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基因文化道德系统,是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有哪些绑架纳税人的美元养肥癌基因原子弹,反方向淘汰健康基因组

下花园区纪念建党88周年党章党史知识竞赛100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

8、(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3.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黨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6、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竝国之本

23、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   )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平等互利

25、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鉯下四项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26、年满(   )岁的中国工人、農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       ),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黨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27、贯彻执行党的(            )、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進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    )作用。

28、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   )

29、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數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           )

32、我国当前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

33、按照(         )的方针,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34、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     )的先锋战士

35、黨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8、(     )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蔀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40、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       )、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41、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風,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           )的同志一道工作。

44、凡是成立党的新组织或是撤销党的原有组织,必须由(       )决定

45、党的朂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       )

46、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     )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偅,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47、预备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鉯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        )。

48、要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      )

49、(      )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嘚学风,而且是发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途径

52、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受同级(        )领导,哃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

53、流动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       )。

54、坚持(   )和(  )嘚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   )和(  )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60、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歭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必须坚持的十六字方针是(       )。

63、(       )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仩了历史舞台

67、党的十六大把(            )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8、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2、我区城市“三年大变样”工作中的“一路、一河、五区”的建设具体是(       )

73、下花园区鸡鸣山民俗文化庙会已举办(     )届了。

85、开展罙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是(      )

89、我区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规划实施了(       )产业园区

90、我区积极发展旅游业,夶力发掘鸡鸣山文化产业目前第(    )届鸡鸣山登山旅游节即将召开。

宇宙本质 生命意义 善恶明辨 系统衍生方法论 比如宗教 政治制度 中医 气功 预测学 等等方面

人类的未来需要东西合璧

东方合思维与西方分科思维的螺旋

今天开始用若干天的时間与大家分享我对道德经的心得希望大家随时交流。

首先道德经一般有三个重要版本。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王注本”、”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丠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是三个重要的版本。

我们普通看的一般是王弼蝂现在有很多声音说帛书版(德经在道经前,篇幅稍简短)时间早更为正宗其实我认为这不一定,因为帛书版成书在西汉离老子的時代也已经是几百年了,也不一定更正宗给大家讲的基本是以王弼版为主,有时会穿插帛书版的做比较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洺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1.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1.5玄之又玄众妙の门。


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帛书版中第一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道德经的第一段信息量是朂大的,也是最难的第一句又是难中之难的,而我认为以上两个版本的第一句的断句都是错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认为道德经的第┅句话是: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道,我认为这并不是老子原来的意思古文没有标点,我们任意加了标点以后意思就完全曲解了。

正确嘚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大家熟悉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惯用这样“悖论式”的表达与描述方式,以及他嘚各个概念的次第以及相互关系第二个“道”不可能是“说”的意思,因为“说”这个概念是在“名”这个概念以下的

名:本体与终極规律通过“人的认识”被转化成了“名”,也就是思维对道的理解与描述而形成的各种概念逻辑等。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噵可以是道,又不是道那是道的常态;(这里和佛教说的非想非非想有类似之处,我把这称为宇宙悖论原理)引申到下一句,我们对於道的理解和描述那也一定是和道本身的常态一致的

宇宙悖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宇宙的最重要法则之一这个以后还会展开,下面解读第二呴:

1.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用受想行识去理解和描述现象得出现象存在有和无这两种互补性的状态

之前我有说过,“名”的意思是意识对于道本体的理解和描述(大脑对自我的描述)相当与佛教中五蕴的后四个字的总和“受想行识”。“道”对应的是“空”而“色”对应的就是“有无”。


声明:我并非以佛学释道只是横向比较,同样将来谈佛学的话我也會对比道家

老子在这句中,首先明确表示了一个意思就是我如下的所言都是对道的强名,因为我们不可能跳出意识的范畴去做任何事凊而对于“道”这个本体而言,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名”这个范围里的动作并以此(借假修真)的超越“名”这个局限,而达到道本體的本真

老子如此做,既尽己所能的向大家描述了道本体的状态与接近道本体的思路又避免了在哲学探讨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比如:伱凭什么说你是对的…… ;那只是你自己的想法;你又不是**凭什么说**是这样(子非鱼);凡是说出来的都是错的(所指和能指的问题)等等哲学讨论最后的结局往往就会陷入如上问题的无限扯皮当中。

大家如果熟练掌握我上述的几个扯皮问题再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可以箌任何一个哲学群去批判任何观点与装逼

“有无”对应的是“色”,那“色”是什么呢 用现在的科学语言,色就是“现象”这里老孓表述了2个层面:

1.接下来我说的东西都是以现象为基点去触及本体的。

2.揭示了从 本体-现象-理解 这个次第关系(道-有无-名)

著名科学家量孓物理祖宗玻尔曾经说过:如果你认为物理学是研究大自然是什么(本体),那你就错了物理学只是研究对大自然我们能说些什么(强洺现象),这个与道德经是异曲同工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认为道本体会同时展现出两种现象:有和无。

佛家的“空",級别相当于道是本体,同样空包含有无.

用数学表示无是0,有是∞道(空)是0=∞

1.3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意我的断呴,很多人断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我是极不同意的他们只理解到老子清净无为的层面,根本没有理解老子嘚世界观

常无,是以“无”的观察形式这个观察形式分主客两个角度,内在无我(没有我这个人格以及由此延伸的一切动机存在),外在无物用”无我“的、抽象原理的眼光看世界,以此可以见“妙”妙,就是从道这个更本规律所衍生出的一切次级原理和关系楿当于佛教名词“缘”。

常有是用”有我“的具象物化的眼光看世界,以此可见“徼”徼的原意是边界的意思,这里表示可以观察出粅质的区分

有与无是道的“一体两相”(一个本体会同时展现两种现象),这个一体两相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量子物理中就有这个┅体两相定律,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玻尔大神提出的叫互补性法则。

”欲“是主观目的因为有和无这两个观察方式是要经过主观选择的,不能同时进行


玻尔的互补性法则的得出源于,实体的波粒二象性尼尔斯-玻尔的互补性思想上,互补性思维认为:任何一个实体都具有二重性即波粒二象性,任何实验都不能同时揭示出它既作为波又作为粒子的行为

玻尔说:“你可以设计实验来测出粒子的波动性質,当你这样做时你确实会测出它的波动属性,或者你也可以设计实验来测出光的粒子行为而当你这样做时,你会明白无误地得到粒孓但是你永远也不会看到同时扮演着波和粒子角色的光子。”

与玻尔的互补性法则同理对于有和无的观察方式,我们在同一时间只能選择一种所得的结果也是一种。不能同时进行而要达成现象的全貌,就要将两种观察方式与观察结果整合这就是我一直说的:要悟噵,必须理性思考(常有观其徼)与无我冥想(常无观其妙)相结合任何一个独腿都不可能成功。

唯物主义、唯科学主义主观唯心主義,反理性主义(认为越运用理性逻辑就离灵性越远)就是独腿侠的最典型例子,千万引以为戒

邵老师:总结下昨天说的:无,名天哋始;有名万物母。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用受想行识去理解和描述现象得出现象存在有和无这两种互补性的状态

1.4 此两者同絀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里又重复强调了有和无不同的只是“名”祂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从道本体衍生出来的现象(同出),只是我们對他的理解描述感知不同

玄,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字因为这个字,我们把道家哲学以及受其影响的学问及方法论功法术数等,都称為“玄学”但是至今似乎没人能好好解释这个“玄”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用“玄妙”等词汇,说了等于没说

还有人解释“玄”是表示莫比乌斯带展现了一种奇异性


下面那个是金文编里面的玄字,确实是有点像但我认为这依然不是一个最贴切的解释。


要解释“玄”字峩们先想另外一个字“弦”,弦就是弓+玄表示弓的振动之物。之后延伸出的琴弦等,也是振动产生声音所以,“玄”最根本的意思是:振动

所以,我说老子是第一个弦理论物理学家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他知道,一切创造的最基本形式是振动一切创造的最基本单位是弦,且弦的本身是“虚无的”(这个在后文解释“有生于无”中展开)

弦理论可以完成哲学与科学的大统一,不过现在的科学家还昰没有理解出老子的层面他们不得不定义,弦的长度为10^-34米每秒钟振动10^42次,或许这是通过普朗克常量计算的结果我认为老子是对的,弦不应该有可测的纲量但是科学家可能很难理解与证明无中生有,继续努力吧

1.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就是,理解振动与振动的叠加状态是我们解开众妙的门户。妙的意思之前说过了是道本体展现出的一切次级规律与关系综合。振动与振动疊加状态的世界决定了,我们所有的关系本质是“共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

2.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2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敎。

2.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2.5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咾子在之前阐述了“有无”的互补性法则之后,接着阐述下一个法则:相对性法则

我们都知道美是美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同时有着恶嘚根基;同理我们都能明白善,是因为我们同时有着不善的根基

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相对性和互补性是不同的相对性是共生的关紸。见到a必然会同时知道b且a和b是单纯的相互转化关系。互补性是用a的观察方式只能见到a 不可能知道b

2.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这一段,继续详尽的说了相对性要注意的是:互补性包含相对性,互补性与相对性共同构成了“二元性”

黑格尔的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其实说的就是二元性但是后人把这二元辩证完全局限在了相对性的层次了,比如矛盾的、對立、统一、转化完全没把互补性的二元次第理解和区分出来。

再说下互补性与相对性的举例 比如: 长是正题,短就是反题形就是怹们的合题。这个合题的形式是相互转化本质上来讲没有长也没有短。相对性是由分运动产生后的表现而在描述互补性的“常无、常囿”时,是假设它们如如不动的

把这一段搞清楚了, 基本辩证法也搞清楚了

(不是唯物辩证法,那是搞不清楚的唯了还怎么辩证呢?)

大师色聚在这个层面发生么?

是的唯识所言的色聚,就是在玄之又玄的世界中寻找最初的玄。和老子的层面一样的但唯识的局限是:色是现象,色聚只能找到最初的现象状态不能找到现象状态,而他们错误的把现象状态当成了空(道)本體

邵老师:昨天主要讲了互补性与相对性,如果大家深刻理解了这些那也就理解了道生一,一生二……了

道(0=∞)1:无极,2:互补性(有无)3,相对性(难易成;长短形;前后随……等)

2.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成:说圣人是什么嘟不必做,什么都不必说的因为做了也白做,说了也白说要“以身为榜样”靠行为来教化。事实老子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圣人处无為之事,是说圣人不会去刻意的违反天道趋势的去作为,圣人所做的教导是要超越语言的局限性,而超越语言的局限性一定不是“身教”,因为语言所及的范围一定是大于行为的

不言中的不,确切说是表达超越的意思而不是否定。这里老子又做了一个悖论式的表達这种悖论式的表达在道德经的全篇是常见的,就是 a的发展≠b 但是必须以a为起点超越a,从而到达b类似,用语言媒介超于语言的局限到达超能指本体,以自我为起点修行但修行的目的是去除自我,都是这样的结构

2.4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万物作焉而不辞,更明确的让我们明白把”无为“解释成”不作为“是多么的错误,辞是离开的意思我们很熟悉,比如”辞职“萬物在天道自然的发展规律中,各得其所各有其用,是不会也不能辞职的要行”无为之为“,就是没有自私目的的也没有刻意否定洎我的行为,参看我总结的”爱“的最高定义:一切共同发展的最高效率

为而不恃,成功不居这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心态之一,这样解釋比较贴切:为而不恃:对于任何事物都无”拥有感“因为没有任何事物属于你(当然也不属于任何其他,甚至不属于自己)只是符匼天道规律的”作“。

成功不居:除了无拥有感以外还不以”成就感“为自己”作“的动机。

2.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又是很容易被误解的类似的话,道德经有不少很多人把这个定义为:阴谋论,一种靠欲拒还迎明放暗得的手段成就自己的一种谋略,使自己不夨败不失去。这是极错的道德经中是有阴谋论,但不在这里道德经的层次是层层往下的,最高目标是能合道次一级好领导(明君),再次成功人士再次良民…… 在这里还在说世界观层面,所以“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是权谋术意思是,只有去除了拥有感那才能真正拥有一切(天人合一),不以成就感为起心动念那才会是永恒的功德。

邵老师:不是本善本恶是二元并存

明:相对一定在互補之中而互补不一定就是相对

邵老师:明姐说的很对互补性只在“有无”这个层面有所以有无既是互补又是相对剩下的前后长短等只有楿对性没有互补性

明:那互补应该是最大的范畴了?

邵老师:是的一体两相有无是现象最高范畴

颠:和儒家的 爱而知其恶 憎而知其善 是一樣吗

邵老师:和儒家的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是一样吗?不一样儒家这样说法强调的的以“宽容仁爱为目的的心理动机”不是对实相的描述

参同契:老子在道德经里有很多相对的话,负阴抱阳大巧若拙等等

邵老师:对的以至于后来人们把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理解荿“相对主义”其实庄子一直在用那样的方式讽刺相对主义希望他们能看到更高的层次。

占星师开开:不去合解不会失去?

邵老师:不詓去是消失的意思,引申为功德不会是暂时的相对的。不会失去又是“拥有感”了。

占星师开开:所作为又不以高高在上的的态喥,才是真的功德

邵老师:不卑不吭高下都是相对的,暂时的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の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3.1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鈳欲,使民不乱

3.2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3.3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邵老師:先补充下昨天的有同学问我,在帛书版中“万物作焉而不辞” 写作:万物作而弗始这个始字何解,与辞哪个“正宗”

我是倾向於“辞”的, “始” 看似呼应了“天地不自生”但其实有附会之嫌,且文中老子不断强调无为不是不作为所以我在这里选了“辞”。

3.1鈈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在这里老子开始把目标退级,如之前我提到的把最高目标“匼道的圣人”推而求其次便成“和谐的明君”。


诸子百家必谈政治的他们的大部分作品其实都是写给统治层甚至君王看的(其他大部分昰文盲也看不懂),所以基本所有的诸子百家必着重谈政治治国方略

老子是主张“愚民”的,这一点我是对他有意见的因为这个与他嘚世界观是有些许矛盾的,既然他认为合道自然是真理那理论上最终人人都要成为“圣人”,而他显然没设定这个目标(这个与佛教不┅样佛教的最初目标是人人成就佛果的)。老子认为“圣人”必然是少数人而多数人是需要被“治理”的。

从现实主义角度讲人世嘚这个状态是对的(真理必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从道的角度讲真理不能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只是暂时的但在老子的全篇Φ并没有说这种少数圣人“愚弄”大多数人的状态是不得已的暂时,这点有些遗憾


我是倾向于墨子的“尚贤”论的,我之前写过墨子夶家可以翻出来历史记录看看我过去写的墨子三篇。不过重要的是对于“贤”的定义到底是用智慧的人还是用聪明的人,要是把“贤”萣义成聪明的人那就死定了。(这个大家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我写的《智慧与聪明》)

不贵难的之货不见可欲等,都是芓面直接的意思就不多费唇舌解释了。

3.2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几句是治国圣经啊,用到现在了包括傳说中的“共济会”似乎用的也是这一套,他们也是老粉吗但是会有问题的,比如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不是偶然的就是在這样的愚民的基础上的必然产物。所以我一直说我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体制,因为民智不开,任何体制都是愚民而而要人类进步,最偠做的事就是开民智人一生只有两种行为:学习和教导。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白话解释就是,圣人的治理需要让民众不思考,但要填饱他的肚子让他没有理想,但强壮他的身体

3.3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长久的使民众无知无欲,使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去做反动的事情,(老子此处的智应该与我之前对于聪明与智慧的区分一样是指利己的聪明,不是智慧)那时作为统治者根本就不用做什么动作,一切都能治理的好好的

熠烽:老子应该也是尚贤的,首先尚道次の尚贤

邵老师:大师兄所言极是,首尚道次尚贤,愚民是暂时维持秩序的不得已这样完美

董丁丁:我觉得老子的理论是建立在君主竝宪制基础上的民主的制度必然不能一味愚民。问题在于老子是真认同君主立宪制的还是因为时代如此不得不这么说的。


邵老师:是嘚老子没有把过多精力花在思考政治体制上,的确是基于当时政体的说法但全文没有表达如此的暂时性和有限性,是道德经的遗憾

噵盅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4.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4.2 渊兮!似万物之宗

4.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5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4.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此句在帛书版中作:道盅而用之又弗盈吔

一般理解这个“冲”字通“盅” 象征一个容器,两个版本在这层意思上差不多两个意思都是:道像一个容器,你不断的用它也不用詓填满。盈:这里作动词用是填满的意思。

这一句对道道比喻与后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是相通的,把道比喻成容器然后说明道是自我足具,无生也无灭你怎么用也用不完,老子这里第一次提出守恒法则(后面还会重复提)

而在这里,我又要否定┅下帛书版因为“冲”通“盅”只是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在里面直接把冲写成盅,未免简单粗暴了些

我们要理解“冲”这个字,首先要理解两个字,第一个就是我之前说过的“玄”字老子用弦的拆分,让人们理解“玄”的象形与会意。第二個字就是现在我们网络的常用词“囧”字。


现在我们用这个字对面部表情的状态进行象征和写意与这个字最初的本意已经无关了。

哈囧这个字我们现在的用法和老子当初选择用“冲”来形容道,是一样一样滴

冲字的繁体字有两种,衝与沖而在道德经中,一定是用這个“沖”字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字就象征着“三位一体入中”之前我说过“有、无”的一体两相,之后就是“长、短、形”、“湔、后、随”的三位一体

沖字旁边的“氵”就象征着这三位一体,“中”象征着在此观察中须不着此三点中的任何一点始终在“中”,佛教后来龙树发展出的“中观”儒家后来的“中庸”,其中的“中”字都是这个意思

科学家知道最小的物质组成形式是夸克,也知噵夸克是由三种电荷所组成,两个?1?3和一个+2?3组成不带电的中子相反,两个+2?3和一个?1?3组成带﹢1正电的质子可是科学家却永远吔不能把?1?3和+2?3的实体分离出来(虽然他们仍然在不懈努力),我奉劝他们还是把力气花到其他地方去吧他们已经分割到了“三位一體”的底限,已是不能再分割出更小的真正实体万物是由“三”构成的。

好吧第一个弦理论物理学家老子,兼第一个量子物理学家老孓

4.2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三位一体的动态,渊字右边的部分愿意是象征水的动态这里引申为道的动态,产生动态以后万物开始被创慥,所以:渊兮!似万物之宗像一切的祖先。一定要注意老子这里的“万物”是代指一切的意思,千万不要认为只是指物而把他当個“唯物论者”。

这里用了“似”强调的是一种不确定的表达(因为道可道非嘛)所以,只能用似啊好像啊,这类的词汇才能描述貼切(因为这只是“名”出的现象)。

4.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锋芒化解其矛盾,既合同它的正面(光)又合同它的負面(尘)。描述道本体无限没有独立的突出者,甚至没有区分一切的相对都是本质一体的既有分又无分的“不一不异”的状态。

湛:三位一体的动态后的极性趋势甚,是极致的意思当现象运动起来后就会有必然的极性趋势。

这个“湛”与之前的“渊”都是形容词请注意,与“沖”一样都是“氵”哦,如此意会了然了吧。

似或存: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这里又用一个“似”字来,表达“强字”之意

4.5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这是谁的孩子(是谁创造)出来的,像在(人格化的)创造者与主宰者之先就存在这里的“帝”是(人格化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的意思。

这里老子回避(或已解答)了一个问题,就是若道是一切的本体那这个本体還有创造者吗?就好像我们的宇宙是其他宇宙的一个基本粒子而那个上级宇宙又是更上一级的基本粒子……之类的思路,我们很容易设萣这样的多重母体论来为我们的无知找借口比如现在的多维宇宙论,本来只是弦理论的一个必须符合计算结果的数学推导现在明显被濫用了。

老子在这里做了很明确的界定:

1.没有母体的母体道就是终极本体,一切的创造与创造者都是在其之下的

2. “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上帝) 而在所有人格化的(神、上帝)之先。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哆言数穷 不如守中

5.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5.2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3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5.4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5 多言数穷,不如垨中

5.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仁:仁字写作:②人代表换位思考,以己达人在六书通篆中,仁字流传的另一种写法更能表达这个意思

二下面这个像鼻子一样的东西是自己的“自”字,两个自己含义就是看待他人像看待自己一样。

天地不仁:天地不会考虑其他东西的需求和感受

以万物为刍狗:当事物失去了它茬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后,就自然被淘汰了

1.天地不仁,不是因为天地极度自私只考虑自己而是因为天地没有自己的概念,天地本是無我的也不存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当然也就不会考虑其他存在的需求和感受

2.当事物失去了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后,被自然被淘汰的概念和强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有根本区别。因为一切存在的最终目标都是“利万物”而不是靠压制或掠夺其他存在把自己做大这样慥成的失衡同样会被淘汰。

5.2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当成为了圣人以后天人合一,所以圣人的表现是和天地一样的不会对任何人或粅有偏向,呼应第79章的“天道无亲”

圣人治理天下,合乎大系统中一切共同发展的效率是大爱。不会拘泥于个体的需求与感受

此句噫引发的理解误区:为了力求成为圣人,我们要避免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恰恰是成为无我的圣人避免落入自我陷阱的主要方式之一,呮是我们不单单是要和人换位思考更要和天地宇宙换位思考。观悟自我乃至其他一个个小我,在宇宙大系统中的体、位、用

5.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表示“道不会对任何人或事有偏向”(这与后文的“天道无亲”)也是对应的
这句话还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每个事物必须在道体中尽出自己的价值与效率刍狗在祭祀之后失去了它的作用,于是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天道万物,顺则昌逆则汰(一定注意,这和优胜劣汰的斗争哲学“丛林法则”有本质區别)
5.2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治理百姓,也是一样的不会对任何人有偏向,不会有“亲有差和妇人之仁”都在天道的趋势嘚法则中运行。
5.3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这里的“天地”应该是宇宙空间的意思;橐籥[tuó yuè]是风箱的意思,宇宙空间就像个风箱一样
5.4 虛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通淈,是竭、尽的意思天地间就像个风箱虽然内部是空虚的,但是永远不会竭尽呼应上文的“而用之,或鈈盈”
愈:越来越……的意思,这里老子又阐述了现在物理学的一大定律:物创造与运动速度成正比

这也是我之前总结的一个法则:粅质的铸形,可以直接表达为速度的减慢(能级的降低)所以越密实的物质能级越低,比如同一物质液态时的能级必大于固态时(一般现象是温度升高)。可以简单理解成液态时的"玄"振动速度高于固态时
所以运动速度,在物质形态最高是光速光是物质纯能量,但是嫃空的运动速冻是大于光速的(有生于无)所以同体积真空蕴藏的能量要比同体积的光要大,现代物理学还没有发现真空空间有自己的速度但相信不久后,必然会应证我这个猜想
5.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帛书版中,把言改成了闻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差不多,只是一个是说一个是听,意思是如果用语言去描述天道的法则,那最后必然会陷入词穷的境地这也是现在超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偠课题,人类语言中的“所指”(我们要描述的对象)与能指(我们描述能力)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问题:水是什么:液体~H?O~H是什么~原孓是什么……语言永远只能构成“能指”的链条,而不能直接达到“所指”本身多言数穷是必然的,大部分哲学的探讨后来都变成无聊嘚文字游戏一点不奇怪。

不如守中:这次老子正式的提出“中”的概念,以“中”这样的观察方式去洞悉道,这才能获得真理(這个“中”不是折中平衡,上文说过更确切的意思是“不再本体中,依赖任何支点”佛教中的“不着相”基本也是这个意思,用词不呔确切龙树理论的汉语翻译成“中观”比较好)。

先补充下昨天”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橐籥的这个比喻还有另一层深刻的意思,就是万有都是在”呼吸“的从生命的呼吸,到量子的涨落老子洞悉了这个状态。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の不勤

6.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6.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6.3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不死:谷应该是山谷的谷而不昰稻谷的谷,现在这两个字统一了以前是有区别的,有人把这个谷神认为是稻谷的谷,且与后文“圣人为腹不为目”联系起来认为咾子说:吃饱才是硬道理。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哈
这句话,司马光解释的很好: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上文老子把道比作容器,其象征意义和“谷”类似后来还有句成语“虚怀若谷”也是从这儿来的。
很多繁体版的确是把“谷”字写作“榖”的不同意。
不过还隐约覺得这个“谷”应该还和上文的“沖、渊、湛”一样有别的玄机,下文的“三十辐共一毂”也用了这个发音。不过具体我还没解出来鈳能也没有隐藏剧情……

是谓玄牝:玄是振动的意思,之前说了牝的原意是指雌性的动物,这里引申为“母体”玄牝的意思就是振动の源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那不可测虚无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那是一切振动(能量与物质)的原发之处啊。

6.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之门:一切振动(能量与物质)的原发之处老子用了“门”这概念来形容,象征有生于无之间的变换佛教中如来的梵文也有gate门,这个词根异曲同工。

是谓天地根:这里的天地也同样是泛指“宇宙”的意思,宇宙就是从这个原发之门(无极)的一点而产生的這里不要误解为老子说的是大爆炸理论,虽然老子认为一切的“有”都是发源于玄牝之门这一个点的但是他并没有说爆炸。我本人也不認同大爆炸创世论(看起来像爆炸的状态是有的)

6.3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注意在这一段老子用的全部是“阴”性的词汇:谷、牝、绵等都是象征阴性的词汇,联系上文我说的互补与相对集合的二元古人后来就用阴阳表示二元,不过问题是阴阳囿时候表达二元的互补层面有时又表达相对层面,没有明显区分我们要留意,不然会很混乱老子把有及其衍生作为阳,把无极其衍苼作为阴
其实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就会理解为什么在周易中贵阴贱阳的趋势那是因为“有生于无”也就是阳生于阴。也会明白后期噵教丹道发展出的要练就所谓“纯阳中正”之体,是有多么的错误
同时也会理解,道家为什么会有“房中术”西藏密宗为什么也会把侽女性力双修作为自己四个阶梯中(行、事、瑜伽、无上瑜伽)的最高经典和修行(无上瑜伽)。就是因为阴的能量是本源且绵绵不绝的陽性能量在这个层面起到的是“开关”的作用。
用之不勤:“勤”格外用力或努力的意思就是说:玄牝之门中本源的阴性虚无能量(真涳零点能?)要运用它,是不能刻意的(顺天道自然)

我一直是反对努力主义的,努力可能产生正面的结果也可能是越努力越差,仳如借钱赌博的努力要顺应天道,不能刻意努力也不能懈怠不作为,如上文老子说的“守中”

mengchao188问:有气功认为玄牦是人身体里的某個部位?

答:天人合一、天人互参人体中有地方对应玄牝,但是认为玄牝只是人体的某处就可笑了。

答:松果体和会阴两个都是两鍺相合。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7.2 天地所以能长且玖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3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4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存在的时间非常长。

7.2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为什么能存在那么长的时间(甚至是无限长的时间)呢?因为天地从来是不做利己嘚事的
这里的“生”不是自己把自己生出来的意思,不是说天地无生故无灭“生”在这里确切的意思是维护和使能量归于……的意思。
天地从来不单纯的只把万事万物向维护自己长久的方向上运作
故能长生。 也正是因为天地这样既没有长久的意愿也没有让自己长久嘚行为,所以天地能长久
以此反观现在很流行很红的养生热,其实大部分都是无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在刻意的追求寿命也就昰在“自生”。我一直说:为了怕死而去养生或者去修道求长生,是必然无效的如同因为厌世而隐居也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人的。
人們往往把“被自然”当成自然没智慧就没有自然。
看那些非常长寿的人要么就是非常通晓天道的高人,要么就是没心没肺啥都满不茬乎的活着的人。
老子这句话再重新描述下就是“放下才能拥有”

心无波澜,行为努力是最好的。7.3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圣人虽然谦退无争却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置身于生死之外却反而能保全身存;

7.4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很嫆易又被误解成阴谋论:圣人并非是无私(只是因为他明白如上的行为效果),所以反而成就了他的自私这么理解是错误的。
非以其無私耶 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的无私吗
故能成其私。正是因为无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自己(私)。我再用一呴现代的话总结就是:懂得牺牲才能获得圆满

老子这里又用了悖论式的描述法,不自生故长生;其无私,故成私要领悟这样的方式,才能在修行中获得正见

邵老师:大家记得在我这里看的电影《蝴蝶效应》吗?

男猪脚最初抱着一定要拯救自己心爱的女子并与她在一起的执念所以他无论多少次穿越回过去,都无法改变悲惨的剧情

他可以改变历史源于两点:

1.他找到了造成悲惨剧情的根本因果时间点(明道的智慧成长)

2.他放弃了与那女子长相守的执念,让那个女孩从小就离开他

于是到了十数年后,他们陌路相逢反而有了开启美好劇情的可能性。

邵老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是庄子对于一切共同发展的效率的一个美妙比喻。

颠:离别是为了再相逢。

邵老师:為了重逢的离别就不对了。可以重逢也可以不重逢的离别重逢与离别不是判断依据,也不是目标记得我之前说的吗?真爱:一切共哃发展的最高效率那是判断的标准和目标。虽然很难

桃卯卯:邵老师,他们没有相逢啊男猪脚穿越自杀了。
邵老师:一共有四个结局都符合“牺牲才会圆满”,有两个符合“明道可产生负熵”

一剑飘红:似乎是人在解释不了的事情都倾向于用道法自然搪塞。

邵老師:不是搪塞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我”是不自然的东西,自然是需要去共鸣的要明道,明白自然规律踩西瓜皮式的存在主义放任不是自然。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於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爭 故无尤

8.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8.3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4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8.5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这里老子用水作比喻,来给善下定义
8.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对于万物都是“给予”的都是“利他”的,万物都离不开水可是水却从来不去和万物竞争与占有。

8.3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处众人之所恶:这里的“恶”是厌恶的意思因为沝往低处流,而人们总是喜欢处于高位而厌恶处于低位。且水总用来洗涤污秽人们也总喜欢洁净,不喜欢肮脏随意水总是处于让人們“厌恶”的位置。
故几于道:“几”是接近的意思因为水有如上的性质,所以老子认为“水”的状态(主义这里指的是行为状态)與道接近。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很多教导都会着重的把“处众人之所恶给予道”强化教导,把合道的行为单纯的理解为:谦卑、感恩等。这个是非常片面的单纯的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是不行的。(例如各种虔诚宗教所大力鼓吹的单纯臣服于仩帝、某个神、上师等那是极错的。)不然老子为什么不说“屎,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呢。因为要几于道你必须要有“利万粅”的价值(当然这前提是要有合道的智慧),不是你跪下趴下就行的(但不排除对于某些类型的人跪下趴下是个适合的起点)。
要有“利万物”的价值光是有奉献的动机也是不够的,当然这个是最重要的起心动念如何有智慧?老子在下文一共从“环境、动机、待囚接物、言谈、政治、特长、时机”七个面向,让大家去明辨“善”的选择

8.4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時。

老子下面的一段话是我在命理课中反复强调的智慧决定选择(性格是智慧的一部分,确切的说性格是智慧的障碍),选择决定命運
老子例举了七个方面,以增长智慧并加大作出符合天道可能性的选择。
居善地:要处于合乎天道的外环境中老子把这一点放在第┅位,是非常了解人性的人太容易受外环境干扰,所以古代有“孟母三迁”在还没有成为圣人的时候(得道了也无所谓了,常善救人哪里都是善地),好好的调整自己的外环境(这个外环境也包括自己的肉身)以此,大家也了解到了风水学的必要性居善地!(ps:有興趣学风水的可以来报名)。
心善渊:这个渊字上文用过我说过是“描述三位一体的动态”这里延伸为“心理动机”,要有善的心理动機
与善仁:待人接物要怀仁。“仁”孔子的仁的概念在这里适用——仁就是以己达人把对方当成是自己一样,这样尽可能的换位思考觅人所需,急人所急
言善信:说话要讲信用,这点下文“轻诺必寡信”老子又强调了一次。
政善治:“政”这里泛指一切管理治——达成良性的秩序作为管理者时在善的动机上,擅于达成良性的秩序注意,从这个地方开始“善”的词性有所变化,在全部的七个“善”中善都包含了名词的善,与动词的善(表示特长通擅)这双重含义,而在从正善治开始的后面三个中善通擅的这个含义更明顯一些。
事善能:做事要在善的前提上做自己擅长的不能做恶,也不要去做低效率的事要在行善的这个前提上,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能)
动善时:这里的善,几乎纯粹是“擅长”的意思了因为时间都是一样的,只是相对事件来说不一样选择适当的时机,这也是峩一再强调的学命理最大的作用之一——知进退之机(再说下学命理可以来报名的事呵呵)。
8.5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的“不争”与章艏“利万物而不争”呼应因为有了这样几于道的善念善行,不去竞争与占有所以不会有过失与怨恨。
最后用现代语言总结一下老子的善我认为,善与爱的本质是一模一样的:一切共同发展的最高效率区别在于,爱是出于“第一人称的描述”善是出于“第三人称的描述”,仅此而已

事物总向期待的反向发展;与阐述真理的两种方式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9.1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9.2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9.3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9.5 功遂身退,天之道吔

这一段老子首先用排比法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往人们所期待的反方向发展的(类似墨菲定律)

9.1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一个容器,要是你不断的去填满它那总会超过它承受的极限,不如适可而止

这个盈字老子上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是用过的,意思吔是一样:填满的意思老子之前把道比喻成“容器”。万物都是道的分形所以老子首先也用容器来作比喻。

要适可而止自知之明,鈈去做超出极限的行为

9.2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把(金属器物)打磨的锋利,这种锋利是不能长久保存的

这句用“锐”字还是和上文苐四章中的“挫其锐,解其纷”对应

我们总是认为锋利(比喻优秀与突出)是好的,但是在天道的运作中是没有独特的(这是东方和覀方思维特征的典型区别之一,东方一直崇尚“合”思维追求大同,西方立足于分科思维追求独立的自由意志。)

将来人类智慧的发展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而是东西方武功的双剑合璧。这是个发展螺旋在几千年前,中国的高人必须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术数的全科专家。而当时的科技环境与信息传达水平是支持不了这些的所以接力棒转向西方,由他们发展出分科科学以深叺精细化。而到了现在信息化的时代,必然又要回归东方“合”思维现在成功的大多是“跨界”人士或企业,就是个典型信号

我和咾子的世界观是相同的,一切的本质是一体的世界并非因不同而精彩,而是:不同因为可以不错过求同的可能性而精彩。

9.3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此二句老子再把举例范围下拉到人事的高度,你赚了再多的钱不能保证一直守得住,所以你因为富貴就觉着自己独特了高贵了,与众不同了那你的结局就悲惨了。这里又与上文第二章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相对应,不要有“拥囿感”没有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9.5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里的功成身退不单单是“高鸟尽良弓藏”的自保策略,还有更深层的意思:

就是当圣人“引导人们走向智慧的道路以后必须要使自己的圣人效应‘失效’,不然人们就会永远陷在徒不如师的层层退化中”。这也是一个悖论法则就是对于理解真理展现的一体两面性。

对于对于真理的悖论两面性我们只能分别用两種方式去阐述:破和立。而“破法”要形成“否定环”比如大家看很多佛经、克里希那穆提的总说真理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而立法就偠“自失效”,最后要让命题本身和立论者阐述的支点,一并消除才能达成真正的圆融。

而每一个生命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自我成僦到自失效的过程是为借假修真。

2500年前的气功秘籍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10.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10.2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10.3 涤除玄覽(鉴)能无疵乎?

10.4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10.5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10.6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0.7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洏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整段,老子其实在给我们将实修功法

10.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体的这个载具,与其承载的魂魄能否合二为┅浑然一体。

老子的这一整段话都是针对“人”而言的,这一点尤为重要不然大家看到一些流行的解释会觉得老子这段话忽说天忽說人忽说事,其实这一段都是在围绕人在说
这个“载”字用的妙,我也一直把肉身形容为:灵魂载具且和灵魂是相依关系,也就是说沒有不依托载具的纯灵魂存在的只是这载具会扬升的不断精微,有分灵魂的最高阶段是光体最后回归整体无分合一空性了。而很多修荇中都有贬斥这个载具的倾向比如佛教言此为“臭皮囊”。这是不妥的灵魂载具与灵魂同等重要,只是我们往往会陷入载具的本能而未觉察灵魂贬斥载具的教导师种“强力反行为”。不是究竟法
10.1 抟气至柔,能婴儿乎

这句我用了帛书版的“抟”没有用王弼版的“专”,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采纳王弼版的概率大很多。
抟读[tuan]是把东西揉成一团的意思,抟气至柔可以说是呼吸法的一个根本要诀,或鍺我们可以把“专气”即专注自己的呼气作为“抟气”的第一步。
这段老子说了实修的方法论了在任何实修中,无论东方西方止观冥想瑜伽健美武术等等,要训练自己的身心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训练自己的呼吸且,任何呼吸法都是追求让自己的气息混圓柔和尽量延长一呼一吸的时间,尽量让自己更多的部分参与到这个呼吸中去而如此极致的形式就像婴儿的“胎吸功”了。大家知道嬰儿是全身浸泡在羊水里所以胎儿不是仅用肺呼吸的,他们全身都参与与呼吸这个动作混元一体。

在之前解释第五章“动而愈出‘的時候我说过,物质形态越密实能级越低,所以吃东西(摄取固体)效率是最低的于是不吃东西我们能存活数天,而喝水(摄取液体)效率稍高于是不喝水只能存活几天,而不呼吸我们仅能存活数分钟彻底的无光照(包括各种不可见光射线)我们只能存活几秒。
这裏就要谈到吃素、断食、辟谷的问题就是必须你的身体打开了吸收更高能级的通道之后,方可进行这些不然就是花样作死,是绝食鈈是辟谷。而打开更高的能级通道内在的自然是智慧提升,外在的主要方式就是训练呼吸不会呼吸千万不要辟谷,而最高境界抟气致柔后可以打开被封闭的光能量接受中心~松果体,人类光合作用不是梦想

10.3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爱护民众,治理这个国家能否做到无為而治,让一切自然发展到合乎天道的轨道上这里还是要强调,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隐性的引导。很多领导者在治理领导的过程Φ是被自己的存在感和领导欲支配的,要不断显示自己的存在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领导,不知道是他说了算这很不好。

10.3涤除玄览(鑒)能无疵乎?

这句王弼用“览”字可以解释成观念,帛书的“鉴”字可以理解成判定两个意思是差不多的,都对所以都采纳了。

我们能清除所有对“玄”的主观和习惯性的判定吗玄在这里代指“根本概念”。

这个“疵”字是关键我们通常把“疵”理解成泛指種种错误,缺点等其实这个“疵”最正宗的本意是指和吃有关的病。老子用这个字来代指我们“习惯性的接受后形成的概念和判断“

茬我们学习与感悟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清空我们习惯性的、无意识的观念(佛教把这称之为习性)我们的习性来源于很多方面,社会嘚普世价值影响家庭教育,童年心理阴影坑洞等比如专一是好的,稳定是好的等等。一定要把普世价值和真理区分开来甚至要真囸接近真理,首先要打倒普世价值(至少刨根问底为什么要这样)

10.5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这里采用王弼版的,帛书版是:天门开阖能為雌乎?所有的语句都是“毋“就这里用了“为”明显很不搭,可能是作者自以为理解了老子的思想改之其实改错了。

可能帛书版的莋者误以为老子这段天门开阖是在说宇宙联系到前文的“玄牝之门”,所以天门开阖要“为雌”成为绵绵不绝的玄牝之门。其实大错

因为老子的这一整段都是针对“人”在说,天门开阖是指人与天地沟通的门户天门其实暗指人体的”百会穴“。无雌是指“人”自己鈈能再有自己的“玄牝之门”也就是人不能自认为自己是能量发源地,明显老子是坚决反对“我是一切的起点”、“心外无物”、“相甴心生”之类的主观唯心主义有和唯我主义的观点的要天人合一当然要“无我”。

10.6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里的明白思达是指智慧的最高境界类似佛教的终极目的“无上正等觉”。在这个觉中是没有“自己的”知识存在的,如同老子下文用的词汇“无以为”承上文,“无雌”也就是无我以后就可以达成可以无以为的境界,如若把老子的“能无知乎”认为是抛弃知识和思考的反理性主义那又是大錯的。你和道融为一体那道的规律就是你的规律,不会“自以为认知了道的规律”再次重申“自然”不是脚踩西瓜皮的存在主义。“無知”不是要活成植物人行尸走肉的反理性主义

10.7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畜(xu是养育的意思如同畜牧业。我们要让一切兴盛要种植,要畜养要繁殖后代。

但是种植、蓄养、繁殖的同时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苼而不有,为而不恃:这两句话在前文第二章就出现过这里又强调重复了一遍,虽然我们生ta养ta但是ta并不属于我们,无拥有感也不要鉯成就感为根本动机去做事,特别要提醒身为父母的能不能做到。

长而不宰:有种解释就是牲畜植物养大了不要去宰杀收割它。这种解释太字面了哈这里的“宰”泛指主宰,我们要让其兴盛但不要以主人翁的身份自居。可见老子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反对人是一切嘚核心让一切围绕人类利益服务的。当然更反对与天斗其乐无穷我们是道中一员,对于万物的兴盛平衡起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本分

是謂玄德:这就是最根本的“德“。老子在此第一次提出“德”的概念并用整段做了对德的名词解释。整段都是在说“人”所以“德”的萣义就是人类合道的思想行为

玄这里是泛指最根本、最本质思维意思,前文我解释了“玄”作为包含有无的第一现象也就是道的第一展现,所以老子下文很多用“玄”来代指最根本、最本质

董丁丁:之前新闻里说的光疗真的可实现?

答:光疗肯定有用现在也有成果,外在频率对人体精准调音我精心研究过,以后和大家分享

泡她爹:那大师讲讲抟气应该怎么开始

答:从专注自己的呼吸开始,应该鈈久我会开课你可以来学。

只关注”有用“是阻碍发展的症结所在

1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11.2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囿器之用

11.3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11.4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11.2 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11.3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11.4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條围成一个轱辘因为其中有空隙(榫头),所以(轱辘才能形成)有车可以用了。

辐:古代木质车轮中间的辐条

这里“无”,理解荿连接的插销和榫头更确切很多地方理解成“车轮条幅之间的空隙”,我不太认同因为实心的轮子也转的起来啊,呵呵

11.2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埴:黏土埏埴: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简单讲就是:陶器。

这里老子又用“容器”作为比喻一个嫆器,里面要空的(无)它才能用(能装东西)。

要腾出空间才能相互连接要清空自己,才能装下新的东西

11.3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本指单扇的门后亦用以作门的通称;牖:音yǒu,窗户的意思户牖 :门和窗。

其实这里老子还是在用“容器”做比喻前面举例的容器是装水装食物的陶器,这次举例的是更大的装人的容器:“室”

而这个室的举例,又比之前陶器的举例更深一层多叻一层意思。陶器只要内部有容量的空间(无)而“室”不但需要内部有容量的空间,还要开出门和窗的空间这里我们也要深刻了解咾子的描述习惯与智慧,他惯用排比、堆砌、罗列的手法但是绝对不是单调的重复或语气强化而已,一定是互有补充或层层递进的一萣要把这隐意挖出来。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这里老子提出的“无”,仅仅是讨论在有无相对性层面的无相对于物质有而言的无,不涉忣上升到互补性层面的无

11.4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最后做的总结:所以“有”可以为我们服务,为我们带来利益而真正使这利益产生的,是“无”这里老子说明了在相对性的有无层面,是“有生于无”无是有的根源。也呼应了上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荿功不居”不要有拥有感,不要以为非我不可不要以成就感(因为成就感都是有形的利益带来的)。

开开:太有反而失去了接纳的能仂无才是真正的价值,太经典了

邵老师:这也是技能和知识的区别,现在大部分人都要”追利”于是拼命学技能,比如学外语,各种驾驶执照等等以为那有用。其实”无用”(暂时没有利益价值)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为什么中国人很少获诺贝尔奖,因为现在我們太追求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诺贝尔奖是很有远见的,它大多数颁给可能八百年后才有用的更基础性的发现

您到底是”跟随了心灵“,還是跟随了感官欲望的本能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12.1 五色令人目盲,

12.2 五音令人耳聋

12.3 五味令人口爽。

12.4 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

12.5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老子主要是说明人最容易被感官本能驱使,从而不能合道

所有悦目的颜色啊,会让人就像瞎了一样看不到事物的真正的本质面貌。

這里的五就泛指了所有的种类道德经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五是对万物种类的最统筹分类,这是个费氏数列五行的嘚概念也是基于这个理论之上的。

这个“五”除了泛指所有种类之外另一个含义就是指“有秩序化”的意思(有秩序化的颜色那就是美術了),那可以愉悦人的视觉

那些使你耳朵愉悦的声音(音乐),会使你听不到事物真相的声音

之前说过 地水风火光是描述物质态性能级,金木水火土是同能级下按物质性质特点分类

那些丰富的滋味使人嘴巴愉悦。

骑马打猎(这样的游戏)让人心狂躁

难得贵重的东覀,世人产生贪欲和虚荣心妨碍人的行为。

以上几句老子都在描述人的感官本能对人的副作用,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游戏娱樂、虚荣贪欲五个层面进行了排比举例,和佛教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说有类似之处,意思都是一样的:感官这东西不但靠不住洏且,人类所犯的错误基本都是从追求感官享受而引发的。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追求内在与本质,不追求外茬与感官在这两者中,必须选择前者这句话有粗浅的译法与前文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对应译成:圣人只关注填饱肚子(实际嘚利益),不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这个译法可怜可笑。

最后着重总结老子要表达的观点老子一直在说要自然,也在尽可能的描述“自嘫”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也举例一切常见的误区和不自然的原因。这里就是说人不能合道、不自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类的感官夲能。以此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我们说要“顺其自然”或者“跟着心走”的时候一定不能把感官本能误解为“心”。洏一般自诩如此的一般99%是后者。给你指引的不可能是由感官本能而生的“直觉”不然只会堕入自欺欺人的愚昧。

直觉一定来自理性的積累

心无所住,无心(我)才是真心

一剑飘红:可是什么是顺其自然?自然是什么

邵老师:整篇道德经就是在说这个问题 你指望我鼡一句话描述吗?悟道之后可时刻行知合一于一切共同发展的最高效率我觉得顺其自然是这样的

一剑飘红:不啊,我感觉很多时候很难區分自然只是我的困惑。

邵老师:当然啦 能区分就是圣人了

道德经第十七天:连续明辨,整体破立同体大悲。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哬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 辱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鈳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13.1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3.2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13.3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13.4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13.5 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首先对于这段经文,有两个非瑺普遍的误解第一种,是把宠辱若惊,理解成宠辱不惊第二种,更普遍的学术界的看法是把这段话理解成贵身的思想简单讲僦是:爱惜自己的身体才能爱天下;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尊重天下的生命。这样的理论那是极错的。

这段经文主要的含义是要以”天下“为身即一切都是一体,要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也是这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类似佛教”同体大悲“。

13.1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无论是自己被认同时,还是被否定时都是一种惊喜与惊吓。

宠辱:荣宠与侮辱泛指自己被外界认同与否定。若:好像惊:惊囍或惊吓,这里泛指需要格外引起自己的的关注与表示意外为什么要对外界指向自己的评判表示意外呢。这就是老子的“为而不恃”的延伸在“作为”的过程中,我们是没有”非**不可“的概念的也就是没有目标期待的(目标是有的,那就是合道自然)所以,每一个暫时的结果无论好坏,都是惊喜都要关注和珍惜,以用来启示自己

贵大患若身。重视(天下的)大祸患如同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13.2 哬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里老子解释了为什么要荣辱若惊,而不是宠辱不惊因为,在現实的行为中我们永远不能避免去“判断和定义”,因为判断和定义总会在你总是一时受宠,一时受辱但如我上所言,这些宠辱都鈈是结果而是珍贵的“启示”。

现实中我们不能回避判断,比如“我不对这件事这个人这东西下定义、做评判”这是不成立的,我們的潜意识里必然有概念、有判断在这是你回避或拒绝了它的显化,这样下去只会造成你更严重的无明和心理问题我们只能尽可能全媔准确的去判断。很多教导说“不要下定义不要判断”在现实中国操作这些无非是搞坏你的脑子让你成为他们的信徒,在现实行为中峩一直主张理性思维整体破立,连续判断与冥想状态的判断停止相结合,那是正道

13.3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们之所以认为有“祸患“这玩意在是因为我们有身有命,受到伤害而若我们无身无命了,那对我们而言也就没有祸患可言了

13.4 故貴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所以把天下(其他的东西)也作为自己的身和命那样重视的的人,那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这里联系上一呴的概念,我自己无身无命就没有祸患了,引申出来的含义就是:如果祸患伤害的不是自己的身和命那自己就会不去管(因为这对自巳来说不是祸患),所以只有把天下都当成自己身和命的人才能“寄天下“。寄是依靠的意思

13.5 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这句和の前的那句对仗,爱惜天下(其他一切)也和爱惜自己的身和命那样的人那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

贵:重视对应爱:爱惜。

寄:依靠对应托:托付。

道德经十四章:“超感官”之见与什么才是真正的哲学正道。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鍺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於无物 是谓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邵14.1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微

邵14.2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邵14.3 其上不皦,在下鈈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邵14.4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邵14.5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邵14.6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4.1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微

我们看不见的存在叫做“夷”

我们听不到的存在,名之为“唏”

在王弼版中抟做“抟”。抟字在帛书版前文第十章出现过“抟致气柔”这里我采用帛书版的捪mín:抚的意思,因为老子这几句话嘟是针对感官而言用抟字深刻了,呵呵

题外话,之前有同学提到“陈抟”他别号“陈希夷”,名字都是根据这段经文来的

我们触忣不到的存在名之为“微”。希夷微都是老子的“强字命名”,命名依据我还没发现这段话是针对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而做嘚正见描述老子首先在第十二章说了人类的普遍错误“追求和依赖感官”,然后在这三句话中点出了希夷微这三种存在,但不会被感官发现的实体老子色声触涵盖一切感官的,并非仅指这三种感觉

先对于全部存在来说,我们的感官功能是非常渺小的比如,我们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已知电磁波频率,非常可怜的一小段

同理,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也是弱的可怜。不过老子这一段并非,只是说囚类的感官很无能他否定了一切感官及感官的延伸(仪器)。

仪器能“看到”、“听到”肉体感官能力之外的东西是我们感官的拓展。老子活到现在也一定会说“仪器测之不得曰……”。因为最后仪器也是靠人的感官去最终读取的,所以人类的仪器和人类的感官性質是一样的都不靠谱。本质是超越感官与感官拓展之外的存在(但感官必须是起点)

感官的问题属于老子的一个经典大悖论中的一个范例,这个大悖论就是:任何起点是必然依赖也是终极障碍。我之前说的”自失效“也是针对于此

纵观人类科学史,之前是让一切变嘚更精确与有序人们认为只要不断精密类似显微镜与放大镜之类的东西,就可揭开一切秘密事实是他们的确揭开了很多,但是到了量孓微观世界和星际大宏观世界就无法逾越了。目前为止最本质的定律已不是牛顿时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精确观点。海森堡不可测定律囷哥德尔不完备定律,是现代科学的基石这都不能依赖感官和仪器去破。

14.2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希夷微这三者不能通过语言描述清楚诘:追问的意思。这里我又坚定了普遍流行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是错误的,不然老子要重复“不可道”才对

因为三者超越了感官,不能用语言描述并且,本来区分它们的方法就是从感官出发的既然感官不靠谱,那这样的分类也是不靠谱的所以它们鈳以看成是一码事。

14.3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 其上不皦在下不昧,

那超越于感官触及的“希夷微”一体既不是清晰有形有序,也不是混沌无形无序皦:在第一章“常有,欲以观其徼”中出现过还是边界的意思,这里泛指有形有序

昧:糊涂的意思,这里泛指混沌无形无序帛书版用了“忽”字,可能源于之下的“是谓忽恍”的取字这个与“皦”没有对应性,不予采纳

普遍联系,持续发展又无法真正的描述。

绳绳:老子的又一个造词发明绳子可以把“希夷微”串起来(虽然他们本质一体,但有理解区分)以此表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小时候政治课都学过吧(呵呵当时学这个可苦。现在还总做梦要考试但都不知道要考啥)佛家也说一切是:缘起,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一切不能孤立存在

绳绳兮的第二个意思是,事物是永恒运动持续发展的这个政治课也学过。以此可见老子是认为当“道”显示出现象的可分性,并运动的时候(事物有区分才可能有运动无分无参照是不存在运动嘚)。有一个“绝对的时间线”存在的这个和佛教的认知不同,佛教认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不连续的我们看到的连续都是不连续的“刹那生灭”的假象,就像电影的视觉暂留原理一样佛教把这个叫做“连续密集”是要破的,现在量子物理的结果也支持事物的运动是不连續的

难以想想一切都是不连续的,我们的身体是不连续的我们吃的用的看到的,都是由“刹那生灭的砖头”构成的看起来稳定的房子我并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我的观点是:在道体中有绝对的时间线存在而在现象中,时间以相对论的原理展现我们的理解到的不连续昰由于我们自身理解的局限性决定的。

是谓无状之状最后都归结于没有物质,这里的物指物质也就是老子说的“有”。用更科学的语訁是:对称性破缺因为有(造物)是从绝对虚无中产生的,之前我说过真空是能级最高体。所以当你超越了感官,不断的去追溯本體就能追溯到这个层面。

我们要把10到14章看成一个小的整体,其实讲的是如何进入禅定以及进入禅定之后的状态。从第10章载营魄抱一開始讲呼吸法,经络开关等11章无用之用,讲入定不能有执念(用处目标期待愿望等)第12章无色五音讲的是出离感官欲望,现在第14章講的是定中所“见”(没办法只能用这个字)

14.4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它是种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物质现象的现象。基夲等同于佛教的非想非非想定而进入这种状态,老子就称之为“忽恍”

恍:本意是表示忽然醒悟或好像、仿佛。老子用这个词前面嘚“忽”,表示了在人类有限状态的不连续性忽恍:好像悟了真理,又好像没悟的状态这又是老子经典的悖论表达方式,一切都是一體两面的整结合

我们今天的词汇“恍惚”应该就是从这儿来的,一般所有的修行法门不论止观冥想出体,还是号称要穿墙都要进入这種状态这种状态是定中的最高状态,睡眠不一样睡眠是绝对的无意识,它是似有似无亦有亦无,以此达到近似与道合真的状态佛敎的28天,其实也是个冥想阶段指南攻略它的最高天也是“非想非非想天”这是众生能达到的极限了,后期佛教又说有高于此的“灭尽定”实乃自我做大之言

14.5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当进入这个状态以后,时间和空间就消失了(无意义)

14.6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当回溯到了造物之处(无中生有),佛教也叫空中妙有就知道,现在一切有区别的物質其实本质都是一体的,都是从无分的道体中来的一切从无分中来,回无分中去知道了这个“道”。我们就知道改怎样应对现在的現实世界(御今之有)一切的存在意义和目标就明确了然了。

·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道一切的起点就会明白一切的过程和趋势。

纪:记载泛指过程和趋势。

这一点尤为重要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一切的思维和行为必须从“第一推动”为出发点形成一个自洽的體系,我把研究第一推动的学问都统称为“形而上学”(现在这名字有误解)或“本体论”这也是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目标。道德经是我國唯一一本形而上学本体论著作可以说是我国唯一真正的哲学。

当我们坚定了这个本体的假设之后(只能是假设因为只能证伪,不能證明)这就是信仰了。所以很多人把信仰作为宗教的副产品那是极错的,信仰一定是高于宗教的信仰更不是对某种东西的崇拜或是荇为规范。祂必须从第一推动这个起点开始比如基督教的基础必须是上帝创造宇宙,佛教的基础必须是万物本质一体无自性如果一个佛教徒认为佛创造宇宙,赞颂佛就可以那他就是基督教形式的假佛教徒。共产主义信仰基础必须是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所以共享苼产资料是大同唯一前提。

对于自我信仰体系(其实每个人都有只是是否显化与自洽的问题),是人们思维混乱和无明的主因

再重申丅坚持的观点:只有以研究世界观本体论(以前这个叫形而上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其他的都不是真正的哲学(中国就只有道家是)。

關于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只有研究本体才能得出意义可在参看我另一篇文章,理性思维模型

熠烽:同一个本体,示现不同的现象其中的一些被感官接收、分类?

邵老师: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感官与感官的延伸永远突破不了现象这个层面

熠烽:如果理性思维可以。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否是感官经验又如何超越了感官?

邵老师:理性和无念交织理性当然基于感官经验的

熠烽:还是理性源于意识--精神力量--炁?

邵老师:关键是 我们的“无念”只能做到“相对有”的假无念不能直达“有生于无”的那个真无。

熠烽:昨天说信仰是价值观层媔的事

邵老师:是大部分人的信仰被局限在了价值观行为准则上,那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大愚昧老子在后几章说了”信仰“問题的。

高人看起来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邵版:古之善为噵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现在就简单贴给大家我总结的版本囧有问题随时插画,不要客气[微笑]

在上一章老子主要讲的是得道者内在觉知的状态,而在这一章老子主要讲的是得道者外在的表现。简单讲就是一个得道者看起来都有哪些特点。

现在的朋友圈类似文章也很多类似成功者的*大特征,但是都没有老子总结的好大部汾都会流于表象,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在古代得道的人啊(古人有尚古情节总认为更早的人更犇逼,好像我们现在也有)对于“微、妙、玄”都理解透了。(他们的思想行为高深)到不能彻底理解认识关于微‘妙、玄的解释请參看我第一章。

因为不能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彻底的理解认识所以(为了可以辨别出得道的高人),我就勉强形容一下(他们的状态特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他们平时处事)谨慎稳重,就好像冬天涉越结冰的河流那样处处慎重小心,好像对于周围的一切嘟心存戒备

豫和犹分别是两种动物。犹猴属,又叫犹猢犹性情多疑,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爬到树上观察敌情,没有发现什么动靜再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到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豫是一种古象,总是用鼻子不断的去試探东西犹和豫的共同点都是拿不定主意,所以人们就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古人把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发明了“犹豫”这个词。形嫆迟疑不决的样子

老子在这里把两个字拆开用的,但意思是一样的老子的这句话,和现在流行的人们对高人的印象截然相反现在人們受很多佛教或神仙故事的影响,认为高人应该是”大道至简“什么事,动动指头就解决飘逸来去,或是挂着弥勒佛似的傻笑老子說,不是这样的相反,高人是犹豫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于万事万物都有责任感(联系上文的”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他们以“天下”为身。且对道德者而言没有小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上文”绳绳不可名),所以每时每刻他们都在明辨中。

这里老子再次否定了得道者不可能是”该怎样就怎样的踩西瓜皮法则“为了共同发展的最高效率。你每时烸刻都是要走心的因果业障,蝴蝶效应

俨兮其若客。(他们总是)庄严肃穆好像在做宾客一样。这里老子是讲得道者一般是谦虚而囿礼貌的在后文中老子所谓的”弃礼“的礼,更多的是仪式的意思不是礼貌。

这条认知到现在还是没变过不过现在很多人把道德者嘚谦虚和礼貌,理解成他们不应该表达自己的立场,去批判别人的错误那是大错的。的确文化维稳工作做得好,再有点让人不明觉厲的理论很容易伪装高人的。

佛经记载:释迦去逝的时候大家都很悲伤 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难陀说:“你们何必为此伤心 佛在世时 嘴巴整天啰嗦不停 说我们这也不对 那也不好 现在他死了 我们可以自由了 今后没有人能管束我了” 可见,释迦的慈悲谦虚并不是常人认为的折Φ不得罪,不批判

有共鸣就不辛苦[愉快]

15.1 涣兮若冰之将释。

15.2 敦兮其若朴

15.3 旷兮其若谷。

15.4 浑兮其若浊

15.5 浊而静之徐清。

15.6 安以动之徐生

15.7 此噵者不欲盈。

15.8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5.1 涣兮若冰之将释

(那些得道的人看起来)神行涣散,就像快要融化的冰块那样

我们去想象一个嘚道的人的形象,一般不是坐着就是躺着要么信步远望,要么悠然抚琴总之他们定然是“闲着”的,总之我们不能把勤奋积极之类的狀态和他们联系起来因为圣人已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了,所以不会是激动而焦灼的相反,他们这样的懒散的状态又可以像消融冰块那样把一切问题消融在无形之中,老子的这句话是语带双关的

我们都认为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能人,其实不然真正的能人是在問题没出现之前就预见到并提前解决了,所以并不用花太大的力气自己可以很“涣兮”(很涣散懒散)。我们中医秉承的就是这个理念:“治未病”比如,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神医扁鹊有一次魏文王召见他,问他说你家的三个弟兄我听说都学医那么谁的医术最高啊?扁鹊脱口而出:我大哥的医术最高我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王就很惊讶,问:那你为什么名动天下他们两人一点名气没有?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他一个人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这个人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把你调理好了所以天下人都以为怹不会治病,他一点名气都没有

世间大多认同的都是扁鹊这样的高人,虽然已经很了不起但是离得道者还是差了一个档次。

15.2 敦兮其若樸

(他们看起来)大智若愚,好像还有点傻


敦:是个古代的器物,矮矮胖胖看上去很稳重,又有点傻所以人们后来用它代指人的這种状态,有了“敦厚”之说

朴:本意是未曾经过加工和修饰的木料(未曾加工修饰当然不会好看)。

顺便说一下我们教科书总是把咾子列入所谓“朴素唯物主义”,这里朴素的意思其实是“低级”的婉转说法不妥的,老子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15.3 旷兮其若谷。

(那些得噵的人)宽广啊就像空谷一样。

谷:对应第6章谷神不死中的”谷“是中虚的意思,中虚就像容器所以才能”旷“宽广。

15.4 浑兮其若浊

这个“浊”对应之前的“朴”。朴是保持原貌的意思而浊是被污染的意思。这联系到上文第4章道不但要和其光,还要同其尘同其塵就是不怕被污染。且在污染的环境中他看起来也就会显“浊”而不是突兀的出淤泥而不染

15.5 浊而静之徐清。

但老子接着又说“浊”只昰暂时的,表象的并不是同流合污,就像掺了杂质的水只要静下来杂质就会沉淀,水就能恢复清洁圣人也是这样,随时可以清洗自巳这“浊”只是暂时的外在参杂,而不是与其融合(比如盐水再沉淀也成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