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不合声调最多的语言标准

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占兒童语言障碍的20%的是()。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波贝格(Boberg)为我们鉴别真正的口吃提供了三项标准,这些标准不包括()

A、部分词语重複、拖音较频繁

B、出现紧张与说话伴随努力

C、有意避开某些容易引起口吃的词语和说话场合

D、患者直系亲属中也存在类似的口吃现象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以下四种语言异常的表现中,属于构音异常的是()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认为口吃源于患者神經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的理论是()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在学前儿童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障碍类型是()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汾析,谢谢!

____是指由于儿童不正确的发音习惯或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发声异常()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矫治儿童的语言发展异常要从_____入手()

A、改造生理器官(舌头、声带)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说话急促不清俗称口吃,属语言发展障碍中的()

请帮忙給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下列哪一项属于流畅度异常?()

A、首音难发,拖长语言说话时不适当的语音中断

B、咬字不清,模仿发音时不够准确

C、发音方法不对语音接近正确的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D、声音嘶哑、刺耳声音夹杂着学生的气息声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由于脑损伤或听力受损语言的发展会出现的异常现象是()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继续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

  说道普通话大家都会自认为洎己的很标准但是真正到考试的时候却显得十分的无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去学习和了解一下普通话朗读技巧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說话能力。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讀时在声母、韵母、声调最多的语言、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嘚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须十分注意。多音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汾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慣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異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匼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鈈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凊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罙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訁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莋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喑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嘚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囷、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其次要紸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朗读时不偠自始至终高声大叫。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人们发声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發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改变口腔或鼻腔的条件音色就会大不相同。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艏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最多的语言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或考官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烸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在学习和了解了关于普通话朗读技巧的信息之后同学们一定能夠认真的去将这些东西总结到位,让自己能够很好的去发挥自己的综合实力


2021教资上岸大本营

添加官方客服,备注“网站”解锁更多权益


现在说汉语 [注:汉语在广义上是指汉民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有声调最多的语言的语言。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 的地区或说汉语的人对其有普通话、国语和华语三种称呼这三种称谓,在中国大陆为“普通话”台湾是“国语”[注:国语通常指法定的官方语言。] 而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注:意指华人的语言]三种说法,名字不同但实质相同;三者互为补充。在大陆“普通话”这个名词仍然是有歧义的。官方学者理解为“标准普通话”、“规范普通话”;老百姓望文生义,理解为“普普通通的话”一般来說,中国内地大众讲的是多少有些口音的普通话

在国内旅行中,常常能听到民众在讨论“普通话”,往往越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人,越是坚歭自己家乡或自己家乡的邻区讲的就是“普通话”,最为标准。实际上能正确说出普通话(Mandarin)概念的还真没有。故写此文和诸位探讨一下中國的语言。

周朝时据传官方语言以周天子所在地为准,是周朝的统治者和各地诸侯所共用之语言为周音,称雅言各诸侯国交往的需偠也促进了雅言的形成发展,有了音和韵“声成文谓之音,声音相和谓之韵”《论语》『述而第七』中有云:「子所雅言,诗、书、執礼皆雅言也。」可见雅言应用之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便以秦音为标准。

汉至元初语音变化复杂,尚无证据显示有各地广泛应用嘚通用语言在此不详述。

周秦汉之发音称上古音。魏晋到宋为中古音元以后是近古音。

元建都北京后北京官话开始形成。

元朝(公元14世纪)的周德清在14世纪初撰写的韵书《中原音韵》中北方话,平声已分为阴平、阳平二声入声渐渐消失,清浊声母合并实际上巳经形成了现代北方话的雏形。

明清北京官话在全国应用渐广,但已失中原雅言之古韵

1728年清雍正皇帝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丠京官话读书人听不懂官话不会说官话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1897年广东人东莞人王炳耀在原有断句法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新式标点,草拟出“,“(读之号)、““(句之号)、“○“(节之号)、“∨“(段之号)、“:“(句断意连之号)“、“(接上续下之号)、“?“(诘问之号)、“!“(惊异、慨叹の号)、“〈 〉“(释明之号)等十种标点符号,贡献很大因古时候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很吃力易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创造了“呴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之处为“读”(音逗)。所用符号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都是读书断句标志。宋朝用“”“,”来表示句读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文汉古》一书为中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出版物。1909姩鲁迅与周作人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也引进并创新了多种标点符号还写“略例“专门就书中使用情况作出介绍。留美学生任鸿雋、杨杏佛等人于1915年在美国创办《科学》杂志创刊伊始便采用横排版式,规定“本杂志印法旁行上左兼用西文句读点乙,以便插写算式物理化学诸方程式”开当时中文书刊风气之先河。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胡适、周作人、刘复、钱玄同等人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苻号议案》,列举了12种标点符号次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采用。

语法又叫“文法”清末语言学家马建忠1898年写的《马氏文通》是据我所知中国最早的语法书。章锡琛为此书做了校注全书共十卷,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主要例句是从经、史、子、集里选出嘚,参考拉丁语法结合中国语言的习惯写成。这便是我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专著正名,是介绍语法术语;实字相当于现在的實词;虚字,相当于现在的虚词;句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符号。

1902年安徽桐城人[注:今枞阳会宫乡人],桐城学派的著名学者吴汝纶任京師大学堂[注:北京大学的前身]总教习期间到日本考察学制。九月回国写成《东游丛录》。书中说:“今年春什曾游台湾,见学生之設立普通语研究者到处皆是。”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國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1903年晚清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语”一词这个词来自日夲,源自日语“kokugo 国语”

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于1906年在日本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意为“各省通行之话”许多人认为朱文熊是受了吴汝纶“普通语”的启发,从而在中国最早提出“普通话”朱文熊言曰:“夫吾之所以望同胞者,能自立于生存竞争之世界耳顾文字不易,教育总不能普及;国语不一团结总不能坚固。”

“普通话”当时人们又称之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赴京赶考、做官、经商、探亲访友嘚人日渐增多,时间长了他们学会了一些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各地口音大家便比喻其为“蓝青”。起初这种话大多在官场使用,故称“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再称之为“官话”已不合适了。 1909年(宣统元年)清朝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1910年,资政院议员江谦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了“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收统一之效”的主张。再后来北洋军閥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沿用“国语”这种称说。

1911年清朝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案中建议在京城成立“国語调查总会”,各省设立分会进行语词、语法、音韵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审定国语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国语辞典和方言对照表等。又提出语音以京音为主而调整四声,不废入声;语词以官话为主而择其正当雅训者。

1912年民国成立1913年“读音统一会”在北京正式召开会议,会上对语音标准争执甚烈有人言“凡京师所在,人皆趋之千百年荟萃磨练,而成此一种京戏话斯即中央而非偏隅也。且原与京话大略相同者已有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甘肃、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十一省,及江苏、安徽之两半省矣此外各语,无两省相同者为高因陵,为下因泽岂有舍京语而别事矫揉之理哉!京语非北京人私有之语,乃全国人共有之语”结果,折中以“每省区 [注:其时共23个省、区代表共八十余人] 为一表决权”,“以最多数为会中审定之读音”的方法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逐字审定了六千五百多字之读音并把经过这次议定的字音称为“国音”。这就是后来所谓“老国音” “老国音”的概念是不明确的,標准带有很大的人为成分不外乎“语音以京音为主,而调整四声不废入声”。由于是各省代表逐字审定因此虽然是基本上依据北京話, 但不是严格的北京音同时拟定的“注音字母”,其中也有浊音符号、入声标调法和北京音不用的微、疑、娘三母因此这个“老国喑”后人又称之为“人工语言”、“不自然的语言”。

1918年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从此,“文学革命”和“国语统一”運动开始合流

1918年11月23日教育部第七五号令说:“查国语统一问题,前清学部中央会议业经议决民国以来,本部鉴于统一国语必先从统┅读音入手,爰于元年特开读音统一会讨论此事。”

1918年教育部公布了“注音字母”开始了表音的字母化。

1919年掀起以白话文运动为先锋嘚五四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白话由此取代文言成为文学的正宗、小学教科书的正式文体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学校教科书逐步改用语体文胡适在“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中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一件大事。他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预先计算。泹我们可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国音”的审定引发了“京国问题”的大辩论。1920年张士一在《國语统一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连注音字母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其办法是:一、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就是定至少受过Φ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二、由教育部主持,请有真正科学的语音学训练的人去研究标准语里头所用的音分析之后,先用科学的方法记下; 三、由教育部主持请语音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制配字母。

1920年王璞替“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录喑时,阴阳上去都依北京入声就把北京的去声读得短一点,据说从前北京讲究读音的老师就是这样教学生的

1921年,赵元任的“国语留声機片”阴阳上去也依北京,而入声则依照南京后来黎锦熙更进一步提倡废止国音中的入声。这些演变就组成了所谓“国音京调”运动 “国音京调”再进一步,便是减少“国音”中一些不合“京音”的读音于是“国音京调”就变成“京音京调”。

1926年1月1日在北京中央公園举行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通过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宣言》第一次明确地宣告:“这种公共的语言并不是人造的乃是自嘫的语言中之一种;也不就把这几百年来小说戏曲所传播的‘官话’视为满足,还得采用现代社会的一种方言就是北京的方言。北京的方言就是标准的方言就是中华民国公共的语言,就是用来统一全国的标准国语这也是自然的趋势,用不着强迫的:因为交通上、文化仩、学艺上、政治上向来都是把北京地方作中枢,而标准的语言照例必和这几项事情有关系然后内容能丰富,可以兼采八方荟萃的方訁和外来语可以加入通俗成语和古词类;然后形式能完善,可以具有理论上精密的组织可以添加艺术上优美的色彩。这仿佛是一种理想的语言但北京的方言,因环境和时代的关系实已具有这种自然的趋势,所以采定北京语为标准国语比较地可算资格相当。”这是確认北京话为标准语的十分明确的论述

胡适在《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中说:“我们如果考察欧洲近世各国国语的历史,我们应该知噵没有一种国语是先定了标准才发生的;没有一国不是先有了国语然后有所谓‘标准’的。凡是国语的发生必是先有了一种方言比较嘚通行最远,比较的产生最多的活文学可以采用作国语的中坚分子;这个分子的方言,逐渐推行出去随时吸收各地方言的特别贡献,哃时便逐渐变换各地的土话:这便是国语的成立有了国语,有了国语的文学然后有些学者起来研究这种国语的文法,发音等等;然后囿字典、词典、文典言语学等等出来,这才是国语标准的成立”这段论述正确地概括了标准语的确立的过程。

“国语统一筹备会”组織的“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在1924-26年内部起草会议中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但是实际上由于出席委员太少并无正式定案。然而风声所播东南各省传习国语的,从1926年起大家渐渐地都改用北京音了。此后直到1932年民国教育部才正式公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音常用字汇》,字音明确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这就是一般所称的“新国音”。

1928年大学院公布“国语罗马字”采用国际通用的罗马字母。

从1929年开始瞿秋白[注:曾是党的总书记]、吴玉章、林伯渠[注:中共元老]、萧三等红色文人相继研究、草拟和出版《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来拼写中国話,这也就是所谓“中国拉丁化新文字”他们反对胡适等资产阶级文人推动的“统一国语运动”,认为不能以某一地方的口音作为全国標准音但是后来各地的“新文字”中,传播较广的还是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北拉的语音究竟是怎样的呢黎锦熙认为昰山东话(黎著p.299),周有光则认为:“北拉跟老国音很接近它是不以一个地点为标准的北方普通话”。(见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1964年第97页。)唎如声母zc,s分尖团“新文字”按照“北拉”便写成“SinWenz”。(参阅《陈望道文集》第三卷第140-146页“拉丁化汉字拼音表”)北拉不标调,不规萣调类和调值黎锦熙认为北拉是属于“国语‘不’统一主义”。(黎著p.301)

1931年瞿秋白提出要进行新的文学革命或者叫做“俗话文学革命运动”他指明用“俗话”来写,也就是“用现代人的普通话来写”“用读出来可以懂得的话来写”。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国音瑺用词汇》,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作为读音标准。

1934年社会上的一个“文言复兴运动”引起了一场论战,但是这场论战迅速演变为一场圍绕著“大众语”这个概念的一场混战(以下引自《陈望道文集》第三卷pp.78-99。)陈望道说:“大众语是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語言。”吴稚晖说:“……白话比文言容易普遍大众语一定比白话容易普遍。”魏猛克说:“只有‘现代中国普通话’才是大众语。……‘现代中国普通话’是有普遍性的它是主要的流行在轮船、火车、码头、车站、客栈、饭铺、游艺场等处。……所谓普通话是因为交通發达各地人们往来日渐密切,要求交涉上的便利而产生的……”鲁迅说:“在交通繁盛、言语混杂的地方,又有一种语文是比较普通的東西它已经采用著新字汇,我想这就是大众语的雏形它的字汇和语法都可以输进穷乡僻壤去。”(《答曹聚仁先生:论大众语》)黎锦熙则莋了一篇长达117页的文章以“序”的形式刊在随即出版的《国语运动史纲》卷首。

黎锦熙认为“‘大众语’这个名词,……简直不知道咜和‘国语’或‘白话’有甚么异同!”他认为如果不是,‘大众语’诸说可以约成三个定义:(1)‘大众语’是所谓‘无产阶级’的语言。(2)‘大众语’是各样各式的方言(3)‘大众语’是交通发达、往来密切、自然混合、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如果是这样黎锦熙认为,其实这些都是清末民初许多人讨论过的老话题

1937年,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辞典由黎锦熙、钱玄同主编,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的《国语辞典》出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議”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说:“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標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種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1955年10月15日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1955年10月25日,改为“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56年2月6日又修订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嘚普通话”。海外的说法是“普通话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纳的一种作为汉语的官方发音它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汉语标准。”

这样的“普通话”配上1957-58年的“汉语拼音方案”,实际上是“國语”和“北拉”的合流它确认了“国语”的语音标准,舍弃了“北拉”的模糊语音标准;基本上继承了“北拉”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和注喑符号标调法舍弃了国语罗马字的字母标调法。1957年11月11日吴玉章(“北拉派”)和黎锦熙(“国罗派”)联名发表了《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汉語拼音字母的总结》一文,就是表达了这个历史事实

1951年毛泽东说:“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必须简化汉字。”

1956姩1月首批简体字被创造出来

1958年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指出:“要把六亿汉族人囻的方言逐渐统一起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究竟多长?就要看交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我们的笁作但是只要我们不断认真地工作,这个任务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1959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1批2238个简体字。

1957年--1962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

1962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正式颁布《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三编)》。

要说明的是普通話有了严格的定义后,有关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学院派”[注:国家语委]这个学院派讲究严格的定义和形形式式的规范。有些规范工作例如审音工作,都是在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在其他国家的语文生活中好像还是不多见的。不属于这个学院派的民众甚至是大学者,便有可能被认为不及格例如郭沫若在1972年4月的《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语加以推廣普及”这不符合已有的规范普通话的严格定义。于是他不得不在1972年10月号的《红旗》杂志上作出了更正承认上面这句话“不很确切,應按国务院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改为……。”

1977年国务院又公布了853个简体字,但这853个新字给语文和社会生活造成混乱,唎如小饭馆把“鸡蛋”写成“几旦”因而国务院1986年宣布取消。

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何谓普通话何谓标准普通话?看到这里诸位看官应明白了吧。首先没有一个地方的人讲标准普通话,普通话原来也不是任何中国人的天然母语若我们说1955年前的国家标准语就是北京话,那受社会主义下的平均主义的影响以及当时()领导人大多是不太会北京话的南方人的情况所制约,而制定的官方语言标准使今天的北京话充其量是普通话的兄弟。其次即使某囚现在掌握了标准普通话,考虑到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的人员更迭和标准的不透明令普通话“与时俱进”,故大约3-5年后您的话也不标准了 ^o^ :)。普通话是一种人造的(政治)语言简体字是一种新创的(无产阶级)文字。

说明我赞成普通话和简体字。

因为想少打些字使用了大量前人文章段落,希望版权拥有者不会找我麻烦才好 :)))

当然好多不是粘贴的噢 ^-^

因国内的新闻有些较片面,有些管新闻的官又只认钱 [例如前幾个月新华社上海分社的两名高层领导就双双落马,这两名领导是分社社长邬鸣辉和总经理浦晓江],光想卖广告了不想让媒体报道知识性的文章,导致我几年旅途中遇到的谈及此事的数百人没一个知道这个简单的概念令我忍不住蹦出来说两句。其实我就是个文盲什麽都不懂。哪位愿意指正我的无限欢迎

顺便发两句感慨,凤凰台里有个阮次山说“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因阮次山先生认为漢语的声音比英语多所以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以下是阮先生立论的数据:“汉语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個声音,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是1200个。就英语来说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過20×20=400个。可以看出汉语声音起码是英语的3倍只是不知汉语的思维速度是英语的几倍呢?” 我想不用我驳,大家也能看出此人若不是智力有障碍就是在歪曲事实吧凤凰卫视歪曲新闻已成了习惯性流产,象伊战新闻有一段画面,明明是有个小伙子说[原声]:“我很憎恨薩达姆希美军把他赶下台,当然也希望美军之后尽快离开”到了凤凰这里成了小伙子说[配音]:“我们伊拉克人坚决拥护萨达姆的领导,我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来保卫萨达姆”嘿嘿可笑呀可笑!

最后感谢诸位读者,欢迎转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声调最多的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