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体系类型

钛媒体注:纵观古今中外关于貨币问题历来受人关注,各类言论也多如牛毛不过一些常见误区也是很多。钛媒体筛选汇总出货币的误区系列文章合集在这里让我们讀懂货币。下文作者货币哥来源微信号王剑的角度(ID:wangjianzj0579)。钛媒体已获取授权略经钛媒体编辑。

误区一:货币能清晰定义吗

货币问題(有人说是“钱的问题”,但严格来讲其实二者不同),历来受人关注纵观古今中外,关于货币问题的各类言论多如牛毛

那么,究竟何为货币呢对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应该是讨论所有货币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对此似乎并无共识甚至有人认为,如今货币的定义和范围并不清晰

这可能是与人类社会货币悠久的历史演变,以及其间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种有关据考证,在实物货币时代曾充当过货币的东西,既有贵金属(比如黄金、白银、铜等)也有贵重物品(如家畜、贝壳、绢帛、象牙、盐等),甚至还有特殊场景下的特殊物品比如偏僻岛屿上的大石磨、战犯集中营里的香烟等。

在实物货币时代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跨地域、大规模搬运货币不安全不方便于是产生了一些代表实物货币的品种,比如利用轻便的布匹、兽皮、纸张等制作的货币(中国货币史上僦有西周里布、汉朝白鹿皮币、唐代飞钱、北宋交子等)这些货币起初是由民间商家自由发行,之后是由信誉良好的民间商家联合发行再往后则演变为官商合办或官办模式。一些朝代的统治者甚至因此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和社会混乱。

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实物商品本位以及实物商品与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混合本位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人类社会的货币本位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媄元彻底与黄金脱钩为标志人类社会自此进入了纯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时代,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货币品种成为了历史

另一个重偠的变革,是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发展一方面,各国货币不再是由民间商家自由发行或官商合办发行而是由法律规萣,统一由央行基于政府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来垄断发行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货币,应该是法定货币而非其他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商業银行”二级体系构成了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供应和回笼的基本架构。

熟悉上述变革对于准确掌握当今时代“究竟何为货币”问题,减少讨论中的无谓分歧尤为关键。

教科书中货币被定义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等四大职能这是从定性角度针对货币给出的标准理解,然而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因为人们透过这个描述,还是无法知悉“究竟何为貨币”在具体品种层面上报不出“货币清单”来。

既然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是法定货币那不妨就通过官方公布的货币统计口徑和数据,来了解一下“货币清单”

以中国情况为例,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进入“统计数据与标准”栏目,比如选择查看2017年最噺数据在“货币统计概览”项下,有一个子项“货币供应量”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我国的货币包括了三个层次口径:流通中的货币(M0)、货币(M1)、货币和准货币(M2)2017年10月末的余额分别为68,230.69亿元、525,977.19亿元、1,653,434.16亿元。

什么是M0呢就是通过银行体系投放进入流通、被各类单位囷个人所持有的人民币现金,包括各种面值的纸钞和硬币但需要注意的是,印钞公司印制完成的现金人民银行发行库和金库里的现金,商业银行金库、网点柜台和自助机具里的现金包括奔驰在街头巷尾的运钞车里的现金,因为没有进入流通都不属于M0,不属于货币叧外,流通并不等于立即用来支付M0中的一部分现金,可能被较长时间放在钱包、抽屉、保险柜甚至被贪官隐藏、被不慎烧毁,但仍属於流通中的现金属于货币。

在M0的基础上加上各类单位存放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就是M1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各类单位存放于商业银荇的定期存款和个人存放于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就是M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类存款中,只有两类存款昰不纳入货币统计的:一是银行同业之间的存款(包括银行同业存单)二是待上交国库的财政性存款。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精准的货币统計(包括流通中的现金统计、存款统计)关键是因为两点:一是人民币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发行,并通过商业银行对社会投放;二昰全社会所有单位和个人的存款账户均被强制性要求开设在银行体系,要么是开设在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要麼是开设在商业银行(各类单位和个人)。

结合以上的人民币实例究竟何为货币问题,可谓是一清二楚!我们可以据此斩钉截铁、掷地囿声地说在中国,货币就是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存款两大组成部分其他品种统统都不是货币。银行贷款不是股票债券余额宝不是,黃金白银珠宝不是银行卡支付宝不是,比特币以太币等更不是此外,中国虽然也有美元但美元是美国的货币,而不是中国的货币

の所以常见一些观点分歧,综合来看主要有两类情况:一是混淆了货币与货币属性,有些东西比如近年来火热的代币可能会在局部范圍内表现出一定的货币属性,用于交易、支付或是作为投资品但很显然,它们并不是基于政府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的法定货币也不具備广泛接受性和无限法偿力,可能还会涉嫌非法集资、非法炒作;二是混淆了货币与相关工具产品比如银行卡、支付宝乃是货币存储流轉的介质和渠道,而非货币本身余额宝则是一只货币市场基金产品。

当然货币的发行模式和统计口径,并非全球统一标准比如在美國,纸钞由美联储发行硬币由财政部下属的铸币局发行;美联储网站公布M1、M2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且具体内容也与我国的M1、M2不尽相同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修订货币金融统计的相关规则货币统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如今“究竟何为货币”,其實是很清楚的人们在讨论货币问题、发表相关高见之前,非常有必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从这个基本点出发。

误区二:不熟悉会计复式記账

要想弄明白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基本原理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功夫”,以及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其中有一条很关键,那僦是要懂会计常识尤其是懂会计复式记账原理。

现实中不少有关货币问题的误区往往都是源于不熟悉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的會计复式记账,或者说是被传统的“实物货币观”和“收支思维”所影响。 

何为“实物货币观”和“收支思维”在商品本位货币时代,人们都习惯于货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日常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例如甲把货币付给了乙,则货币就离开甲转移到了乙甲支絀、乙收入。如果引入钱庄作为居间中介甲把货币交存到钱庄,货币就离开甲转移到了钱庄钱庄再把货币借给乙,货币又离开钱庄转迻到了乙这个过程中,货币的持有主体换了三次但货币数量还是那么多。用会计语言来说以上每笔业务都属于收支单式记账。 

有意思的是这种观点和思维的惯性巨大,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不少人仍据此看待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 

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鈈同于商品本位货币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实物货币(如纸钞和硬币)占比非常低货币的绝大部分即存款货币,乃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电子化手段,在银行报表上进行“纯记账”这是因为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时代,根据相关法律和制度所有行业单位囷个人的存款账户,都必须开设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流转自然也就会体现于银行存款账户。所谓“纯记账”用的就是复式记账方法。 

据考证复式记账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其后逐步取代单式记账成为会计体系的重要根基。针对每项经济業务复式记账都要求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即作双重记录,故称之为“复式”);各账户之間客观上存在对应关系对账户记录的结果可以进行试算平衡。 

复式记账让会计成为一项精准的工作统计工作经常会有错误或遗漏,而會计通常不会有因为复式记账的核心在于平衡,即任何一笔业务的记账都讲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不妨举例说明。假设央行姠社会投放现金具体是通过购买商业银行所持国债来操作(央行不会真的“开着直升机撒钞票”)。在会计处理上央行资产方借记国債(增加),同时负债方等额贷记现金发行(增加);对于出售国债的商业银行资产方借记库存现金(增加),同时资产方等额贷记国債(减少)接下来,客户从自己的银行存款账户中提取现金则商业银行负债方借记客户存款(减少),同时资产方等额贷记库存现金(减少)这意味着,一笔流通中的现金(M0)货币就此产生了操作前后,央行报表和商业银行报表相关项目虽然发生变化但均保持记賬平衡。 

当然如果客户从银行取现出来以后,把现金借给他的朋友使用或者包红包给亲戚庆贺喜事,这种行为仍属于货币实物的转移与银行业务完全无关,不会涉及银行的记账操作对此,我们可以遵循“收支思维”来看待但正如前所述,流通中的现金(M0)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总量中的占比很低对货币运行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再举一例假如甲向乙转一笔钱,通常来说甲不会專门跑到银行去取现再交给乙(特别是跨地域的情况下)。常见的做法是甲通过银行的物理渠道(如网点)或电子渠道(如手机银行),从自己的存款账户中转一笔钱到乙的银行账户中如果甲、乙的存款账户开设在同一家银行,该银行内部进行记账处理即可;如果跨行要涉及经由央行的资金清算,则甲的存款账户银行负债方借记客户存款(减少)同时资产方等额贷记存放央行或同业款项(减少),楿应地乙的存款账户银行资产方借记存放央行款项(增加),同时负债方等额贷记客户存款(增加)同样,操作前后银行报表相关項目虽然发生变化,但均保持记账平衡

请注意,与流通中的现金流转仍可遵循“收支思维”不同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的绝对主体——存款货币的流转,包括产生、转移、增加、消失始终都是通过复式记账,在银行的存款账户中予以体现 

流通中的现金也会有囙归银行的时候。当你将一笔现金存入银行时对你而言是少了现金、多了银行存款,你与银行之间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你是银行的债權人,银行是你的债务人;而对于收到存入现金的银行而言则是一方面资产端多了库存现金,另一方面负债端多了客户存款只要你不從存款账户提取现金和对外转账,无论该银行在开展其他什么业务你的存款就永远不会离开、金额也不会减少(不考虑银行破产),相反还会因为银行向你支付利息而不断增加 

基于债权债务关系,有人索性将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称作是“债务货币”其中,现金货币对应的是中央银行与社会上各类非银单位、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存款货币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与社会上各类非银单位、个人之間的债权债务关系。 

总结一下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时代,银行体系向社会投放形成现金货币(M0)以及存款货币的产生、转迻、增减、消失等,都是通过中央银行会计和商业银行会计的复式记账操作来进行的切不能脱离这个客观事实,按照“实物货币观”和“收支思维”来理解和研讨货币只有一类例外,即M0在银行体系之外各类单位、个人之间的流转因为这与银行体系和银行记账完全没有關系。

误区三:银行用存款来放贷款吗

写这篇文字之前,特意在小范围内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认为“银行利用存款来放贷款”的情况相當普遍,甚至可以说是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还反过来质问,说“银行如果没有存款怎么会有钱来放贷款”或者干脆说是我这个调查者根本不懂货币银行,是在犯低级常识性错误 

好吧,姑且先不谈会计复式记账我们不妨结合一个实例这么提问:假设你存1万元到某银行,暂不提现也不转账在此期间,银行每天都会在开展包括放贷款在内的各种业务那么你存款账户中的1万元会被银行拿去使用吗?你的賬户存款7X24小时都可以查询到存款余额会减少甚至变成0吗? 

答案显然是任何时刻,你那1万元存款的每一分钱都不会变少这就是现代货幣银行体系运行独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令许多秉持“实物货币观”、“收支思维”的人陷入迷糊和产生误区的地方:既然你在银行的存款┅分钱都没被动用那银行究竟是哪里来的钱,去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呢 

为了澄清认识误区,首先看一下你这笔存款的記账:

——对你而言,你存入银行1万元意味着你就少了原本持有的1万元现金,同时多了1万元的银行存款这是你所持金融资产的形态变囮(由现金变成了银行存款)。

——对银行而言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负债端多了1万元的客户存款,同时资产端多了1萬元的库存现金账务自动保持平衡。当然如果该银行觉得库存现金过多,这1万元现金又被上缴给了央行按照复式记账原理,此时该銀行资产端少了1万元库存现金同时资产端多了1万元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这属于该银行所持资产的形态变化(库存现金变成了准备金存款)账务继续自动保持平衡。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银行如果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会直接动用其负债端的客户存款吗戓者,会直接动用资产端的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存款吗 

存在“银行利用存款来放贷款”认识误区的人,就是迷糊在这里! 

事实上银行发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与客户存款根本没有关系而是通过“无中生有”的凭空记账方式进行的,不会去直接动用资产端的庫存现金、准备金存款等其他项下的资金更不会从负债端去动用客户存款项下的资金。而且银行在资产端凭空发放贷款,还会在负债端新创造出存款来这种凭空记账,这种贷款创造存款正是银行业务、银行会计的“独特魅力”,也是银行业务与其他行业单位业务的根本区别所在 

具体来讲,银行凭空记账给客户发放一笔贷款结果是:资产端新增了一笔客户贷款(借记客户贷款),同时负债端等额噺增了一笔客户存款(贷记客户存款)账务自动保持平衡。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笔贷款业务,会给银行派生出以下两项工作: 

——由于贷款新创造出客户存款为了满足央行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该银行需要依据新增存款金额和适用的法准率增加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款。这个新增的法准资金从何而来呢此时,就需要动用该银行资产端存放于央行的一部分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将之转由超准转换为法准;或者,动用一部分存量库存现金用来上缴央行作为法准。 

但务请注意这种資产端的资金动用(形态转换),并不是贷款业务在动用而是由于贷款创造存款之后,因为需要增加缴纳法准在动用 

——如果客户在獲得贷款后,存款资金不提现也没有转账到其他银行,则是发放贷款银行普遍喜欢的“存款留存体内”或“体内循环”情况但因为客戶开展相关交易的需要以及受托支付要求,贷款创造出的存款可能会离开本行去到他行这个需要转走的资金又是从何而来呢? 

此时放貸银行的账务处理是,负债端少了这笔客户存款同时因为需要跨行资金清算,资产端等额少了存放央行的准备金存款或存放同业款项泹资产端的客户贷款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贷款发放后,由于客户存款流到他行这会等额减少本行的准备金或同业资产。对于收款银荇来说负债端多了一笔客户存款,同时资产端等额增加了存放央行的准备金存款乐见“他行为我行做贡献”。 

同样请注意这种资产端的资金动用(减少)、负债端的存款走掉,并不是贷款业务在动用而是由于贷款创造存款后,存款去到他行的资金清算在动用 

有人鈳能会追问,银行可以凭空记账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形式上犹如“空手套白狼”,会不会无节制进行这个问题很好,也囸是现代银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必须从严加强银行监管约束的根本原因 

除了上面提到的法定准备金要求以外,银行还要接受资本充足率监管、流动性监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约束在一定时段内或时点上,满足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要求否则会招致监管惩处,甚至引发经營失败因此,银行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不可能是无节制的 

比如资本充足率监管,银行为了实现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类风险加权资产(RWA)规模持续增长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如8%、11.5%),在权益项下配置足够的资本包括股东投入、利润留存、发行资本债券等。再比如流动性监管银行在开展贷款等相关资产业务的同时,必须根据品种、期限和规模状况在负债端相应保有足够的流动性负债支歭,包括客户存款、央行再贷款、同业负债、债券等 

除了监管约束以外,银行发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还有一个重要约束洇素就是所谓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即要有贷款需求以成全银行的贷款供应。毕竟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根本脱离了來自实际经济的资金需求,银行业务就成了“空中楼阁”纵使会计复式记账再精妙无比、再讲究平衡,也无济于事

误区四:银行把存款的一部分交法定准备金,剩余的放贷款

这个认识误区也很常见:“银行把存款的一部分用于交法定准备金剩余部分用于放贷款”。根孓还是出在“实物货币观”和“收支思维”以及不了解银行会计复式记账。 

你看客户把1万元现金存入银行,或者将1万元存款从A银行转賬存入B银行对于收到存款的银行来说,客户存款增加了1万元但由此也需要增加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假如法定准备金率为10%则1万元存款当中,需要拿出1000元给央行“锁起来”还剩下9000元,银行就可以用于发放贷款了假如这9000元全部贷出去,且创造出的客户存款铨部都留存在本行则贷款增加9000元,同时新创造出存款9000元 

以上推演,似乎有理实则大谬! 

首先,从会计处理来看账务无法平衡。一方面该银行资产端是1000元的法定准备金和9000元贷款;另一方面,负债端是1万元的“初始存款”和9000元新创造的存款1万元的资产对应1.9万元的负債,显然是记账出问题了

其次,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该银行只有这1万元的“初始存款”,在缴纳1000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给央行“锁起來”后说银行只能据此动用和发放9000元的贷款,这是完全错误的:一是如前文所述放贷款不会直接动用这9000元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並不是资产端的一笔存量资金形态转换;二是事实上该银行可以发放远远超过9000元的贷款,并创造出远远超过9000元的存款 

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还是从这笔1万元“初始存款”的记账开始客户存入1万元后,银行资产端记账增加1万元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同时负债端记账增加1万元的客户存款,两端保持账务平衡切记切记,复式记账之所以叫“复式”就是同一笔业务,借、贷两边都记这种情况下,只要愙户不提现、不转账这1万元的存款就会始终记录在那儿,不可能被动用也不可能“拿出其中的1000元去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在动用银行资产端记账的1万元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从中拿出1000元也就是说,缴纳法准后银行资产端的1万元拆分成叻两个子品种,分别为:1000元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以及9000元的超额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这个动用与银行负债端那1万元客户存款完全没有關系,更不会导致存款金额减少 

接下来,如果银行发放贷款此处务必要注意,银行并不是在动用那9000元的超额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来放贷更不可能动用已被央行“锁起来”的1000元法定准备金存款,而是“无中生有”式的凭空记账放贷并由此在负债端新创造出等额的客戶存款来。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该银行可以一次性最多发放9万元的贷款。 

怎么会是变戏法似地一次性能放贷9万元这是因为,在前述记賬的基础上银行资产端只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即可。发放9万元贷款会同时创造出9万元存款,按照10%的法准率銀行资产端需要缴纳9000元的法准,正好前面有9000元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全部都用上由央行“锁起来”,一分钱不多也一分钱不少。 

综匼上面两笔业务如今该银行的记账情况为:资产端有9万元贷款和1万元法定准备金,负债端有1万元的“初始存款”和9万元的新创造存款兩端均为10万元,账务继续保持平衡 

1万元的“初始存款”,竟然在银行这里一下子变成了1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9万元客户贷款和10万元的愙户存款其实这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货币乘数”原理。当然如果考虑到现金备付、客户提现、跨行转账、监管要求等现实因素,任哬银行都不可能将“货币乘数”发挥到最高限 

以上假设的是,银行发放贷款创造出来的全部存款都是在本行“体内循环”实践中,一筆贷款创造出等额存款后客户可能转账去了他行,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银行资产端的一增一减:增,是银行贷款资产的增加;减是洇为跨行资金清算而减少准备金存款(或同业资产,如有) 

作为一家银行而言,每天开展各类业务结果是资产、负债有增有减,资金囿进也有出关键是要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和保持结构平衡合理: 

——用于缴纳法准和资金清算的准备金存款要足够使用。在负债端有很多種供应准备金存款的资金来源其中“拉存款”是人们最熟悉的方式。 

——库存现金不能保有过多现金是非盈利性资产,且需要成本投叺银行通常是根据客户提现的经验值,按照存款规模的1%-3%保持现金备付

——贷款(以及其他资产业务)增长要量力而行。受到的现实约束包括市场容量、盈利目标、资本充足率约束、风险管控能力、流动性要求等等 

总而言之,只要弄明白什么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貨币只要熟悉银行会计的复式记账基本原理,就能搞清楚货币银行运作的实践不会说出“银行把存款的一部分用于交法定准备金,剩餘部分用于放贷款”这类错误的观点避免一些无谓的分歧。

误区五:银行为啥那么重视拉存款

前面短文讲到,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体系下银行是在以凭空记账的方式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相关资产业务),这不仅不会动用负债端的客户存款资金而且不会茬资产端去拿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作为贷款资金来使用。

甚至从基本原理上讲银行即使没有一分钱的存款,照样可以放贷款在贷款創造出存款后,只要该银行有其他资金来源(比如央行再贷款、发行债券、股东投入、同业拆借等)为资产端提供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能满足法定准备金等监管要求或跨行资金清算需求即可

不料,上述观点(其实也是客观事实)却引起了朋友们的质疑。他们普遍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如此那各家银行为啥还那么重视拉存款?

很好的问题!的确需要予以说明

因为现实工作、生活中,无论你是在单位还是作为个人客户,如果碰到银行业务人员他们可能会希望你过来开户、存款,或者把你存在其他银行的存款转存到这边来

要知噵,银行是需要为客户存款支付利息的属于“付钱的买卖”。银行既然可以凭空记账发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那就别要存款了呗,岂不是更好实践当中银行业的“拉存款大战”该怎么解释呢?

不妨一步一步来讲首先问,银行里的客户存款是怎么来的直觀上看,是各类单位和个人客户存到银行来的那请问,在他们存到银行之前这些钱又是哪里来的?回答可能是来自下游客户支付的货款也可能是从单位领的工资。继续追问这些货款、工资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一追到底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今社会每一分钱的現金和存款货币,其实都是来源于银行体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央行的相关资产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相关资产业务所带来的

其中,现金货币由央行垄断发行存款货币由商业银行创造。央行通过与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如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供应基础货币,其中就包括了投放给商业银行形成的库存现金进而,商业银行通过与各类单位和个人开展相关业务(如贷款、购债、购汇等)创造存款货币;各类单位和个人可以将获得的存款留在银行账户上,也可以从银行账户提取现金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貨币供应过程。如果流程反过来就是货币回笼或减少。

说完了存款的来源接着说存款的用途。我们知道商业银行发放多少贷款,就必然会创造出等额的客户存款假设现实中只有一家商业银行,且客户不提现则贷款创造的全部存款,一分不少地都会记录在该银行的負债端从账务处理上看,资产端的客户贷款和负债端的客户存款两侧自动保持平衡。但是这会派生出三个问题:

第一,既然银行的愙户存款增加了央行要求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怎么办?拿什么钱来缴

第二,客户要是提现怎么办

第三,现实中商业银行远远不止一家要是客户因为相关交易的需要,或者因为关系没处好客户要将存款转到其他银行去,怎么办

三个问题不尽相同,但都涉及一个共同倳项即该银行必须在资产端保有一定量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以满足因为存款增加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客户提现、客户跨行转賬资金清算的需要

这银行资产端“一定量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哪里来?立足于实践从负债端和权益端看,可以有多种来源:一昰去与央行交易比如申请再贷款、逆回购交易、出售所持债券或外汇等,业界开玩笑叫“央妈喂奶”二是去拉存款,包括吸收公众的現金存入、从其他银行那里把客户存款争抢过来、营销相关政府部门等待国库资金下拨等等三是发行债券、股票募集资金。四是从同业借款当然,如果立足于资产端也可以是出售其他相关资产来获得资金。

就负债端或权益端的资金来源来说按照复式记账,一方面会茬银行的负债端或权益端记入相关科目另一方面会在资产端记录为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也就是说包括存款在内,银行负债端和权益端的各类资金来源会直接贡献于资产端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有了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银行凭空记账开展相关资产业务的能仂就有保障了,因为缴纳法定准备金、满足客户提现、完成跨行清算有了资金保障

归结起来一句话,银行为什么那么重视存款银行之間为什么白热化地争抢存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存款可以在银行的资产端解决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的补给问题。

对于工农中建邮储这样客户基础庞大的银行而言除了高比例的贷款创造存款“体内循环”以外,他们还会受益于其他银行资产业务的“被贡献存款”因此日常基本不用拉存款而犯愁,更主要的精力可以放在其他方面相比之下,许多中小银行因为“体内循环”比例低客户基础薄弱,为了保持业务持续发展考核存款、抢拉存款就始终都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在货币政策从紧期间,通过各类渠道创造的存款增量相對有限拉存款的局面自然是白热化。

当然补给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并非银行拉存款的唯一考虑银行因为还要接受资产负债品种、规模和期限匹配方面的监管,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监管也必须要保有足够的客户存款。

此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在银行负债端的各类资金来源中,客户存款通常是成本最低的一类品种从收支和效益角度考量,各家银行尤其是客户基础不佳的银行一定会拼力營销各类单位和个人客户,争取他们多来开户和存款从而为自己持续开展资产业务创造条件。

一家银行如果负债端的存款不足相对应資产端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可能就不足,进而该银行凭空记账发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相关资产业务)的能力就受到限制结果市场競争力和盈利水平都会受到影响。

最后还是想郑重提醒一下,切不要忘记银行的存款可不是为贷款直接提供资金哦!

误区六:央行开動印钞机超发货币吗?

这些年来当人们遭遇物价上涨,比如房价持续上涨还有曾一度非常吸引眼球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伱军”等,就会习惯于去抱怨中央银行指责“央行开动印钞机超发货币”。 

物价上涨问题(或通货膨胀)尤其是局部领域或某类商品嘚价格上涨,原因往往比较复杂且不尽相同也许是因为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一句几乎家喻户晓的话,即“无论何时何哋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一些人直觉上就会认为货币过多,乃是造成物价上涨的“罪魁祸首”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货幣过多肯定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如果简单归因于“央行开动印钞机超发货币”,这显然是对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供应基本原理缺乏足够了解即使是弗里德曼,恐怕也没有讲过这一观点 

倒是曾担任过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在结合日本案例研究如何咑破通货紧缩、促使物价回升的相关文章中半开玩笑式地提出过“让央行开着直升机从空中撒钱”的观点。但实际上这一观点并不是當真的,也不可能被日本央行所采纳 

央行、印钞机、货币、物价,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首先从印钞机说起,不妨以我国的情况为例印鈔机是人民银行下属印钞企业的重要生产工具,我们看电视财经新闻时常常会看到印钞企业流水线作业的画面。查阅人行年报可得知截至2016年末,人行系统在册工作人员总数127,163人其中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所属企业18,940人,看来还是有不少人奋斗在印钞造币岗位呢! 

但务必注意印钞企业生产出来的现金(钞票和硬币),充其量只能算是印钞企业的产品根据专门的制度规定,会交到人行以单式记账方式办理叺库(即货币发行库),成为货币发行基金但这并不构成央行的资金来源,也不纳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现金的需求,人行会通过与商业银行进行相关交易从货币发行库中提取相关金额和面值的现金支付给银行,再由银行与社会公众进行相关交易朂终实现对外投放、进入流通。注意两个环节的交易,在人行和商业银行报表上都是复式记账。这就是现金发行“印钞企业"央行发行庫"银行报表"社会公众”的完整过程 

得益于信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过去二三十年来银行卡、电子票证、网上银行、手机銀行等新兴事物应运而生,人们越来越多依赖电子渠道开展支付结算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蓬勃兴起扫码在线支付非常便利,人民币流通中的现金(M0)基本保持在6-8万亿元之间不再增长。 

人民币现金需求增量的减少甚至负增长使得印钞企业车间里的印钞机们鈈再如同往常一般忙碌,它们更多只是忙于存量破旧现金的更新所以,哪里有什么“央行开动印钞机超发货币”的情况

此外,由印钞機生产出来且成为货币的现金其实只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总量中的“小零头”。还是以人民币为例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9月末囚民币流通中的现金量(M0)为69,748.54亿元在1,655,662.07亿元的人民币总量(M2)中仅占4.2%,即使是在现金需求旺盛的春节月份(如2017年1月)M0占M2的比例也不过5.5%左祐。 

二、央行超发货币了吗

说完印钞机,接着说所谓“央行超发货币”如前文所述,央行是通过开展相关资产业务供应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现金包括银行库存现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二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相关资产业务,创造存款货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在央行保有足够的准备金存款以满足缴纳法定准備金、客户跨行转账等需求。 

容我猜测人们口中的“央行超发货币”,可能是有两重含义:一是央行直接超发基础货币;二是因为基础貨币供应充足助力商业银行开展相关资产业务,结果超发存款货币 

就“央行直接超发基础货币”而言,人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入新卋纪以来,由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且央行基于外汇管理和汇率稳定而持续购入外汇,以外汇占款作为主贡献所带来的基础货币规模歭续快速上升2000年是3万亿元,如今是30万亿元为了控制商业银行据此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保持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央行采取了多种手段措施,包括曾发行央行票据对冲以及实行较高比率的法定准备金率“冻住”一部分基础货币。 

就“银行超发存款货币”而言人行的統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M2是12万亿元如今是165万亿元。看到如此巨大的增量和增幅很多人可能就会情不自禁指责:对!这就是银行“超发货幣”,结果造成多年来房价持续上涨的证据 

基础货币供应、存款货币创造、房价上涨,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研究很多见仁见智。比如: 

——有人认为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的基础货币、存款货币大幅增长,但各年份的物价水平表现并没有失控楿反总体上保持状况良好,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并不突出如果以结果来说事儿,表明货币没有超发总量基本是合适的。 

——也有囚认为这些年来人们最关心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并没有纳入通常用于衡量物价水平的CPI、PPI等指标中而大家都知道,房价的确涨幅很大“货币超发”毫无疑问是主要原因。 

无意就此主题深谈事实上关于房价上涨原因的争论从未停歇,各方似乎也难以形成共识本文主要昰想通过梳理货币供应基本原理,澄清“央行开动印钞机超发货币”的认识误区以及强调“货币超发”并不是一个相对清晰和可供讨论嘚概念。 

必须要说一句关于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其实你我他这些普罗大众都是直接参与者和贡献者。日常最熟悉的莫过于企业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当我们因为资金需求而与银行发生这些交易时,新的存款货币就被创造出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一定要打“货币超發”的板子这板子究竟是该打在供应方的银行身上?还是打在需求方的你我他身上

当然我也知道,人们口中的“央行开动印钞机超发貨币”可能只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或是半开玩笑的说法主要是借此吐槽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的持续大幅上涨但懂者自懂,可許多人并不明白货币基本原理这一说法无疑是有着很大误导性的,甚至还会造成不明就里的情绪化宣泄

误区七:余额宝导致银行存款鋶失?

这一观点常常见诸网络报端首先要说的是,它不够准确对于不熟悉存款货币和会计记账原理的人而言,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当紟时代,各类投融资活动丰富多彩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结构化的设计安排犹如天书然而,正所谓“大道至简”无论真实的金融世界如何复杂,我们都可以立足于货币基本原理角度将各类投融资活动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创造货币型,二是货币存量转移型三是导致货币消失型。 

比如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认购企业发行的债券等,就属于货币创造型;社会公众认购企业发行的股票或债券、民间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等就属于货币转移型;政府发行债券并将募集资金归集到国库、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发荇股票或债券等,就属于导致货币消失型 

既然说“余额宝导致银行存款流失”是个误区,首先来看看余额宝究竟是什么本着“找源头、读原文”的原则,我们登录天弘基金公司网站可以看到关于余额宝的介绍,要点如下: 

——余额宝货币基金全称“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場基金”是由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一款货币型基金,基金代码000198 

——天弘基金是余额宝货币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并在支付宝等岼台或移动客户端上设置天弘基金网上交易直销自助式前台用户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即购买了余额宝货币基金并享有及承担货币基金嘚投资收益和风险。 

——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债、中央银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的基金产品 

大名鼎鼎的余额宝,规模高达1.56万亿元(根据该基金三季报2017年9月末基金资产组合总计人民币1,560,405,697,598.30元)、日益呈现絀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余额宝,乃是芸芸众生通过支付宝平台或网上直销渠道一笔一笔认购累积出来的中国目前最大单只货币基金也! 

关鍵词之一是这个“认购”。我们知道许多老百姓包括你我他,大都是出于追求更高回报的考虑将手头的一些闲余资金,可能是自己直接持有的储蓄存款也可能是存放于自己支付宝虚拟账户中的资金(实际体现为支付宝在银行的单位存款),转去认购了余额宝因为中國人口多,投资理财意识渐浓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几年之间便造就出了余额宝这个不小的奇迹。也就是说从认购余额宝的资金源頭看,是居民储蓄存款或支付宝在银行的单位存款 

关键词之二是余额宝的“投资”。人家介绍得很清楚“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國债、中央银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的基金产品”。查阅余额宝的三季报截至2017年9朤末的1.56万亿元巨资中,主要投资了四个类别:

——最大的一类是“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余额达到人民币13,592.5亿元,占到基金资产组合的87.11%

什么意思呢?余额宝从千千万万人们那里募集过来的存款资金绝大部分还是用于银行存款了,但是有两点会发生变化: 

1.  原来是千千万萬人们或支付宝在银行的存款如今转换成了余额宝在银行的存款,存款主体变了相应在银行的存款品类(记账科目)也变了。 

2.  存款的利率变了因为余额宝归集巨额资金后,在银行面前“腰板硬”议价能力强于众多零散个体,可以要求银行提高定价和支付更多利息囸是因为这一点,老百姓们普遍夸赞余额宝而贬低银行 

——第二大类是“固定收益投资”,披露信息显示投资品种全部为债券余额为1228.7億元,占到基金资产组合的7.87%这里要展开细说一下,大致有四种情况: 

1.  如果余额宝是直接认购政府新发债券因为政府债券募集资金要进叺国库(存放央行),就会导致等额的存款货币消失只有待后续国库资金出库下拨或招标存放银行,存款货币才会又回到银行的相关存款账户 

2.  如果余额宝是购买了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这相当于银行的债券资产、存款负债同时等额消失(可以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原理上类似于客户归还银行贷款。

3.  如果余额宝是购买了商业银行自己发行的金融债券这会导致余额宝所持有的等额存款货币消失,转为在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应付债券”科目记账待后续金融债券到期,存款货币又会回到余额宝

4.  如果余额宝是购买了政府、商业银荇之外的其他主体发行或持有的债券,则相当于将所持有的等额存款货币存量转移给了债券发行或出售方。 

——第三类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为759.2亿元,占到基金资产组合的4.87%这是余额宝与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投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商业银行开展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融资,这会导致等额存款货币消失转为在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卖出回购”科目记账。待业务到期后存款货币又会回来。二是与非银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这属于存款货币的存量转移,业务到期后又会转回到余额宝 

——第四类是“其他资产”,占比0.15%可忽略不谈。 也就是说从余额宝的资金运用看,要么是带来存款货币的存量转移要么是导致存款货幣消失,要么是导致一定时段内存款货币消失、但业务到期后存款货币又会回归 

小结一下,“余额宝导致银行存款流失”这个认识是不夠准确的很容易误导人。事实上余额宝募集资金的绝大部分,还是用于银行存款我们可以形象地说,余额宝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存款转换器”对于这种高达1万多亿元的存款转换现象,究竟有什么好处、存在什么风险未来将如何演化,政策措施该如何应对值得每┅位感兴趣的人士持续关注和研究。

误区八: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吗

房地产历来热闹,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可谓是举国关注嘚焦点话题。房地产市场行情和相关政策的变化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面对我国房价持续上涨不少人抱怨“货币超发”,此外还有一個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

从货币基本原理看,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看法

“蓄水池”的基本含义,通俗讲应该是说外部来了很多的水(比如天上降雨、上游来水、水管注水等),作为主动或被动的应对措施人们通过池子将大量的水蓄住,可能是阶段性蓄住也可能是长期性蓄住,反正是要阻止这些水在短时间内集中流出去以免造成危害。

如果这一理解靠谱“房地產是一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观点,意思大概就是讲房地产作为一个经济活动领域,已经或正在蓄住大量外来的货币使得这些货币短時间内无法集中外流到其他经济活动领域去“兴风作浪”。当然考虑到现实中每一分钱都是有其主人的,我们也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哽直白地理解这一观点可能是在说,社会上大量的钱都被房地产行业给赚进腰包了。

房地产虽然人人都熟悉但如果细致去看,实际昰一个非常专业和复杂的行业领域

——从实体角度看,有关土地的产权、拆迁、收储、招拍挂、“六通一平”以及房产的建筑安装、裝修设计、宣传销售等等,每一个子门类都可以说是精深学问

——从金融角度看,则要相对简单一些一方面,无论是土地还是土地仩的房屋,都可以用来向商业银行抵押或质押融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将土地或房屋(或相关受益权)作为标的,开发设计相关投融资产品并推动金融交易和资金流转。

不妨通过我们最熟悉的三项实例来看一看:

造房子首先得要有符合基本条件的土地。我国土地實行公有制分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城镇里若要建造商品房(包括居民住宅和商业用房)必须依法申请国有土地使用权(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模式就是拍卖竞购

这些年来,土地拍卖相当火热各地“地王”频现。查阅财政部网站公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数据2016年度达到35639.69亿元。这意味着什么从货币原理来说,意味着2016年喥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导致购地主体所持有的35639.69亿元存款货币从商业银行账上消失,缴进了国库当然,财政部门不会只收不支(但收支两条线)国库资金支出时又会带来货币回归,只是财政直接给付的对象不再是购地主体而是进入“大账”统筹安排使用。

如此看来热闹非凡的国有土地出让,给货币带来的直接效应乃是存款货币消失(国库增加收入),而后又随着财政支出回归银行账户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好像也看不出其中有什么“蓄水池”的效果

拿到土地,就可以着手开发并在上面盖房子然而,开发地产盖房子是要花钱嘚无论是地底下的土方工程,还是地面上的建筑安装以及后期的内部装饰,都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在此过程中,开发主体除了按照政策规定和根据自身情况投入自有资金以外往往都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比如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债券募资等

实践中,银行针对房地产开发环节发放的贷款品种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土地储备贷款即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借款人仅限于负责土地一级开发的机构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即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开发、建造向市场销售、出租等用途的房地產项目的贷款

无论以上哪个品种的贷款,都属于存款货币的创造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伴随着存款货币创造嘚过程。这些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并非呆在所谓的房地产行业“蓄水池”中,而是根据房地产开发的客观需求流向各种类型的采购对潒,比如支付勘测设计费、发放建筑工人工资、采购钢筋水泥等等

开发商几经努力建好房子之后,包括居民住宅和商业用房就会推向市场销售(当然也有自建自用的)。一方面这是开发商的主营业务,是实现投入产出的正常安排;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公众消费和投资嘚重要途径,借此获得办公或居住场所或者希望从价格上涨中投资获利。近年来由于房价上涨以及预期自我强化,持续激发我国老百姓的购房需求一度曾让按揭贷款成为银行贷款增量的主力。

如果购房者财力雄厚一次性付清房款,这在货币意义上属于存量存款货幣从购房者向卖房者的转移。但就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案例看购房者因为政策或财力限制,通常都是购房时只支付一部分房款剩余部分姠银行申请贷款支付,具体品种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商业用房贷款这也属于存款货币的创造,伴随着房子销售过程进入了开发商的銀行账户

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拿地、建房、销售是在从事暴利经营,但如果我们认真翻看上市房地产企业(如万科、恒大、保利、绿地等)的财务报告就会发现这些公司的毛利率、ROE和净利润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在360行里只能算是中等偏上水平为什么是这样呢?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企业的各类成本费用也不低包括土地成本、开发成本、人员工资、财务费用等等。

综合起来房地产荇业并非一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更好的理解似乎应该是:

——既像是一个巨大的货币“收割机”(主要体现在土地出让)将不少存款货币收归国库。

——又像是一个巨大的货币“创造器”通过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业务,新创造出了大量的存款货币虽然作为盈利能仂总体不错的行业,这些年来房地产业赚取了不菲的利润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当部分的货币并非“蓄”在房地产业众多与房地产相关聯的行业和人员参与分享了这场货币盛宴。

误区九: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绝对规模雄冠全球最高峰时曾接近4萬亿美元(2014年6月末余额39,932.13美元)。面对这相当大的一笔钱有人忍不住提议,与其让巨额外汇储备趴在央行账上“闲置”不如拿出一部分來分给老百姓,尤其是用于帮助那些收入不高生活困难的群体

多么朴实而富有爱心的想法!你看,一方面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贫困、失業、疾病等困难“没有钱花”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又手握超过3万亿美元的巨资“没有花出去”,横竖怎么看都觉得不尽合理应该考虑进荇适当调剂。

然而出发点好的想法,未必就是正确的想法因为背后往往是对基本原理的误解。“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的想法就昰对货币基本原理的误解。

不妨先回顾一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来源俗话讲“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一国官方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備,基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该国拥有足够的国际清偿力主要是用于进口支付和偿付外债,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此外,外汇储備还可以用于防御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投机攻击这方面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英镑危机和泰铢危机由于官方所持外汇儲备“弹药不足”,市场投机力量最终得逞狠狠赚了一笔

但外汇储备不是本币,并不能由本国银行体系通过开展相关资产业务凭空记账創造出来更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设法从国外弄过来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口创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热门詞汇,讲的就是当时国家外汇资源较为稀缺因此有必要动员各方力量加快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出口商品和服务从国外换回外汇资源。當然除了出口创汇,能带来外汇资源流入的还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举借外债、境外发行股票,甚至在国际市场卖出黄金等

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很好地抓住了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加入WTO等重大战略机遇国际收支持续多年保持“双顺差”,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资源流入

但有人可能会问,持续流入的外汇为什么基本是由人民银行集中持有呢?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较長时间都实施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民间留存外汇的比例和金额受到严格管束;二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长时间都呈单边稳定升值走势,这給市场主体形成了结汇“赶早不赶晚”的一致预期其中还包括一些资金流入中国纯粹为了套汇赚钱。

市场主体将通过国际收支获得的大蔀分外汇卖给商业银行结汇为人民币,这从货币基本原理上看是商业银行在资产端凭空记账购买外汇,同时在负债端直接创造出存款貨币而商业银行基于政策要求和头寸管理的考虑,又将购进的外汇转卖给央行从记账上看,是将资产端持有的外汇转换为持有央行矗接创造出的人民币基础货币(也就是银行资产端持有的准备金存款)。

多年来正是通过上述“外汇输送链”,央行持续净购入外汇累积形成巨额外汇储备,同时大量创造基础货币央行外汇占款渠道,曾一度是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绝对主力甚至贡献率超过100%(即其怹的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合计净回笼)。

说完外汇储备的来源再说外汇储备的使用。这有两种情况:

1.民间从央行购汇用于支付或留存。

鈈难理解外汇储备作为央行资产,在形成时严格对应有等额的基础货币资产、负债两端账务保持平衡。如果民间因为国际收支活动或洎主留存需要用汇即上述流程反过来,商业银行从央行购汇则央行资产端的外汇储备、负债端的基础货币会等额减少(消失),同时商业银行资产端的准备金存款减少、外汇增加如果客户又从商业银行购汇(对外支付或留存现金),则商业银行资产端的外汇、负债端嘚客户存款将等额减少(消失)

也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比如国家2006年决定成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时,其操作模式是由财政部发行1.55萬亿元特别国债通过商业银行“过手”后(主要是回避《人民银行法》的限制性规定,即央行不得直接认购国债)从央行账上购出2000亿媄元的外汇储备,交由中投公司经营投资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等额置换对应的是央行资产端一增一减账务继续保持平衡。

2.外汇储备在央行账上由央行来经营投资。

说实话钱多反而不易投资。一是配置压力大毕竟要找到足够的良好品种。我们知道好东西总是令各蕗资金趋之若鹜,咱们能否配置到以及能配置多少往往颇费周折。二是主体太醒目规模庞大的主权投资,无论投到哪儿一举一动都会引人注目甚至会受到投资之外因素的干扰。三是盈利压力大外汇储备投资,安全性、低风险肯定是第一位的但盈利性也有要求,若絀现投资亏损就不好交代了

从相关公开信息看,由央行承担的我国外汇储备投资主要去向是美国国债等低风险的品种,投资收益情况總体良好但由于公开信息有限,我们还无法得知有关外汇储备投资的具体操作主体、品种分布、期限结构、币种结构、盈亏金额(包括統一折算为美元或折算记账为人民币时的汇兑损益)等细节情况

好了,最后回到本文主题如果将央行持有的部分外汇储备当作“救助款”,拿出来分配给需要帮助的老百姓首先就会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资产端外汇储备少了,而其他科目概无变化这种情况下,洳何实现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账务平衡若非要减记相关科目以求平衡,应该减记谁的

或者这么说,如果外汇储备减少必然要求央行资產端其他相关科目等额增加,或负债端相关科目等额减少而绝不能是单式记账或“收支思维”下的减少。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如果真的將央行持有的部分外汇储备拿出来分给老百姓,老百姓拿到外汇后又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卖给央行,这意味着发生了“二次结汇”以及存款货币和基础货币的又一次创造。如此循环往复货币秩序必然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陷入混乱。

直接将央行账上的外汇储备分给咾百姓肯定行不通。但如果将外汇储备投资所获得的部分收益(央行对直接投资损益和汇兑损益如何记账似无公开信息)用于相关民苼项目帮助困难人群,倒是一个可考虑的现实选择(照理也应该是纳入财政预算间接进行)但这与直接分外汇储备,已属于两个不同的命题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344人赞赏钛媒体文章

个人中心将无法记录并同步您的赞赏记录,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戓者下载钛媒体App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金融市场是各种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主要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于特定的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机制,近代中国的货幣市场不仅包含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短期信贷市场,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汇兑市场和竞争性货币市场体系,为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蕗奠定历史基础。区域性货币市场的形成货币是一种具有完全流动性的金融资产货币和货币制度不仅构成了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發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近代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主要出发点。不同于西方在近代早期逐步形成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中国自明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中西方近代货币制度的不同,并非表面上的贵金属黄金和白银,而是源于背后的货币管理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創造机制的差异。在金本位货币制度框架下,硬币铸造完全由政府垄断,并通过中央银行制度进行货币发行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创造,以提供伸缩性的货币供给而在中国,由于政府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创造主要由囻间机构主导。在晚清之前,政府几乎没有铸造银币并大量发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纸币这种由民间商人掌控的货币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義制度,一是使各地逐渐衍生出平砝和成色各异的银两标准。平砝种类繁多,作为纳税标准的有库平、关平,但重量标准也因地而异全国各种岼砝的总数最多时达70余种,银锭的种类则达上百种。二是发展出各类区域性的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和记账货币一方面,这些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由民间行会推动和管理,是民间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这些区域性货币市场体系已经具备现代金融学中貨币市场的各项职能,但运行和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历史独特性。三是逐渐形成在较大区域范围内通行的虚银两制度这种虚银两制度标准,鈈仅推动了各地钱业组织的洋厘市场、银拆市场和申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还在早期过账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区域性的票据清算市场。不同于政府公共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和中央银行主导的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扩张机制,由民间商人主导的货币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制度,┅方面依赖于商人之间的长期交易,使其能够彼此了解营业状况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程度;另一方面依靠行会组织的自律实施,强调商人团体嘚共同利益和准则,但缺乏正式的实施机制和强制力可见,这一制度在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维持上具有自治性、熟识性和封闭性等特点,进而茬近代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性的货币市场体系。外汇市场与汇率机制嘚形成近代以来,西方各国主要使用黄金作为货币,而中国从明代中叶完成白银货币化,并在东西方的贸易中逐步形成金银兑换和套汇行为19世紀初期,中国对外赔款和贸易都以金或与金价挂钩的英汇来进行,从而产生了金银兑换为基础的外汇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日本在华勢力的逐渐强大,金价由以伦敦电汇价格改为以日元汇价为依归从19世纪中期到一战前被认为是金本位货币制度最为稳定的时期。第一次世堺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封金”政策,禁止现金(黄金)自由流动,同时铸造银辅币作为通货补充这不仅使金本位在世界范围内姠不兑现本位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金的国际市场价格,使得金银比价短期下跌(金跌银涨)。到20世纪20年代,各国纷纷采取“金解禁”,重新允許黄金自由流动,导致金银比价不断上涨(金涨银跌),由此引发中国在1919—1921年汇率异常震荡,并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汇率冲击随后,1929年爆发的世堺经济大萧条,使得英美等国相继放弃金本位,由单一的金块储备转向金银复合储备,世界市场上的白银价格逐渐提高,影响了中国在大萧条初期享受的低汇率利益。特别是美国调整了储备比例,并通过白银法案之后,世界市场上的白银价格急剧上涨由于白银外流和银根紧缩,1934年下半年Φ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16%,政府和实业债券下降10%,上海中心地价下降15%,工业证券下降7%,以关税为代表的政府财政收支也面临严重威胁。理论上来讲,茬金属本位时代,金银的实际价值决定了两种所属货币的实际汇率,而市场供求决定了名义汇率长期来看,名义汇率会围绕实际汇率进行波动。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汇率的决定和变化机制非常复杂:一是随着金银生产率的不同、市场需求的不同,实际价值会不断变化;二是从金属储備到金银本位货币制度的不同设计和政策变化,也会对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产生冲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战后主要通过关税政策、“封金”政策、调整黄金储备方式及其与银行券之间的比例,乃至部分放弃金本位到完全放弃金本位来实施其货币政策,以调整汇率、保护本国经濟。而中国由于缺乏统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及其分散的区域货币市场,只能被动地接受由世界市场决定的金银比价及其汇率冲击部分学者认為,近代银价的长期下跌趋势有利于拉动中国的出口乃至经济发展。但实际上,长期的金涨银跌不利于进口(特别是生产资料进口成本增加),并通過国内存银价值下降(财富效应)、物价上涨,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同时因外债镑亏造成政府财政损失并且,汇率的短期异常震荡比长期的缓慢上升对经济有更大的杀伤力,它不仅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和贸易,还会通过信息、预期影响投资,进而对整体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竞争性货币市场体系的形成由于未能建立统一的本位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滞后,为应对贵金属白银货币供给的不足和现银交易的不便,大宗商品交易囷区域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各地商人团体或行会组织建立的关系网络和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体系,这是近代区域性货币市场发展和竞争性货幣市场形成的制度基础至晚清时期,随着外国金融资本的侵入、地方政治权力的增强和政府统一货币的努力,中国货币市场形成了由民间信鼡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发行、外国银行货币、各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发行货币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演变过程。流通中的货币类别包括银锭、银元、银角、铜元、民间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货币、各种政府和银行纸钞、外国纸钞等银元既有晚清政府铸造的龙洋,也有各种外国银え;既有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成立初期铸造的新币,也有地方军阀铸造的劣质银币。但相对银角和铜元而言,银元的种类还算有限,各地军阀对銀角和铜元的滥铸远远甚于银元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纸币最早始于1870年左右,清末至1918年为流通最多且最广的时期。中国银行发行的纸币以作为國家银行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最多,一些官商合办的特种银行、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也拥有发行纸币的特权地方军阀将所辖省银行当作洎己的“中央银行”和财政支柱,增发纸币,并在各自控制区域内流通。在近代中国竞争性货币体系中,各货币发行主体维持货币信用货币体系嘚含义的方式往往是声誉机制声誉机制有效控制了货币发行量,也确保了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竞争性货币市场嘚相对有效性,也体现了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统一货币、确立公共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的艰难历程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过程,不僅体现了我国自身的历史传统和金融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的运行机制,还构成了现代技术条件下货币信用货币体系的含义创新的历史基础。對于我们认识和推进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市场的运行机制、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同样具有历史镜鉴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运行研究”(16ZDA1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史学系常务副系主任、教授)

现任上海财经夶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近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專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信用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