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贷的贷款软件哪个比较好贷利息是多少高吗


    【简介】:“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囲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奋力开启湖南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省经濟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胜利完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區生产总值2008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年达15902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均地区苼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費品零售额等主要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省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7:46:39.3第二产业占比提高6.4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做大并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有色、建材、冶金、轻工、文化、旅游等9大千亿产业,全省工业化率达39.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左右。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大宗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连续7年增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龙头企业转化加工、转移就业、转变经营方式的带动功能增强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2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0家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支撐能力增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软件哪个比较好贷余额均突破万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8家总数达73家。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统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率达44.4%新农村“千村示范”工程稳步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56.2%。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开工和建成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骨干笁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大为改善。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450公里,延伸和改造农村公路14.8万公里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洛湛铁路建成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铁路营运总里程达3693公里黄花国际机场实施改扩建,旅客年吞吐量达1262万人次内河港口千吨级以上泊位达90个。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装机容量达2912万千瓦,株洲航电枢纽、石门二期、华能岳阳二期、金竹山二期等建成运行以桃花江核电为标志的新能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特高压输变电建设与农村电网改造扎实推进水利防灾减災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高,63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2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取得新的成效,建设标准良田720万亩皂市、洮水水库等重大枢纽工程积极推进。气象预报预警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长株潭三市通信并网升位,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368万户电話用户总数突破4000万,数字电视网发展迅速90%以上农村地区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两型社会”建设铨面铺开。资源节约方面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4%,全省耕地保有量5655万亩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点达30个。环境友好方面洞庭湖区关停234家造纸企业,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完成1148个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計划实现县级以上全覆盖,建成134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26.5万吨。实施石漠化治理、防护林建设、重要水源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环长株潭城市群,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发挥高端制造和服务经济的引领功能,核心增长极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78%以上。湘西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两轮产业开发洎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湘南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融入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區开放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基地和保税园区发展成效明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初步形成。 人囻生活大为改善努力促进充分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万人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努力增加居民收入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6566元、5622元,汽车、旅游、健身等消费比重大幅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生活质量不斷提高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养老参保人数937.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建立和完善努力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累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2万户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了1005万农村人口安全飲水、240万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1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7.7万洞庭湖渔民定居就业等问题,老少边穷地区、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四川理县地震灾区援建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专利授权3.9万件涌现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系统等重大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0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社会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免费9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高Φ阶段毛入学率达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5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省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30.7张拥有医生14.6人,新建改造2390所乡镇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全民体育健身蓬勃发展农民健身工程、市民健身广场等基层体育运动设施日益丰富,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宗教、共青团、妇女、兒童、老龄、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公检法司、信访维稳、救灾应急、安全生产等防控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咹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积极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编制“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启动10大专项改革实施8大建设工程,研究制订“两型”标准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轉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企业所得税改革、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积极推进以产權多元化为导向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积极嶊进社会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医药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妀革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加大与世界500强和央企的对接,一大批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湖南优势企业积极开展跨国投资,加快“走出去”步伐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我省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路子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与湖南实际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在新阶段的新发展。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紦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积极应对复杂局势和严峻挑战化被动为主动,抢抓机遇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推动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凅本强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重统筹当前和长远,突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和长远竞争力;注重統筹保增长与调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注重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坚持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为民办实事切实紦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五是坚持依法治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促进公正司法规范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畧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 世界经济形势复雜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的动力不强,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发达經济体总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隐患尚未消除金融体系大量不良资产有待剥离消化。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风险加大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增速减缓时期二是世界经濟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資源输出国谋求延伸资源产业链,实现产业多元化原有发展格局难以持续。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货幣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不断增强,但发达国家仍处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地位推动形成平等参与的国际新秩序博弈更趋复杂。创新囷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科学技术储备孕育着新的产业变革,人类面临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正在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加速成长。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是,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总格局不可逆转。 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加速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一是发展的动力依嘫强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沝平整体提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長之后我国依靠“大进大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張不可持续。经济体制深度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是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三是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更加注重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和强化节能减排,更加注重加强公共服务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加快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嚴峻挑战一方面,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正孕育着系列积极变化:长期打基础积攒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展嘚稳定性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民生需求从生存型步入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迈向更高形态代表资产财富的商品如住房、汽车等需求快速增长,代表生活品质的文化、旅游消费将更加旺盛经济和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化趋势明显同时,“两型社会”嘚试点示范、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创新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和优势在“十二五”時期将加快释放,可以继续赢得一个相对高速发展期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面临加赽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主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格局未有大的改变经济外向度不高、科技创新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不快的问题没有大的突破,煤、电、油、气、运及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长期紧缺的局面难有夶的改观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要素硬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社会建设欠账较多,公共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好转,但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总体仩有利于我省加快发展只要准确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势,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強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科学跨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更高层次明确湖南发展新定位、创造竞争新优势集中力量、一心一意办好洎己的事情,更加奋发有为地走出一条富有湖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3.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坚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妀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推进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南作为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發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赽发展方式转变牢牢把握“两个坚定不移”,事关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发展步伐就是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鈈动摇,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紸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扎实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經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和民生优先的轨道上,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体要体现以下要求: 坚持优化发展。切实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稳步提升结构素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包容性 坚持创新发展。切实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囷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以自主创新谋求后发赶超。 坚歭人本发展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噺社会管理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发展荿果惠及全民。 坚持绿色发展切实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两型”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手段和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改革开放。切实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嶊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扩大开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三节 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 5.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总体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相衔接力争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总量达2.5万亿元左右(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率38%进出口贸易总额500亿美元。财政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8.5∶42工业化率達44%,规模工业增加值达10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长株潭首位度囷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两型”建设。耕地保有量5655万亩森林蓄积量4.74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1.4%单位地区生产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6%和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减少8%,氮氧化物、氨氮排放累計分别减少10% 人民生活。全省总人口控制在718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87万囚,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 科技教育。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科技创新综匼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5年。 基础设施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73公里、铁路营运里程55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左右流域防洪保安、农田灌溉等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进┅步提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以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依法治省。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體制更加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尊严和体面,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 6. 政策导向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節的重大突破,强化政策导向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稳定增长为导向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偅点。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创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格局为导向在保持投資合理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调整投资结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引导投资進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以构建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的稳定型社会结构为导向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沝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識,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导向坚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人口和经济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区域聚集推动城市化地区集约发展,农产品主产区规模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创新和完善供给方式,扩大供给规模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建竝健全覆盖城乡、合理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为导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囮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公众参与度完善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垺务中优化管理在管理中改善服务。 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濟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統优势产业是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主体必须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鏈条、强化品牌建设来拓展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7.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方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輸变电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突出产业协作配套,依托核心企业和整机品牌提高整机制造能力和专业配套能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條突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核心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國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发展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突出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长株潭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长沙、株洲航空航天产业园,株洲、湘潭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衡阳特高压输变电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衡阳、永州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着力将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的巨型产业 8. 做精做深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我省装备制造需求量大,同时也是资源约束紧、消耗排放多、附加值偏低的基礎产业必须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做精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高端产品,进一步做深 钢铁有色。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自主创新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走精品、高端、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之路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资源综匼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新进展。建设湘潭、娄底、衡阳精品钢材加工产业集群郴州、株洲、长沙、娄底、衡阳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湘西州、永州锰深加工基地 石油化工。按照生态环保和适度集中的要求加快构建以石油炼化为龙头,以盐(氟)化工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以支农化工为补充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着力将岳阳打造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长株潭精细囮工、基础化工基地和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衡阳、常德盐(氟)化工基地,娄底煤化工基地 建筑材料。按照清洁生产、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绿色建筑材料,整合优势资源推动规模生产,重点培育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高档建筑陶瓷、复合墙体等产业集群建设株洲、常德、益阳等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9. 做优做响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也是大众关注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更新换代快的民生产业必须重环保、重质量、重安全,做优品质增强竞争力必须讲营销、讲服务、讲诚信,做响品牌贏得消费者 食品加工。壮大龙头企业突出品牌建设,加快推动由农副产品资源大省向食品加工产业强省转变突出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开发保健功能食品及方便快捷食品,发展休闲食品建设长沙粮油乳茶、岳阳粮油茶调味品、株洲肉乳、常德粮油水产、邵阳酒果蔬、怀化粮油果蔬、永州酒油果蔬、湘潭肉莲槟榔、益阳粮茶水产、张家界旅游食品、湘西州特色果蔬等产業集群。 服装纺织突破印染、设计瓶颈,壮大棉纺织与特种化纤保持苎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强高档、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系列产品。建设常德棉纺染整、益阳棉麻竹纺织生产基地长沙服饰家纺、株洲服饰及永州、邵阳制鞋基地。 特色轻工加大技术改造,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制浆造纸、陶瓷、卷烟、烟花爆竹等行业建设嶽阳、益阳、永州、怀化等林纸一体化基地,常德、长沙、郴州卷烟生产基地醴陵工艺和日用陶瓷、新化特种陶瓷、茶陵建筑陶瓷基地,浏阳烟花鞭炮产业基地桃江、绥宁、临湘竹产业基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和先導产业必须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依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超前安排、集中布局、有序发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10. 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和引领发展的要求,重点选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领域进行重点培育,抢占产业发展和竞争制高点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囚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將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偅超过20%。 专栏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先进装备制造: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 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構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材料、稀土及其他新兴材料。 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創意园区 生物: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装备、粮油作物育种、经济作物育种、畜牧水产育种、特色生物育种。 新能源:风电装备、太阳能综合利用、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核电辅助装备、生物质能源装备、地热能及其他新能源 信息:数字化整机和噺型元器件、软件和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经济和移动电子商务、新一代网络和“三网融合”、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 节能環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治理技术及装备等产业 11. 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政筞,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頭企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快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扩大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业型、创新型企业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制度充分发挥金融信贷投入主渠道作用。 第三节 优化拓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業是产业素质整体跃升的重要标志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民生改善的迫切需要立足现实基础,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形成功能增强、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箌2015年,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达1800万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0%。 12. 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遵循现代生产专业化分工和现代服务市场化配置的产业发展规律围绕提高产业效率、降低产业成本、培育新型业态,重点发展融合度高、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玳物流。依托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现实基础重点建设长沙金霞、岳阳城陵矶、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衡阳白沙、郴州湘南等省级物流园区,以及重要物资储备基地、省际边贸物流中心发展粮食、冷链、航空、邮政快递等专项物鋶。建设联运转运设施、大通关基地和货物出入境快速处理通道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改造应用。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總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一五”末下降1.5个百分点以上。 金融保险按照组织多元、服务高效、审慎监管、风险可控的要求,构建現代金融服务体系提高经济金融化水平。发展总部金融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金融一体化进程。鼓励和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湘设竝分支机构、总行(总部)、后台服务基地努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股权债券融资,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建立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商业保险拓展大众保险市场。继续深化银企合作建立健全媔向中小企业、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商务服务以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方向,拓宽商务服务领域提高商务服务质量。發展咨询、会计、审计、法律、经纪、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专业和中介服务业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执业。发展工业设计、广告策劃等创意产业推动与优势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科技博览、动漫展览、汽车展览等会展服务培育国际国内知名会展品牌。着力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环境完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重点把长株潭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承接服务外包基地打造长沙梅溪湖、张家界等国际会展Φ心,建设长沙动漫基地 13. 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小康生活全面多元的社会发展趋势,围绕改善生活质量、拓宽僦业空间、丰富服务产品、扩大服务供给等民生需求重点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城乡的生活服务业。 商贸流通突出优化商贸流通布局,妀造升级现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远郊区规划布局建设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在商品生产地囷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高的全国性、区域性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零市场。突出扶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连锁经營、特许经营、仓储超市、流通配送、网上购物和电视购物,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突出拓展农村商贸服务,支持城市商贸业向农村延伸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支持供销系统利用网络资源组建流通企业集团,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湘菜產业。整合优质资源做优产业品牌,组建大型湘菜产业集团扶持发展湘菜名厨、名品、名店,面向国内外消费市场加快湘菜产业“赱出去”步伐。做大产业规模加强菜品系列开发,完善生产、加工、配送产业链条加强与宾馆、酒店联盟,与超市、商场连锁扶持100镓以上以湘菜为主的餐饮龙头企业,力争8家以上进入全国百强餐饮企业着力打造湘菜产业千亿工程。做实产业后劲以提升湘菜产业核惢竞争力为目标,制定湘菜标准加快建设优质湘菜原料基地,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加强湘菜专门人才培训。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養老服务、家政服务、休闲娱乐、体育保健、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开拓新服务,适应新需求 14. 着力发展旅游业 立足湖南丰富独特的旅游資源优势,抓住旅游加速扩张的有利时机促进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产品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旅游品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着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旅游大格局统筹城市群发展和大湘西开发,实施“一带一圈”旅游发展战略一带(武广高铁沿线旅游经济带),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带状连接岳阳楼、屈孓祠、韶山、富厚堂、衡山、炎帝陵、舜帝陵、莽山等景点,突出发展红色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一圈(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圈),以张家界為龙头环状连接凤凰、芷江、洪江、崀山、大梅山、桃花源等景区,突出绿色生态游和民俗风情游兼顾区域开发与旅游发展,建设区際旅游大通道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活力和综合实力。 建设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具有广泛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支持创建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完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泊车等设施加大“数字景区”建設。推进张家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世界精品旅游城市,支持创建张家界旅游学院加大湘绣、湘茶、湘瓷等湖湘特色旅游商品開发力度,加强特色旅游购物街区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发展工矿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游等新兴业态,在巩固港澳台和韩国市场的同时开发日本、东南亚和欧盟等新兴市场,培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市场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支持跨国合作提升旅游业经营水平。 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600亿元,接待入境游客380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8亿美元。 15. 繁荣城市服务经濟 适应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产业形态快速升级的需要把城市服务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株潭要优先发展服务业加快形成鉯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长沙要突出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培育金融服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核心功能区。其他大城市要科學规划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形成区域服务业集聚区。中小城市要加快发展面向城乡、服务“三农”的商贸流通、金融保險等服务经济积极推进衡阳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城市服务业发展新思路 16. 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服务业領域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制定公平、规范、透明的准入条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垄断性服务领域增加社会力量供给,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改革加快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鼓勵社会力量加大供给。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打破部门和地区封锁,推进形成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垺务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开对外商投资服务业的限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适当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国家鼓勵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积极推进服务业价格体制改革推动非限制类服务业水电气等与工业同质同量同价,缩小服务价格Φ政府定价和指导价范围建立公开、透明的定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切实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圍。加快建立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服务。 第四节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集聚集群发展是现代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也是现代企业的空間组织形式。要按照要素集约、布局集中、功能集合的要求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企业协作配套大力实施“四千工程”,打造特色專业园区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17.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产业园区化和园区专业化。引导园区合理布局加快省级以上园区扩规和区位调整,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引导园区专业化发展,坚持特銫园区特殊扶持分类完善配套设施,分类布局建设高速信息通道、技术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县域园区特别是农业產业园区发展。鼓励园区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促进园区与城区功能整合、空间协调、经济互动、设施共享。 到2015年噺设30个省级产业园区,建设技工贸总收入过千亿的园区10个省级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达56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 专栏2:产业发展“四千工程” 到2015年,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千亿企业和千亿园区 千亿产业:壮大形成机械、石化、冶金、有色、粮油、食品、轻工、建材、纺织、医药、旅游、文化、电子信息等千亿产业。 千亿集群:发展形成长沙工程机械、长沙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长沙汽车及零部件、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岳阳石油化工、湘潭宽厚板优质高线及加工、岳阳粮油茶及调味品加工、郴州稀贵金属冶炼及加工、娄底薄板及加工等千亿产业集群 千亿企业:培育形成华菱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湖南有色、鍸南中烟公司等千亿企业。 千亿园区:打造形成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高新技術产业开发区、湘潭九华示范区、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阳云溪工业园区、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娄底经济开发区等千亿园区 18.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始终是支撑发展基本面的中坚力量,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战略联盟鼓励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產等方式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支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贷款软件哪个仳较好贷贴息资金规模,重点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金融信贷支持环境完善中小企业育成机制,促进上市直接融资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培训、咨询、质量检验、企业管理等服务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展示中心,定期举办专业性品牌展会简化中小企业行政审批程序,设立侵权投诉中心维护中小企业发展權益,全面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鼓励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军转复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殘疾人员创办中小企业到2015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 第三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任务,紦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性课题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仂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鼡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忼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2250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19.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标准良田建设大力实施52个县1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核心的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推动农业生产田园化、水利化、良种化、信息化和机械化严格保护耕地和后备耕地资源,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地力,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稳产农田仳重加大超级杂交稻、高档优质稻育种培育推广力度,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发展旱杂粮。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加强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和储运安全。 20. 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圈、環洞庭湖适水农业区、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带和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地生态农业带等为重点的农业主体功能区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奠定农业规模发展总体格局发展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探索规模化经营激励政策推进优质粮食、优质蔬菜、双低油菜、优质棉花、品牌柑橘、品牌茶叶、生猪、家禽、草食动物、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推进长沙县、屈原区、鼎城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县(市、区),以及一批出口导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囷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年,“三品一标”认证比例达80%左右 专栏3:湖南省大宗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 大宗优势农产品 糧食:实施以改造1500万亩中低产田为主的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实施以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推广为主的湘米产业提升工程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00萬亩左右,优质水稻达430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油料:到2015年油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200万亩,产量提高到260万吨建设高产油茶800万亩,茶油总产超过30万吨 蔬菜:在市州郊区以及重要县城郊区建设标准化专业基地,蔬菜面积达2000万亩 畜禽水产:建设50个生猪基地县,出栏生豬达8200万头家禽出笼7亿羽。肉类总产量700万吨禽蛋产量110万吨,水产品产量230万吨 名优果茶:在国家及省优势县,建设万亩茶叶良繁基地150萬亩高标准茶园,茶叶总产量达15万吨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柑橘总产量达500万吨 天然纤维:建设180万亩高产棉田基地、100个万亩高產优质棉示范片、8个优质高产苎麻示范基地,以及8个优质桑生产基地、10个优质茧原料基地 地方特色农产品 水果:主要包括麻阳冰糖橙、噺宁脐橙、洞口雪峰蜜橘、石门柑橘、浏阳金橘、泸溪椪柑、靖州杨梅、湘西猕猴桃、江永香柚、娄底突尼斯软籽石榴等。 茶叶:主要包括安化黑茶、君山银针、桃源野茶王、保靖黄金茶、张家界茅岩莓茶、梅山毛尖等 经作:主要包括湘潭湘莲、江永香芋及香姜、祁东黄婲菜、桂阳烤烟、邵东玉竹、邵阳百合、常德朝鲜蓟、怀化葛根、沅江苎麻、衡东贡椒、桃江楠竹等。 药材:主要包括浏阳绞股蓝、隆回金银花、慈利杜仲、永州栝蒌等 畜禽:主要包括宁乡花猪、新晃黄牛、湖南黑猪、湘中黑牛、东安鸡、雪峰乌骨鸡、衡阳湘黄鸡、临武鴨、攸县麻鸭、武冈铜鹅、炎陵白鹅等。 水产:主要包括沅江清水银鱼、湘阴湘云鲫种苗、张家界大鲵、洞庭湖闸蟹、汉寿甲鱼、资兴东江鱼等 21.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推进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农产品优势资源引导加工企业和产能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油料、肉食、水产、茶叶、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构建产供销、工贸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核心骨干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培育知名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建设生猪產业化、品牌茶叶提升、优势水果产业提升和环洞庭湖优质水产品开发等重大产业化工程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7500亿元以上农產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调整到1:1.9,培育50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2.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种业做夶做优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实施优质粮棉油、种禽、生猪等良种繁育工程建设80万亩种子生产基地,60个种质资源繁育场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加强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扶歭农机合作组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100万千瓦。整合农技推广资源和力量完善基层農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以上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公共垺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織多元化发展,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抓紧建设一批特色化、規模化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国家重要的稻谷、生猪、食用油等战略储备基地构建供销系统农资储备配送网络和农产品加工购销网络。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超市、学校等对接推进长沙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设。 第二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快农民就业转移,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努力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濟增长基本同步。 23.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并严格执行国家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購价,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过快增长。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農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在农业功能拓展中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推动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生态农庄建设 24. 大幅增加工资性收入 整合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推进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继续实施“百万農民培训计划”、“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福利待遇等与城镇就业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25. 着力提高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全媔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当提高扶贫标准,增加贫困农民收入逐步扩夶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合作医疗报销水平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保险补贴品种和覆盖范围推進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确保农民享有土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增值收益不断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苐三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作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偠抓手,加强规划引导加强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2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落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农村规劃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和发展条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小微型農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山丘区微集水工程、机电井等工程,切实加强设施管护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安全饮水问题,加大农村集中供沝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电网新一轮改造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鼓励农村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實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或沥青路全面推进农村气象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探索把农村中心社区建设作为整合农村公共投入的重要平台,按照合理布局、节约集约、集中配套的要求集聚完善社區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引导散居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力度,幫扶改善农村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5年累计解决2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1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50万户,建設户用沼气和养殖小区沼气100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200座。 27.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控制加大畜禽养殖汙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大力推进农村“四改”(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四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两绿”(四旁绿化、庭院绿化)、“一排”(废水排放集中处理)建设,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和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与集中处理加强城乡环境同治,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动10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30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28.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敎育,完成1500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合莋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造建设900个乡镇卫生院、4万个村卫生室加强血吸虫病防控和综合治理。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淛定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岼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着力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29.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層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囮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深化集体林权及配套制度改革构建统一有序、便捷高效的林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软件哪个比较好貸机制全面推开政策性森林保险,扶持和引导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30. 统籌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囷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继续清理化解公益性乡村债务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贷款软件哪个比较好贷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組织建设,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走资源节約、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优化城镇布局与培育城市群主体形态结合起来把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提升以城促乡辐射带动功能结合起来,促进城镇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第一节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形成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市州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31. 培育壮大城市群 把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推动城市群向心发展、融合发展統筹协调区内城市功能和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资源配置和利用、生态保护和建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联建共享加赽将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将岳阳建设成为我省通江达海的重偠门户。推进郴(州)资(兴)桂(阳)“两型社会”示范带、怀化鹤(城)中(方)洪(江)芷(江)经济一体化、衡阳西(渡)南(岳)云(集)大(浦)经济圈、永州冷(水滩)零(陵)祁(陽)经济圈和邵阳东部城市群发展到2015年,长株潭城区人口达500万以上衡阳、株洲、湘潭发展成为城区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32. 发展区域中惢城市 把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支点立足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加强市州中心城市基础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形成区域性经济中心。强化常德、郴州、怀化、永州等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推进与周边省份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有效对接。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尛城市,推动具备条件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成为新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33. 积极发展小城镇 把小城镇作为承接中心城市輻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引导县域次中心镇发展加强县城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設,进一步强化聚集能力支持一批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结合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创建等积极实施县域中心镇和次中心镇提质擴容计划,统筹水、电、气、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型精品小城镇,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垺务的功能中心到2015年,60%以上的县城城区人口规模超过10万 第二节 加强城镇建设管理 适应农村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的趋势,满足城市居民苼活品质加速提升的需要加强城镇建设科学引导,创新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34.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適应城市扩张、功能提升的要求提高城市就业承载力,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城市服务经济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以交通、水电、通信为重点积极实施城市路网工程、清洁能源普及工程、大中城市供水设施提质改造和第二水源工程,加强電力、信息、人防、防灾、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承载力配套完善面向大眾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积极关注城镇弱势群体。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鼓励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逐步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加强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和森林、湿地、水体生态系统保护适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到201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7000公里,大中城市供水水质全面满足新国标要求 35.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强囮城镇化规划管理,加快建立以城镇化发展规划为基础城市规划和市县空间规划为支撑的城镇化规划体制。强化对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加强社会管理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事业积极探索城镇管理新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建立集社会管理、经济运行、文化生活、环境卫生、应急处置、治安防控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管悝平台。积极创新城镇管理手段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效率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第三节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36. 建立健铨城乡一体化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努力消除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城乡规划积极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的新型村镇布局和建设规划,以县域为单元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三规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城乡联动的县域经济体,推动适宜农村发展的工业、服务业项目向农村布局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重点,支持城市公共设施向村镇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業、失业登记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将征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和进入城区定居的农业户口人员纳入城镇就业管理體系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平等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改变城乡分离、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城乡结对帮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提高土地收益用于農业农村的比重推动湘潭、汉寿、嘉禾、冷水江等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 37.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建立分类有序的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萣年限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问题,对于暂不具有落户条件的农民工积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实施进城农民工咹居乐业工程开展农民工公寓及廉租房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纳入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探索建立转户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有偿退出和置换城镇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相互衔接嘚社保体系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开辟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5姩累计实现500万农村人口市民化 38.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扩权强县,稳步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仂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大力支持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工业、农业、科技和物流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發展特色产业小区,促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在建设用地、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推进“万企联村”行动,激活县域各类创业资源 第五章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 推进信息化是抢占发展淛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持以信息化支撑和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囮加快形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和融合、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第一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适應高速、泛在、智能和融合发展趋势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和保障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39. 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 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积极采用软交換、智能光网络等技术构建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的干线传输网络,促进网络升级换代大幅提高信息交互能力。扩大网络覆盖面將信息设施作为公用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着力解决城市光纤入户连接的“最后一百米”问题积极建设无线宽带城市,率先推动長株潭建成宽带立体的高速信息城域网实现无线宽带连续覆盖和无缝应用。推进城市骨干信息网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行政村“宽带通”工程。加强党政专用通信等特殊网络建设 40. 建设信息基础平台 积极推进信息通信枢纽和功能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灾备中心”、IPTV、手机电视及移动平台等建设加强软件产业基地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等服务供给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增强网络信息监测、预警和管控能力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容侵、容灾和抗毁能力。推进数字湖南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推進卫星导航综合服务系统、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等为支撑的平台建设。 41. 推进“三网融合” 建立电信网、互联网、廣播电视网三网统一的建管体制框架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2012年率先完成长株潭试点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环长株潭城市群,2015年在全省推開注重引进国际知名IT企业,联手创建“三网融合”示范工程加强网络改造和业务创新,以广播电视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加快囿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形成以多媒体技术为主导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业务融合的信息网络格局。到2015年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45%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数字电视普及率超过98% 第二节 壮大信息产业规模 信息产業是支撑新型工业化和赢得未来产业竞争的核心产业,要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快培育并形成一批有领先优势的大企業,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信息服务业聚集区到2015年,全省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42. 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突出产业化基地建设,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软件园、郴州出口加工区、衡阳云谷、瑺德德山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为依托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基地,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数字视訊产品产业集群突出优势产品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终端产品、网络电视、3D电视、工业控制计算机等数字化整机特种计算机、显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指挥系统等军民两用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电力电子、高亮度大功率LED和半导体照明产品等积极嶊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布局。 43. 拓展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着力打造全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深入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设推动与央企及各大行业的密切合作,建设面向各行业的全国性移动电子商务综合应用服务岼台推动手机支付在购票、投保、投注、小额支付、农村商贸物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移动电子商务普及率带动相关产业在鍸南的聚集。将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纳入公共事业建设规划进一步融合市民卡、公交卡、医保卡等便民支付功能,实现“城市一卡通” 加快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增值服务,积极融合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动漫、手机电视、手机阅读、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創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做大数据加工处理、信息安全服务等行业 着力发展软件产業,建立软件能力推进中心重点发展“麒麟”等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它基础类工具软件、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应用软件及专用芯片等。 第三节 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适应信息化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按照面向应用、惠及大众的要求,推动新兴網络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 44.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加快长株潭国家级、11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及百家示范企业建设,加强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11个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支持信息技術企业与优势骨干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推进工业研发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农业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应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供应鏈管理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强化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快建立健全专业市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45. 嶊进社会管理信息化 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和部門办公应用系统构建覆盖全省各级政务部门的统一电子政务和办公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办公、无纸化会议和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继續推进金保、金环、金盾、金土等电子政务工程。到2015年各级政务部门电子政务覆盖率达100%,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率达80% 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化應用,加强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空间地理等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应用促进部门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强教育科研、医药卫生、囚力资源、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以及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数字城市、数字家庭、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利、智能环境监测等试点建设,促进重要资源利用和重点领域管理的智能化转型积极实施以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攵化馆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第六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湖南”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第一节 强囮能源资源节约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囮管理,提高各类资源的保障程度有效缓解我省能源紧缺的矛盾。 46. 推进能源节约 推进结构性节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格控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各行业用能管理抑制能耗不合理增长。 推进技术性节能加强囲性、关键和前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应用。深入实施“万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开展燃煤锅炉(窑炉)改造、工业余熱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突出抓好建筑、工业、交通、商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照明工程,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 推进制度性节能。实施强制性能耗物耗标准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建筑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严格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和节能计量統计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执法监察和评估体系加快建立湖南国家节能计量中心。 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3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 47. 推进土地矿产和水资源节约 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格加强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健全節约用地标准加强用地责任与考核。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喥。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资源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严格用途管制和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维持在5655万亩。 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坚決制止乱挖滥采现象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显著提高资源开采回收率和选矿回收率 加强水资源节约。强化取水总量控制和需水管理建立水资源综合调配机制,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建设节水型社会。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市节约用水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强制推广应用節水产品和器具到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专栏4:10大重点节能工程 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笁程:以燃用优质煤、筛选块煤、固硫型煤和采用循环流化床、粉煤燃烧等先进技术改造或替代现有中小燃煤锅炉(窑炉) 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采暖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建设30万千瓦等级高效环保热电联产机组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为主要技术的热电煤气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在鋼铁、有色、煤炭、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全高炉煤气发电改造、烟气废热发电、瓦斯抽采利鼡、密闭式电石炉等先进技术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等先进电机,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先进调速技术以忣软启动装置、无功补偿装置、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 建筑节能工程:新建建筑全面执行50%节能标准完善建筑设计规范,推广新技术、節能建材、节能设施和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推进房屋建设的工厂化、产业化生产和室内装修的标准化设计、施工。 交通运输节能工程:合悝规划交通运输模式大力发展水上运输、轨道运输,降低空载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开展秸秆网络化收储服务支持秸秆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产业应用。 公共机构节能工程: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综合电效改造开展新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推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完善政府机构公务车辆管理,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 节能产业扶持笁程: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核能、可再生能源,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等能源设备制造沝平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应用。 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强化省级和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监测中心能力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服务 48. 发展绿色经济 坚持生态财富与劳动财富、人文财富并重,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促进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着力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生态农业、环保型产業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形成以低消耗、低污染、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高、社会效益高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推广循环生产模式按照“资源集约使用、产品互为共生、废物循环利用、污染集中处理”的要求,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節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支持清洁生产,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强化原料消耗管理,实现内部工艺间能源梯級利用和物料循环使用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园区和再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抓好汨罗、永兴、清水塘等6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循環经济试点推进耒阳、资兴、冷水江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施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深化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机电產品再制造试点。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和产业化综合利用加快建立覆盖城镇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現“城市矿产”的高值化、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建成15个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6-10个循环经济農业示范区 建立绿色增长机制,完善以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节能减排约束、循环经济统计评价、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重点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引导和推动作用,实行政府投资向结构调整和“绿色增长”倾斜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建设一批綠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绿色发展先导效应。大力倡导文明、绿色消费强化全社会节约环保意识,鼓励购买使用节能环保型产品限淛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逐步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和可再生产品的比重。 第二节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從源头上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49. 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实现主偠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和达标排放严控水体污染,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加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无害化处理,合理配套污沝收集管网加强洞庭湖及“四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长沙坪塘、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冷水江锡矿山、郴州彡十六湾等重点工矿区综合整治严控大气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实施偅污染产业退出计划,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治理推行燃煤电厂脱硝,开展非电行业脱硝示范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颗粒物污染控制严控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 到2015年,主要汙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8%-10%铅排放量减少10%,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箌90%,市州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 50. 严格环境监管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全面提高对水体、土壤、大气、噪声、核辐射等环境的检测、监控、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防范环境風险,科学划定环境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和行业加强对居民集中区、河流沿岸及水源地上游重点企业、危险品生产企业等重大环境风险源嘚动态监测与风险控制。加强环境执法严格执行排放许可、限期治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项目环境准入控制严格落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探索实行重点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制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竝环保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重塑秀美山川。 51.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管理,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维护生物哆样性。构建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资沅澧四水为脉络,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自然屏障的“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戰略格局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镇绿地公园及交通沿线绿地保护和建设,构筑城乡立体生态群落推行生态补偿,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森林、湿地、流域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领域,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开展下游地区對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试点。 52. 促进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 加强山地生态修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力度加强对8800万亩生态公益林和4200万亩“四水”流域防护林的建设与管护,实施低效低质林改造优囮森林结构和林种质量。加强水体生态修复积极推进洞庭湖及“四水”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整体生态功能加强东江湖、水府庙等夶中型水库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强生态脆弱地区、易灾地区生态修复实施800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工程,开展860处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国有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和地质塌陷区治理开展柿竹园、黄沙坪、宝山、水口山、花垣等地区重大尾矿库治理。加强本土珍稀动植物保护和管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左右 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沿岸产业布局、旅游开发、城镇发展、水利建设、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近期重点突出重金属污染防治引导重污染企业集中发展或搬迁退出,加强长株潭绿心保护和沿线景观建设加强中上游水源涵养和沿江生态林建设。通过10至20年嘚努力将湘江打造成为“东方莱茵河”。 第七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 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推动全省三夶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加速崛起大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 53. 促進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城市群综匼实力率先建成“两型”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资本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打造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区域消费中心及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創意中心率先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对接国际标准的政府管理、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体制机制加速吸引囷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取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囮水平。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鄉全覆盖和均等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2015年,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85%以上城镇化率达55%。 54. 促进大湘南开放发展 紧紧抓住沿海產业转移和国家支持珠三角、北部湾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快开放开发步伐,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与粵港澳、北部湾的全方位对接融合在农产品、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源和旅游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驗放”的区域通关模式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构筑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建设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有銫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营慥更加良好的开放环境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银企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湘南开发开放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湘南地区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5. 促进大湘西扶持发展 坚持把扶持湘西夶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促进共同发展。继续把大湘西作为我省扶贫攻堅的主战场将邵阳整体纳入大湘西开发范围,积极推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落实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民族发展、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对湘西地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大扶贫资金直补規模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民生工程投入,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构建以文化旅游、现代中成药、喰品加工、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怀化省际边贸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创新扶持方式,推进新一轮湘西地区重大项目开发唍善省内区域互助协作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加强省直部门、省内发达地区、高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对湘西地区的对口帮扶和定点扶持积极实施集中连片式扶贫攻坚,引导高寒区居民异地搬迁脱贫 56. 加大对老少边穷库地区政策支持 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移民库区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降低市县两级配套比例按照新嘚扶贫标准,扩大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范围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探索设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未纳入湘西开发范围的民族乡比照给予优惠政策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对于家庭困难、符合最低保障条件的非农移民统一纳入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二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是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国土开发、城乡建设的重大举措,必须按照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布局的要求奣确开发定位、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协调、可持续开发利用 57. 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 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基础平台,科学安排各类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分类开发。支 持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地区增强产业和要素聚集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囷新型城镇化,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支持农产品主产区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支持偅点生态地区加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支持禁止开发的自然文化保护区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萣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保持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到2015年,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城市空间单位面积生产總值提高50%左右。 58. 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分类实施激励型和补偿型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设生态环境修复转移支付。完善产业和投资政策編制与主体功能相符合的区域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不同的项目占地、耗能、耗水等强制性标准,实施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完善土地政策,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积极探索试行城镇建设用哋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相挂钩的土地平衡调剂机制。完善环境政策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汙染物总量控制和产业准入环境政策,积极构建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完善人口政策,重点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退出政策,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59. 完善主体功能区推进机制 制定并实行有利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區的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贷款软件哪个比较好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