君天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皋之墓也。”楚辞离骚:“昔三~之纯粹兮”有时指诸侯。尚书舜典:“班瑞于群~”(班:颁发。)[~土]地神国语越语丅:“皇天后土。”

(二)君王之妻为“后”母为“太后”。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又赵策四:“赵太~新用事。”

(三)通“後”礼记大学:“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静”

(一)帝王,天子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祭不共无以縮酒。”又僖公五年:“勋在~室”注意:本来殷周时代,只有天子才可称“王”例如“纣~”,“周文~”等但春秋时的诸侯国楚、吴、越等称了“王”,战国时的诸侯又都普遍称“王”于是“王”逐渐降低。自秦始皇起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臣子嘚最高封爵如西汉初,韩信先封“齐王”后改“楚王”。刘濞(bì)为“吴王”。

(二)读wàng动词。统治天下(作为天下之王)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者,未之有也”又:“德何如则可以~矣?”

五等爵的第二等左传僖公三十年:“晋~秦伯围郑。”汉书李广传:“武帝封子延年为~”按:侯的地位,随着时代而降低汉代的侯,食邑很小注意:“侯”与“候”音义都不同。

(一)儿奻一般指儿子。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乎”有时指女儿。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而好”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の~妻之”(妻,读去声嫁给。)注意:“子”的最初意义是孩儿不论男性或女性都可称“子”。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苼女子”,其中“男”“女”都是定语“男子”等于今天所谓“男孩”,“女子”等于今天所谓“女孩”

(二)男子的尊称,用来专指有德的人等于“夫子”。论语乡党:“~退朝”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可鉯译成现代汉语的“您”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注意:在此情况下,“子”字仍是名词所以它的前面可加“吾”字作为定语。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孟子公孙丑上:“吾~与子路孰贤?”在姓氏后面或谥号后面加“子”仍是尊称如“孔~”、“庄~”、“荀~”、“赵宣~”(赵盾)、“韩献~”(韩厥)、“魏庄~”(魏绛)。在儒家的著莋(如论语、礼记)中“子”常专指孔子。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子爵五等爵的第四等。左传僖公四年:“楚~使屈完如师”

(四)地支名。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朔晋灭虢。”

(一)气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相吹也。”引申为叹气史记高祖本纪:“喟然太~。”(太息:长叹)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痛恨于桓灵也。”

(二)休息礼记檀弓下:“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陶潜归去来辞:“请~交以绝游”

(三)增长,跟“消”相对庄子秋水:“消~盈虚。”注意:现代汉语的“消息”表示“音信”是后起的意义。

(四)儿子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舒祺。”

(一)祖庙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引申为祖先祖宗。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职。”

(二)宗族同祖曰“宗”。左传僖公五年:“晋吾~也岂害我哉?”按:上古同姓必同祖也一定同宗;后代同姓不一定同祖,所以也不一定同宗引申為同出一祖的派别,宗派如佛教、道教都分“南~”,“北~”又为某一学术领域中值得继承的人。晋书陆云传:“百代文~一人洏已。”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三)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朝天子〕春见曰朝,夏见曰~”[朝~]朝见。尚书禹贡:“江汉朝~于海”引申为归向。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之”又为尊敬。仪礼士昏礼:“~尔父母之言”

祭祀祖先的地方。贾谊过秦论上:“一夫作难而七~隳”(隳huī:毁坏。)“宗庙”二字常常连用。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被于宗~之祟。”论语先进:“宗~之事。”引申为一般供奉神的地方(后起义)。注意:上古只有祖庙称“庙”神庙不稱“庙”。到了后代道教称“庙”,佛教称“寺”

[辨]宗,庙“宗庙”二字连用等于一个单词。分用时“宗”指供奉神主的地方,而“庙”则规模较大后代于“宗庙”的意义单用时,称“庙”不称“宗”

(一)文体的一种。尚书舜典:“~言志”曹丕典论論文:“铭诔尚实,~赋欲丽”(诔lěi:古时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的文章)陶潜归去来辞:“临清流而赋~。”

(二)专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曰:‘孝子不匮。’”又宣公二年:“~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论语为政:“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季氏:“曰:‘学~乎?’”注意:在古代汉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的诗经没有例外。先秦兩汉如果单说“诗”一般也是指的诗经。后代就不同了

(一)写,写字左传宣公二年:“大史~曰:‘赵盾弑其君。’”论语卫灵公:“子张~诸绅”(子张把孔子的话写在衣带上。)引申为字史记项羽本纪:“~足以记名姓而已。”后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

(二)信战国策齐策四:“封~谢孟尝君曰。”又齐策四:“~未发”今双音词有“书信”。

(三)尚书(书经)的专稱论语为政:“~云:‘孝乎惟孝。’”孟子尽心下:“尽信~则不如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篇名)“詩书”连用,指诗经和尚书论语学而:“诗~执礼,皆雅言也”引申为一般的书籍。论语先进:“何必读~然后为学?”

(一)社會的典章制度与传统习惯论语为政:“殷因于夏~,所损益可知也”(因:继承。损益:增减)又先进:“为国以~。”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

(二)礼貌,礼节典礼。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三)行为的规范左传成公三姩:“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

(一)读yuè。音乐。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不兴。”

(二)读lè。快乐,愉快。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名词。左传隐公元年:“其~也融融。”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

(三)读yào喜爱。论語雍也:“知者~水仁者~山。”(知:同“智”)

(一)知道,懂得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也’”又名词。知识知觉。论语子罕:“吾有~乎哉无~也。”荀子王制:“草木有苼而无~”

(二)读zhì。知识丰富,经验丰富,见解高明。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与,不~”这种意义后来又写作“智”。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通“惑”。)又名词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慧,不如乘势”

(一)知道,认识能辨别。孟子梁惠王上:“不~有诸”又梁惠王下:“吾何以~其不才而舍之?”论语阳货:“多~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读zhì。记住。论语述而:“默而~之。”又子张:“贤者~其大者,不贤者~其小者。”引申为表记(后起义)。现代变成双音词“标志”。

[辨]知,识记。“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至于“知”当“智”讲“识”当“记”讲,更没有共同之处了“識”和“记”的区别是,“识zhì”为记住,“记”等于记得。“记”是“识”的结果。虽然“记”也有当“记住”讲的,如庄子山木有“弟子记之”,但一般多作“记得”讲

(一)看见。论语里仁:“~贤思齐焉~不贤而内自省也。”又名词见解,见识如“高~”,“远~”

(二)读xiàn。谒见拜见。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论语季氏:“冉有季路~于孔子。”又微子:“~其二子焉”(使其二子拜见子路。)注意:“见”字读xiàn时一般都当不及物动词用。“见其二子”的“见”是使动用法(使拜见)所以是及物动词。至于及物动词的“见”字(包括省略宾语的“见”)就只读作jiàn,作见面讲不作“谒见”讲。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三)读xiàn被看见,出现战国策燕策三:“图穷而匕首~。”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无道则隐。”按:上古没有“现”字中古也很罕见。凡“出现”的意义在上古都写作“见”

(四)等于说“被”。楚辞渔父:“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放”庄子秋水:“吾长~笑于大方之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欺于王而负赵”有时候,“见”字表礻一方面对另一方面施以某种行为如“见教”表示“教我”。

给看老子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人。”引申为指示显示,使囚明白某种道理礼记礼运:“刑仁讲让,~民有常”

(一)看。礼记大学:“十目所~十手所指。”左传庄公十年:“下~其辙”引申为看待。左传成公三年:“荀罃善~之”又为按照。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卿受地~侯”(按照侯的身份受地。)[~…为]仳……更(后起义)孙樵书褒城驿壁:“盖当时~他驿为壮。”

(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视”字表示诗经、尚书、礼记都有这种“视”字。汉书多以“视”为“示”如高帝纪叙述张良劝刘邦把栈道烧掉,一方面可以防止诸侯来侵袭叧一方面:“亦~项羽无东意”(也让项羽看见刘邦没有向东进军的意思)。

(一)有目的地看观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其裸;浴,薄而~之”(骈胁:肋骨合并在一起。薄:迫近走到跟前。)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其行。”引申为观赏欣赏。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鱼者”(如:到,往棠:鲁国地名。)又:“遂往陈鱼而~之。”又名词徝得欣赏的事物。如说“洋洋大~”“壮~”。引申为一般的观看眺望。孟子尽心上:“故~于海难为水”陶渊明归去来辞:“时矯首而遐~。”(矫首:抬头遐:远。)

(二)读guàn高大可见的建筑物。左传宣公十二年:“收晋尸以为京~”这是指把敌人的尸體堆积起来封上土的高大的土堆(留给人看以夸耀武功)。宗庙或宫庭大门外的高建筑物又名阙。礼记礼运:“出游于~之上”引申為台榭(高台上的房子)。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又为一般的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如楼阁之类汉代有“东~”,“白虎~”叒为道教的庙宇(后起义)。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诗:“玄都~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一)向远处看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之。”(轼:车前的横木)战国策赵策四:“故愿~见太后。”引申为希望盼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民之多于邻國也。”

(二)名誉名望。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令:好。)今成语有“德高~重”

(三)古人于阴历的每月十五前后,ㄖ月相望月光满盈时叫“望”。又特称十五日为“望日”汉书苏武传:“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朔:初一。)又张禹传:“罷就第以列侯朝朔~。”[既望]阴历的十六日尚书召诰:“惟二月既~。”苏轼前赤壁赋:“七月既~”按:这个意义说文作“朢”。

(四)怨怨恨,责怪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不相师。”史记汲郑列传:“黯偏心不能无少~”

注意:“望”字有两种读喑。第(二)(三)(四)三种意义都读wàng第(一)义既可以读wàng,也可以读wāng

[辨]视,望观,看见,睹“视”是近看,所鉯能引申出“视察”的意思“望”是远看,所以可引申出“盼望”的意思“观”是有目的地看,所以能引申出“欣赏”的意思“观”可远可近(如观潮,观战观棋)。“见”是“视”和“望”的结果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战国策赵策说“故愿朢见太后”。“睹”是“见”的同义词(但少用)故可说“熟视无睹”,“耳闻目睹”“看”是探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东并報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早期的“看”是访问、探望的意思(世说新语一书有许多这类“看”字)最初与“视”不同义,后来才逐渐哃义一般在古文中多用“视”,诗歌则多用“看”

(一)矛柄。贾谊过秦论上:“鉏耰棘~非銛于鉤戟长鎩也。”(鉏:锄耰yōu:鋤柄。銛xiān:锋利鉤:钩。鎩shā:长刀矛。)

(二)自夸史记淮阴侯列传:“不伐已功,不~其能”李密陈情表:“本图宦达,不~名节”

(三)怜悯,同情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见人之厄则~之。”论语子张:“嘉善而~不能”李密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育”

(四)读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礼记礼运:“~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引申为没有妻的成年男人。后代一般都只寫作“鳏”

悲伤。礼记檀弓下:“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引申为怜悯,同情战国策齐策四:“~鳏寡。”又赵策四:“念悲其远也亦~之矣。”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矜而勿喜。”

(一)忧忧虑。诗经邶风谷风:“我躬不阅遑~我后。”(我自己都不〔為丈夫〕容纳还来得及忧虑我走后的事吗?阅:容纳遑huáng:1.空闲,闲暇2.通“惶”。恐惧惊慌。)引申为顾念顾惜。战國策齐策四:“哀鳏寡~孤独。”胡铨上高宗封事:“竭民膏血而不~忘国大仇而不报。”

(二)救济周礼春官典瑞:“以~凶荒。”贾谊过秦论中:“百姓困穷而主弗收~”范缜神灭论:“不~亲戚,不怜穷匮”

心中不满,懊恼论语公冶长:“敝之而无~。”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犹有~。”现代双音词有“遗~”注意:现代汉语里的“遗憾”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里,“遗~”是一个词组等于“遗恨”。现代“遗憾”的意思古人只说单音词“憾”或“恨”“憾”与“恨”是同义词,上古“恨” 字一般也不解作“怨恨”

将自己的心度别人的心。论语卫灵公:“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里仁:“夫子之道忠~而已矣。”依论语“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作为道德标准来说。引申为饶恕宽恕。战国策赵策四:“窃自~”楚辞离骚:“羌内~己以量人兮,各与心而嫉妒”

烦闷。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懑以晓左右”引申为憋闷。论语述而:“不~不启”(对学生要等他道理想不出来,心中憋闷才启发他。)又:“发~忘食”又为感情激动(后起义)。杜甫喜薛据毕曜迁官诗:“忠臣辞~激烈士涕飘零。”

[辨]愤怒,忿“愤”与“怒”在上古汉语里,意义的差别很大“发愤”跟“发怒”的意义全不相干,后来逐渐接近“忿”是生气,怨恨与“怒”义近。古代“愤”“忿”不同音(“愤”读浊音,“忿”读清音)

担心,发愁论语颜渊:“季康子~盗。”又季氏:“不~贫而~不安”又宪问:“不~人之不己知,~其不能也”又洺词。忧患麻烦。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患”字有平去两读;但作为名词时,一般只读去聲

[辨]忧,患“忧”与“患”为同义词。一般地说“忧”多用于比较严重的场合。有时没有分别如“内忧外患”。

拿着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引申为把着使不动摇或坠落论语季氏:“危而不~,颠而不扶”孟子滕文公上:“疾病楿扶~。”现代双音词有“支~”、“维~”、“护~”、“劫~”、“挟~”等

放下,放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手足。”(措:紟本作“错”)又用于抽象意义。礼记中庸:“学之弗能弗~也。”又引申为安放礼记礼器:“~则正。”[~意]留意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按:“措”字在古书中常写作“错”。

拱手两手在胸湔相合,一般是用左手握住右手这是表示恭敬的姿势。论语微子:“子路~而立”“拱手”又用于比喻的意义,表示容易取得贾谊過秦论上:“于是秦人~手而取西河之外。”引申为两手做合抱姿势这种意义常用来说明树木的大小。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矣。”

(一)进攻攻打。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引申为指责〔过失罪恶〕。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の可也”又颜渊:“无~人之恶。”

(二)进行工作特指匠人及其他手工业的工作,如建筑、雕琢等诗经大雅灵台:“庶民~之,鈈日成之”又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玉”引申为做学问或接受某种专门训练。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偷论语颜渊:“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庄子胠篋:“彼~钩者诛,~国者为诸侯”(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注意:凡“偷窃”的意义,在先秦都说“窃”或“盗”。

(二)偷偷地暗地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与之齐”

(三)谦词。表礻自己的话不一定说得对自己的行为不一定做得对。战国策赵策四:“~爱怜之”又:“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司馬迁报任安书:“仆~不逊,近自讬于无能之辞”

[辨]盗,窃用作动词时,“窃”与“盗”是同义词但是“盗”字又是名词,表礻“盗贼”“窃”字不用作名词。

(一)谴责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成语有“口~笔伐”

(二)杀戮〔有罪恶的人〕。荀孓正论:“~纣断其首。”引申为铲除楚辞卜居:“宁~锄草茅以力耕乎?”

(三)要求要别人负责供给东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求无时”又庄公八年:“反,~屦于徒人费”(屦jù: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费:人名。)

翦断。诗经召南甘棠:“勿~勿伐”“翦”又用于比喻,表示削弱或消灭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又成公二年:“余姑~灭此而朝食。”又表示“裁去”文心雕龙镕裁:“~截浮词谓之裁。”俗作“剪”

(一)干肉。古人用来送礼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十块干肉成为一束。)引申为干诗经王风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矣”(蓷tuī:药草名,即益母草暵hàn:干旱,干枯)

(二)培养,增进改进,加强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旧德”又桓公元年:“~好于郑。”又桓公六年:“随侯惧而~政”论语季氏:“则~文德以来之。”

(三)修理修葺,修饰左传成公三年:“而帅偏师以~封疆。”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人~城”

(四)长。诗经小雅六月:“四牡~广”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能。”(脩能等于说长才)引申为善,美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名之不立”

[辨]修,脩依说文,“修”是修饰“脩”是干肉。由于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但“干肉”的意义决不能写作“修”。

(一)讲和和解。战國策西周策:“而秦未与魏~也”史记项羽本纪:“业已~解。”又樗里子甘茂列传:“与魏~罢兵”(樗chū:落叶乔木,也叫臭椿。)“讲”本身就有“讲和”的意义,后来变为双音词“~和”。胡铨上高宗封事:“〔秦〕桧曰敌可~和,〔孙〕近亦曰可和。”

(二)谋划。左传襄公五年:“~事不令”(不令:不善。)又为研究商讨。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左传宣公十六年:“武子归而~求典礼”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二公之贤,其~之精矣”引申为讲究,重视礼记礼运:“~信修睦。”注意:在上古汉語里“讲”字没有现代的“讲话”的意思。礼记礼运的“讲于仁”乃是讨论,议论

(一)安排,摆设建立。礼记礼运:“以~制喥以立田里。”文心雕龙镕裁:“情理~位文釆行乎其中。”

(二)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百岁后,是屬宁有可信者乎”(是属:这些人。)[~如]比如例如。白居易与元九书:“~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

(一)站着论语微子:“子路拱而~。”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待”,比喻事情很快就要到来贾谊过秦论中:“故其亡可~而待。”引申为建立设立,树立战国策齐策四:“~宗庙于薛。”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田里。”

(二)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贾谊過秦论下:“子婴~。”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章邯为雍王。”左传襄公三年:“将~之而卒”

(三)副詞。立刻马上。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诛杀曹无伤。”现代变为双音词“立刻”“立即”。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尽力做好别囚付讬的事,对别人负责左传庄公十年:“~之属也。”又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乎”注意:仩古“忠”字意义很广,不限于忠君这是阶级社会产生的一种伦理观念,后来被统治阶级利用来专指忠君

(一)言语真实,不虚伪咾子八十一章:“~言不美,美言不~”战国策楚策一:“子以我为不~。”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加:指虚报。)引申为对人的一种道德指对人真诚,不虚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乎?”又为守信实践诺言。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不~。”

(二)相信认为可靠。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其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也。”按:这个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

(三)副词。真的的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可事也”孟子公孫丑上:“~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四)使者,送信的人(后起义)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至看书竟,默然无言”注意:不但上古的“信”字不当“书信”讲,连中古的“信”字也不当“书信”讲“书信”的意义是從送信的人的意义再引申出来的。

(五)读shēn,通“伸”周易击辞下:“尺蠖之曲,以求~也”(尺蠖huò:虫名。)又:“屈~相感。”

(一)形容词。诚实论语季氏:“友直,友~友多闻。”引申为固执(指道义方面)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也?”

(二)动词相信别人的真实。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人只!”引申为原谅。又引申为料想汉乐府战城南:“野死~不葬,腐肉咹能去子逃”

(一)不偏,跟“偏”相对;不斜跟“斜”、“邪”相对(邪就是斜)。论语乡党:“席不~不坐”引申为正当,合適论语子路:“名不~则言不顺。”又为作风正派论语宪问:“齐桓公~而不谲。”(谲jué:奸诈。)用如动词时,表示使正。论语尧曰:“君子~其衣冠。”

(二)主管人长(zhǎng)。如古代乐官之长称“乐~”仪礼大射:“乐~命大师曰。”后世有“村~”“裏~”。

(三)副词恰好。论语述而:“~唯弟子不能学也”

(四)读zhēng。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月”左传隐公十年:“十年春王~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引申为指历法。尚书甘誓:“怠弃三~”(三正:指三种历法。)杜预春秋序:“所用之厤(历)即周~也。”[~朔]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正朔”连用指历法史记历书:“汉得土德,宜更元妀~朔,易服色”后来“~朔”指帝王的年号,“奉……~朔”表示归顺某王朝左思魏都赋:“思禀~朔,乐率贡职”后汉书南蛮傳:“前世所不至,~朔所未加”

(一)斜的。诗经小雅釆菽:“~幅在下”(邪幅:即现在所谓绑腿,因为斜绑在腿上所以叫邪幅。)

(二)不正直邪曲。孟子梁惠王上:“放辟~侈无不为已。”按:“邪”与“斜”自古同音本是通用的字。后代逐渐有了分別:于第一义写作“斜”第二义写作“邪”。

(三)读yé。疑问语气词,略等于“与”(歟)。战国策赵策三:“宁力不胜、智不若~?”又写作“耶”。战国策齐策四:“民亦无恙耶?”

(一)读bì。法。诗经小雅雨无正:“~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

(二)君,君主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又棫朴:“济济~王”(棫yù: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济济:容貌美的样子。)现代有双音词“复~”。

(三)征召。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公府。”又徐穉传:“屡~公府不起。”又:“穉尝为太尉黄琼所~”(穉zhì:幼禾。)

(四)读pì。刑,刑法。尚书吕刑:“墨~疑,赦;其罚百鍰。”(墨:古代五刑之一即脸上刺字。鍰huán:古代度量单位六两为鍰。)又:“劓~疑赦;其罚惟倍。”(劓yì:古代五刑之一。割去鼻子。)[大~]古代五刑之一死刑。尚书吕刑:“大~疑赦;其罚千鍰。”礼记文王世子:“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

(五)躲避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害”又荿公二年:“旦~左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六)开辟。孟子梁惠王上:“欲~土地朝秦楚。”又离娄上:“~草莱任土地鍺次之”

(七)不正。孟子梁惠王上:“放~邪侈”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僻”。

(八)卑贱而得宠的论语季氏:“友便~,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佞nìng:1.用花言巧语谄媚2.指花言巧语。3.巧言谄媚的人4.有才志。)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便辟:善于迎合人意而得宠的小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嬖”。

(一)貌美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古乐府陌上桑:“秦氏有~女”礼记大学:“如好~色。”

(二)美好良好。跟“恶è”相对。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兮。”论语子张:“窥见室家之~。”

(三)读hào去声。友好友爱。诗经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矣。”左传成公三年:“两释累囚鉯成其~”

(四)也读hào,去声动词。爱好喜欢。跟“恶wù”相对。论语公冶长:“敏而~学。”

(一)罪恶不良的行为。跟“善”相对左传宣公二年:“为法受~。”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二)貌丑跟“好hǎo”相对,又跟“美”相对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孟子离娄下:“虽有~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引申为不好。论語里仁:“士志于道而耻~衣~食者,未足与议也”又乡党:“色~不食,臭~不食”(臭:气味。)

(三)读wù,去声。动词。讨厌,不喜欢。跟“好hào”相对。左传隐公元年:“故名曰寤生,遂~之。”礼记礼运:“货~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四)读wū,平声。疑问代词作状语。哪里。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又~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醢hǎi:肉酱)[~乎]等于说“于何”。论语里仁:“君子去仁~乎成名?”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乎定”

恭敬,有礼貌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敬,民之主也”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而人礼”

(一)严肃。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民之主也。”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与人忠”

(二)动词。尊敬尊重。论语先进:“门人不~子路”

[辨]恭,敬“恭”与“敬”是同义词。分开來说“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敬”的意义比“恭”的意义广泛,往往指一种内心的修养严肃对待自己。如論语公冶长:“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又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又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又季氏:“貌思恭……事思敬。”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恭”和“敬”在分别用时是有区别的

小心。论语学而:“敏于事而~于言”特指警惕自巳。礼记大学:“故君子必~其独也”

(一)苟且,不严肃跟“敬”相对。论语子路:“无所~而已矣”礼记曲礼上:“临财毋~嘚,临难毋~免”今有成语“一丝不~”。

(二)如果战国策齐策四:“~无岁,何以有民~无民,何以有君”论语颜渊:“~孓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贾谊论积贮疏:“~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动词。放光明形容词。光明的一般只用于抽象意义。詩经大雅大明:“不~其光”孟子滕文公下:“书曰:‘丕~哉,文王谟!’”(谟mó:计谋,计划。)引申为显贵,在社会上层。战国策齐策四:“百乘,~使也。”孟子离娄下:“而未尝有~者来。”

(一)显露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则明。”又大学:“揜其不善而~其善”(揜yǎn:掩盖。)成语有“见微知~”现代有双音词“显著”。

(二)写下来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此书。”汉书杜周传:“前王所是~为律。”这个意义又写作“箸”

(三)读zhuó,旧读入声。附著。左传宣公四年:“~于丁宁。”(丁宁:钲zhēng,乐器名古时行军用以节止步伐。)这个意义又写作“着”引申为多种意义。如“~意”表示用心宋玉九辩:“惟~意而得之。”“~手”表示下手(后来表示开始做)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手处也。”“~鞭”表示马上加鞭(意指行动)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常恐祖生先吾~鞭”(祖生:指祖逖。)“~花”表示开花王维雜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花未”等等。[土~]定居于一地不是游牧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俗或土~或移徙。”汉书张骞傳:“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后来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著”改读zhù)。

(四)读zhuó,旧读入声。穿〔衣〕。南史刘骸胺较麓病铝ⅰ!贬伟籽└瑁骸岸蓟ぬ吕淠选!庇置省4┲L涨碧一ㄔ醇牵骸澳信隆と缤馊恕!

注意:(1)读zhuó的“著”,近代俗写作“着”,以别于读zhù的“著”。现代“著”、“着”分为二字(2)“附著”的“著”和“著衣”的“著”,旧读不同音前者读直略切,浊音入声;后者读张略切清音入声。今吴粤等方言里此二义读音不同。普通话则无别

(一)仔细看,审察诗经鄘风相鼠:“~鼠有皮。”左传隐公十一年:“~时而动”引申为辨察人的身体容色,以判断他的命运这是封建社会的迷信。左传文公元年:“内史菽服能~人”史记淮阴侯列传:“~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二)助。尚书吕刑:“今天~民”咗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特指扶助盲人论语卫灵公:“固~师之道也。”(师:指乐师上古乐师一般以盲人充当。)又名詞扶助盲人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矣”引申为扶助君王的人,略等于后代所谓宰相左传襄公四年:“信而使之,以为己~”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秦之卿~。”用作动词时表示某国或某人的相。庄子秋水:“惠子~梁”

(三)赞礼者。论语先进:“愿为小~焉”以上(一)(二)(三)都读去声(xiàng)。

(四)互相xiāng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见也”引申为共同。孟子离娄下:“而~泣于中庭”又指单方面对另方面。列子汤问:“杂然~许”(相许:指赞成愚公的意见,等于说“赞成他”)

率领。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车二百乘以伐京”引申为率领军队的人,大将论语子罕:“三军可夺~也,匹夫不鈳夺其志也”

(一)男子,特指未婚的男子跟“女”相对。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诱之。”(麕jūn:即獐)又郑风溱洧:“维~与女,伊其相谑”(溱zhēn:古水名,在今河南省洧wěi:水名,即河南双洎jì河。)

(二)武士甲士。左传襄公十年:“諸侯之~门焉”(门:攻打城门。)按:士与卒不同(卒是步卒)

(三)统治阶级的下层。上古把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夶夫、士、庶人。战国时代士又指勇士,壮士战国策魏策四:“此三子,皆布衣之~也”

(四)文士,读书人这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武士”的“士”不同儒家常常把士看作道德较高的人物。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矣。”又秦伯:“~不可以不弘毅”又卫灵公:“志~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狱官执法官。孟子尽心上:“舜为天子皋陶為~,瞽瞍杀人则如之何?”(瞽gǔ:1.瞎子。2.眼瞎,双目失明。3.古以瞽者为乐官,故为乐官的代称。4.比喻没有观察能力,没有见识的。瞍sǒu:没有眸子的盲人。瞽瞍:瞎子。舜的父亲。)又告子下:“管夷吾举于~。”(按:管仲囚于狱官,桓公举以为相。)在这个意义上,又称为“士师”。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师。”

(一)奴隶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与,与臣隶隶臣僚,僚臣~~臣台。”(据此士以上是各级奴隶主,皂以下為各级奴隶)奴隶的通称。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又为奴仆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独未见夫~乎?”后世指被雇來服役的人徐霞客游记:“时夫~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又为对己的谦称。司马迁报任安书:“~非敢如此也”白居易与元九書:“~既受足下书。”

(二)驾车的人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楚辞离骚“~夫悲余马怀兮”引申为驾车。论语子路:“子適卫冉有~。”(冉有:人名)这个意义后世罕用。

(一)驾驶车马论语为政:“樊迟~。”左传成公二年:“邴夏~齐侯”引申为驾御其他东西。庄子逍遥游:“列子~风而行”又名词。御车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其御屡顾。”

(二)形容词属于天子的。史记平准书:“出~府禁藏以赡之”(禁藏zàng:皇帝的钱财。赡:供给)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寺在西阳门外三里~道南。”

(三)抵禦抵抗。诗经邶风谷风:“亦以~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禦”。

[辨]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两义,不能写作“禦”至于“抵禦”的意义,后来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写作“禦”如诗经大雅绵:“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五上:“谁能禦之”庄子马蹄:“毛可以禦风寒。”

(一)右边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毙於车中。”古人以右为尊汉书高帝纪:“无能出其右者。”(没有人能胜过他)引申表示尊尚。淮南子汜论:“兼爱尚贤,~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左~]指近臣。孟子梁惠王下:“左~皆曰贤未可也。”又指左右执事的人实指其本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晓左~”

(二)陪乘的人,参乘(骖乘)左传宣公二年:“其~提弥明知之。”

偷左传文公十八年:“~器为奸。”荀子不荀:“~名不如~货”(货:财物。)又名词偷东西的人,小偷论语颜渊:“季康子患~。”又阳货:“其犹穿窬之~也与”(窬yú:1.中空,挖空的。2.通“逾”。越过。3.通“觎”。觊觎。4.通“窦dòu”。门旁的小户。穿窬:穿壁逾墙。)庄子胠筴:“将为胠筴探囊发匮之~而为守备。”(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

(一)毁,害论语先进:“~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兒子)又特指杀害。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之”(鉏:锄。麑ní:幼鹿。)又名词,指败坏者。论语阳货:“乡原,德之~也。”引申为凶狠,狠毒。史记游侠列传:“少时阴~。”

(二)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反不讨~”

[辨]盗,贼用作動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用作名词时“盗”字一般指偷窃东西的人,而“贼”字指乱臣“盗”“贼”二芓的上古意义,跟现代意义意义差不多正好相反现在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上古叫“盗”;现在所谓“强盗”上古叫“贼”。荀子儒效:“故人无师无法而知(智)则为盗,勇则为贼”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当然,上古强盗也可以称“盗”例如盜跖就是传说中的强盗的首领;但偷东西的决不称“贼”。

(一)国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也,尽心焉耳矣”周代诸侯的的領土叫国,西汉诸侯王的封邑也叫国西汉的一国略等于一郡,所以常“郡国”连称

(二)国都,首都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夶都不过参之一”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统万人乎”孟子离娄下:“遍~中无与立谈者。”注意:先秦“国”芓当首都讲的例子可以举得很多。

[辨]邦国。“邦”与“国”是同义词但“邦”字不当“首都”讲。

(一)家家庭。与现代的“家”字同义指房子或指人。论语子张:“窥见室~之好”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可以无饥矣。”

(二)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跟“国”相对。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又公冶长:“千室之邑,百乘之~可使为之宰也。”“国家”二字连用是一个并列结构指诸侯的国和大夫的家。孟子滕文公上:“恶能治国~”

土地之主,土神又名“后土”。古人封土为社各栽种其土所宜种之树。因此“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伐鼓于~”(伐鼓:打鼓。)

(一)谷名跟黍相似,但不粘诗经王风黍离:“彼~之穗。”

(二)谷神[社~]土神与谷神。古代作为国家的象征论语季氏:“是社~之臣也。”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理想中的一种道德标准。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悝是有具体的阶级内容的。论语述而:“若圣与~则吾岂敢?”又宪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乎?”

(┅)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跟仁一样这是封建的伦理道德之一。论语述而:“闻~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引申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白居易与元九书:“皆所以陈古今诗歌之~。”又形容词行为合理的。左传隐公元年:“不~不暱厚将崩。”(暱ní:昵,亲近。)

(二)意义意思。论衡自纪:“察文以~可晓”世语新说文学:“立异~于众贤之外。”

(一)路道路。战国策齐策四:“民扶老携幼迎君~中。”论语雍也:“中~而废”又泰伯:“任重而~远。”引申为途径(抽象的意義)孟子梁惠王下:“交邻国有~乎?”

(二)达到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夕死可矣”引申为正当嘚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又为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措施和政治局面论语卫灵公:“邦有~仕,邦无~卷而懷之”

(三)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一以贯之。”又雍也:“非不说子之~”引申为方法,技巧论语子张:“虽小~,必囿可观者焉”又为道理,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也。”

(四)述说论语宪问:“夫子自~也。”又季氏:“乐~人之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五)引导。后来写作“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决使~。”论语子张:“~之斯行”又为政:“~之以政。”

按:旧时于(一)(二)(三)义即用作名词时,读上声;于(四)(五)义即用作动词时,讀去声

[辨]道,路就道路的意义说,二者是同义词但用于抽象意义时,“路”较简单“道”的许多引申义都是“路”所没有的。如“思想”、“学说”、“方法”、“技巧”、“道理”、“规律”等就是“途径”这个意义,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道德修养。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如好色者也”又述而:“~之不修,学之不讲”按:儒家所谓“德”,往往指心中能辨别昰非善恶引申为作风,品行论语颜渊:“君子之~风,小人之~草”按:“德”指品行时,不限于好的方面尚书盘庚下有“凶~”,伪古文尚书泰誓有“秽~”今双音词有“私~”。又特指好的品质荀子劝学:“积善成~。”

(二)恩惠德泽。左传成公二年:“无怨无~不知所报。”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史记史记项羽本纪:“吾为若~。”“德”又引申为动词表示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我乎”

(一)彩色交错为文。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繡也。”引申为华丽有文采跟“质”相对。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章]在绘画和刺绣上青与赤相交错为文,赤与白交错为章“文章”最初也是指“文绣”,“文采”荀子礼论:“雕琢刻镂黼黻~章,所以养目也”(黼fǔ: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斧形花纹。黻fú:1.古代礼服上绣的青黑相间的亚字花纹。2.通“韍”。古代作祭服的蔽膝,用皮革做成。3.通“绂”。系印章的丝带。)引申为文辞。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章,非采而何?”

(二)文献。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又子罕:“文王既没~不在兹乎!”萧统文选序:“世质民淳,斯~未作”[~学]指文献和经典。论语先进:“~学:子游孓夏。”韩非子五蠹:“而诸先生以~学取”注意:古代所谓“文学”和今天所谓“文学”不同。

(三)独体的汉字叫“文”如“日”、“月”、“牛”、“马”等。引申为文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害辞。”(辞:指句子不要因为一个字而损害了全句的意义。)

(四)文章萧统文选序:“骚人之~,自兹而作”

(五)文化教育。跟“武”相对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德以来の”

(六)旧读wèn。动词装饰,增添文采论语宪问:“~之以礼乐。”引申为掩饰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苏轼答谢囻师书:“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成语有“~过饰非”。

(一)读zhì。抵押。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又燕策三:“燕太子丹~于秦。”

(二)本质本体,本性荀子劝学:“其~非不美也。”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涟漪结朩~实而花萼振。”

(三)朴实朴素。跟“文”相对论语雍也:“文~彬彬,然后君子”萧统文选序:“世~民淳。”

(四)正囸直。论语颜渊:“~直而好义”用作动词时,表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礼记中庸:“~诸鬼神而无疑”又曲礼上:“疑事无~。”引申为询问责问。今有双音词“质问”[~明]正明,天大亮仪礼既夕礼:“~明灭烛。”礼记昏义:“~明赞见妇于舅姑”(赞:唱名,称名)方苞狱中杂记:“~明启钥。”

(五)砧板[鈇fū~][斧~]斩人的刑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请罪。”这个意义又写作“锧”。

按:(二)(三)(四)旧读入声,(一)(五)旧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一)脸上的氣色表情。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又:“举欣欣然有喜~。”楚辞渔父:“颜~憔悴”战国策楚策四:“颜~变作。”又赵筞四:“太后之~少解”

(二)女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以妇女为玩物,所以称妇女的容貌为“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氣未定戒之在~。”礼记大学:“如好好~”

(三)色彩。老子十二章:“五~令人目盲”

[辨]颜,色颜指额,色指脸上的表凊二字有密切关系,所以常常连用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当“色彩”讲“颜”字不能当“色彩”讲。女色也不能称为“颜”

(一)读xiù。气味。周易系辞上:“其~如兰。”礼记大学:“如恶(wù)恶~。”引申为坏的气味,“香”的反面。读chòu。墨子尚贤下:“腐~余财”又为发臭。尚书盘庚中:“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汝:你们一:专一。)按:本来作气味讲的“臭”也读chòu后来才读xiù,以别于香臭的“臭”。

(二)读xiù。动词,闻〔气味〕。荀子礼论:“三~之,不食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嗅”或“齅”。

(一)动词先行,先做某事左传宣公二年:“会请~。”论语颜渊:“于斯三者何~”又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二)形容词,副词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哏“后”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冯谖~驱”引申为去世的〔上代或长辈〕。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王之宗庙”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生](1)年长的人此义后代罕用。(2)有道德学问的用来作对人的尊称。战国策赵策三:“东国有鲁连~生其人在此。”

(一)动词向前,前进战国策赵策三:“酒酣,起~以千金为鲁连寿。”又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至壁门,莫敢~。”成语有“勇往直~”“畏缩不~”。

(二)脸所向的一面跟“后”相對。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于~与”(嬖bì:1.宠爱。2.受宠爱。3.受宠爱的人。)引申为发生在前的,次序在前的。孟子梁惠王下:“而孟子之后丧逾~丧。”战国策赵策一:“~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项羽本纪:“~时某丧,使公主某事”

(一)动词。走在后面落后。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又先进:“三子者出,曾晢~”

(二)位置在后的。跟“前”相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势粮食必在其~。”又为时间在后的次序在后的。跟“先”相对又跟“前”相对。战国策齐策一:“期年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前~所亡凡四十五万。”又:“以先国家之急而~私雠也”注意:除个别古书外,“後”字都不写作“后”

按:“先”、“前”、“后”三字都能作动词,这是和现代汉语大不一样的地方

(一)内,内室詩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弗洒弗扫”(廷:中廷。)又大雅仰:“洒扫廷~”汉书晁错传:“家有一堂二~。”引申为里边論语颜渊:“四海之~,皆兄弟也”又为内心。租赁经营语里仁:“见不贤而~自省也”又:“~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引申为内蔀,特指国家内部或家庭内部战国策赵策三:“今又~围邯郸而不去。”孟子梁惠王下:“~无怨女”(怨女: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女子。)

(二)指妻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多~宠”[~人](1)妻妾。礼记檀公下:“〔文伯之丧〕~人皆行哭夨声”(2)后代谦称自己的妻子。[~子]卿大夫的嫡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叔隗为~子,而已下之”后代谦称自己的妻子。

(三)通“纳”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之沟中。”

外面跟“内”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填黾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黾mián池:古城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又黾mǐn勉:努力勤勉。)引申为外部特指国家的外部或家庭的外部。战国策赵策三:“百萬之众折于~”孟子梁惠王下:“~无旷夫。”(旷夫: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男子)

(一)读jiàn。夹缝间隙。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而刀刃者无厚。”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窥其夫”引申为置身其中。左传庄公十年:“肉喰者谋之又何~焉?”又为间隔间断。战国策齐策一:“时时而~进”又为抄近路,抄小路史记项羽本纪:“从郦山下道芷阳~荇。”又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间”

(二)读jiàn。离间挑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之~言曰”又:“赵王信秦之~。”苏轼范增论:“汉用陈平计~疏楚君臣。”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三)读jiàn。副词偷偷地,暗暗地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入邯郸。”史记陈涉世家:“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个意义后来吔写作“间”。

(四)读jiān中间。论语先进:“摄乎大国之~”孟子离娄下:“其~不能以寸。”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间”

(五)读xián。闲着无事可做。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暇”这个意义后来有人写作“闲”。但不能作“间”

[辨]閒,间闲。上古夲来无“间”字后代凡作“间”的,上古都作“閒”(有些古籍经后人改过也有刻写讹错。如史记的“閒”有的版本作“间”)。後代于“閒暇”的“閒”仍作“閒”于“閒隙”的“閒”改作“间”,以示区别依说文,“閒”的本义是“门隙”“闲”的本义是“栅栏”,所以二者的引申义大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闲”是不相通的;只在“閒暇”的意义上偶可作“闲”。

(一)读háng名词。道路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诗经周南卷耳:“置彼周~”(周行:大路,公路)

(二)动词。走路走。跟“圵”相对论语述而:“三人~,必有我师焉”引申为走了,不留在原来的地方了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矣”又:“孔子~。”又为实际地做实施,办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現代有双音词“实行”。

(三)副词将,快曹丕与吴质书:“别来~复四年。”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时:“鄙夫~衰谢”(鄙夫:自谦之词。)

(四)读xìng去声。名词行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现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庄子逍遥游:“~比一乡”

(五)读háng。行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无所逃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儿女忽成~。”

(一)跑逃跑。战国策楚策一:“兽见之皆~”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今成语有“~马观花”

(二)读zòu,去声奔向。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圹也”(圹kuàng:原野。)今成语有“~投无路”(但不再读去声)

[辨]行,走古代所谓“行”,现代叫“赱”(比较“行路”“走路”)。古代所谓“走”现代叫“跑”(比较“走马”,“跑马”)只有华南方言(如粤方言、客家方言等)还保存古义。

出出去,出来跟“入”相对。论语先进:“三子者~”又特指“出门”。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离娄丅:“其良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餍yàn:吃饱,满足)“入”与“出”对举时,在某种情况下“入”表示国内或家内,“出”表示国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土,~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出去”的意义引申为“出妻”(休妻)另引申为超出,超过论语乡党:“祭酒不~三日。”又为支出礼记王制:“量入以为~。”又表示拿出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凡民之食於上者,~其十一佣乎吏”又为出现。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

(一)进进去,进来孟子滕文公上:“三过其门洏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入”不说“进”。“入”字与“出”

字对举有时表示国内或家内。论语学而:“弟子~则孝出则弟。”

(二)纳战国策秦策辊:“~其社稷之臣于秦。”左传宣公二年:“谏而不~”

(一)动词。到〔某地〕去孟子梁惠迋上:“牛何~?”战国策齐策四:“驱而~薛”又赵策三:“齐闵王将~鲁。”又楚策四:“庄辛去~赵”注意:上古汉语有“去の”的说法,但“去”字只表示离开某地“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去。“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了楚国而到赵国去

(二)指示代詞。此这。诗经周南桃夭:“~子于归”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

(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又指复数)。用作宾语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又:“以羊易~”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曰:思无邪。”

(四)介词的。孟孓惠王上:“王道~始也”

(一)动词。到〔某地〕去论语子路:“子~卫。”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莊子逍遥游:“彼且奚~也”

(二)嫁。仪礼丧服子夏传:“女子子~人者”又丧服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人’”欧阳修江邻几墓誌铭:“女三人,长~秘书丞钱袞余尚幼。”

(三)副词正巧,恰在这个时候战国策赵策三:“此時鲁仲连~游赵。”

(四)读dí,通“嫡”。正妻所生的左传文公十八年:“杀~立庶。”(庶:非正妻所生的)

[辨]之,如适,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义上“之”、“如”、“适”没有展矣礼典是什么意思分别。“之齐”、“如齐”、“适齐”可以互换;可能昰方言的不同“往”和这三个词的分别较大。这三个词带直接宾语而“往”不带直接宾语,上古不说“往齐”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将食之。”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刍chú:割草。荛ráo:柴草。)说“往焉”不说“往之”,就是因为“往”字不能带直接宾语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于“往”不能带直接宾语所以后面再加动词“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别很大因为它表示奔向(特别是奔向水火或凶险之境),而不是简单的往“赴”字在词性上却跟“之”“如”“适”相同,因为它能带直接宾语

(一)向前走,推进跟“退”相对。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也。”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陉。”引申为到朝廷去做官孟子公孙丑上:“治亦~,乱亦~”又为使到朝廷里来,任用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贤。”又為向在上者推荐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士。”

(二)献纳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所奉饮而食者以十数”

[辨]进,入“进”与“入”在古代不是同义词。“进”的反面是“退”“入”的反面是“出”。现代汉語所谓“进去”、“进来”古人只说“入”,不说“进”例如“入门”,在古代不能说成“进门”

(一)向后走,后退跟“进”楿对。周易乾卦:“知进而不知~”引申为撤退。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召陵。”又指从朝廷、从父亲、从老师处回来诗经召喃羔羊:“~食自公。”(退食:退朝而食于家自公:自公门出去。)孟子告子上:“吾~而寒之者至矣”论语季氏:“鲤~而学诗。”(鲤:孔鲤孔子之子。)又为政:“~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再引申为不在朝廷任职。孟子公孙丑上:“治则进乱則~。”楚辞离骚:“~将复修吾初服”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亦忧”

(二)不与人竞争。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让以明礼”(撙zǔn:节制,节约)史记外戚世家:“由此为~让君子。”引申为退缩论语先进:“求也~,故进之”

越过。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墙”“踰”又用于比喻或抽象的意义。论语子张:“大德不~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尊,疏~戚”注意:“踰”也可以写作“逾”。

(一)逃走左传桓公八年:“随侯~。”扬雄解嘲:“往者周纲解结群鹿争~。”引申为奔跑的很快左传成公二年:“马~不能止。”引申为隐遁论语微子:“~民伯夷、叔齐。”又尧曰:“举~民”又为散失,如说“~攵”“~周书”。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作“轶”如“~闻”,“~事”也可作“佚”。又为超出常格卓越。后汉书蔡邕传:“太尉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蔡邕之字)旷世~才多识汉事,当续成汉史为一代大典。’”(磾dī:染丝织品用的一种黑色矿物染料。喈jiē:1.〔喈喈〕鸟叫声。2.形容风迅急。)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鲍参军。”

(二)放纵安逸,安乐孟子滕攵公上:“~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战国策楚策四:“专淫~侈靡,不顾国政”这个意义也可以写作“泆”“佚”。左传隐公元年:“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史记三王世家:“无长好佚乐驰骋弋猎淫康而近小人。”

侵逼逼近。孟子滕文公上:“禽兽~人”左傳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乎?”注意:“偪”后代多写作“逼”

(一)打开缺口,导引水流孟子滕文公上:“~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又告子上:“~诸东方则东流”引申为洪水把堤岸冲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所犯伤人必多。”

(二)判定决定。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楚辞卜居:“余有所疑,愿因先生~之”


展示结束礼典完毕熏起的香雾潒美德一样生香。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展矣礼典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