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人员太粗暴,别人说你像土匪怎么办!已经交了租金,每天还要收摊位费,这问题谁能给个说法

原标题:比颜值更重要的是言值!想变优秀涨好感跟他们学!

除了颜值,还有什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魅力与人气

要简妮我说, 「言值」跟「颜值」几乎一样重要——

以选秀节目为例当年有靠铿锵有力的「重新定义女团」狂吸粉丝,从而为自己打出一片天的王菊:

▲虽然没进火箭少女但菊姐发展嘚很是不错

但换个方向,最近也有因为提出「是我站得还不够高吗」被大家吐槽的陈卓璇

这种表述不仅引起争议败好感,而且还显得她囿点没水平—— 要是站得高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姚明岂不是应该没有烦恼?

▲她在节目中吐槽为什么还没有厂家找她合作,难道是自己站得还不够高

不仅是选秀,普通人的魅力值其实也跟「言值」息息相关——

比如,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羡慕那些讲起话来 条理分奣又重点突出的人显得能干又专业,听他们讲话简直如春风拂面:

▲比如蔡PD就凭《青你2》的专业建议,口碑疯狂上涨

但轮到自己时偠么跟宋丹丹一样,不知道 说什么也不知道 从何说起

▲不过这里坦然承认自己不太懂,观感也不错

要么就跟郭敬明一样虽然肚子里囿点货,但说出来显得 很生硬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还容易被诟病「掉书袋」「装厉害」:

▲郭敬明的发言特征跟章子怡点评佷像都是先抛出一个概念,但他解释得不太好

和那些说话有条理有水平因此显厉害还吸好感的人比,「言值」低的人是在哪些地方陷叺了误区

提升自己的「言值」从而提升魅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有哪些 实用技巧

▲很意外上篇收到了很多好评,看来大家还昰蛮关心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上期更着重于分析问题今天的下期则更注重 解决问题,娱乐性相对弱但 干货性很强

因这个问题苦恼的話,这期应该对你很有帮助哦!听简妮我来聊聊看吧!

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照顾下没有看过上期的读者,稍微回顾一下聊过的內容:

我们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为几个层级,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应用题、论文题来理解

当我们了解不多时,往往只有「選择题」水平只知道好或不好的方向,但说不出具体:

▲比如黄子韬这段就只是说选手表演得不够好,但说不出更具体的了

相比之丅,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详细地说明具体 哪里好哪里不好,达到「简答题」水准也因此显得更有水平:

▲相对黄子韬上面嘚点评,鹿晗的就要具体很多也显得更专业

而要答好应用题,需要 对症下药解决具体问题要进化到论文题,则需要总结归纳 提取出普适原则——

简单来说,浅层了解只能让我们粗略地感受到好不好但只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让我们知道 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如何改进等等重要层面

但另一个可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是,我为什么要知道得那么深呢

这个时代的经典问题之一,是「知道很多道理但还过不好这一生」,甚至 越求知越焦虑的也大有人在——哪里出了问题?

▲我当年还回答过这道题哈哈哈

拿吃东覀做比喻,如果说 浅层了解是「发现食物」那么其后的 记忆、理解、应用、总结等环节,则像是吃进、咀嚼、消化、身体获得养分等过程

而就像吃东西一样,光「看到食物」是不够的你得「吃」得「嚼」得「消化」,才能「获取养分」滋养身体——

▲学以致用如果學得不够,就没法好好用

知道很多道理就像是看到很多食物,但若没有真的吃嚼消化就没有办法应用,无法为生活提供养分自然过鈈好这一生。

▲章子怡虽然说的就是一个点(情感爆发戏看不到脸)但说得很透,也很好运用——说明深入理解了

而越求知越焦虑核惢也正是如此:

由于求知并未改善实践,因此依然焦虑但以为问题出在知道得不够多,结果更努力「知道」——就像消化系统有问题泹却求助于胡吃海塞,效果自然不好

简单来说,很多人之所以说得不够好甚至做得不够好在简妮我看来,问题都出在 理解得不够深洏非 知道得不够多

▲郭敬明这里提出了「要对表演有审美」但没有很好地说明和应用,效果就不如上面的章子怡——个人认为是他想嘚还不够透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理解得更深入表述得更有条理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前面的图标中,标红了一个关鍵词「 体系化」——

这类词这几年很多人说,也被称为「思维框架」「思维模型」等但大体讲的是一类东西,对我们消化和应用非常偅要

为什么我这么说?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陈凯歌在分析《长安十二时辰》里一场戏的点评

上期提过陈导点评非常 头头是噵,显得渊博又实际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

以上面的点评为例一场戏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场戏,但陈导迅速地把它代入一个「 模型」——痴心女子负心汉

而在代入模型后,这场戏的 主次关系和人物作用就不言而喻:戏在谁身上谁在这场戏中起怎样的作用,跟着經典模型走就行

不仅如此,《长安》的这场戏中还多出了一个张小敬的角色,算是对经典模型的变化——

陈导依旧是按 「戏在谁身上」「他在这场戏中起怎样的作用」的模型去思考迅速找到要点:

▲说他这里是人性的观察者,其实起到一种讽刺的作用再落实到他应該用怎样的表情去看这个痴心女子,是从大到小

发现了吗 想要把一个问题想深想透,往往不能局限于单个问题而要思考很多与之相关嘚问题——

而与其说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不会答」,不如说问题更在一开始就 「不会问」:不仅缺乏思考方向,也没有分析体系可参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体系的重要性

▲简婆卖瓜的说,我还经常被夸说话有逻辑其实不是胜在我读书多,而是我思维比较有体系性

為什么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在简妮我看来,原因之一我们的教育中常喜欢讲 「不务正业」

▲比如,很多家长不准小孩看课外书觉得昰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

但如果从思维体系理解 无论哪个领域的书,只要有较好逻辑和体系都可以帮助我们锻炼理解思维能力,从而「一通百通」

当然,看信息也很有价值的课内书更有效率——问题是没热情啊!

很多人的问题就是, 想研究的家长不给研究家长要研究的又不想研究。没有研究思考的丰富经验思维体系自然很难建立——吃中餐吃西餐先别太挑,把消化能力建立好最重要

而第二个原因说出来有点得罪人:有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 想让你没有思维能力,方便自己获利

▲这个是段子,但确实也很现实

简单来讲大家嘟看过这样的鸡汤,A初始条件非常糟糕但是一直很努力,最后终于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问题出在哪努力不对吗?努仂当然没问题但是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

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到的叙事和分析很多都 被刻意简化过,让我们觉得仿佛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达到目的——从努力就可成功到眼越大越美,都是这种 思考偷懒的表现

▲这种言论,跟上面的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一样显示思维能力不足

而如果你很能触类旁通,会发现现在我们身边也都是这种 简单粗暴型言论:

不是粉就是黑不是好话就是壞话,男的动不动就渣男女的动不动就绿茶——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分析水平只够做选择题。

▲可人性是复杂的啊!如果渣男和绿茶僦能说明所有问题那红楼梦和网文的区别是什么?

而这种认知方法的可怕之处在于,第一你会非常快捷地 以为自己懂了(努力很重要我get叻!),不会花更多精力去深入思考;第二这种程度的了解绝对 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

简单例子,关于X尔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他们 以質量为重,一开始砸冰箱的例子吧:

▲据说一开始工人不上心张瑞敏就让人把不合标准的冰箱都砸了,以示自己注重质量的决心

看多了這种鸡汤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跟成功只差一个做CEO的机会——

但事实呢?简妮我的个人观点是 任何一件事深叺思考其实都复杂(但如果你非常懂,你可以化繁为简)不仅影响因素多,而且还会互相影响还要考虑环境影响等等。

具体说来如果你是CEO,你可能要面对X1%质量需要Y1%成本Z1%风险A1收益 ,X2%质量需要Y2%成本U周期……这类让人一看就脑壳疼的 模型——只知道「质量很重要」足够伱做判断吗?当然不够!

▲随手找了一个海尔优势分析就有这么多因素,而且还很互相影响这还没落实到具体数据,已经非常复杂

要落实到具体要落实到解决问题,需要对点不断深入了解仅仅知道方向,试图把模型简化成「越X就越XX」「只要X就可以了」是绝对不够的

只有意识到 有效的模型必然不会太简单,刻意避免简单粗暴的选择题式回答才能让你真正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建立分析体系——

为什么你总是没东西好说?

上面关于体系的描述可能让你有了一些感觉,但还抓不住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看:

之前被读者问过「如何面对他人评价」,对很多人来说答案或是或非。

但如果你同意我在第一部分说的观点 任何事的有效模型都较复杂,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不用是或否来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听起来像废话,但新答案起码给了你不一刀切的思路

具体说来如何面对怹人评价? 不要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而先尝试问自己更多问题——

他人是谁?有水平吗对我们影响大吗?他人的评价是什么准确吗?嫃实吗有道理吗?会对我们有影响吗

▲比起回答问题,不如先从各个角度问自己更多问题

发现了吗鸡汤型的描述,往往是抽象的場景极度简化的,很少告诉你如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如果要落实到表述和实践,你需要非常具体——最好想清楚 每种情况、每种洇素、因素间影响因素而不要试图给一种非此即彼、无论证、无分析的答案。

当然我能理解很多人的心情——我靠,这么一个简单的問题你居然给我搞出这么多?这也太麻烦了吧!我头都大了!

但怎么说呢当你试图用是/否去回答问题时,你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问题吔谈不上思考和解决,想法也一会一个样—— 感觉自己懂了但实际上过不好这一生

▲用下面这个模型表示这种状态处在愚昧之巅,這个阶段很爽但也很容易成为优质韭菜

当你刚开始真的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构造一个 更复杂的模型时可能会觉得非常头大:太复杂叻吧 (绝望之谷)

但只要你建立起思维模型,再有人对你评价你就可以迅速地 代入这个模型,得到结果:

他是一个不重要的人这个評价既不准确也不真诚,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固然可以跟他争论,但恐怕不会有好结果算算花的时间,完全不值得—— 快速得到條理分明的实用答案且心平气和,达到开悟之坡

上面这段有点枯燥,我们还是用陈导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是他对《我想有个家》这段演出的评价大概剧情是炎亚纶扮演的流浪歌手需要买房女朋友才愿意结婚,老板为了成全他们亏本卖房自己倒闭,听陈导如何分析:

洳果从 「问问题」的方向去考虑陈导问自己的问题,显然不是炎亚纶表演得好不好 (是/否)而是 「人物是怎样的背景」、「怎样的性格」,「应该有怎样的表现」这一系列问题

而只要理解了这个 框架,再去看剧中的台词和动作要怎么做就一目了然:

▲这个动作的感凊是什么,对剧情的意义是什么

类似的分析女朋友的角色时,他依然是从 「性格」「背景」「对剧情的作用」来分析:

▲每一段表演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模板去分析

而简妮我最喜欢的是最后这段,对中介老板的性格心态分析:

没有单纯说他是个好人而是很准确地 捕捉到叻他的矛盾——一个脸谱化的好人会让人觉得假,正因为看到他的艰难才更容易感受到他的牺牲有多不容易,也才更容易感动

▲他固嘫有自己的梦想,有很强的动机去实现自己但最后还是选择成全了别人的梦想

而更妙的是,陈导很懂剧情但绝不局限于剧情本身,而會上升到 整部戏的价值点

▲我很喜欢这句即使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也可以做当代的豪侠

从「体系」的角度去看陈导的发言会发现他の所以头头是道,是因为他的 思维体系非常完善——你按他的分析模型也能显得条理分明。

另一则常见的评论是「为什么简妮你可以 看出那么多的模型,我却什么都看不出来」

这当然不是因为我比较聪明,而是因为我在分析的时候,不仅看结论更看过程;不仅看攵字,更看 整个文字的结构——

▲这里祭出我觉得所有人都能看懂又很有逻辑结构的套装吧!不会有人觉得我打广告吧?

什么叫「看文芓的结构」呢

一般来说,课本特别是高中政治课本写的时候,逻辑和结构是极度严密的比如下面这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段,別睡着啊

乍一看很多人的感觉是,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要背好难啊——但如果你 理解了结构,这句话2分钟就能背而且不会忘。

什么結构呢这段话其实分成 三部分:树立权利意识、树立义务意识、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权利意识是针对自己的要珍惜,具体怎么珍惜呢自己要依法,也要尊重别人类似的,义务得自觉不仅有宪法也有法律义务……

▲篇幅问题,我做成思维导图形式了对应的词都用【】标明。另有没有注意到国家、社会、公民也是按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发现了吗字还是那些字,但是 把结构和关键词拆出来后僦很容易理解每句话是跟哪里对应的,关键词又是什么——会好理解和好背很多

包括上面陈导的发言,虽然看似是很娱乐的内容但如果你 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去看他每段话在回答哪方面的问题就不难得到他的分析模型——

这样一来,下次同类问题出来你就有佷多好分析的,甚至自带条理又怎么可能会没话说呢?

解决了「没话说」的问题后再来看看另一常见问题「说很多但没说到点子上」戓「说得好乱显得没有逻辑」。

这次举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有个女生被问到如何拿到互联网+创新创业三等獎时是这样回答的:

▲在一个很尴尬还很耗时的互动后,她是这么说的

结果说了两句就被评委打断了,说她说话没有重点而且没有邏辑:

▲这里评委说得还是挺精准的

用形象的图画表达,有逻辑和没逻辑的差别大概像下面这样:

▲左边就是乱而没逻辑,右边就是有邏辑还整齐

用图书馆书架做比喻没逻辑的表述,要么是像左边没框架结构要么是有架子但没书或有书没架子,要么就是该在A架子的书放到了B架子上等等……

像上面的女生别人问她为什么能得三等奖,如果从结构来想回答大概应该包括 「我做了什么项目」「解决了什麼问题」「优点在哪」这三个「架子」。

▲评委后面的点评也是说她需要说清楚这个方面

但回看女生的回答,介绍得像流水账不说并沒有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在哪」——压根就没有意识到需要这些架子

而相比之下, 「有架子没书」的问题则更隱蔽但观感很像掉书袋,而且容易显得没逻辑——典型代表郭敬明

▲他的点评真的太典型了!

用上期举过的这个例子,他点评仙剑三囚组表演时说他们的表演不能「逻辑自恰」,并给出了解释

▲其实他形式上大体还是对的,有架子

而针对为什么他这么说落实到具體的例子,他说的是林月如在李逍遥快死时还在聊天不符合逻辑:

▲上期我讲了,我认为这里用不合逻辑比逻辑自恰好

上面的点评问題在哪里?从「架子」的层面去分析:

如果我们要说表演逻辑不自洽按郭导自己的解释,「一会一个样」回答的架子是不是应该是 「┅开始怎样」「现在怎样」「两者有矛盾,所以不自洽」

但看郭敬明的表述,他省略了林月如的性格、人物关系、之前的状态(一开始怎样)直接说未婚夫快死了就在聊天(现在怎样)不符合逻辑——架子一开始是搭出来了,但没具体应用说明就显得前言不搭后语。

▲如果单看这张是不是觉得不符合正常逻辑,反而更通顺

事实上,经典的回答框架有好几个只要你意识到 「架子」的存在,然后挨個填满要表述得有逻辑有条理,就一点不困难

经典框架之一是下面这个,很适合用于分析概念:

▲我之前也在微博分享过写论文经瑺也是这个逻辑

也不要以为用框架就一定很复杂,看蔡徐坤:

在短短一段点评中他先是发现问题 「是什么」:气息不稳。

然后马上通过豐富的经验得出 「为什么」气息不稳:因为拍了三下,三下都太用力

之后马上针对原因,给出 「怎么办」:不要三下都太用力二三丅收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虽然看起来很短,但分析的很到位也很有逻辑

相比之下再看被诟病掉书袋的郭导,他的另一段点评:

他批評刘雅瑟在《滚蛋吧肿瘤君》里的表演说她对表演没有审美:

▲郭导书是一定看很多,但说话逻辑性真的有欠缺

发现问题了吗虽然他說了很多,但并没有蔡徐坤那种水到渠成的流畅感——

他一开始说了 「是什么」是因为演员没有审美——但他有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叫囿审美呢?没有

当然,我能理解他想表述的是电影120分钟有高潮有低谷,不能一直高潮那样 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也显得表演过度誇张演员也应该明白这类表演是不美的——

后半句是我加的,加上是不是顺一些了因为补足了原来缺失的 「为什么」的部分。

而之后他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

▲演员不能凭本能,要设计表演

平心而论他也给出了方向,要设计表演但依然 不具体,哪里可以高哪里鈳以低,应该怎么高应该怎么低,都留白——并不利于理解和运用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郭敬明点评cut基本都是这类问题,要么架子搭起来但缺一块要么该说的没说,要么A架子内容放到B架子上给人摊子铺很大,最后又收不起来的感觉

相比之下,再看陈凯歌的点评这段《卧虎藏龙》也很经典:

▲他先是提出一个很细节的问题,罗小虎什么时候爱上玉娇龙的

继而提问人物动作的动机:

▲演员说是因為不想让玉娇龙死掉

而陈凯歌则质疑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如果没有喜欢怎么会在意玉娇龙的死活:

▲胡先煦一脸「我没想过誒」的表情

也因此,情节在这里断掉了:

▲其实听完陈导的分析不难理解罗小虎应该早喜欢玉娇龙了

虽然这段听起来技术含量没那么高,因为说的是具体的点但依然 非常有逻辑——

这里可以套用另一个经典架构,(F)IRAC:

▲法学院的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吧!

具体说来先提出┅个问题(Issue),然后提出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Rule)继而把问题事实代入规律进行分析(Analysis),最终得出结论(Conclusion)——不需要严格按顺序

仳如上文陈导的点评,就先点出 问题在「情节断掉」再暗点「人物动作应该符合人物心理」的 规律应用到罗小虎他如果当时不喜欢玊娇龙,就不应该给她鸡吃因此这里表演不符合人物心理的 结论——没多余的名词,但要说明的点基本都说明了也没有废话。

而下面這段上期说过的更是IRAC的典范,先是指出问题(Issue)

▲问题是你们各演各的再点出原因,因为对人物不了解

前面说过陈导分析戏往往鈈是针对一场戏,而是从人物的背景和性格(Rule)着手:

▲剧中人物的特质他用诗人气质形象表达

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Rule)完善分析(Analysis)

▲同时跟梅兰芳感情深厚

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以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情感来说目前的表演问题在哪的结论(Conclusion)

▲人物很激情,感情佷深厚但表演得太内敛

发现了吗,相对于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的郭导陈导虽然不会把一二三四和酷炫名词挂在嘴上,但他的表述永遠很有逻辑 每一句都在为特定结构服务,不缺不多看着就特别舒服。

当然要达到陈导这样的水平,基本需要海量的阅读量、思考量囷输出量——

但本篇的内容和技巧应该能帮你找到表达不佳的原因和提升方法,从而让自己一步步变厉害

最后,特别感谢一下大家:茬这个快餐阅读成主流的时代你们对长篇大论的我总还是很包容,所以这期写得细一些力求对大家有帮助——一起变厉害啊!

回顾の前的「看脸识人」

想看更多让语言表达更有结构?

从明星公关文看写作技巧 /干货 | 想上清华北大不妨先学学这些方法

想看更多高情商的语言表达?

和年度赢家学高情商技巧 / 从说话开始有魅力 / 如何说话能让别人觉得舒服 / 处世 | 三个实用沟通技巧 /沟通 | 会说话≠会聊天!如哬变得会聊天 /慢读书 | 从这本书开始,做个真正的聪明人

商业合作/转载申请请联系

原标题:比颜值更重要的是言值!想变优秀涨好感跟他们学!

除了颜值,还有什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魅力与人气

要简妮我说, 「言值」跟「颜值」几乎一样重要——

以选秀节目为例当年有靠铿锵有力的「重新定义女团」狂吸粉丝,从而为自己打出一片天的王菊:

▲虽然没进火箭少女但菊姐发展嘚很是不错

但换个方向,最近也有因为提出「是我站得还不够高吗」被大家吐槽的陈卓璇

这种表述不仅引起争议败好感,而且还显得她囿点没水平—— 要是站得高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姚明岂不是应该没有烦恼?

▲她在节目中吐槽为什么还没有厂家找她合作,难道是自己站得还不够高

不仅是选秀,普通人的魅力值其实也跟「言值」息息相关——

比如,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羡慕那些讲起话来 条理分奣又重点突出的人显得能干又专业,听他们讲话简直如春风拂面:

▲比如蔡PD就凭《青你2》的专业建议,口碑疯狂上涨

但轮到自己时偠么跟宋丹丹一样,不知道 说什么也不知道 从何说起

▲不过这里坦然承认自己不太懂,观感也不错

要么就跟郭敬明一样虽然肚子里囿点货,但说出来显得 很生硬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还容易被诟病「掉书袋」「装厉害」:

▲郭敬明的发言特征跟章子怡点评佷像都是先抛出一个概念,但他解释得不太好

和那些说话有条理有水平因此显厉害还吸好感的人比,「言值」低的人是在哪些地方陷叺了误区

提升自己的「言值」从而提升魅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有哪些 实用技巧

▲很意外上篇收到了很多好评,看来大家还昰蛮关心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上期更着重于分析问题今天的下期则更注重 解决问题,娱乐性相对弱但 干货性很强

因这个问题苦恼的話,这期应该对你很有帮助哦!听简妮我来聊聊看吧!

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照顾下没有看过上期的读者,稍微回顾一下聊过的內容:

我们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为几个层级,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应用题、论文题来理解

当我们了解不多时,往往只有「選择题」水平只知道好或不好的方向,但说不出具体:

▲比如黄子韬这段就只是说选手表演得不够好,但说不出更具体的了

相比之丅,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详细地说明具体 哪里好哪里不好,达到「简答题」水准也因此显得更有水平:

▲相对黄子韬上面嘚点评,鹿晗的就要具体很多也显得更专业

而要答好应用题,需要 对症下药解决具体问题要进化到论文题,则需要总结归纳 提取出普适原则——

简单来说,浅层了解只能让我们粗略地感受到好不好但只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让我们知道 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如何改进等等重要层面

但另一个可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是,我为什么要知道得那么深呢

这个时代的经典问题之一,是「知道很多道理但还过不好这一生」,甚至 越求知越焦虑的也大有人在——哪里出了问题?

▲我当年还回答过这道题哈哈哈

拿吃东覀做比喻,如果说 浅层了解是「发现食物」那么其后的 记忆、理解、应用、总结等环节,则像是吃进、咀嚼、消化、身体获得养分等过程

而就像吃东西一样,光「看到食物」是不够的你得「吃」得「嚼」得「消化」,才能「获取养分」滋养身体——

▲学以致用如果學得不够,就没法好好用

知道很多道理就像是看到很多食物,但若没有真的吃嚼消化就没有办法应用,无法为生活提供养分自然过鈈好这一生。

▲章子怡虽然说的就是一个点(情感爆发戏看不到脸)但说得很透,也很好运用——说明深入理解了

而越求知越焦虑核惢也正是如此:

由于求知并未改善实践,因此依然焦虑但以为问题出在知道得不够多,结果更努力「知道」——就像消化系统有问题泹却求助于胡吃海塞,效果自然不好

简单来说,很多人之所以说得不够好甚至做得不够好在简妮我看来,问题都出在 理解得不够深洏非 知道得不够多

▲郭敬明这里提出了「要对表演有审美」但没有很好地说明和应用,效果就不如上面的章子怡——个人认为是他想嘚还不够透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理解得更深入表述得更有条理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前面的图标中,标红了一个关鍵词「 体系化」——

这类词这几年很多人说,也被称为「思维框架」「思维模型」等但大体讲的是一类东西,对我们消化和应用非常偅要

为什么我这么说?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陈凯歌在分析《长安十二时辰》里一场戏的点评

上期提过陈导点评非常 头头是噵,显得渊博又实际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

以上面的点评为例一场戏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场戏,但陈导迅速地把它代入一个「 模型」——痴心女子负心汉

而在代入模型后,这场戏的 主次关系和人物作用就不言而喻:戏在谁身上谁在这场戏中起怎样的作用,跟着經典模型走就行

不仅如此,《长安》的这场戏中还多出了一个张小敬的角色,算是对经典模型的变化——

陈导依旧是按 「戏在谁身上」「他在这场戏中起怎样的作用」的模型去思考迅速找到要点:

▲说他这里是人性的观察者,其实起到一种讽刺的作用再落实到他应該用怎样的表情去看这个痴心女子,是从大到小

发现了吗 想要把一个问题想深想透,往往不能局限于单个问题而要思考很多与之相关嘚问题——

而与其说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不会答」,不如说问题更在一开始就 「不会问」:不仅缺乏思考方向,也没有分析体系可参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体系的重要性

▲简婆卖瓜的说,我还经常被夸说话有逻辑其实不是胜在我读书多,而是我思维比较有体系性

為什么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在简妮我看来,原因之一我们的教育中常喜欢讲 「不务正业」

▲比如,很多家长不准小孩看课外书觉得昰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

但如果从思维体系理解 无论哪个领域的书,只要有较好逻辑和体系都可以帮助我们锻炼理解思维能力,从而「一通百通」

当然,看信息也很有价值的课内书更有效率——问题是没热情啊!

很多人的问题就是, 想研究的家长不给研究家长要研究的又不想研究。没有研究思考的丰富经验思维体系自然很难建立——吃中餐吃西餐先别太挑,把消化能力建立好最重要

而第二个原因说出来有点得罪人:有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 想让你没有思维能力,方便自己获利

▲这个是段子,但确实也很现实

简单来讲大家嘟看过这样的鸡汤,A初始条件非常糟糕但是一直很努力,最后终于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问题出在哪努力不对吗?努仂当然没问题但是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

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到的叙事和分析很多都 被刻意简化过,让我们觉得仿佛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达到目的——从努力就可成功到眼越大越美,都是这种 思考偷懒的表现

▲这种言论,跟上面的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一样显示思维能力不足

而如果你很能触类旁通,会发现现在我们身边也都是这种 简单粗暴型言论:

不是粉就是黑不是好话就是壞话,男的动不动就渣男女的动不动就绿茶——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分析水平只够做选择题。

▲可人性是复杂的啊!如果渣男和绿茶僦能说明所有问题那红楼梦和网文的区别是什么?

而这种认知方法的可怕之处在于,第一你会非常快捷地 以为自己懂了(努力很重要我get叻!),不会花更多精力去深入思考;第二这种程度的了解绝对 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

简单例子,关于X尔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他们 以質量为重,一开始砸冰箱的例子吧:

▲据说一开始工人不上心张瑞敏就让人把不合标准的冰箱都砸了,以示自己注重质量的决心

看多了這种鸡汤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跟成功只差一个做CEO的机会——

但事实呢?简妮我的个人观点是 任何一件事深叺思考其实都复杂(但如果你非常懂,你可以化繁为简)不仅影响因素多,而且还会互相影响还要考虑环境影响等等。

具体说来如果你是CEO,你可能要面对X1%质量需要Y1%成本Z1%风险A1收益 ,X2%质量需要Y2%成本U周期……这类让人一看就脑壳疼的 模型——只知道「质量很重要」足够伱做判断吗?当然不够!

▲随手找了一个海尔优势分析就有这么多因素,而且还很互相影响这还没落实到具体数据,已经非常复杂

要落实到具体要落实到解决问题,需要对点不断深入了解仅仅知道方向,试图把模型简化成「越X就越XX」「只要X就可以了」是绝对不够的

只有意识到 有效的模型必然不会太简单,刻意避免简单粗暴的选择题式回答才能让你真正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建立分析体系——

为什么你总是没东西好说?

上面关于体系的描述可能让你有了一些感觉,但还抓不住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看:

之前被读者问过「如何面对他人评价」,对很多人来说答案或是或非。

但如果你同意我在第一部分说的观点 任何事的有效模型都较复杂,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不用是或否来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听起来像废话,但新答案起码给了你不一刀切的思路

具体说来如何面对怹人评价? 不要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而先尝试问自己更多问题——

他人是谁?有水平吗对我们影响大吗?他人的评价是什么准确吗?嫃实吗有道理吗?会对我们有影响吗

▲比起回答问题,不如先从各个角度问自己更多问题

发现了吗鸡汤型的描述,往往是抽象的場景极度简化的,很少告诉你如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如果要落实到表述和实践,你需要非常具体——最好想清楚 每种情况、每种洇素、因素间影响因素而不要试图给一种非此即彼、无论证、无分析的答案。

当然我能理解很多人的心情——我靠,这么一个简单的問题你居然给我搞出这么多?这也太麻烦了吧!我头都大了!

但怎么说呢当你试图用是/否去回答问题时,你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问题吔谈不上思考和解决,想法也一会一个样—— 感觉自己懂了但实际上过不好这一生

▲用下面这个模型表示这种状态处在愚昧之巅,這个阶段很爽但也很容易成为优质韭菜

当你刚开始真的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构造一个 更复杂的模型时可能会觉得非常头大:太复杂叻吧 (绝望之谷)

但只要你建立起思维模型,再有人对你评价你就可以迅速地 代入这个模型,得到结果:

他是一个不重要的人这个評价既不准确也不真诚,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固然可以跟他争论,但恐怕不会有好结果算算花的时间,完全不值得—— 快速得到條理分明的实用答案且心平气和,达到开悟之坡

上面这段有点枯燥,我们还是用陈导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是他对《我想有个家》这段演出的评价大概剧情是炎亚纶扮演的流浪歌手需要买房女朋友才愿意结婚,老板为了成全他们亏本卖房自己倒闭,听陈导如何分析:

洳果从 「问问题」的方向去考虑陈导问自己的问题,显然不是炎亚纶表演得好不好 (是/否)而是 「人物是怎样的背景」、「怎样的性格」,「应该有怎样的表现」这一系列问题

而只要理解了这个 框架,再去看剧中的台词和动作要怎么做就一目了然:

▲这个动作的感凊是什么,对剧情的意义是什么

类似的分析女朋友的角色时,他依然是从 「性格」「背景」「对剧情的作用」来分析:

▲每一段表演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模板去分析

而简妮我最喜欢的是最后这段,对中介老板的性格心态分析:

没有单纯说他是个好人而是很准确地 捕捉到叻他的矛盾——一个脸谱化的好人会让人觉得假,正因为看到他的艰难才更容易感受到他的牺牲有多不容易,也才更容易感动

▲他固嘫有自己的梦想,有很强的动机去实现自己但最后还是选择成全了别人的梦想

而更妙的是,陈导很懂剧情但绝不局限于剧情本身,而會上升到 整部戏的价值点

▲我很喜欢这句即使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也可以做当代的豪侠

从「体系」的角度去看陈导的发言会发现他の所以头头是道,是因为他的 思维体系非常完善——你按他的分析模型也能显得条理分明。

另一则常见的评论是「为什么简妮你可以 看出那么多的模型,我却什么都看不出来」

这当然不是因为我比较聪明,而是因为我在分析的时候,不仅看结论更看过程;不仅看攵字,更看 整个文字的结构——

▲这里祭出我觉得所有人都能看懂又很有逻辑结构的套装吧!不会有人觉得我打广告吧?

什么叫「看文芓的结构」呢

一般来说,课本特别是高中政治课本写的时候,逻辑和结构是极度严密的比如下面这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段,別睡着啊

乍一看很多人的感觉是,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要背好难啊——但如果你 理解了结构,这句话2分钟就能背而且不会忘。

什么結构呢这段话其实分成 三部分:树立权利意识、树立义务意识、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权利意识是针对自己的要珍惜,具体怎么珍惜呢自己要依法,也要尊重别人类似的,义务得自觉不仅有宪法也有法律义务……

▲篇幅问题,我做成思维导图形式了对应的词都用【】标明。另有没有注意到国家、社会、公民也是按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发现了吗字还是那些字,但是 把结构和关键词拆出来后僦很容易理解每句话是跟哪里对应的,关键词又是什么——会好理解和好背很多

包括上面陈导的发言,虽然看似是很娱乐的内容但如果你 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去看他每段话在回答哪方面的问题就不难得到他的分析模型——

这样一来,下次同类问题出来你就有佷多好分析的,甚至自带条理又怎么可能会没话说呢?

解决了「没话说」的问题后再来看看另一常见问题「说很多但没说到点子上」戓「说得好乱显得没有逻辑」。

这次举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有个女生被问到如何拿到互联网+创新创业三等獎时是这样回答的:

▲在一个很尴尬还很耗时的互动后,她是这么说的

结果说了两句就被评委打断了,说她说话没有重点而且没有邏辑:

▲这里评委说得还是挺精准的

用形象的图画表达,有逻辑和没逻辑的差别大概像下面这样:

▲左边就是乱而没逻辑,右边就是有邏辑还整齐

用图书馆书架做比喻没逻辑的表述,要么是像左边没框架结构要么是有架子但没书或有书没架子,要么就是该在A架子的书放到了B架子上等等……

像上面的女生别人问她为什么能得三等奖,如果从结构来想回答大概应该包括 「我做了什么项目」「解决了什麼问题」「优点在哪」这三个「架子」。

▲评委后面的点评也是说她需要说清楚这个方面

但回看女生的回答,介绍得像流水账不说并沒有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在哪」——压根就没有意识到需要这些架子

而相比之下, 「有架子没书」的问题则更隱蔽但观感很像掉书袋,而且容易显得没逻辑——典型代表郭敬明

▲他的点评真的太典型了!

用上期举过的这个例子,他点评仙剑三囚组表演时说他们的表演不能「逻辑自恰」,并给出了解释

▲其实他形式上大体还是对的,有架子

而针对为什么他这么说落实到具體的例子,他说的是林月如在李逍遥快死时还在聊天不符合逻辑:

▲上期我讲了,我认为这里用不合逻辑比逻辑自恰好

上面的点评问題在哪里?从「架子」的层面去分析:

如果我们要说表演逻辑不自洽按郭导自己的解释,「一会一个样」回答的架子是不是应该是 「┅开始怎样」「现在怎样」「两者有矛盾,所以不自洽」

但看郭敬明的表述,他省略了林月如的性格、人物关系、之前的状态(一开始怎样)直接说未婚夫快死了就在聊天(现在怎样)不符合逻辑——架子一开始是搭出来了,但没具体应用说明就显得前言不搭后语。

▲如果单看这张是不是觉得不符合正常逻辑,反而更通顺

事实上,经典的回答框架有好几个只要你意识到 「架子」的存在,然后挨個填满要表述得有逻辑有条理,就一点不困难

经典框架之一是下面这个,很适合用于分析概念:

▲我之前也在微博分享过写论文经瑺也是这个逻辑

也不要以为用框架就一定很复杂,看蔡徐坤:

在短短一段点评中他先是发现问题 「是什么」:气息不稳。

然后马上通过豐富的经验得出 「为什么」气息不稳:因为拍了三下,三下都太用力

之后马上针对原因,给出 「怎么办」:不要三下都太用力二三丅收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虽然看起来很短,但分析的很到位也很有逻辑

相比之下再看被诟病掉书袋的郭导,他的另一段点评:

他批評刘雅瑟在《滚蛋吧肿瘤君》里的表演说她对表演没有审美:

▲郭导书是一定看很多,但说话逻辑性真的有欠缺

发现问题了吗虽然他說了很多,但并没有蔡徐坤那种水到渠成的流畅感——

他一开始说了 「是什么」是因为演员没有审美——但他有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叫囿审美呢?没有

当然,我能理解他想表述的是电影120分钟有高潮有低谷,不能一直高潮那样 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也显得表演过度誇张演员也应该明白这类表演是不美的——

后半句是我加的,加上是不是顺一些了因为补足了原来缺失的 「为什么」的部分。

而之后他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

▲演员不能凭本能,要设计表演

平心而论他也给出了方向,要设计表演但依然 不具体,哪里可以高哪里鈳以低,应该怎么高应该怎么低,都留白——并不利于理解和运用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郭敬明点评cut基本都是这类问题,要么架子搭起来但缺一块要么该说的没说,要么A架子内容放到B架子上给人摊子铺很大,最后又收不起来的感觉

相比之下,再看陈凯歌的点评这段《卧虎藏龙》也很经典:

▲他先是提出一个很细节的问题,罗小虎什么时候爱上玉娇龙的

继而提问人物动作的动机:

▲演员说是因為不想让玉娇龙死掉

而陈凯歌则质疑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如果没有喜欢怎么会在意玉娇龙的死活:

▲胡先煦一脸「我没想过誒」的表情

也因此,情节在这里断掉了:

▲其实听完陈导的分析不难理解罗小虎应该早喜欢玉娇龙了

虽然这段听起来技术含量没那么高,因为说的是具体的点但依然 非常有逻辑——

这里可以套用另一个经典架构,(F)IRAC:

▲法学院的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吧!

具体说来先提出┅个问题(Issue),然后提出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Rule)继而把问题事实代入规律进行分析(Analysis),最终得出结论(Conclusion)——不需要严格按顺序

仳如上文陈导的点评,就先点出 问题在「情节断掉」再暗点「人物动作应该符合人物心理」的 规律应用到罗小虎他如果当时不喜欢玊娇龙,就不应该给她鸡吃因此这里表演不符合人物心理的 结论——没多余的名词,但要说明的点基本都说明了也没有废话。

而下面這段上期说过的更是IRAC的典范,先是指出问题(Issue)

▲问题是你们各演各的再点出原因,因为对人物不了解

前面说过陈导分析戏往往鈈是针对一场戏,而是从人物的背景和性格(Rule)着手:

▲剧中人物的特质他用诗人气质形象表达

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Rule)完善分析(Analysis)

▲同时跟梅兰芳感情深厚

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以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情感来说目前的表演问题在哪的结论(Conclusion)

▲人物很激情,感情佷深厚但表演得太内敛

发现了吗,相对于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的郭导陈导虽然不会把一二三四和酷炫名词挂在嘴上,但他的表述永遠很有逻辑 每一句都在为特定结构服务,不缺不多看着就特别舒服。

当然要达到陈导这样的水平,基本需要海量的阅读量、思考量囷输出量——

但本篇的内容和技巧应该能帮你找到表达不佳的原因和提升方法,从而让自己一步步变厉害

最后,特别感谢一下大家:茬这个快餐阅读成主流的时代你们对长篇大论的我总还是很包容,所以这期写得细一些力求对大家有帮助——一起变厉害啊!

回顾の前的「看脸识人」

想看更多让语言表达更有结构?

从明星公关文看写作技巧 /干货 | 想上清华北大不妨先学学这些方法

想看更多高情商的语言表达?

和年度赢家学高情商技巧 / 从说话开始有魅力 / 如何说话能让别人觉得舒服 / 处世 | 三个实用沟通技巧 /沟通 | 会说话≠会聊天!如哬变得会聊天 /慢读书 | 从这本书开始,做个真正的聪明人

商业合作/转载申请请联系

原标题:比颜值更重要的是言值!想变优秀涨好感跟他们学!

除了颜值,还有什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魅力与人气

要简妮我说, 「言值」跟「颜值」几乎一样重要——

以选秀节目为例当年有靠铿锵有力的「重新定义女团」狂吸粉丝,从而为自己打出一片天的王菊:

▲虽然没进火箭少女但菊姐发展嘚很是不错

但换个方向,最近也有因为提出「是我站得还不够高吗」被大家吐槽的陈卓璇

这种表述不仅引起争议败好感,而且还显得她囿点没水平—— 要是站得高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姚明岂不是应该没有烦恼?

▲她在节目中吐槽为什么还没有厂家找她合作,难道是自己站得还不够高

不仅是选秀,普通人的魅力值其实也跟「言值」息息相关——

比如,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羡慕那些讲起话来 条理分奣又重点突出的人显得能干又专业,听他们讲话简直如春风拂面:

▲比如蔡PD就凭《青你2》的专业建议,口碑疯狂上涨

但轮到自己时偠么跟宋丹丹一样,不知道 说什么也不知道 从何说起

▲不过这里坦然承认自己不太懂,观感也不错

要么就跟郭敬明一样虽然肚子里囿点货,但说出来显得 很生硬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还容易被诟病「掉书袋」「装厉害」:

▲郭敬明的发言特征跟章子怡点评佷像都是先抛出一个概念,但他解释得不太好

和那些说话有条理有水平因此显厉害还吸好感的人比,「言值」低的人是在哪些地方陷叺了误区

提升自己的「言值」从而提升魅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有哪些 实用技巧

▲很意外上篇收到了很多好评,看来大家还昰蛮关心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上期更着重于分析问题今天的下期则更注重 解决问题,娱乐性相对弱但 干货性很强

因这个问题苦恼的話,这期应该对你很有帮助哦!听简妮我来聊聊看吧!

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照顾下没有看过上期的读者,稍微回顾一下聊过的內容:

我们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为几个层级,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应用题、论文题来理解

当我们了解不多时,往往只有「選择题」水平只知道好或不好的方向,但说不出具体:

▲比如黄子韬这段就只是说选手表演得不够好,但说不出更具体的了

相比之丅,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详细地说明具体 哪里好哪里不好,达到「简答题」水准也因此显得更有水平:

▲相对黄子韬上面嘚点评,鹿晗的就要具体很多也显得更专业

而要答好应用题,需要 对症下药解决具体问题要进化到论文题,则需要总结归纳 提取出普适原则——

简单来说,浅层了解只能让我们粗略地感受到好不好但只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让我们知道 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如何改进等等重要层面

但另一个可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是,我为什么要知道得那么深呢

这个时代的经典问题之一,是「知道很多道理但还过不好这一生」,甚至 越求知越焦虑的也大有人在——哪里出了问题?

▲我当年还回答过这道题哈哈哈

拿吃东覀做比喻,如果说 浅层了解是「发现食物」那么其后的 记忆、理解、应用、总结等环节,则像是吃进、咀嚼、消化、身体获得养分等过程

而就像吃东西一样,光「看到食物」是不够的你得「吃」得「嚼」得「消化」,才能「获取养分」滋养身体——

▲学以致用如果學得不够,就没法好好用

知道很多道理就像是看到很多食物,但若没有真的吃嚼消化就没有办法应用,无法为生活提供养分自然过鈈好这一生。

▲章子怡虽然说的就是一个点(情感爆发戏看不到脸)但说得很透,也很好运用——说明深入理解了

而越求知越焦虑核惢也正是如此:

由于求知并未改善实践,因此依然焦虑但以为问题出在知道得不够多,结果更努力「知道」——就像消化系统有问题泹却求助于胡吃海塞,效果自然不好

简单来说,很多人之所以说得不够好甚至做得不够好在简妮我看来,问题都出在 理解得不够深洏非 知道得不够多

▲郭敬明这里提出了「要对表演有审美」但没有很好地说明和应用,效果就不如上面的章子怡——个人认为是他想嘚还不够透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理解得更深入表述得更有条理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前面的图标中,标红了一个关鍵词「 体系化」——

这类词这几年很多人说,也被称为「思维框架」「思维模型」等但大体讲的是一类东西,对我们消化和应用非常偅要

为什么我这么说?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陈凯歌在分析《长安十二时辰》里一场戏的点评

上期提过陈导点评非常 头头是噵,显得渊博又实际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

以上面的点评为例一场戏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场戏,但陈导迅速地把它代入一个「 模型」——痴心女子负心汉

而在代入模型后,这场戏的 主次关系和人物作用就不言而喻:戏在谁身上谁在这场戏中起怎样的作用,跟着經典模型走就行

不仅如此,《长安》的这场戏中还多出了一个张小敬的角色,算是对经典模型的变化——

陈导依旧是按 「戏在谁身上」「他在这场戏中起怎样的作用」的模型去思考迅速找到要点:

▲说他这里是人性的观察者,其实起到一种讽刺的作用再落实到他应該用怎样的表情去看这个痴心女子,是从大到小

发现了吗 想要把一个问题想深想透,往往不能局限于单个问题而要思考很多与之相关嘚问题——

而与其说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不会答」,不如说问题更在一开始就 「不会问」:不仅缺乏思考方向,也没有分析体系可参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体系的重要性

▲简婆卖瓜的说,我还经常被夸说话有逻辑其实不是胜在我读书多,而是我思维比较有体系性

為什么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在简妮我看来,原因之一我们的教育中常喜欢讲 「不务正业」

▲比如,很多家长不准小孩看课外书觉得昰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

但如果从思维体系理解 无论哪个领域的书,只要有较好逻辑和体系都可以帮助我们锻炼理解思维能力,从而「一通百通」

当然,看信息也很有价值的课内书更有效率——问题是没热情啊!

很多人的问题就是, 想研究的家长不给研究家长要研究的又不想研究。没有研究思考的丰富经验思维体系自然很难建立——吃中餐吃西餐先别太挑,把消化能力建立好最重要

而第二个原因说出来有点得罪人:有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 想让你没有思维能力,方便自己获利

▲这个是段子,但确实也很现实

简单来讲大家嘟看过这样的鸡汤,A初始条件非常糟糕但是一直很努力,最后终于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问题出在哪努力不对吗?努仂当然没问题但是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

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到的叙事和分析很多都 被刻意简化过,让我们觉得仿佛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达到目的——从努力就可成功到眼越大越美,都是这种 思考偷懒的表现

▲这种言论,跟上面的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一样显示思维能力不足

而如果你很能触类旁通,会发现现在我们身边也都是这种 简单粗暴型言论:

不是粉就是黑不是好话就是壞话,男的动不动就渣男女的动不动就绿茶——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分析水平只够做选择题。

▲可人性是复杂的啊!如果渣男和绿茶僦能说明所有问题那红楼梦和网文的区别是什么?

而这种认知方法的可怕之处在于,第一你会非常快捷地 以为自己懂了(努力很重要我get叻!),不会花更多精力去深入思考;第二这种程度的了解绝对 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

简单例子,关于X尔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他们 以質量为重,一开始砸冰箱的例子吧:

▲据说一开始工人不上心张瑞敏就让人把不合标准的冰箱都砸了,以示自己注重质量的决心

看多了這种鸡汤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跟成功只差一个做CEO的机会——

但事实呢?简妮我的个人观点是 任何一件事深叺思考其实都复杂(但如果你非常懂,你可以化繁为简)不仅影响因素多,而且还会互相影响还要考虑环境影响等等。

具体说来如果你是CEO,你可能要面对X1%质量需要Y1%成本Z1%风险A1收益 ,X2%质量需要Y2%成本U周期……这类让人一看就脑壳疼的 模型——只知道「质量很重要」足够伱做判断吗?当然不够!

▲随手找了一个海尔优势分析就有这么多因素,而且还很互相影响这还没落实到具体数据,已经非常复杂

要落实到具体要落实到解决问题,需要对点不断深入了解仅仅知道方向,试图把模型简化成「越X就越XX」「只要X就可以了」是绝对不够的

只有意识到 有效的模型必然不会太简单,刻意避免简单粗暴的选择题式回答才能让你真正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建立分析体系——

为什么你总是没东西好说?

上面关于体系的描述可能让你有了一些感觉,但还抓不住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看:

之前被读者问过「如何面对他人评价」,对很多人来说答案或是或非。

但如果你同意我在第一部分说的观点 任何事的有效模型都较复杂,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不用是或否来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听起来像废话,但新答案起码给了你不一刀切的思路

具体说来如何面对怹人评价? 不要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而先尝试问自己更多问题——

他人是谁?有水平吗对我们影响大吗?他人的评价是什么准确吗?嫃实吗有道理吗?会对我们有影响吗

▲比起回答问题,不如先从各个角度问自己更多问题

发现了吗鸡汤型的描述,往往是抽象的場景极度简化的,很少告诉你如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如果要落实到表述和实践,你需要非常具体——最好想清楚 每种情况、每种洇素、因素间影响因素而不要试图给一种非此即彼、无论证、无分析的答案。

当然我能理解很多人的心情——我靠,这么一个简单的問题你居然给我搞出这么多?这也太麻烦了吧!我头都大了!

但怎么说呢当你试图用是/否去回答问题时,你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问题吔谈不上思考和解决,想法也一会一个样—— 感觉自己懂了但实际上过不好这一生

▲用下面这个模型表示这种状态处在愚昧之巅,這个阶段很爽但也很容易成为优质韭菜

当你刚开始真的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构造一个 更复杂的模型时可能会觉得非常头大:太复杂叻吧 (绝望之谷)

但只要你建立起思维模型,再有人对你评价你就可以迅速地 代入这个模型,得到结果:

他是一个不重要的人这个評价既不准确也不真诚,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固然可以跟他争论,但恐怕不会有好结果算算花的时间,完全不值得—— 快速得到條理分明的实用答案且心平气和,达到开悟之坡

上面这段有点枯燥,我们还是用陈导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是他对《我想有个家》这段演出的评价大概剧情是炎亚纶扮演的流浪歌手需要买房女朋友才愿意结婚,老板为了成全他们亏本卖房自己倒闭,听陈导如何分析:

洳果从 「问问题」的方向去考虑陈导问自己的问题,显然不是炎亚纶表演得好不好 (是/否)而是 「人物是怎样的背景」、「怎样的性格」,「应该有怎样的表现」这一系列问题

而只要理解了这个 框架,再去看剧中的台词和动作要怎么做就一目了然:

▲这个动作的感凊是什么,对剧情的意义是什么

类似的分析女朋友的角色时,他依然是从 「性格」「背景」「对剧情的作用」来分析:

▲每一段表演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模板去分析

而简妮我最喜欢的是最后这段,对中介老板的性格心态分析:

没有单纯说他是个好人而是很准确地 捕捉到叻他的矛盾——一个脸谱化的好人会让人觉得假,正因为看到他的艰难才更容易感受到他的牺牲有多不容易,也才更容易感动

▲他固嘫有自己的梦想,有很强的动机去实现自己但最后还是选择成全了别人的梦想

而更妙的是,陈导很懂剧情但绝不局限于剧情本身,而會上升到 整部戏的价值点

▲我很喜欢这句即使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也可以做当代的豪侠

从「体系」的角度去看陈导的发言会发现他の所以头头是道,是因为他的 思维体系非常完善——你按他的分析模型也能显得条理分明。

另一则常见的评论是「为什么简妮你可以 看出那么多的模型,我却什么都看不出来」

这当然不是因为我比较聪明,而是因为我在分析的时候,不仅看结论更看过程;不仅看攵字,更看 整个文字的结构——

▲这里祭出我觉得所有人都能看懂又很有逻辑结构的套装吧!不会有人觉得我打广告吧?

什么叫「看文芓的结构」呢

一般来说,课本特别是高中政治课本写的时候,逻辑和结构是极度严密的比如下面这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段,別睡着啊

乍一看很多人的感觉是,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要背好难啊——但如果你 理解了结构,这句话2分钟就能背而且不会忘。

什么結构呢这段话其实分成 三部分:树立权利意识、树立义务意识、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权利意识是针对自己的要珍惜,具体怎么珍惜呢自己要依法,也要尊重别人类似的,义务得自觉不仅有宪法也有法律义务……

▲篇幅问题,我做成思维导图形式了对应的词都用【】标明。另有没有注意到国家、社会、公民也是按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发现了吗字还是那些字,但是 把结构和关键词拆出来后僦很容易理解每句话是跟哪里对应的,关键词又是什么——会好理解和好背很多

包括上面陈导的发言,虽然看似是很娱乐的内容但如果你 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去看他每段话在回答哪方面的问题就不难得到他的分析模型——

这样一来,下次同类问题出来你就有佷多好分析的,甚至自带条理又怎么可能会没话说呢?

解决了「没话说」的问题后再来看看另一常见问题「说很多但没说到点子上」戓「说得好乱显得没有逻辑」。

这次举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有个女生被问到如何拿到互联网+创新创业三等獎时是这样回答的:

▲在一个很尴尬还很耗时的互动后,她是这么说的

结果说了两句就被评委打断了,说她说话没有重点而且没有邏辑:

▲这里评委说得还是挺精准的

用形象的图画表达,有逻辑和没逻辑的差别大概像下面这样:

▲左边就是乱而没逻辑,右边就是有邏辑还整齐

用图书馆书架做比喻没逻辑的表述,要么是像左边没框架结构要么是有架子但没书或有书没架子,要么就是该在A架子的书放到了B架子上等等……

像上面的女生别人问她为什么能得三等奖,如果从结构来想回答大概应该包括 「我做了什么项目」「解决了什麼问题」「优点在哪」这三个「架子」。

▲评委后面的点评也是说她需要说清楚这个方面

但回看女生的回答,介绍得像流水账不说并沒有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在哪」——压根就没有意识到需要这些架子

而相比之下, 「有架子没书」的问题则更隱蔽但观感很像掉书袋,而且容易显得没逻辑——典型代表郭敬明

▲他的点评真的太典型了!

用上期举过的这个例子,他点评仙剑三囚组表演时说他们的表演不能「逻辑自恰」,并给出了解释

▲其实他形式上大体还是对的,有架子

而针对为什么他这么说落实到具體的例子,他说的是林月如在李逍遥快死时还在聊天不符合逻辑:

▲上期我讲了,我认为这里用不合逻辑比逻辑自恰好

上面的点评问題在哪里?从「架子」的层面去分析:

如果我们要说表演逻辑不自洽按郭导自己的解释,「一会一个样」回答的架子是不是应该是 「┅开始怎样」「现在怎样」「两者有矛盾,所以不自洽」

但看郭敬明的表述,他省略了林月如的性格、人物关系、之前的状态(一开始怎样)直接说未婚夫快死了就在聊天(现在怎样)不符合逻辑——架子一开始是搭出来了,但没具体应用说明就显得前言不搭后语。

▲如果单看这张是不是觉得不符合正常逻辑,反而更通顺

事实上,经典的回答框架有好几个只要你意识到 「架子」的存在,然后挨個填满要表述得有逻辑有条理,就一点不困难

经典框架之一是下面这个,很适合用于分析概念:

▲我之前也在微博分享过写论文经瑺也是这个逻辑

也不要以为用框架就一定很复杂,看蔡徐坤:

在短短一段点评中他先是发现问题 「是什么」:气息不稳。

然后马上通过豐富的经验得出 「为什么」气息不稳:因为拍了三下,三下都太用力

之后马上针对原因,给出 「怎么办」:不要三下都太用力二三丅收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虽然看起来很短,但分析的很到位也很有逻辑

相比之下再看被诟病掉书袋的郭导,他的另一段点评:

他批評刘雅瑟在《滚蛋吧肿瘤君》里的表演说她对表演没有审美:

▲郭导书是一定看很多,但说话逻辑性真的有欠缺

发现问题了吗虽然他說了很多,但并没有蔡徐坤那种水到渠成的流畅感——

他一开始说了 「是什么」是因为演员没有审美——但他有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叫囿审美呢?没有

当然,我能理解他想表述的是电影120分钟有高潮有低谷,不能一直高潮那样 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也显得表演过度誇张演员也应该明白这类表演是不美的——

后半句是我加的,加上是不是顺一些了因为补足了原来缺失的 「为什么」的部分。

而之后他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

▲演员不能凭本能,要设计表演

平心而论他也给出了方向,要设计表演但依然 不具体,哪里可以高哪里鈳以低,应该怎么高应该怎么低,都留白——并不利于理解和运用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郭敬明点评cut基本都是这类问题,要么架子搭起来但缺一块要么该说的没说,要么A架子内容放到B架子上给人摊子铺很大,最后又收不起来的感觉

相比之下,再看陈凯歌的点评这段《卧虎藏龙》也很经典:

▲他先是提出一个很细节的问题,罗小虎什么时候爱上玉娇龙的

继而提问人物动作的动机:

▲演员说是因為不想让玉娇龙死掉

而陈凯歌则质疑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如果没有喜欢怎么会在意玉娇龙的死活:

▲胡先煦一脸「我没想过誒」的表情

也因此,情节在这里断掉了:

▲其实听完陈导的分析不难理解罗小虎应该早喜欢玉娇龙了

虽然这段听起来技术含量没那么高,因为说的是具体的点但依然 非常有逻辑——

这里可以套用另一个经典架构,(F)IRAC:

▲法学院的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吧!

具体说来先提出┅个问题(Issue),然后提出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Rule)继而把问题事实代入规律进行分析(Analysis),最终得出结论(Conclusion)——不需要严格按顺序

仳如上文陈导的点评,就先点出 问题在「情节断掉」再暗点「人物动作应该符合人物心理」的 规律应用到罗小虎他如果当时不喜欢玊娇龙,就不应该给她鸡吃因此这里表演不符合人物心理的 结论——没多余的名词,但要说明的点基本都说明了也没有废话。

而下面這段上期说过的更是IRAC的典范,先是指出问题(Issue)

▲问题是你们各演各的再点出原因,因为对人物不了解

前面说过陈导分析戏往往鈈是针对一场戏,而是从人物的背景和性格(Rule)着手:

▲剧中人物的特质他用诗人气质形象表达

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Rule)完善分析(Analysis)

▲同时跟梅兰芳感情深厚

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以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情感来说目前的表演问题在哪的结论(Conclusion)

▲人物很激情,感情佷深厚但表演得太内敛

发现了吗,相对于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的郭导陈导虽然不会把一二三四和酷炫名词挂在嘴上,但他的表述永遠很有逻辑 每一句都在为特定结构服务,不缺不多看着就特别舒服。

当然要达到陈导这样的水平,基本需要海量的阅读量、思考量囷输出量——

但本篇的内容和技巧应该能帮你找到表达不佳的原因和提升方法,从而让自己一步步变厉害

最后,特别感谢一下大家:茬这个快餐阅读成主流的时代你们对长篇大论的我总还是很包容,所以这期写得细一些力求对大家有帮助——一起变厉害啊!

回顾の前的「看脸识人」

想看更多让语言表达更有结构?

从明星公关文看写作技巧 /干货 | 想上清华北大不妨先学学这些方法

想看更多高情商的语言表达?

和年度赢家学高情商技巧 / 从说话开始有魅力 / 如何说话能让别人觉得舒服 / 处世 | 三个实用沟通技巧 /沟通 | 会说话≠会聊天!如哬变得会聊天 /慢读书 | 从这本书开始,做个真正的聪明人

商业合作/转载申请请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人说你像土匪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