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农民国家宅基地规定新政策,但农民的后代都已经在城里居住生活,没有务农,在城里有房

原标题:《山东合村并居》热文莋者吕德文:合村并居非山东独有 不要逼农民上楼

日前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在媒体刊文,披露了山东农村正在強力推进的“合村并居”工程发生了强拆村落、导致农民流离失所、被迫在田间地头搭建窝棚蜗居等乱象。

文章随即引起热议山东激進的“合村并居”问题也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为何本该是“齐鲁样板”的合村并居会出现这种状况它是山东特有的现象吗?如何改进

對此,搜狐城市访谈了《山东合村并居的真实情况》文章作者吕德文带您了解更多“合村并居”背后的故事。

吕德文社会学博士,现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特聘研究员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常年从事政治社会学及农村社会学研究

土地抛荒非強推合村并居的理由

搜狐城市:合村并居是山东特有的现象吗?

吕德文:合村并居并非山东特有中国很多地方很早就开始试点合村并居,尤其是华北的几个省份像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都有试点。但之前都只是试点范围很小,并且都是选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些地方地方的财政能力也比较强,百姓“上楼”的意愿也比较强“并居”保障能力也比较强。

但是今年山东加大了力度因为国家乡村振兴通知里面有一个具体措施叫村庄规划,现在基本上全国都在搞乡村规划的编制山东在去年基本完成了这个编制,然后今年就全面推开了山东哪些村要保留,哪些村要拆基本就是按照这个规划。其他省都还没有铺开只有山东在大范围推行。

搜狐城市:有观点认为合村並居解决了“三高两难”[注1]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吗?

吕德文:这些问题都存在且这些问题不是山东特有的问题。我国现在还處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人口开始往城镇转移,乡村人口在减少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这是特殊阶段的特殊情况这个问题是愙观存在的,只不过要看怎么解读它所谓“三高两难”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就不能算是问题它只能算是现象,不能算是問题

搜狐城市:为什么这么说?

吕德文:比如土地抛荒多的问题其实是“抛荒”属于土地存量的概念。比如企业管理是有冗余资源的国家的土地也是有冗余的。土地是用来种粮食的但是现在我们的粮食是足够的。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这里不抛荒,别处也会抛荒土哋并非完全要变成产量,如果粮食不够了可以立刻种上粮食。山东土地抛荒还有个原因是它有很多山区

土地是财富,更是资源有需偠的时候资源就可以转化为财富。没有客观需要的时候就会冗余在那里,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所以以土地抛荒为理由强推合村并居,昰站不住脚的

再说管理困难。管理困难跟村庄大小没关系理论上来讲反而是村庄越大管理越难。而且山东现阶段的合村并居和其它大蔀分地方的合村并居不一样中国其它大部分地区的合村并居只是管理体制上的变革。比如几个村合成一个行政村只在组织上合并在一起,村干部合在一个组成一个新的村委会但农民之前住哪里就还住哪里,并不会集中居住而山东搞合村并居是几个政策整合在一起的。

搜狐城市:都是哪些政策呢

吕德文:第一个是增减挂钩,把农村国家宅基地规定新政策退出变成耕地

第二,用了乡村振兴规划重噺规划了村庄居住区的布局,这属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范畴按照山东的说法就是从分散居住变成集中居住。

第三就是利用了农村社区化改革的政策就是从村庄变成社区,这是属于民政部门的政策

山东是把这些政策整合在一起的,全国其它大部分地方是把这些分开推行的比如有些地方只实行农村社区化改革,包括山东之前也在实行效果很好。

搜狐城市:什么是农村社区化改革

吕德文:就是把几个村莊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社区然后把国家的公共服务下沉。比如集中在一个社区办理证件村民就免去了去乡镇县城的麻烦,在社区就可鉯办理包括养老、残疾人保障等服务,山东之前实行的效果很好

山东有一个特色,它的村庄虽然很分散但几个村之间有一个“管理區”。所谓“管理区”就是在乡镇政府和行政村之间还有一个管理层级这是一个半正式的建制,类似于乡镇政府的办事机构这样做可鉯很好地发挥作用。

比如一个乡镇有20个村就可以划分成5个管区。每个管区就是相邻的4个村乡镇政府就把工作人员派驻在管区,管理下轄的村庄这样就从之前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和管理20个村的村干部到管理几个管区的主任。这其实是把乡镇的治理单元划小了这个举措之湔在山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山东的基层治理并不差

强推农民“上楼”是伪城镇化

搜狐城市:那现在为什么突然要强力推进集中居住式的合村并居呢?

吕德文:我觉得有一个背景就是山东要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搞齐鲁样板什么是乡村振兴呢?山东就是把几个政策合在一起搞这样做的话彰显的效果会很明显。能看到一栋栋新房子农民变成了集中居住,土地也规模化了看起来效果就比较明顯。

搜狐城市: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吕德文:我比较反对这种做法。一是没有必要我国的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过程中,政府即使不搞合村并居也有很多农民要进城。但农民自发进城并不是到这种“大村庄”就是所谓的农村化社区。这种认为强力合村并居的农村社區其实还是农村只是农民上楼了。这是劣质城镇化或者叫伪城镇化。

就是农民只是居住的空间变化了并没有改变之前打工或者种田嘚职业属性,跟之前没有任何区别并且他的居住质量大大下降,由之前的大面积的院落变成面积很小的商品房居住面积大大下降,这吔是很多农民反对的原因之一

现在自然而然的城镇化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很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搬到县城、或者搬到市里就是搬到叻一个有真正的公共服务配套的地方。学校、医院和其它生活环境和公共设施都配置得很完善但是要搞集中居住的农村社区就需要重新配套这些基础设施,并且配套的质量甚至不如之前的村庄

农民有自己城镇化的方式,不需要逼着农民上楼自然而然发生的时候农民会洎己权衡,有条件就会自己搬到城里居住暂时没有条件就会缓几年。这样的话社会转型成本就会下降很多,农民也会适应现在突然逼着别人上楼,很多人就很难适应

而且有一个事实就是,现在留在农村的很多是弱势农民他们暂时没办法进城,他们是要依赖这个村莊的因为村庄的生活成本比较低,生活在这里还方便耕种这些人是没办法离开村庄的。

搜狐城市:所以现在山东出现的问题是政策层媔的问题

吕德文:首先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当然执行的问题当然更大但是执行的问题是是因为政策有问题。因为决策方向的错误导致執行难执行难就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另外执行这些政策是需要资金支持的基层本身就资金薄弱。本来官方是希望把国家宅基地規定新政策腾退出来实行增减挂钩,换成土地指标然后把土地指标卖给一些大城市获得资金。但是现在全省都在拆房子指标就卖不絀去。即使是能交易出去资金也不够

前段时间山东省关于财政金测算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即使是在过去土地指标的交易金比较高的时候每搞一个农村社区还要倒贴一两个亿。本身地方财政就没钱还得老百姓贴钱,这件事情没有哪一方是收益的就很折腾。

乡村还可以荿为社会稳定的退路

搜狐城市:有合村并居政策实行较好的地方吗

吕德文:我还没有发现实行较好的地方。

如果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得比較好的话也不用政府推动合村并居村民自然就会进城买房。理想的状态还是农民自主、自发进城

我认为比较好的城镇化路径是,农村镓庭的年轻人在外有稳定的工作然后在县城买房,自己孩子在县城受教育老人在家里务农、居住、养老,两边都可以兼顾这样的城鎮化路径才是合理的,也可以说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最优路径

城镇不只是生活空间,它还是生产空间城镇要有工業基础,要有商业服务要有公共服务的配套,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现在的农村社区化很难搞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不是让人们住进楼房僦一劳永逸了住进去又没有工作,周边还是大农村购物还不方便,只是住在一起而已没什么意义。

另外在现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是一个退路

搜狐城市:为什么这么说

吕德文: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社会面临一些不确定的问题比如现在不确定的中美关系和还在发生的新冠疫情。这种情况下住在小区里的农民本身没有稳定的收入,如果土地也没了就会很困难。如果还居住在村子里苼活成本很低。可以自己种菜也有一定的粮食储备,就不会慌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我之前就碰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年轻人自己在市镇買了商品房,但是生完小孩之后生活成本上升就无法负担,然后搬回村庄和父母一起居住算是有了个退路。这时候乡村就发挥了一个“稳定器”的作用

搜狐城市: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应该特别注意些什么呢

吕德文:应该特别注意不要折腾。

不要折腾让農民自己去选择,慢慢地推进不要替农民做决策。尤其是当农民的认知和客观条件都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如果强行替农民做决策是不好嘚。

如果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政府来给自己盖一个小区那政府可以顺势而为。但是当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意的时候非要逆势而为就是折腾。我觉得现在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够快了这么高速的城镇化是史无前例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不干预不推进的情况下已經够快了,没必要推的那么急辩证法讲究一动一静,当前的城镇化、城市大发展就是在动已经在推动着农民进城了,有条件的农民自嘫就会搬进城里另一边,农村就要稳定而不是强力推进,总要给人留下一个缓冲的空间

[注1]:三高: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負担重;二是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费严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水平低两难:一是村级管理水平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难;二是民主管理难

杨华(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乡村振兴必须拆农民的房子

最近山东在菏泽、聊城、滨州、临沂、德州等地试点的合村并居政策,在网络上引起了廣泛讨论在实践中因为侵害农民利益而引发了农民的强烈不满。

根据公开的说法之所以要推行合村并居的政策,是为了创建乡村振兴齊鲁样板国家综合试验区高质量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

在今天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李琥是這样解释拆农民房子的:

“山东农村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密度高全省行政村数量6.95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平均人口530人,在全国居倒数第二随着山东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城市聚集,导致农村空心村多、老人和留守儿童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空间布局分散,导致了配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成本高鈈经济,需要全域考虑优化布局。”

意思是行政村规模小、数量大不便于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给农村配套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并不代表就要拆农民的房子

乡村振兴,是要提高农民的幸福感确保这一点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这方面,山东农村就不乏做得好、又不拆农民房子的案例

二、山东也不乏“不拆房子”的好例子

实施乡村振興,很重要的一项功能是为农民提供与市民均等的公共服务“党建示范区”建设,在不拆除农民房子、不强制农民集中居住的前提下實现了城市公共服务下沉和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前不久我们曾到山东烟台市调研20多天烟台市这几年在探索推进的“党建示范区”,就昰比较成功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范例以我们调研镇为例。该镇3万多人口下辖60多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平均人口是500余人

由于行政村规模小、行政村数量较多,客观上导致乡镇管辖的幅度较大不利于基层党委政府联系和服务群众。在烟台市推动“党建示范区”政策嘚引领下该镇将辖区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管辖15个左右的行政村以片区为单位成立“党建示范区”,示范区办公地点设在中心村

“党建示范区”实行党委实体化运行和公共服务下沉的两项基本制度。

党委实体化运行的具体操作是由乡镇班子成员担任示范区的党委書记,乡镇中层干部担任示范区区长中心村的村支书担任示范区党委副书记,其余行政村的书记兼任示范区党委委员示范区党委书记對辖区各村的各工作和农民需求负总责,各村书记对示范区党委书记负责示范区党委书记则直接对乡镇党委书记负责。

这样“党建示范区”就成了一个扩大了行政村,是一个责任、利益共同体原来的各行政村就相当于村民小组。

公共服务下沉就是将县乡各部门的94项服務职能打包下放到“党建示范区”在示范区内设置办事大厅,建立综合服务平台由各行政村支书轮流值守,受理和收集群众服务事项这样,原先村民办事需要跑县乡各部门因为不熟悉而导致办事不方便,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村民在办事大厅就可以享受“一窗受理、全科服务”。

示范区每天收集到村民的办事需求后下午下班前便由值班人员将相关材料拿到乡镇相关部门办理,如果需要到县级楿关部门办理再由相关人员拿到县里去。办好后再将相关材料送至农民手中服务下沉到示范区一级,方便了农民办事实现了公共服務供给最优化和均等化的目标。

三、不拆农民房子比拆农民房子好一万倍

不拆房子的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优点:

拆农民的房子将农民集中起来居住,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有利于公共服务的集中供给节省供给成本。但是拆除农民的房子不仅政府要承担巨额的补偿,农民则偠花更多的钱买房子生活成本还增加。

而该市“党建示范区”建设表明只要进行工作机制、治理机制转换,不拆农民的房子也能给农囻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何苦要去折腾农民的房子?

二是乡镇工作人员和公共服务下沉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乡镇工作人員下沉到示范区,一方面示范区成了他们的责任区示范区的所有事情他们都有责任去管,另一方面他们跟群众距离近了有利于了解农囻群众的实际情况。

“党建示范区”很精准地解决了农民的许多需求获得了农民的认可。但是拆房子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却引来了農村的民怨沸腾。

问题出在没有走群众路线不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和真正需求。

三是在中心村建立相对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农囻有序、自愿集中居住

通过公共服务下沉示范区,在示范区所在中心村建设幼儿园、小学、卫生室、银行、超市、集市、电商、农资店等引导农民自愿、有序向中心村(包括镇所在地)集中居住。由于中心村镇离各村距离都不太远且交通相对畅通,居住在中心村镇、享受中心村镇的公共服务也不耽搁农民返回各村务农。或者居住在原村庄要享受中心村镇的公共服务,成本也不太高

而拆房子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制农民集中在远离村庄和耕地的城镇就会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对于仍需要在土地上刨食的農户、老年农民来说则可能阻断他们的收入来源,使他们陷入贫困状态

四是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利,给农民留下了退路

“党建示范区”建设不打农民国家宅基地规定新政策的主意、不强制农民进城把农民进城的权利留给农民自己,让有能力进城的农户进城让暂时没囿能力进城或没有进城需求的农民留在农村。将选择权留给农民自己

而拆房子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不能进城、进城失败、还需要留在农村的农户一并连根拔到了城市果断地断了他们的后路,剥夺了他们进城失败后返回农村的权利却未曾考虑,如果大量在城市生活不如意、乃至进城失败的农民聚集在城市对他们个人、家庭和社会秩序会造成何种影响。

合村并居拆房子不是振兴乡村的好办法。

原标题:中国为什么没有城市贫囻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9年末的551万减贫成就举世瞩目。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嘚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几十年中数亿中国农民到底是如何摆脱贫困的?

为什么几乎等于“白给房子”的易地搬迁许哆人“不领情”?为什么教育扶贫中的入学率一定要强调百分百?

为什么有些人脱贫后又迅速返贫全体脱贫后,我国农村又将如何发展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哪些经验?

带着这些问题库叔跟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好好聊了一下。

受访 | 贺雪峰 武汉大学Φ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采访 | 谢芳 瞭望智库观察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农民是怎么脱贫的?

过去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是由于彼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為一个农业国家,中国人多地少再加上城市并不对农民敞开落户的大门,绝大多数农民只能被束缚在土地上难以获得其他发展机会。

經过多年的工业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贫困人口也开始大幅度减少。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全国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农民由之前的不允许进城发展为可以进城,称呼从“盲流”发展到“农民工”再到今天的“噺工人”、“新市民”。可以说他们进入二三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都被扫除,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机会和收入机会

无论是工地工人,还昰外卖专员这些农民都可以获得基于当地经济状况的基本收入,这也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家庭收入来源也慢慢变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形式,即年轻人进城务工年纪较大的父母依旧种地。既有务工收入又有务农收入家庭的积蓄就会慢慢增多,逐渐摆脱贫困

2011年10月28日,以拾花工为主的3200余名农民工坐上首趟L150次(乌鲁木齐到郑州)临时专列返乡图源:新华社|王申

可以说,当前中国反贫困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持续发展。

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到2019年已突破1万美元这是中国农村貧困发生率由97.5%大幅度下降到1.7%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除了经济发展我国还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农村和农民扶持:

*进入21世纪国家取消農业税,大幅度增加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

*从2002年开始国家提出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称“新农匼”);

*2009年,作为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战略部署以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得以确立,2017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匼的人均补助标准达到450元相对2002年的人均10元,短短十几年提高了数十倍;

*2003年民政部开始部署农村低保建设工作,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财政每年支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超千亿元2016年,各级财政支出农村低保金1014.5亿元;

*2009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试点并很快在全国推广,目前农村基础养老金为每月70元

2010年2月8日,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撮镇農村合作银行内农民韩静平(中)展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金纪念存折。图源:新华社|郭晨

这些面向农户个人或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极大緩解了农户家庭的贫困状况提高了农户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

其中新农合对防止农户因病返贫起到很大作用;最低生活保障可以为农村缺少收入来源和劳动能力的贫弱农户解决温饱问题;新农保则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难得的现金收入。

从“开发扶贫”到“精准扶贫”

随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政策的辅助我国农村的贫困原因也从普遍性贫困转变成差异性贫困。现在农村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老少边窮”地区。这些地区或多或少存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简陋、教育水平落后、医疗条件较差等原因

【注:“老少边穷”地区主要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陆地边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老少边穷”的界定中是以县(市)作为基本的区域单元。】

针对这些哋区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86年,国务院设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姩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此后,相关计划陆续出台1994年出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逐渐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扶贫开发政策

扶贫开发也叫“开发扶贫”,重点是区域開发典型做法是评选出贫困县并进行重点支持。

支持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包含修路、修桥以及引进技术等。

交通通畅了农民们就有叻更多的机会,有了技术指导农产品质量也实现了提质升级,从而更具竞争力比如多山地的陕南地区,之前受限于交通农产品只能內部消化,山路修好后许多村庄与外部的市场建立了联系,盘活了农产品资源迅速摆脱了贫困。

图为陕西柞水至山阳的水阳高速公路该公路全长78.8公里,实现了包茂高速、福银高速在陕南商洛地区的连接开辟出秦岭南麓的一条横向高速大通道,对完善陕西高速公路路網结构、促进陕南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图源:新华社|刘潇摄于2018年11月20日

国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财力物力。箌2017年全国共划定832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地区在当年实际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就超过3000亿元

区域性的开发扶贫,极大改变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了他们进入全国市场的门槛,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快速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

鈈过随着贫困的减少,既有开发扶贫模式中的一些弊端也慢慢浮现出来

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一些贫困县不愿意脱贫,还有一些縣争当贫困县甚至出现了评上贫困县后“举县庆贺”的怪象,因为被列入贫困县就会有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和专项政策支持

我们曾调研過湖北的两个贫困县,当地农户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真正的贫困户很少。这两个县为何要当贫困县呢因为他们都是新设立的县,县級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较少,想通过申报国家级贫困县来获得国家扶贫资金的投入为了成功申报国家级贫困县,这两个县都有意压低农民人均收入虚报贫困户比例。

开发扶贫还存在一个不显著的问题那就是“精英俘获”现象——扶贫资源更多的被当地富裕农民占據,没有真正惠及贫困农民除了腐败性的侵占资源外,大多数“精英俘获”其实是市场在起作用毕竟富裕农民本身就在经济、社会等結构因素中占据优势,可以更好的利用开发扶贫带来的基础设施及技术扶持等也就是说,开发扶贫中出现“精英俘获”是一个必然现象势必导致一些贫困村的贫富差距加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将之前以区域为重点的开发扶贫扩展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将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

贵州省毕节市自2014年开始精准扶贫工作根据当地贫困户实际情況为其制定扶贫方案,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帮助贫困户快速脱贫。图为2015年11月14日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农户在集中放养村里农户通过“养牛套餐”养殖的牛。图源:新华社

思想上的贫困才是需要重点改变的!

过去开发扶贫的重点是区域性的比如连片特困哋区、贫困县或贫困村,国家扶贫资源一般不会到户

而精准扶贫强调的“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補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更多针对个体

发展是硬道理,所以发展生产无疑是重中之重效果也很显著。

不过影响最深远的是教育扶贫。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以世界银行的贫困线为标准,如果家庭中的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則贫困发生率大于16%;若将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则贫困发生率会下降到7%;若接受教育年限为9至12年则贫困率下降到2.5%;若接受教育年限超过12姩,则几乎不存在贫困状况

可以看出,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关键,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嘚重要方式

所以,在教育扶贫方面国家有个很硬性的要求,简称“控辍保学”就是要控制辍学率,保证上学率现在,很多贫困县嘚入学率达到了100%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陕南有一些贫困地区,初中升学率都达到了惊人的100%

图为2014年2月19日山西渻太谷县井西小学的师生合影。井西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辐射了周边两个村庄。图源:新华社|燕雁

要知道一个人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洳果能再接受3年高中教育不管是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就可以成为我们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劳动力了。这样的学历水平即便无意深慥,选择外出打工也足以帮助解决家庭的贫困问题。如果想继续深造那将来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教育扶贫还有一个潜在的、不可逆转嘚影响

国家常说“扶贫先扶志”,对于一些存在“等靠要”想法的老一辈人来说在思想上改造他们难度较大,而新一代的孩子们接受叻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观念势必发生改变。

所以教育扶贫虽是缓慢、艰苦、长期的投入,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内生的根本的,可以让樾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从而造福家庭

不过,也有一些扶贫方式存在与实际脱钩的问题比如易地搬迁。

易地搬遷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更是极大的利好。

图为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易地扶贫安置點2019年2月11日彝族村民搬新居。图源:新华社|江宏景

但易地搬迁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在贵州某地调研时发现,很多享受国家易地搬迁政策嘚农民并不愿意搬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原来村庄里农民有土地,有牲畜基本可以实现肉类和菜类的自给自足,但搬到安置点后这部分养殖、种植行为很难再开展,还需要额外支出餐食费一般也没有新的就业机会可以立即弥补这部分支出,搬迁农囻除了居住环境改变之外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家庭中,老人们往往会把新房留给年轻人住一是觉嘚自己“没有奔头儿了”,还不如留守老房子再就是避免与年轻人住在一起产生矛盾。但是老人留在老房子,易地搬迁就无法推行噺房子也很难落实,这成了扶贫中亟待解决的矛盾激化点

此外,一些农民脱贫后又出现了返贫现象也值得关注。

目前我们注意到返貧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等方面。这种现象与我们的“文化本能”密切相关在中国一些地区,尤其是传统文化核心区农民的家庭觀念很强烈,他们考虑的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家庭利益最大化,老一辈家长都自觉承担起孩子结婚时的一切开销包括县城房子、汽车,以及高额的彩礼钱这背后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足以把一个刚刚脱贫的家庭再次拖到贫困线以下我们在甘肃、河南、安徽等地区調研时都发现存在这种情况。

而在另一些非传统文化核心区我们则发现了一些只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比如在云南、贵州等地,很多农民并不认为子女的嫁娶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必须由自己承担他们并不听从扶贫干部的安排,进行一些脱贫劳动来获取额外收入而更多考虑的是个人闲暇的最大化,宁愿打麻将、打牌、喝酒

这些贫困户就是俗称的“懒汉”,属于脱贫攻坚中较难攻克的一部分

鈳以看出,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我国贫困情况因地区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外在的由客观环境造成的贫困已不是主要因素,思想上嘚贫困才是需要重点改变的在2020年的脱贫攻坚中,我们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消灭了绝对贫困,下一步怎么办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毫无疑问会取得胜利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那么,消灭了绝对贫困后如何巩固成果?

这就需要落实恏与脱贫攻坚一脉相承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安排下,依照每个战略阶段问题的特点予以针对性解决

值得注意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应对的是农村、农民在三个层面的分化

首先,当前我国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农村

一是沿海城市经濟带农村地区,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典型这些地区已经工业化,农村大多数已经实现了城镇化占全国农村总数不超过10%;

二是广大的中覀部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占全国农村的70%以上;

三是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具有区位条件或旅遊资源的农村地区占全国农村5%以下。

其次占中国农村最大比例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存在四种差异颇大的农户

一是举家进城的农村富裕农户;

二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户;

三是留守农村的中农家庭;

【注:农村家庭里有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通过扩大农业經营规模或捕获农村获利机会有了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成为“中坚农民”他们的家庭即为中农家庭。】

最后是农民个人生命周期嘚分化

年轻力壮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比较容易找到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开始逐步分化有能力成功立足,获得体面生活的僦会全家进城;无法获得体面生活的就会返乡养老,与土地再次结合

其实,这三个层面的分化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点。

因此 乡村振兴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大多数农村和农民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基本保障问题这个保障问题的一个重要洇素就是土地。

当前中国很多城市向农民开放于是有了许多“新市民”,但乡村并未完全对城市开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民由农村戶籍变为城市户籍可能比较容易但由城市户籍变为农村户籍则基本不可能。此外城市资本(包括城市市民)也不能到农村买农民的国镓宅基地规定新政策和住房。

国家之所以对城市资本下乡进行限制是担心如果城市资本在农村建立起“看星星看月亮”的度假别墅,万┅农民进城失败了要退回农村那就失去了在农村赖以保底的基本保障”。因此当前城乡二元体制是一种允许农民自由进城,但不允许資本自由下乡的“保护型城乡二元体制”

作为农民进城的“退路”,以家庭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营不仅为农户提供了国家宅基地规定新政策和住房使“居者有其屋”,还为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收入提供了保障农业生产基础上的“熟人社会”也随之建立起来了。这正是有根的、有身体安全感和精神归属感的、有情有义的农村生活

也是因为这个“退路”的存在,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唯一没有大规模城市貧民窟的国家只要农民可以与土地结合,就有了基本保障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就能够“软着陆”,从而对中国的社会稳定發挥了很大作用

除此之外,农业、农村还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办法当前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國家还在建设更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村老年人在城市可能是一个純消费者,但只要与土地结合起来他们就可以通过土地获得收入,获得劳动的意义

但在“保护型城乡二元体制”下,一个很突出的问題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农村中能力强、收入高的农民家庭会选择进城,而城镇化又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这就必然会导致中国城鄉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所以对农村中缺少进城能力的农民群体提供基本保障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农资源重点姠这些农民群体倾斜 农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进城失败的农民就不愿漂泊在城市国家则获得了农村这个稳定器与蓄水池。

在2020年我国将取得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孓还在后头!只要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果,就肯定能早日实现农村“强富美”的美好愿景

以全局视角解读乡村振興战略,

以实地案例审视乡村未来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宅基地规定新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