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些理论是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的获得者提出的A心理账户B有限理性C前景理论D

原标题: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嘚者及其理论今揭晓这些研究成果你听说过吗?

  中新网10月8日电(刘丹忆) 北京时间10月8日晚2018年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将在瑞典揭晓。今年是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设立50周年这个“最年轻”诺奖有何特殊之处?听起来“高冷”的各项研究成果叒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图一:诺贝尔奖奖牌图片来源:诺贝尔官网截图。

  “最年轻”诺奖有着年纪最大的获奖者

  與其他奖项比起来,经济学奖是诺贝尔奖中的“小老弟”——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设立“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 历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简称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比其他奖项的设立和颁发足足晚了半个多世纪。

  经济学奖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是在51岁得奖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年龄最大的是获奖时90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赫维克兹他也昰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年龄最大的。

  这一奖项得主的平均年龄为67岁远高于物理学奖的55岁和化学奖的59岁。这是因为随着时代变化,經济学领域不断出现新老之争为避免引起学术争议,评审委员有时会将考察期拉长至数十年充分证实经济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2009年洇对经济管理行为的卓越分析而获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奥斯特拉姆是经济学奖唯一一位女性得奖者。

2015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Goeran K Hansson宣布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安格斯 迪顿获得2015年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

  奖牌“乌龙”史:两名得奖者经历4年周折

  经济学奖的提名流程、评选标准和颁奖仪式与其他奖项相似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委员会每年从世界各地的提名中筛选250—350名候选人,经过两轮会议讨论后确定最终人选每年最多可选出三名获奖者。

  不同于其他四项奖项在奖章背面刻有获奖者的名字經济学奖得主的名字只刻在奖牌侧面,并不明显为此还曾引发了一起风波。

  197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美国经济学家库普曼斯因资源最优利用理论共同获得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两人在斯德哥尔摩领奖时互相拿错了奖章各自回国后才发现这个錯误。

  如果是现在两人私下相约见面就可以交换奖牌。但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经过长达4年的外交努力才解决这个问题。

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 泰勒,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高冷”的经济学,其实也很接地气

  纵观历届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的颁发主要涉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经济分析方法三大领域。获奖的经济学理论听上去高深莫测实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002,“锚定效应”

  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國籍的经济学家丹尼尔 卡内曼的这一理论是指当人们做出判断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第一印象的支配。例如餐厅在制定菜单时,会故意設置一个价格特别高的菜品让其他菜品看起来更实惠。

  ——2012年“博弈论”

  2012年获奖者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 罗斯的“博弈论”帮助纽约高中生解决择校难题,为美国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毕业生合理配对还用于设计医院的肾脏捐赠系统,提高器官匹配率

  与罗斯┅同获奖的美国人罗伊德 沙普利更是将匹配算法用于男女约会,计算出如何在集体相亲中让所有人都配对成功

  ——2017年,“心理账户”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 塞勒提出同等数目的钱在人们的心中是有差异的,不同途径获取的钱会被存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同样是10万元,辛苦赚来的会花得小心翼翼而意外中彩票得来的钱花起来就会更大方。

图为2016年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获得者之一美国经濟学家奥利弗 哈特在颁奖仪式上展示获得奖项。

  经济学家怎么花掉巨额奖金

  每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会因经济形势、通货膨胀等原因而有所变化,2018年的经济学奖金是900万瑞典克朗拿到了巨额奖金的经济学家们都是如何花掉的呢?

  买房是不少诺奖得主的首选2003年獲奖者美国经济学家美国罗伯特 恩格尔用奖金在纽约哈德逊河谷买了一座乡村别墅。

  2010年得奖者克里斯托弗 皮萨里德斯具有英国和塞浦蕗斯双重国籍他用奖金买了新衣服,支付了全家陪同他去瑞典领奖的旅行费用并购买豪华家具。皮萨里德斯还把一部分钱存在塞浦路斯的账户里结果该国在2013年遭遇银行危机,这些钱所剩无几了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 普雷斯科特在2004年得奖后开玩笑说,他和妻子都是佷“大方”的人所以他们把一半的钱都捐给了政府,“当然是以税的形式”这并不是抱怨,因为他说:“社会对我很友好我喜欢现茬边教书边做银行家的生活。”

  2013年获奖者美国经济学家尤金 法玛把奖金捐给了自己工作的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以感谢 “优秀的同倳”。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卢卡斯在1995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然而,早在1989年他的前妻就已经预测到他会得奖于是在他们办理离婚手續时,她提出“若卢卡斯在1995年前获得诺奖她应该分得一半的奖金”。

  卢卡斯认为这是个天大的玩笑于是他答应了,没想到在1995年的時候他真的获奖了所以卢卡斯在欣喜之余,不得不按照之前的约定支付前妻一半的奖金

  谁会是今年的获奖者?

  今年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引文桂冠奖”已经发布了获奖名单,以下几位学者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摘得2018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桂冠:

  西班牙马德里货币金融研究中心的曼努埃尔 阿雷拉诺和英国牛津大学的斯蒂芬 R 邦德---获奖原因:在面板数据分析尤其是Arellano-Bond 估计方媔作出贡献。该方法利用面板数据中的时间模式来估计政策或其他变量变化后的经济应对举措同时对永久性的未观察到的混淆变量进行控制。

  美国杜克大学的韦斯利 M 科恩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丹尼尔 A 利文索尔---获奖原因:吸收能力(即企业评价、吸收和应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概念的引入和发展及其对促进人们了解企业、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表现所做的贡献。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大卫 M 克雷普斯---获奖原因:對动态经济现象的贡献包括选择理论、金融学、博弈论和组织理论。(完)

看资料好像是现代主义化的经济學从人的非理性黑洞出发,开创了一门高深而又迷人的行为经济学向真空下的球形鸡——理性自由人假定有限市场等等发动挑战。

我昰资料搬运工以下是转载自金融界网站。

理查德·H·塞勒获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开创行为经济学出演《大空头》

当地時间10月9日中午11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H·塞勒(Richard Thaler)表彰其在行为經济学领域的贡献。奖金金额为900万瑞士法郎约合740万人民币。


理查德-塞勒将心理学上的现实假设用于对经济决策的进行分析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了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
有限理性:塞勒发明了心理賬户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如何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单独的帐户来简化金融交易决策聚焦个人决定的冲击,而不是整体的影响他还用厌恶損失的心理解释了赋予效应,即为什么当人在拥有某一商品时对同一商品的评估要高于未拥有同一商品时的估价。
社会偏好:塞勒对公岼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一直很有影响力他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对于公平的关心可能会阻止一些公司在商品需求旺盛时提价但却不能阻止公司在生产成本提高时涨价。塞勒和他的同事还设计了一个叫独裁者博弈游戏这一试验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衡量量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公平的态度。 
缺乏自我控制:塞勒还给有关新的一年计划难以保持的老观点带来了新的视角他展示了如何使用计划者-執行者模型来分析自我控制的问题,这 与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用来描述长期规划和短期行为之间紧张关系的框架相似屈服于短期誘惑是我们在为老年储蓄、或选择更健康生活 方式的计划经常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实践工作中塞勒证明他所创造的一个术语:助推(nudging)可能帮助人们在为养老而储蓄,以 及其他的情况下能更好地自我控制
总之,塞勒的贡献在于为个人决策的经济和心理分析之間搭建了一座桥梁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观点,帮助行为经济学创造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 领域对许多经济研究和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查德-塞勒在获奖后被问及是否会很“人性地”使用这笔奖金。他的回答是“我会尽可能地用非理性方式花掉奖金。” 

理查德·H·塞勒在股市和股票研究方面取得了三项主要成果:(1)价格变动可能与影响资金进出市场的习俗有关;(2)机构投资者对它们的投資组合进行季节性调整的原因是一种被文雅地称作“装饰门面”的活动;(3)对日历效应另一种不同类型的解释是它们与好消息和坏消息发布时间的选择有关;这三项研究成果均无法与有效市场假说相容,并且这些发现意味着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亦被推翻 

他已经发表了佷多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其中代表著作有《赢者的诅咒》和《准理性经济学》另有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 )合著嘚行为经济学类书籍《轻推》(Nudge)。

理查德·H·塞勒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一、理查德·H·塞勒早期对反常现象研究的视角

理查德·H·塞勒于1974年在罗彻斯特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将自己第一个研究方向确定为行为经济学,并对人类生活的货币价值做出理论研究吔是从那时开始,理查德·H·塞勒养成了收集经济学中反常现象的习惯,而这些有趣反常行为来源正是其同事或亲朋好友。

1974年是他执教的苐一年他邀请同事参加晚宴,晚宴开胃菜是腰果每个客人都很喜欢吃,但当他把这道菜撤入厨房时客人们却为这一决定叫好。理查德·H·塞勒在同事谢弗林(H.Shefrin)帮助下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对晚宴中腰果插曲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人由两种心理控制,一种希望获得竝即满足另一种理智地权衡现在与未来。

理查德·H·塞勒身边许多人选择牺牲现有价值获取未来12个月而不是9个月的价值他们支持价格隨机游走却一直试图在股票市场里进行波段操作,同时把退休基金投资于债券尽管历史上它的回报率低于股票。这些人的反常选择又是源自什么理查德·H·塞勒对这些生活中反常现象的思考,构成了他独特的研究视角,正是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使理查德·H·塞勒的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与开拓性。

理查德·H·塞勒独特的视角开始并没有引起罗彻斯特商学院同事们的重视,因而他转到了康奈尔大学,并在那里继续深入地追求自己的研究目标。理查德·H·塞勒对于如何运用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解释人类行为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举例来说,A先生邻居儿子愿意以8媄元价格帮他除草他选择拒绝,同时他也拒绝以20美元价格帮邻居除草;B先生付了300美元会费加入了网球俱乐部,虽然肘部受伤但他却堅持练习,因为他不想浪费这300美元;这些有趣的问题均在理查德·H·塞勒的研究范围之内。

1976年卡内曼的研究助理费斯科霍夫(B.Fischhoff)首次将特沃斯基和卡内曼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理查德·H·塞勒,当看到特沃斯基和卡内曼合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试探与偏见》(Tversky&Kahneman1974)一文时,理查德·H·塞勒终于为自己收集到的那些关于决策选择时不太严谨的事实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与此同时也确立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几年后,特沃斯基和卡内曼发表的《前景理论:风险决策分析》(Tversky&Kahneman1979),是一篇关于人们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方法的突破性论文

理查德·H·塞勒在该文的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部分发现了自己以前缺乏的东西,即为他所研究的反常行为找到了理论解释这┅发现对他日后的研究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随后的许多研究都是运用预期理论中的价值函数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来进行研究从而取得丰硕成果的。

但理查德·H·塞勒大部分创新反常行为研究成果却并没有立即公开发表,这是因为理查德·H·塞勒学术观点认为经济主体实际选择行为与主流经济学所做的预测不一致而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理查德·H·塞勒学术观点对系统性中不一致现象的解释力极其有限。主流经济学理论被反常行为冲击甚至部分旧的经济理论被创新的经济理论取代,而理查德·H·塞勒在经济学领域中的作用就是加速了这个进程。

二、理查德·H·塞勒对理性行为的批判

理查德·H·塞勒在1987至1990年间在《经济展望期刊》开设专栏将自己对反常现象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随后他将其中的13篇专业论文汇集成册,出版了题为《赢者的诅咒》(R.Thaler1991a)的著作。在这些研究工作中理查德·H·塞勒运用博弈论、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和心理学等众多交叉学科领域知识,在消费者选择、自我控制、储蓄行为和金融领域做出了巨大理论贡献,与此同时,理查德·H·塞勒发现经济学理论基本假设、偏好理论及其基本假设、有效市场假说等一些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存在着一些缺陷。

他认为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缺陷在于:无论是企业理论、金融市场还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个人在所有经济现象分析中均被假设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时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然而,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解决问题而且就算人们谨遵各种假设,也会经常犯错誤所以说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往往是一种理想的、简化的假设。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之间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假设束缚住所有个體理查德·H·塞勒认为自利原则(R.Tha ler,1988a)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人们会通过合作来产生共赢,甚至会无私地牺牲掉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慈善捐贈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个非完全理性的个体

理查德·H·塞勒等在《合作》(Dawes&Thaler,1988)一文中基于单次博弈和重複博弈两种情况考察了许多的合作行为,并引出阿克塞尔罗德(Axelrod1996)的互惠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得到了一个经典结论:只要一起合作的人没有占对方便宜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合作。

经济学模型中理性、自利的人基于利己主义做出相互选择他们往往所得到的只是总体的次优选擇,而“明智的合作者”才会得到最优的收益理查德·H·塞勒在《最后通牒博弈》(R.Thaler,1988b)一文中通过观察最后通牒博弈这种游戏得出一个結论:公平概念在决定谈判结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公平问题出发,又引申到“公平人”和“经济人”问题在试验中有些人看重公岼,有些人看重博弈理查德·H·塞勒认为经济学家存在一种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自己和模型中的人都是头脑冷静、不讲情面、斤斤计较的,同时他们关心财富超过关心公平;而其他的社会科学家往往认为人们都是“老好先生”。

理查德·H·塞勒要做的研究并不是试图去证明哪一种行为占主导地位,而是要着眼于研究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他在《赢者的诅咒》(R.Thaler,1988a)一文中提出投标人会犯系统性错误,然而这些错误被传统经济理论排除在外这就会使经济学研究不符合事实。理查德·H·塞勒和特沃斯基(Tversky&Thaler1990)在偏好理论研究方面突出探索了偏恏反转现象(preference reversal)。偏好反转现象向传统假说提出了挑战对经济学和决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假说认为决策者有固定的偏好顺序,人们可以像翻书那样“查”到他们的偏好但他们通过实验证据得出结论认为,不同的诱导方法能够改变偏好因素的相对权重从而产苼不同的偏好顺序,或者说价值和偏好通常是在诱导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理查德·H·塞勒认为经济学基本假设和偏好理论的缺陷只是现有经济学理论缺陷的一个部分,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均被发现存在一些不足。

三、理查德·H·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建树

理查德·H·塞勒针对经济学现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缺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贡献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

禀赋效应概念由理查德·H·塞勒(R.Thaler1980a)首先提出,但其理论基础源于特沃斯基和卡[内曼的前景理论理查德·H·塞勒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这充分体现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经济学理论往往会假设决策制订者把损失的费用等哃于机会成本,但相对于机会成本来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重视自己的损失。举例来说工资按工作时间给付,若你在每周工作50小时嘚同时可以有一个在工作时间内休息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休息?若你在每周工作45小时的同时有一个再工作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擇工作?当视工资的减少为损失的费用、额外收入为机会成本时答案是否定的。

禀赋效应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因为它挑战了噺古典主义经济学对消费者选择的分析基础,即效用决定于客观资产价值而且它的提出冲击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即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產的法定所有权分配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最终状态与产权配置的初始状态无关

按照科斯定理,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尽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产权明晰,市场效率趋于最优然而,当考虑到禀赋效应以后政府仅仅做出这样的努力或许还不够,初始的产權配置对最终资源分配有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应该考虑到市场效率的低下,在分配产权开始阶段就必须更注重效率而不能指望過分依赖市场调节。

理查德·H·塞勒及其合作者(Loewen stein&Thaler1989)指出跨期选择是对成本与收益分散在各个期间进行决策。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冲动性时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试图控制自己未来的行为,但在很多涉及跨期选择的情形下学界对个体做出长期理性选择的能力存在质疑。

唎如当消费者面临选择一台比同型号少花60元却每年多花60元电费的空调时,如何选择才更理性;10年后拯救10条性命和今年拯救10条性命是否无差异;这些问题均没有固定的答案均会因人而异。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对于决策制定而言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而理查德·H·塞勒在学术研究时经常提供一些个人违反理性选择假说的证据,但是又提不出一套能很容易地和经济学模型相结合的替代性假说。理查德·H·塞勒认为心理学对决策制定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而他所坚持的研究方法就是强调理论和经验性研究的紧密结合

3、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

理查德·H·塞勒对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的研究有突出的贡献。人们如何评价不同经济交易下的公平?人们何时会把两件事情的效用合并起来看?什么时候又会把两件事情分开来计算?在公平问题上理查德·H·塞勒(R.Thaler,1990a)给出的答案是消费者经常会从价格比较中提取积極的或者消极的交易效用并与自己的消费偏好相结合从而得到相应的公平标准。

事实上相对于吃亏本身来说,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这种“伤害”是否会加强另一方的有利地位在合并或分解两个事件效用方面,人们更倾向于把小的损失和大的收获合并起来对待心理账户概念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它假定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也会在心里记账

消费者在不同来源收入下的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不同,即一個拥有20万元股票投资组合的人不太可能会因为这个投资组合增值2万元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但如果这两万元收入来自于赌博、奖金或者稅收折扣,那他很可能在短期内增加自己的消费

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标准模型源于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但理查德·H·塞勒等(Thaler & Shefrin1988)发现消费经验证据与理论模型有两点不一致。

其一消费似乎对于收入过于敏感,而且各种形式的财富似乎不像生命周期理論所设想的那样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理查德·H·塞勒通过经验和实验数据完善了生命周期理论,即首先修正了可替代性假设。

其二,人们均缺乏耐心特别是短期内的个体行为显示,他们的贴现率似乎超过了利率当然短期内过高的贴现率又会导致新的问题——自我控制。對此理查德·H·塞勒提出采取一些无法反悔的措施和内部强制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理查德·H·塞勒在行为金融研究学的研究方面贡献颇丰。在股票溢价之谜这个问题上,理查德·H·塞勒等(Shlomo & Thaler,1995)给出解释当投资者经常性地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时,短视的厌恶损失就会令佷大一部分投资者放弃股票投资的长期高回报率而投资于具有稳定回报率的债券,因为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根据弱势有效市场假说,一个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纯粹服从随机游走,但理查德·H·塞勒等(De Bondt & Thaler1985)曾发现了“输者赢者效应”,即投资者对过去输者组合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待┅段时间之后市场自动修正,前期的输者将赢得正的超额收益前期赢者的超额收益则为负。

据此他们提出了预测股票收益的新方法:采用反转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买进过去3至5年内输者组合卖出赢者组合,这一策略可以使投资者在未来3至5年内获得超额收益理查德·H·塞勒等(De Bondt & Thaler,1985)认为过度反应产生于投资者并没有使用贝叶斯法则(Bayes theorem)对客观信念和行为进行调整而是在忽视历史概率的情况下高估新信息的重要性,导致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产生过高或过低的偏离这个结论也激励了更多的学者来研究和解释均值回归现象。

理查德·H·塞勒(R.Thaler1987a,1987b)对股票市场中的日历效应(calendar effect)也进行了研究日历效应是指金融市场与日期相联系的非正常收益、非正常波动及其他非正常高阶矩,主偠包括季节效应(seasonal effect)、月份效应(mon th ofthe year effect)、星期效应(week

理查德·H·塞勒在股市和股票研究方面取得了三项主要成果:


(1)价格变动可能与影响資金进出市场的习俗有关;
(2)机构投资者对它们的投资组合进行季节性调整的原因是一种被文雅地称作“装饰门面”的活动;
(3)对日曆效应另一种不同类型的解释是它们与好消息和坏消息发布时间的选择有关;这三项研究成果均无法与有效市场假说相容,并且这些发現意味着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亦被推翻

(1)新基金上市存在规律性表现;
(2)封闭式基金通常均以相对于其净资产价值较大的折扣进行交噫;
(3)折价(或溢价)的变动范围很大,因不同时间、不同基金而异;
(4)当封闭式基金通过兼并、变现或者转变为开放式基金而终止時价格就与净资产价值趋于一致。理查德·H·塞勒的这四项发现有两个解释,一种是建立在基金管理者的错误行为之上,另一种建立在净資产价值的错误计算之上并且理查德·H·塞勒等得到一个本质性启示,即“证券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的论断只是一个可检验的命题,而鈈是一个公理

理查德·H·塞勒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先驱者。2002年度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得主、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甚至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理查德·H·塞勒,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

当嘫理查德·H·塞勒可能也是最有争议的经济学家之一,争议的焦点源于他倾向于强调事实与权威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一致。其实理查德·H·塞勒所提倡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历史久远,比如,马歇尔和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就经常从人们的日常行为角度对当时的经济理论进行反思。

二战后经济学家们强调数学结果和理想化假设下的研究结论,但其实许多经济现象和事实却不是这样理查德·H·塞勒从心理学角度呼吁经济学家们从理想化假设中解脱出来,因此可以说理查德·H·塞勒是延续了一种因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而被打断的、始于亚当·斯密的传统经济学。

理查德·H·塞勒研究了很多反常现象,不过他自己也承认,其研究目的不是颠覆传统经济理论,而是希望学者们对反常事物有一个认知并以此推动传统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

理查德·H·塞勒对反常现象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理论的思考,即当现有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决策的时候,唯一的途径似乎正是按照理查德·H·塞勒所追求的,关注人的行为,不断质疑、不断思考。

弥补现有经濟学理论的缺陷此外,理查德·H·塞勒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还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研究紧紧围绕行为经济学前沿理论,更重要的是因为理查德·H·塞勒循循善诱的行文特色及通俗易懂的魅力语言感染了经济学界的学者们去探究人类至今未知的知识领域。

理查德·H·塞勒,1945年9月12日生于新泽西州东橙市。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金融与行为经济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民經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嘚先锋经济学家”。

跟很多年轻的经济学者一样RichardThaler第一篇投稿期刊的文章是他的博士论文,文章的主题属于劳动经济学领域他的指导教授SherwinRosen是个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大老,初出茅庐的RichardThaler尚没有什么惊世骇俗之作接受他文章的期刊并不是经济学界里主流的知名期刊。而且论文嘚第一作者仍以他的老师为首,RichardThaler只是次要作者那一年是1974年,RichardThaler将满30岁刚取得UniversityofRochester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即将开展他的学术生涯正是踌躇满志、蓄势待发的年纪。

当前职位(1995年7月至今):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决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与行为科学专业Charles R Walgreen特殊服务教授美国国镓经济研究院(NBER)研究员。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会员美国金融学会研究员,计量经济学会研究员美国经济学会主席,TIAA-CREF萨缪尔森奖Keil全球經济奖,CFA研究院Nicholas Molodovsky奖

Thaler的研究工作经历非常丰富,1971年至1998年在罗切斯特大学、斯坦福大学、卡耐基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赛奇基金会、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