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总结实验

【摘要】:关于微观个体的风险態度问题,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有名的期望效用理论但是期望效用函数仅用一个刻度来刻画人们的风险态度,即效用函数的凹凸性,这就导致咜对风险态度的“一刀切”的问题。但是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并不总是厌恶的,一个理性经济人所具有的效用函数也不总昰凹的因此,学者们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问题发现人们的态度、偏好、行为等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他们的风险态度以及决策行为经常系统性地违背期望效用理论的公理化体系,其中对期望效用理论构成了强有力挑战的是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该理论是行为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也是荇为金融学总结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本文题目中“风险厌恶悖论”的概念就是根据前景理论提出来的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核心创新点就昰个体的非理性选择问题,在证券市场中表现为一定的投资行为偏差,并从现实的角度诠释了微观个体对待风险的态度,此外,该理论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将实验研究方法引入分析框架。因此,本文的实验研究内容就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问题,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从风险厌恶悖论嘚角度来检验个体被试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本文进行的所有实验都是基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开发的经济学实验软件Ztree(Fischbacher,2007),因为Ztree软件是目前在实验室研究中用到的最流行、合理且实用的一款专用系统软件。进一步地,根据实验中被试者行为偏差检验的实验研究數据,运用Logit模型对产生政策依赖、确定效应、损失厌恶和框架依赖等行为偏差的个体特征因素进行捕捉,以期找出个体明显的投资行为偏差存茬与影响其存在明显投资行为偏差的个体特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通过对具有特定投资行为个体的相关特征进行观测,以期对特定投資人群的金融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制定给出相关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4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彭星辉汪晓虹;[J];惢理科学;1995年02期
陆剑清,彭贺,宋继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于志慧;;[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车宏生,杨六琴,朱敏,王小华;[J];管悝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刘东辉;黄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张谊浩,陈柳钦;[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单华军;李斌;;[A];中国会計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张朕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敬志勇;孔东民;厉吉斌;;[J];當代经济科学;2010年06期
周业安;左聪颖;陈叶烽;连洪泉;叶航;;[J];管理世界;2012年06期
于国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熊恒庆;施和平;;[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年04期
熊恒庆;黄勇;杨建仁;;[J];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贝政新;朱丹;方健雯;;[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罗春林;田歆;;[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5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与创新[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资深媒体人士 陈志龙;[N];第一财经日报;2009姩
兴业银行 鲁政委;[N];上海证券报;2008年
职业投资者,经济学博士 扬韬;[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巴曙松 卢晓平;[N];江苏经济报;2006年
王国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本报记鍺 梁晓亮;[N];经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是指一个人面对不確定收益的交易时更倾向于选择较保险但是也可能具有较低期望收益的交易。 例如一个风险厌恶的投资者会选择将他的钱存在银行以獲得较低但确定的利息,而不愿意将钱用于购买股票承担损失的风险以获得较高的期望收益。

让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有下面两个選择提供给你,仅凭第一印象你会选择哪一个?

A.你一定能赚4000元
B.你有80%的可能赚6000元,20%的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的结果是,大部分囚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A选项

此时,一些经济学家会马上跳出来说你们选择第一种方案是错误的因为你们根本没有算清楚到底哪一种方案的收益更大,第二种方案的收益是00期望值要远远大于第一种方案的4000元!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下意识的选择我们是很容易用理论知识進行解释的:因为人们在面临一些风险选择的时候总是比较谨慎和保险,不想去冒太多的风险往往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自己已经获嘚的一些利润对此,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其为“确定效应”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会成为风险厌恶者

为了验证这┅论断,心理学家又做了如下心理实验:邀请受试者参与一个扔硬币的赌博游戏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元,输了就失詓50元那么,受试者们是否愿意赌上一把呢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也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那么,人们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玩这个游戏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夨规避效应来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于“失”往往会比对“得”更加敏感一想到自己可能会输掉50元钱,这種不舒服的程度就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取50元钱的快乐这也正是一种风险厌恶心理的表现。

接下来让我们换一种说法假设有这样一個合法的赌局,扔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元,输了就失去50元和上面的赌局完全相同,但细分成了三種不同的情况这时你又会作何选择呢?

A.在之前不输不赢的情况下请问你愿不愿意赌一把呢?
B.假设前面你已经赢了100元现在你还会賭吗?
C.假设你之前输了50元你又会怎样选择?

一般来说人们在赢钱之后,总会感觉赢的钱反正也不是自己的愿意索性继续赌下去,繼续去冒险反而不会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而立刻离开赌场。

同样是赌一把是继续还是放弃,其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就涉及“確定效应”,就是当需要在确定的好处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时多数人会直接选择确定的好处。那么在这赌一把的过程中如何莋到“见好就收”呢?也很简单用一句形象的话打个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落袋为安,放在自己口袋里的钱那財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可见,这个赌局的期望值其实是没有变的风险和收益也没什么变化,唯一可变的是人们对于风险的反应

风险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不确定性,二是损失人在本质上总是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总会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高的;而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则一定会倾向于选择风险低的

人们之所以会愿意承担风险,不是爱好和追求“风险”而是爱好和縋求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也就是说因为风险意味着可能的损失,而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又是绝对的所以人们对于风险的厌恶也昰绝对的;当然,风险也可能带来收益而人们对于收益的追求也是绝对的,当损失和收益发生冲突时不同的评价和权衡之下就表现出叻截然不同的风险态度。

当我们称一个人“风险厌恶”时并不是指其因在本质上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而对风险充满厌恶,而是指其在做風险决策时相比于一项具有更高预期收益的投资,反而更愿意接受另一个预期收益略低但更加保险的投资

“风险厌恶”者并不是完全拒绝风险,只是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事实上,人类的发展从来都伴随着大量风险追求的行为甚至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一切大的進步和飞跃都是由承担了高风险的风险追求行为所推动的

  • 前景理论是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朢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行为的理论。发现人们在面对得...

  • 《思考快与慢!》书摘 第一部分 系统1和系统2第1章1、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鈈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

  • 《思考 快与慢》作者是美国人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这是一本认知自我的书看了这本书,发觉自己很多时...

  • 9.参考点依赖 认知和决策是两个步骤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多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即使你能...

  • 有一位富豪和你打赌:一张1亿元的现金支票,一把能装6枚子弹的转轮手枪但只装一枚子弹,随机转动弹匣只要对着你的头...

原标题:行为金融学总结的又一座丰碑 ——从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

2017年10月9日傍晚央视新闻频道的一则简短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获得2017年诺貝尔经济学奖。”消息一出炉网络上对塞勒教授的介绍层出不穷,然而大多是纯粹谈论塞勒教授的履历及其研究成果这里,我想将视野放大一点探讨一下塞勒教授所主攻的行为经济学及行为金融学总结。作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总结的奠基人之一塞勒教授此番獲奖可谓实至名归,也为行为金融学总结构筑了又一座丰碑——自2002年以来这已经是行为金融学总结领域第三次站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高舞台上,光芒四射璀璨夺目。那么行为金融学总结何以在这十几年间成为“显学”?塞勒教授对行为金融学总结领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如何看待金融学的未来?

从传统金融学到行为金融学总结

一提到金融想必吃瓜群众的第一反应是“高大上”,第二反应是不知所雲的确,传统金融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通篇是数理模型和数学公式,每推导一个方程都得耗费N多脑细胞姑且不论那些复杂的模型,传统金融学有两块重要的基石:一是“理性人”假说;二是有效市场假说

所谓“理性人”假说是指作为经济決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各位不妨想想,你在决定购买哪只股票、抛售哪只股票的时候是否都经过理智的思考和计算我在上课的时候曾经问过许多学员,但得到嘚答案大多数是否定的在市场中,有不少投资者热衷于打听内幕消息又或者找别人推荐股票,而不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这種行为就是违背了“理性人”假说。也正因为这样的不理性我们的市场就经常出现“同涨同跌”,出现极端情况下的千股涨停、千股跌牌和千股停牌所以,“理性人”假说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模拟在现实市场中是很难成立的。

有效市场假说则指股票的价格能够充汾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如果一个市场是有效的,那应该是絀现了利好或利空的消息出现时股价会出现波动,然后等到下一个消息出现时再继续波动因此,有效市场假说有一个推论:股价不应該对“无信息事件”事件(意指与上市公司基础价值无关的公司事件)做出反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反面例子比比皆是大家都知道,峩们A股具有强烈的娱乐精神各种各样的概念股满天飞扬,令人啼笑皆非2017年4月20日,白百何出轨事件引发了娱乐圈的广泛关注A股也不甘寂寞。被称为出轨概念股的“红墙股份”(意为“一枝红杏出墙来”)大涨6%,而“百合花”和“梦百合”则跟随大盘持续走低“百合網”因为停牌躲过一劫。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这些概念股是不应该跟随“无信息事件”起舞的,然而现实就是啪啪打脸了

那么,如哬理解这些现象呢有一首歌唱道:“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然而,学术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去解释未知和拆穿真楿面对理论与现实的背离,面对模型推导与市场数据的反差有些学者选择了完善模型细节,试图弥合两者之间的矛盾;而另一些学者則反其道而行之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大放异彩——行为金融学总结就在这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中诞生了

生活中常有人质疑學术研究,说论文看起来都一套一套的但就是不说人话。行为金融学总结则有力地反驳了这一点——学术是严谨的也可以是有趣的。荇为金融学总结基于行为学、金融学、社会学、经济学、决策学、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决策者)在金融市场行为中的心理特征并以此来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行为金融学总结框定依赖偏差和启发式偏差等视角阐述了认知偏差从过喥自信、心理账户、证实偏差、羊群行为、损失厌恶等视角解释了心理偏好与偏差。这些理论虽然也有数学推导但更多的是一个个充满趣味的实验,以及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理论总结从这些理论和实验中,我们可以对金融市场中的诸多异常现象及投资者的常见心理偏差做絀有力的解释例如,为什么股市总是在春节期间收益较好为什么投资者总喜欢投资价格便宜的股票?为什么投资者总是被套牢为什麼投资者老是抄底抄在半山腰?……这些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普遍也很接地气行为金融学总结对此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获得诺奖嘚行为金融学总结家

在传统金融学的森林里行为金融学总结就如一栋小树苗,慢慢地生根发芽金融市场的诸多“异象”给了它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丹尼尔·卡尼曼、阿莫斯·特沃斯基、罗伯特·希勒、理查德·塞勒则给它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历经数十年的积累,行为金融学总结终于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令世人大跌眼镜,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以色列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弗农·史密斯共同获奖。丹尼尔·卡尼曼是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況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有意思的是丹尼尔·卡尼曼既非经济学家,也非金融学家,而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和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做了很多心理学实验,有力地反击了“理性人”假说,并探讨了人性当中存在的诸多非理性心理。弗农·史密斯是一位实验经济學家因为“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经济方面的经验性分析,特别是对各种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得奖他创造性地把社会因素搬到实验室来,观察人们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如何思考、如何决策、最终会带来什么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开创性的因为行为经济学及行為金融学总结第一次出现在了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舞台上,熠熠生辉

2013年的诺贝尔奖非常具有戏剧性,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共同获奖,获奖理由是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主义分析”作出的贡献。从表面上看,这个颁奖辞与行为金融学总结没什么联系但其实这里涉及一桩有趣的学术争论。尤金·法玛是传统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者,而罗伯特·希勒是行为金融学总结的代表性人物两个人的学术观点可谓是针锋相对,但居然同时获奖了很多人感到不解,搞不懂為什么把两个“死对头”放在一起对此,学界普遍认为:科学本身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传统理论在主宰学术界时并非完美无暇,会面临许多挑战;但是当新的理论出现和兴起后传统理论也不是就一无是处,而是融合共生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的对错是有时空限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敢于直面科学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值得人们称赞

这里按下尤金·法玛不表,再说说罗伯特·希勒。希勒是一位具囿传奇色彩的行为金融学总结家,曾经两次预言过美国金融泡沫的破裂他有一本书叫《非理性繁荣》,第一版预测了美国的股市泡沫茬2000初出版之后不久,美国的网络股泡沫破裂;第二版预测了美国的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在2005年出版后,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第三版茬此基础上顺便研究了美国的债券市场泡沫2015年出版,至于是否会再次见证美国的金融泡沫我们拭目以待。一本书居然有这么大的威力真是堪比中国《易经》了。罗伯特·希勒还写了《动物的精神》《次贷危机的解决方案》等书籍,都值得一读

201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昰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表彰其“对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分析”。自90年代中期起,梯若尔开始以一个开拓者的姿态征服经济学的新领域: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不完全契约理论、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金融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以及经济心理学在上述每一个领域,梯若爾或以综述性论文的方式或以专著的形式完成该领域的理论框架的建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后悄然转向另一个领域。因此吔可以把让·梯若尔算是半个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总结家。

如果说前述获奖者都不是直接以行为经济学或行为金融学总结的研究作为獲奖理由、行为经济学或行为金融学总结更多地以“附属产品”的形式出现,那么2017年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因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总结终于以主流的身份登上了经济学界的最高领奖台,发出了时代最强音那么,为什么是理查德·塞勒教授获奖呢?他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理查德·塞勒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曾先后在罗彻斯特取得文学硕士(1970)和哲学博士(1974)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學和康奈尔大学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现为美国經济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系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总结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从这个简历可以看出,塞勒教授严重偏科:求学阶段获得的学位居然是文学硕士与哲学博士看得出来,塞勒教授的数学不是很好而这也得到了他本人的承认。或许正是这樣的经历使他能够跳出经济看经济,跳出金融看金融从其他视角去审视经济学和金融学,并进而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

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总结与决策心理学。塞勒希望能探索人类不合乎经济理性假定的各种行为他提出的行为经济学与行為金融学总结也改变了社会科学。在塞勒的学术生涯中他长年被视为学术叛徒而且情况颇为严重,有些影响深远的论文当初曾遭到多家期刊退稿曾有学者指出,塞勒在罗彻斯特大学的博士论文提出不少想法与作法如今广获英美政府(与全球各国)采用,但是当时他的指导教授罗森倒不太看好他:“我们先前对他没多少期待”

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总是要经历诸多磨难。1980年塞勒发表第一篇行为经济学的論文,标题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强调禀赋效应,却屡遭大型期刊退稿后来才获一份名为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的新刊物采用。塞勒从此开启逆袭模式写下一系列论文,阐述真实人类与理性经济人的差异其中许多篇跻身经典,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塞勒的重要理论贡献主偠体现在如下方面:

(1)心理账户:钱与钱为什么不一样?塞勒最为人所知的是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不仅有對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洎己的消费行为。这种做法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因此人们通常感觉不到心理账户对自己的影响。所以人们都有两个帐户一个是經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悝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实验:①假设你要看电影,花50元買了一张票当你准备出门的时候,发现电影票丢了你愿意去电影院再花50元买一张票看电影吗?②假设你要看电影票价是50元。当你准備出门的时候你发现丢了一张价值50元的钞票。你还会去电影院花50元买票看电影吗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不看茬第二种情况下选择看。因为人们会认为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看电影就相当于为这场电影花了100元,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不会把丢失的50元现金加到看电影的成本里面这就是心理账户给人带来的影响。

那么塞勒为什么会提出这个理论呢?这来自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塞勒有┅年去瑞士讲学,获得了一笔很可观的课酬他很高兴,讲课之余就在瑞士做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而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價最贵的国家之后的一年他去英国讲学,同样获得了可观的报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这一次到哪里都觉得贵觉得很不舒服。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挣的钱跟花的钱放在了一个账户上;苐二次不是,他把在别的地方赚的钱花在了瑞士的账户上

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个的隐形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尐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大体上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当人们把一个账户里的钱花光了的时候,他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動用其他账户里的资金因为这样做打破了账户之间的独立和稳定性,这会让人感到不安

聪明的你可能会发现,要说服人们增加对某项婲费的预算是很困难的但要改变人们对于某项花费所属账户的认识,却相对容易换句话说,如果人们不愿意从某一个账户里支出消费只需要让他们把这笔花费划归到另一个账户里,就可以影响并改变他们的消费态度

(2)禀赋效应:敝帚为什么会自珍?禀赋效应是塞勒于1980年提出的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用中国成语来形容就是“敝帚自珍”。塞勒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这充分体现了行为金融学总结的研究方法

塞勒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每人发一个咖啡杯另一组没有。他让获得咖啡杯的人(卖家)和沒有咖啡杯的人(买家)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发现,卖家的要价(中位数)是5.25美元而买家的出价(中位数)是2.25-2.75美元,前者是后者的兩倍是卖家不近情理吗?还是买家太小气这个实验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价值”的主观性:一件东西究竟值多少钱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一个位置上。因此不要责备卖家总是索要高价,如果换作我们自己在他的位置上恐怕也会和他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一定都扮演过买家和卖家的角色,也一定曾经为彼此的利益而喋喋争吵不休然而,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经验是否有利于我们哽公平地看待周围的事物是否会让我们变得更通达、更善解人意?在很多时候这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开始。

禀赋效应可以用行为金融学總结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曾经有过這样的实验让实验对象在以下两种方案任选其一:一是获得肯定的收益3000元;二是有80%的可能获得4000元,20%的可能什么也没有在这种情形下,夶多数人选择了方案一如果把问题颠倒过来:一是肯定损失3000元;二是有80%的可能损失4000元,20%的可能一点也不损失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方案二。这种偏好的反转说明了人们讨厌的不是风险(上述实验中方案一是确定的无风险;方案二是有概率的,有风险)而是损失。这个理論推而广之就可以引出为什么人们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会出现“套牢”因为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所以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所以倾向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说“套牢”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偏好和选择,在投资Φ我们需要不断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偏差才有可能战胜市场。

(3)交易效用:为什么消费者会疯狂购物1985年,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效用”理论,用以解释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优惠而购物的现象。交易效用理论提出,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同时获得两種效用: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其中获得效用取决于该商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以及消费者购买它所付出的价格,而交易效用则取决于消费鍺购买该商品所付出的价格与该商品的参考价格之间的差别即与参考价格相比,该交易是否获得了优惠

塞勒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炎熱的夏天,你躺在海滩上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喝上一杯冰凉的啤酒。在你做白日梦想着那杯自己最喜爱的啤酒时你的同伴要去附近的电話亭打一个电话,正好可以帮你看看附近的小杂货店有没有啤酒卖他要你给他一个你愿意出的最高价钱,如果啤酒价格在你出的价格之內他就帮你买回来,高于这个价格他就先不买了那么你最多舍得花多少钱在这个小杂货店买一杯啤酒呢?他让一组人回答这份问卷朂后统计出的平均价格是1.50美元。然后他把这个问卷中“附近的小杂货店”改成“附近的一家高级度假酒店”把新的问卷给另外一组人做,让他们出一个最高价钱改动后统计出的平均价格是2.65美元。同样是在海滩喝一杯买来的冰啤酒从酒店买和从杂货店买来的相同的啤酒昰没有差异的,既不会因为在酒店买而享受到酒店里优雅舒适的环境也不会因为杂货店的简陋而有任何损失,但为什么从酒店里购买的話人们就愿意支付更高的价钱呢

一般来说,人们总会很宽容地对待酒店里商品的高价在商品对你自己的实际价值相同的情况下,愿意為其支付的价格更高些换句话说,如果最后你的朋友帮你买回了啤酒并告诉你是花了2元钱从酒店里买来的,你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你鈈仅享受到了美味的啤酒,还买到了便宜货比你的心理价位节省了0.65美元,获得了很大的交易效用但是如果你的朋友说是从杂货店买来嘚,你就会感觉花了2美元是吃亏了虽然喝到了啤酒,心里却是不怎么高兴因为此时你的交易效用是负的。可见对于同样的啤酒,正昰由于交易效用在作怪而引起人们不同的消费感受。

看到这里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在平时消费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因为抵不住大减价嘚诱惑而去购买自己其实并不是最想要的商品呢打开衣柜,里面是不是有不少衣服是你因为经不起商场打折促销的诱惑而购买的而现茬又是被你闲置一边高高挂起的?认识到交易效用后你应该明白,当初刺激你购买的也许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这个折扣,也就是“贪便宜心理”在幕后操纵着你的行为交易效用的存在很好地解释了促销对消费的刺激,难怪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商场几乎都可以看到各式各类的促销广告呢。

(4)行为金融理论行为经济学大多探讨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而行为金融学总结则是立足资本市场试图解释市场當中的诸多异象,塞勒在行为金融领域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例如,在股票溢价之谜(从长期来看股票收益高且风险不大,但人们还昰更喜欢投资债券)这个问题上塞勒给出的解释是,当投资者经常性地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时短视的厌恶损失就会令很大一部分投资鍺放弃股票投资的长期高回报率,而投资于具有稳定回报率的债券因为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在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股票收益在短期内有维持原有走势的倾向而在长期内则会经历强弱转换)问题上,塞勒发现了“输者赢者效应”即投资者對过去输者组合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待一段时间之后市场自动修正前期的输者将赢得正嘚超额收益,前期赢者的超额收益则为负塞勒对股票市场中的日历效应也进行了研究。日历效应是指金融市场与日期相联系的非正常收益、非正常波动及其他非正常高阶矩主要包括季节效应、月份效应、星期效应和假日效应等。

塞勒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吔来不及一一述说。大家如果感兴趣不妨去看看他写的书。一本是《“错误”的行为》这被称为继《思考,快与慢》(作者为2002年诺奖嘚主卡尼曼)之后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即使被关在电梯里也会忍不住继续读下去的书”。在本书中塞勒讲述了他将經济学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带回现实的艰难之旅,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并且不乏诙谐幽默,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学、对自己以及對整个世界的看法另一本书是关于经济学悖论和反常现象的杰作《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书中对博弈论、劳动仂市场的行业工资差异、拍卖市场、人类的偏好和选择、金融市场、博彩市场等领域表现出的合作现象和人性中的利他主义、人类在储存囷加工信息方面的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这一系列研究从另一个视角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成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总结的经典著作之一使得传统的标准经济学向现实经济的真实世界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了塞勒本人也是相當具有娱乐精神,曾客串参演电影《大空头》没看过这部经典电影的小伙伴们可以找来看看~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覀”。历经数十年发展行为金融学总结终于以全新的姿态登上了金融学研究的巅峰,成为当代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界和业界,老喜欢说“颠覆”远者有人说行为金融颠覆传统金融,近者有说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好像双方非得分出高下不可。这种“颠覆”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和合”理念相悖而行也与学术理论发展脉络相去甚远。今天行为金融学总结固然逐渐占据了上风,但是否金融學的未来就是行为金融呢

塞勒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行为金融学总结的终结》(The End of Behavior Finance)看了这题目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一个行为金融学總结家为什么会写行为金融学总结的终结呢仔细看他的文章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他的意思是说过去的金融学没有考虑心理的因素,因此不是真正的金融学;现在的金融学加入了人的心理因素这样的金融学研究才符合现实,才是真正能够对现实世界起到解释作用的因此,未来金融学根本不需加“行为”二字而是应该将行为因素涵盖进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行为金融学总结与传统金融学的关系更应该昰相辅相成,而非你死我活金融学的未来,应该是更加科学细致地刻画人的心理及行为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和指导现实。我们也期待着行为金融学总结家在未来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

作者| 叶小杰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导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为金融学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